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石油产品交易中心什么时候开工
扩展阅读
什么叫石油负数交易 2025-08-01 14:21:19
钻石皮怎么把枪口变色 2025-08-01 14:09:23
钻石f和i哪个好 2025-08-01 14:08:18

石油产品交易中心什么时候开工

发布时间: 2025-07-31 17:51:58

‘壹’ 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石油化工产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石油化工产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中国石化(600028)、中国石油(601857)、东华能源(002221)、华锦股份(000059)、恒逸石化(000703)、荣盛石化(002493)、上海石化(600688)、华鲁恒生(600426)、康普顿(603798)、卫星石化(002648)。

本文核心数据:行业发展、行业现状、行业前景

产业概况

1、定义:原料-石油产品-石油化工产品

石油化工指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石油产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加工工业。

石油产品又称油品,主要包括各种燃料油(汽油、煤油、柴油等)和润滑油以及液化石油气、石油焦碳、石蜡、沥青等。生产这些产品的加工过程常被称为石油炼制,简称炼油。

石油化工产品以炼油过程提供的原料油进一步化学加工获得。生产石油化工产品的第一步是对原料油和气(如丙烷、汽油、柴油等)进行裂解,生成以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为代表的基本化工原料。第二步是以基本化工原料生产多种有机化工原料(约200种)及合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这两步产品的生产均属于石油化工的范围。

有机化工原料继续加工可制得更多品种的化工产品,习惯上不属于石油化工的范围。在有些资料中,以天然气、轻汽油、重油为原料合成氨、尿素,甚至制取硝酸也列入石油化工。

2、产业链剖析:产业流程复杂,产品众多

石油化工产业上游主要是石油开采与炼制行业,包括油气开采和运输、炼油和石油化工产品加工制造过程,中游为基本有机与高分子行业,下游行业为农业、能源、交通、机械、电子、纺织、轻工、建筑、建材等工农业和人民日常生活提供配套和服务。需要注意的是,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为了促进炼油和分解过程,会添加化工催化剂以提高加工效率。

产业发展历程:一部艰苦奋斗史

我国石油化学工业发展史,也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奋斗史。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十分落后,广大石油化工干部职工,在旧中国“一穷二白”薄弱基础上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经历了恢复与发展阶段、历史性的转变阶段、新的崛起阶段、新发展时期阶段等四个阶段的不断探索与发展,我国成为世界第二石油和化学品生产、消费大国。

行业政策背景:从大力发展到优化产业布局

石化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我国制定石油化工产业发展建设的相关政策,为中国石油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碳中和或带来石油化工行业颠覆性变革和机遇。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钢铁、电力、石化、煤炭等行业正加速转型。不少上市公司制定了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给石化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带来较大压力,但在转型过程中同时孕育着新的发展机会,包括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业态的机遇,推动化石能源主导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转向由可再生能源主导,这一过程驱动行业重构产业链价值链,需要更加依靠技术创新驱动,在实现碳减排目标过程中从根本上改变石油化工行业的结构形态。

产业发展现状

1、成品油产量:产量再创新高

2020年受疫情的冲击,汽油市场需求大幅下滑。2020年全国汽油产量为13179.7万吨,同比下降7.03%。全年来看,中国成品油产量低位出现在第一季度,由于2020年春节假期延长,疫情蔓延令众多炼厂开工负荷迅速下滑,主营单位和山东独立炼厂均在一季度迎来年内低点。2-3月份因疫情全国处在封锁状态,3月份汽油产量最低,后随着复产复工,汽油产量逐渐增加,基本恢复至往年同期水平。2021年全年,汽油产量达15457.3万吨,累计增长17.3%。

我国柴油产量从2018年起,产量连续三年下降,到2020年中国柴油产量下降至15704.9万吨,相较于2017年柴油产量下降了2413.1万吨。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炼油厂成本不断上升,但是价格却保持稳定,使得炼油厂生产柴油的意愿降低,柴油产量下降。2021年全年柴油产量16337.0万吨,累计增长2.7%。

2010-2019年,我国煤油产量逐年增加,到2019年产量达到5272.6万吨,同比增长10.6%;2020年,受国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春节假期延长,各行业延迟复工,中国煤油产量仅为4049.4万吨,同比下降23.2%;
2021年中国煤油产量3943.9万吨,同比下降2.6%。

2010-2019年,我国燃料油产量波动范围较大。2019年我国燃料油产量为2469.7万吨,同比增长19%。2020年,燃料油产量为3406.3万吨,同比增长37.9%。2021年,燃料油产量为4350.2万吨,同比累计增长22.1%。

石脑油(naphtha)又叫化工轻油,是石油产品之一,是以原油或其他原料加工生产的用于化工原料的轻质油,主要用作重整和化工原料。因用途不同有各种不同的馏程,中国规定馏程为初馏点至220℃左右。作为生产芳烃的重整原料时,采用70℃-145℃馏分,称轻石脑油;用作溶剂时,则称溶剂石脑油;以生产高辛烷值汽油为目的时,采用70℃-180℃馏分,称重石脑油;来自煤焦油的芳香族溶剂也称重石脑油或溶剂石脑油。

近年来,我国石脑油产量逐渐增加。2020年石脑油产量进一步增加至4232.0万吨,同比增长8.6%,产量实现连续五年增长;
2021年我国石脑油产量4951.7万吨,同比增长12.6%。

2、化工产品产量:乙烯产量增长显着

近两年,受市场价格回升等影响,停产多年的多套合成橡胶装置恢复生产,中国合成橡胶市场供需保持平稳发展,2020年我国合成橡胶品种产量增长到751.32万吨,增速为0.99%,但多套装置能否按时投产,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2021年我国主要合成橡胶产量为811.7万吨,同比增长2.6%。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20年我国乙烯产量2159.96万吨,同比增长5.25%;2021年乙烯产量2825.7万吨,同比增长30.82%,预计未来新增产能步伐进一步加快。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20年我国化学纤维产量5883.37万吨,同比增长8.59%;2021年化学纤维产量6124.68万吨,同比增长4.10%,预计未来新增产能步伐进一步加快。

产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格局分布明显

当前,中国石化产业正在迎来产业重构,企业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同时,推进工业结构、产业结构,包括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近年来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区域结构在不断提升,落后产能不断淘汰,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通过企查猫对“石油化工”进行精确搜索显示,2021年底,石油化工产业现存355291家相关企业,从企业数量上来看,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山东省、陕西省和广东省。分别为41531家、31605家和26789家。

注:企查猫数据截至2021年12月31日

从代表性企业分布情况来看,我国石油化工代表企业分布在辽宁、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沿海省份,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湖南省、黑龙江省等内陆省份。

2、企业竞争:中石油、中石化为行业龙头

目前,布局了石油化工开采、冶炼、精密加工业务的上市企业中,中石油、中石化在石油化工氧化物、石油化工聚合物等产品产量遥遥领先于其它企业。石油化工产业产业链上的其它代表性企业业务布局及竞争力情况如下:

按主营业务营收金额来看,2020年,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以2万1千多亿元的营业收入位列第一,占中国石油的市场份额占全行业的比重高达19%,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排在第二位,营业没有超过两万亿元大关,以1万9千亿元占据中国石化的市场份额的17%。加上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化工集团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及荣盛石化五家特大型企业,销售收入总额约占全行业的50%。

产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石油化工发展趋势:“补短板”和“补空白”


更多行业相关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贰’ 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石油工业的特点

1.油气储产量不断增长

近年来,中国石油企业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油气储产量稳中有升,诞生了歼闹一批大型油气生产基地。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油气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连续3年超过5亿吨,新增天然气三级储量超过3000亿立方米;先后在鄂尔多斯等盆地发现4个重大油气储量目标区,落实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等7个亿吨级以上石油储量区和苏里格周边等3个数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区。经独立储量评估,2006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实现石油储量接替率1.097,天然气储量接替率4.37,均超过了预期目标,为油气产量的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资源基础与此同时,中石油一批较大油气田相继投入开发,油气业务实现持续增长。长庆油田原油产量一举突破1000万吨,标志着中国石油又一个千万吨级大油田诞生。地处鄂尔多斯盆地的中国储量最大、规模最大的低渗透苏里格气田投入开发,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塔里木油田的天然气产量突破100亿立方米,西气东输资源保障能力增强。西南油气田的年产油气当量突破1000万吨,成为氏塌罩我国第一个以气为主的千万吨级油气田,也是国内第6个跨入千万吨级的大油气田。2006年,中石油新增原油生产能力1222万吨,天然气生产能力91亿立方米。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普光外围、胜利深层、东北深层等油气勘探获得一批重要发现。全年新增探明石油储量2.3亿吨,探明天然气储量约1600亿立方米,新增石油可采储量约4500万吨,天然气可采储量约739亿立方米。2006年4月3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正式对外宣布发现了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装海相气田———普光气田,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经国土资源部审定,普光气田到2005年末的累计探明可采储量为2511亿立方米,技术可采储量为1883.04亿立方米根据审定结果,该气田已具备商业开发条件,规划到2008年实现商业气量40亿立方米以上,2010年实现商业气量80亿立方米。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2006年在中国海域共获得10个油气发现,其中包括中国海域的第一个深水发现———荔湾3-1,并有6个含油气构造的评价获得成功。该公司2006年实现储量替代率199%,年内新增净探明储量4676万吨油当量。截至2006年年底,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共拥有净探明储量约3.56亿吨油当量。

2006年,全国共生产原油1.84亿吨,同比增长1.7%;生产天然气585.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9.2%其中,中石油生产原油1.07亿吨,再创历史新高;生产天然气442亿立方米,连续两年增幅超过20%;中石油的油气产量分别占国内油气总产量的58%和76%。连同海外权益油在内,当年中石油的油气总产量达到1.49亿吨油当量,同比增长4.9%。中石化原油生产量超过4000万吨,同比增长2.28%;生产天然气超过7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5.6%。中石化“走出去”战略获得重要进展。预计海外权益油产量达到450万吨,增长了1.2倍。随着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的涠州6-1油田、曹妃甸油田群、惠州19-1油田、渤中34-5、歧口17-2东、惠州21-1等油气田的先后投产,全年该公司共生产油气4033万吨油当量,较上年增长3.4%,比3年前增长了21%。

2.经济效益指标取得进展

近年来衫腔,国际油价持续高涨,2007年底一度接近100美元/桶。在高油价的拉动下,中国石油工业的油气勘探开发形势较好,收获颇丰。2006年,中国石油行业(包括原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业)全年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20132亿元,工业增加值6371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9982亿元,利润3227亿元,利税4713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6.3%、35.8%、27.8%、18.2%和22.2%

2006年,三大国家石油公司突出主营业务的发展,在全力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对油气需求的同时,创造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再创新高,经济实力显着增强。但是,受油价下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各公司的利润增幅均有大幅降低。尤其是中石油,该公司2005年的利润增长了38%,但2006年仅增长4.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的利润增长率也下降了一半以上。

3.炼油和乙烯产能快速增长

近年来,国内油品需求增长较上年加快。面对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中国炼油行业克服加工能力不足、国内成品油价格和进口成品油价格倒挂、检修任务繁重等困难,精心组织生产,主要装置实现满负荷生产。2006年全年共加工原油3.07亿吨,比上年增长6.3%,但增幅回落了0.2个百分点。其中,中石油加工原油1.16亿吨,增长4.8%;中石化加工原油1.46亿吨,增长4.6%。

全年全国共生产成品油1.82亿吨,比上年增长4.5%,增幅同比回落2.6个百分点。其中,汽油产量为5591.4万吨,比上年增长3.7%;柴油产量为1.4万吨,比上年增长5.5%;煤油产量为960万吨,比上年下降2.9%。中石油生产成品油7349万吨,比上年增长3.3%。其中汽油产量为2408.3万吨,增长4.81%;柴油产量为4605.17万吨,增长2.53%;煤油产量为333.45万吨,增长4.8%。中石化约生产成品油1.6亿吨。其中汽油产量为2546.0万吨,增长1.37%;柴油产量为6161.58万吨,增长5.83%;煤油产量为635.40万吨,下降4.15%(表1-1)。

由于乙烯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加快了乙烯产能建设的步伐。2006年我国乙烯总产量达到941.2万吨,增长22.2%。其中,中石油的产量为207万吨,增长9.5%;中石化为633万吨,增长15.3%,排名世界第4位。长期以来,我国的乙烯领域为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所主导,但随着中海油上下游一体化战略的推进,尤其是中海壳牌80万吨乙烯项目于2006年年初建成投产后,其在2006年的乙烯产量就达到了64.62万吨。我国乙烯生产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现雏形(表1-2)。

表1-1 2006年全国原油加工量和主要油品产量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三大石油集团及股份公司网站。

2005年国家发布了《乙烯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和《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使我国炼化工业的发展方向更为明确,势头更加迅猛。我国一大批炼化项目建成投产或启动。吉林石化70万吨/年、兰州石化70万吨/年、南海石化80万吨/年、茂名石化100万吨/年乙烯新建或改扩建工程建成投产;抚顺石化100万吨/年、四川80万吨/年、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以及天津石化100万吨/年乙烯及配套项目开工建设。2009年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投产后,镇海炼化具有2000万吨/年炼油能力和10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成为国内炼化一体化的标志性企业。值得一提的是,总投资为43.5亿美元、国内最大的合资项目———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的投产,标志着中国海油的上下游一体化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结束了中海油没有下游石化产业的历史。

2006年是多年来中国炼油能力增长最快的一年。大连石化新1000万吨/年、海南石化800万吨/年炼油项目,以及广州石化1300万吨/年炼油改扩建工程相继建成投产;大连石化的年加工能力超过了2000万吨,成为国内最大的炼油生产基地。与此同时,广西石化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也已开工建设。可以看出,我国的炼化工业正在向着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方向不断推进。

2006年,我国成品油销售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加强产运销衔接,优化资源流向,继续推进营销网络建设,努力增加市场资源投放量。中石油全年销售成品油7765万吨,同比增长1.3%,其中零售量达4702万吨,同比增长23.3%。中石化销售成品油1.12亿吨,增长6.7%。中石油加油站总数达到18207座,平均单站日销量7.8吨,同比增长16.7%。中石化的加油站数量在2006年经历了爆发式增长,通过新建、收购和改造加油站、油库,进一步完善了成品油网络,全年新增加油站800座,其自营加油站数量已经达到2.8万座,排名世界第3位。

4.国际合作持续发展

近年来,中国国有石油公司在海外的油气业务取得了进展,尤其是与非洲国家的油气合作有了很大发展,合作的国家和地区不断扩大。

中石油海外油气业务深化苏丹、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等主力探区的滚动勘探,稳步开展乍得等地区的风险勘探,全年新增石油可采储量6540万吨。同时加强现有项目的稳产,加快新项目上产,形成了苏丹1/2/4区、3/7区及哈萨克斯坦PK三个千万吨级油田。2006年,中石油完成原油作业量和权益产量分别为5460万吨和280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877万吨和804万吨;天然气作业产量为57亿立方米,权益产量为38亿立方米,同比约分别增长17亿立方米和10亿立方米在苏丹,中石油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套高钙、高酸原油延迟焦化装置,3/7区长输管道工程也投入运营;该公司还新签订乍得、赤道几内亚和乌兹别克斯坦等9个项目合同,中标尼日尔爾利亚4个区块;海外工程技术服务新签合同额31.9亿美元,业务拓展到48个国家,形成了7个规模市场。在国内,中石油与壳牌共同开发的长北天然气田已正式投入商业生产,并向外输送天然气。

中石化“走出去”获得重要进展。2006年,中石化完成海外投资约500亿元,获得俄罗斯乌德穆尔特石油公司49%的股权,正在执行的海外油气项目达到32个,初步形成发展较为合理的海外勘探和开发布局。中石化全年新增权益石油可采储量5700万吨,权益产量达到450万吨。该公司还积极开拓海外石油石化工程市场,成功中标巴西天然气管道、伊朗炼油改造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在国内,中石化利用其在下游领域的主导地位,与福建省、埃克森美孚及沙特阿美在2007年年初成立了合资企业“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化森美(福建)石油有限公司”。两个合资企业的总投资额约为51亿美元,成为中国炼油、化工及成品油营销全面一体化中外合资项目。项目将把福建炼化的原油加工能力提高到1200万吨/年,主要加工来自沙特的含硫原油;同时建设80万吨/年的乙烯裂解装置,并在福建省管理和经营大约750个加油站和若干个油库。此前,中石化与BP合资的上海赛科90万吨/年乙烯、同巴斯夫公司合资的扬巴60万吨/年乙烯项目已于2005年建成投产。

目前,在政府能源外交的推动下,中国企业“出海找油”的战略已初见成效。但随着资源国对石油资源实行越来越严格的控制,中国企业在海外寻油的旅途上也将面临更多的困难与障碍。

5.管道网络建设顺利进行

我国油气管道网络建设继续顺利推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我国覆盖全国的油气骨干管网基本形成,部分地区已建成较为完善的管网系统。

原油管道:阿拉山口—独山子原油管道建成投产,使中国首条跨国原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全线贯通,正式进入商业运营阶段;总长度为1562千米的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中的原油干线已敷设完成。

成品油管道:国家重点工程———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工程中的成品油管道建成投产,管道全长1842千米,年设计量为1000万吨;干支线全长670千米、年输量300万吨的大港—枣庄成品油管道开工建设;中石化的珠三角成品油管道贯通输油,管道全长1143千米,设计年输量为1200万吨,将中石化在珠三角地区所属的茂名石化、广州石化、东兴炼厂和海南石化等炼油基地连接在一起,有利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对于提高中石化在南方市场的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2006年是中国液化天然气(LNG)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国第一个LNG试点项目———广东液化天然气项目一期工程投产并正式进入商业运行;一期工程年接收量为260万吨的福建液化天然气项目与印度尼西亚签署了液化天然气的购销协议,资源得到落实;一期工程年进口量为300万吨的上海液化天然气项目开工建设,并与马来西亚签订了液化天然气购销协议。在我国,经国家核准的液化天然气项目有10余个。在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国际天然气价格持续走高的情况下,气源问题将成为制约中国LNG项目发展的最大瓶颈。

6.科技创新投入加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石油企业努力实现稳定、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2005年中石油高端装备技术产品研发获得重大突破,EI-Log测井装备和CGDS-I近钻头地质导向系统研制成功。这两项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外国公司对核心技术的垄断。中石油全年共申请专利800余项,获授权专利700项,7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登记重要科技成果600项。2006年,中石油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快创新体系建设令人瞩目。按照“一个整体、两个层次”的架构,相继组建了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石油化工研究院,使公司层面的研究院已达到8家,覆盖公司10大主体专业、支撑7大业务发展的20个技术中心建设基本完成,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精干高效、协同互补”的技术创新体系。

中石化基本完成了生产欧Ⅳ标准清洁成品油的技术研究,为油品质量升级储备了技术;油藏综合地质物理技术、150万吨/年单段全循环加氢裂化技术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顺利完成;空气钻井、高效柴油脱硫催化剂等一批技术得到应用;一批自主开发的技术成功应用于新建或改造项目,特别是海南炼油、茂名乙烯的建成投产,标志着中石化自主技术水平和工程开发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石化及合作单位的“海相深层碳酸盐岩天然气成藏机理、勘探技术与普光气田的发现”的理论和技术成果,带动了四川盆地海相深层天然气储量增长高峰,推动了南方海相乃至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的快速发展,是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理论的重大突破,获得了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中石化共申请专利1007项,获得中国专利授权948项,其中发明专利占74%;申请国外专利97项,获得授权61项。

中海油2006年的科技投入超过20亿元,约占销售收入的1.3%,产生了一批有价值的科技成果。“渤海海域复杂油气藏勘探”、“高浓缩倍率工业冷却水处理及智能化在线(远程)监控技术”荣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渤海复杂油气藏勘探理论和技术研究取得突破,发现、盘活了锦州25-1南、旅大27-2等一批渤海复合油气藏和特稠油油群,该公司的海上稠油开发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7.加强可再生能源发展

我国国有石油公司明显加强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尤其是在生物柴油的开发上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彰显了从石油公司向能源公司转型的决心和勇气。

中石油与四川省政府签订了合作开发生物质能源框架协议,双方合作的目标是“共同实施‘四川省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把四川建设成‘绿色能源’大省、清洁汽车大省;‘十一五’共同建成年60万吨甘薯燃料乙醇、年产10万吨麻风树生物柴油规模”;与国家林业局签署了合作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框架协议,并正式启动云南、四川第一批面积约为4万多公顷的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建成后可实现每年约6万吨生物柴油原料的供应能力。到“十一五”末,中石油计划建成非粮乙醇生产能力超过200万吨/年,达到全国产能的40%以上;形成林业生物柴油20万吨/年商业化规模;支持建设生物质能源原料基地达40万公顷以上,努力成为国家生物质能源行业的领头军。

中石化年产2000吨生物柴油的试验装置已在其位于河北省的生物柴油研发基地建成,成为迄今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标志性试验装置,为我国生物柴油产业开展基础性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强有力技术平台与支撑。中国海洋石油基地集团有限公司与四川攀枝花市签订了“攀西地区麻风树生物柴油产业发展项目”备忘录,计划投资23.47亿元,建设年产能为10万吨的生物柴油厂。

目前,我国生物柴油的发展十分迅猛,但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国有大企业介入生物柴油领域,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整个生物柴油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也是很有益的。

二、中国石油工业存在的问题

1.油气资源探明程度低,人均占有量低

我国油气资源丰富,但探明程度较低,人均占有量也较低。根据全国6大区115个含油盆地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的结果,我国石油远景资源量为1085.57亿吨,其中陆地934.07亿吨,近海151.50亿吨;地质资源量765.01亿吨,其中陆地657.65亿吨,近海107.36亿吨;可采资源量212.03亿吨,其中陆地182.76亿吨,近海29.27亿吨。尽管我国油气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偏低。我国石油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为11.5~15.4吨,仅为世界平均水平73吨的1/5~1/6;天然气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为1.0万~1.7万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7万立方米的1/5~1/7。与耕地和淡水资源相比,我国人均占有油气资源的情形更差些

2.油气资源分布不均

全国含油气区主要分布情况是:东部,主要包括东北和华北地区;中部,主要包括陕、甘、宁和四川地区;西部,主要包括新疆、青海和甘肃西部地区;西藏区,包括昆仑山脉以南、横断山脉以西的地区;海上含油气区,包括东南沿海大陆架及南海海域。

根据目前油气资源探明程度,从东西方向看,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从南北方向上看,绝大部分油气资源在北方。这种油气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格局,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油气供求关系的协调带来了重大影响。从松辽到江汉和苏北等盆地的东部老油区占石油储量的74%,以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为主体的中部区占5.77%,西北区占13.3%,南方区占0.09%,海域占6.63%。而海域中渤海占全国储量的4%。2000年,随着更多的渤海大中型油田被探明,海上也表现出石油储量北部多于南部的特点。

目前,我国陆上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占陆上资源量的43.2%和39.0%。天然气探明储量集中在10个大型盆地,依次为:渤海湾、四川、松辽、准噶尔、莺歌海-琼东南、柴达木、吐-哈、塔里木、渤海、鄂尔多斯。资源量大于l万亿立方米的有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珠江口、东海、渤海湾、莺歌海、琼东南、准噶尔9个盆地,共拥有资源量30.7万亿立方米

3.供需差额逐渐加大

最近5年,石油消费明显加快。2006年全国石油消费量达到3.5亿吨,比2000年净增1.24亿吨。

到2020年前,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高速度发展,工业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特别是交通运输和石油化工等高耗油工业的发展将明显加快。此外,城镇人口将大幅上升,农村用油的比重也将增加。多种因素将使我国石油需求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在全社会大力节油的前提下,如果以平均每年的石油需求量大体增加1000万吨的规模估计,到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将接近5亿吨;进口量3亿吨左右,对外依存度(进口量占总消费量的比率)约60%,超过国际上公认的50%的石油安全警戒线。我国石油安全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4.原油采收率较低,成本居高不下

俄罗斯的原油平均采收率达40%,美国为33%~35%,最高达70%,北海油田达50%,国外注水大油田的采收率为50%左右。我国的平均采收率大大低于这一水平。原油包括发现成本、开发成本、生成成本、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在内的完全成本,目前与国际大石油公司相比,我国原油的完全成本非常高。1998年,中石油和中石化重组之前,我国的石油天然气产量一直作为国家指令性计划指标,为保证产量任务的完成,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只有将有限资金投向油气田开发和生产;而在新增可动用储量不足的情况下,只有对老油田实行强化开采,造成油田加速进入中后开发期,综合含水上升很快,大大加速了操作费用的上升。重组后的中石油,职工总数很多,原油加工能力不高,这就导致人工成本太高,企业组织形式不合理,管理水平不高。各油田及油田内部各单位管理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很多。预算的约束软,乱摊乱进名目不少。在成本管理上,没有认真实行目标成本管理,加之核算制度不够严格和科学,有时还出现成本不实的现象。

5.石油利用效率总体不高

我国既是一个石油生产大国,又是一个石油消费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石油利用效率不高的国家。以2004年为例,我国GDP总量为1.9万亿美元,万美元GDP消耗石油1.6吨。这个数字是当年美国万美元石油消费量的2倍,日本的3倍,英国的4倍。目前,国内生产的汽车发动机,百公里油耗设计值比发达国家同类车要高10%~15%。我国现阶段单车平均年耗油量为2.28吨,比美国高21%,比德国高89%,比日本高115%。要把我国2020年的石油总消费量控制在5亿吨以内,就要求在过去15年石油消费的平均增长水平上,每年降低25%以上。以上情况,一方面,说明我国节约用油的潜力很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节约、控制石油消费过快增长的难度相当大

6.石油科技水平发展较低

我国石油科技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科研创新能力更差。基础研究水平差,大部分基础研究工作只是把国外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在我国加以具体运用。如地震地层学、油藏描述、水平井技术和地层损害等。另外,国外还有许多先进理论尚未引起国内足够的重视,如自动化钻井、小井眼钻井、模糊理论在油藏工程中的应用等。基础研究的这种局面表现为我国科研工作的创新能力差,缺乏后劲,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

‘叁’ 什么是贷款换石油模式

贷款换石油模式是一个中国式的国际石油贸易模式创新。与从国际石油市场上直接购买“贸易油”和直接投资海外从而获取“份额油”不同,贷款换石油所选择的谈判对象既不是财大气粗的中东石油生产国,也不是地缘政治风险极高的国家,而主要是与中国一样的新兴国家,其内外部环境相对稳定,同时对国外资本又有较高需求。
自2009年以来,我国先后与俄罗斯、委内瑞拉、安哥拉、哈萨克斯坦和巴西五国签订了总额为450亿美元的“贷款换石油”协议。按照这些协议,在未来十五到二十年间,中国将通过向相关国家的石油企业提供贷款,换取每年3000万吨左右的原油供应。“贷款换石油”对贷款双方而言,可谓各取所需。

贷款换石油模式产生动因分析
贷款换石油模式的产生背景是始于2007的国际金融危机,国际石油价格从147美元急剧下跌至40多美元,国际石油市场出现了量价齐跌的局面,依赖石油作为国家振兴主导产业的众多产油国出现了国民收入下降,企业特别是能源企业运营资金短缺,石油生产国缺少现金来进行经济拯救计划,而金融危机造成了国际融资成本骤然上升,世界重要石油生产国通过发行国际债券填补财政空缺的希望难以实现。
(一)石油生产国财政资金匮乏
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俄罗斯、巴西等石油出口国的经济与油价的涨跌密切相关,急切需要依靠石油出口换取经济发展资金。尤其是俄罗斯,俄罗斯2009年财政预算的重要参考指标是国际石油价格为75美元。当国际油价为每桶60美元时,财政收入便开始出现赤字;当低于50美元时,赤字将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1%。油价暴跌对俄罗斯外汇储备影响惨重,自2008年8月以来,受金融危机和国际局势的影响,俄罗斯遭遇资金外撤潮。2009年俄罗斯需要偿还的外债总额高达1771亿美元,今后三年需要偿还的外债远远高于现有外汇储备总额。近年俄罗斯油气企业对外扩张迅猛,需大量借用西方银行短期贷款。金融危机油价下跌的环境下,企业收益大幅减少。在此情况下,石油公司不仅无力偿还外债,而且无力筹措2009年的生产投资,陷入走投无路的困境。受到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是俄方主动促成贷款换石油的重要原因。
哈萨克斯坦正计划斥资2.2万亿坦戈(约146亿美元)刺激因金融危机冲击而倍受打击的国内经济。从哈萨克斯坦国内情况来说,亟需获得外部的资金注入。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国家中受经济危机影响最早、最深的国家,由于金融业对外开放度较大,2008年哈萨克斯坦商业银行所欠外债高达1006亿美元,而油气价格下跌、出口萎缩直接影响到了哈国偿付外债的能力。而国民储蓄率不高的巴西长期借助外资投入开发本国资源,在目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下,巴西遭受了资本外逃、资源企业收入锐减的冲击,对外部融资的需求急剧增长。为了开发南部海岸外的海底石油储备,特别是原油储量可能高达80亿桶的图皮大油田,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制定了为期五年、投资规模1744亿美元的投资计划,为此迫切需要外部资金。
(二)石油出口国多元化出口
近年来,在全球能源版图呈现俄罗斯与欧美抗衡的局面:欧美筹建纳布科管道,俄罗斯便筹划南溪管道;西方热议跨里海天然气管道项目,俄罗斯就提出沿里海管道方案。而俄罗斯通过拉拢中国,以石油为诱饵加强与中国的联系,以期获得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上的支持,这样有利于增加俄罗斯在与美国、欧洲全面博弈中的筹码。目前,俄罗斯正在制定2030年的能源战略。俄罗斯与欧洲在油气供给问题上相互依赖,这既是欧洲的软肋,也是俄罗斯的软肋。如果开辟了东方市场,俄罗斯对欧洲市场的依赖可以大大减轻。如果远东油气管道已经开通,俄罗斯人应对西方压力的姿态可能更为强硬。而中国的大市场正是他们所需要的。同样巴西、哈萨克斯坦和委内瑞拉等新兴国家迫切希望通过增加对中国的石油出口,避免过度依赖欧美国家的局面,实现国际石油市场的多元均衡博弈,取得国家最大化的政治、经济收益。
(三)中国石油安全需求压力
目前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随着制造业快速发展和生活用能源的迅猛增加,对原油等能源消费将急剧扩张。近十年来,中国的石油产量年均仅增1.8%,但石油消费增长率则稳定在6%以上,供需矛盾突出,进口石油依存度不断增大。2008年中国石油(包括原油、成品油、液化石油气和其他石油产品)净进口量达20067万吨,同比增长9.5%,而2007年,这个数据为18328万吨。2008年进口石油依存度已达49.8%。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8)》蓝皮书预计,2010年和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达到4.07亿吨和5.63亿吨,分别比2006年提高17.42%和62.47%。而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10年进口石油依存度将达到61%。俄罗斯等石油生产国巨大的石油产量以及其区位优势对于获得稳定的石油供应意义重大,可以有效缓解我国未来供需压力,保障我国石油供需安全。
(四)国家外汇储备贬值风险
贷款换石油模式被视为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明智选择。通过贷款换石油,我国把部分美元资产转换成油气等资源类资产,对于调整外汇储备结构、推动外汇储备的多元化、抵御金融风险将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当前面临的情况是,一方面外汇储备面临贬值风险,另一方面是石油等战略物资无处可储。“贷款换石油”背后,中国运用外汇储备的新策略正浮出水面。其基本思路是,利用中国资本和外汇充裕的优势,由政策性银行或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出资,使用外汇储备,向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开发提供贷款(如油田开采,输油管道建设),中国获得按一定价格购买石油产量作为投资回报。对拥有近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来说,比较符合我国的经济现状与能源局势。首先,这有利于中国满足自身的能源需求,同时分散外汇储备的贬值风险。中国的外汇储备中,包括7680亿美国国债,还有大量其他美元资产。美国为了走出经济衰退,白宫继续增加财政赤字,美联储帮助银行摆脱困境也向市场投放了大量货币,这损害了美元的长期价值。我国对外资产结构的弊病在于官方储备所占比重过高,这一特点不仅降低了我国对外资产的收益率,而且由于储备资产中美元资产占据多数以及危机正在动摇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根基,我国作为美国最大外国债权人,由此受到的潜在威胁最大。在这种情况下,把烫手的美元通过扩大进口、海外投资(包括贷款)等方式换成其他有用资产,对我国非常合算。
贷款换石油模式的风险
(一)协议贷款利率风险
中国的贷款由国家开发银行提供,贷款利率为固定利率6-7%。俄罗斯与中国早在2008年秋天就签署了石油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原计划俄罗斯两家公司在2008年底之前就获得第一批贷款,但双方未能就贷款条件达成协议。双方经过多轮谈判,分歧主要集中在贷款利率上。俄方始终要求贷款采用固定利率,并享受较低的援助性优惠,而中方则坚持采取与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相挂钩的浮动利率,国际上正常的贴现利率在8%左右,美国国债的利率也在6%以上,所以贷款利率相比国际市场较低。国际资本市场利率长期处于波动状态,而我国按照相对较低的规定利率进行贷款,将会产生较大的利率风险损失。
(二)石油贸易价格风险
出于稳定供应的考虑,石油供应价格肯定要进行阶段性谈判来提前确定,类似于目前的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过程将“艰苦而漫长”。以俄罗斯贷款换石油为例,石油价格以俄石油运到纳霍德卡港口的价格为基准,最终确定实行浮动价格机制,随行就市。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家石油价格较低成为协议相关国家不愿一次性签订长期固定石油价格的根本原因,未来世界经济的复苏一定会带动整个国际市场油价的回升。如果未来石油价格市场波动较大,中国贷款换石油协议就会面临巨大的贸易价格风险。
(三)油源稳定供应风险

由于贷款换石油协议的供油量协议只是意向性的,存在未来协议执行期间供油量不确定的风险,而俄罗斯由于财政资金短缺等经济原因和设备老化等技术原因,有可能会出现东西伯利亚石油产业上游开发不足,短期内无法实现每年1500万吨管道供油的承诺,而从西伯利亚西部油田调拨又势必增加成本,最近这两年,出于战略需要,俄罗斯几大石油公司在欧洲、非洲、东南亚、拉美到处抢占资源,扩张势头很猛。这种扩张缺少自有资金的支持,不得不向西方大量借贷短期债务,现如今俄能源公司开始面临“还债高峰期”。另外,俄油气公司还面临扩大再生产的问题。这几年协议相关国家在本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方面投入明显不足,为了急于实现石油外汇收入和国家财政投入都在迅速扩大勘探开发投入,资金缺口较大。
(四)贷款担保机制风险
“贷款换石油”中贷款担保机制一度成为中俄协议谈判的焦点,由于双方在俄罗斯为合同提供政府担保的问题上存在分歧,谈判陷入僵局。中国要求俄罗斯为贷款提供包括保证对华石油供应量,以及获得俄罗斯油田开发许可等多种形式的担保,完全是出于考虑贷款执行的保障和贷款回收的安全问题。
(五)美元汇率风险
美元汇率变动给贷款换石油模式带来巨大风险。目前,美国正实行激进的财政和货币扩张政策,2009年财政赤字预计将高达1.84万亿美元,未来十年累计赤字更将升至7.1万亿美元的规模。因此,在中长期的时间跨度内,美元大幅贬值的可能性非常大。尽管中国与巴西达成了双边货物和服务贸易采用本币结算的共识,但资本账户下的双边贷款很可能并不包括在其中。若未来美元大幅贬值,作为贷款方的中国将蒙受重大损失。就此而言,“贷款换石油”又不能无节制盲目推进。
贷款换石油模式的意义
(一)保障石油通道安全,实现进口路线的多元化
中国石油进口长期依赖中东到亚太地区的海上石油生命线,因此,中国迫切需要解决近距离陆上石油运输的问题。通过与俄罗斯、巴西、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石油贷款实现未来长期供应可以有效降低对该路线的依赖。可以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尽可能避开战略上脆弱的海运航路运输,保障我国石油通道安全,实现进口路线多元化,作为石油消费大国,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对于我国的能源安全至关重要。特别是贷款换石油建设的远东管道中国支线是中国第二条陆上石油运输管道,年输油达1000万吨,加上通过贷款换石油推动的中哈管道份额油数量,这对中国的能源安全,无疑具有重大意义。2006年开始运行的中哈原油管道实际运输能力为每年2000万吨,而目前中国在哈萨克斯坦的权益油只有每年1300万吨,剩下的700万吨只能靠贸易方式获得。中哈通过贷款换石油有可能实现未来2000万吨的运输能力全部来自权益油。
(二)推进合作石油建设,加快我国相关项目进度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罗斯国家石油管道运输公司签署从俄罗斯斯科沃罗季诺到中国边境的管道设计、建设和运营协议,中俄原油管道协议的签署建立在去年中石油和俄罗斯国家石油管道运输公司签署的俄罗斯远东原油管道中国支线原则协议的基础上。根据原则协议,双方将在俄罗斯远东原油管道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共同建设和运营从俄罗斯远东城市斯科沃罗季诺经中国边境城市漠河到中国大庆的中俄原油管道。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也分别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俄罗斯国家石油管道运输公司签署了提供贷款的协议。俄罗斯国家石油管道运输公司同时表示,从俄罗斯斯科沃罗季诺到中国边境的管道将于2009年开始建设,2010年投入运营。管线的建设将与俄罗斯远东原油管道一期建设同步进行。
(三)稳定石油供应数量,补充国家石油储备体系
我国正致力于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石油储备制度。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高达50%左右,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成为确保中国能源安全的关键。贷款和石油资产的互换,使中国摆脱了单一的陆地或海上储备方式,走向国家储备体系和海外准储备体系相结合的方式。由于贷款协议约定生产国稳定供应中国一定的石油,相当于我国在海外石油生产国进行了一定规模的石油储备,缓解我国石油市场进口供应的不稳定性,从而稳定国内石油市场,减少供应短缺发生的风险。根据相关协议,贷款换石油国家每年向中国输送3000万吨石油,这一规模相当于2008年中国石油进口量的1/5左右。第一批石油储备包括镇海、舟山、大连和黄岛等4个基地已经建成并储油入库。石油储备二期工程已经规划完毕,包括锦州等8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有望在年内开工建设。中国第一批4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仅有1000万吨的储量,总体而言国家石油储备能力有限,通过外汇换取石油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一全新的贸易模式,为未来中国在国际能源格局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四)带动石油产业出口,创造产业海外经营条件
贷款换石油模式除在油价和贷款利率等商业谈判外,会在的上游开采权和下游市场份额上取得突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贷款换石油协议,作为协议的一部分,中石油取得了哈萨克斯坦曼格什套油气公司48%的股权。中国与巴西签订的贷款换石油协议中包括巴西国家石油公司从中国进口液化天然气站、钻井平台和运输船等设备,实施巴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巴西已经表示,会考虑将更多业务交给中国技术实力越来越雄厚的油田服务公司,这将有助于削弱斯伦贝谢和哈里伯顿等一些西方公司在巴西市场的优势地位。2000年后中国石油巨头在海外拓展的力度渐次增强,目前除中东外已形成了以非洲、中亚、拉美为主力的庞大海外业务群。截至2008年底,中国石油的油气投资业务已扩展到29个国家、涉及75个项目,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分别达到3000多万吨、46多亿立方米。目前,这些项目主要分布在非洲、中亚、拉美、中东和亚太五大区块,并形成了以苏丹、哈萨克斯坦和委内瑞拉为主力的海外油气产区。贷款换石油是能源领域合作当中的一个起点,未来在石油领域的多边合作范围和深度会更加广泛。
(五)平抑国际价格波动。减少石油市场过度投机
贷款换石油模式将减弱国际石油市场的市场投机行为。在现阶段的国际石油市场上,石油贸易主要有现货、期货、易货三种交易方式。为制造和维持高油价,销售商、生产商和由国际上的一些大银行、投机基金及其他金融投资者组成的期货商,通过远期商品交易以一种非常隐秘的方式决定着石油价格和最终分配。而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催生的这种带有显着政府色彩的交易模式,既解决了相关政府、企业的现金流问题,也使中国获得了稳定的石油供应。这种通过政府间大宗合同谈判解决油气供应的方式是产油国和消费国之间一个全新的交易模式。贷款换石油这样长期的大宗贸易方式具有稳定油价的作用,因为,贷款换石油交易合同的签订,证明中国正在运用手中强大的外汇储备影响和改变石油交易格局。中国的贷款换石油长期协议的签订,现在以原油期货为首的所有商品价格都已经丧失了大幅超高的基础。中国开创的这种政府间大宗石油交易的模式,对长期的原油价格将起到“稳定阀”的作用。

(六)降低市场购买成本,获得长期稳定石油供应
通过贷款换石油协议,中国可以相对比较稳定地换取国外3000万吨石油供应,相当于中国2008年国家石油总需求的大约4%,国家总石油进口总量的8%。按照协议的利率计算,这意味着中国以每桶约20美元的价格得到石油供应。鉴于中国在现货市场购买多数石油,这是一项重大节省。我国石油进口商为了获得长期的石油进口供应,弥补国内日益扩大的石油供需缺口,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人力去国际石油市场和产油国进行进出口贸易谈判,在国外重要的石油交易中心设立办事机构,由于众多产油国整治地区趋势动荡,石油生产投资缺乏稳定持久性,获得稳定的长期供应需要耗费大量的市场需求成本。
(七)规避直接投资壁垒,树立中国良好国际形象
通过投资获取份额油,运作难度和风险又往往是最高的。一方面,多数国家并不愿将本国资源的开采权拱手让出,一些拉美国家甚至动辄对外资油田实行国有化政策;另一方面,全球新发现的油田数量又极为有限,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较晚,因而被迫涉足一些政局或周边地缘形势不稳的国家和地区。由于众多产油国当地政府和居民对中国石油公司开展跨国石油合作存在一定程度的抵触情绪,贷款换石油有利于产油国改善本国的投资环境,以吸引到更多的国外投资。中国向委内瑞拉、巴西和厄瓜多爾尔尔提供的中长期贷款将主要用于修建道路、炼油厂、水力发电站、港口及机场等基建设施。这最终会帮助中国海外投资规避直接投资产生的障碍壁垒,有利于中国在石油生产国家和地区树立国际形象。

‘肆’ 中国石油化工工业发展史

石油化工是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化学工业,以石油作为主要原料。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美国,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产业体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石油化工迅速发展,50年代在欧洲兴起,60年代进一步扩展到日本和全球各地。这一转变导致了世界化学工业的生产结构和原料体系的重大变化,许多化学品的生产从以煤炭为原料转变为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石油化学工业的新工艺和产品不断涌现。到70年代初,美国生产的石油化学产品种类繁多,达到数千种。如今,石油化工已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基础产业。
在石油化工的初期阶段,随着石油炼制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炼厂气。1917年,美国化学家C.埃利斯利用炼厂气中的丙烯合成了异丙醇,这是第一个被工业化的石油化学品,也标志着石油化工时代的开始。1919年,联合碳化物公司研究了通过乙烷、丙烷裂解生产乙烯的方法,林德空气产品公司随后从裂解气中分离出乙烯,并将其加工成各种化学产品。1923年,联合碳化物公司在西弗吉尼亚州查尔斯顿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以裂解乙烯为原料的石油化工厂。在20至30年代,美国石油化学工业主要利用单烯烃生产化学品,如丙烯水合生成异丙醇、丙烯制环氧丙烷等。
在战争时期的推动下,石油化工在芳烃产品生产和高分子材料方面取得了显着进步。战时对橡胶的需求推动了合成橡胶生产技术的发展。1941年,陶氏化学公司从烃类裂解产物中分离出丁二烯作为合成橡胶的单体;1943年,建立了丁烯催化脱氢制丁二烯的大型生产装置。为了满足战时对甲苯的大量需求,1941年美国开发了通过石油轻质馏分催化重整生产芳烃的新工艺,为苯、甲苯和二甲苯等重要芳烃提供了新来源。1943年,美国杜邦公司和联合碳化物公司利用英国卜内门化学工业公司的技术建立了聚乙烯厂;1946年,美国壳牌化学公司开始用高温氧化法生产氯丙烯系列产品;1948年,美国标准油公司采用德国技术用氢甲酰化法生产八碳醇;1949年,乙烯直接法合成酒精投产。这些发展使得1950年美国的乙烯产量达到680kt,产品种类超过100种,石油化工产品占有机化工产品的60%(1940年仅占5%)。
在20世纪50年代,石油化工在欧洲、日本和其他地区得到了广泛重视,特别是在合成橡胶、塑料、合成纤维等材料的发展上。50年代,欧洲开发了一些关键性新技术,如1953年联邦德国化学家K.齐格勒发明了低压法生产聚乙烯的新型催化剂体系,并迅速投入工业生产;1955年,卜内门化学工业公司建立了大型聚酯纤维生产厂;1954年,意大利化学家G.纳塔发展了齐格勒催化剂,合成了立体等规聚丙烯,并于1957年投入工业生产。其他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如1957年美国俄亥俄标准油公司成功开发了丙烯氨化氧化生产丙烯腈的催化剂,并于1960年投入生产;1957年,乙烯直接氧化制乙醛的方法取得成功,并于1960年建成大型生产厂。进入60年代,还有乙烯氧化制醋酸乙烯酯、乙烯氧氯化制氯乙烯等重要化工产品投入生产。石油化工新工艺技术的不断开发成功,使得传统以电石乙炔为起始原料的大宗产品,逐渐转向石油化工的原料路线上。在此期间,日本、苏联也开始建设石油化学工业。
进入70年代,国际石油价格两次大幅上涨,乙烯原料价格飙升,产品生产成本大幅增加,石油化工面临巨大挑战。为了应对这一冲击,美国、日本和西欧等主要乙烯生产国采取了关闭部分生产装置、降低装置开工率、节约生产能耗、开展副产品综合利用、进行深度加工、发展精细化学品、加强代油原料研究等措施。与此同时,世界石油化工的格局也发生了变化。全球大约有1000个石油化工联合企业,使用的原料油占原油总产量的8.4%,用气占天然气总量的10%,这些企业大多被少数跨国生产商控制。然而,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油、气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正在建设更多的石油化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