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对于汉武帝的一点疑问。。。
汉孝昭皇帝刘弗陵,汉族,生于公元前94年3月16日,死于公元前74年6月5日,西汉第5代第8任皇帝,刘彻最小的儿子,他的母亲是赵婕妤(即钩弋夫人)。公元前87年即位,初由霍光、金日磾、桑弘羊等共辅国政,继续实行刘彻时期政策,曾多次击败匈奴、乌桓等,加强了北方戍防。始元六年(前81年),召开“盐铁会议”,因刘彻时期官营盐酒铁及对匈奴长期作战的政策遭到“贤良、文学”的批评,会后罢除榷酒(酒类专卖)。元凤元年(前80年)以谋反罪诛桑弘羊、上官桀等,专任霍光,进一步更改刘彻时制度。罢不急之官,减轻赋税,与民休息。
史称刘弗陵自幼聪明多知,又长得身高体壮,很受刘彻宠爱。原太子刘据被杀,太子之位一直空缺。刘彻想立刘弗陵为太子,为免吕氏之乱重演,便于公元前88年将其母赵婕妤赐死。第2年,刘彻临死之前下诏立刘弗陵为太子,任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辅政。
公元前87年3月30日,刘彻死后第2天,刘弗陵继位称皇帝,第2年改年号为"始元",后又改用"元凤"、"元平"等年号,前后在位共13年。
刘弗陵即位时,年仅7岁,朝政大权由霍光执掌。但据史书记载,少年的刘弗陵也颇具非常之才,熟知军国大事。公元前80年,大臣上官桀和桑弘羊勾结燕王刘旦,诬陷辅政大臣霍光,结果被14岁的刘弗陵识破阴谋。不久,刘旦等阴谋政变,刘弗陵在霍光辅助下,诛杀了桑弘羊、上官桀,逼刘旦自杀,成功地避免了一场政变。史称"汉昭帝年十四,能察霍光之忠,知燕王上书之诈,诛桑弘羊、上官桀,后世称其明","高祖、文,景俱不如也。"
在霍光辅佐下,刘弗陵继承刘彻末年的富民政策,对内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对外则与匈奴和亲。因此,刘弗陵之世,"百姓充实,四夷宾服"。若天假其年,刘弗陵将大有一番作为。可惜,公元前74年6月5日(农历元平元年四月癸未日),刘弗陵还没来得及尽展其雄才大略,便病逝于长安,年仅20岁,葬于平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北13里处),尊谥孝昭皇帝。 昭帝无子,后以刘贺为嗣。
刘弗陵年表
公元前94年,刘弗陵14月而生,被汉武帝成为“钩弋子”。
公元前87年,刘弗陵即位。
公元前81年,霍光主持“盐铁会议”。
公元前80年,上官桀、桑弘羊、燕王刘旦等人发动宫廷政变,最后以失败告终。
公元前77年,刘弗陵满18岁,开始亲政。
公元前74年,刘弗陵暴病而亡。
[编辑本段]在位年号
始元公元前86年—公元前80年
元凤公元前80年-公元前74年
元平公元前74年—公元前74年。
[编辑本段]立为太子
刘弗陵是汉武帝的幼子,母亲为钩弋夫人赵婕妤。由于“戾太子”刘据,也就是刘弗陵的哥哥,因为“巫蛊之祸”而死,于是汉武帝后元二年,也就是公元前87年之时,被立为太子,此年他八岁。
登上皇位
同年,汉武帝刘彻逝世,八岁太子刘弗陵登上了帝位。武帝在死前害怕“帝少母壮”,即担心太子之母赵婕妤专权误国,于是处死了她。受遗诏,小皇帝由霍光、金日磾辅政。即位第二年(前86年),改元始元。
辅臣争权
霍光辅政以来,首先遇到的就是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而促使这场斗争趋向白热化的,是与霍光同时辅政的上官桀,以及汉武帝之子、燕王刘旦有关。上官桀为了谋取汉朝的最高权力,依附于昭帝之姊盍长公主。他首先巴结公主之近幸丁外人,极力为丁外人求官进爵,得到公主的宠幸,与丁外人、公主等结成死党,而后进一步通过公主,将其年幼的孙女送入宫中,封为婕妤,意欲通过公主和孙女,来取代霍光与昭帝的地位。而燕王刘旦,则因长于昭帝而不得嗣立,心怀不满;另一位辅政大臣、御史大夫桑弘羊认为在汉武帝时期制定过盐铁专营的政策,使国家富强起来,功劳莫与之比,不甘居于霍光之下,遂产生了推翻现政权,由他与上官桀来主政的欲念,与燕王刘旦勾结起来。这就形成以长公主和燕王刘旦为首的两股政治势力。他们估计到依靠各自的势力还不足以推翻汉昭帝,只好暂时联合。按照上官桀的计划,要先利用燕王刘旦的身份,发动政变,在政变成功之后,再除去燕王旦,由他来掌握朝政。这个暂时联合起来的政治集团,自然要把矛头首先指向阻碍他们夺取政权的霍光。
昭帝始元六年(前80年),上官桀、燕王旦等人加紧了政变的准备工作。燕王刘旦将夺取帝位的赌注压在上官桀身上,前后派遣十多人,带了大批金银珠宝,贿赂长公主、上官桀、桑弘羊等人,以求支持他夺取帝位。他们袭用“清君侧”的故伎,令人以燕王旦的名义上书昭帝,捏造说:霍光正在检阅京都兵备,京都附近道路已经戒严;霍光将被匈奴扣留19年的苏武召还京都,任为典属国,意欲借取匈奴兵力;霍光擅自调动所属兵力。所有这些,是为推翻昭帝,自立为帝。并声称燕王刘旦为了防止奸臣变乱,要入朝宿卫。上官桀企图等到霍光外出休假时,将这封奏章送到昭帝手中,而后再由他按照奏章内容来宣布霍光的“罪状”,由桑弘羊组织朝臣共同胁迫霍光退位,从而废掉汉昭帝。
他们没有想到,当燕王刘旦的书信到达汉昭帝的手中后,就被汉昭帝扣压在那里,不予理睬。次日早朝,霍光上朝,也已得知上官桀的举动,就站在张贴那张汉武帝时所绘“周公负成王图”的画室之中,不去朝见昭帝,以此要求昭帝表明态度。汉昭帝见朝廷中没有霍光,就向朝臣打听,上官桀乘机回答说:“因为燕王告发他的罪状,他不敢来上朝了。”昭帝十分平静,随即召霍光入朝,果断地说:“我知道那封书信是在造谣诽谤,你是没有罪的”;“如果你要调动所属兵力,时间用不了十天,燕王刘旦远在外地,怎么能够知道呢!”“况且,你如果真的要推翻我,那也无须如此大动干戈!”上官桀等人的阴谋被十四岁的昭帝一语揭穿,所有在朝大臣对昭帝如此聪明善断无不表示惊叹,霍光的辅政地位得到了稳固。
上官桀等人的阴谋被揭穿之后,就干脆赤膊上阵,准备发动武装政变。他们计划,由长公主设宴请霍光,命埋伏的兵士将霍光杀掉,废除汉昭帝。就在这危急关头,长公主门下一名管理稻田租税的官员将上官桀等人的阴谋向大司农杨敞(司马迁之婿)告发,杨敞转告了谏大夫杜延年,于是昭帝、霍光掌握了上官桀等人的武装政变计划,遂在这一政变未发动之前,就先发制人,将上官桀、桑弘羊等主谋政变的大臣统统逮捕,诛灭了他们的家族。长公主、燕王刘旦自知不得赦免,遂先后自杀身亡。这场由上官继发动的政变最后被霍光粉碎了。九岁的上官皇后因为年纪幼小,又是霍光的外孙女,所以未被废黜。
霍光与上官桀、燕王旦等人的斗争,从性质上说,乃是封建官僚集团以及宗室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它是宗室内部争权夺利和官僚集团长期互相倾轧的总爆发。霍光等人在武帝时期虽长期出入宫禁,但仍属朝廷中默默无闻的官吏,他们本身没有多少权力,更没有多少财富,代表着当时社会上中小地主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也受到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压制,因而,这就不能不使他们与代表大地主、大商人利益者发生尖锐的冲突。从双方斗争的结果来看,上官桀、燕王旦的政变被粉碎,这也使汉朝中后期大地主、大商人阶层整体利益受到一次沉重打击,从而有利于抑制腐朽势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前进。
[编辑本段]盐铁之议
汉昭帝时,中央政府召开的一次由盐铁官营问题所引起的有关国家政策的辩论。汉武帝刘彻在元狩年间起用桑弘羊等人,制定和推行一系列新经济政策,如统一币制,盐铁和酒类官营,实行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等,这虽然充裕了封建国家的财政,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奠定了经济基础。但是,伴随农业生产的发展,土地兼并的现象日益尖锐,广大农民的负担愈来愈沉重。盐铁官营等政策的弊端,如铁器苦恶,价格不平,主管官吏废公法、谋私利,强征农民冶铁煮盐等等,也直接贻害农民,加剧了农民与封建国家之间的矛盾,致使农民的反抗斗争日益频繁。而且依靠盐铁官营等政策所聚敛的财货,无法维持战争的长期消耗。因此,至武帝晚年时,已是“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另一方面,经过汉王朝的连年出击,匈奴力量大为削弱,边患有所缓和。这些客观情况,促使武帝晚年的政策发生重大改变。征和四年(前89)武帝在诏令中指出,此后务在禁绝苛暴,不得擅兴赋役,应致力农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汉初的“与民休息”政策。
汉武帝在政策上的转变,对于稳定汉王朝的统治是必要的,但统治集团内部意见并不一致。武帝死后,继位的昭帝年幼,大权掌握在霍光手里。为了保证“与民休息”政策的实行,昭帝始元六年(前81)二月下诏命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郡国所举贤良文学,询问民间疾苦所在。贤良文学与桑弘羊意见不一,他们就汉王朝的内外政策进行了辩论。这就是有名的盐铁之议。
在盐铁会议上,双方辩论的主要内容有:①民间疾苦的原因。贤良文学认为民间疾苦的根源在于国家经营盐铁等经济事业,提出废除盐铁、酒榷、均输官。桑弘羊反对这一主张,认为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扩大了财源,是抗击匈奴,消除边患的经费来源。而且,这些政策便于堵塞豪强大家的兼并之路,有益于农民。因此,他坚持推行盐铁官营等事业。②对匈奴的政策。贤良文学主张偃兵休士,厚币和亲,企图依靠德政的感化维持和亲局面。桑弘羊则认为匈奴反复无信,不能采用德政感化,只有通过战争才能阻止匈奴的侵扰,保证汉王朝的安全。他强调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是“当世之务,后世之利”。③关于施政方针和治国的理论思想。贤良文学信奉儒家的仁义学说,主张德治,认为行仁政就可以无敌于天下。他们一再引证历史教训,批判严刑峻法,指为亡国之道,把严刑峻法看作是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桑弘羊以法家学说作为指导思想,反对德治,主张法治。认为令是教育百姓的,法是督察奸邪的,有了严刑峻法,百姓就小心谨慎,奸邪自然止息。他所坚持的经济政策和治国方法都与法家思想相联系。此外,这次会议上的辩论还涉及农业的基本政策,对社会现状的估计和伦理道德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看待古与今的关系等问题。西汉桓宽编撰的《盐铁论》详细记载了盐铁之议的情况。
贤良文学是来自社会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比较体察社会实况。他们在霍光的支持下与桑弘羊展开的辩论,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对汉武帝晚年以后经济和政治形势的不同认识,以及由此而提出的不同的治国政策。经过这次辩论,尽管没有废止盐铁官营和平准均输法,但桑弘羊在政治上受到一定的挫折,贤良文学活跃一时。根据贤良文学的意见停止了酒类专卖。“与民休息”的政策进一步得到肯定,对昭帝、宣帝时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短暂一生
元平元年,也就是公元前74年,年仅二十一岁的汉昭帝于春四月癸未,在未央宫身亡。仅仅在位十三年。
[编辑本段]谥号陵寝
谥曰“孝昭”,葬于“平陵”。
[编辑本段]皇后妃子
皇后上官氏,上官桀孙女,上官安之女。母霍氏为霍光女。
[编辑本段]历史功绩
汉昭帝在位期间一直奉行武帝晚年“休养民息”政策,百姓富裕,四方外族都归顺汉朝,俯首称臣。为“昭宣盛世”奠定了基础,为汉朝又迎来了一个盛世。
成功召开盐铁会议,让汉朝民生状况提升到又一个高档次。
[编辑本段]后人评价
班固
昔周成以孺子继统,而有管、蔡四国流言之变。孝昭幼年即位,亦有燕、盍、上官逆乱之谋。成王不疑周公,孝昭委任霍光,各因其时以成名,大矣哉!承孝武奢侈余敝师旅之后,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至始元、元凤之间,匈奴和亲,百姓充实。举贤良、文学,问民所疾苦,议盐、铁而罢榷酤,尊号曰“昭”,不亦宜乎!
——《汉书·昭帝纪》
[编辑本段]关于陵寝
由于昭帝突然发病死去,这使得主管帝陵营建的官员非常狼狈,因为他的陵墓还没有认真营建,于是赶快租用了三万辆牛车,从渭河滩拉沙,构筑地下墓室。仓促归仓促,昭帝平陵的随葬品仍是十分丰富的。当时由霍光主持昭帝丧事,墓室中金银珠玉,应有尽有。
平陵在茂陵东边12里,封土堆高29米。平陵陵园呈正方形,垣墙边长三百八十米,四面正中各有阙门,与陵冢相对。现东,南二门阙犹存,门阙呈条形,用夯土筑成,夯层厚为6至8厘米。陵园西北角有面积较大的建筑遗址,残存大量汉代砖瓦,还有方形沙石质柱础和砖砌八角形水井,估计是守陵人员的居室。
昭帝陵冢位于陵园正中,形如覆斗,陵顶内收形成二台。陵基为正方形,底部边长46.8米。它的东南665米处是昭帝上官皇后陵。上官皇后是霍光的外孙女(前87—前37),她虽贵为皇后,其实也很不幸。她6岁入宫当皇后,15岁时昭帝死去,此后一直比较孤独,于52岁病死,合葬平陵。可能是由于霍光的位高势重,她的陵园比昭帝陵园规模还要大一些,陵园边长420米(昭帝陵园边长为370米),陵园四门距封土堆均为125米,封土高26.2米。
在昭帝与上官皇后的陵园中间,有一条宽5米的道路,将两陵连接起来。考古工作者在路的两侧分别发现了东西向排列的成组玉器,每一组相距约2米,均由玉壁和玉圭组合而成,每组都是中间放一枚玉壁,四周均匀围绕七、八个玉圭,圭尖一致朝向中央的玉壁。这些玉器肯定是为当时的祭祀而埋。
平陵陵邑位于陵园东北,今李都村、庞村一带。《汉书·宣帝纪》载: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正月,募郡国吏民訾百万以上徙平陵,第二年又“以水衡钱为平陵,徙民起第宅”。今在陵邑遗址内发现当年制骨、制陶作坊遗迹和部分建筑遗址,出土较多有火烧和锯过痕迹的骨料及板瓦、瓦当、残陶器、铜鼎、铁铧、镢、镂角、逼土等、遗址内汉瓦残片比比皆是,俯首可拾。由此推测,当年陵邑内建筑必是栉比麟次,相当繁华。
平陵东南是汉昭帝“徘徊庙”遗址,庙建筑在一个高3米的夯土台上,今台上仍有汉代板瓦和筒瓦、方格纹方砖、凤纹空心砖、“长生无极”瓦当等,平陵东侧是陪葬墓群,今封土保存较完整的有11座,保存较差的12座(其中1座在陵北)。据文献记载,陪葬平陵的有夏侯胜、朱云、窦婴、张禹等,但具体名位难考。
❷ samkus护肤品怎么样
非常好。samkus护肤品是十大品牌之一。上官氏samkus,上官氏深海鱼籽精油面套装贵妇膏懒人贵妇素颜霜保湿遮瑕美白面霜SAMKUS所有肤质默认。还有着非常显着得美白功能,对肌肤这块抗皱,紧致,补水保湿。而且价格比同等护肤品要便宜很多,值得入手得一款护肤品。
❸ 上官氏深海鱼籽套盒怎么样
好。上官氏是国际知名的一线护肤品牌,旗下产品深海鱼籽套盒主打补水保湿,抗氧抗皱的功效,采用的是植物草本配方使用起来十分温和,敷感极好,效果也不错。
❹ 刘弗陵之后的皇帝是谁
承其皇位的是他的外甥刘贺,史称汉废帝。
刘弗陵(前94年-前74年),即汉昭帝,西汉第八位皇帝,汉武帝刘彻少子,赵婕妤(钩弋夫人)所生。
刘贺是汉武帝刘彻第五子刘髆的儿子,在父亲死后,刘贺继承昌邑王之位,因为年仅二十一岁的昭帝死时无一子嗣, 已官至大司马大将军的霍光于是就让他的外甥刘贺前来为他哭丧。同年刘贺被拥立继承皇位,算作昭帝的继子。
刘贺继位之后荒淫无道,不断命人敛财,有记载统计共 1120次,由于刘贺不听大臣的进谏变本加厉,所以最后只在位了二十七天就被霍光和上官太后废黜,成了西汉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
(4)上官氏价格怎么样扩展阅读
海昏侯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王刘髆之子。汉昭帝去世后,没有子嗣继承皇位。当时实际执政的霍光选择刘贺为汉昭帝后嗣,继承皇位。刘贺仅在位二十七日,即被霍光废黜。汉宣帝时,虽封刘贺为海昏侯,实则对其严加监控,颇有猜忌、防范。
初元三年(前46年),汉元帝刘奭又封刘贺的另一个儿子刘代宗为海昏侯,是为海昏釐侯,刘代宗传位给儿子海昏原侯刘保世,刘保世传位给儿子刘会邑。
初始元年(公元八年)十二月,王莽代汉建立新朝时,海昏侯国被废除,刘保世被削藩贬为庶民。后来刘秀建立东汉王朝,恢复刘氏天下,刘会邑又被恢复为海昏侯。约到东汉永元十六年(公元104年),海昏被分拆成建昌、海昏两个县。
❺ 如果你在古代你怎样处理汉武帝的税赋制度
历史早有定论直接采用桑弘羊的政策。
武帝即位后,凭借西汉前期七十多年的积蓄,国家财政本来非常富裕[28] ,但由于武帝的“有为”,尤其耗费巨大的对外战争,兼之大兴功业和救灾[29-30] ,以及朝廷上下的奢靡,仅仅二十年后,国家财政就开始频频出现亏空。[31] 在财政困难面前,武帝采取了一些应急措施,如元朔年间,为增加收入,专门设置“武功爵”,共值三十余万[32] ;还专门树立了一个献财典型——卜式,号召百姓向国家捐献钱财。[33] 这些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上仍是杯水车薪,而且还造成了吏治败坏等弊端。
元狩三年(前120年),为了应对因对外战争造成的财政亏空问题,武帝采纳郑当时的建议,下令实施盐铁官营政策,将原属少府管辖的盐铁划归大农令,由国家垄断盐铁的生产,并任命大盐商东郭咸阳、大冶铁商孔仅为大农丞专门负责此事。桑弘羊由于善于计算经济问题,参与盐铁官营规划,负责“计算”和“言利”之事。[34]
初显身手
元鼎二年(前115年),鉴于桑弘羊在理财上显示出的突出才干,武帝提拔桑弘羊为大农丞[35-36] ,担任大农令(掌管财政的最高官员)的副手[37] ,统管会计事务。桑弘羊在出任大农丞的五年里,先后参与并圆满完成了几项重要任务,初步展现出卓越的理财才能。
●算缗告缗
算缗是封建国家向商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告缗是对商贾隐瞒资产、逃避税收的惩罚措施,兼具保障算缗和剥夺商贾的特殊意义。最初提出这个办法的是御史大夫张汤,元狩四年(前119年)曾颁布了推行法令。但由于当时的大农令颜异不赞成此事,所以未能认真贯彻执行。[38]
元鼎三年(前114年),桑弘羊出任大农丞一年后,在汉武帝的大力支持下,算缗告缗迅速在全国展开,尤其杨可所主持的告缗更是雷厉风行。[39] 到元鼎六年(前111年)宣布告缗停止,前后仅仅三年的时间,告缗便取得了巨大成效。政府得到以数亿计的财物,成千上万的奴婢;没收的田地,大县数千顷,小县百余顷,还有很多房屋。中等以上的工商业者纷纷破产,而政府的国库却充实起来,再加上盐铁的收益,有力地支援了汉武帝的对外战争。[40-41]
●假民公田
假民公田,即国家把一部分公田(官田)以租借的名义分给丧失土地的农民,然后向他们征收相当于田租的“假税”,是安抚内地流民的一项举措。[42] 在桑弘羊的领导下,大大扩充了租借于民的公田数量。除了大农所掌管的公田、原有荒地(“草田”)和兴修水利增加的溉田,还增加了算缗告缗时没收贵族、官吏犯罪和商贾的田产[43] ,并开放部分园池和苑囿的土地租借给贫民。[44-45]
假民公田的实施,使相当一部分丧失土地的农民又重新得到了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土地,使得大批流民得以自食其力,缓和了由于土地兼并所激化的阶级矛盾;另一方面,也使内地许多荒地得到开垦,从而扩大了全国的垦田面积。还使许多流民不再成为国家救助的对象,不仅节省了开支,还为国家恢复和增加了税源。[46]
●移民屯垦
汉武帝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取得胜利后,为了巩固边防,从根本上解决边防军的粮食供应问题,沿袭西汉前期的民屯政策,继续大规模地执行汉文帝时晁错提出的移民实边策略。为了进一步巩固内地军事要塞,武帝时又开发出军屯。元鼎六年(前111年),又派吏卒五、六万人到今甘肃永登一带屯戍,接着不断扩大到上郡、西河,及新建的武威、张掖、敦煌、酒泉四郡,人数增加到六十万人。[47]
在桑弘羊的谋划和组织下,这次大规模的军屯活动得到了圆满成功。多达六十万人的屯田卒一边从事于农业生产,一边肩负着边塞保卫任务,为保证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很大贡献。[48-49] 发挥出了安置流民、开发西北边疆、减少军费开支和巩固边防的重要作用。[50]
●币制改革
汉承秦制,法定货币也是黄金和铜钱,汉初铜钱仍继续名为“半两”。[51] 由于经济凋敝,国家对铸钱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政策。[52] 虽然对恢复和发展经济曾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也导致了货币轻重不
上林三官五铢钱
上林三官五铢钱
一,币值混乱的问题。[54] 到了文帝五年(前175年),政府更撤除了禁止私人铸钱的命令,因而盗铸钱的风气盛行,影响了经济的正常流通;一些地方割据势力也借此极力扩张自己的经济实力,以作为与中央王朝相抗衡的资本。[55-56] 汉武帝为了整顿财政,曾在元狩四年(前119年)造了三种货币:皮币、白金(银、锡作的合金币)、三铢钱,但效果不好,形势已发展到近乎完全失控的地步。[57]
元鼎四年(前113年),为了彻底整顿货币,汉武帝接受桑弘羊等人的建议,禁止郡国和民间铸钱,由政府指定上林三官(掌管上林苑的水衡都尉下属钟官、技巧、辨铜三官)分别负责鼓铸、刻范和原料;废除过去铸的一切钱币,而以新铸的五铢钱(三官钱)为全国唯一通行的货币。[58]
这次币制改革基本解决了私铸铜钱、币制混乱的问题,不但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而且稳定了市场和流通,起到了巩固西汉统治的作用。[59-60] 同时,这次币制改革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铸币权完全收归中央政府的一次创举,它最终将汉朝的币制稳定下来,使汉朝的五铢钱成为质量稳定的钱币,一直流通至隋朝七百余年而通行不废,这与桑弘羊的经济思想是分不开的。[61]
总管财政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由于在理财方面所表现出的卓越才能,汉武帝任命桑弘羊为治粟都尉,并代理大农令。从此之后,直到汉武帝去世,桑弘羊独掌财权二十三年,开始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出谋划策,提供物质上的支持。
●结构改革
桑弘羊出任代理大农令不久,立即奏请汉武帝设置了“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62] 由大农部丞负责监管和指导各个郡国的财经事务,改变以往对财经多头管理的弊端,同时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财经管理系统,为保障和推行新的财经政策做好人员上的准备。[63] 至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大农令改称大司农后,大司农系统又进一步扩大了组织机构。除了大司农中丞外,大司农的属官增加了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和斡官、铁市两长丞。分工明确,各司其职。[64]
在扩大大司农属官的同时,桑弘羊对地方上的有关财经官员也进行了改编和重组。以往隶属于郡国的诸仓(主管仓库)、农监(主管农桑)、都水(主管水利)等六十五官长丞,都被划归大司农直接管辖。这就进一步统一了全国的财经管理,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也使桑弘羊可以有效地实施自己的理财措施。[65]
●盐铁官营
早在元狩六年(前117年),孔仅和东郭咸阳就提出了一个实施盐铁官营的具体方案。[66-67] 盐的官营采用募民煮盐而官府专卖的做法;[68] 铁的官营,则由官府彻底垄断。[69] 汉武帝还是很快批准了这一方案。[70] 在最初几年盐铁官营特别是铁的铸作曾取得明显成效[71] ,但由于他们多选用商贾担任盐铁官,所以不但执行的不彻底,还造成了严重的吏治混乱现象,[72]
桑弘羊掌管财政大权后,增设大农部丞数十人对郡国盐铁官分别予以整顿,并增加了盐铁官的设置地区。据统计,经过桑弘羊的努力,一共设置了三十五处盐官(一说三十六处),分布在全国二十七个郡[73] [74-75] ,盐铁官营前,这些地区的私营盐业都非常发达,国家对它们采取征收盐税的政策[76] ;铁官则至少设置了四十八处,分布于四十个郡国,所有铁官均由大司农所属铁市长丞掌管,基本完善了盐铁官营的管理系统和经营网络。由于资金雄厚和人力充足,在盐铁官营全面实施后,它们的生产规模都迅速扩大起来。[77-79]
官营盐铁业的规模化生产,无论其资金、设备和人员方面,还是降低成本、实行标准化生产和工艺技术改进方面,对于规模一般很小的私营盐铁业来说,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总结后,桑弘羊对大生产的优越性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在二十多年后的盐铁会议上,桑弘羊为了捍卫盐铁官营政策,就指出官营盐铁业的大规模生产要优于私营盐铁业的小规模经营。[80]
然而,由于官僚体制所不可避免的种种弊端,盐铁官营也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 为了完成规定的任务,官营铁器只注重产量,所生产的铁器多为应用很少的大农具,根本不适合农民使用。[81] 不仅如此,官营铁器还存在成本高、质量低、不准挑选、购买不便、强买强卖和强迫农民服役等问题。[82-83] 更重要的是,官营盐铁的价格昂贵,许多贫民都根本买不起。[84]
●推行均输
均输法最早由桑弘羊于元鼎二年(前115年)创立[85] ,并在部分郡县试行五年。[86] 均输法规定,凡郡国应向朝廷贡纳的物品,均按照当地市价,折合成当地土特产品,上交给均输官,由均输官运往其他地区高价出售。[87] 这种做法既可以避免商贾的中间盘剥,大大降低收购的成本,又可以免除郡国向朝廷输送贡物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同时还可以流通物资,并随时调剂国家所需要的物品。[88] 而朝廷不费分文即得到了各地的土特产品,并通过这些物品的转运贩卖获得巨额的利润。[89-90]
元封元年(前110年),由于官府自行买卖,互相竞争,从而导致物价,为了平抑物价上涨,桑弘羊在全国普遍推行均输。[91] 设置数十个大农部丞,分别掌管各个郡国的农业和官营工商业;在县一级设置由大农部丞领导的均输官,负责物资的转运和贩卖,以统一管理全国的物资转运和贸易。[36] 太初元年(前104年)后,各地的均输官统一接受大司农均输令丞的领导后,均输官的分布应相当普遍(如黄霸就担任过均输长)。[92]
自元封元年全面推行均输法后,在短短一年之中即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效。史载国家向急需粮食的地区调运粮食,而大农诸官则都向京城运送粮食,结果使山东漕运由汉初的数十万石竟猛增到六百万石。同时,太仓和甘泉仓这两个着名的国家粮库都装满了粮食,边郡粮库也都有余粮,通过均输所直接获得的赢余有五百万匹帛。[93]
均输法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些均输官征收贡物,不是征收当地能够生产的土特产品,而是征收当地没有的物品。[94] 二是在上交物品的验收上有些均输官故意刁难百姓,在买卖货物时又往往采取欺诈手段,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给农民造成了更大的负担和痛苦。[95]
●创立平准
元封元年(前110年),为了配合盐铁专营和均输的推行,桑弘羊创立了一项新的财经措施—“平准”(由国家控制全国的物资和买卖,以平衡物价),并专门在京城长安设立了一个隶属于大农的机构——平准,由平准令掌管。[96] 大农诸官以各地均输的物品和工官生产的车船、器具为后盾,当京城某种商品过分涨价时,就以平价向市场抛售,使其物价下降;反之,如果某种商品价格过低,就大量买进,促使物价回升。[97]
桑弘羊实施平准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稳定物价,但也有营利作用。它与均输相辅相成,是控制市场、平抑物价政策的两个不同侧面。平准要靠均输来提供货源,均输官所征收或收购的物资,运往京师后也要通过平准出售,两者如影随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98]
平准法的推行,对于稳定物价、打击投机商操纵市场的不法行为具有比较明显的作用。但同样也出现了一些弊端。一方面,官府乱发号令,强迫收购各种物品,导致物价上涨,为商贾牟利创造了条件;另外,官吏直接从事贸易,也必然会出现营私舞弊、官商勾结甚至囤积居奇的现象。[99]
●纳粟拜爵
元封元年(前110年),桑弘羊出任大司农后,又奏请汉武帝批准,大力推行纳粟拜爵、补官及其赎罪政策。[100-101] 秦汉时期的纳粟拜爵最早始于商鞅变法,开始实行多交粟帛可以免除徭役的政策。[102] 及至西汉建立后,纳粟拜爵的政策被继续沿袭,并增加了赎罪的内容。[103] 武帝前期为解决财政危机还采取过“募民买复”、“入羊为郎”的措施[104] ,桑弘羊出任大农中丞后,进一步扩大了纳粟补官的范围,不再限于官吏,普通百姓也允许买官。[105]
这些措施的施行,增加了财政收入,特别是增加国家粮库的储存,仅仅是元封元年一年,国家粮库即堆满了粮食。[106-107] 但是这种做法却造成许多严重的恶果:一方面,纳粟拜爵使得许多地主和富农可以免役,不但导致贫富异役,而且减少了国家征发徭役的来源[108] ,最终便把徭役的征发摊派到农民身上。[109] 另一方面,破坏了司法制度和选官制度,造成贫富异刑,进一步扩大了司法不公,同时也导致了管理效能的下降和吏治的败坏。[110]
尽管如此,从总体上看,桑弘羊的理财措施仍可以说取得了巨大成功。武帝对此也非常满意,所以特别给桑弘羊赐爵为左庶长,黄金二百斤。[111]
●酒类专卖
天汉元年(前100年),桑弘羊被正式任命为大司农[36] ,除了继续推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财经政策外,所采取的最有影响的理财措施就是实行酒类专卖。
中国古代的酿酒业源远流长。[112] 酒的产量和销量也很大。[113] 早在殷商时期,酿酒业就相当发达[114-115] 。到了西汉时期,随着农业的恢复、发展和粮食的不断积累,酿酒业又有了新的发展[116-117] ,饮酒之风盛行,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18-119] 酿酒业非常兴盛,私营酒酤的利润也相当丰厚。[120]
天汉三年(前98年),为了更多地增加财政收入、镇压农民起义和更加垄断市场,桑弘羊奏请武帝实行了酒榷(酒类专卖),由官府对酒类实行专营,以独占酿酒和销售的利润。[121-122]
酒榷政策实行后,对于增加财政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仅仅是通过销售,国家即可以获得百分之二十的盈利。如果再加上高额的酿造利润——每生产一千酿酒,至少可得到二十五万二千钱的盈利,其收入将是一笔很大的数字,确实能够“赡边,给战士”,解决很大的问题。[123]
降职留用
从天汉四年(前97年)到武帝后元二年(前87年),是桑弘羊在武帝时期继续独掌财权的十年。虽然天汉四年,桑弘羊因受到其昆子弟犯法的株连[124] ,被贬为搜粟都尉。[125] 但武帝只是降低了他的职务,以示惩戒,并没有真正追究他的责任。桑弘羊虽然被贬,武帝仍对他非常信任,让他代理大司农的职务,即降职留用。这一时期,他仍然大力推行盐铁等各项理财措施,并积极为解决各种新问题而出谋划策。[126]
征和四年(前89年),汉军出兵西域,再次攻破车师后,为了巩固胜利成果,确保中西商路畅通,桑弘羊与田千秋等联名上书,建议武帝扩大轮台屯田,加强轮台、渠犁的屯田规模[127] ,以保障军粮供给。[128] 对桑弘羊的建议,武帝最终却没有采纳,相反还批评了桑弘羊等人,并自我检讨,下诏承认遗忘战争正常的错误,同时要调整政策,认为当务之急应是与民休息(轮台罪己诏),执政理念发生重大变化。[129]
辅政大臣
后元二年(前87年)二月十二日,汉武帝病重,将年仅八岁的刘弗陵立为皇太子。[130] 二月十三日,武帝诏近臣托孤,任命奉车都尉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接受遗诏辅政。加封桑弘羊为御史大夫,金日磾为车骑将军,上官桀为左将军,共同辅佐少主。[131] 二月十五日,刘弗陵登基为帝,是为汉昭帝。遵照武帝遗诏,由大将军霍光主持国政、领尚书事,车骑将军金日磾、 左将军上官桀为其副手。[132]
霍光是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异母弟,霍去病去世后,霍光升任奉车都尉、光禄大夫等职位,侍奉汉武帝左右,前后出入宫禁二十多年,未曾犯一次错误,因此得到汉武帝的信任。[133] 昭帝即位后,霍光受武帝《周公辅成王》图辅政,实际上已掌握了汉朝政府的最高权力。[134] 霍光与辅政大臣上官桀有联姻关系,上官桀之子上官安娶了霍光长女为妻,生有一女上官氏,两家关系密切。[135]
桑弘羊和霍光的经济理念不同,自从桑弘羊推行一系列官营政策以来,由于国家几乎完全控制了生产销售和市场,地主官僚、贵族和商贾,都对这些政策表现出强烈的反对和抵制。霍光掌权后,为了缓解统治集团内部的压力,主张对国家垄断的工商业稍微放松一些,不要管的太死,而桑弘羊则坚决主张严管。[136] 但桑弘羊的理财政策并未随着武帝去世而废除,相反,是一直贯彻执行下去的。桑弘羊因此经常自夸功劳,并以此作为替子弟某官的资本,却屡屡被霍光拒绝,因而桑弘羊与霍光矛盾也慢慢激化。[137]
始元四年(前83年),昭帝十二岁,鄂邑长公主为其选皇后,上官安打算让年仅六岁的女儿上官氏入主后宫,遭到霍光反对。上官安与鄂邑长公主的情夫丁外人关系要好,转而通过公主立女上官氏为皇后(即上官皇后)。上官家族为了回报鄂邑长公主,想将丁外人封为列侯(汉代有规定,非列侯不能娶公主),被霍光以“无功不得封侯”驳回。双方因而结怨,成为政敌。[138] 于是,上官桀等就与桑弘羊联合起来,反对霍光独揽大权。
盐铁会议
主词条:盐铁会议
始元五年(前82年)六月,杜延年建议行文帝时期政策,提倡节俭、对民宽和[139] ,霍光采纳,诏令三辅、 太常各举“贤良”二人,各郡国察举“文学”一人。[140] 始元六年(前81年)二月,召集抵达京师的贤良文学(贤良方正所选拔出的人才),商议罢黜盐、铁、酒等专营政策,会议在京师隆重召开。[141]
盐铁会议是在霍光一手策划下召开的一次讨论国家现行政策的大会,霍光召开盐铁会议,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贤良文学对盐铁等政策的攻击,从政治上打击桑弘羊。[142-144] 在会议上,从民间来的贤良文学对盐铁官营等财政措施进行了全盘否定,并进而攻击汉武帝轮台诏以前的内外政策。作为这些财政措施的经办人,桑弘羊坚决捍卫汉武帝的内外政策,不仅就盐铁等政策的存废与贤良文学展开了激烈论辩,而且充分肯定了诸如抗击匈奴、加强中央集权、抑摧豪强和农商并举等政策的作用。[145]
始元六年(前81年)七月,会议结束。通过这次会议,霍光成功利用贤良文学批评和打击了自己的政治对手,赢得了比较广泛的舆论支持,经济上也使得官营政策有所收缩,罢黜了郡国酒榷和关内铁官[146] ,是盐铁会议的一个最大赢家。会后,霍光任命参加会议的贤良文学为列大夫,贤良文学活跃一时。
惨遭灭族
始元六年(前81年),上官桀等人勾结燕王刘旦,密谋燕王上书昭帝揭发霍光谋反,由桑弘羊组织朝臣弹劾霍光,被昭帝识破。昭帝也因此更加亲近霍光而疏远上官一派,霍光的辅政地位愈加稳固。[147]
元凤元年(前80年)九月,上官桀等筹划政变,由鄂邑长公主设宴邀请霍光,命埋伏的兵士将霍光杀掉,废除汉昭帝,拥立燕王刘旦。公主门下的稻田使者(管理稻田租税的官员)燕仓发觉了他们的阴谋,于是昭帝、霍光在政变未发动之前,先发制人,将主谋政变的大臣统统逮捕,桑弘羊亦牵连被灭族。[148]
主要成就编辑
经济思想
工商富国
桑弘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不依靠农业富国的思想家[149] ,在盐铁会议上,他明确指出“富国非一道”,“富国何必用本农”,“无末业则本业何出”。[150] 在桑弘羊看来,农业并非财富的唯一源泉,工商业尤其商业同样是财富的源泉[151] ,甚至提出工商业的发展还制约着农业发展,指出“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152]
正因为强调工商富国,所以站在国家的立场,桑弘羊极力主张采取积极的财政调控政策,由国家积极介入工商业以增加经济性收入。他所定制的各项经济措施,都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他对盐、铁、酒实行专卖,利用垄断价格,收取高额利润;推行均输平准,调节商品流通,平抑市场价格。这些措施有力地打击了富商大贾的势力,减轻了人民负担,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无论古代还是当今,桑弘羊的财政调控思想都有着难以否定的积极作用。虽然商业不能直接创作财富,但它作为社会财富再分配的手段,却可以带动和刺激其他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间接有助于”创造财富,而且商业利润的垄断,对国家来说即等于“创造”了财富。[144]
商品流通
桑弘羊还从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工来说明商品流通的作用,他认为商品流通可以“均有无而通万物”,可以解决各地的资源过剩和短缺。[153] 相反,如果商品缺乏流通,那么许多物资无法交易,必然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154-155]
除此之外,桑弘羊还大力推行平准制度。他在京师设立平准机构,稳定京师物价。这个机构掌握了巨大的商品储备及运输队伍。当某种物价上涨时即贱价抛售;反之,某种物价甚贱时则加以购买。他已经开始运用市场价值规律稳定物价了。[156]
对外贸易
桑弘羊对对外贸易的作用有着非常充分的认识,他的“本重币虚”的思想比西欧十五世纪重商主义“以货币为本”的思想领先许多。虽然货币的多少可以作为财富的象征,但他不把货币的取得作为对外贸易的目的,而是以货币为“末”、为“虚”,以供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物品为“本”、为“实”。[156]
桑弘羊主张对外贸易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通过对外贸易来控制外国,即尽可能向国外输出多余商品,以造成国外对国内商品的以来,从来导致其政治上的被动[157] ;二是通过对外贸易来达到“外国之物内流,而利不外泄”,既要削弱敌国,又要丰富国内的商品供应。桑弘羊认为,只要严格控制出口,并大量输出国内丰富的黄金和丝绸,就能从急需黄金和丝绸的敌国换取国内需要的商品,不但可以削弱敌国,还可以保证国内市场的供应,同时,禁止铁兵器的贸易,还可以使西域各国的军队难以与汉军抗衡。[158-159]
政治贡献
自十三岁入宫,到燕王之变被杀,桑弘羊共从政六十余年,其中五十多年都在武帝时期。可以说,桑弘羊的主要作为都与汉武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桑弘羊总管国家财政期间,为了彻底解决财政困难问题,桑弘羊制定或修订、实施了诸如机构改革、盐铁官营、均输平准、酒榷等一系列新的财经政策。这些措施大幅度增加了政府的经济收入,为武帝继续推行文治武功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有效保障了抗击匈奴战争的进行,从经济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统一,遏止了富商大贾和豪强兼并势力的发展。[144]
❻ 上官氏深海鱼籽精油面套装怎么样
好。上官氏深海鱼籽精油面套装是植物的很温和,补水保湿抗衰老。广州上官氏化妆品有限公司是香港上官氏集团旗下的老牌化妆品公司,有七、八年的生产旗下有一家生产工厂,两个销售档口。
❼ 中国历史上,爬进棺材与皇后死尸交欢的变态皇帝真的存在吗
有
史上最变态痴情皇帝:爬进棺材与皇后尸体交媾
慕容熙(385—407年),字道文,生于常山(今河北正定,好汉赵子龙的家乡也),鲜卑族人,五胡十六国时期后燕国君主,谥号昭文帝,庙号高宗。
慕容熙长得年轻英俊,风流倜傥,是后燕的美男子,被描绘成“天庭饱满、玉树临风、仪表堂堂”,“面若傅粉、唇红齿白,风流蕴藉、柔情儒雅”,堪称古代社会标准的“高富帅”。
长乐三年(公元401年),燕国皇帝慕容盛主政不得人心,被部下所刺杀。继任者在慕容盛之弟慕容熙与慕容盛之侄慕容元中推选。时任燕国皇太后的丁氏认为国家多难之际,应立年长者为君。
群臣都希望立太子慕容定(并非丁氏亲生),但丁太后打算立自己宠爱的小叔子慕容熙为君。原来长期孀居、寂寞饥渴的丁氏早就看中慕容熙的年轻英俊、强壮猛男,两人早勾搭媾和在一起,据说已多次在龙床上云雨交欢、鱼水之乐,把个丁氏调弄倾迷得心花怒放、神魂颠倒),于是废黜太子慕容定,把慕容熙密迎入宫。
慕容熙即位后,先是诛杀大臣段玑、秦兴等人,并灭其三族,慕容定亦皆因有嫌疑而被赐死。随后又大赦罪在死刑以下的犯人,改年号为光始,改称北燕台为大单于台,设置左辅右辅,地位仅次于尚书。当初慕容熙与丁太后私通,所以被丁太后立为新君,但慕容熙刚即位不久,便喜新厌旧、移情别恋,弃年长色衰的老女人丁氏而去。
慕容熙纳了已故前秦重合侯、征西将军、幽州牧、中山尹苻谟的两个美丽孤女、侥幸脱逃流浪民间的“姐妹花”苻娀娥、苻训英为妃,且对苻氏姐妹甚是宠爱。年幼娇嫩的苻训英尤其得到他的喜欢,后封其为皇后,苻娀娥则为昭仪、愍皇后(因她早逝)。
失宠吃醋的丁太后对此大有怨愤而诅咒负心汉慕容熙,于是与其兄长之子、七兵尚书丁信暗中策划废黜之。慕容熙听闻此事后非常愤怒,当即逼迫丁太后自杀,但以皇后礼节埋葬了她;并诛杀了丁信.
后慕容熙到北原狩猎,石城令高和杀了司隶校尉张显,关闭城门不让慕容熙入城。慕容熙率领人马飞速返回,高和的士兵都扔掉兵器,慕容熙便攻进城里诛杀了他。于是在东宫召见各州郡和单于八部年高望重的人,询问他们的疾苦,装起一副明君模样,假装体恤部下、关心百姓来。
慕容熙即位后,为博得两位爱妃的美人心,用2万多人服役,大规模修建龙腾苑,方圆10多里。他在苑内筑起景云山,广500步,山峰高17丈;又建起逍遥宫、甘露殿,房挨房有数百间,楼台相接;开凿天河渠,引水进入宫中;并为其两个爱妃挖掘曲光海、清凉池。
在6月的三伏天气里,营建的士卒不得休息,中暑而死的人超过一半。慕容熙出游到城南,在一棵大柳树下停住,仿佛有人呼喊道:“大王停止营造吧。”慕容熙憎恶这棵树,命人将其砍伐,竟然有条1丈多长的大蛇从中爬出来,可见不得民心、天怒人怨。
对两个长得月眉星眼、体态轻盈、千娇百媚的绝色美妃苻氏姐妹,慕容熙确实非常宠爱,胜过己命。他于光始三年(403)立贵嫔苻训英为皇后、贵人苻娀娥为昭仪,并再次赦免大量囚犯,装模作样“大赦天下”;又向北攻打契丹,大败对方,可谓情场得意战场也得意,但那只是暂时。
“二苻”都很美丽,喜欢私下出外游玩宴乐,对饮食居住条件也过分讲究,史称“并美而艳,好微行游宴”,而慕容熙不加禁止。慕容熙对“二苻”的要求一定听从,行刑论赏的大政事没有不听她们的。
光始四年(404)昭仪苻娀娥生病,龙城人王温自告奋勇说能治疗,但没过多久她就死了。慕容熙痛恨王温荒诞,便在公车门前将他车裂肢解并焚烧之。慕容熙追谥苻娀娥为愍皇后;并追封“二苻”故父苻谟为太宰,谥号文献公。
皇后苻训英尤其喜好游玩打猎,慕容熙便听从她。是年冬,两人携手北登白鹿山,往东越过青岭,往南到了大海,士卒多达5000余人被豺狼咬死或被冻死,百姓为此困苦不堪。适逢高句丽趁其外出侵犯燕郡,杀掉100多人。
慕容熙攻打高句丽,并让苻训英跟随,以冲车地道攻打辽东。慕容熙说:“等到铲平敌寇的城邑,我将要和皇后乘坐辇车进去,不让官兵们先登城。”于是敌城中严格防备,无法攻下。不久天降大雪,士兵死了很多,慕容熙只得率兵撤回。
慕容熙除了荒淫好色、沉溺享乐,还非常残暴无仁、大兴土木,导致日益弱小的后燕更加财政枯竭、山穷水尽。
他先是将其兄、先帝慕容宝的诸子全部杀害;又大规模地兴建肥如城、宿军城,任命仇尼倪为镇东大将军、营州刺史,镇守宿军,上庸公慕容懿为镇西将军、幽州刺史,镇守令支,尚书刘木为镇南大将军、冀州刺史,镇守肥如。并为苻训英兴建承华殿,比已有的承光殿还高1倍。
慕容熙还下令人们把土背到北门,泥土的价格和粮食一样。典军杜静拉着棺材赶到慕容熙的庭殿前,上书力谏。慕容熙极为愤怒,将他杀了。苻训英在酷暑想吃精细的冻鱼肉,在隆冬要吃新鲜地黄,慕容熙百依百顺,给有关部门下令一定要办到,办不到的就立即处死,因此丧命的数以百计。
可惜皇后苻训英与她姐姐一样短命,建始元年(407)初就撒手归西了。慕容熙悲伤地号哭,捶胸顿足,就像死了父母一样,“如丧考妣”。他抱着苻训英的尸首,抚摸着说:“身体已经快凉了,生命就要完结了。”甚至痛不欲生,竟倒下昏死过去,很久才苏醒过来。
也不知道这小妮子哪里有这么大的魅力,她的尸体都已经入棺了,这发臭的死人有什么好呢?慕容熙却又再打开棺材,缠缠绵绵、哭哭啼啼,可更为惊人的事情还发生在后头呢。
慕容熙竟然还爬进去与苻训英的尸体交媾、生死同寝,“复启其棺而与交接”(《晋书》),其场面之惊心动魄,完全是迷失本性了。如此痴情甚至疯狂,堪称古今中外空前绝后唯一的一位。
他穿着斩缞丧服,吃粥断饮为她守灵;诏令百官在皇宫里集体举哀,所有僧徒都穿白衣服;指令专门的官员查考哀哭之人,有眼泪的就认为是忠孝,没有眼泪的就论罪。于是大臣们都特别恐惧,没有不含着辛辣的东西来使自己流眼泪的。
慕容熙之兄高阳王慕容隆寡居的妻子张氏,也是慕容熙的一个大嫂,其姿态、容貌都很好,还经常有巧妙的想法。慕容熙准备用她为苻训英殉葬,就想用罪名杀了她。慕容熙毁坏张氏给苻训英送来的靴子,发现里面有弊毡,于是将其赐死。张氏的三个女儿给叔叔叩头求他可怜,不要杀母亲,慕容熙仍不听。
慕容熙还诏令公卿以下直到老百姓率领全家去建造陵墓,几乎耗尽国库里积储的全部财物。陵墓深处有3个墓那么大,外围周长有数里长,里边绘有尚书八座的画像。慕容熙说:“好好建造它,我随后就要进这个陵墓了。”有识之士认为这不吉利。右仆射韦璆等人害怕被殉葬,都洗干净身子等死。他们把苻训英的陵墓称为徽平陵。慕容熙披头散发,光着脚板,步行20余里,跟在苻训英的轜车后发丧。
轜车太高太大,无法运出北门,慕容熙就下令拆毁城门出去。长者老人在私下里互相说:“慕容氏自己毁掉自己的大门,他的日子不会长久了。”
同年7月,中卫将军冯跋、左卫将军张兴等先前都因事获罪出逃在外。因慕容熙施政暴虐,他俩与冯跋堂兄冯万泥等22人结盟,推举慕容宝养子高云为首领,派出5000多名服役囚徒关闭城门拒守。
中黄门赵洛生赶去报告慕容熙,慕容熙却说:“这伙人不过是小盗贼而已,我回去以后要杀掉他们。”于是整理好头发、穿好甲胄,奔驰回去赶赴祸难。晚上回到龙城,攻打北门未攻下,败逃入龙腾苑,穿着便服躲在树林里,被人抓住,部下如鸟兽散。
高云得到慕容熙即将其弑杀,慕容熙及其诸子一同葬在城北。慕容熙时年仅23岁,共在位7年。高云将慕容熙以王礼合葬于苻训英墓中,谥号昭文帝,总算是仁至义尽。
《晋书》里写道:“(慕容)熙乃地非奥主,举因淫德。骊戎之态,取悦于匡床;玄妻之姿,见奇于鬒发。荡轻舟于曲光之海,望朝涉于景云之山;饰土木于骄心,穷怨嗟于蕞壤,宗祀夷灭,为冯氏之驱除焉。”荒淫好色,远游享乐,大兴土木,穷兵黩武,终于被戕杀夺位,实在是咎由自取。这个评价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
有的说,皇上每夜都要“召幸”一位后妃,要召某妃侍寝,由太监背着或抬到皇上下榻处侍寝,也有的说皇帝人寝被角不裹,被召幸的妃嫔脱光衣服后,就从脚下爬进去等等,这些都是不近情理,凭空臆造出来的。其实,不同的朝代,后宫里的帝后妃嫔们侍寝皇上是五花八门,各不相同的。
周代嫔妃与帝王共寝讲究日辰
周代时,尚未有敬事房太监所司之职,皇帝的房事是以日、月、星、辰来决定的。周代人央定事情喜欢按天体、阴阳、历数来决定顺序。甚至嫔妃和帝王同床的顺序,决定起来也要依照月亮的阴晴圆缺。
所谓依照月的阴晴圆缺,首先要搞清楚,在每月初一到十五月亮会逐渐满盈,而由十五到三十的后十五天则会逐渐变缺。以此推断,初一到十五,宠幸的对象由地位较低的开始进行到地位较高的;而后半月则正好相反,是由地位高的逐渐安排到地位低的。
据《礼记》记载的周代后妃制度是:“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位世妇、八十一御妻。”意思是,天子有六宫娘娘、三位夫人、九位嫔妃、二十七位世妇、八十一位妻子,加起来就有一百二十六个各种级别、各种名称的老婆。有了这种所谓的后妃制度,天子们自然是乐在其中,并将这种不合理的东西一代代传下去。就像谬误的真理,传到后来就从原来的“一百二十六”成了“三千”。在这“三千”多的美貌女子中,皇上召幸皇后和三位一品夫人自然都拥有绝对的优先权。九嫔以下伺候皇上时,都是由九个人共同陪伴皇帝就寝。一个男人和九个女人睡在一起,荒唐至极,难以设想。多少后宫女子,她们的青春、才华、美貌都成了统治者淫欲的牺牲品!
汉昭帝的后宫召幸受制
到了汉代的元凤政变后,霍光的权势达到无人能够制约的地步,霍氏外戚集团完全控制了汉廷内外、朝野上下。霍光虽然无皇帝之名,但已行皇帝之实。霍氏专权,连汉昭帝刘弗陵的官帏召幸妃嫔也要受霍光控制。汉昭帝即位时仅八岁,四年后立上官氏为皇后。上官皇后是霍光的外甥女,时值六岁。
汉昭帝刘弗陵稍大后,就被霍光的左右亲信层层包围封锁起来。外有霍光的两个女婿担任皇宫卫尉保护皇帝出入,内有皇后——霍光的外甥女在监视。皇宫人员都顺从霍光的旨意,甚至于以皇帝体弱为由,示意御医们让皇帝“禁内”,禁止皇帝去别的妃嫔处居住,更不许召幸。霍光还规定皇宫内所有的女人都必须穿有前后裆的裤子,不许穿裙子。
而且所穿的前后裆裤子还须多扎几根裤带,以免年轻皇帝性欲冲动而临幸其他的妃嫔,为的是让汉昭帝只专注他的外甥女,让上官皇后为昭帝生下一男半女,帝位的继承人要有霍氏家族的血统。这样,除了上官皇后外,众多后宫佳丽都不得侍寝皇上。不过,虽然上官皇后专房擅宠,却没有生下皇子皇女,直接导致了昭帝在位十三年。却无子嗣。更为荒唐的是,自霍光宣布后宫中妃嫔不准穿裙子多扎裤带的规定后,曾有好几个妃嫔因触犯此规定而不幸冤死黄泉。
晋武帝坐羊车选寝妃
西晋武帝司马炎后期生活腐朽、奢侈无度。公元273年,选中品以上文武官员家里的处女大批入宫。第二年又选下品文武官员和普通士族家里的处女5000人入宫。至此连同魏元帝及吴末帝孙皓的宫女5000多人,后宫的美女达一万以上。
他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因为每天不知择谁侍寝才好,就以羊拉御车,羊在哪个妃子住的房前停下,他就与那个妃子饮酒作乐,并就寝于该妃之室。众妃嫔绞尽脑汁想法争宠陪侍,于是有的妃子便将竹叶插在房门边,有的把盐汁浸洒于门前空地上,从而引来皇上的羊车,以便能得到皇上的青睐。达到侍寝争宠的目的。后宫中的胡贵妃是晋武帝最喜欢的妃子,因为胡贵妃不仅自身长得漂亮,性情柔和,最关键的还是她善于弓诱羊,所以晋武帝经常在她那里留宿。
❽ 汉元帝如何称呼上官皇后
称之为“太皇太后”。
孝昭上官皇后(前89年-前37年),上官氏,汉昭帝皇后。上官安与霍氏之女,外祖父是大将军霍光。出生于公元前89年(征和四年);于公元前83年(始元四年)被汉昭帝纳入宫中;初封婕妤,月余,立为皇后;公元前74年(汉昭帝元平元年),昭帝死,昌邑王刘贺为帝,尊上官氏为皇太后;刘贺被废,汉宣帝刘询即位后尊上官氏为太皇太后;公元前37年(建昭二年)崩逝,享年五十二岁;与汉昭帝合葬于平陵。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太皇太后。
❾ 上官氏深海鱼子精华怎么样
不错。
上官氏的鱼子精华液中含有大量的鱼籽精华,这类成分能够让肌肤的再生能力变得更加强一些。如果人们肌肤衰老的情况非常严重或者是肌肤缺乏弹性,这种情况下合理的使用上官氏深海鱼子精华原液能够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如果女性的皮肤不容易上妆或者是皮肤干燥紧绷的情况比较严重,那么也可以使用这种产品来缓解。所以上官氏鱼子精华是比较好的一款护肤产品。
上官氏化妆品有限公司于2009年在香港成立,7年来上官氏致力于美容护肤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倡导时尚健康护肤新理念。2009年在广州成立分公司,推出碧玉堂、渲婷品牌,立志成为中国专业面膜品牌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