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结合工作实际做好为什么要继续大力弘扬石油精神
弘扬石油石化优良传统,就要弘扬“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奉献精神,弘扬“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拼搏精神,弘扬“严从细中来,实在严中求”、“宁要一个过得硬,不要九十九个过得去”的精钻细研精神,弘扬“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弘扬“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的自律精神。
2. 石油精神是什么新时期如何弘扬石油精神
所谓“石油精神”是解放初,在大庆刚发现石油的,建设大庆油田的时候,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人为了建设油田,努力奋斗的精神。详细可以网络一下铁人五进喜和事迹,也就知道了什么是石油精神。
3. 什么是新时代石油精神
到过茫茫戈壁,你才知道他们的魅力
到过油厂井场,你才知道他们会发光
走进他们,你才知道有这样一种精神
艰苦朴素、砥砺奋进!
这就是石油人!这就是石油精神!
钻井的过程会使用大量的钻井液,这些钻井液用完后和泥土、岩屑等一起排放就成为有污染性质的废物。对于一般的废弃钻井液,最为常见的处理方法是采用固化法,即选择一处场地,对废弃钻井液进行固化处理,这样不仅会浪费很多土地,还存在着污染环境的风险。李兴春所在的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的科研团队,通过一系列的探讨与研究,成功实现钻井液与废物分离,钻井液可以循环使用,废物可以生产免烧砖、砌块、基土等,这样既可以实现废物再利用,又解决了传统处理方法带来的“占地、污染”等难题,达到了清洁生产和资源节约的双重目的。
今天,已是中国环保行业知名专家的李兴春依旧在默默努力。提到自己为之奋斗的环保事业,他感慨颇深:“从1985年进入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至今,32年时间,我经历了环保工作一步一步被国家、社会重视的过程。作为中国石油一名环保工作人员,我希望能从源头、过程中把环保问题解决好,助推中国石油实现绿色发展清洁发展、成为世界顶尖企业。”
复合驱技术创新团队:三十年磨一剑
三十年,你们只干了一件事,石缝里洗油。这一洗,绿了油田发展的常青树,白了小伙伴的少年头。攻克世界级难题,把驱油技术演绎成创新艺术。以当惊世界殊的豪迈,引擎大庆百年之航。你们,传递了科技力量,更传承了石油精神。
俗话说,上天难,入地更难。大庆油田经历50多年的开发,已经到了高含水后期,采出的液体90 %以上是水。在这种条件下采油,相当于水中找油、水中捞油。采收率要提高一个百分点,不亚于百米短跑成绩提高0.1秒的难度。
科技创新为老油田带来新曙光。三元复合驱技术,可在水驱基础上提高采收率20个百分点以上。
“1986年,大庆油田与法国国家石油研究院合作进行三元复合驱可行性研究,法国专家说我们大庆油田原油酸值太低,三元复合驱不适用,让我们忘掉这个技术。”大庆油田公司副总工程师兼复合驱项目经理部经理程杰成说,“但我们并没放弃,反而憋了一口气要开展研究。”
三元复合驱从注配到采出,从技术完善到管理标准,涉及地上、地下,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程杰成和他的团队,30年来,从当年的“小伙伴”一路拼到如今的“老伙伴”,多少次“山重水复疑无路”,他们却“咬定青山不放松”,千磨万砺,多次换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30年的“三元”圆梦之路,锻造了一支石油科技的“梦之队”,该团队群英荟萃:培养中国石油技术专家7人, 16名地区公司专家,形成了老、中、青三代和专业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其中博士32人、高级工程师119人。他们的成果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就有发明专利42件、实用新型专利15件、软件着作权2件。
一次次挑战科技极限,一次次勇闯世界难关,大庆油田30年的“三元”圆梦之路,正是大庆科技“应用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生动“现实解说”。由此也锻造了一支石油科技的“梦之队”,彰显了中国石油前行的科技力量。
坚守自己的岗位就是最大的精神。
4. 娱乐至死的年代,为什么还要石油精神
这是一个思想多元的时代。人们讲的是自我、个性,石油传统、苦干实干、奉献精神这些词,显得有点老套,说得多了还常常被视为唱高调。
——思想活跃、价值多元、个性蓬勃当然是好事,但创新是个性最好的归宿,责任是成长最好的归宿,想当长不大的“巨婴”,又怎么能体会到担当责任的可贵?如果我们不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一味盲从流行的价值标准,不过是在大众文化的牵引下成为“提线木偶”,不过是在“拒绝洗脑”的旗号下接受另一种洗脑,从而失去了真正的自由意志。
这是一个国际化的时代。传统的价值观念遭受质疑,文化的交流也带来理念的冲突,人们喜欢那些舶来的新词,而不喜欢被打上传统的标签,对个体价值充满畅想,对集体主义心怀疑虑。
——在全球化时代,当然要放宽眼界,博采众长,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但是我们自身的宝贵传统同样需要记取。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放弃、不退缩,勇于抗争,这种精神一直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越挫越勇的精神内核。一些人追捧西方的文化价值,往往选择性忽略的是,最崇尚个性和强调个体的美国,也高度强调职业精神和共同目标。
这是一个市场消费主义的时代。一切都可以用来消费,一切都可以用钱来换算,人人都在追求用更少的付出获得最大的回报。我就曾亲耳听到一位年轻员工说:“我在工作上追求性价比,遵循最省力原则。”
——没错,市场化是个好东西,但是,能用钱买到的东西毕竟都太轻易,而更重要的事物都无法标价。做生意才追求性价比,人生不是做卖卖,如果缺少了应有的格局,饼再大也大不过烙它的锅。人拥有选择的自由,更拥有因选择而带来的责任。在一个过度竞争和攀比的社会里,更不应忘记自己的初心,更应该明白,真正的成功不是战胜别人,而是超越自己。
在娱乐至死的年代,需要人们精神比物质多迈出一步。当然,我们不能无视时代的变化,成为刻舟求剑之人。如今的人们对一切居高临下的口吻和说辞带有警惕,更喜欢具体真实可感的事物,他们喜欢那些感动了自己的事情再来感动别人,他们需要的不是教导和灌输,不是鸡汤和催眠,而是在精神成长的路途上相互砥砺。
所以你会明白,女排精神为什么会激荡那么多人的心灵,面对强敌拼死一搏,身披光环而不自居,“光靠精神赢不了球,还要技术过硬”,多少人为之点赞。你也会明白,一个贫困学生和一所高校的往来信函会打动那么多人,“人生实苦,请你足够相信”,你若自强不息,必有厚德载物。用直指人心的话语,用人们能接受的方式,用契合时代特点的形式和载体,让人们思考、感悟和懂得:精神上的富有和坚强,才是最值得向往的诗和远方。
人终究是需要一点精神的。
5. 对党史学习教育目标要求传承石油精神弘扬石化传统方面存在哪些差距和不足
摘要 传承弘扬石油精神,需要吐哈石油人进一步坚持“小油田办大事”的理念。吐哈油田自成立之初就有着“小不自弱”的气魄。吐哈油田公司持续推进高效勘探、低成本开发和扩大自主经营权改革,全面加强合规管理。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必须要把弘扬石油精神作为激励斗志和推动实践的不竭动力,求新思变,创先争优,创造优异业绩。
6. 石油精神在今天有什么意义
虽然石油精神距离我们的时代渐行渐远,但是它的精神一直在传承在不断的发扬光大。那种不怕累不怕苦无私为国的精神永远不老!今天我们仍要有这种不怕苦累的伟大精神,中国才能更快很好的发展进步!
7. 石油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1、石油精神说的应该就是铁人王进喜,像他一样不怕苦不怕累对不对勇于团结敢拼敢做。
2、铁人精神是王进喜同志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是我国石油工人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铁人精神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
3、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等。铁人精神的核心价值是爱国创业我最认真,求实奉献我最根本。
8. 新时代海油精神是什么
新时代海油精神的内涵是:爱国、担当、奋斗、创新。
大力弘扬石油精神:以石油精神扎根,胸怀全局讲政治。以石油精神固本,求真务实转作风。以石油精神聚力,改革创新谋发展。以石油精神铸魂,深度融合抓党建。
全面理解石油精神、新时代海油精神:
1、“主干和枝干”的关系。中国精神是主干,石油精神、海油精神是枝干。处理好主干与枝干的关系,要从党和国家全局的高度,从中国精神谱系传承的高度,深刻把握石油精神和海油精神应有的历史定位。
2、“传承和发展”的关系。石油精神是海油精神的“根”与“魂”,海油精神就是石油精神在海洋石油工业领域的实践、发展和传承。
3、“守正和创新”的关系。我们讲“守正”,守的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石油精神之正,是“爱国、担当、奋斗、创新”的海油精神之正。
9. 石油精神是什么意思
石油精神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总称,诞生于石油石化工业异常艰苦的创业时期,是石油石化战线攻坚克难的重要法宝、夺取胜利的不竭动力。
在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发展历程中,以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一直都是石油石化行业的灵魂和根基。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大力弘扬石油精神作出重要批示,他强调:“石油精神”是攻坚克难、夺取胜利的宝贵财富,什么时候都不能丢!
事实确实如此,只要细细思考,我们就会发现,石油精神其实一直都未曾远去。
石油精神在 “中国石油师”的坚实脚步里。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共和国的石油工业,正是发轫于王之涣诗中的这片荒凉悲怆的大漠。
甘肃玉门油田,早在1939年就已投入勘探开发,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产量最高、员工最多和工艺技术领先的现代石油矿场,解放前的产量占旧中国石油产量的95%以上。
1952年8月1日,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近8000名将士改编为“中国石油师”,集体转业到石油战线,翻开了石油工业史的第一页。
面对重重挑战,这支“石油师”发出了铮铮誓言:“我们是脱下军装的解放军,不怕死,更不怕苦。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没有一个是逃兵。”
其他:
石油精神在哪儿:在石油前辈的手拿肩扛、浴血奋战里!
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建设百废待兴。在那个时代里,寻找石油往往要行走在荒原戈壁,风霜万里,颠沛流离,兼之物质匮乏,生活条件异常艰苦。
对于石油人来说,面临着技术人员匮乏、石油装备落后、后勤补给奇缺等一系列问题。然而,困难吓不到石油人。
没有吃的,他们就抠鼠洞、扒树皮、挖野菜、开荒种地;没有用的,他们就“人拉肩扛”;没有住的,他们就住在简陋的帐篷、牛棚、马厩里……
“没有条件创作条件也要上”,“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成为当时石油工人的真实写照,他们用不屈的意志和瘦瘠的肩膀扛起了共和国工业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