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石油怎么使用没污染
扩展阅读
石油中的沉淀物是什么 2025-05-23 08:08:06

石油怎么使用没污染

发布时间: 2022-05-16 02:09:34

⑴ 石油污染是怎么造成的石油污染对人类会产生什么危害

1978年3月16日,英国超级油轮“阿莫科·卡迪兹号”在荷兰布列塔尼抛锚,船里22万吨级石油倾流海洋,污染沙滩160余千米。那么,为何水上石油污染伤害极大呢?

石油,可提炼多种类型的然料,可作沥青、可建香皂等日用具,它是当代日常生活至关重要的化学物质,对人们奉献极大。可是,石油一旦泄露到地面或深海里它会给地理环境,尤其是深海产生极大污染。

海平面被石油污染,以上伤害会迅速产生。值得一提的是,它还会继续长期性危害污染水域,比较严重的可持续数十年。海平面大规模的漂油,将减少表面海面太阳的接纳量,进而浮游植物植物光合作用变弱、总数降低。那样,以之为食的浮游动物总数也相对应降低,全部深海生物的多样性被毁坏,比较严重危害水产业和养殖行业。此外,石油中的有害物会长期性储留于海洋小动物身体,如人吃完这种海鲜产品,将危害人们身心健康。

由此可见,石油污染的确伤害极大。但当今一些石油输出国因运送和存储屡出难题,导致注入深海的石油总数大、频次多,比如水上油气井石油泄漏、运油船只不幸遇难、船只和货轮洗舱的含油量废水、沿海地区化工厂和输油管线产生泄露安全事故等,都将产生大规模的深海石油污染。1991年1月产生的伊拉克战争,导致了迄今为止最比较严重的石油污染,其损害和伤害水平迄今难以估计。

⑵ 对于石油污染物来说哪种方式降解效果更好

1、物理处理法:使用清污船及附属回收装置、围油栏、吸油材料及磁性分离等;
2、化学处理法:燃烧、使用化学处理剂(如乳化分散剂、凝油剂、集油剂、沉降剂)等;
3、生物处理法:人工选择、培育,甚至改良这些噬油微生物,然后将其投放到受污海域,进行人工石油烃类生物降解。
石油入海后即发生一系列复杂变化,包括扩散,蒸发,溶解,乳化,光化学氧化,微生物氧化,沉降,形成沥青球,以及沿着食物链转移等过程(见图)。这些过程在时、空上虽有先后和大小的差异,但大多是交互进行的。

⑶ 石油为什么不能直接使用

谁说不能直接使用了,可以烧的,只不过直接烧太污染环境,对人体也不好,还浪费能源。80年代油田的人住平房,没有液化气的时候经常能看见院子里有个原油坑,那就是储存原油用来烧火做饭的。

⑷ 如何解决海上的石油污染

方法一先把浮油围住

如果泄漏的石油量大,第一步是用漂浮围栏围住石油。这些漂浮围栏有些是充气的,有些是用比水轻的材料做的,一般都高出水面1米左右,有些就“坐”在波浪上,还有些会向水下伸展出1米的“裙子”。

方法二物理化学法

对于水面的浮油,可以使用“汲油船”让油水分离。有的汲油船把油水混合物吸进船上的罐子里,然后用离心机分离,再把水排到海里。还可以用类似海绵之类的东西把油吸到里面,这种东西用化纤可以做,也可以用头发之类的天然纤维。

为了获取石油,有时候可以在其中加上“凝油剂”。它可以让水中的石油从液体状态变成半固体状态,甚至像橡胶一样的固体状态。这种物体容易捞取,也可以避免石油向空气中挥发苯、甲醛、丙酮等物质。这种固化剂对环境的危害相对较小。一些固化剂生产商宣称,这种固化石油可以被再利用生产沥青或者人造橡胶,甚至用作一种灰烬很少的燃料。

还有一种方法正相反,它不让石油固化,而是让它们和水更好地结合。“分散剂”打破石油完整的油膜,让它们在海水中分散成一个个的小油滴。

方法三采用“吃油菌”

现在利用细菌降解石油主要用在修复海上小规模溢油、陆地石油污染等方面的治理。如果是大规模的海上石油泄漏,一般都先用物理、化学方法收集泄漏石油,直到剩下一些很难收集的石油,再用微生物降解。

至于要多长时间才能把石油完全降解,和环境条件有很大关系,比如环境的冷热,在阿拉斯加和赤道的分解速度肯定不一样。还和石油的成分有关,重油越多分解越困难,再有海水盐分比较高,营养物质比较少,分解也会比较困难。总的来说,肯定不会是一天两天就能分解完的。这个速度和细菌的生物量、活性、存活时间也有很大关系。

总之,人类对付石油污染有“十八般兵器”,哪一般都很难除尽石油,同时难免伤及自己,所以它们最好永远没有被使用的机会。

国际上都有哪些清除方法

海洋石油污染事件发生后,石油漂浮在海面上,迅速扩散形成油膜,可通过扩散、蒸发、溶解、乳化、光降解以及生物降解和吸收等进行迁移、转化。油类可沾附在鱼鳃上,使鱼窒息,抑制水鸟产卵和孵化,破坏其羽毛的不透水性,降低水产品质量。油膜形成可阻碍水体的复氧作用,影响海洋浮游生物生长,破坏海洋生态平衡,此外还可破坏海滨风景,影响海滨美学价值。石油污染防治,除控制污染源,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外,可通过围油栏、吸收材料、消油剂等进行处理。

清理石油泄漏的第一步是切断污染源,阻止浮油区继续扩大。在此次大连“7·16”油管爆炸事故处理中,消防员奋战20小时将油罐险情扑灭。随后辽宁海事局总共布置了约9000米的围油栏,最大限度地防止污染区域扩大。围油栏是一种漂浮型隔离装置,能够将泄漏的石油控制在一定区域内。不同的风、波浪和水流等情况可能会影响围油栏的拦截效果。

第二步是通过一些物理方法清除海面石油污染,比如用抽吸机吸油,用水栅和撇沫器刮油,用吸油毡吸附原油并回收处理等。这一步只能粗放地回收部分油污,减少石油泄漏的损失;但并不能彻底清洁水面。

这就需要第三步,喷洒化学消油剂,通过化学反应,促进石油的分解或沉降,形成能消散于水中的微小球状物。但利用化学试剂的弊端在于可能引起二次污染,只能用于清理少量油污。

国际上通用的清理石油泄漏的方法还有燃烧和放任。但是,燃烧的方法只适用于浮油厚度大于2毫米的事故,原理是,燃烧后海上会留下一种焦油球,油船再直接把这些球状物质打捞起来,这种做法可清除水面50%到90%左右的石油。这种做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会引起大范围的空气污染,对于海洋生物的破坏性也非常大。放任适用于远离海岸和人类活动区的大洋中的原油泄漏,这种方法利用微生物使原油自然消解,但会扩大污染范围,尤其是对污染地区生物的破坏不容小觑。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有关部门还讨论在海上修建一座“障壁岛”,以阻止墨西哥湾浮油靠岸。根据修建计划,“障壁岛”高约1.8米,长约60米,建岛泥沙将从海底挖掘,工程预计耗资3.5亿美元。

清理海洋石油污染始终困扰着人们,各国科学家都在积极研究各种技术,力争早日攻克这一世界难题,但很多方法还只停留在试验阶段。如有的科学家研究利用生物除污,即利用某些微生物及生物制剂“吃掉”或降解浮油。也有的科学家尝试用农作物废料清污,还有的科学家研究用液滴包裹石油的方法。这些技术还未成熟,离大规模投入实际清理泄漏原油还有相当的距离。目前,大规模清除海洋石油污染,仍以传统方法如围油栏、燃烧、喷洒化学试剂为主。

⑸ 用石油作燃料不污染环境么

怎么可能没污染,首先二氧化碳一定是有的,石油中还含有硫等

⑹ 石油的用途是什么

有人说:“石油是工业的血液。”这是因为石油在工农业生产中肩负着像血液一样的重要职责,是不可缺少的能源。天上飞的,地面跑的,没有石油都运转不动。有人说:“石油是现代文明的精神动脉。”这是因为没有石油,维持这个文明的一切工具,便告瘫痪。有人说:“石油是黑色的金子。”这是因为石油也是很重要的化工原料。
把石油产品进行加工,可以制成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5000多种,它像黑色的金子,吸引着人们去开采。所有这些都说明:石油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种生命线,它对经济、政治、军事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极大。
1作为能源
公路上,人们可以看到汽车在行驶;田地里,人们可以看到拖拉机在奔跑;工厂里,人们可以看到机器在转动;天空中,人们可以看到飞机在飞翔;江边或海边,人们可以看到轮船、军舰在航行。但是,你可曾想到,它们都需要一种共同的东西。没有这种东西,汽车不能开了,拖拉机不能动了,机器不能转了,飞机不能飞了,轮船、军舰也不能航行了,这就是石油。石油作为燃料,具有热能高、污染小、运输使用方便、应用广泛等特点。原油经过炼制加工,可以制得汽油、煤油、柴油等,作为轮船、飞机、汽车等的燃料。
2作为化工原料
石油是能源,也是优质的化工原料,是石油化学工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石油经过各种加工处理,可以制成各种各样的化工原料。利用这些原料可以制成众多的生产、生活用品,如塑料制品、合成橡胶、炸药、农药、肥料等。
3其他用途
从石油中还可以炼制出润滑油、石蜡、沥青。这些产品也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之中。从石油制得的润滑油约占总润滑剂产量的95%以上。除润滑性能外,还具有冷却、密封、防腐、绝缘、清洗、传递能量的作用。石蜡主要做包装材料、化妆品原料及蜡制品,也可作为化工原料产脂肪酸(肥皂原料)。例如,在面纱中加入少量石蜡,可使纺织品柔软、光滑、富有弹性。沥青主要供道路、建筑用,具有很好的黏结性、绝缘性、隔热及防水性等。
此外,科学家还以石油为原料,通过实验制造出了合成蛋白。在将来,它很可能会作为食品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

⑺ 处理海洋石油污染主要有哪三种方法

1、物理处理法:使用清污船及附属回收装置、围油栏、吸油材料及磁性分离等;

2、化学处理法:燃烧、使用化学处理剂(如乳化分散剂、凝油剂、集油剂、沉降剂)等;

3、生物处理法:人工选择、培育,甚至改良这些噬油微生物,然后将其投放到受污海域,进行人工石油烃类生物降解。

石油入海后即发生一系列复杂变化,包括扩散,蒸发,溶解,乳化,光化学氧化,微生物氧化,沉降,形成沥青球,以及沿着食物链转移等过程(见图)。这些过程在时、空上虽有先后和大小的差异,但大多是交互进行的。

(7)石油怎么使用没污染扩展阅读

石油在海面形成的油膜能阻碍大气与海水之间的气体交换,影响了海面对电磁辐射的吸收、传递和反射。长期覆盖在极地冰面的油膜,会增强冰块吸热能力,加速冰层融化,对全球海平面变化和长期气候变化造成潜在影响。

海面和海水中的石油会溶解卤代烃等污染物中的亲油组分,降低其界面间迁移转化速率。石油污染会破坏海滨风景区和海滨浴场。如1983年12月,“东方大使”号油轮在青岛胶州湾触礁搁浅,溢油3000多吨,严重地污染了青岛海滨及胶州湾。

制定有关法规,制止海洋活动过程中非法排放含油污水,严格控制沿岸炼油厂和其他工厂含油污水的排放。监测监视海区石油污染状况,改进油轮的导航通讯等设备的性能,防止海难事故。

发生石油污染后,可应用围油栏等把浮油阻隔包围起来,防止其扩散和漂流,并用各种机械设备尽量加以回收,对无法回收的薄油膜或分散在水中的油粒,可以喷洒各种低毒性的化学消油剂。

鉴于回收和消除海上油污的技术和方法尚待改进,港湾和近海地形复杂,因此,目前尚难全部消除海上油污。若遇上恶劣的气象条件,则大部分石油无法回收处置。

⑻ 石油和石油制品怎样污染环境,有哪些危害

石油通常是深褐色、黑色、深绿色的粘稠液体或胶状半固体,是由多种烃(烷烃、环烷烃等)和少量有机硫以及氧和氮的化合物组成的可燃性混合物。地下采出、没经过加工的石油叫原油,平均含碳量约80%~85%,含氢量约10%~15%,多数原油的密度为0.75~1.0克/立方厘米,但有些重质油(例如,委内瑞拉的重质油)的密度超过1克/立方厘米。原油经过蒸馏、裂解、加氢等加工,可产生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加工后剩下渣油、石蜡、沥青和经过压缩的液化石油气。
在石油的开采、储运、装卸和炼制加工过程中,在石油和油品的使用过程中,都可能有石油的泄漏和排放。泄漏和排放进入水体(江、河、湖、海)的石油和石油制品,会在水面上形成很薄的膜,这层膜会阻止空气中的氧进入水体,而且石油的降解也要消耗大量的氧,1千克石油在15℃的海水中降解,需要41万升海水中的氧(即直径1米、深410米的海水柱中的全部氧),被油污染的水域局部缺氧,使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阻断,水生动物则因缺氧而死亡。
石油污染对海洋生物的危害最严重,海水中含石油污染物0.01~0.1毫升/升时,捕捞出的鱼有油味,其食用价值降低。在海水中石油污染物的含量为0.1毫克/升时,孵出的鱼苗畸形或有缺陷,只能存活122天。海水中石油污染物含量为0.01毫克/升时,孵出的鱼苗畸形率仍高达23%~40%(正常海水中畸形鱼的比例仅7%~10%)。里海由于遭到石油污染,鱼类赖以生存的浮游生物数量减少,致使1969年鲟鱼的产量比1962年下降了2/3,梭子鱼则几乎灭绝。英国和荷兰海岸因石油污染,每年有10~30万只海鸟死亡。美国的马萨诸塞州附近海面的一次溢油污染,使三天后在这一海域捕到的鱼95%是死的。
石油类污染物被水生生物吸收,在食物链中不再分解并在某些水生生物(如鱼和贝类)中富集,就可能进入人体,石油污染物中长效的致癌物质在人体中聚集会危及健康。
被石油污染的水域,其沿岸污浊不堪,尤其是使疗养区和旅游区失去疗养和旅游价值。
水面上的油膜,甚至会引起火灾,影响水上交通。在原苏联的伊谢特河和伏尔加河的水面都曾由于河面漂流大量石油,有人不慎将未熄灭的烟头丢到水面而引起大火。在美国的凯霍加河,也曾因为河面上有很厚的油污和脏物,引起一场高达五层楼的大火,烧坏了河上的两座铁路桥。
用被石油污染过的水灌溉农田,会使土壤中的油类增加,附着在水稻和其他农作物的体内,影响其生长。油膜覆盖农田还会使水温和地温升高,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黄瓜、西葫芦等蔬菜类受石油污染后,叶片卷曲,植株萎缩,生长缓慢,污染严重时,地上茎部表皮腐烂,随后植株枯黄死亡。
石油及石油制品是低毒性物质,但人体大量吸入,也会引起头疼、恶心等症状。石油污染物在人体内长时间积蓄会引起神经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皮肤和粘膜的损伤。

⑼ 石油如何污染

石油污染是石油及其产品在开采、炼制、贮运和使用过程中,进入海洋环境而造成的污染。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中造成的海洋石油污染,不但严重破坏了波斯湾地区的生态环境,还造成洲际规模的大气污染。

海洋的石油污染油品入海途径有:炼油厂含油废水经河流或直接注入海洋;油船漏油、排放和发生事故,使油品直接入海;海底油田在开采过程中的溢漏及井喷,使石油进入海洋水体;大气中的石油低分子沉降到海洋水域;海洋底层局部自然溢油。石油入海后即发生一系列复杂变化,包括扩散、蒸发、溶解、乳化、光化学氧化、微生物氧化、沉降、形成沥青球,以及沿着食物链转移等过程。

海上石油污染主要发生在河口、港湾及近海水域,海上运油线和海底油田周围。

石油入海后的变化过程在时、空上虽有先后和大小的差异,但大多是交互进行的。

1.扩散。入海石油首先在重力、惯性力、摩擦力和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在海洋表面迅速扩展成薄膜,进而在风浪和海流作用下被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块状或带状油膜,随风漂移扩散。扩散是消除局部海域石油污染的主要过程。风是影响油在海面漂移的最主要因素,油的漂移速度大约为风速的3/100。中国山东半岛沿岸发现的漂油,冬季在半岛北岸较多,春季在半岛的南岸较多,也主要是风的影响所致。石油中的氮、硫、氧等非烃组分是表面活性剂,能促进石油的扩散。

2.蒸发。石油在扩散和漂移过程中,轻组分通过蒸发逸入大气,其速率随分子量、沸点、油膜表面积、厚度和海况而不同。含碳原子数小于12的烃在入海几小时内便大部分蒸发逸走,碳原子数在12~20的烃的蒸发要经过若干星期,碳原子数大于20的烃不易蒸发。蒸发作用是海洋油污染自然消失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蒸发作用大约消除泄入海中石油总量的1/4~1/3。

3.氧化。海面油膜在光和微量元素的催化下发生自氧化和光化学氧化反应,氧化是石油化学降解的主要途径,其速率取决于石油烃的化学特性。扩散、蒸发和氧化过程在石油入海后的若干天内对水体石油的消失起重要作用,其中扩散速率高于自然分解速率。

4.溶解。低分子烃和有些极性化合物还会溶入海水中。正链烷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其分子量成反比,芳烃的溶解度大于链烷。溶解作用和蒸发作用尽管都是低分子烃的效应,但它们对水环境的影响却不同。石油烃溶于海水中,易被海洋生物吸收而产生有害的影响。

5.乳化。石油入海后,由于海流、涡流、潮汐和风浪的搅动,容易发生乳化作用。乳化有两种形式:油包水乳化和水包油乳化,前者较稳定,常聚成外观像冰淇淋状的块或球,较长期在水面上漂浮;后者较不稳定且易消失。油溢后如使用分散剂有助于水包油乳化的形成,加速海面油污的去除,也加速生物对石油的吸收。

6.沉积。海面的石油经过蒸发和溶解后,形成致密的分散离子,聚合成沥青块,或吸附于其他颗粒物上,最后沉降于海底,或漂浮上海滩。在海流和海浪的作用下,沉入海底的石油或石油氧化产物,还可再上浮到海面,造成二次污染。

7.海洋生物对石油烃的降解和吸收。微生物在降解石油烃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烃类氧化菌广泛分布于海水和海底泥中(见石油烃的微生物降解)。海洋植物、海洋动物也能降解一些石油烃。浮游海藻和定生海藻可直接从海水中吸收或吸附溶解的石油烃类。海洋动物会摄食吸附有石油的颗粒物质,溶于水中的石油可通过消化道或鳃进入它们的体内。由于石油烃是脂溶性的,因此,海洋生物体内石油烃的含量一般随着脂肪的含量增大而增高。在清洁海水中,海洋动物体内积累的石油可以比较快地排出。迄今尚无证据表明石油烃能沿着食物链扩大。

石油泄入海后,从海中消失的速度及影响的范围,依入海的地点、油的数量和特性、油的回收和消油方法、海洋环境的因素而有很大的差异。如较高的水温有利于油的消失。实验证明,油从水中消失一半所需的时间,在温度为10℃时大约为45天;当水温升至18℃~20℃时,为20天;而在25℃~30℃时,降至7天。渗入沉积物的石油消除较难,所需时间要几个月至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