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到多少年我国石油实现自给
扩展阅读
李易峰共代言多少产品 2025-05-16 14:02:49
ae工具栏怎么打开工具 2025-05-16 13:45:18

到多少年我国石油实现自给

发布时间: 2022-06-04 20:12:09

⑴ 中国在那一年实现石油自给

196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庄严宣布:“我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可以基本自给了。”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石油工业的基础十分薄弱,仅有甘肃玉门老君庙、新疆独山子、陕西延长等几个小规模油田,年产不足12万吨,国内消费的石油基本上依靠进口。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开发建设了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和青海冷湖油田及四川油、气田,扩大了玉门油田,初步形成了玉门、新疆、青海、四川4个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在东北、华北、西南等几个大盆地进行的区域勘探取得新的进展。

(1)到多少年我国石油实现自给扩展阅读:

1959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373万吨,主要石油产品自给率达到40.6%。但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60年代初,我国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严重困难和巨大压力,大庆石油会战就是在这个时期打响的。

经过3年多的奋战,到1963年,我国高速度、高水平地探明和建设了大庆油田,形成了年产600万吨原油的生产能力,对实现石油产品基本自给起到了决定性作用。1964年1月21日,石油工业部党组向中共中央报告,提出要在天津以南、东营以北的沿海地带,组织华北石油会战。

到1965年,在山东建成的胜利油田、在天津建成的大港油田都开始出油。华北石油会战打开了渤海湾地区的勘探局面,在中国东部又开辟了一个新的石油生产基地。

经过大庆石油会战和华北石油会战,到1965年底,中国原油产量达到1131万吨,实现了国内消费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实现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人民网-新中国峥嵘岁月|1963年:石油基本自给

⑵ 19几几年12月,周恩来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实现了石油自给。

1959年

⑶ 1956-1966时期中国如何实现石油自给

开采石油啊,中国石油产量在世界上来说本来是不低的,只是人口众多,石油消耗量大,石油缺口大,给人造成一个错觉我国没有石油,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五六十年达石油能够自给自足是因为消耗少,那时没有私家车,公务用车也少,即使石油产量少也能自给自足,其实中国石油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自给自足的,只是近二三十年,私家车的普及,石油用量飞涨,才造成石油巨大的缺口

⑷ 周恩来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实现了石油自给

发现大庆油田嘛,初期中国还是石油输出国呢,中美建交也是有能源合作背景的,那时候重要产油国都在苏联的控制下。 1963年12月4日,新华社播发《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新闻公报》,首次向世界宣告:“我国需要的石油,过去大部分依靠进口,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了。”中国石油工业彻底甩掉了“贫油”的帽子,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⑸ 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现状及前景怎么样

(1)油气资源丰富,发展潜力较大。
国际上通常用“资源量”、“储量”、“可采储量”和“剩余探明储量”等概念来描述和界定油气资源的多少。油气资源量是指聚集在地下岩层中的油气总量,它会因发现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储量是指经过勘探证实了的并在现有条件下有经济价值的资源。可采储量则是指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从地下储层中开采出来的储量。剩余探明储量是总储量减去已开采出石油后的剩余量,通常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潜力。
根据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总量为150亿~200亿吨。其中2020年以前可供勘探利用的资源总量为150亿吨,2020—2050年随着技术进步和领域拓展,可供勘探利用的资源总量有望再增加50亿吨,达到200亿吨。石油资源总量列世界第六位、亚洲第一位。我国天然气可采资源总量为14万亿~22万亿立方米,其中2020年前可勘探利用的资源总量为14万亿立方米,2020—2050年可勘探利用的资源总量再增加8万亿立方米,达到22万亿立方米。天然气资源总量列世界第五位。
截至2005年底,我国已探明石油可采储量69亿吨,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3.1万亿立方米,油气资源探明率(已经勘探证明可采的储量占总储量的比率)分别为35%和14%。总体上看,我国油气资源的探明程度都不高。至2005年底,全国石油和天然气的累计采出产量为44.7亿吨和4324亿立方米。
尽管我国油气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偏低。我国石油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为11.5~15.4吨,仅为世界平均水平73吨的1/6~1/5;天然气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为1.0万~1.7万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7万立方米的1/7~1/5,与耕地和淡水资源相比,我国人均占有油气资源的情形更差些。
在我国,油气资源已经成为一种十分紧缺的战略资源。我国油气资源总量比较丰富,目前石油勘探程度尚处于中期阶段,天然气勘探尚处于早期阶段。通过加大勘探投入和依靠技术创新,还可以获得新发现、增加新储量,油气工业的发展仍具有比较雄厚的资源基础。
(2)油气资源分布不均衡。
全国含油气区主要分布情况是:东部,主要包括东北和华北地区;中部,主要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和四川地区;西部,主要包括新疆、青海和甘肃西部地区;西藏区,包括昆仑山脉以南,横断山脉以西的地区;海上含油气区,包括东南沿海大陆架及南海海域。
根据目前油气资源探明程度,从东西方向看,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西部和中部,从南北方向上看绝大部分油气资源在北方,这种油气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格局,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油气供求关系的协调带来重大影响。从松辽到江汉和苏北等盆地的东部老油区占石油储量的74%,以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为主体的中部区占5.77%,西北区占13.3%,南方区占0.09%,海域占6.63%。而海域中渤海占全国储量的4%,2000年随着更多的渤海大中型油田被探明,海上也表现出石油储量北部多于南部的特点。
目前,我国陆上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占陆上资源量的43.2%和39.0%。天然气探明储量集中在10个大型盆地,依次为:渤海湾、四川、松辽、准噶尔、莺歌海—琼东南、柴达木、吐哈、塔里木、渤海、鄂尔多斯。资源量大于1万亿立方米的有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珠江口、东海、渤海湾、莺歌海、琼东南、准噶尔9个盆地,共拥有资源量30.7万亿立方米。
近海天然气总资源量为8.1万亿立方米,海上天然气储量为4211亿立方米,占近海天然气资源量的9%。10个海上盆地大多集中在南海和东海,占总量的21.4%。
(3)石油生产处于稳定增长阶段,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
新中国成立之初,石油工业十分落后,石油年产量仅12万吨,主要靠进口“洋油”维持国民经济发展。1959年发现大庆油田后,从根本上改变了石油工业的落后面貌,1965年实现石油自给。20世纪60—70年代,又相继发现胜利、大港、辽河、华北和长庆等油田,石油产量迅速增长。2005年,我国石油产量 1.81亿吨,天然气产量500亿立方米,分别列世界第五位和第十二位。
经过50多年的勘探,一些整体性较好、易发现的大型和特大型油气田多数已经被找到,今后勘探发现新油田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但从我国油气资源赋存的地质特点和剩余油气资源潜力来看,2020年以前,我国石油探明储量可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大体每年增加地质储量8亿~10亿吨,相当于增加可采储量1.6亿~2.0亿吨左右。天然气年增探明可采储量的规模大体在1800亿~2500亿立方米。
我国以大庆油田和胜利油田为代表的老油田,总体上已进入高含水和高采出程度的“双高”阶段,产量递减在所难免。我国老油田现阶段石油产量的综合递减率大体为5%。如果没有新储量投入生产的话,我国每年都将会有一个近千万吨规模的大油田消失。要保持我国石油产量稳定增长,每年发现的新储量首先要弥补老油田的产量递减之后,石油产量才能“爬坡”。实现这一目标是可能的,但并不容易。
综合各方面因素,预计今后15年内,我国石油产量可以实现稳中有升。如果石油产量大体以每年250万吨左右规模增长,到2020年,我国石油产量可保持在2.0亿吨以上。我国天然气工业是新兴产业,发展比石油约晚30年。21世纪前30年是我国天然气工业大发展时期,储量和产量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保持快速增长。随着全国天然气管网建设、市场完善和拓展,天然气产量也将快速增长。预计2010年我国天然气产量在1000亿立方米左右,2020年产量达到1200亿立方米以上。届时,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一次能源是指直接取自自然界没有经过加工转换的各种能量和资源。它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油页岩、核能、太阳能、水力、风力、波浪能、潮汐能、地热、生物质能和海洋温差能等等。一次能源可以进一步分为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两大类。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水力、风力、生物质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洋温差能等,它们在自然界可以循环再生。而非可再生能源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油页岩、核能等,它们是不能再生的,用掉一点,便少一点。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将由目前的3%增至8%~10%。
(4)石油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时期,供需差额逐渐加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石油需求迅速走过了由平缓增长到快速增长的过程。2000年我国石油消费量达到2.24亿吨,比改革开放前大体增长了一倍,平均增长速度为4%左右,以石油消费增长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
最近五年,石油消费明显加快。2005年全国石油消费量达到3.2亿吨,比2000年净增0.94亿吨,年均增长1880万吨,平均增长速度达7.3%。
从现在到2020年还有14年时间。这期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高速度,工业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特别是交通运输和石油化工等高耗油工业的发展将明显加快。此外,城镇人口将大幅上升,农村用油的比重也将增加。多种因素将使我国石油需求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在全社会大力节油的前提下,如果以平均每年的石油需求量大体增加1000万吨的规模估计,到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仍将接近5亿吨,进口量3.0亿吨左右,对外依存度(进口量占总消费量的比率)约60%,超过国际上公认的50%的石油安全警戒线。我国石油安全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近年来我国原油产量、进口量及对外依存度资料来源:《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5》,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司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6月。
(5)石油利用效率总体不高,节约潜力很大。
我国既是一个石油生产大国又是一个石油消费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石油利用效率不高的国家。以2004年为例,我国GDP总量为1.9万亿美元,万美元GDP消耗石油1.6吨。这个数字是当年美国万美元石油消费量的2倍,日本的3倍,英国的4倍。目前,国内生产的汽车发动机,百千米油耗设计值比发达国家同类车要高10%~15%。我国现阶段单车平均年耗油量为2.28吨,比美国高21%,比德国高89%,比日本高115%。要把我国2020年的石油总消费量控制在5.0亿吨以内,就要求在过去15年石油消费的平均增长水平上,每年降低 25%以上。
上述状况,一方面说明我国节约用油的潜力很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节约、控制石油消费过快增长的难度相当大。

⑹ 中国石油什么时候能实现自给自足

5到10年!应该没有问题 我国在四川已经发现 超级大油田,可以用300年;主要是要不要开采,因为石油是不再生资源...

⑺ 中国石油产量历史

4.1.2.1 原油产量

明朝和清朝以来,由于封建社会体制和“海禁”的对外政策的影响,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十分缓慢,石油工业同样停滞不前,落后于西方国家。1877年中国购买美国蒸汽顿钻钻机,聘请了美国钻井技师,到台湾苗栗钻探石油。1878年第一口现代钻机钻井成功,获得1.5吨的石油,标志着中国近代石油工业的开始。但是,第二口钻井失利,这个开始也随之结束。1895年,日本占领台湾。出于掠夺资源的目的,在台湾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石油地质调查和钻探,发现了出磺坑油田和绵水、竹东等4个气田,到1927年达到年产石油高峰1.94万吨,随后逐渐下降(图4.10)。

1905年清朝政府在陕北延长试办油矿,聘请日本人进行地质勘察。1907年又购买日本蒸汽钻机,聘请日本技师和工人,在延长城外开钻延1井,在81米深处发现石油,每日产1~1.5吨,证实了延长有油。随后在自己钻探的同时,引入美浮石油公司合作钻探,但收效甚微。1941年延长油矿在七里村打出两口高产油井,延长油矿产量开始上升,到1943年达到年产1279吨的高峰,随后由于内战和投入不足,产量开始下降。

玉门油田的发现和开发在中国近代石油工业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20年代,有多名中外地质家考察过玉门地区的石油地质,都认为具有开发前景。1937年日本入侵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石油和油品进口被切断,国民党政府开始重视国内石油勘探和开发。1938年国民党政府设置甘肃油矿筹备处,勘察玉门石油地质。1939年在老君庙构造上打出了高产油井,每日产油105吨,发现了老君庙油田,成为近代中国石油工业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随着玉门油田投入开发,玉门成为全国石油生产的重要基地。1941年玉门石油年产量就上到了1万吨,1948年达到了最高年产量7.8万吨,全国石油年产量也达到了8.26万吨的高峰。玉门油田的开发,有力地支援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也为中国现代石油工业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干部和石油产业工人,为现代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图4.10 新中国成立前原油产量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石油工业十分落后,1949年全国原油年产量仅7万吨,主要靠进口“洋油”维持国民经济的发展。玉门油田通过扩边勘探开发,油田面积迅速扩大,石油产量不断提高。新疆成立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发现并开发了独山子油田。延长油矿也先后发现和开发了永坪油田和延长油田,全国石油产量迅速回升,到1959年全国石油产量达到了373万吨(图4.11),基本满足了国内40%的油品需求,缓解了石油供应紧张的局面。

1955年开始的全国范围的石油普查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1959年在松辽盆地发现了大庆特大型油田,经过三年勘探开发会战,1963年大庆油田投入生产,当年生产石油439万吨,全国石油产量也达到了647万吨。到1965年全国石油产量达到了1131万吨,突破了千万吨大关,使中国实现了原油完全自给。

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又在渤海湾盆地相继发现和开发了胜利油田、辽河油田和大港油田,1973年原油产量5400多万吨。其后又发现了华北油田以及南方地区的几大油田,1978年中国原油产量突破了1亿吨,成为世界第八大石油生产国。

20世纪80年代,中国在稳定东部地区石油生产的同时,重新加强了西部地区的石油勘探工作,相继发现了吐哈油田、塔里木油田和焉耆油田。与此同时,对外国公司开放了中国近海石油勘探开发权,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石油产量的增长。1995年中国石油产量达到了1.5亿吨,2005年达到了1.8亿吨,成为世界第五大石油生产国。

表4.1 中国已开发油田可采储量采出程度分布 单位:%

到2005年,中国已累计采出原油44.9亿吨,结合中国最新一轮的油气资源评价结果中间值(198亿吨),目前全国的原油累计采出率为22.67%。在累计原油产量基础上加上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中国到2005年已探明原油可采储量69.2亿吨,储采比为13.4。

4.1.2.2 中国的油田开发技术

目前,中国已经掌握的油田开发技术主要包括:

(1)陆相砂岩油藏注水保持能量分层开采、高含水期提高水驱采收率技术、细分沉积微相的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常规测井水淹层处理解释技术和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在内的剩余油分布预测配套技术;发展了以层系调整、钻高效加密调整井及“控水、稳油”为目标的分层调整工艺技术。

(2)复杂断块油田滚动勘探开发配套技术,形成一套滚动勘探开发科学程序和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技术为主的低幅度构造和小短距识别的断块油藏精细描述和石油勘探开发综合软件平台技术。

(3)化学驱油技术,主要为聚合物驱油工业化技术,包括室内实验评价、高分子聚合物驱油剂国产化技术和现场注入设备研制等配套技术。

(4)低渗透油藏高效开采技术,包括低渗透油藏描述技术,“注、压、抽”配套采油技术,压裂开发井网优化设计技术和注气保持压力技术以及小井眼钻采技术。

(5)稠油油藏注蒸汽开采技术。注蒸汽吞吐已形成工业化生产技术,主要包括适用性筛选技术、油藏工程设计技术、大型整齐发生器应用技术、井筒隔热技术、注采参数优选技术、大排量抽油技术、前期防砂技术及稠油集输技术等。

(6)分层注水、分层开采技术;区块整体堵水调剖技术;酸化压裂、重复压裂、限流压裂、整体压裂工艺技术;有杆泵、电潜泵、无杆泵抽油及气举采油等人工举升技术等专项采油工艺技术。

(7)密闭注水、采油地面集输工艺流程、轻烃回收、凝析气循环注气和混相驱油及化学驱油等一套地面油气开采集输流程设计建设技术。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钻井技术主要依靠国产化装备,从喷射钻井、定向井和丛式井钻井到水平井钻井,基本实现每隔5年上一个新的台阶,钻井效率大大提高。丛式井、定向井钻井技术现已成为普遍应用的常规技术,并掌握了长中短半径水平井钻井技术。

4.1.2.3 中国原油产量历史阶段

从中国原油产量增长历史来看,根据1949年以来原油年度产量变化,以及不同时期的政策和开发技术条件,可以把中国的原油产量增长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1949~1964年的起步阶段;1965~1985年的快速增长阶段;1986~2005年的稳定增长阶段(图4.12)。

图4.12 中国原油产量增长阶段

(1)起步阶段(1949~1964年)。1949年初期,中国的全国原油产量仅有7万吨,其中6.92万吨来自玉门油田。随着石油工业的逐步恢复,中国的原油产量逐步上升。1949~1964年,中国的原油产量从1949年的7万吨增长至1964年的794万吨。以2005年中国国土资源部最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的可采资源量均值198亿吨为基数,本阶段结束时中国的原油采出率为0.18%。从开发理论与技术水平来看,中国在本时期内的钻井理论与开发技术与国外相比略显滞后,正在对喷射钻井和定向井技术展开研究试验,而国外已经开始应用这些技术;从国家能源政策来看,中国在此阶段开始有计划地实施鼓励石油资源开发的政策,通过有重点的勘探开发促进了石油产量的增长。

(2)快速增长阶段(1965~1985年)。1965年之后,胜利油田、大港油田、辽河油田相继开发,中国的原油产量开始超过1000万吨,实现了自给自足。在1965~1985年期间,中国原油产量从1076万吨增长至1.25亿吨,产量年均增长速度达到52.9%。1981~1982年,中国石油工业由于投资不足,产量有所下降。本阶段内,中国的原油累计采出率从0.24%增至7.38%。从开发理论与技术水平来看,中国在本阶段内的钻井理论与开发技术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逐步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在1976~1980年期间,通过对喷射钻井技术的攻关研究,机械速度翻了一番,降低了钻井费用。中国政府为促进石油资源勘探开发,从1982年起实施原油产量1亿吨包干等三项政策,不仅促进了产量的增长,还为迅速提高石油工业的技术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

(3)稳定增长阶段(1986~2005年)。1986~2005年期间,中国的原油产量从1.3亿吨增至1.8亿吨。本阶段产量年均增长率为2%。与上一阶段相比,产量虽然继续保持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明显减缓,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原油累计采出率从1986年的8%增至2005年的22.67%。

在此阶段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推动了中国油气开发理论和技术的迅速发展。理论上,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陆相油气田开发地质应用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开发技术上,中国在注水开发、低渗油藏开发、稠油开采、油藏描述、数值模拟、压裂、水平井和三次采油等多项技术上都取得了突破。

从国家政策来看,“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战略是国务院根据全国陆上原油生产格局,油气勘探和后备资源接替状况,以及国家未来对油气的需求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后做出的战略性决策。这也是1986年以后中国陆上石油工业发展上的一个最显着特点。

⑻ 我国实现石油全部自给是在

楼主说的历史了吧
1963年12月4日,新华社播发《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新闻公报》,首次向世界宣告:“我国需要的石油,过去大部分依靠进口,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了。”中国石油工业彻底甩掉了“贫油”的帽子,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不过我国现在石油进口量占到消费量的40%多了
自给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