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蠡县为什么有石油
扩展阅读
门面房价格怎么查 2025-05-21 16:21:06

蠡县为什么有石油

发布时间: 2022-05-20 22:46:26

1. 为什么有的地方多产石油,而有的地方多产天然气

为什么有的地方生成石油多,有的地方生成天然气多?这个问题的提出很自然,从目前我国的油气分布现状看确实会给人留下这样的一个印象。我国东部石油储量多,油田规模大,如大庆油田,胜利油田、辽河油田等使东部成为中国主要的石油生产基地。天然气区则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近些年来在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发现了大气田,在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的一些地区也有气田发现。石油与天然气能源在我国东西部的分布不够均衡。这也正是国家建设“西气东输”工程以保证东部经济持续发展的地质科学依据。
我国的石油和天然气为什么会这样分布?这是大自然的造化,是由特定的地质、地球化学条件决定的。主要决定因素有两点。
(l)有机质类型的差异是决定是生油还是生天然气的最基本条件。
有机质类型,就是生油母质类型的不同是决定以生油为主还是以生气为主的根本原因。而不同的生油母质类型又与形成有机物质的不同生物来源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表明,古湖泊中或古海洋中富含的低等水生生物(如浮游生物、各种藻类等)是生成石油最有利的生源物质来源。而带入湖水中或海洋中的陆生高等植物,是有利于生成天然气的母质类型。若是由两种来源的生源组成,则既可生油也可生气,但更多还是生油,且其生成量较第一种类型小。以水生生物为重要生源的有机质虽然可生成大量油,但在特定条件下,也可能生成大量天然气。而以陆生生源为主的有机质类型,一般生油很少,而生成天然气相对多。
在我国发现的大油田(如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都是以水生生物为主要生源的大型湖泊相沉积,其有机质属最好的腐泥型干酪根类型,因此形成了丰富的石油资源,而天然气则相对较少。又如塔里木盆地库车地区发现的大气田,其生源物质主要来自陆生高等植物,其有机质主要属于腐殖型干酪根类型,因此基本形成的是天然气资源。
(2)有机质的成熟度以及演化史是生成石油或天然气的关键因素。
有机质成熟度高低与生油或生气密切相关。在开始生油时成熟度不是很高,但随着地下温度、压力的增加有机质成熟度不断增高,石油生成量会不断增加;但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进入过成熟阶段时,这时,就使已生成的原油不断发生裂解开始生成湿气,最后进入生成干气(CH4)阶段。在生成干气阶段,以生油为特色的腐泥型有机质也只能生成天然气了。我国的四川产气区和鄂尔多斯含气区的中生界、上古生界的天然气藏都属于此类。这也是我国中部地区富含天然气的重要原因。
此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前我国石油界对天然气的石油地质特征并不十分了解,没有摸清天然气勘探的规律,而且对天然气的勘探工作也重视不够。经过学习与探索,我国的石油地质学家们已经认识到,自然界存在着从石油裂解出来的“油型气”、由煤或煤系生成的“煤型气”以及由厌氧甲烷菌生成的“生物气”(就是俗称的“沼气”)等类型的天然气。在我国开拓了越来越广的找天然气领域,不但在不同地区,而且在同一盆地的不同层系都发现了一些新的天然气藏(层)。

2. 想去留史看看

蠡县地处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西部构造带平原中部,目前的地形地貌均系第四纪洪积、冲积物沉积而成的平原,总的地势是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高度15.6米,坡度在为0.3--0.1‰,缓缓倾斜,无明显起伏变化。 蠡县属东部季风区暖温带半干旱地区,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显着,春多风干燥,夏多雨炎热,秋天高气爽,冬干燥寒冷,四季分明,光热、水资源丰富,全年主导风向为南南西风,达到8级以上标准大风以北北西风或西北风居多,分别占总数的50%、30%以上。 蠡县留史-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于1997年在全省第二批建成了"小康县"。近几年业,蠡县大力优化环境,积极调整结构,努力开拓市场,在逆境中求生存、谋发展,使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稳定发展,社会事业取得了不断进步,从而为全县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一、是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0.1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804元,比全市高约2000元;财政收入20561万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131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7亿元,在全市22个县(市)中列第6位,其中地方固定资产投资8.66亿元;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37亿元。 二、是以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为动力,加快了农村工业化进程,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2002年,民营企业总产值达到161.2亿元,上缴税金1.52亿元,占全部财政收入的60%,农民收入的70%来自民营企业经营或务工收入。全县有省级以上政府或有关部门命名的各类工业区3个,带动了小城镇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工业兴城、工业兴镇的格局。 三、是经济外向度不断增大。全县现在"三资"企业22家,改革开放以来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269万美元,目前已有13家企业取得了自营进出口权,2002年出口创汇1584万美元,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建设明显改观。县城建设日新月异,作为政治、文化、商贸、金融中心的功能不断增强。留史、辛兴、百尺等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迈出较大步伐,到2002年,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380公里,年供电能力达到12亿千瓦时,2002年实际供电量3.9亿千瓦时,电话装机总容量10万门,移动通信网络全覆盖,通话质量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 五、是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2002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性收达到678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473元,比全市平均高出667元,居全市第6位,除保定市"三区"外,列22个县(市)的第3位。恩格尔系数城镇和农村分别达到29.42%和32.6%。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平方米。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4亿元。 六、是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做到了协调推进。 蠡县留史-经济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蠡县强力实施特色兴县战略,努力构筑县域经济特色,实现了靠特色带动规模,靠特色推动发展。目前,毛纺织业、皮毛皮革业和麻山药种植及深加工等特色产业稳步发展,极大地推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为了努力保持我县毛纺、皮毛皮革业的发展优势,目前我县正在通过实施人才、开放、支柱集团三大战略,力促乡镇企业实现"六个转变",积极利用先进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毛纺业主要通过技术工艺的引进和创新,在现有条件下,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积极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同时积极稳妥地开展强强合作、强弱合作、联舟出海,以名牌为核心,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发展企业集团。皮毛皮革业也正在加快技术改造的步伐,加快设备的更新换代和工艺技术的改进革新,努力搞好深加工,拉长产品链条,促进企业进一步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蠡县留史-自然资源蠡县境内沃野广袤,土壤、植被和水利资源丰富,地下矿藏石油,地表平原,槽形洼地,河流相间。 (1)土地资源 蠡县是平原县,拥有耕地6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3.3%,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合种植粮、棉、油、林果等各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这就为特色种植业和特色养殖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矿产资源 石油资源是蠡县唯一的矿产资源,在县境内存在普遍,华北石油物探局经勘测,在蠡县的大百尺镇、桑园镇、郭丹镇、万安镇等乡镇有石油资源。现在出油的油井40多眼,每年可开采石油5万吨。 留史皮毛市场乘车路线 河北省留史皮毛市场位于河北省蠡县的留史镇,在北京南200公里,距保定50公里,乘京广线火车在保定站下车。然后换乘保定--蠡县,保定--留史的汽车。每15分钟发一次车。乘车地点在保定的客运中心。北京下车在木犀园乘北京--蠡县---留史的汽车站 留史皮毛市场交通图 留史地处京、津、石三角腹地,本地交通便利,每天有直接发往保定 北京 天津 石家庄等大中城市的班车.还有直达佟仁堡,围场等地的客车,豪华舒适.</FONT>

3. 有些地上为什么会冒出水来,还有些地方会有煤矿、石油呢

这是地质结构所决定的.由于地球的地壳是在运动中不断的变化,就会出现有的地方塌陷,有的地方隆起,塌陷的地方形成海洋湖泊,隆起的地方变成高山峻岭.由于地壳的变化古动植物在地下几万年才形成的石油和煤炭.

4. 地下为什么有石油

石油是由古代有机物变来的。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海洋里繁殖了大量的海洋生物,它们死亡后的遗体随着泥沙一起沉到海底,长年累月地一层层堆积起来,跟外界空气隔绝着,经过细菌的分解,以及地层内的高温、高压作用,生物遗体逐渐分解、转化成石油和天然气。

石油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液体。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主要成分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

5. 地下为什么会有石油

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碳氢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它占石油成分的97-99%。目前大多数人认为石油是从埋藏在地下的生物尸体变来的。
由于生物体内含有大量的碳、氢、氧等成分,在一般情况下,生物死后,它们的尸体很快就会腐烂,大量的碳和氧化合成二氧化碳散失掉了。但是,如果这些生物的尸体在浅海海湾或湖泊中沉积下来,并且随着就被大量的泥沙掩埋住,在这种隔绝了空气,缺乏氧气的环境里,经过一些特殊的细菌,如厌气性细菌的分解,生物尸体中的碳水化合物和含蛋白质的化合物被破坏了,形成有机质丰富的淤泥。随着地壳不断升降,沉积物不断加厚,有机淤泥在缺氧和温度、压力不断加大的条件下,加上细菌的作用,有机质发生复杂的化学变化,逐渐转变为石油。
由生物尸体转变为石油的这一过程,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需要几百万年。在相应的地质历史时期,在那些深浅适度,水流比较平静的海湾、河口和湖泊中,只要有丰富的生物尸体堆积,并且具有上面所说的那些条件,都能够形成石油。
刚刚形成的石油,都是分散状态的小油滴。这些小油滴很容易游动,它们依靠地下水,在岩层中移动。由于重力作用和由地壳运动产生的挤压力量,这些小油滴被驱赶到上下都是比较密实的岩层,中间是多孔的砂岩或是泥灰岩,这些小油滴受到阻挡,只好停了下来。小油滴在多孔隙的岩石中越积越多,逐渐形成了油田。

6.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很多石油

石油是由早期海底的动物生物尸体经过漫长的沉积演化而来的,因为人类有上万年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动物和生物的尸体不断累积,产生的石油也不断累积,所以现在地球上会有很多石油。


石油经过成千上万年的锤炼才能为人类所用,表面上看起来地球上石油很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石油的需求也不断攀升,只有珍惜能源才能让人类文明生生不息。

7. 为什么地球上有石油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在现今已发现的油藏中,时间最老的可达到5亿年之久。在地球不断演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有一些“特殊”时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动物死亡后,构成其身体的有机物质不断分解,与泥沙或碳酸质沉淀物等物质混合组成沉积层。由于沉积物不断地堆积加厚,导致温度和压力上升,随着这种过程的不断进行,沉积层变为沉积岩,进而形成沉积盆地,这就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质环境。
伴随各种地质作用,沉积盆地中的沉积物持续不断地堆积。当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后,沉积物中动植物的有机物质转化为碳氧化合物分子,最终生成石油和天然气。
非生物成油的理论是天文学家托马斯·戈尔德在俄罗斯石油地质学家尼古莱·库德里亚夫切夫的理论基础上发展的。这个理论认为在地壳内已经有许多碳,有些这些碳自然地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氢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轻,因此沿岩石缝隙向上渗透。石油中的生物标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热的微生物导致的,与石油本身无关。
美国在2003年的一项研究,有不少枯干的油井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弃置以后,仍然可以生产石油。所以,石油可能并非生物生成的矿物,而是碳氢化合物在地球内部经过放射线作用之后的产物。

8. 华北油气勘查历史性的大转折

1955~1960年,以5年时间华北胜利地完成了区域普查任务。这个时期的工作方针是:“区域展开、物探先行、整体解剖、面中求点”。在全面掌握华北盆地地质-地球物理区域资料的同时,已在济阳、黄骅坳陷的重点地区展开了“面中求点”的地震详查工作,并发现了一批局部构造,为进一步开展油气勘查创造了极为有利条件。

1959年9月26日,发现大庆油田后,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消息传到华北,大大地鼓舞了华北油气勘查工作者,形势的发展将会使战略决策发生重大变化。

同年,李四光根据新华夏系沉降带理论,对中国东部石油地质工作提出了新的评估观点:“看来松辽油区,大局已定,今后该是我们跳出门坎(指铁岭一带隐伏的东西隆起带)往南移动的时候了(指下辽河、渤海及华北平源)。”

11月,李四光在地质部召开的石油普查专业会议上,就当前石油普查和勘探方向问题提出了在辽河平原的南部,华北平原的北部,渤海和其他若干离海岸不远的海洋区域,值得开展普查乃至钻探工作。

12月,中央同意地质部党组报告,收回各省石油普查队,建立区域性、综合性的石油普查大队,由地质部直接领导。

1960年9月,地质部副部长旷伏兆和康世恩副部长在长春召开了两部联席会议,商定石油勘探以松辽为重点,由石油部统一指挥,石油普查以华北为重点,由地质部统一安排。

综上所述,华北已从理论导向、地质成果、决策部署和组织措施等四个方面具备了从区域普查转向区域勘探工作。准备迎接东部战略从松辽南移华北,积极筹划华北石油大会战。

同年10月,地质部在天津召开华北石油普查勘探会议。何长工副部长主持会议,并作了《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在华北找到油田》的报告,关士聪总工程师作了《华北石油地质与油气突破点的选择》的汇报。国家计委代表和石油工业部沈晨副司长率代表参加了会议。旷伏兆副部长作会议总结,并作出决定:首先选择含油远景最好的济阳、黄骅坳陷作为重点工区,围绕渤海湾选择东营、义和庄、羊三木、盐山、北塘、马头营等6个局部构造或异常作为突击点,要求集中优势力量进行突破,积极努力争取在1~2年内突破出油关。根据李四光部长的意见将条件最好的东营构造作为第一个突击点,经两部商定将该构造交给石油工业部华北石油勘探处率先进行钻探。会议还决定:以山东、河北两省石油队伍和天津海洋地质筹备处为基础组成由地质部直接领导的地质部第一普查勘探大队(简称一普),加强华北盆地的油气勘查工作。从此,全国石油普查勘探工作的重点由松辽转到了华北,而成为华北油气普查勘探历史性大转折。

天津会议之后,华北找油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进入了连续突破的高峰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961年2月12日,河南石油队济源凹陷后邓构造上沁3井于济源群钻遇含油砂岩,这是华北平原内第一口见油气显示井。从油气地质观点看,证明华北盆地第三系具有油气生储条件。联系到华7井所见的“沙河街组”,更证明华北盆地有其分布广泛的勘探目的层,由此确认华北第三系为主要的油气突破领域和勘探对象。

(2)1961年3月4日,华北石油勘探处在东营构造上布钻华8井。该构造是光点地震详查圈定的相当T:反射层,构造轴部有一条断层穿过,井位是定在断层下盘高点上(小于1950米等深线内),当钻至1755.88米钻时遇油砂30层总厚40米。决定提前完钻投入试油,射开其中较好的8个含油气层(老第三系上部),用9毫米油嘴测试获日产8.1吨油流,从而首次突破华北出油关成为第一口发现井。

为什么当时地质部将东营构造交由华北石油勘探处打钻?主要原因是该处技术力量强,包括固井、试油和运输能力。而刚筹建的一普原苏制五德钻机才运抵山东张店,无法到达东宫构造上施工。

(3)1961年7月29日,山东区队3004钻井队在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义和庄构造上布钻沾1井,于老第三系中试获油流日产4~5吨,这是地质部在华北第一口出油井。

(4)1961年8月22日,河北区队3007钻井队在黄骅坳陷羊三木构造上布钻黄1井,于老第三系济阳群试获油流日产1.7~2立方米,这是河北平原首口出油井。

(5)1962年9月23日,华北石油勘探处在东营构造上继打营2井,于老第三系沙河街组砂岩中试获高产工业油流,日产原油555吨,为当时全国最高日产量记录。

(6)1963年11月29日,河北区队在羊三木构造上继打黄3井,于新第三系馆陶组中试获工业油气流,次年4月获日初喷原油84立方米,天然气3万立方米。

(7)1964年1月25日,石油工业部决定成立华北石油勘探会战指挥部,组织华北石油大会战,调集大批大庆队伍入关参战,地质部发出动员令动员一普和中原石油物探大队共3500人参加华北石油会战。

(8)1964年11月24日,京津区队在廊固凹陷风和营构造南北高点施工的风1、风2两口浅井先后于老第三系钻遇油气显示。一普调河北一区队3007钻井队上该构造打京参1井,在井深1050~1901.25米老第三系钻遇更多的含油气层,经选择其中8层合试,获间歇自喷日产1.5~1.8立方米油流,从而首次实现了对冀中坳陷的局部突破,它不属于天津会议上选定的6个突击点,而是一次意外收获。京参1井距北京仅50公里是在首都大门口找到的油田,又是冀中坳陷第一口发现井,为后来发现华北油田起到了先行作用。出油后曾轰动一时,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刘仁、地质部长李四光、副部长旷伏兆等都曾前往视察。我和刚从苏联留学归来分到大队的张国鼐等都曾参加该井固井和测试工作,质量是可靠的,后交石油工业部进行勘探。

(9)1964年12月20日,山东区队在义和庄构造上继打义2井,试获日产原油4.2立方米。

(10)1965年2月1日,华北石油勘探指挥部在东营胜利村构造上打完坨11井,获自喷特高产工业油流、日产量达1134吨,成为当时我国第一口日产千吨井,从而胜利油田正式诞生。

天津会议后,在短短5年时间内,先后在济阳、黄骅、冀中三大坳陷实现了油气连续突破,并在6个突击点中找到了两个油田,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宣告继大庆油田之后,华北成为我国第二个石油工业基地,为我国油气勘查史上又树起一座里程碑。

在全国三届人大会议期间,毛主席高度赞扬了李四光运用构造体系找油理论。

理论指导除李四光外,还有着名地质学家黄汲清的多旋回理论,应用于华北盆地中新生代多旋回沉积和构造形变,对华北找油的导向同样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际着名地质学家许靖华教授是这样称赞他的:“黄汲清是一个受人崇拜的老师和受尊敬的地学界领导,80年代期间中国构造学综合理论都受到他科学哲理的影响。”

胜利、大港油田发现之后,主要任务便是扩大战果了。1963年3月,国家计委指示:“向华北西部铁路沿线进行侦察。”一普把油气勘查重点迅速转向惠民凹陷,解剖临邑构造带,在大芦家构造上布钻惠4井,在田家构造上布钻惠5井,相继取得日产油流54立方米和11.6立方米。临邑构造带的突破,扩大了济阳坳陷含油范围,为后来临盘油田的建成起到了先行作用。

河北区队完成羊三木构造探井同时,扩大了钻探队伍力量并转向了冀中地区,配合区域大剖面,于1963年3月9日,在蠡县蔺岗打冀参1井,该井于2900米老第三系冀中群发现油砂及含气层,证实了冀中地区具有良好的含油气远景,为扩大油气勘探范围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蠡县,位于河北平原中部,潴龙河流域。前汉为陆成县,后汉至晋为博陵县,北魏置博野县,明置蠡州为蠡县,为小说《红旗谱》蠡县十八岗故事发源地,老区百姓对打钻热情相助。旷伏兆副部长在天津会议期间,因他曾在抗日战争年代于冀中做敌后工作,怀着对老区人民的深情厚意建议将博野坳陷(高阳坳陷)改名为冀中坳陷并一直沿用至今。

一普除在华北关内参加会战外,还派出钻井队开赴下辽河坳陷开展油气勘查工作。该坳陷早于1955年,由地质部第二物探大队进行综合物探工作,初步划分了凹陷与凸起,发现了油燕沟、田庄台、黄金带、热河台和兴隆台等13个构造。1964年地质部第二普查勘探大队又在黄金带构造上打通1井,在老第三系钻遇12层含油砂岩。一普就是在上述基础上开辟下辽河找油工作,集中在田庄台和盘山凹陷开展深井钻探,打井12口,其中10口井见含油砂岩,6口井测试结果都见到油气流,尤以辽6井最好,该井位于热河台构造上,在老第三系钻遇12层含气层,经测试获日产天然气65万立方米,为国家又找到了一个大型的油气勘探基地,后交石油工业部勘探开发,建成了现今的辽河油田。人们庆贺一普在关内、关外取得双丰收,实践证明渤海湾盆地在油气地学上具有特别显着地位。

“万事成于谋”。天津会议决策,使华北石油会战取得了历史性辉煌战绩。在地跨冀、鲁、辽等大半个华北盆地内找到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油气田,其价位已能与大庆油田平分秋色,为我国发展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尤其是确保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能源储备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人们将永远记住60年代华北油气勘查创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