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石油是怎么形成的
石油素有“工业的血液”之称,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能源,又是近代有机化工的重要原料。石油泛指各种天然形成的可燃性液态碳氢化合物,常含有氧、氮、石蜡及硫等成分。
在浅海、泻湖以及湖泊中有大量微小水生物,它们对石油的产生起着至关重大的作用。当它们死亡后就沉积在湖底,形成一层富含有机质的淤泥。水体含氧量很少,使死亡的有机体不致被氧化分解。随着埋藏成岩作用的进行,压力和热使有机体首先转化为各种不同的干酪根,然后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分解转化为石油或天然气。经构造或水动力作用,油或气向高孔隙度的砂岩层聚集,形成油砂岩或焦油砂岩,少数岩石如页岩内的石油不易排出,就形成含油的页岩即油页岩。
石油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动力能源,又是近代有机化工的重要合成原料气。提炼油品过程中回收矿物蜡和硫,炼油剩余物如石油焦可以做电极,沥青是重要的建筑材料。汽车、轮船和飞机的问世,使石油作为内燃机燃料,有了新的和广泛的用途。除汽油以外,石油是煤油、粗柴油、润滑油、残渣燃料油、沥青和石蜡的来源。
石油不仅有广泛的工业用途,而且石化产品在人们的生活中也被大量地使用着,装点着人们的家庭。造型各异不同种类的家用电器、箱包器皿、生活用具乃至储存着丰富信息的软盘几乎没有一样离得开石化产品。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石油的国家之一。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上就有高奴(今延安附近)“有洧水(延河的支流),肥可难(古“燃”字)”的记载。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在世界上首先使用“石油”这个名词,并做出“此物后必大行于世”的科学判断。
我国的油田分布很广,从新疆到台湾,从松辽平原到青藏高原,都有石油分布。其中尤以华北、东北的含油地层广泛,储量最为丰富。
我国主要石油基地既有陆地上的,也有分布于海域中的。我国陆上主要石油基地有:
大庆油田。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是目前我国最大油田。原油经大庆—秦皇岛—北京输油管和大庆一大连输油管输往东北及关内各大炼油厂,部分经大连出口。
胜利油田。位于山东境内黄河出海口,为我国第二大油田。原油经通往青岛市输油管外运出口,经鲁宁输油管送往南京油港转运到沿长江的省市。
任丘油田。位于河北中部任丘、霸县一带。
辽河油田。在辽宁沈阳、营口和锦州之间。
大港油田。天津市南部直到河北省和黄骅县的渤海岸边。
克拉玛依油田。在新疆准噶尔盆地西部。有输油管经独山子通往乌鲁木齐。
玉门油田。在甘肃酒泉盆地。
冷湖油田。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西部。
南阳油田。位于河南西南南阳盆地中。
我国海上石油生产基地主要分布于东海、南海的大陆架上。
Ⅱ 我国的石油主要分布在那里
我国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和东海陆架八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72亿吨,占全国的81.13%。
自上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先后在82个主要的大中型沉积盆地开展了油气勘探,发现油田500多个。主要包括:大庆油田、胜利油田、辽河油田、吉林油田、华北油田、大港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塔里木油田、四川油田等。
(2)河北的石油是怎么生产的扩展阅读
石油的分布:
石油的分布从总体上来看极端不平衡:从东西半球来看,约3/4的石油资源集中于东半球,西半球占1/4;从南北半球看,石油资源主要集中于北半球;从纬度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北纬20°-40°和50°-70°两个纬度带内。
波斯湾及墨西哥湾两大油区和北非油田均处于北纬20°-40°内,该带集中了51.3%的世界石油储量;50°-70°纬度带内有着名的北海油田、俄罗斯伏尔加及西伯利亚油田和阿拉斯加湾油区。
约80%可以开采的石油储藏位于中东,其中62.5%位于沙特阿拉伯(12.5%)、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拉克、卡塔尔和科威特。
Ⅲ 石油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物探: 专门负责利用各种物探设备并结合地质资料在可能含油气的区域内确定油气层的位置; 钻井: 利用钻井的机械设备在含油气的区域钻探出一口石油井并录取该地区的地质资料; 井下作业: 利用井下作业设备在地面向井内下入各种井下工具或生产管柱以录取该井的各项生产资料,或使该井正常产出原油或天然气并负责日后石油井的维护作业; 采油: 在石油井的正常生产过程中录取石油井的各项生产资料并对石油井的生产设备进行日常维护; 集输: 负责原油的对外输送工作;炼油 将输送到炼油厂的原油按要求炼制出不同的石油产品如汽油、柴油、煤油等!
Ⅳ 中国主要石油产地
一、大庆油田
大庆油田是我国第一大油田,位于黑龙江省中西部,松嫩平原北部,由萨尔图、杏树岗、喇嘛甸、朝阳沟、海拉尔等油气田组成。大庆油田开发建设47年来,创造了中国石油乃至整个工业战线的“三个第一”,即原油产量第一、上缴利税第一、原油采收率第一。
二、胜利油田
胜利油田中国第二大油田,是胜利石油管理局、胜利油田分公司和胜利石油工程公司的统称,油田主体位于黄河下游的山东省东营市,工作区域分布在山东省的东营、滨州、德州等8个市的28个县(区)和新疆的准噶尔、吐哈、塔城,青海柴达木、甘肃敦煌等盆地。
三、长庆油田
油田总部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分布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的15个地市61个县(旗),高度分散,主体在鄂尔多斯盆地(又称陕甘宁盆地),勘探总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从2003年到2007年12月,长庆油田只用了短短四年时间就实现了从1000万吨到2000万吨的大跨越
四、辽河油田
辽河油田总部位于辽河下游、渤海湾畔,被沈阳、辽阳、鞍山、营口、大连环抱,是以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为主、油气深加工等多元开发为辅的大型联合企业,能够生产柴油、汽油、聚乙烯、聚丙烯、四醇、甲醛、溶济油、石脑油、轻烃及高速道路沥青等多种石油化工原料及产品。
五、克拉玛依油田
克拉玛依油田即新疆油田,是我国解放后于1955年发现的第一个大油田,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其钻探的第一口井在独山子油矿北约130千米处。迄今为止,克拉玛依累计发现油气田25座,而且以黑油山为基点,向南、北、东三方辐射千余里。
六、中原油田
中原油田总部位于河南省濮阳市,主要勘探开发区域包括东濮凹陷、普光气田和内蒙探区。中原油田发现于1975年,经过30多年的开发建设,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油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服务、石油天然气化工等综合优势的国有特大型企业,成为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
Ⅳ 河北的石油钢铁煤主要产在什么地方
石油主要产在华北油田,钢铁和煤主要产在唐山和邯郸
Ⅵ 河北的石油产在什么地方
华北油田 位于河北省中部冀中平原的任丘市,包括京、冀、晋、蒙区域内油气生产区。1975年,冀中平原上的一口探井任4井喷出**产千吨高产工业油流,发现了我国最大的碳酸盐岩潜山大油田任丘油田。1978年,原油产量达到1723万吨 ,为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做出了重要贡献。直到1986年,保持年产原油1千万吨达10年之久。1995年年产原油466万吨,天然气3.13亿立方米。
冀东油田 位于渤海湾北部沿海。油田勘探开发范围覆盖唐山、秦皇岛、唐海等两市七县,总面积6300平方公里,其中陆地3600平方公里,潮间带和极浅海面积2700平方公里。相继发现高尚堡、柳赞、杨各庄等7个油田13套含油层系。1995年年产原油51万吨。
Ⅶ 中国主要的石油产地有哪些
我国石油资源的特点是:石油储量大,是世界可采资源量大于150亿吨的10个国家之一;资源的探明程度低,陆上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仅占全部资源的1/5,近海海域的探明程度更低;石油分布比较集中,大于10万平方公里的14个盆地的石油资源量占全国的73%。
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和东海陆架八大盆地等是我国石油资源的主要集中地,其可采资源量172亿吨,占全国总量的81.13%。自上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先后在82个主要的大中型沉积盆地开展了油气勘探,发现油田500多个。主要的石油产地有大庆油田、胜利油田、辽河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四川油田、华北油田、大港油田、中原油田、吉林油田、河南油田、长庆油田、江汉油田、江苏油田、青海油田、塔里木油田、吐哈油田、玉门油田等石油油田。
1.大庆油田
大庆油田,位于黑龙江省松嫩平原中部,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市之间。油田南北长140公里,东西最宽处70公里,总面积5470平方公里。1960年3月党中央批准开展石油会战,1963年形成了600万吨的生产能力,当年生产原油439万吨,对实现中国石油自给自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1976年原油产量突破5000万吨成为我国第一大油田。由于,油田把新的工艺和技术运用到了采油中,目前该油田每年的原油产量仍然在5000万吨以上。
2.胜利油田
胜利油田原油产量位居全国第二,地处山东北部渤海之滨的黄河三角洲地带,主要分布在东营、滨州、德州、济南、潍坊、淄博、聊城、烟台等8个城市的28个县境内,主要开采范围约4.4平方公里。
3.辽河油田
辽河油田是我国第三大平原,主要分布在辽河中上游平原以及内蒙古东部和辽东湾滩海地区。已开发建设26个油田,建成兴隆台、曙光、欢喜岭、锦州、高升、沈阳、茨榆坨、冷家、科尔沁等9个主要生产基地,地跨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13市32县,总面积10万平方公里。
4.克拉玛依油田
克拉玛依油田就在新疆克拉玛依市。40年来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找到了19个油气田,以克拉玛依为主,开发了15个油气田,建成了792万吨原油配套生产能力,其中稀油603.1万吨,稠油188.9万吨,从1900年起,陆上原油产量居全国第四位。
5.四川油田
四川油田地处四川盆地,已有60年的历史,目前发现油田12个。在盆地内建成南部、西南部、西北部、东部4个气区。目前生产天然气产量占全国总量近一半,是我国第一大气田。
6.华北油田
华北油田,位于河北省中部冀中平原的任丘市,包括京、冀、晋、蒙区域内油气生产区。1975年,冀中平原上的一口探井任4喷出日产千吨高产工业油流,发现了我国最大的碳酸盐岩潜山大油田任丘油田。1978年原油产量达到1723万吨,为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做出了重要贡献。直到1986年,保持年产量原油1千万吨达10年之久。目前原油产量约400多万吨。
Ⅷ 中国石油产地在哪
中国五大油田如下:
1、大庆油田
大庆油田于1959年发现,1960年投入开发,是我国最大的油田,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特大型陆相砂岩油田之一。油田位于黑龙江省中西部,松嫩平原北部,由萨尔图、杏树岗、喇嘛甸、朝阳沟、海拉尔等油气田组成。国内勘探范围包括松辽盆地北部、依舒等外围盆地、内蒙古海拉尔盆地、新疆塔东区块、四川重庆矿权流转区块等领域,海外业务覆盖中东、中亚、亚太、非洲和美洲等区域。
2、胜利油田
胜利油田是胜利石油管理局、胜利油田分公司和胜利石油工程公司的统称,包括勘探开发、石油工程、公用工程、矿区服务四个业务板块。工作区域主要分布在山东省东营、滨州、德州、济南、潍坊、淄博、聊城、烟台等8个市的28个县(区)内,以及新疆、内蒙古等5个省、自治区。胜利石油管理局、现胜利油田的开采及运营工作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公司管理。
3、辽河油田
辽河油田总部位于辽河下游、渤海湾畔,被沈阳、辽阳、鞍山、营口、大连环抱,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气候宜人,人文和地理环境十分优越。1998年探明石油地质新增储量8374万吨,可采储量1635.9万吨,探明天然气地质新增储量5.32亿立方米,实现了当年采油量与新增可采储量的平衡。在持续、稳定、高效发展油气生产的同时,辽河油田实施“一业为主,多元发展”战略,石油化工、建材、机械制造、现代农业、第三产业五大支柱产业初具规模。
4、华北油田
华北油田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的简称,主要从事石油天然气勘探和生产、石油天然气集输及储运、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工艺研究及规划研究等石油勘探开发核心业务。资产价值:拥有油气资产原值201.29亿元,净值84.65亿元。注册油气勘探区域:主要集中在冀中地区、内蒙古中部地区和冀南—南华北地区等三大探区、山西沁水盆地。
5、中原油田
中原油田,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下属的第二大油气田,总部位于河南省濮阳市,主要勘探开发区域包括东濮凹陷、普光气田和内蒙探区。中原油田发现于1975年,经过30多年的开发建设,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油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服务、石油天然气化工等综合优势的国有特大型企业,成为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
Ⅸ 煤、石油、天然气是怎样产生的
天然气的产生
科学家们认为,天然气的形成多数与生物有关,例如礁型的天然气资源。在地质历史中,海洋里生存着大量的生物,它们在生长过程中具有分泌钙质骨骼的能力,在水深、温度、光照和海水含盐度适宜的条件下,这些生物一代又一代地繁殖,便形成了坚固的生物礁。研究得知,钙藻类、海绵、水螅、苔藓虫、层孔虫、珊瑚等等都曾是地质历史中的造礁生物,现代海洋中的生物礁就是由珊瑚和藻类共同形成的。在漫长的地质史中形成的礁体厚度巨大,它们死亡后,被沉积物覆盖并埋藏在地层深部,在长期的地质作用下,逐渐成为石油和天然气形成的物质基础。科学家们通过对地史时期和生物礁的研究发现,在礁体的生物骨骼遗骸中具有成千上万的孔洞和空隙,含有较理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它们为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和储集提供了便利条件。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已在湖北、四川等地找到了一批产量丰富的礁型天然气田。
石油是怎样形成的?
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尸体,生物的细胞含有脂肪和油脂,脂肪和油脂则是由碳、氢、氧等3种元素组成的。生物遗体沉降于海底或湖底并被淤泥覆盖之后,氧元素分离,碳和氢则组成碳氢化合物。
我们已经在地球上发现3000种以上的碳氢化合物,石油是由其中350种左右的碳氢化合物形成的,比石油更轻的碳氢化合物则成为天然气。煤矿与石油的成因很类似,但煤是植物的化石,又是固态。
大量产生碳氢化合物的岩石即称为“石油源岩”。埋没于地中的石油源岩受到地热和压力的影响,再加上其他多种化学反应之后就产生石油,而石油积存于岩石间隙之间便形成油田。
地壳变动而石油生成
我们最近逐渐了解地球内部的变化与石油的生成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描述此种关系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地球内部的状况。
地球的半径大约是6400公里,覆盖地球表面的地壳下方是由岩石形成厚达2900公里的“地慢”,其下方则是由金属形成的“地核”,并以大约5100公里深处分界,分为“外核”与“内核”。外核主要是由液态金属铁组成,内核则主要是固态铁。 地球表面铺满坚硬的“板 块”,厚度约有100公里,是由向上喷出的“洋脊”产生的,’在 缓缓移动到“海沟”后就沉降于 另一板块下方。 80年代后期,人们学会捕捉地震波传递到地球内部时的立体图,于是发现令人惊讶的地慢活动状况。高温又巨型的上升流“超级卷流”由地底涌上后,以蘑菇形态分别存在于夏威夷和非洲大陆正下方。此外,低温的巨型下降流“冷卷流”则以水滴形态占据亚洲大陆及南美洲大陆正下方的冷卷流似乎是沉降到地函底部。
我们现在的知道的是,地幔内部落热对流是以冷卷流向超级卷注移动的形态而形成的。此种运动不仅影响板块运动,似乎也对整个地球的地质和环境的变化产生很大的影响。
超级卷流是石油制造者?
现在全球生产的石没之中,有60%是产生了恐龙称霸地球时期所形成的石油源岩,所形成的“黑色页岩”则遍布世界各地。黑色页岩主要是由未经氧化的藻类等浮游植物遗骸堆积而成。由此可知当时必须有可让浮游植物繁殖又不会产生氧化的缺氧环境条件,大量的黑色页岩才会形成。
最近发现,石油源岩在此时代的形成似乎与超级卷流运动的活化可以促使由地下涌出的地幔物质所形成的洋脊体积增大,海面因而上升,使得较低的陆地变成浅海,而浅海则具有可当石油原料的藻类等浮游植物极易繁殖的环境。
浅海地区的藻类等浮游植物因而出现大幅增加和大量死亡的现象,周围的细菌为分解其残骸而消耗氧气,于是出现了缺氧环境。
地球温暖化也会改变深层海水的流动状况,由于高纬度地区与低纬度地区海水的温度高低不同,较低温但含有丰富氧气的高纬度地区深层海水会流向低纬度地区海洋。但地球温暖化的现象减少。氧气较少的海域因而扩大,无法氧化的浮游植物便逐渐堆积,所留下的大量有机物则形成石油源岩。
生物的演化改变了石油的性质
由于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遗骸,因此调查石油的性质便可以得知古老时期的生物演化过程和地球环境历史。
生命的演化大概有下述的过程。生命是于38亿年前诞生,并逐渐地进行演化,到了距今5亿5000万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纪时期,爆发性的演化才开始,大约4亿4500万年前,生命也登上了陆地。
4亿4000万年至4亿年前时期,石油源岩的主要成分是当时繁茂的浮游植物所形成的耐碳氢化合物。另一方面,羊齿类植物在此时期繁琐盛于海岸近处,因此以陆上植物为原料的石油源岩也出现了。
2亿9000万年前,广大的陆地普遍出现由裸子植物组成的森林,并到处形成被沼泽地包围的湖沼,藻类便在湖沼中开始繁殖。由此也产生了以藻类为原料的新种石油源岩,这也是陆上植物的繁盛促使新性质石油源岩诞生的一例。
9000万年前时期,被子植物和针叶树林开始逐渐扩张到高纬度地区和高地,因而出现以陆地木材为原料的石油源岩。另一方面,树木的树脂成为轻质原油的原料,形成新的石油源岩。针叶树林的增加竟使得木材取代了藻类,成为石油源岩的主要原料。
最近石油性质的分析技术有长足的进步,我们已逐渐可以取得有关石驮�闲灾剩�约坝扇饶芤�鸬谋浠��痰鹊南晗缸柿稀S纱酥肿柿霞茨芙�徊搅私庠�仙�镆藕≈鸾ザ鸦�钡幕肪匙纯觥?
大约1亿7000万年到200万年前所发生的全球性规模“阿尔卑斯造山运动期”也造出了巨油田,在此时期,分布于广大范围的1亿年前前后形成的石油源岩都没入地中。现有的石油和天然气有大约3分之2就是此时期形成的。
石油是怎样形成的 2
石油是当今世界极其重要的工业能源,被称作“工业的血液”,素有黑色金子之称。石油这种黑棕色的,粘稠的液体,以前面渗透到人类生活的许多领域。那么,石油是如何形成的呢?
经过长期的研究,以证明石油是由古代有机物变来的/在古老的地质年代里,古代海洋或大型湖泊里的大量生物、动植物死亡后,遗体被埋在泥沙下,在缺氧的条件下逐渐分解变化。随着地壳的升降运动,它们又被送到海底,被埋在沉积岩层里,承受高压和地热的烘烤,经过漫长的转化,最后形成了石油这种液态的碳氢化合物。
据估计,全世界海底石油的总储量在3250亿吨,占整个地球石油储量的三分之一。而且这些石油多分布在中国近海、中东、波斯湾、墨西哥湾、西非几内亚湾和北海等浅海海底。
石油和天然气的化学成分,暴露了它们的来源,它们都是有机物,应
当与古代生物有关系。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油气(石油和天然气)是伴随着沉积
岩的形成而产生的。远古时期繁盛的生物制造了大量的有机物,在流水的搬运下,
大量的有机物被带到了地势低洼的湖盆或海盆里。在自然界这些巨大的水盆中,
有机物与无机的碎屑混合,并沉积在盆底。宁静的深层水体是缺乏氧气的还原环
境,有机物中的氧逐渐散失了,而碳和氢保留下来,形成了新的碳氢化合物,并
与无机碎屑共同形成了石油源岩。
在石油源岩中,油气是零散地分布的,还没有形成可以开采的油田。此时,
水盆底部的沉积物,在重力的作用下,开始下沉。在地下的压力和高温的影响下,
沉积物逐渐被压实,最终变成沉积岩。而液体的石油油滴们拒绝变成岩石,在沉
积物体积缩小的过程中,它们被挤了出来,并聚集在一处,由于密度比水还轻,
所以石油开始向上迁移。幸运的话,在岩石裂隙中穿行的石油,最终会遭遇一层
致密的岩石,比如页岩、泥岩、盐岩等,这些岩石缺少让石油通过的裂隙,拒绝
给石油发通行证,石油于是停留在致密岩层的下面,逐渐富集,形成了油田。含
有石油的岩层,叫做储集层,拒绝让石油通过的岩石,叫做盖层。如果没有盖层,
石油会上升回到地表,最终消失在地球历史的尘烟中,保留不到人类出现的时候。 内容:石油和天然气的化学成分,暴露了它们的来源,它们都是有机物,应
当与古代生物有关系。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油气(石油和天然气)是伴随着沉积
岩的形成而产生的。远古时期繁盛的生物制造了大量的有机物,在流水的搬运下,
大量的有机物被带到了地势低洼的湖盆或海盆里。在自然界这些巨大的水盆中,
有机物与无机的碎屑混合,并沉积在盆底。宁静的深层水体是缺乏氧气的还原环
境,有机物中的氧逐渐散失了,而碳和氢保留下来,形成了新的碳氢化合物,并
与无机碎屑共同形成了石油源岩。
在石油源岩中,油气是零散地分布的,还没有形成可以开采的油田。此时,
水盆底部的沉积物,在重力的作用下,开始下沉。在地下的压力和高温的影响下,
沉积物逐渐被压实,最终变成沉积岩。而液体的石油油滴们拒绝变成岩石,在沉
积物体积缩小的过程中,它们被挤了出来,并聚集在一处,由于密度比水还轻,
所以石油开始向上迁移。幸运的话,在岩石裂隙中穿行的石油,最终会遭遇一层
致密的岩石,比如页岩、泥岩、盐岩等,这些岩石缺少让石油通过的裂隙,拒绝
给石油发通行证,石油于是停留在致密岩层的下面,逐渐富集,形成了油田。含
有石油的岩层,叫做储集层,拒绝让石油通过的岩石,叫做盖层。如果没有盖层,
石油会上升回到地表,最终消失在地球历史的尘烟中,保留不到人类出现的时候。
煤炭是怎样形成的
煤炭被人们誉为黑色的金子,工业的食粮,它是十八世纪以来人类世界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虽然它的重要位置已被石油所代替,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石油的日渐枯竭,必然走向衰败,而煤炭因为储量巨大,加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煤炭汽化等新技术日趋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煤炭必将成为人类生产生活中的无法替代的能源之一。
煤炭是千百万年来植物的枝叶和根茎,在地面上堆积而成的一层极厚的黑色的腐植质,由于地壳的变动不断地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然化石,这就是煤炭的形成过程。
一座煤矿的煤层厚薄与这地区的地壳下降速度及植物遗骸堆积的多少有关。地壳下降的速度快,植物遗骸堆积得厚,这座煤矿的煤层就厚,反之,地壳下降的速度缓慢,植物遗骸堆积的薄,这座煤矿的煤层就薄。又由于地壳的构造运动使原来水平的煤层发生褶皱和断裂,有一些煤层埋到地下更深的地方,有的又被排挤到地表,甚至露出地面,比较容易被人们发现。还有一些煤层相对比较薄,而且面积也不大,所以没有开采价值,有关煤炭的形成至今尚未找到更新的说法。
煤炭是这样形成的吗?有些论述是否应当进一步加以研究和探讨。一座大的煤矿,煤层很厚,煤质很优,但总的来说它的面积并不算很大。如果是千百万年植物的枝叶和根茎自然椎积而成的,它的面积应当是很大的。因为在远古时期地球上到处都是森林和草原,因此,地下也应当到处有储存煤炭的痕迹;煤层也不一定很厚,因为植物的枝叶、根茎腐烂变成腐植质,又会被植物吸收,如此反复,最终被埋入地下时也不会那么集中,土层与煤层的界限也不会划分得那么清楚。
但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和依据,煤炭千真万确是植物的残骸经过一系统的演变形成的,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只要仔细观察一下煤块,就可以看到有植物的叶和根茎的痕迹;如果把煤切成薄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就能发现非常清楚的植物组织和构造,而且有时在煤层里还保存着像树干一类的东西,有的煤层里还包裹着完整的昆虫化石。值得探讨的是它为何形成得如此集中,而且又是那么如此的优质呢?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家住在离城不远的乡村,每当盛夏雨季来临时,一场暴雨过后,村子中央就会出现一条湍急的“小溪流”,我们许多小朋友就会跑到那里面去嬉戏,那小溪流也会因暴雨停止时间的延长,而变得越来越小,最后干涸。但在没有断流之前你会发现,很多水流处却被冲下来的木棍儿、杂草等漂浮物堵塞,形成一个个小的水坎儿。为了能让水流通畅,我们不时地把那些小水坎扒开,有的时候也会借此筑起一道小溪上的“堤坝”。既便是现在居住在城里,一场暴雨过后,街道上很多地方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漂浮物截住了水流,堵塞了下水道口,而且很多漂浮物又被集中地滞留在一个地方的现象。
小巫见大巫,由此我们便可以推断出煤炭的形成可能与洪水有直接关系。如果没有洪水那样强大的力量和搬运的功能,煤炭的形成绝对不会那么集中,也不会那么优质。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在千百万年前的地质历史期间,由于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地面上生长着繁茂高大的植物,在海滨和内陆沼泽地带,也生长着大量的植物,那时的雨量又是相当的充沛,当百年一遇的洪水或海啸等自然灾害降临时,就会淹没了草原、淹没了大片森林,那里的大小植物就会被连根拨起,漂浮在水面上,植物根须上的泥土也会随之被冲刷得干干净净,这些带着须根和枝杈的大小树木及草类植物也会相互攀缠在一起,顺流漂浮而下,一旦被冲到浅滩、湾叉就会搁浅,它们就会在那里安家落户,并且象筛子一样把所有的漂浮物筛选在那里,很快这里就会形成一道屏障,并且这个地方还会是下次洪水堆积植物残骸(也会有许多动物的残骸)的地方。当洪水消退后,这里就会形成一道逶迤的堆积植物残骸的丘岭,再经过长期的地质变化,这座植物残骸的丘岭就会逐渐地埋入地下,最后演变成今天的煤矿。
那么也许有人会问,1998年中国遭受的一场罕见的水灾,为何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认为,那是因为中国目前的森林覆盖率很低,而且有森林的地方多在高海拔地区,在平原到处是粮田,几乎到了没有什么森林可淹的境地,只不过是淹没了一些农田的防护林,并且农田防护林的树木很稀少,而且树木的根须又十分的发达,抓地抓得十分牢固,短时间的浸泡、冲击不会造成多大危害。而森林中的树木就不同了,很多树木都挤在一起生活,它们为了吸食太阳的能量,拼命地往上长,根须并不发达,一旦一处树木被洪水连根拨起,就会连带成片的树木被洪水毁掉,就如同放木排一样,顺流漂浮而下,势不可挡,最后全部堆积在一个地方。
另外,由于人类对大自然认识的增强,抵御突发性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提高,兴修水利,筑起坚固的堤坝,加固江堤、河堤,大大地减缓了凶猛洪水的冲击力,泛滥的现象少了,甚至乖乖地听从人类的召唤,并把凶猛的洪水变成了电能、动能、热能,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社会。
不仅洪水有搬运动植物这样的能力,而且潮汐、台风、海啸也具备这样的能力。由于地震、火山喷发等因素引起的海啸,可以使海浪掀起三、四十米还高,并且在顷刻之间把一个岛屿上的动植物扫荡一空;把海岸线附近的一切生物全部洗劫。
再者,地球表面上的物质不可能永久的一成不变地等待着地球进行沉降运动的,而且地球表面上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循环流动着的。因此,“水灾说”是使煤炭形成得如此集中、优质,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是有说服力的,也是能够令人信服的。
地球表面上的物质不可能永久的一成不变地等待着地球进行沉降运动的,而且地球表面上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循环流动着的。因此,“水灾说”是使煤炭形成得如此集中、优质,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是有说服力的,也是能够令人信服的。
煤炭千真万确是植物的残骸经过一系统的演变形成的,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只要仔细观察一下煤块,就可以看到有植物的叶和根茎的痕迹;如果把煤切成薄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就能发现非常清楚的植物组织和构造,而且有时在煤层里还保存着像树干一类的东西,有的煤层里还包裹着完整的昆虫化石。值得探讨的是它为何形成得如此集中,而且又是那么如此的优质呢?
由于古代的在植物大量沉积,被深深的埋在地层下,受到高压和高温,经过几亿年的时间,变成煤炭
煤矿和其它矿一样,是层状的,且不是到处都有,如果是地表植物积聚而成,则不会那么集中,应该到处都有,所以我认为,书上所说的不对。碳元素是地球故有的,地表的碳大部分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地心的碳以单质形式存在,地心的碳向地表喷出时,一部分为钻石,一部分为石墨,大部分为煤(不同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物质),和其它大部分矿的成因一样。
植物当被压在地下,在长时间的缺氧高压的条件下便会形成煤。
石炭纪地球植物大繁盛,为煤的形成形成的强大的物质基础,后来的造山运动为煤的形成提供了外部条件。经过常年累月,便有了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