当前位置:首页 » 价格行情 » 均衡价格有哪些应用
扩展阅读
钻石购物平台怎么样 2025-08-07 06:54:06
美团钻石会员怎么用 2025-08-07 06:54:05

均衡价格有哪些应用

发布时间: 2022-07-01 15:27:34

❶ 什么是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是商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商品的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相等时的价格。在市场上,由于供给和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市场价格趋向于均衡价格。如果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则市场上出现超额供给,超额供给使市场价格趋于下降;反之,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则市场上出现超额需求,超额需求使市场价格趋于上升直至均衡价格。因此,市场竞争使市场稳定于均衡价格。

❷ 经济学基础:均衡价格理论及弹性理论的应用

手机打的不方便简单点就。以玩具业为例: 1.制造玩具的原材料价格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到价格同时也影响到购买力度。 2.玩具业内部的价格调控也会直接影响到购买力。 3.市场上同内商品价格以及数量也会间接影响销售量。 4.国际市场的竞争与技术的革新在间接上是会影响销售的。

采纳哦

❸ 价格均衡理论的实际运用

一般均衡论的体系是由法国经济学家里昂·瓦尔拉斯建立的,后由他在洛桑大学教授职位的继承人帕累托并未对该体系作出重大的修改,而仅仅提出一些与该体系有关的新概念。 早在1874年,里昂·瓦尔拉斯就建立了一套被后人称为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理论。在经济学说史上,瓦尔拉斯第一个提出了一般均衡的数学模型并试图解决一般均衡的存在性问题。瓦尔拉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思路一步一步地构建自己的一般均衡理论体系。首先,他从产品市场着手来考察交换的一般均衡,而后从要素市场的角度来考察包括生产过程的一般均衡,然后再对资本积累进行一般均衡分析,最后他还运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考察了货币交换和货币窖藏的作用而得出了他的“货币和流通理论”,从而把一般均衡理论由实物经济推广到货币经济。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后经帕累托、希克斯、谢尔曼、萨缪尔森、阿罗、德布鲁以及麦肯齐等经济学家的改进和发展之后,形成为现代一般均衡理论。 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体系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路线一步步建立起来的。他首先撇开生产、资本积累和货币流通等复杂因素,集中考察所谓交换的一般均衡。在解决了交换的一般均衡之后,他加入更现实一些假定——商品是生产出来的,从而讨论了生产以及交换的一般均衡。但是,生产的一般均衡仍然不够“一般”,它只考虑了消费品的生产而忽略了资本品的生产和再生产。因此,瓦尔拉斯进一步提出其关于“资本积累”的第三个一般均衡。 瓦尔拉斯把资本形成方程引入一般均衡体系后出现了内在的不一致性,从而在异质资本品的假设下,一般均衡体系只存在"差别利润率"。在斯拉法体系中,不同的资本品部门却拥有"统一利润率"。两种类型的利润率体现了两种均衡体系的对立。与"差别利润率"相联系的一般均衡体系只研究一般生产过程中的资源配置,体现技术关系;而与“统一利润率”相对应的斯拉法体系则涉及特定市场经济关系下的总量分配,体现社会关系。而后者才可以更好地解释市场经济中的现实问题。

❹ 均衡价格理论在经济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均衡价格理论又均衡价值理论,表现在生活中的工资,利息,房价,物价等等.但是他在初期中国的欠发达二元经济结构环境下表现不是很明显!
所以有人认为没什么用,认为他只是为理论研究者吃下一颗定心丸,告诉你市场是存在均衡状态的,为后续的更深入的研究奠基.在实际经验中,没有人能算得出具体的均衡状态是怎么样的,或许那永远只是不可能出现的理想状态,非均衡才是经济的常态!如是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非均衡发展理论对发展中国家更有合理性和现实指导意义.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应当优先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寻求较好的投资效率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也要防止累积循环因果造成贫富差距的无限扩大,政府必须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来刺激落后地区的发展,以缩小经济差异.
非均衡发展理论特点是,二元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轨迹必然是非均衡的,但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二元经济必然会向更高层次的一元经济即区域经济一体化过渡.其区别主要在于,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述均衡与增长的替代关系,因而各有适用范围.在关于增长是否不论所处发展阶段如何都存在对非均衡的依赖性问题上,这两类理论之间是相互冲突的.增长极理论、不平衡增长论和梯度转移理论倾向于认为无论处在经济发展的哪个阶段,进一步的增长总要求打破原有的均衡.而倒“U”型理论则强调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时期增长对均衡的依赖.
下面用均衡价格原理来描述经典“谷贱伤农”的现象
现代经济学已经发展到了宏观、中观、微观多个层次,分析方式也已经由最初的定性分析过度到定量分析.初学《宏微观经济学》教程,密密麻麻的数学模型和推导让我这样的初学经济学的非专业人士望而却步.其实经济学来自生活,经济学的原理渗透了日常生活、生产的每个角落,经济学原理能够在生活中广泛地运用.人类的每一种行为都可以用经济学来解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运用着经济学的法则.比如商品的价格问题,就和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企业生产成本、盈利问题紧密相关.
价格的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但是,不同的商品,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是不同的.有的商品价格变动幅度大,而需求量变动幅度小;有的商品价格变动幅度小,而需求量变动幅度大.
“谷贱伤农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种说法,它描述的是这么一种经济现象:在丰收的年份,农民的收入却反而减少了.这种似乎难以理解的现象,可以用弹性原理加以解释.”
弹性理论正是要说明价格的变动比率和需求量的变动比率之间的关系.需求价格弹性是指某商品的需求量(对企业来说是销售量)变动率与其价格变动率之比.它反映了商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灵敏程度.需求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的比值就是需求价格弹性的弹性系数.即
需求价格弹性的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价格变动的比率
即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公式为:Ed=(△Q÷Q)╱(△P÷P)
=[(Q2—Q1)╱Q1]÷[(P2—P1)╱P1]
它所表明的是:当价格上升百分之一时,需求量所减少的百分数,或者当价格下降百分之一时,需求量所增加的百分数.当│Ed │<1时,称需求是缺乏弹性的.此时,需求量变动的幅度小于价格变动的幅度;当│Ed │>1时,称需求是富有弹性的,此时,需求量变动的幅度大于价格变动的幅度.
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时,它的需求弹性的大小与价格变动所引起总收益的变动情况是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总收益等于价格乘销售量,价格的变动引起了需求量的变动,从而就引起了销售量的变动.不同商品的需求弹性是不同的,所以价格变动引起的销售量的变动是不同的,总收益的变动也就不同.
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则当该商品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从而总收益会增加;当商品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减少的幅度大于价格上升的幅度,从而总收益会减少.例如:某种商品的价格每公斤2元,销售量为1000公斤,该种商品需求弹性系数为2.5.如果该商品降价至每公斤1.8元,总收益情况如何变化?
已知:P1=2 Q1=1000 Ed=2.5 P2=1.8,设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为X.
则由Ed=[(Q2—Q1)÷Q1]÷[(P2—P1)÷P1] 2.5=X×2.0÷(1.8—2.0)
得X=0.25,即价格下降后销售量增加25%,所以Q2=1000×(1+0.25)=1250公斤.
总收益情况:TR1=P1×Q1=2×1000=2000元
TR2=P2×Q2=1.8×1250=2250元 TR2—TR1=250元.
所以降价后商品的总收益增加了250元.这就是富有弹性的商品“薄利多销”的原因所在.
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则情况相反.如香烟的需求曲线缺乏弹性,因为上了瘾的烟客不会在乎价格的高低,所以价格的高低对香烟需求量的影响较小.再如:中国有句古语叫“谷贱伤农”,意思是丰收了,由于粮价的下跌,农民的收入减少.其原因就在于粮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价格弹性小.也就是说,人们不因为粮食便宜而多吃粮食,由于丰收了而造成粮价下跌,并不会使需求量同比例的增加,从而总收益减少,农民蒙受损失.不仅如此,粮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收入弹性也小,也就是说,人们收入提高了并不因此而增加粮食的消费.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时期出现把粮食和农产品毁掉的作法,究其原因也在于粮食这种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降价不会增加需求量的大幅度的增加,只会减少总收益,所以资本家把这些农产品毁掉反而会减少损失.
相信随着学习的深入,将会学习到更多类似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应用了的经济学规律,并且我们可以应用这些规律解析其中的深层原因.

❺ 什么是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是指商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指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的价格。如果市场价格高于这个均衡价格,市场的需求量就会下降,造成供过于求的现象,这时市场价格不降就不行了。反之,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市场的需求量就会大大增加,造成供不应求的现象,这时市价也就自然而然提高上来。

均衡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均衡价格理论中关于供给价格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的分析,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通过对均衡价格的理解分析,我们就不会对玉米比小麦贵的现象感到奇怪了。

❻ 以实际经济中的一个例子说明均衡价格理论在市场经济中的运用

彩电市场在我国是一个经过充分竞争的市场,近两年少数企业连续组成价格联盟,企图维护利润,但每次都迅速彻底的失败了。如这个不合适,还有:鸡蛋价格,中秋节前价格平稳,节前送礼导致需求大于供给,价格上升,节后需求不足,价格下降。类似的还有猪肉,只是周期稍长一点。够用了吧?

❼ 均衡价格理论对消费者和生产者起到什么作用

1. 消费者均衡:它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条件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生产者均衡:当某生产者在给定的成本约束下,产出量达到最大时, 生产者达到最优的经营状态,生产要素组合达到最佳 。

2. 指导消费者和生产者用有限的资源,达到各自经济主体收益最大化的一种状态
3. 这两个理论模型用数学方法解释了理性经济人在市场上如何使自己效用最大化的行为。消费者均衡是指在既定收入和各种商品价格的限制下选购一定数量的各种商品,以达到最满意的程度状态,生产要素组合达到最佳 。
供参考。

❽ 均衡价格理论的应用

1.支持价格
支持价格是指政府为了扶持某一行业的生产,对该行业产品规定的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低价格。实行支持价格后,该商品市场价格上升,供给量会增加,导致供大于求,出现该商品过剩。此时,政府可采取的措施包括:(1)政府收购过剩商品,或用于储备或用于出口,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收购过剩商品会增加政府财政开支。(2)政府对该商品的生产实行产量限制,规定将生产的数量控制在均衡产量,使供求平衡,但这需有较强的指令并且代价较高。
2.限制价格
限制价格是指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物品的价格而对它们规定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高价格。其目的是为了稳定经济生活,保护消费者利益。实行限制价格后,该商品的市场价格下跌,刺激需求,导致该商品出现短缺,可能形成抢购现象或黑市交易。此时,政府可以采取的措施是控制需求量,一般采取配给制,发放购物券。但配给制只能适应短期的特殊情况,否则,一方面可能使购物券货币化,还会出现黑市交易,另一方面会挫伤厂商的生产积极性,使短缺变得更加严重。
3.政府税收和补贴政策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如果政府是对厂商进行征税,将使厂商的生产成本或供应成本相应提高,供给曲线左移,导致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减少;如果政府是对消费者进行征税,将使消费者的收入相应减少,需求曲线左移,导致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量减少。当需求曲线斜率大于供给曲线斜率时,税负主要由消费者承担;反之,主要由生产者承担。补贴对均衡价格的影响与税收反向同性。
也称为均衡价值理论,是现代经济学价值理论之一。最早由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杰出代表马歇尔所倡导,并在20世纪初期为经济学家们所广泛采用。该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供给价格(即生产者所要去的出售价格),和需求价格(即购买者所愿出的购买价格)相等之点,即需求与供给的均衡点;供给价格决定于商品的生产费,需求价格则决定于这一商品对购买者的“边际效用”。
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也就是这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与市场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所谓需求价格,是指消费者对一定量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市场上对某种商品的需求一般与其价格呈反方向运动。即价格上涨,需求量减少;价格下跌,需求量增加。所谓供给价格,是指生产者为提供一定量商品所愿意接受的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供给与其价格呈同方向运动。即价格上涨,供给增加;价格下跌,供给减少。当然,影响需求与供给变动的因素不仅仅是价格。影响需求变化的其他因素还有消费者收入、替代品价格、互补品价格、对未来价格的预期等;影响供给变化的其他因素还有生产技术水平、生产要素价格、相关商品价格等。这些因素变化了,会导致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发生位移,从而也会使均衡价格发生变化。但是,在均衡价格下,供求相等并不意味着所有商品都找到了买主或者所有需要这种商品的人都得到了满足。一部分消费者可能认为这种均衡价格太高而放弃或减少购买;一部分生产者可能觉得这种均衡价格太低而减少生产或增加库存。

❾ 试述均衡价格工资理论的应用

试述均衡价格工资理论:
马歇尔在他的均衡价格论的基础上建立起均衡价格工资理论,从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来阐明工资的决定,工资水平有劳动要素的均衡价格决定。

从劳动的供给看,工资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劳动力的生产成本,即工人及家属养活自己与全家的生活费用以及工人所需的培训和教育费用;第二、劳动的负效用,或闲暇效用。

均衡价格工资理论认为,工资水平的决定是生产要素需求和供给两种力量作用的效果。

❿ 均衡价格是如何实现的,对制定价格政策有何意义

均衡价格策略是企业以某产品在市场供需平衡时的价格作为定价依据的策略。它是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均衡价格不同于生产价格,是在生产价格的基础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价格,即供求平衡时的价格。

意义:均衡价格是在正常市场中需求量和生产量同等的时候的价格,一般情况下政府都不会干涉,因为有看不见的手在控制市场。
如果均衡价格带来外部影响如有环境污染等,会有相应的政策比如提高税收去控制其数量,也就是均衡价格上升,像教育类的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市场政府都会尽量把均衡价格调低。
因此,均衡价格对制定价格政策有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