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世界石油生产国排行榜
世界十大产油国 第十名. 世界十大产油国 - 伊拉克133百万吨 第九名. 世界十大产油国 - 英国138百万吨 第八名. 世界十大产油国 - 挪威147百万吨 第七名. 世界十大产油国 - 委内瑞拉155百万吨 第六名. 世界十大产油国 - 中国160百万吨 第五名. 世界十大产油国 - 墨西哥167百万吨 第四名. 世界十大产油国 - 伊朗180百万吨 第三名. 世界十大产油国 - 俄罗斯304百万吨 第二名. 世界十大产油国 - 美国354百万吨 第一名. 世界十大产油国 - 沙特阿拉伯413百万吨
B. 世上最大的石油出产国是哪个国家
截至2019年,最大的石油出产国是沙特阿拉伯。
沙特阿拉伯以“石油王国”着称,是世界上石油储量、产量和销售量最多的国家之一。1984年,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500亿吨,天然气储量为 34885亿立方米。石油收入是国家最主要的经济来源。1981年石油产量达 4.9亿吨,收入1032亿美元。
1983年以来,受石油价格下跌影响,产量和收入锐减,1985年产量为1.65亿吨,收入340亿美元。巨额石油收入使沙特阿拉伯从传统的落后的农牧业经济迅速向以石油工业为基础的经济结构转变,到70年代已成为世界上人均国民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
1984年国内生产总值约1090亿美元,人均收入 30000美元。沙特政府利用石油收入,制定了庞大的经济发展计划。沙特政府实行经济多样化政策,重点发展现代工业和基础工业,以逐步改变单纯依赖石油收入的状况,建立现代化、多样化的国民经济体系。
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上继加拿大之后第二大的已探明石油的储备国(拥有全球已勘探石油总量的24%),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国,也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主要成员国。石油产业的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大约75%,GDP的40%,以及出口收入的90%。
GDP的大约40%来自于私有经济。在1999年OPEC与其他石油输出国调涨油价期间,沙特阿拉伯是主要的推动者,在这期间OPEC的成员成功地通过减少石油产量将石油价格推高到自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的最高水平。
(2)挪威石油产量有多少扩展阅读
1960年9月,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的代表在巴格达开会,决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西方石油公司,维护石油收入,14日,五国宣告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the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简称“欧佩克”。
随着成员的增加,欧佩克发展成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产国的国际性石油组织。欧佩克总部设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现在,欧佩克旨在通过消除有害的、不必要的价格波动,确保国际石油市场上石油价格的稳定,保证各成员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获得稳定的石油收入,并为石油消费国提供足够、经济、长期的石油供应。其宗旨是协调和统一各成员国的石油政策,并确定以最适宜的手段来维护它们各自和共同的利益。
C. 世界主要产油国是哪几个
世界主要产油国:美国、俄罗斯、沙特、科威特、阿联酋、阿曼等。占据全球半数石油产量。
路透社2018年11月26日播发市场分析师约翰·肯普的专栏文章,指出欧佩克对国际油市的影响力近年日益下降,而美国、俄罗斯和沙特三大产油国的影响力显着上升。
随着美国页岩油兴起,美国跃升为全球最大产油国。俄罗斯和沙特则放松2016年底以来的限产政策,石油产量相当可观。肯普发现,2018年国际油价先上涨、后下跌,“几乎完全”是由美、俄、沙特三巨头的石油政策所左右。这三国定期互相通气,从而确保对国际油市的影响力。
沙特是欧佩克成员,美国和俄罗斯不是。这三国2017年原油和凝析油日产量合计3600万桶,占全球总量的39%;欧佩克其余成员的日产量合计2700万桶,占全球总量的30%。
(3)挪威石油产量有多少扩展阅读:
原油的分布从总体上来看极端不平衡:从东西半球来看,约3/4的石油资源集中于东半球,西半球占1/4;从南北半球看,石油资源主要集中于北半球;从纬度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北纬20°—40°和50°—70°两个纬度带内。
波斯湾及墨西哥湾两大油区和北非油田均处于北纬20°—40°内,该带集中了51.3%的世界石油储量;50°—70°纬度带内有着名的北海油田、俄罗斯伏尔加及西伯利亚油田和阿拉斯加湾油区。
约80%可以开采的石油储藏位于中东,其中62.5%位于沙特阿拉伯(12.5%)、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拉克、卡塔尔和科威特。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石油
人民网-三大产油国坐镇国际油市
欧佩克只能靠边站
D. 西欧地区油气工业概况
由前面世界油气地缘政治格局分析已经知道,西欧属于油气消费大区,但其区内油气资源非常少,其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油气资源主要靠进口解决。当然,西欧本土部分国家也有一些油气资源,如英国、挪威、荷兰、法国、意大利等。
一、西欧地区的石油工业
西欧是后起的大产油区。1970年以前,西欧还是一个贫油区,采油业只限于陆上若干小油田,原油产量微不足道。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北海沿岸国家已经发现近海丰富的油气显示,但由于自然与经济方面的原因,开发利用被推迟了。到了20世纪70年代,尤其是1973年以后,高涨的油价才赋予开发利用北海石油的巨大经济意义。随着北海原油产量的增长,西欧甩掉了“贫油”的帽子,成为一个新兴的原油产区。
西欧采油业的主要产区分布于北海海域。北海海域分属沿岸七国,其中英国、挪威分得面积最大,分别占46%与25%,北海的采油业就集中在这两国海域。荷兰、丹麦、前西德、比利时、法国共获得其余的29%,但这些海域的原油产量不具有重要地位。
英国是随着北海石油开发而崛起的第一产油国。1975年下半年,英国北海海域的阿盖尔和福蒂斯油田开始出油,从此,英国采油业突飞猛进。1980年起,英国成了西欧主要石油消费国中唯一一个能够自给并能输出原油的国家。到1998年,英国的石油产量为1.33亿吨,同期的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7.08亿吨(王金洲,1999)。
挪威是西欧第一石油储量国。1998年,挪威的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14.89亿吨。挪威北海海域的采油业早于英国,1971年埃克菲斯克油田出油为其起点。1975年生产原油900万吨,成为西欧第一个石油自给有余的国家。尔后,原油产量稳步上升,1992年达1.64亿吨,超过英国成为西欧地区最大产油国,1998年,其石油产量为1.52亿吨,成为世界上最大产油国之一。2003年5月,挪威驻委内瑞拉大使达格·默克宣布,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将在委内瑞拉德尔塔拉天然气项目中投资30~50亿美元。这是挪威迄今为止涉及金额最大的国外投资计划,它意味着挪威石油工业开始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国际石油经济编辑部,2003)。
2000年西欧地区石油储采比为7,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23.4亿吨,占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的1.67%,比1999年的石油剩余探明储量25.38亿吨减少了7.7%。2000年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4.5万亿立方米,比1999年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4.43亿立方米增加了1.5%,占世界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的3.01%。2000年西欧石油生产量为3.21亿吨,比上年的石油产量增加了1.0%,占全世界石油产量的9.58%(其中英国2000年的产量为12684.5万吨,比上年的实际产量13624.5万吨减少了6.9%;挪威2000年的产量为16081.0万吨,比上年的实际产量15088.0万吨增长了6.6%。),而1999年西欧石油消费占世界石油消费的22%。西欧1999年的天然气产量为2892.37亿立方米,比1998年的2665.7亿立方米增加了8.5%,占世界产量的12.31%,而其天然气消费量1999年为4173亿立方米,占全世界天然气消费量的17.38%。天然气在欧盟15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将近24%,相对世界其他地区而言,欧盟天然气储量有限,产量不高,但消费量和进口量很大,输气管网发达。截止到2001年底,欧盟天然气探明储量3.21万亿立方米,占世界的2.1%,主要分布于荷兰(1.77万亿立方米)和英国(0.73万亿立方米)。欧盟2001年产气量2129亿立方米,占世界的8.6%,主要生产国是英国(1058亿立方米)和荷兰(614亿立方米);天然气消费量3433亿立方米,占世界的15.9%,主要消费国是英国(954亿立方米)、德国(829亿立方米)、意大利(645亿立方米)、法国(407亿立方米)、荷兰(393亿立方米)和西班牙(182亿立方米)(刘岩,2003)。
二、西欧的油气贸易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西欧石油进口量已达4000多万吨,超过了美、日两国进口量的总和,相当于世界总进口量的30%。进入60年代以后,西欧实施了能源从煤炭到石油的转换,石油消费量激增,至1973年石油进口量占世界石油总进口量的45.6%,那时,西欧是一个贫油区,原油产量仅约1800万吨,对于区内庞大的消费需求不过是杯水车薪,以至形成了石油消费高度依赖进口的局面。随着挪威、英国北海石油的开采,提高了区内原油的自给率。同时,重视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压缩石油消费量‘提高天然气、煤炭和核能的消费比例,石油进口量显着下降。但因北海原油生产受资源储量规模的限制,西欧仍是世界重要的石油进口国。中东和非洲是西欧石油进口的基本来源,此外,来自原苏联与拉美的石油亦占有一定的比例。意大利、法国、原联邦德国是西欧三大石油进口国。
北美和欧洲是世界管道天然气消费的主要市场。在北美主要天然气的出口国是加拿大,其主要通过管道向美国出售天然气,2000年的管道天然气贸易量为1034.4亿立方米;欧盟天然气消费的39.2%来自进口,而且进口来源多,半数成员国完全依赖进口(刘岩,2003)。在欧洲天然气的主要出口国是俄罗斯、荷兰、挪威、英国等,出口到意大利、土耳其、荷兰、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家。因此,加拿大、俄罗斯、挪威、荷兰和英国是保证北美和欧洲这两大消费区天然气供应的最重要国家,在地区天然气贸易中具有很强的地缘政治优势。
俄罗斯在中欧和西欧的天然气供应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对欧洲其他国家来说,如果没有俄罗斯的油气供应,特别是天然气的供应,欧洲的能源安全就面临着很大的威胁。2001年,欧盟管道进口天然气1542亿立方米,其中,来自俄罗斯752.3亿立方米(刘岩,2003)。但俄罗斯在站稳欧洲市场的同时,准备利用其强大的油气优势,东向开发东北亚和中国市场,以防其油气出口的单一性而带来的劣势。
挪威2000年的天然气储量为1.25万亿立方米,天然气产量为449.6亿立方米。1999年挪威出口到欧洲大陆和英国的天然气比1998年增加了6.8%,达到455亿立方米。法国燃气公司是挪威天然气的最大买家,共购进112亿立方米。德国的鲁尔天然气公司购买了95亿立方米,比利时配气公司购买了56亿立方米。挪威出口到捷克共和国的天然气增加到13亿立方米。1999年10月,挪威输气管网完成扩容改造,连接Kollsnes与Emden终端的欧洲输气管道二期工程开始投入运营。2001年,欧盟进口天然气的1542亿立方米中483.8亿立方米来自挪威(刘岩,2003)。
2000年荷兰的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77万亿立方米,产量为628亿立方米,出口量为366.2亿立方米。1999年荷兰的管输天然气出口量由于向德国的出口减少,1998年下降至350亿立方米,同时因Trans-Europa-Naturgas管线扩建工程的影响,出口到意大利的天然气也有所下降。2000年出口的管输天然气量为366.2亿立方米。
2000年欧洲还是液化天然气(LNG)进口第二大户,进口量为326.8亿立方米,仅次于亚太地区(其进口达980.4亿立方米)。2001年进口LNG为287亿立方米,其中来自阿尔及利亚、尼日尔爾利亚、卡塔尔、阿曼、利比亚、阿联酋的LNG分别为200.7、55.5、9.3、9.1、7.7、0.2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出口量1429.5亿立方米的20%(刘岩,2003)。
三、西欧的油气运输
徐小杰根据研究认为,未来的亚欧陆上油气管道运输网络主要由“石油心脏地带”向欧洲、东亚、东南亚和南亚这个需求月形地带流通,具体有西向、南向和东向三个方向的跨国管网系统。其中,西向的管网系统有两个部分,一是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到欧洲。这里有俄罗斯的友谊管道和新建的亚马尔管道。二是中亚向西针对欧洲市场的运输线路,包括北线和西线。北线指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往北进入俄罗斯领土,利用现有的管线输送到俄罗斯的黑海港口诺瓦罗伊斯克。西线指里海的石油经巴库到格鲁吉亚或土耳其进入黑海或地中海。同时,北非阿尔及利亚的天然气已经贯穿马格里布,北上供应南欧市场,这就是着名的马格里布—欧洲管线(徐小杰,1998)。具体来说,连接西欧的石油输送航线主要有(王金洲,1999):波斯湾—好望角—西欧、北美线。这条航线从波斯湾各油港经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沿非洲东海岸穿行莫桑比克海峡绕道好望角,再沿非洲西海岸直达西欧、北美。此航线主要由超级油轮经营,它担负着输往西欧石油总量的70%和输往美国石油的45%,它是西欧、北美主要的供油运输线,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海上石油运输线。
北美、西欧和前苏联地区又是油气管输最发达的地区(图5-1、图5-2见书后彩图)。那里的天然气管道星罗棋布并已实现了国际联网。欧盟内部现有天然气长输管道里程18.7万公里,是1970年7.1万公里的2.63倍。欧盟内部跨国管输量613.9亿立方米,占世界跨国管输量4083.2亿立方米的15%。欧盟60%的天然气消费量至少跨越一个国家输送(刘岩,2003)。天然气干线密度在美国为185米/千米2,在荷兰为265米/千米2,法国为48米/千米2。西欧天然气供应最初是区域性的,但从荷兰发现格宁根气田后,西欧开始了天然气管网系统的建设。东欧也在积极扩建其输气管道。就参与国的数量而言,欧洲的天然气市场是全世界最复杂的天然气管网,天然气用户有2亿。
近几年来,随着天然气需求的增长,输气管道的建设稳定增长。全欧对清洁燃料需求的增长,正推动着由前苏联地区、北非以及北海外输天然气管道建设项目的实施。欧洲目前在建和计划建设的项目中,有起自北海和阿尔及利亚的Zeepipe II管线、“欧洲管线”、霍尔腾管线以及欧洲—马格里布管线正成为关注的焦点。
四、欧盟天然气统一市场
从以上分析可见,欧盟成员国之间天然气消费部分靠成员国之间的进出口解决,但很大部分还需要依靠从欧盟外部市场进口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为保证欧盟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欧盟形成了天然气统一市场。
欧盟各国天然气行业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宦国渝,李晓东,孙剑,2003),即起步期、成长期、成型期和成熟期。目前这些国家已进入了气源多元化、市场需求稳定、基础设施完善的成熟期,这为欧盟形成统一的天然气市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建立统一的天然气市场是欧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必然结果,也是欧盟各国推动本国天然气行业发展、促进高效清洁能源利用的需要。
早在1990年,欧盟委员会就已经开始促进欧盟内部天然气市场的建立。1990年6月和1991年5月,欧盟委员会相继发布了90/377/EEC指令《关于提高工业最终用户天然气和电力价格透明度的程序》和91/296/EEC指令《关于通过管网输送天然气》,迈开了发展内部天然气市场的第一步。1996年,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以1254/96/EC指令的形式,公布了跨欧洲能源网络建设的一系列指导方针,这些方针有力地促进了欧洲天然气一体化基础设施的建设。1998年7月,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又发布了98/30/EC指令,阐明了内部天然气市场的共同规则和各成员国天然气部门的组织原则,提出了为确保内部天然气市场得以建立并有效运营,各成员国政府在输送、储存、配送领域必须承担的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义务,还规定了强制性条款。
欧盟天然气统一市场的主导思想在于促使区域内资源的自由流动、为构建和完善区域内统一的能源市场作准备,但是,在不妨碍内部大市场的前提下,允许各国具有一些豁免权,并制定各国管理制度。在欧盟天然气统一市场内,要坚持公平原则、透明原则和采取许可证为主要手段的监管方式。
从欧盟天然气统一市场的形成,及其主导思想和执行原则来看,欧盟在天然气乃至能源市场的管理上已开始了统一的管理,其各国的油气安全战略必然受其统一规则的支持与约束。
E. 哪个北欧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挪威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挪威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石油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挪威也是西欧最大的产油国和世界第三大的石油出口国。当1971年挪威在北海埃菲斯克油田开采出第一桶石油时,挪威人均GDP还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连专门的石油管理部门都没有。
直到1972年才成立挪威国家石油公司Statiol。1975年,挪威首次成为石油输出国,正式迈向石油之国。同时,挪威用出口石油所获得的资金,改进海底钻井技术,将石油勘探从浅海走向深海,相继在挪威海、巴伦支海的挪威大陆架上发现了许多油田以及天然气田。
石油的元素组成:
石油的主要组成成分是碳和氢,碳氢化合物也简称为烃,烃是石油加工和利用的主要对象。石油中所含各种元素并不是以单质形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结合的各种碳氢及非碳氢化合物的形式而存在。
石油主要是碳氢化合物。它由不同的碳氢化合物混合组成,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83% ~ 87%)、氢(11% ~ 14%),其余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属元素(镍、钒、铁、锑等)。
F. 世界石油资源分布情况如何
据美国《油气杂志》2011年12月年最新的数据显示,世界原油的分布从总体上来看极端不平衡:从东西半球来看,约3/4的石油资源集中于东半球,西半球占1/4;从南北半球看,石油资源主要集中于北半球;从纬度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北纬20°~40°和50°~70°两个纬度带内。波斯湾及墨西哥湾两大油区和北非油田均处于北纬20°~40°内,该带集中了51.3%的世界石油储量;50°~70°纬度带内有着名的北海油田、俄罗斯伏尔加及西伯利亚油田和阿拉斯加湾油区。
● 中东波斯湾沿岸
中东海湾地区地处欧、亚、非三洲的枢纽位置,原油资源非常丰富,被誉为“世界油库”。据美国《油气杂志》2011年12月数据显示,世界原油探明储量为2086亿吨。其中,中东地区的原油探明储量为1095亿吨,约占世界总储量的52%。在世界原油储量排名的前十位中,中东国家占了五位,依次是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联酋。其中,沙特阿拉伯已探明的储量为362.36亿吨,居世界首位;伊朗已探明的原油储量为207.08亿吨,居世界第四位。
● 北美洲
北美洲原油储量最丰富的国家是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加拿大原油探明储量为237.84亿吨,居世界第三位。美国原油探明储量为28.33亿吨,主要分布在墨西哥湾沿岸和加利福尼亚湾沿岸,以得克萨斯州和俄克拉何马州最为着名。阿拉斯加州也是重要的石油产区。美国是世界第三大产油国,但因消耗量过大,每年仍需进口大量石油。墨西哥原油探明储量为13.92亿吨,是西半球第三大传统原油战略储备国,也是世界第七大产油国。
● 欧洲及欧亚大陆
欧洲及欧亚大陆原油探明储量为151.73亿吨,约占世界总储量的7.3%。其中,俄罗斯原油探明储量为82.2亿吨,居世界第八位,但俄罗斯是世界第一大产油国,2011年的石油产量为5.16亿吨。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也是该地区原油储量较为丰富的国家,已探明的储量为41.1亿吨。挪威、英国、丹麦是西欧已探明原油储量最丰富的三个国家,分别为7.29亿吨、3.87亿吨和1.23亿吨,其中挪威是世界第14大产油国。
● 非洲
非洲是近几年原油储量和石油产量增长最快的地区,被誉为“第二个海湾地区”。2011年底,非洲探明的原油总储量为170.15亿吨,主要分布于西非几内亚湾地区和北非地区。
利比亚、尼日尔爾利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和苏丹排名非洲原油储量前五位。尼日尔爾利亚是非洲地区第一大产油国。目前,尼日尔爾利亚、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和埃及等5个国家的石油产量占非洲总产量的85%。
● 中南美洲
中南美洲是世界重要的石油生产和出口地区之一,也是世界原油储量和石油产量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委内瑞拉、巴西和厄瓜多爾尔尔是该地区原油储量最丰富的国家。2011年底,委内瑞拉原油探明储量为289.27亿吨,居世界第二位。2011年底,巴西原油探明储量为19.16亿吨。巴西东南部海域坎坡斯和桑托斯盆地的原油资源是巴西原油储量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厄瓜多爾尔尔位于南美洲大陆西北部,是中南美洲第三大产油国,境内石油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东部亚马逊盆地。另外,在瓜亚斯省西部半岛地区和瓜亚基尔湾也有少量油田分布。
● 亚太地区
亚太地区原油探明储量约为62.14亿吨,也是目前世界石油产量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中国、印度、越南和马来西亚是该地区原油探明储量最丰富的国家,分别为27.88亿吨、12.24亿吨、6.03亿吨和5.48亿吨。中国和印度虽原油储量丰富,但是每年仍需大量进口。
G. 世界油气生产大国
以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为代表的中东国家蕴藏了丰富的石油资源,被誉为“黑金之国”。世界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排名详见下图。
世界石油储量大国排名
这些国家同时也为世界提供了最多的石油。下图给出了从各地区2005年的石油产量份额看,中东是第一大产油区,石油日产量达到25119千桶,占世界产量的31%。欧洲(原苏联国家均包括在此区域)是第二大产油区,石油日产量达17534千桶,占世界产量21.7%。北美是世界上第三大产油区,石油日产量13636千桶,占世界产量16.5%。非洲的产量占世界产油量的12%,亚太地区占世界原油产量的9.8%,中南美洲地区产量占世界的9%。
就天然气而言,其产量分布也不均衡。欧洲是最大的天然气产区,年产10611亿立方米,占全球产量的38.4%。北美年产达到7506亿立方米,居其次,占全球的27.2%。其他各地区合计产量仅占到34.4%。
2005年世界各地区油气产量分布(据BP能源统计,2006)
从2005年世界前25位产油国的分布来看,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是中东地区的重要产油国,其中沙特阿拉伯年产量52620万吨,居全球第一。在第二大产油区中,俄罗斯、挪威、哈萨克斯坦是主要产油国,俄罗斯年产量47000万吨,位居全球第二。美国、墨西哥和加拿大是第三大产油区的重要产油国,三者都处于世界产量的前十位。此外,非洲的尼日尔爾利亚、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都是重要产油国,亚太地区的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印度以及南美洲的委内瑞拉、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等,都成为带动本地区石油生产的重要力量。世界前25个产油国的石油产量合计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89.8%。
位次国家与地区产量(百万吨)位次国家与地区产量(百万吨)1沙特阿拉伯526.215巴西84.72俄罗斯470.016英国84.73美国310.217利比亚80.1
2005年世界天然气产量前25国(据BP能源统计,2006)(续)-1
H. 全世界产油量前十位国家资料
德国《每日镜报》日前公布了全球10大产油国及其年产量(单位:百万吨),依次如下:沙特阿拉伯413;美国354;俄罗斯304;伊朗180;墨西哥167;中国160;委内瑞拉155;挪威147;英国138;伊拉克133。
I. 世界石油出口量最多的国家是哪些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报告,沙特阿拉伯仍是全球原油生产和出口第一大国,排位于美国和俄罗斯之前。在世界前十大原油生产国中,沙特居首位,日产量达884万桶;美国日产量808万桶,俄罗斯702万桶,伊朗378万桶,墨西哥356万桶。排第六位的是挪威,日产量341万桶,中国原油日产量330万桶,委内瑞拉314万桶,加拿大275万桶,阿联酋255万桶。
在原油出口方面,沙特居第一位,日出口量达743万桶.全球5大原油进口国排列如下:美国是全球第一大原油进口国,日均进口原油1114万桶,美国能源的60%依靠进口;日本是第二大原油进口国,日均进口量535万桶,德国日进口量266万桶,韩国日进口215万桶,法国185万桶。
J. 如果挪威这个国家石油一旦枯竭了,它们会面临怎样的处境
会严重影响劳动市场。
从粗糙的地震波物理勘探到详细的钻探和岩心样本勘探,到成本核算和开发许可申请,海底油田的开发已经花费了很长时间,这通常需要五到十年以上的时间。在过去的十年中,挪威大陆架上的油田储量的发现并不令人满意。它们不仅不能与1970年代和1980年代发现的大型油田相提并论,甚至无法弥补旧油田产量的下降。更令人恐惧的是,除了即将在2023年开发的约翰·斯维尔德鲁普油田和约翰·卡斯特伯格油田外,挪威石油工业再也找不到合适的可采油田了。这意味着到2030年之后,挪威的石油产量将急剧下降。石油行业一旦下滑,不仅意味着这一财政收入将不会损失,而且还将严重影响挪威的劳动力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