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全球石油化工产品的需求与供给是什么
全球乙烯需求量已经明显增加(从每年的3.5%增长到7.5%),这显然与整体经济局势的波动有关。较高的GDP增长与将终端产品运输至发达国家的措施已经给远东地区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大增长,特别是中国、中东地区和印度,这些国家与地区在过去5年中的平均增长率已达13.5%,而且有望将以10.7%的速率增长。全球乙烯的产量约为每年1.1亿吨,丙烯产量为6500万吨,芳香烃原料的产量则可达到7000万吨。在美国和西欧已经建起了全球最大的石油化工工业体系,在中东和亚洲的新增产能也非常明显,在许多区域,石油化工产品的交易已经大规模展开。
“石油化工的总结
石油化工就是与构成石油原料(石油与天然气)的氢原子和碳原子打交道,将它们分开并把它们重组为中间型产物。然后,将这些产品重组,或者单一重组,或者与一些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元素如氧(存在于空气中)和氯(存在于盐内)重组,生产人们日常生活用品和地球上每个人都会用到的石油化工产品。”
‘贰’ 石油化工属于什么导向性工业
石油化工属于市场指向型工业。
虽然石油化工属于能源工业,它本身就是能源,因此也不是能源指向。它也不占用大量劳动力,因此也不是劳动力指向。
环境指向:如果废物处理得好,应该不会有多少污染,技术含量也不高。石油化工产品以炼油过程提供的原料油进一步化学加工获得。
(2)为什么石油化工产品不便运输扩展阅读:
作用意义
一、石油化工是能源的主要供应者
石油化工,主要指石油炼制生产的汽油、煤油、柴油、重油以及天然气是当前主要能源的主要供应者。中国1995年生产了燃料油为8千万吨。全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约占总能耗量60%;中国因煤炭使用量大,石油的消费量不到20%。
石油化工提供的能源主要作汽车、拖拉机、飞机、轮船、锅炉的燃料,少量用作民用燃料。能源是制约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石油化工约消耗总能源的8.5%,应不断降低能源消费量。
二、石油化工是材料工业的支柱之一
金属、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合成材料,被称为三大材料。全世界石油化工提供的高分子合成材料目前产量约1.45亿吨,1996年,中国已超过800万吨。
除合成材料外,石油化工还提供了绝大多数的有机化工原料,在属于化工领域的范畴内,除化学矿物提供的化工产品外,石油化工生产的原料,在各个部门大显身手。
三、石油化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石化工业提供的氮肥占化肥总量的80%,农用塑料薄膜的推广使用,加上农药的合理使用以及大量农业机械所需各类燃料,形成了石化工业支援农业的主力军。
‘叁’ 特种货物运输的中国危险品运输的问题
目前,中国化工产业处于逐步扩张的阶段,但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以石油、天然气等为基础原料的化工产业集群大多都分布在西部,而其输出产品的销售地和下游深加工企业又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带,“产销分离”决定了“危化物流”运输的紧俏。比如,煤化工中的“煤制甲醇”,西北地区产能占到全国总产能的65%,而当前中国甲醇运输以汽运为主,铁路运输、水运其次,在铁路路网地理分布不均衡的背景下,主要干线运输能力已经全面饱和,如京沪、京广、陇海、石太等线绝大部分区段货运能力利用率已达100%,其货运运能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
与铁路运力紧张相比,危化品采取水路运输也面临着可选择性极小的困境,因为中国缺乏具备危化品运输资质的水运企业、水运船舶及其配载的容器短缺,长期以来导致水运效率低下。在铁路运力不足、水运容器短缺的情况下,很多企业被迫选择了汽运方式,但其运输成本较高,价格是铁路运输的2倍,水运的3倍,这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同时也存在更多不可预知的风险。 近年来,中国危化品仓储建设虽不断发展,但设施总量仍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仓库严重短缺,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缺口达30%以上。加之仓储设施布局不合理,面向市场交易的仓库不多,公共仓库偏少,因而出现了不少地下仓库,危化品异地存放于“黑仓库”的现象十分普遍,带来了安全隐患。
就现实情况来看,危化品仓库的缺口还在不断增大,其原因包括:一是中国危化品产量不断增加,但同期出口量却有所减少,致使大量产品积压;二是中国部分企业盲目投资,引发结构性产能过剩,造成库满仓平。据中国化工信息部门统计,中国硫酸过剩超过25%,甲醇超过50%,黄磷超过60%,纯碱超过25%,烧碱超过30%,电石超过30%;三是危化品仓库建设标准不规范,城市土地紧缺,危化品仓库建设步履维艰,难有立足之地。 目前,中国危化品物流市场缺乏行业标准,国内一些化工生工物流安全仅停留在国家法律法规所要求的最低层面,没有形成通行的行业标准。化工物流行业也未形成通行的自律标准和要求,化工品物流企业良莠不齐,给化工物流安全带来隐患。
在管理上制度缺失、管理缺位,危化品物流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危化品物流行业同时受到公安、交通、质检、环保、卫生以及工商、税务、海关等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各部门虽都制定了推动本行业的有关法规和规定,但对于危化品物流的管理缺乏衔接,加上不同地区的监管力度和管理标准也不一样,其管理的差异性非常大。
此外,国际跨国公司的行业标准高于国内标准,使得国内有关部门通过审核和验证的车辆,在跨国企业不予认同,即中国的外企采用欧洲道路危险品运输安全质量评估标准,至使中国危化品物流管理标准概念模糊。 目前,中国有5000多家企业、近10万台车辆、20多万人从事危化品运输业务,每年危化品运量达1-2亿吨,但80%以上的公司没有专业的职业培训师和鉴定师,企业的从业人员缺乏专业性,比如学物流专业的不懂危化品运输的特性,学化工专业的又不懂仓储物流的规范,尤其是高级人才极度匮乏。
从全行业来看,危化品仓储业一线保管人员中,有33.57%是农民工,他们在危险品养护、科学管理方面缺乏深度认识,只能从事简单的出入库业务及装卸搬运工作。而在一线保管员中,有70%-80%的人没有进行过正规的职业技术培训,大多只接受过企业内部简单的职业教育或岗前培训,这也给行业的发展带来弊端。 由于危化品行业的不断发展,一些不具备资质的公司,甚至做普货的公司,也开始大量涌入危化品物流市场。这些企业往往在设备、技术、管理上不愿意进行更多的投入,有的用普通货车直接运输危化品,更有甚者,在普货中夹带危化品。
很多运输企业从自身效益考虑,槽罐混装,各种危化品共用一辆槽罐车,如装了苯酚的车再去装硫酸,除了腐蚀罐体之外,混装还可能产生爆炸。由于运营成本很低,在市场上可以用很低的运价招揽到客户。而低价竞争,不仅抢夺了正规公司的市场份额,还使整个危化品行业开始偏离合理的价格区间,严重影响了市场的正常秩序,加之相关部门执法不严,使得小部分物流公司可以通过超载、不规范操作等手法进一步压缩成本,确保利润。恶性市场竞争使危化品物流市场大有劣币驱逐良币之势。
‘肆’ 为什么说“石油是工业的血液”
石油在工业生产中是一种重要的燃料动力资源,它的许多优点是其他燃料所无法比拟的。如在物理性质上,石油是可以流动的液体,比重小于水,比其他燃料容易开采;占有的容积小,容易运输。同时,与一般燃料比较,它的可燃性好,发热量高,1 千克石油燃烧起来可以产生1万多大卡的热量,比煤炭的发热量高1倍,比木柴的发热量高4~5倍。此外,石油又有易燃烧、燃烧充分和燃后不留灰烬的特点,正合于内燃机的要求。所以,在陆地、海上和空中交通方面,以及在各种工厂的生产过程中,石油都是重要的动力燃料。在现代国防方面,新型武器、超音速飞机、导弹和火箭所用的燃料都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
由于石油具有优越的物理、化学性质,作为能源,有很高的发热量;作为原料,不仅产量大,而且广泛用于国民经济和各个部门。石油化工产品几乎能用于所有的工业部门中,是促进国民经济和工业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现代化的工业离不开石油,就像人体离不开血液一样。因此,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
望采纳
‘伍’ 当前石油化学工业发展面临哪些方面的形势与挑战
石油石化是重要的基础产业,它为国民经济的运行提供能源和基础原材料,许多国家都对该领域高度关注。而原油位于石化产业链的源头,在全球能源消费中占很大比例。如在2004年前后,欧洲和亚洲约为32%,中东地区高达53%,中南美洲约44%,非洲约41%,北美约40%。2008年,全球每天消费原油大约为8600万桶。全球最大的原油消费国是美国、中国和日本。石化行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以1999年至2003年的平均值计算,中国石化行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4.4%,工业增加值占约16%,总资产占比约13%,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超过14%,而石化行业工业增加值约占GDP的4%。
石化行业的地位不仅体现在其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上,也体现在其对整个国民经济提供的基础性作用上,其基础性作用和支柱性地位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1.为生产和生活提供能源。根据IEA的数据:2005年,在中国的一次能源总需求中,石油占18.8%,是除煤炭以外最大的能源资源。我们常用的汽油、煤油、柴油、石脑油、燃料油等都是石油的下游产品。2.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原材料。石油不但是重要的能源物质,也是化工行业的重要原料。从上游的石脑油,到中游的各类中间体,以及下游的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等,都是石化产业的重要原材料或者产品。化工领域是个巨大的行业,其产品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上至航天航空等高科技产品,下至服装和生活日用品,无一没有化工原料油的身影。3.支持与促进农业发展。在农业领域,除农机动力需使用燃料之外,化肥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此外,现代农业大量使用塑料薄膜,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石油石化产业链的构成
石油化工是指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石油产品和化工产品的整个加工工业,包括原油和天然气的开采行业和油品的销售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通常可以将石油石化产业分为:石油开采业、石油炼制业、石油化工、化工制品和化肥行业等。
“石油开采”指的是将原油和天然气从地下采出的过程,并将原油和天然气分离。“石油炼制”指的是将原油加工成汽油、柴油、煤油、石脑油、重油等油品的过程。“石油化工”指的是,将石油产品和石化中间品加工成石化中间品的过程。而“化工制品”指的是将石化中间品加工成制品的过程。“化肥行业”指的是将石油产品合成为化肥的过程。每个过程有其自身的功能和特点。具体分类和特点如下:
石油工业包括全球的勘探、开采、炼制、运输(通常利用油轮和管道运输)和油品销售等。石油也是许多化工产品的原料,包括医药品、熔剂、化肥和塑料等。该行业通常被分为三个主要部份:上游、中游、下游。通常将中游纳入下游之内。
石油石化产业链
石油领域的上游通常指原油和天然气的寻找、采收和生产,被称为勘探和生产领域。还包括寻找地下或者水下油田和气田,和钻井等工作,以及后续开采原油和收取天然气等油井的运营工作。
下游领域包括石油炼厂、化工厂、石化产品的分配和销售环节,以及天然气销售企业等。下游行业涉及数千种油品和化工产品,如汽油、柴油、航空燃料、取暖油、沥青、润滑剂、合成橡胶、塑料、化肥、防冻剂、杀虫剂、医药品、天然气和丙烷等。
石化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为了便于研究价格的形成和传导过程,本文根据价格形成和传导的特点,按照石油产品(简称油品)和化工产品两大类进行分析。
1.价格传导的过程
鉴于化工领域广泛存在着“中间体”,而国内又缺少交易“中间体”的现货市场。因而我国石化终端产品的价格形成过程较为复杂,往往受到上游价格垄断的影响。
产业链图显示了石化产业链的主要环节,其产业链末端产品的价格经由各自产业链的加工环节传导形成。如图所示:石油馏分(主要是轻质油)通过烃类裂解,或裂解气馏分可制取乙烯、聚乙烯、丁二烯等烯烃和苯、甲苯、二甲苯等芳烃。芳烃亦可来自石油轻馏分的催化重整。石油轻馏分和天然气经蒸汽转化、重油经部分氧化可制取合成气,进而生产合成氨、合成甲醇等。三烯三烃经与无机产品反应可获得“中间体”,包括PE、EG、聚乙烯醇、丙烯晴、已内酰胺、对二甲苯等,也就是产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产品的原料。
通常价格的形成主要受两种因素主导:一是消费拉动,二是成本推动。在这两种类型之间,价格传导的过程和效果也大不相同。
(A)消费拉动型
在消费拉动的情况下,受下游需求增长的影响,价格开始上涨。此时,该加工环节的边际利润也随之增长,进而拉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这一过程在产业链中的每一个加工环节中重复,直至传导至产业链的源头石脑油(或者天然气)。这一过程有时也会在某一环节受到阻碍,特别是在产能远远大于产量或者需求的环节。
(B)成本推动型
在成本推动的情况下,产业链源头原材料价格首先上涨,其结果要求将增加的原材料成本转嫁到该加工环节的产品价格之中。这一过程在产业链中的每一个加工环节重复,直至传导至产业链末端的终端产品。不同的是,成本的推动不如需求的拉动那么顺利。由于产业链中下一环节的阻碍,而无法完成价格传导过程,致使该加工环节的边际利润降低,甚至处于亏损状态。事实上,上游价格的向下传导,必须得到下游产品消费市场的消化。一旦价格超过了消费者愿意接受的程度,该产品将面临积压的命运,价格根本无法继续传导。结果该产品不得不亏损销售,生产企业必须承担亏损的现实,直到价格能够向下传导为止。
(C)消费萎缩
与上述两种情况相反的是,消费萎缩和成本下降时的传导过程。当消费萎缩时产品开始积压,企业开始减产,导致该加工环节的原材料价格下降。这一过程逐渐向上游传导,最终迫使产业链源头产品价格回落。这一过程有时会在某一环节减弱,因为该上游产品有可能是其他产业链的上游,只要该产业链的整体需求没有充分的下降。
(D)成本下降
对于下游企业来说,原材料成本的下降是件好事。不但可以提高加工利润,还可以降低产品价格,扩大市场。然而,在成本下降的整个传导过程中,加工企业却很难应对。面对不断降价的原材料,无论以何种价格买入,企业都要面临亏损。这就导致了另外一种局面,企业宁可停产也不愿意生产。当然,为了保住重要的客户资源,大多数大型企业不得不继续亏本生产。
我们还可以将上游原材料价格与下游产品价格进行对比,找出价格运动的相关性。从以往产业链上产品价格的年均变化趋势来看,石脑油价格的变化与原油价格的变化总体一致,相关度在产业链中最高。也就是说,其裂解差价相对稳定。此外,从原油到PTA的整个产业链,价格传导有如下规律:
原油-石脑油 (加工费区间:35—50美元/吨)
石脑油-MX (加工费区间:50—60美元/吨)
MX-PX 加工费区间:80—100美元/吨)
PX-PTA (加工费区间:150—170美元/吨)
事实上,将原料和产品之间的差价与上述加工费区间对比,我们可以了解某一环节的盈利状况和所处的环境。一旦某一环节出现扭曲,该环节或许就是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
2.价格传导的特点
石化产业价格传导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A)时间滞后性。通常产业链越长,滞后的时间也较长。
(B)过滤短期小幅波动。由于具有滞后性,一些短期和小幅波动还没有来得及向下传导,价格就已经发生变化,因而短期波动得以过滤。
(C)传导过程可能被阻断。当产业链中某一环节的供需关系处于极端状态时,该环节供需关系本身上升为影响价格的主导因素,因而价格传导被阻断。
(D)价格垄断性。由于国内缺少交易石化“中间体”的市场,因而其价格具有垄断性。越是靠近产业链上端的企业,其价格垄断性越强。
(E)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进口依存度较高的“中间体”,其定价常常受到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进口依存度越高,受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越大。
3.油品价格的形成
在我国,除石脑油和燃料油外,其油品的价格仍然由“发改委统一定价”,采用区间定价的原则。即只有当国际油价波动超过一定幅度时,才会进行调整。因此这些油品的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的联动性并不太大,且滞后的时间很长。但我国的石脑油和燃料油已率先采用了“市场定价机制”。可以设想,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油品价格形成机制将最终采用由市场定价的方法。
在市场定价的环境下,油品价格一方面受原材料成本和加工环节边际利润的影响,另一方面还要受产品供需关系的影响。除了生产成本之外,我国的油品价格往往受进口成本的影响,特别是亚洲市场价格的影响,尤其是在国内需求缺口较大的情况下。例如,我国黄埔市场的燃料油(180CST)价格,主要受新加坡市场价格的影响;而我国的石脑油价格则主要受日本市场价格的影响。
在亚洲的油品市场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新加坡市场。亚洲地区特别是远东地区的成品油定价基本上都要参考新加坡成品油市场价格,而“普氏”(PLATTS)的油品报价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普氏(PLATTS)公开市场是指每天下午5:00-5:30在公开报价系统(PAGE190)上进行公开现货交易的市场,每天公布的报价是15天以后交货的价格,实际交割一般在15-30天之内进行。
4.裂解差价与价格传导
与化工产业不同,由于不存在所谓的石化“中间体”,油品的价格均由交易油品的市场决定(我国没有交易石化中间体的现货市场)。一般来说,油品成本应该包括生产原材料和辅料,以及加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或者说,油品价格由“原材料成本”+“边际利润”构成。通常,我们使用“裂解差价”的概念,描述某一油品的市场价格与原油的市场价格之差。
在油品市场上,裂解差价是衡量企业盈利状况的一种指标,也是市场供需关系的一种反应。当裂解差价走高时,炼厂的利润扩大。意味着:或者油品价格上涨,或者原油价格下降,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其结果是炼厂利润增加。当裂解差价走低时,意味着:或者油品价格下跌,或者原油价格上涨。这种价差的变化,通常暗示着价格的未来走向。
影响价格的其他因素
1.季节性影响
季节性主要是指随着季节的交替而产生的需求量不同的情况,石化终端产品的季节性消费情况直接带动上游石化产品的产销变动,从而进一步引发价格的相应波动,形成一定的季节性交替。在石化产业链中,还有一些环节具有季节性特点,包括原油等。
2.相关商品价格走势
由于相关商品价格价格具有较强的替代作用,其价格变动也直接影响到石化产品价格走势,如PTA和棉花,由于其都是纺织品的直接上游原料,所以它们之间具体较强的替代作用,价格走势也具有一定的联动性。
3.人民币汇率变化
人民币汇率变化直接影响到石化中间体及上下游产品的进出口价格,将直接影响到该系列商品的进出口竞争力情况。如对PTA而言,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人民币升值降低纺织品的出口竞争力。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意味着按美金计价的进口PX价格更加具有吸引力,有可能促使相应的报价上升。
4.国家宏观政策法规对价格的影响
国家宏观政策法规对价格的影响主要包括进口关税、出口退税以及国家产业政策取向等等。进口关税直接影响到进口商品的成本,出口退税反应在出品商品在国外的竞争力情况,而国家产业政策取向则直接影响到某个产业或领域在未来的发展状况,对未来产品的供需情况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关况具有较强的联动作用。
总之,石化产业链较为复杂,且各品种具有各自的特点。如PTA与纺织品市场密切相关,而LLDPE与农膜市场密切相关。这就导致了各个品种还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尽管原油价格的影响完全相同。鉴于我国的农业生产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有限,因而LLDPE领先于原油价格恢复上行,这就是一个“减缓、阻断、甚至逆转原油走势”的典型案例。
‘陆’ 地理问题
成都彭州石化工业项目属于资源导向型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敬请及时采纳,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O(∩_∩)O,记得好评和采纳,互相帮助
‘柒’ 为什么说石油产业链条环环相扣
从广义上讲,石油是包括埋藏在地下的所有的碳氢化合物(烃类)矿藏;狭义的石油概念是指在商业上把深埋在地下的原油经过勘探、开发、炼制、加工、运输而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而形成的石油产业则包括石油开采业、石油加工业及石油化工业。
从产业组织的角度而言,石油产业是指勘探、开发、生产及储运、炼制加工和销售石油及其石油产品的企业集合。它包括石油开采业、石油加工业及石油化工业。石油开采业是指勘探开发油气资源的运营集合,统称为“上游”;石油加工业是指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石油产品的运营集合,与石油及天然气的储运、石油及石油产品销售统称为“下游”(也有将石油的储运、炼制加工称为“中游”,将产品销售称为“下游”的说法)。
随着产业的融合,原先属于化学工业细分类之一的石油化工业(为合成材料工业提供原料及中间有机产品的企业集合)也已融合进了石油产业,使得石油产业链条向前延伸了一大步。所以,石油产业就是以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为上游,以石油天然气的储运、炼制、化工、销售为下游的一条石油长河,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影响极广,发挥着重要作用。
2.环环相扣的石油产业链条01根据业务领域的不同,我们可以将世界范围内的石油公司划分为一体化石油公司、独立石油公司和技术服务型石油公司。其中,掌控世界石油市场的大型跨国石油公司,如BP、壳牌、雪佛龙德士古、道达尔、康菲等,都是一体化石油公司,它们的业务领域涉及石油的勘探、开发、生产、储运、加工和销售。而独立石油公司的业务领域较为单一,一般主营勘探开采或炼制加工。石油技术服务公司是为勘探和开采石油天然气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和解决方案的专业公司。
石油产业链条绵长,且各个环节相互依赖,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影响整个产业链条的有序发展。
‘捌’ 6. 石油及石油化工产品的储存、运输和计量的容器主要有哪些
石油及液体石油化工产品的储存、运输和 计量的容器主要是油罐、铁路罐车、汽车罐车和油轮油驳。
‘玖’ 石油化工产品的运输主要依靠哪四个方式
管道、铁路、公路、水运
‘拾’ 石油加工属于市场指向型工业 那石油化工是属于原料指向型还是市场指向型 为何
市场指向型工业的特点是加工过程中产品重量不会减轻太多或者会增重,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者运输产品成本较高的工业会选择接近市场。
印刷厂、石油加工厂、棉布厂、汽车制造厂的产品运输费用会比原材料或零部件的运输费用增加。所以选择接近市场,降低成本,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比如运输原油要比运输石油加工后的各种产品节省费用,汽车零部件的运输会比整车运输费用低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