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有什么电子文献有关石油
扩展阅读
石油中的沉淀物是什么 2025-05-23 08:08:06

有什么电子文献有关石油

发布时间: 2022-05-15 23:19:55

㈠ 《奖赏石油、金钱与权力全球大博弈》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奖赏》(Daniel Yergin)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https://pan..com/s/16dVU1bN2eO7JRobi_aIquw

提取码: 4jx6

书名:奖赏

作者:Daniel Yergin

译者:艾平

豆瓣评分:8.5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份:2016-8-1

页数:860

内容简介:"石油是经济发展的“血液”,是全世界各国发展强大的首要战略问题。尤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谁掌握了石油谁就主宰了世界!谁就能控制对手!对20世纪的人类来说,石油促使了资本主义与现代工业的真正发达;石油造成了世界强权与地缘政治的错综纠结:石油,也把人类转化为碳氢化合物的组合。但,不论我们要从发展的角度歌颂石油,还是从生态的立场痛恨石油,都必须先了解石油的故事。

本书是对石油历史的一个全景式的扫描——对财富与权力的争夺总是伴随在石油周围。这种争夺动摇了世界的经济、支配了战争的结果并且改变了人和国家的命运。《奖赏》既是20世纪一段波澜起伏的历史,也是一段石油发展史。这部历史的场景极其宏大——从宾夕法尼亚第一口油井的钻出,到两次大规模的世界大战,再到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和“沙漠风暴”行动。

本书的角色众多,从石油投机商、市井无赖到石油巨头,从温斯顿•丘吉尔、伊本•沙特到乔治•布什和萨达姆•侯赛因。作为一部关于石油的权威性作品和理解我们这个世纪的文献性作品,《奖赏》无疑是一部非常有深度、意义非凡的经典作品。

作者简介:丹尼尔•耶金不论是在国际问题或是石油产业的研究上,都是当今全球顶级的权威专家。他是美国剑桥能源研究会主席、美国政府思想库布鲁金斯学会理事会成员、外交关系委员会研究委员会成员等诸多职位在身的美国重要影响人物之一。曾因其经典作品《奖赏》荣获普利策大奖,除此之外,他还写过两部着作——《粉碎的和平》与《能源的未来:哈佛商业学院能源项目报告》,前者成为探讨冷战起源的经典巨着,而后者在欧美、日本也都广受欢迎。

㈡ 求有关石油贸易的英文文献

99

㈢ 石油科学的投稿须知

Petroleum Science(《石油科学》英文版)是中国石油大学主办,反映中国石油科学领域高水平学术成果的英文刊物。SCI-E收录期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Petroleum Science办刊宗旨是发表国内外石油科学研究领域高水平的原创性科研学术论文和综述性论文,为中外石油科学家搭建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石油科学技术的发展。全面报道石油地质、石油地球物理、石油工程与机械、石油化学与化工、石油经济与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新成果。国内外石油科技研究人员均可为本刊投稿。
为了尽快地、高质量地刊登您的论文,请作者投稿前务必详细阅读如下各项要求,并以此为规范撰写论文和投稿:
投稿总则:
1、为确保所有来稿被安全收到,本刊只接受网络在线投稿,不接受邮箱来稿。如果遇到系统登录较慢,请稍后重试。
2、我刊已开通中文《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和英文CrossCheck文献监测系统,编辑部可以使用这两个系统实现来稿与全球已经发表过的所有中英文文章的全文比对,以检测来稿是否存在抄袭与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现象。
3、我刊是SCI-E收录期刊。由于SCI只收录原创性科研论文或综述,不接受已经以中文等其他语言公开发表过的文章的译文。因此,为保证您发表在Petroleum Science上的每一篇文章都能被SCI收录,本刊不接受主体内容已经在中文刊或其它语言刊上发表过的文章的译文投稿。
4、为避免在审稿中由于英语语言表达的问题而影响到对文章学术性的判断,我刊要求国内作者投英文稿时同时上传文章的中文稿。如果收到的作者投稿文件中缺少中文稿或英文稿,我们会将稿件直接退修给作者,请作者补充。请作者理解提交中文稿是帮助文章顺利发表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请点击编辑部网站首页的“版权转让声明”,下载“版权转让协议”,请所有作者签名后,将扫描件在投稿时与稿件一同上传。
5、作者上传的稿件文档最好不要超过5M,通常因为文件太大,审稿人无法正常下载原稿,继而无法及时将稿件审回。为了您的稿件能够及时审回,尽早刊用,在上传稿件前,请先将稿件做一些技术处理以降低文件大小,图件清晰、可读即可,同时请保留好原始图件,来稿录用后进入后期制作时,我们会通知您再提供原始的图件进行期刊后期制作。
6、请您务必在投稿过程中填写推荐审稿人信息,您最好推荐3-5位近几年从事过相关领域研究工作、非本单位的审稿专家。
7、我刊审稿周期为3个月,编辑部会尽快处理所有来稿,请作者在审稿期内耐心等待审稿意见。作者想了解稿件的处理进程或结果,不必打电话或发电子邮件询问编辑部,直接在线查询即可。当显示“稿件已审回”时,您还不能看到具体的审稿意见,编辑部会等所有审稿人的意见都返回并经过讨论对稿件作出最后审稿意见,然后发邮件通知作者,这时作者才能看到具体的审稿意见。
投稿细则:
1. 来稿请用英文撰写,并请国内作者附相应的中文稿,以备审、编、校时准确理解原文含义。来稿内容可以是原创性科研论文,也可以是某专业领域综述性论文,但两种论文内容必须与石油有关。英文要求用词准确,符合英语惯用语法,尽量使用相对简单的句式以保证意思表达清楚。
2. 来稿请登录本网站,点击注册登录“在线投审稿系统”,按照系统提示完成投稿。本刊不接受邮件投稿。
3. 来稿必须包括下列要素:论文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论文正文;(致谢;)参考文献。
4. 论文题目。题目应用最少量的单词充分表述论文的核心内容,力求准确、简洁,除非必要,避免使用非定量的修饰词,如rapid,new等,删去不必要的冠词和多余的说明性冗词,如study of (on),research on,investigation of (on),analysis of,development of,evaluation of等等。
5. 作者姓名采用汉语拼音形式,姓前名后,首字母大写,如:Zhang Xiaoguang,Wang Yan。作者可以是一个或多个;请用脚注标明通讯作者姓名及其Email,通讯作者一般是作者团队中提出论文研究思路的核心成员,如研究生导师或课题主要负责人等。
6. 作者单位。请尽量将作者单位写具体,如:School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102249,China。不同单位的在作者姓名右上角用阿拉伯数字加注上角标。
7. 摘要。摘要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目的是使读者通过阅读摘要可以知道作者的主要观点、方法。应能提炼论文的主要观点,简明描述研究内容和范围,顺序叙述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摘要中一般不出现符号、插图、表格、参考文献、公式、缩略语等。
8. 关键词。关键词5-10个,在词语选择上应注意其涵盖的领域范围深浅得当,一般应涉及更广泛的专业领域或地理范围,以增加在数据库中被检索到的几率,使论文被更多的大同行检索到。
9. 论文各级标题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用下圆点相隔,最末数字后不置标点,如1,1.1,1.1.1。各级标题均为首字母大写。
10.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反映文章质量、甚至此文是否能够得到更多同行关注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请务必重视参考文献的使用。请作者仔细核对每一篇文献以确保准确,参考文献中的人名、书名、文章名、出版社名称、期刊名称等必须与原译文一致,信息要全。
每篇文章至少应有15篇以上的参考文献,其中英文文献应占1/2以上,最近5年的文献应占2/3以上。参考文献的引用格式分文中和文后两种情况:在行文中用括号注出,注明作者的姓和发表年份。在文后按作者姓氏字母顺序列出所有的参考文献。请注意,文后所列的参考文献必须与文中引用的文献一一对应,不能出现文中引用而文后没有列出,或文后列出的文献在行文中没有引用的情况。
参考文献一般分为期刊论文和专着书籍两大类,在文后全部按作者姓氏字母顺序排列,作者姓前名后。中文文献需译为英文,并在最后注明“(in Chinese)”字样。在文后的参考文献列表中,这两类的格式举例说明如下:
(1) 书籍、专着类:作者姓名. 书名. 出版地: 出版社名. 出版年. 起止页码
Borko H and Jones W. Formation of Subtle Reservoirs in Continental Faulted Basins. Beijing: Petroleum Instry Press. 1978. 1-19 (in Chinese)
(2) 期刊类:作者姓名. 文章名. 刊名. 出版年. 卷次(期次): 起止页码
Robert H. Ultramafic rocks. Geology. 1990. 27(4): 7-14
需要注意作者姓名的写法,在文后一律用姓的全称+名的首字母大写,文中只用姓氏即可,具体举例说明如下: (1)如果只有一位作者,则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中写为:
Wang D Y.……………
文中引用为:(Wang, 1990);
(2)两位作者时,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中写为:
Wang D Y and Zhang X L.……………
文中引用为:(Wang and Zhang, 1990);
(3)三位或三位以上的作者,文中一律引用为:(Wang et al, 1990),文后参考文献有以下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三位作者
Wang D Y, Zhang X L and Ren S L.……………
三位以上的作者
Wang D Y, Zhang X L, Ren S L, et al.……………
在文中引用参考文献时,如遇到两篇或两篇以上文献在同一处引用,中间用分号隔开,如(Wang and Zhang, 1990; Robert et al, 1998)。如同一处引用的两篇文献在文中引用形式只有年代不同,则可以省略写为(Wang and Zhang, 1990; 1998)。但如果文中引用形式不同,如(Wang and Zhang, 1990; Wang, 1998; Wang et al, 2006),则只能逐一列出,不能省略。
参考文献中的书名、文章名、出版社名称、期刊名称等必须与原译文一致,不能随便翻译。
11. 量和单位。各种参数、单位及符号要符合国家和有关专业标准,公式中各项物理量均应注明物理意义,并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12. 缩略语在文中首次使用时应注明全称。
13. 图件应清晰可读,分辨率必须在150-225dpi之间。图件中的文字一律需译为英文,必须清晰可辨。图件尺寸(含图版)不超过1个版面(大16开)。
图件中表示量的单位时,我刊的格式是“量, 单位”,图中文字是首字母大写,其他字母小写(除专有名词外)。图件的位置是放在首次引用它的文字段落之后。
14. 请作者在投稿后自留底稿。编辑部收到稿件后90天内会发送Email告知作者稿件是否刊用。在此期间请勿另投其他刊物。对修改后录用的稿件,作者应按照编辑部提出的修改意见修改好后将修改稿尽快返回编辑部。
15. 随附的中文稿件文责自负。对英文稿件,编辑部若要在内容上进行实质性修改,须征得作者同意,但编辑部有权对其进行英文语言文法方面的修改及内容上的删节。
16. 本刊与Springer公司合作出版,并已被SCI-E、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俄罗斯文摘、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ChinaInfo、美国化学文摘、美国石油文摘、剑桥科学文摘收录,论文发表前编辑部会与作者签定版权转让协议,由作者授权石油科学编辑部发表该论文,并同意被以上检索系统收录。如作者向本刊投稿,则视为同意授权出版并被以上检索系统收录,特此约定。
17. 论文发表后,本刊对刊出的稿件按规定向作者收取版面费,向作者赠送刊登有其论文的期刊2本。

㈣ 参考文献

陕西省地质局.1973.李四光同志着作和讲话选编(1928~1970)

程克明,王铁冠.1993.天然气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天然气地球科学,4(2):49~94

程克明,赵长毅.1997.吐哈盆地煤成油气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勘探家:石油与天然气,2(2):5~10,19

戴金星.1979.成煤作用中形成的天然气与石油.石油勘探与开发,3

戴金星.1980.我国煤系地层含气性的初步研究.石油学报,4

戴金星.1992.各类天然气的成因鉴别.中国海相油气(地质),6(1):11~19

戴金星.1996.中国大中型气田有利勘探区带.勘探家:石油与天然气,1(1):6~9

戴金星.2007.中国煤成气潜在区.石油勘探与开发,34(6):641~645,663

戴金星,李先奇.1986.中亚煤成气聚集域东部气聚集带特征:中亚煤成气聚集域研究.石油勘探与开发,22(5):1~7

戴金星,王廷栋.2000.中国碳酸盐岩大型气田的气源.海相油气地质,5(1):12~13

戴金星,桂明义,黄自林,等.1986.楚雄盆地中东部禄丰———楚雄一带的二氧化碳气及其成因.地球化学,1:42~49

杜金虎,易士威,卢学军,等.2004.试论富油凹陷油气分布的“互补性”特征.中国石油勘探,9(1):15~22

龚再升,王国纯.1997.中国近海油气资源潜力新认识.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1(1):1~12

顾家裕.1994.沉积相与油气.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何登发,赵文智.1999.中国西北地区沉积盆地动力学演化与含油气系统旋回.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181

侯启军,魏兆胜,赵占银,等.2006.松辽盆地的深盆油藏.石油勘探与开发,33(4):406~411

胡朝元.1982.生油区控制油气田分布———中国东部陆相盆地进行区域勘探的有效理论.石油学报,2

胡见义,黄第藩,等.1991.中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基础.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黄第藩,李晋超,程中第,等.1983.旱2井岩石抽提物中未成熟和成熟芳烃系列化合物组成分布的比较.地球化学,1:32~40

黄第藩,李晋超.1982.干酪根类型划分的X图解.地球化学,1:21~30

黄汲清.1947.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

黄汲清,任纪舜,等.1980.中国大地构造及演化.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贾承造,宋岩,魏国齐,等.2005.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的地质特征及油气聚集.地学前缘,12(3):3~13

贾承造,赵文智,邹才能,等.2007.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石油勘探与开发,34(3):257~272

贾承造,赵文智,邹才能,等.2008.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地质出版社,1~20

蒋有录,查明主编.2006.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11,140~160

金之钧,张金川,王志欣.2003.深盆气成藏关键地质问题.地质论评,49(4):400~407

李德生.1980.渤海湾盆地复合油气田的开发前景.石油学报,1(1):1~15

柳广弟主编.2009.石油地质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15

罗平,裘怿楠,贾爱林,等.2003.中国油气储层地质研究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沉积学报,21(1):142~147

罗志立.1989.中国寻找大气田的前景及方向.石油学报,10(3):20~30

邱蕴玉.1994.油气聚集保存的时间性和有效性分析———油气有效成藏期及有效成藏组合研究.中国海上油气(地质),8(5):289~300

邱中建.1974.加速渤海湾油气勘探的几点想法———复式油气聚集(区)带机理.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档案室

裘亦楠,薛叔浩,应凤祥.1997.中国陆相油气储集层.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史训知,戴金星,王则民,等.1985.联邦德国煤成气的甲烷碳同位素研究和对我们的启示.天然气工业,2

宋岩,戴金星.1998.中国大中型气田主要地球化学和地质特征.石油学报,19(1):1~5

宋岩,赵孟军,柳少波,等.2005.中国 3 类前陆盆地油气成藏特征.石油勘探与开发,32(3):1~6

孙肇才,郭正吾.1991.板内形变与晚期次生成藏———扬子区海相油气总体形成规律的探讨.石油实验地质,13(2):107~142

田在艺.1960.中国陆相沉积生油和找油论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田在艺,王善书.1985.我国海域地质构造与含油气沉积盆地特征.石油学报,8(8):1~12

王昌桂,郭彦如.1993.吐鲁番坳陷天然气地质特征及成藏模式.新疆石油地质,14(2):117~125

王廷栋,王海清.1989.以凝析油轻烃和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判断气源.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1(3):1~15

翁文波.1948.从定碳比看中国石油远景

吴崇筠.1983.构造湖盆三角洲与油气分布.沉积学报,1(1):5~26

吴崇筠,薛叔浩,等.1992.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吴河勇,梁晓东,向才富,等.2007.松辽盆地向斜油藏特征及成藏机理探讨.中国科学:D 辑,37(2):185~191

武守诚.1988.中国板块演化与油气盆地.石油实验地质,3(4)

袁选俊,谯汉生.2002.渤海湾盆地富油气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3(2):130~133

翟光明,宋建勇,靳久强,等.2002.板块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盆地形成和评价.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张厚福,方朝亮,高先志,等.1999.石油地质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张金川.2003.根缘气成藏主控地质因素.地球学报,z1:120~124

张恺.1995.论板块构造旋回与油气壳-幔深部成因说.新疆石油地质,16(1):1~9

赵文智,程克明.1995,吐哈盆地煤系地层油气聚集特征与勘探对策.天然气工业,15(4):13~17

赵文智,何登发,池英柳,等.2001.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与勘探技术.石油学报,22(1):6~13

赵文智,何登发,等.2002.含油气系统术语、研究流程与核心内容之我见.石油勘探与开发,29(2):1~7

赵文智,汪泽成,张水昌,等.2007.中国叠合盆地深层海相油气成藏条件与富集区带.科学通报,52(1):9~18

赵文智,王红军,徐春春,等.2010.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藏大范围成藏机理与富集条件.石油勘探与开发,37(2):146~157

赵文智,王兆云,汪泽成,等.2005a.高效气源灶及其对形成高效气藏的作用.沉积学报,23(4):710~719

赵文智,王兆云,张水昌,等.2005b.有机质 “接力成气”模式的提出及其在勘探中的意义.石油勘探与开发,32(2):1~7

赵文智,张光亚,王红军,等.2003a.中国叠合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基本特征与研究方法.石油勘探与开发,30(2):1~8

赵文智,邹才能,汪泽成,等.2003b.富油气凹陷 “满凹含油”论———内涵与意义.海相油气地质,8(3):130~142

邹才能,池英柳,李明,等.2004.陆相层序地层学分析技术:油气勘探工业化应用指南.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邹才能,陶士振,谷志东.2006.中国低丰度大型岩性油气田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地质学报,80(11):1739~1751

邹才能,陶士振.2007.大油气区的内涵、分类、形成和分布.石油勘探与开发,34(1):5~12

邹才能,陶士振,方向.2009a.大油气区形成与分布.北京:科学出版社,1~5

邹才能,陶士振,袁选俊,等.2009b.连续型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分布特征.石油学报,30(3):324~331

邹才能,袁选俊,陶士振,等.2010.岩性地层油气藏.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21~132

Ayers Jr W B.2002.Coalbed gas systems,resources,and proction and review of contrasting cases from the San Juan and Powder river ba-sins.AAPG Bulletin,86(11):1853~1890

Cook T.2004.Calculation of Estimated Ultimate Recovery(EUR)for wells in assessment units of continuous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USGS Powder River Basin Province Assessment Team,Total Petroleum System and Assessment of Coalbed Gas in the Powder River Basin Province,Wyoming and Montana:U.S.Geological Survey Digital Data Series DDS-69-C,p.1~6

Crovelli R A.2004.Analytic resource assessment method for continuous-type petroleum accumulations—The ACCESS assessment method:USGS Powder River Basin Province Assessment Team,Total Petroleum System and Assessment of Coalbed Gas in the Powder River Basin Province,Wyoming and Montana:U.S.Geological Survey Digital Data Series DDS-69-C,p.1~12

Dow W G.1972.Application of oil correlation and source rock data to exploration in Williston basin

Gautier D L,Dolton G L,Takahashi K I,Varnes K L,eds.1995.1995 National Assessment of United States oil and gas resources—Results,methodology,and supporting data:U.S.Geological Survey Digital Data Series DDS-30

Hubbert M K.1953.Entrapment of petroleum under hydrodynamic conditions.AAPG Bulletin,37(6):1954~2026

Hunt J M.1990.Generation and migration of petroleum from abnormally pressured fluid compartments.AAPG Bulletin,7(1):61~69

Klett T R and Charpentier R R.2003.FORSPAN Model Users Guide:U.S.Geological Survey Open-File Report 03-354,p.1~35

Klett T R and Schmoker J W.2004.U.S.Geological Survey Input-Data Form and Operational Procere for the Assessment of Continuous Petroleum Accumulations:USGS Uinta-Piceance Assessment Team,Petroleum Systems and Geologic Assessment of Oil and Gas in theUinta-Piceance Province,Utah and Colorado:U.S.Geological Survey Digital Data Series DDS-69-B,p.1~9

Law B E.2002.Basin-centered gas systems.AAPG Bulletin,86(11):1891~1915

Levorsen A I.1956.Geology of petroleum.W.H.Freeman and company,1~850

Magoon L B,Dow WG.1994.The petroleum system-from source to trap.AAPG Memoir 60,3~24

Magoon L B.1987.The petroleum system a classification scheme for research,resource assessment,and exploration,AAPG bulletin,71(5):587

Masters J A.1979.Deep basin gas trap,Western Canada.AAPG Bulletin,63(2):152~181

Nielson D H.1990.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hale gas recovery.United States Patent,No.4928765

Pan C H.1941.Nonmarine origin of petroleum in north Shensi,and the Cretaceous of Szechuan,China.AAPG Bulletin,25:2058~2068

Parker H W,et al.1970.Recovery of oil from oil shale,United States Patent,No.3528501

Perrodon A.1983.Dynamics of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s:Pua.Elf Aquitaine,187~210

Pollastro R M.2007.Total petroleum system assessment of undiscovered resources in the giant Barnett Shale continuous(unconventional)gas accumulation,Fort Worth Basin,Texas.AAPG Bulletin,91(4):551~578

Rose P R,Everett J R.1984.Merin I S.Possible basin centered gas accumulation,Roton Basin,Southern Clorado.Oil & Gas Journal,82(40):190~197

Schmoker J W.2002.Resource-assessment perspectives for unconventional gas systems.AAPG bulletin,86(11):1993~2000

Schmoker J W.1995,Method for assessing continuous-type(unconventional)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In:Gautier D L,Dolton G L,Ta-kahashi K I,Varnes K L,eds.1995 National Assessment of United States oil and gas resources—Results,methodology,and supporting data:U.S.Geological Survey Digital Data Series DDS-30

Schmoker J W.1999.U.S.Geological Survey Assessment Model for Continuous(Unconventional)Oil and Gas Accumulations—The“FORSPAN”Model:US Geological Survey Bulletin 2168,p.1~9

Schmoker J W.2005.US geological survey assessment concepts for continuous petroleum accumulations:US Geological Survey Digital Data Se-ries DDS-69-D,p.1~9

SPE,AAPG,WPC,SPEE.2007.Petroleum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1~47

Tissot B P,Welte D H.1978.Petroleum formation and occurrence.New York,SpringerVerlag

㈤ 求国际石油贸易的外文文献或石油贸易外文翻译。谢谢了,高分相送。

童鞋你好!
这个估计需要自己搜索了!
网上基本很难找到免费给你服务的!
我在这里给你点搜索国际上常用的外文数据库:
----------------------------------------------------------
⑴ISI web of knowledge Engineering Village2
⑵Elsevier SDOL数据库 IEEE/IEE(IEL)
⑶EBSCOhost RSC英国皇家化学学会
⑷ACM美国计算机学会 ASCE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
⑸Springer电子期刊 WorldSciNet电子期刊全文库
⑹Nature周刊 NetLibrary电子图书
⑺ProQuest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⑻国道外文专题数据库 CALIS西文期刊目次数据库
⑼推荐使用ISI web of knowledge Engineering Village2
-----------------------------------------------------------
中文翻译得自己做了,实在不成就谷歌翻译。
弄完之后,自己阅读几遍弄顺了就成啦!
学校以及老师都不会看这个东西的!
外文翻译不是论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很容易过去的!
祝你好运!

㈥ 石油最初是如何被发现的,回答,谢!

早在公元前10世纪之前,古埃及、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古印度等人类文明发源地已经采集天然沥青,用于建筑、防腐、粘合、装饰、制药,古埃及人甚至能估算油苗中渗出石油的数量。

楔形文字中也有关于在死海沿岸采集天然石油的记载。“它粘结起杰里科和巴比伦的高墙,诺亚方舟和摩西的筐篓可能按当时的习惯用沥青砌缝防水”。

公元前5世纪,在古波斯地区的君主制国家—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3—前334年)的首都苏萨(Susa)附近出现了人类用手工挖成的石油井。最早把石油用于战争也在中东。

《石油、金钱、权力》一书中说,荷马的名着《伊里亚特》中叙述了“特洛伊人不停地将火投上快船,那船顿时升起难以扑灭的火焰”。当波斯国王居鲁士二世准备夺取巴比伦时,有人提醒他巴比伦人有可能进行巷战。

塞琉斯说可以用火攻。“我们有许多沥青和碎麻,可以很快把火引向四处,那些在房顶上的人要么迅速离开,要么被火吞噬。”

欧洲从德国的巴伐利亚、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和波河河谷,到波兰的加利西亚、罗马尼亚,中世纪以来,人们就有关于石油从地面渗出的记载。并且把原油当作“万能药”。加利西亚、罗马尼亚等地的农民,早就挖井采油。

(6)有什么电子文献有关石油扩展阅读:

现代石油历史始于1846年,当时生活在加拿大大西洋省区的亚布拉罕·季斯纳发明了从煤中提取煤油的方法。1852年波兰人人伊格纳齐·武卡谢维奇发明了使用更易获得的石油提取煤油的方法。次年波兰南部克洛斯诺附近开辟了第一座现代的油矿。

这些发明很快就在全世界普及开来了。1846年在巴库建立了第一座现代化开采的石油油井,1861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炼油厂。当时巴库出产世界上90%的石油。后来斯大林格勒战役就是为夺取巴库油田而展开的。

㈦ 谁能给我有关石油的英文文献

找到一些,因为你的要求涵盖的范围满广我找的这些论文也五花八门,你看看哪些能用吧. 1.Petroleum Geology of the North Falkland Basin http://www.desireplc.co.uk/pdfs/FIN_article_060906.pdf 2.PETROLEUM GEOLOGY OF THE DEEPWATER JACKFORK GROUP AND ATOKA FORMATION WITH A PRIMER ON THE PETROLEUM GEOLOGY OF DEEPWATER DEPOSITIONAL SYSTEMS http://www.pttc.org/workshop_summaries/sol_2004/539.pdf 3.Petroleum Geology of North Africa http://www.gbv.de/dms/goettingen/242183379.pdf 4.PETROLEUM GEOLOGY IN THE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https://kb.osu.e/dspace/bitstream/1811/3638/1/V48N03_095.pdf 5.Petroleum Geology in the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http://www.library.unsw.e.au/~thesis/adt-NUN/uploads/approved/adt-NUN20050405.112610/public/01front.pdf 6.Petroleum Geology and Resources of the Amu-Darya Basin, Turkmenistan, Uzbekistan, Afghanistan, and Iran http://pubs.usgs.gov/bul/2201/H/pdf/B2201H_508.pdf 7.PETROLEUM GEOLOGY OF DEEP-WATER CLASTIC (TURBIDITE DEPOSITIONAL SYSTEMS http://www.ipa.or.id/files/COURSE%20FLYERS%20 (Sept.%203-7).pdf

石油化工文献检索

以第一篇为例:
蒋怀远,饶福焕,蒋宝源. 是文章作者
驱油用石油磺酸盐成分分析 文章题目
〔J〕.表示期刊文章,期刊的名字就是后面的 油田化学,
1985,是文章发表年度,2(1)表示第二卷第一期,75-82是这篇文章的起止页码。
2(1):75-82.
[P]是专利文献,前面的题目应该是专利名称,后面是专利号和年代
[R]是科技报告
去看看文献分类标识和参考文献格式就明白了。

㈨ 求关于石油微生物的英文文献

建议寻找开放存取(Open Access)资源,推荐使用OA图书馆的搜索,http://www.oalib.com/html/search.htm,就能搜索到你所需要的文章。
我帮你找到的一些,如下:
1、An Exocellular Protein from the Oil-Degrading Microbe Acinetobacter venetianus RAG-1 Enhances the Emulsifying Activity of the Polymeric Bioemulsifier Emulsan

http://www.pubmedcentral.nih.gov/articlerender.fcgi?artid=154541

更多可进入OA搜索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