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人类已经可控核裂变了,为什么还要研究核聚变,是还不够用吗
核裂变与核聚变,除了失控反应下都会炸出蘑菇云外,没有一点儿相同之处。现在,全世界正在运行的核电站共有440座,当然,全部都是核裂变反应堆。全球核电站的总发电容量超过350千兆瓦,占发电总量的约16%,要是把所有反应堆的运行时间加在一起,已经有10000年了。
一万堆时,看上去技术应该很成熟了,那为什么非要费那么大劲研究可控核聚变呢?因为裂变反应有几个缺陷,怎么都无法绕开。
裂变反应堆远不如聚变反应堆安全。想让聚变反应持续进行,需要极端苛刻的高温高压等条件。比如在太阳的中心,1500万度的高温和极端的高压下,氢聚变成氦,损失一部分质量换取了巨大的能量。在地球上我们无法制造那么极端的高压环境(没有那么强的压力容器),只能将反应核心区域的温度提高到上亿度,让氘和氚(氢的同位素)的原子核飞速运动剧烈碰撞来实现聚变反应。
如果发生故障、事故、战争、自然灾害,导致聚变堆降温、失压、失控、破损,聚变反应的条件便被破坏了,这时反应立马就会自行停止。即使反应堆被导弹炸平了,因为反应物质没有放射性,所以没有发生灾难性事故的可能。
裂变反应正好与之相反。裂变反应的反应门槛非常低,只要足够质量的(超过48.8公斤)铀235放在一起,它自己就会开启链式反应。所以一旦发生特殊情况导致约束失效,裂变反应便会失控,生成大量热能造成爆炸事故,放射性物质泄漏,演变成巨大的灾难。如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
相比聚变反应,裂变反应的效率太低了。裂变反应的门槛儿低,效率也低。在核电站的裂变反应堆中,核燃料只有不到1%的质量能被转化成能量;而在聚变反应中,将有7%的质量被转化成能量。
也不算多是吧?转化率100%的反应也有,正反物质湮灭,不过一个反氢原子的制备价格就得上亿美刀,玩不起呀。
以目前的核电技术水平,1千克铀235裂变,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烧2700吨煤;而未来的核聚变反应堆中,1千克氘、氚混合物聚变时所释放的能量将是铀235的4.14倍,相当于烧11180吨煤。
效率高4倍值得付出这么大努力吗?值!因为不光效率高,它还便宜。
聚变的燃料丰富而廉价;裂变的燃料昂贵而难以获得。核聚变的原料就是氢的同位素,氕氘氚。这些东西在海水里多得是,1千克海水里就能提炼出0.03克的氘。通过聚变反应,这0.03克氘能释放出的能量大概相当于300升汽油,足够我开车去10趟北戴河了。
据估计,全球的海洋中有14亿立方公里海水,共含有40万亿吨氘,全用来核聚变发电的话,足够人类挥霍几十亿年!氘的制造提取也很方便,用锂吸收中子的方法就能得到。
反观裂变反应。目前制备1公斤浓缩铀的费用至少1.2万美元,而且工艺复杂,得拿离心机一点点“甩”出来。你瞧伊朗折腾那么长时间也没弄出来多少。
而用锂吸收中子的方法从海水中提取1公斤氘需要多少钱?才300美元。
正因为裂变燃料昂贵,所以福岛核电站发生事故后,东京电力集团怕核燃料被污染,舍不得用近在咫尺的海水给反应堆降温,以致于酿成了祸害全球的恶性核事故。
核废料污染问题。裂变反应堆产生的废料是有很强放射性的危险品,全世界有核电国家对它的处理方法都差不多——把钚提取出来,然后摆在那里装看不见,或者深埋,眼不见心不烦,等未来有技术了再处理。
不管它是决对不行的,这些核废料中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可能长达几十万年,就是说几十万年后这些废料一旦泄漏了还是会造成灾难。
以前有人提议给扔火山口里去……拜托,这些核废料中的放射性元素密度非常大,集中扔火山口里是一边放热一边下沉的。它们会烧熔岩层一路向下,最终烧穿火山的“封口”造成喷发,然后随火山灰扩散到一大片区域甚至整个地球。
而核聚变的废料是什么?氦,拿来吹气球啊,或者直接排放也可以。
总结一下。其实只需安全性不够高这一个理由,便足够让人类想辙告别核裂变,攻关核聚变了。一个是出问题就失控,一个是出问题就自停,高下立判。
中国的可控核聚变研究处于世界第一梯队里,计划到2035年建成新一代聚变工程实验堆,开始大规模的核聚变科学实验。除此之外我们也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全球科学家一起努力解锁可控核聚变这一超级能源。
至于什么时候能投入商用……说是2050年,谁知道呢。
核裂变并不是一个取之不竭的能量来源方式,其实全世界一共探明有可开采价值的铀矿总储量只有459万吨。这些铀矿如果全部开采出来仅仅够我们现有规模的核电站再使用70-80年的时间。
也就是说,到7、80年后我们不仅仅是没有石油了,而且我们连铀矿也基本上耗光了。
而且这件事对我们还是相当重要的,中国本身已经探明的具备开采价值的铀矿储量仅仅有10万吨。在这个问题上咱们还是相当贫铀的。
所以我们现在就有大量的铀矿进口业务在做,以补充我们的产量不足。
而核聚变反应则不同,主要是用氘氚氦作为燃料。这些物质的储量可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以氘为例子,经过计算光海水中的氘储量就达到了70多亿吨。
这才是一个在很大的时间跨度范畴内可以认为是取之不竭的能源来源。
不过先别高兴,核聚变并不是一件容易搞的事情。之前和大家说过,咱们的核聚变装置中虽然实现了5000万度的高温持续运行1000秒的记录,但是核聚变装置中近似于真空环境。
这看似很高的温度和时间其实释放出的能量仅仅相当于燃烧几十克的汽油。
这个路还得慢慢的走,也只能寄希望于在真正的能源危机之前核聚变反应堆能够搞出来。
不过——这东西真心的难搞,7、80年内如果能出成绩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
人类已经可控核裂变了,为什么还要研究核聚变,是还不够用吗?
简单的说, 就是可控核聚变比可控核裂变厉害多了,好处多多了。而且可控核裂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进程的能源危机,只有可控核聚变才能够真正解决这个发展瓶颈。
人类对能量的认识和利用是逐步推进的。在猿人时代,人类的祖先们茹毛饮血,连最基本的能源都不知道。当雷击引发山火,猿人们从最开始的害怕敬畏,到拣拾品尝到火中烧烤的野味美味,对火渐渐有了认识,开始知道燃烧的害处和好处,从此开始了人类对能源的认识利用之旅。
千百年来,人们从烧柴草煮饭,到烧煤获取动力,再到燃油时代,标志着人类从古代的柴草时代跨入了石化时代,人类文明开始从蛮荒黑暗迈进现代光明阶段。随着 社会 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煤炭、石油等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这些资源都是经过亿万年的地下演化才形成的,储量是有限的,用一点就少一点,在一个相当长时期是无法再生的。
这样人类能源危机不断的加大,对发现和开发新的更高效能源要求越来越迫切,而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理论应运而生。
质能方程为人类开启能源宝库提供了一把金钥匙。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就是质能方程,这个理论对质量的属性进行了新的探讨和定义,在人类发现质量守恒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演出了质能守恒定律,指出在一个孤立系统中,所有粒子的相对论静能与动能之和在相互作用中保持不变,物体的质量就是所含能量的量度,质量和能量可以等价互换。从此,质量与能量有了确定的当量关系。
这个关系的表达式就是着名的质能方程:E=MC^2。这里的E表示能量值,单位J(焦耳);M表示质量,单位kg;C为光速,精确值为299792458m/s(米/秒),一般取值为300000000m/s。
这个公式的意思是,一切物质的质量中,都包含着同等的能量,质量相等的物质,所蕴含的能量是等价的。也就是说1kg白菜和1kg黄金的质量中所包含的能量度量是一样的。
那么1千克物质等量有多大呢?根据质能方程计算可得:
E=1kgx(300000000)^2=9x10^16J
1千克物质如果全部转换成能量,可得9亿亿焦耳的能量,相当于250亿度电,或者约2151万吨TNT黄色炸药,也就是21枚百万吨级核弹爆炸威力。
核能源时代来临,质能利用率得到巨大提升。人类发现了质能转化规律后,开始从石化时代走向核能利用时代。在石化时代,能源的利用转化率是非常低下的,1kg煤产生的热能只有29000000J,根据质能方程倒算,质能利用率只达到0.000000032%;1kg石油产生的热能只有41870000J,质能利用率只约0.000000047%。
二战催生了原子弹,开启了核能利用的新时代。原子弹是核裂变不可控的利用,一经激发,就瞬间释放。在广岛爆炸的原子弹,装药只有几十公斤,却达到了13000吨TNT炸药的爆炸威力,这是因为在亚原子层次,在核子的链式反应过程中,有0.13%的质量会转化为能量,质能利用率比煤要高出了400多万倍,比石油高出了276万倍。
但原子弹的能量释放一瞬就没了,而且只能够起到破坏作用。科学家们通过不懈努力,发明制造了反应堆,这些各式各样的反应堆能够使原子核裂变变得慢下来,人们就可以利用这些裂变过程中产生的能量来造福 社会 了。
一个和平利用核能的时代就到来了,最常见的可控核裂变利用就是现在遍布全球的核电厂。
但核裂变的效率比核聚变要低,且有诸多限制。这些限制包括,核裂变所需矿产资源储量有限,开发提纯工艺要求高,难度大,且放射性污染大,废料难以处理。在核发电站还频频发生了核泄漏事故,如1986年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等,全世界的核泄露事故已经发生数十起,给环境和人类造成很大损害。
而核聚变相对核裂变,是更安全、更环保、更高效的核能利用,理论上来说,核聚变是没有核废料排泄和残留,几乎没有任何污染,且原材料易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核聚变主要材料是氢的同位素氘和氚,氘在海水里储量非常丰富,约占0.003%,全球海水总量约134亿亿吨,所含氘总量有40万亿吨之多。1公升的海水中含有30毫克氘,核聚变所产生的能量相当汽油300升。这样仅地球上核聚变的原材料就足够人类使用几十亿年了,而且月球上还有丰富的氦-3,是核聚变更好的原料。
核聚变质能转化率可达0.7%,是核裂变的5倍多。既然有这么多好处,那为什么现在人类还不开始利用核聚变能源呢?这是由于:
核聚变门槛高,技术难题一时难以攻克。相比核裂变,可控核聚变的发生和持续条件非常苛刻,因此迄今为止,虽然有所进展,在实验室里面的可控核聚变时间越来越长,能量的输出越来越大,但要克服的技术难题还很多,目前的技术还远远达不到商业化运营的需要。
人类目前还是只掌握了不可控核聚变,也就是氢弹,“轰”的一声能量就一下子爆发了,这种能量除了破坏作用,丝毫也不能用于国计民生的造福。可控核聚变的难点在哪儿呢?
首先核聚变必须有高温或高压。比如太阳核心源源不断的核聚变是在1500万度高温和3000亿个大气压下维持的,在地球上,人类无法制造出3000亿个大气压,只能在高温上想办法。而核聚变单纯依靠高温,需要1亿 的温度,才能够保证其持续不断的进行。
这样更大的难题又来了:用什么容器盛装这个高温等离子体呢?要知道,在地球上任何元素在几千度的高温中都会被气化,而这个高温不是几千度,也不是几万度几十万度,而是比太阳中心温度还要高的1亿度。
还有,即便做出了这么高的温度,又能够约束这个高温等离子体,又怎么将这些高温形成的能量输出成为可用功呢?这就是可控核聚变必须解决的三个难点。简单的说,就是要实现超高温,并约束这个高温等离子体,还要能够做出功来。
现在实验可控核聚变实现的条件。现在找到的约束超高温等离子体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即磁约束、重力约束、惯性约束。目前成功较多的实验方法是采用磁约束,比较典型的就是一种叫做托卡马克的装置,这种装置就是利用磁约束实现可控核聚变的环形容器。
托卡马克装置中央有一个环形真空室,外面缠绕着线圈,这些线圈一通电,就会在环形真空室产生巨大螺旋型磁场,将其中的等离子体加热到亿度的目标温度,从而达到可控核聚变的目的。
现在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可控核聚变研究,中国也积极投身其中,成为国际合作研究的重要成员。虽然不断有好消息传来,过一段时间就有一个突破,但总体上进展还是比较缓慢的。
目前大致取得的成果为:已经获得了亿度高温,而且约束这种高温等离子体从几个毫秒,到现在最长可以维持1000秒,从过去输入大于输出,现在能够输出大于输入,也就是可以做出功来。这些进展已经是本质上的突破,证明了可控核聚变是可行的。
人类对能源能量的认识还任重道远。有科学家估计,人类要真正的实现可控核聚变商业运用,还需要30~50年的努力。
到了真正可控核聚变成为 社会 主要能源的时候,已经担忧了100年的能源危机就能够得到缓解,甚至可以说,人类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已经没有了能源危机之忧,人类文明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这就是已经掌握了可控核裂变,还要继续研究可控核聚变的原因。而且可以预见,即便掌握了可控核聚变,人类质能转换的能力还是很低等的,因为质能转换率只能够达到0.7%,还有99.3%的质能转换空间没有认识和开发。
而且人类随着文明程度的提升,对能源的需求将会成指数级增长。从本质上说,只有反物质湮灭,才能够达到100%的质能完美转换,这期间还有99.3%的阶梯需要我们去攀爬。因此人类即便掌控了核聚变,也还有更高层次的能源利用需要去开发,人类只要存在,攀爬就永无止境。
就是这样,欢迎讨论,感谢阅读。
核聚变和核裂变释放的能量,原料,原理,和污染性都不一样。比如核裂变的放射污染很难解决,但核聚变就不同,原材料易得,污染小,产生的能量高,可以是不同的研究方向
核聚变难度太大,几乎要将宇宙中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集成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是否能取得商业应用成功还不得而知。其实,目的无非就是要获得取之不尽的能源。
目前最终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方法层出不穷,有些方法比核聚变更现实,更容易实现,比如摩擦球发电技术,已经接近实用阶段,只要一块山东省大小的海洋面积,就可以解决全人类的用电需求,无任何污染,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但核聚变装置集成度高,能够安装在宇宙飞船上,这是其它清洁能源方式无法做到的。
核聚变和裂变这两个差远了,太阳就是核聚变原理,所以能释放那么多能量,如果是地球能搞出核聚变,一升海水就可以产生300升汽油的能量,地球的资源就用不完了,人类的进步,哪儿有个完啊。
唯有欲望和野心永远无法满足
差距太大了。核裂变是武器,核聚变是能源
目前的核裂变技术需要放射性元素,地球上非常少,收集困难,还有辐射危险,很快就有用完的一天,而核聚变是轻元素,地球宇宙中很多,产生能量效率也更高,宇宙中有核聚变变成的恒星,可没有由核裂变产生的天体。重元素产生太困难了,只有超新星爆炸才产出那么一点
裂变和聚变在技术上是天差地别,聚变才是清洁能源,利用率更高,如果聚变微型化无疑就是开启了能源新时代, 科技 将会大跃进。
② 富可敌国的石油巨人——国际大石油公司
所谓“国际大石油公司”就是指那些依靠私人资本创建和经营的跨国石油公司。提起国际大石油公司,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它们庞大的经营规模、横跨全球的业务范围、卓越的盈利能力和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巨大影响力。在2006年度《财富》全球500强排名中,前十位中石油公司就占据了五位。埃克森美孚位居世界500强榜首,361亿美元的高额利润使其成为全球500强有史以来最赚钱的公司(每天为它带来近1亿美元的进项),3399.38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使这个老牌石油大亨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富可敌国。埃克森美孚的石油和天然气日产量几乎是科威特的两倍,公司在全球六个大洲均拥有能源储备,油气储量超过了全世界任何一家非政府性质的公司。位居前十名的其他几家大石油公司还包括雪佛龙德士古、康菲、壳牌和BP,这些石油巨头同样也赢得了举世关注的目光。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发展史可以折射出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历史。世界石油工业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有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直接参与。在不同历史阶段,它们的角色都是举足轻重的。
(1)国际大石油公司的产生与发展。
洛克菲勒是最早的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缔造者,也是国际大石油公司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创建者。当年他一手创建的标准石油公司,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将原油产量由1889年的占全美总产量16%迅速提升至26%,在美国加工和销售的市场份额高达75%~80%。此外,它还带动了石油工业国际化业务的发展,迅速在全球各地设立了分公司,逐渐取得了在美国和世界石油市场上的霸主地位。它还开创了石油公司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的业务模式,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和风险。如果公司在上游勘探开发业务中亏损,则可以在下游炼油和销售业务中找到平衡。但这个石油帝国的寿命不长,因为被指控“垄断和暴利”,1911年美国政府以反托拉斯法迫使标准石油集团解体,将其所属的92家公司改组成在法律上独立的20个公司集团,“大厦”坍塌后,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等石油公司得以幸存下来,这也是今天几大石油巨头的前身。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以美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飞速发展以及战事的需要极大地刺激了对石油的需求,推动了石油生产。垄断美国石油市场的五家上下游一体化的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德士古、海湾和雪佛龙也正是在这一阶段发展起来的。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前的相当长时间里,它们与英国的BP和英荷壳牌构成了世界石油历史上声名显赫的“七姊妹”,凭借在中东获得租借地石油开发特许权而发了大财,垄断了世界石油市场。
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造成了依赖石油资源的西方世界的恐慌,石油“七姊妹”也遭受重创,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国际大石油公司开始对自身发展模式和如何增强竞争能力进行思考,并开始新的实践。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石油领域不断发生大规模的兼并与联合。1997年之前,这些较大规模的兼并与联合多数发生在下游业务(炼制和销售)和天然气业务(包括天然气发电)领域,并且很多只是公司部分业务之间的联合。1998年后,面对低油价的冲击,更多的石油公司卷入了兼并联合的浪潮,希望通过从外部进行的资产重组,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降低成本,共同抵御和降低风险,石油公司的兼并与联合演变成为以大型石油公司横向整体合并为主要特点的兼并与联合狂潮,并直接导致超级国际石油公司的形成。
世纪之交以国际大石油公司为主导的新一轮兼并浪潮,是面对石油业激烈竞争环境所进行的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洗牌。尘埃落定之后,埃克森美孚、英荷皇家壳牌集团、BP、道达尔、雪佛龙德士古共同组成了石油业内的超级巨无霸方阵。这次兼并与联合狂潮强化了国际石油公司的实力和地位,同时也重新调整了当今石油工业的主体布局。
(2)新世纪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发展趋势。
起于1998年的大规模石油公司并购和结构调整,国际大石油公司基本完成了以扩大资产规模和强化竞争实力为目标的任务。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际油价走高的有利形势下,它们在继续优化调整资产组合的同时,普遍将营造长期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首要的战略重点,进入了一个为长期增长而投资的新阶段。国际大石油公司在经营战略和竞争策略方面所做的战略调整,体现出一些全新的特点。这些战略调整,将对国际大石油公司的中远期业绩表现乃至世界石油工业的竞争和发展态势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些新动向包括:一是实施战略转移,立足于长期可持续发展,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营造下一代核心资产;二是进行资产组合的优化,一方面通过补缺性的收购,弥补在关键发展领域的资产组合缺陷,另一方面择机处置边际资产,优化老油区投资,缓解近期内的成本上升和投资回报下降的问题;三是积极介入天然气合成油(GTL)、油砂和重油等非常规石油领域,重新重视勘探,立足更长远的发展,构建在新的关键领域的竞争优势。
举措之一:为长期增长投资,营造下一代核心资产。
在主要产区的资源战略接替上,国际大石油公司主要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新的油气发现项目为重点,表现出四个主要的战略方向,即主要把西非和墨西哥湾深水区、俄罗斯、实行开放政策的OPEC国家和LNG业务领域作为今后重要的新产量增长源。
如BP公司,已将其战略重点转向新的五大利润中心,即墨西哥湾(深水区)、特立尼达(天然气)、阿塞拜疆(环里海石油)、安哥拉(深水区)和俄罗斯(TNK-BP)。公司现有利润中心目前的产量为1.15亿吨,预计将以年均3%的速度递减;而新利润中心目前的产量是5000万吨,预计将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到2008年,产量将达到1亿吨。由于新利润中心的勘探开发成本和操作成本(分别为每桶油当量4美元和2.4美元)均低于现有生产区(发现开发成本为6~7.5美元/桶油当量,操作成本约为5美元/桶油当量),因而新利润中心产量的增长和资本支出的下降,将有助于提高BP的整体投资回报水平。
凭借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以及多年来在资源国的影响力,国际大石油公司在上述关键领域占据了有利的竞争地位,这将能够支撑其全球油气储量的可持续接替。根据高盛公司对20世纪90年代以前发现、目前正在开发中的储量在5亿桶油当量以上的50个大油气开发项目的统计分析,国际大石油公司在其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它们在50个大项目中占据了45%的储量。其中BP、埃克森美孚、道达尔、皇家荷兰壳牌、雪佛龙德士古和埃尼公司等大公司占据了50个大项目预计净现值的90%。
埃克森美孚西非、墨西哥湾、中东(卡塔尔LNG)和里海,预期2006年在西非深水区新增产量将达5.5亿桶,占公司总产量的比重将从目前的8%上升到18%,在OPEC国家中的产量比重将由14%上升到18%皇家荷兰壳牌西非(尼日尔爾利亚)、俄罗斯(萨哈林天然气)、加拿大油砂业务,预期2006年西非可新增产量4.6亿桶道达尔西非、中东、委内瑞拉和俄罗斯。预期2006年西非深水区可新增产量37万桶油当量/日,占总产量的13%,中东产量占公司总产量的比重将从2001年的23%上升到33%雪佛龙德士古墨西哥湾、西非(尼日尔爾利亚)和里海(哈萨克斯坦),预期西非深水区2006年可新增产量30万桶油当量/日,占公司总产量的比重将从2001年的13%上升到18%
世界非常规石油生产前景
近年来,受天然气价格上升、LNG供应成本下降以及资源国推动天然气资源商业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全球液化天然气的生产和贸易日趋活跃,正在成为世界油气工业的一个新的热点。预计全球25%~35%的天然气储量最终需通过LNG来实现商业化。预计到2008年,全球在天然气储量开发和LNG设施方面的投资将达到1500亿美元。因此,国际大石油公司十分看好未来LNG的发展,并纷纷抢占LNG领域的制高点。近两年来,国际大石油公司参与的LNG现有项目扩建、在建和拟建新项目就超过了30个,预计到2010年全球LNG年生产能力将达到3亿吨。LNG 项目开发不仅成为国际大石油公司商业化其天然气储量资源的关键,而且也将成为公司盈利的重要来源。因成本下降和项目寿命期长,目前LNG项目的投资回报水平明显高于其他项目,甚至高于上游勘探开发项目的平均水平。如果将上游的生产加上液化、船运和再气化资产组成独立的LNG业务的话,预计到2010年,这一业务在国际大石油公司运用资本中的比例可达到5%~10%,成为勘探生产、炼油、化工之外的第四大业务,其重要性甚至可能超过化工产品业务。
GTL 是一项将天然气转化为极清洁的炼制产品的技术,尽管这一技术的出现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但受项目经济性的限制,一直以来除了在南非以外,投资很少。近年来,随着技术的突破,GTL项目的经济性显着提高,加上资源国为开发“困气资源”(因缺乏当地消费市场而难以经济开发的天然气储量,只有通过LNG或GTL方式开发)提供优惠的财税条款,GTL项目开始真正被资源国和国际大石油公司看好。目前全球的“困气资源”量至少在2500万亿立方英尺,约占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25%。随着全球对于炼制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预计将从目前的2500万桶/日增长到2010年的2800万桶/日),特别是环境排放标准的日益严格,GTL将因其可用作炼厂提高柴油质量的原料等特点而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壳牌已与卡塔尔石油公司签订了意向书,计划到2009年建成投产14万桶/日的GTL生产厂,埃克森美孚也与卡塔尔石油公司签订了于2011年建成产能为15.4万桶/日的GTL项目的意向书。预计今后10年,这些公司将在GTL项目上投资330亿美元,实现产量75万桶/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埃克森美孚早在20年前就已经积极开发GTL技术,其专有技术AGC-21的开发耗资6亿美元,持有约3500项相关的国际和美国专利。
近年来在旨在减少沥青矿开采和加工过程中燃气和蒸汽消耗方面的技术进步,使得油砂开发项目的经济性得到显着提高,项目开发进展明显加快。据加拿大权威机构分析,预计2004—2010年加拿大油砂合成油的产量将增长到148万桶/日。尽管目前仍存在着加拿大环境法规限制的不确定因素,但随着原油价格的上升,加拿大油砂项目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石油公司的关注。
委内瑞拉的超重油项目也正在引起更多的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兴趣。尽管委内瑞拉的财税合同条款比较苛刻(政府所得为51%),雪佛龙德士古和皇家荷兰壳牌公司仍十分关注60亿~70亿美元的新项目机会,道达尔公司也正在谈判扩大其Sincor项目的产能。
举措之四:重新重视勘探。
受1998—1999年国际油价下跌的影响,国际石油公司的勘探支出下降了27%,这一趋势持续到2003年。据行业咨询机构伍德麦肯锡的研究,2003年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国家(简称OECD)大石油公司的勘探支出是8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了4%,BP和雪佛龙德士古更是分别下降了25%和15%。由于勘探支出的下降,OECD大石油公司在2001—2003年的勘探计划共获得72亿桶储量,与1996—1998年89亿桶的储量发现相比下降了20%,平均有机储量接替率为75%。
除了受低油价影响外,国际大石油公司勘探投资下降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它们将投资重点集中在低风险的探明储量的开发上,进而开发资本支出排挤了勘探资金。同时,技术进步也为深水区油气资源的开发创造了条件,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开发项目机会增多,需要大量投资基础设施以实现这些储量的商业化。
在勘探投资相对不足的状况出现多年之后,国际大石油公司目前已开始重视新前景区的勘探。2003年雪佛龙、雷普索尔、壳牌和道达尔均增加了勘探区块面积,涉足的国家也增加了。
举措之五:开拓新的并购热点,俄罗斯上游权益成为主要关注点。
以公司并购、资产重组和战略联盟为主要内容的资本运营活动,历来是国际大石油公司经营和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是其实现规模扩展、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价值最大化等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1998年以来的巨型并购活动,国际大石油公司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在全球范围内强化关键资产规模、实现协同效应和降低成本的任务。巨型并购后,国际大石油公司进行公司和资产并购交易的动机开始向弥补公司资产组合缺陷和实现资产最优配置转变,并购的主要目标也开始转向那些规模较大、资产的战略匹配性较好的中型石油公司。
尽管俄罗斯的油气行业投资环境仍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但其丰富的未开发储量一直吸引着西方大石油公司。由于俄罗斯的产品分成合同(PSAs)立法不健全,审批过程冗长,加上俄罗斯目前的生产重点仍以现有开发项目为主,对外国石油资本的依赖程度较低,而且俄本土石油公司抵制PSAs,因此,国际大石油公司通过PSAs合同进入俄罗斯的难度很大。BP公司采取了放弃产量分成协议途径的投资战略,收购TNK-BP公司50%的股份,通过股权参与的方式,迅速在俄罗斯石油项目中获得了规模优势。
另外,因多数国际大石油公司仍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资本投资密集期,为降低成本、改善投资回报,也不排除出现大型公司间合并的可能性。在本轮高油价周期中,大石油公司的现金流充裕,而股价大都没有随国际油价同步同幅上升。因而从公司收购者的角度来看,目前目标公司现金充裕但股价便宜,未必不是进行交易的有利时机。
当今世界石油工业正在全面经历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竞争更激烈,风险更大,更需要跨国石油公司对外界变化做出积极反应的时代。着眼于具有长期增长潜力的投资项目,优化公司资产组合,加强对石油资源包括非常规石油资源的控制和开发无疑是这些国际石油公司做出的有利战略选择。
③ 石油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石油的成油机理有生物沉积变油和石化油两种学说,前者较广为接受,认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属于生物沉积变油,不可再生;
后者认为石油是由地壳内本身的碳生成,与生物无关,可再生。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液、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
(3)联盟超级矿为什么没有石油扩展阅读:
性质
具有代表性的大庆石油属低硫石蜡基石油,已开采酌石油以低硫石蜡基居多。这种石油,硫含量低,含蜡量高,凝点高,能生产出优质的煤油、柴油、溶剂油、润滑油及商品石蜡,直馏汽油的感铅性好。
有的石油硫含量高,胶质含量高,属含硫石蜡基。其直馏汽油馏分产率高,感铅性也好。柴油馏分的十六烷值高,闪点高,硫含量高,酸度大,经精制后可生产轻柴油与专用柴油。润滑油馏分中,有一部分组分的粘度指数在90以上,是生产内燃机油的良好的原料。
有的石油硫含量低,含蜡量较高,属低硫环烷一中间基。其汽油馏分感铅性好,且也富含环烷烃与芳香烃,故也是催化重整的良好原料。柴油馏分的凝点及硫含量均较低,酸度较大,产品需碱洗。减压渣油经氧化后可生产石油建筑沥青。
另有些低凝石油硫含量低、含蜡量也低,属低硫中间基。适于生产一些特殊性能的低凝产品,同时还可提取环烷酸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④ 红警OL手游联盟矿场会刷新吗 资源采光了怎么办
在红警OL手游中,联盟可以建设联盟矿场,也就是超级矿,超级矿拥有大量的资源,所有联盟的成员都可以去开采,不过开采完之后超级矿会怎么样呢,会不会和普通矿一样刷新呢,一起来看看吧。
联盟超级矿介绍:
联盟超级矿就是联盟中的一个资源矿,大家都可以派遣自己的部队前往采集资源,并且在联盟超级矿中采集资源的速度有非常高额的加成。无论你是不是种田玩家,最好都派遣一个部队进行采集。
超级矿采集完了会刷新吗?
超级矿采集完了是不会刷新的,也就是说采集完就不可以继续采集这个矿了。
超级矿采集完了有什么后果?
不过当超级矿采集光了之后,这个超级矿会直接消失,这时候联盟的官员就可以重新选择一个联盟领地内的位置来重新建立一个超级矿,建设好之后大家就又可以进行采集了。
这样做的好处是下次建设的超级矿可以选择不同的种类,有石油超级矿、矿石超级矿、合金超级矿、稀土超级矿(没有金币超级矿)。
毕竟每个阶段大家需要的资源不一样,比如前期你可能比较缺矿石,而后期就会比较缺石油。把矿石采集完,再建一个石油矿,非常合理。
总而言之呢,超级矿采集光了之后不会刷新,不过我们可以重新建设一个超级矿。更多精彩攻略尽在深空手游网。
⑤ 我国现1亿吨“超级油田”,石油会被用完吗
随着近现代人们对于某些地质开采,发现其中有很多的东西,许多的资源都是可以使用,这其中就有矿产资源,比如说平时的煤矿,石油资源天气等等。这些都是人类可以使用的自然资源,但是也不是再生的资源,所以说现在这些资源用完一点就少一点的。而在现代中国,我国机发现1亿吨的超级油田。而这油田也是可能会被人们使用完毕的,这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去最后一点就是如果国内的一个石油资源是比较充足的话,那么国家肯定会像其他的一些资源缺少的国家进行出口,因为这样的操作可以使地球资源能够很好的运行下去。而中国对于其他国家的一个政策也会进行一定的帮助,而石油出口就是这政策中的之一。所以说出口也是这石油消耗的重要方面。
⑥ 石油未来会枯竭么
至今,全球学术界在石油形成这一问题上仍然存在着很大争议。一种说法是很多人在上学期间所受教育的生物成油理论,石油是由几百万年前埋于地下的各种动植物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的。然而,随着科学发展,质疑这种理论的人越来越多。
由此可见,现在要对石油的成因下结论还为时过早。自然,对石油资源会出现枯竭的判断就更没有依据了。现实情况是,这几十年来,更先进的科学让人们不断找到更多的石油。美国出现的页岩油技术革命,就是典型的例子。即便在国内,老油田复产增效的新闻也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