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苏丹为什么把石油开采给中国
扩展阅读
钻石怎么总扒了 2025-07-26 16:10:34

苏丹为什么把石油开采给中国

发布时间: 2025-07-26 01:50:10

‘壹’ 中国在南苏丹推进的主要项目具体是什么

中国在南苏丹推进了多个重要项目。在基础设施领域,有公路建设项目。中国企业参与修建了一些连接南苏丹主要城市和地区的公路,改善了当地的交通状况,促进了地区间的人员往来、物资运输,为经济交流提供了基础保障。

能源开发方面,中国与南苏丹在石油领域有合作。南苏丹石油资源相对丰富,中国企业参与石油勘探、开采等工作,这不仅助力南苏丹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也满足了部分国际能源需求。

农业领域也有相关项目。中国派遣农业技术专家团队,带去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帮助南苏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产量,缓解粮食短缺问题,提升当地农业发展水平。

此外,在民生领域,中国援建了一些医院和学校。援建的医院提升了当地的医疗服务能力,为民众提供更好的就医条件;新建的学校改善了教育基础设施,让更多南苏丹孩子能够接受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

‘贰’ 达尔富尔危机的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由来

2004年4月1日,在非洲联盟调解下,苏丹政府与苏丹解放军及正义与公正运动的代表在乍得首都举行了谈判,4月8日双方达成停火协议。同年7月15日,双方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了第二论谈判。反政府武装提出六点要求,主要是解除达尔富尔阿拉伯民兵组织武装、对所谓种族灭绝和种族清洗进行国际调查、释放战俘、把谈判地点从埃塞俄比亚转到中立国等要求,苏丹政府拒绝接受这些要求。4月17日,此次谈判宣告破产。同年12月,在尼日尔爾利亚首都阿布贾又举行了第三论谈判,也未取得任何进展。
一年多来,经过中立国乍得和非洲联盟多次协调,阿布贾谈判仍在继续,谈谈停停,至今仍未解决任何实质问题。为此联合国安理会于今年上半年曾发布1590和1593号两项决议,要求苏丹政府和达尔富尔反政府武装在非洲联盟的协调下尽快停止武装冲突,和平解决争端。自去年4月8日苏丹政府与达尔富尔反政府武装签署停火协议以来,双方之间未发生严重武装冲突,但反政府武装袭击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人员和抢夺援助物资的事件仍然不断发生。 中国对非洲石油的探险是从苏丹开始的。1995年,中石油开始进入苏丹。短短几年时间,苏丹已成为中国重要石油来源。目前,中石油在苏丹拥有12家企业,占有苏丹最大石油公司大尼罗河股份公司40%、喀土穆炼油厂、石化厂各50%和95%股份,并修建了750公里输油管和苏丹港30万吨油轮输油终端。苏丹政府对华出口额一度占总额的55%,其中大部分为原油。2004年1至4月,从苏丹港出发的25艘油轮竟有19艘开往中国。
通过中国的投资,苏丹在1999年成为石油出口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通过在苏丹的石油开发,中国开始逐步摆脱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正因如此,中国需要苏丹政府保持对国家的控制,以确保自己的能源利益;而苏丹方面也需要中国的扶持,从而能在日益孤立的国际舞台上继续周旋。 中国是苏丹最大的贸易伙伴。据商务部提供的信息,1997年以来,在石油开发项目带动下,双边贸易量猛增。2001年,苏对华贸易占其外贸总额的35%,其中对华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55%,从中国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14%。2003年1月到12月,中苏进出口总额达到19.2亿美元,其中中国从苏丹进口14.4亿美元。中国从苏丹进口的商品主要是原油。
目前大部分西方国家的投资已从苏丹撤走,只有中国公司仍继续活跃,其中以中石油的规模最大,占苏丹最大的石油财团40%股份。中石油拥有4个苏丹油田的开采权,其中3个已经投产,年产量超过2600万吨。中国还投资兴建炼油厂及铺设输油管道,协助苏丹出口石油,现时原油出口占苏丹外贸收入的70%,其中大部分出口到中国。
1996年11月,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标获得苏丹穆格莱德油田1、2、4区块开发权,并负责组建作业集团———大尼罗河股份有限公司,中方占最大股份(40%)。该项目由3个区块和一条原油外输管线组成,1999年6月完工,8月底出口了第一船原油,目前日产原油25万桶。该项目自运营以来效益显着,对促进中苏两国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
另外,中国在苏丹首都喀土穆还有炼油厂、石油化工厂。中油集团和苏丹政府各占喀土穆炼油厂50%的股份,项目于2000年5月正式投产,年加工能力为250万吨原油,目前运行良好。中油集团占喀土穆石油化工厂股份的95%,苏丹政府占5%。2002年3月5日正式投产,设计年产1.5万吨聚丙烯。
除了投资,中国早在1981年就开始在苏丹进行劳务承包。中国在苏丹的承建项目包括石油化工、港口、电站、房建、路桥等。外交部西亚非洲司对本报记者说,中国在苏丹大约有3000人。据了解,中方人员主要是公司代表和承包工程的劳务人员,但中国公司主要集中在苏丹中南部地区,而达尔富尔地区位于苏丹西部。
因为在苏丹拥有重大的石油利益,若苏丹局势太过波动,也会影响中国的利益,所以中国对苏丹采取中庸政策,不向其施压,也不赞成制裁,游说苏丹政府接受联合国派驻维持和平部队,自己也积极参与了维和行动,先后派遣430名军人进驻苏丹,除协助维和任务外,也间接保护中国在当地的石油利益。
维和部队数千名成员以非洲联盟为主,中国是少数参与苏丹维和部队的非盟以外国家,可见苏丹如何信赖中国。美国去年要求扩大维和部队至两万人,幷要求派遣联合国其他国家的军人,该建议被苏丹拒绝,中国起初也反对建议,但近月态度转变,分析估计胡锦涛在会见苏丹总统巴希尔时会协助联合国进行游说。 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在非洲的外交工作一向以国家利益先行,石油及矿产等天然资源是首要目的,其次就是非洲国家的票源。自2003年至今,胡锦涛先后三次出访非洲,三次访问的国家鲜有重复,几乎48个非洲邦交国都亲自探访过。虽然非洲国家都是穷国小国,但在联合国或其他国际组织却拥有实实在在的投票权,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推动利益攸关的议题时,需要其他成员国的支持,而香港前卫生署长陈冯富珍得以当选为世卫总干事,已证明了非洲票源的实力。
然而中国虽然付出很多,却没有收到预想的回报。由于担心中国的垄断地位,近年来苏丹政府通过种种手段打压中国石油公司。作为最大股东的中石油,却屡屡在当地各项招标中失败,或被迫以高价签标。
西方对苏丹实行经济制裁导致在当地控股的中石油面临国际困局。中国政府坚持“不干涉”原则,对苏丹政府使用中国资金、武器支持阿拉伯民兵不闻不问。当地大使馆又对中资企业和中国经济利益保护不力,对中国企业间的协调问题熟视无睹,一味将问题往国内推诿,造成中石化、中石油恶性竞争,结果被苏丹利用而两败俱伤。 由于达尔富尔人道危机愈演愈烈,中国出于构建国际战略的考量,不可能公然反对联合国相关决议。另一方面,顾及中国在苏丹石油利益,又势难转而支持国际社会对达尔富尔的干预,真可谓向前失分,向后也失分。苏丹拿着中国提供的武器在达尔富尔大打出手,给中国造成巨大外交麻烦,同时又毫不客气地打压中资石油公司,使其经营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面对这种两头不讨好的困局,一些中国观察家认为是“美国力图打压中国的企图”,主张加大对苏丹政府的支持力度。但有识之士指出,必须检讨中国在苏丹的外交策略和经营理念,用更理性、更负责的政策来维护中国的国际形象和经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