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石油通过什么途径毒害人体
扩展阅读
哪个工具可免受esd的影响 2025-05-22 15:20:58

石油通过什么途径毒害人体

发布时间: 2022-05-18 08:19:30

1. 石油及石油蒸汽通过人体的什么进入人体内可造成人身中毒

石油及石油蒸汽通过人体的呼吸系统进入人体的血液,可以造成人身中毒。

2. 化学品入侵人体的三个途径包括

人体受到危险化学品损害的途径:

1.消化道 主要是指由于口服或吞咽危险化学品,经消化道吸收进入人体内造成的毒害,也有可能造成灼伤,还有可能因接触了有毒物质后未彻底洗净,由于喝水或吃东西经消化道进入人体内。

2. 呼吸道 人类的生理机能决定了人类需要呼吸含氧量高、且不含污染物的空气。但在事故救援、火灾事故现场等环境的空气中通常含有大量一氧化碳、氯化氢、氰化氢、硫化氢、氯气、丙烯醛等有毒气体,无法保证呼吸到充分清洁的空气。一旦吸入含氧量低或有毒物的空气,就会造成人体组织缺氧或毒害,导致人体损害或死亡。据有关资料表明:当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为0.5%时,人经 20分钟就会死亡;浓度1%时,人只吸几口就会失去知觉,经1~2分钟就会严重中毒,甚至死亡。而一般火灾烟气中,一氧化碳浓度可达4~5%,最高可达10%左右。氢氰酸气体的毒性更大,可以使人“闪电中毒”而致死。

3. 皮肤和粘膜 皮肤主要是通过防护外界物理、化学效应来维持人体内部正常的“生态环境”,是人体最具威力的屏障。皮肤有三层:表皮、真皮、皮下组织。表皮含角质层,可以很有效地抗御外界影响。表皮内层即真皮,含丰富的结缔组织和血管、汗腺,另外还包含感受器...

人体受到危险化学品损害的途径:


1.消化道 主要是指由于口服或吞咽危险化学品,经消化道吸收进入人体内造成的毒害,也有可能造成灼伤,还有可能因接触了有毒物质后未彻底洗净,由于喝水或吃东西经消化道进入人体内。

2. 呼吸道 人类的生理机能决定了人类需要呼吸含氧量高、且不含污染物的空气。但在事故救援、火灾事故现场等环境的空气中通常含有大量一氧化碳、氯化氢、氰化氢、硫化氢、氯气、丙烯醛等有毒气体,无法保证呼吸到充分清洁的空气。一旦吸入含氧量低或有毒物的空气,就会造成人体组织缺氧或毒害,导致人体损害或死亡。据有关资料表明:当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为0.5%时,人经 20分钟就会死亡;浓度1%时,人只吸几口就会失去知觉,经1~2分钟就会严重中毒,甚至死亡。而一般火灾烟气中,一氧化碳浓度可达4~5%,最高可达10%左右。氢氰酸气体的毒性更大,可以使人“闪电中毒”而致死。

3. 皮肤和粘膜 皮肤主要是通过防护外界物理、化学效应来维持人体内部正常的“生态环境”,是人体最具威力的屏障。皮肤有三层:表皮、真皮、皮下组织。表皮含角质层,可以很有效地抗御外界影响。表皮内层即真皮,含丰富的结缔组织和血管、汗腺,另外还包含感受器和皮脂腺,皮肤腺分泌含特殊成分的油脂可以润滑皮肤,并且有防水功能,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防止细菌侵害。最内层皮肤便是皮下组织。人的皮肤因长期接触水而引起的角质层变厚(如游泳者皮肤皱缩的手)或含水量过低引起的脱水(在冬天,手上、皮肤上会有紧绷干燥现象)都会导致皮肤抵御功能的下降;再就是与化学物质的接触也会由于化学物质通过碱性或酸性反应,或生成过敏性物质降低皮肤的抵御功能。如果生皮肤病则更会降低皮肤的抵御功能。虽然有些物质完全无法渗透到皮肤内,但也有一些有毒物质可以很容易地渗透皮肤进入人体内,对人体造成损害,例如:甲苯、二甲苯等溶剂,或以游离方式溶解于石油/汽油的物质,如四乙基铅等。

3. 石油污染是怎么造成的石油污染对人类会产生什么危害

1978年3月16日,英国超级油轮“阿莫科·卡迪兹号”在荷兰布列塔尼抛锚,船里22万吨级石油倾流海洋,污染沙滩160余千米。那么,为何水上石油污染伤害极大呢?

石油,可提炼多种类型的然料,可作沥青、可建香皂等日用具,它是当代日常生活至关重要的化学物质,对人们奉献极大。可是,石油一旦泄露到地面或深海里它会给地理环境,尤其是深海产生极大污染。

海平面被石油污染,以上伤害会迅速产生。值得一提的是,它还会继续长期性危害污染水域,比较严重的可持续数十年。海平面大规模的漂油,将减少表面海面太阳的接纳量,进而浮游植物植物光合作用变弱、总数降低。那样,以之为食的浮游动物总数也相对应降低,全部深海生物的多样性被毁坏,比较严重危害水产业和养殖行业。此外,石油中的有害物会长期性储留于海洋小动物身体,如人吃完这种海鲜产品,将危害人们身心健康。

由此可见,石油污染的确伤害极大。但当今一些石油输出国因运送和存储屡出难题,导致注入深海的石油总数大、频次多,比如水上油气井石油泄漏、运油船只不幸遇难、船只和货轮洗舱的含油量废水、沿海地区化工厂和输油管线产生泄露安全事故等,都将产生大规模的深海石油污染。1991年1月产生的伊拉克战争,导致了迄今为止最比较严重的石油污染,其损害和伤害水平迄今难以估计。

4. 危险化学品对人体的毒害作用通过什么途径

人体受到危险化学品损害的途径

1.消化道 主要是指由于口服或吞咽危险化学品,经消化道吸收进入人体内造成的毒害,也有可能造成灼伤,还有可能因接触了有毒物质后未彻底洗净,由于喝水或吃东西经消化道进入人体内。
2. 呼吸道 人类的生理机能决定了人类需要呼吸含氧量高、且不含污染物的空气。但在事故救援、火灾事故现场等环境的空气中通常含有大量一氧化碳、氯化氢、氰化氢、硫化氢、氯气、丙烯醛等有毒气体,无法保证呼吸到充分清洁的空气。一旦吸入含氧量低或有毒物的空气,就会造成人体组织缺氧或毒害,导致人体损害或死亡。据有关资料表明:当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为0.5%时,人经 20分钟就会死亡;浓度1%时,人只吸几口就会失去知觉,经1~2分钟就会严重中毒,甚至死亡。而一般火灾烟气中,一氧化碳浓度可达4~5%,最高可达10%左右。氢氰酸气体的毒性更大,可以使人“闪电中毒”而致死。
3. 皮肤和粘膜 皮肤主要是通过防护外界物理、化学效应来维持人体内部正常的“生态环境”,是人体最具威力的屏障。皮肤有三层:表皮、真皮、皮下组织。表皮含角质层,可以很有效地抗御外界影响。表皮内层即真皮,含丰富的结缔组织和血管、汗腺,另外还包含感受器和皮脂腺,皮肤腺分泌含特殊成分的油脂可以润滑皮肤,并且有防水功能,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防止细菌侵害。最内层皮肤便是皮下组织。人的皮肤因长期接触水而引起的角质层变厚(如游泳者皮肤皱缩的手)或含水量过低引起的脱水(在冬天,手上、皮肤上会有紧绷干燥现象)都会导致皮肤抵御功能的下降;再就是与化学物质的接触也会由于化学物质通过碱性或酸性反应,或生成过敏性物质降低皮肤的抵御功能。如果生皮肤病则更会降低皮肤的抵御功能。虽然有些物质完全无法渗透到皮肤内,但也有一些有毒物质可以很容易地渗透皮肤进入人体内,对人体造成损害,例如:甲苯、二甲苯等溶剂,或以游离方式溶解于石油/汽油的物质,如四乙基铅等。

5. 石油工业会产生哪些废气,有哪些危害

石油工业尤其是石油炼制过程中会产生一定数量的有毒有害气体。这些废气的来源有三:一是燃料燃烧,如车辆和内燃机设备的尾气、加热炉和锅炉的烟气,油田和炼油厂自备热电厂煤粉的燃烧烟气;二是石油天然气开发、集输、储运、加工过程中,在井口挥发、放空或井喷泄漏的气体,输油管线、油罐泄漏气体,炼油厂和石油化工厂生产装置产生的不凝气、释放气和反应的副产品气体以及在废水与其他废弃物处理和运输中散发的恶臭和有害气体;三是石油天然气企业附属的机械厂和其他加工厂(管子站等)的气体废弃物(漆和涂料的挥发物等)。2001年,我国945个石油加工和炼焦企业共排放工业废气4205亿立方米,占全国工业废气总排放量的2.6%;180个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共排放废气1064亿立方米,占全国工业废气总排放量的0.7%。但与石油天然气工业部门的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相比并不算高,例如,仅石油天然气开采行业的产值就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6%。
石油炼制装置的加工能力通常为百万吨级,因此废气排放量大,污染物成分复杂、毒性强、种类多、排放集中,危害性甚大。排放的污染物质在距生产装置2千米处还可检出。例如,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排出的再生烟气含粉尘、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由于排放高度一般在100米左右,污染物扩散范围较大。根据对胜利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下风向500米处进行测试,二氧化硫浓度为0.15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为0.079毫克/立方米,一氧化碳为0.211毫克/立方米。炼油厂添加剂生产装置间歇排放的含氯化氢气体,排放时在距装置200米处空气中氯化氢浓度为0.92毫克/立方米,附近的居民可以闻到令人不愉快的气味。
石油燃烧时会生成一种叫苯并芘的物质,很容易被大气中的飘尘吸附,通过呼吸进入人体,在肺泡和支气管壁上长期滞留,可诱发癌变。还有统计表明,城市大气中苯并芘的浓度每增加0.1微克/100立方米,则肺癌的死亡率将增加5%。在城市的工业区,苯并芘的污染水平较高,例如北京的重工业区,大气中苯并芘的浓度最高时可达11.45微克/100立方米,市区达4.70微克/100立方米,而在林木茂密没有工业污染的清洁区,苯并芘的浓度仅为0.24微克/100立方米。
由于石油炼制和化工行业排放的废气对空气污染有一定影响,因此各企业都很注意对废气的处理。2001年我国石油天然气开采和炼制行业通过燃烧工艺去除废气中的二氧化硫共40.4302万吨,去除工业烟尘112.92万吨,去除工业粉尘11.44万吨。其中石油炼制企业的脱硫设施的脱硫能力达到2453.4吨/小时,仅次于火力发电行业。

6. 石油原油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由于苯的挥发性大,暴露于空气中很容易扩散。人和动物吸入或皮肤接触大量苯进入体内,会引起急性和慢性苯中毒。有研究报告表明,引起苯中毒的部分原因是由于在体内苯生成了苯酚。

原油和油品储存的主要方式有散装储存和整装储存,整装储存是指以标准桶的形式储存,散装储存是指以储油罐的形式储存,储油罐可分为金属油罐和非金属油罐,金属油罐又可分为立式圆筒形和卧式圆筒形。

烃分类:

烃含有大量的能量。来自原油的许多产品,例如汽油、柴油和石蜡等都是利用了这一能量。烃有多种存在形式。最简单的烃是甲烷,这是一种比空气轻的气体。含有5个及5个以上碳原子的长链都是液体。非常长的长链则是固体,例如蜡或焦油。

通过对烃链进行化学耦合,可以得到各种产品,从合成橡胶到尼龙再到特百惠家用塑料制品(Tupperware)所用的塑料都是这样生产出来的。烃链几乎无所不能。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原油

7. 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1、呼吸道:石油化工生产中的毒物,主要是从呼吸道进入人体。整个呼吸道的粘膜和肺泡都能不同程度地吸收有毒气体、蒸气及烟尘,但主要的部位是支气管和肺泡,尤以肺泡为主。肺泡接触面积大,周围又布满毛细血管,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有毒物质能很快地经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从而分布到全身。这一途径是不经过肝脏解毒的,因而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在石油化工企业中发生的职业中毒,大多数是经呼吸道吸入体内而导致中毒的。

2、皮肤:脂溶性毒物,如苯胺、丙烯腈等,可以通过人体完整的皮肤,经毛囊空间到达皮脂腺及腺体细胞而被吸收,一小部分则通过汗腺进入人体。毒物进入人体的这一途径也不经肝脏转化,直接进入血液系统而散布全身,危险性也较大。

3、消化道:毒物由消化道进入人体的机会很少,多由不良卫生习惯造成误食或由呼吸道侵入人体,一部分沾附在鼻咽部混于其分泌物中,无意被吞入。毒物进入消化道后,大多随粪便排出,其中一部分在小肠内被吸收,经肝脏解毒转化后被排出,只有一小部分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7)石油通过什么途径毒害人体扩展阅读:

生产性毒物的存在形态

毒物在生产过程中以多种形式出现,同一种化学物质在不同生产过程中呈现的形式也不同。

生产性毒物在生产过程中常以气体、蒸汽、粉尘、烟和雾的形态存在并污染空气环境。如氯化氢、氰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等在常温下呈气态的物质是以气体形态污染空气的。一些沸点低的物质是以蒸汽形态污染空气的,如喷漆作业中的苯、汽油、醋酸乙酯等。在喷洒农药时的药雾、喷漆时的漆雾、电镀时的铬酸雾、酸洗时的硫酸雾等,是以雾的形态污染空气的。

弄清楚生产性毒物以什么形态存在,对了解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制定预防控制措施,以及采集空气样品,测定毒物浓度都有重要意义。

8. 石油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石油所含的苯和甲苯等有毒化合物进入了食物链,从低等的藻类、到高等哺乳动物,无一能幸免。成批海鸟被困在油污中,它们的羽毛,一旦沾上油污,就可能中毒或死亡。此外油污将沾粘在其毛皮上,使其无法承受本身的重量,因而溺毙。已被油污污染的海豹,一次又一次跃出水面,试图把皮毛上的油污甩掉,但最后终于精疲力竭,挣扎着沉入海底。海象和鲸等大型海洋动物,也面临同样厄运。此外潜在的损害更进一步扩展到事件发生地的生态系统中,存活下来的生物在受到冲击后的数年中,受毒物的影响也将遗传至数种生物的后代。
石油产品所含有的石油气、苯和芳香烃、硫化氢都具有一定的毒性,当达到人体中毒极限,被人体所吸入后,将会导致人员中毒。①石油气体对人的危害:石油气体在不存在苯和硫化氢的情况下,导致人员中毒的临界值(TLV)在300×10—6,相当于可燃下限(LFL)的2%,具体现象见表6—3。②硫化氢对人的危害:硫化氢的中毒临界值(TLV)为10×10—6,超过此临界值浓度的气体对人员产生的反应见表6—4。③苯和其他芳香烃的危害:芳香烃包括苯、甲苯和二甲苯,芳香烃的中毒临界值一般小于其他石油烃类物质的中毒临界值,尤其是苯,其中毒临界值为10×10—6。吸入较高浓度苯气的人员临床表现为血液和骨髓发生病变。④惰性气体中有毒气体:向储油装置中充加惰性气体是防火防爆的有效手段,但在惰性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一旦被人体所吸入将会造成严重危害。其有害物质如下。氧化氮:一氧化氮为无色气体,中毒临界值为25×10—6。二氧化氮的中毒临界值为3×10—6。二氧化硫:在惰性气体中二氧化硫的含量为2×10—6~50×10—6,二氧化硫对人的眼睛、鼻、喉等器官有刺激作用,使人感到呼吸困难。一氧化碳:当燃烧不完全和燃烧缓慢时会产生200×10—6以上的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为无色无味,中毒临界值为50×10—6,其中毒机理为阻止血液吸收氧气,引起化学性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