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东北有石油为什么
扩展阅读
买了高价石油怎么办 2025-07-03 08:48:00
钻石婚戒怎么戴 2025-07-03 08:02:04

东北有石油为什么

发布时间: 2025-07-02 18:31:26

A. 当年李四光依据什么确认东北平原可能有石油

李四光运用地质力学理论,从构造地质角度出发,认为油区是生油和储油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而油田是储油条件特别好的地区。找油要先找油区,再找油田。而如何选定可能的含油地区,对我国普查勘探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关于选定油区的地质条件,李四光认为应考虑以下四点:

(一)沉积岩层厚度大,岩相不单一,有机物质多,挽近地质时代长期下沉而且幅度较大,对生油、储油有利的地区;

(二)褶皱不强烈,有扭动运动和旋扭运动造成的构造,对油气集中有利的地区;

(三)储油岩层和它形成的构造埋伏在较浅的地下,对油气保存有利的地区;

(四)在我国首先着重中生代、新生代地层分布的地区。李四光认为具备或基本具备这四个条件的地区,大都位于一定类型的巨型构造体系的沉降部位,即一个可能含油的广大地区的展布范围,是被有关巨型构造体系所控制着。

李四光还明确地指出:新华夏系的构造带,其主要走向为北18。至25。东,包括太平洋岛弧在内。这里是第一级的大地构造,有比较长期的发展历史,其主要凹陷带对储存石油具有比较好的条件。他说:"可以这样考虑:从东北平原起,通过渤海湾,到华北平原,再往南到两湖地区,可以做工作,先从新华夏系的旁边摸起;同时在覆盖地区着手摸底,物探、钻探都可以上,看来是有重要意义的。"于是,一场有针对性的石油地质普查战役在全国拉开了帷幕。
于1955年9月派往松辽平原的石油地质踏勘组的工作也取得了进展,他们在向第二次全国石油普查工作会议提交的报告中认为:"广阔的松辽平原的大地构造轮廓与华北平原相似,是一个挽近的下沉地带,其中堆积着很厚的新沉积,包括白垩纪地层以及第三纪和第四纪的疏松沉积,其中可能有含油岩系。"这一判断与李四光的推测相符,于是地质部的松辽石油普查大队和112物探队立即开赴东北,开展全盆地的石油普查工作。

松辽石油普查大队不负众望,经过两年苦战,对松辽构造有了更深的认识,确认松辽盆地是很有希望的含油盆地。这个盆地的中新生代沉积厚度达四至五公里,白垩系松花江群是主要生油岩系。到了1957年,石油部的队伍也开进松辽平原。这里成了全国石油勘探的主战场。

在石油工业部和地质部"三年攻下松辽"的大旗下,勘探队伍日夜奋战,屡获战果。1958年2月,在吉林省扶~余县前郭旗的一个钻井中,首次发现厚达70厘米和50厘米的油砂岩层。6月17日,在公主岭西北杨大城子镇附近的一个钻井中,又遇到了一个新的厚度在3米以上的含油砂岩层,岩芯取出后有原油渗出。到了秋天,松辽石油普查大队通过地质物探发现了大同镇"长垣"构造。这个构造规模大又完整,出油前景看好。1959年4月,他们利用地震方法圈出了整个"长垣"的范围,年底完成了"长垣"及其附近9个构造共2000平方公里面积的地震普查和详查工作。

振奋人心的时刻终于来到了。在共和国即将成立十周年的时候,石油工业部和地质部在黑龙江、吉林先后获得工业油流,进而在表面地层覆盖厚、岩层露头少、缺乏油气苗显示的松辽平原发现了储量丰富的大庆油田,实现了我国在东部找油的重大突破。

这是广大地质工作者和钻探工人根据李四光"新华夏构造体系沉降带"理论,深入松辽平原同心协力、艰苦奋斗的成果。

网络的

B. 大庆为什么叫做石油之城

一、大庆市是中国第一大油田、世界第十大油田大庆油田所在地;是一座以石油、石化为支柱产业的的着名工业城市。工业产值达到东北第二位,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
二、大庆的石油勘探范围,包括黑龙江省全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共72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占据中国陆地面积的1/13。其中松辽盆地面积26万平方公里,纵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在黑龙江境内约占12万平方公里。在地质历史上,这里曾是一个大型内陆湖盆,中生代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沉积了丰富的生油物质。盆地中心的沉积岩厚度达7000至9000多米。据记载,在这个地区,科学预测,至少蕴藏着100-150亿吨石油储量,可供开采的石油储量为80-100亿吨;天然气总储量为8580-42900亿立方米。大庆油田自1960年开发以来,探明含油面积4415.8平方公里,石油地质储量55.87亿吨。
三、历史沿革:
大庆地区清初为哲里木盟杜尔伯特旗的游猎地,一直设有定居村落。
1898年沙俄修建中东铁路时,在此建立了萨尔图站。
1904年开始放荒招垦,村屯渐多。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在安达人民镇设置了安达抚民府。1913年改安达抚民府为安达县。
伪满时萨尔图被改为兴仁镇。
1946年又恢复萨尔图原名。
1947年人民民主政权在萨尔图一带建立了几个牧场,1955年合并为红色草原牧场。
1955年松辽石油勘探局开始在安达县大同一带进行石油资源钻探。
1959年9月25日,新中国建国10周年大庆前不久,在东北松辽盆地陆相沉积中找到了工业性油流。
1959年9月26日,在大同北面高台子附近的“松基三井”喷出了工业油流,遂以“大庆”命名油田。
1960年5月26日,安达县撤销,设置安达市(地级),安达市人民委员会驻安达镇隶属松花江专区。
1960年10月,松辽石油会战指挥机关移驻萨尔图。
1964年6月23日,撤销安达市,恢复安达县,设立安达特区,对外仍称安达市。
1979年12月14日,安达市更名为大庆市,由黑龙江省直辖。

C. 为什么我国石油、煤炭资源多在北方

我们现在所谓的南北只是以现在的地理气候等的划分,而石油和煤炭等的形成和这些没有直接关系,在南方地史上肯定有存在,只是大部分南方地区所在的板块的地史时期没有好的保存条件。其实在四川等地还是有古油藏的存在。

PS:四楼的不对,不是没有形成条件,是没有保存的条件,多期的构造运动对生储盖组合的破坏。

D. 日本在东北苦寻十多年,为何没能发现大庆油田中国专家给出解释

历史的迷雾揭开:日本为何错失东北石油宝藏?



1959年,中国的辉煌一役——在黑龙江的大庆油田的发现,犹如一道闪电划破了东北大地的沉寂,一举改变了中国的能源格局。这座被誉为“新中国石油摇篮”的油田,储量高达56.7亿吨,堪称世界石油史上的里程碑。然而,就在同一片土地上,日本曾耗费十数载光阴,却始终未能揭示这份神秘的宝藏。



早在1930年,日本在扎赉诺尔煤矿发现了石油类沥青,但这只是浅尝辄止。尽管抚顺油页岩的发现曾让日本一度欣喜,但高昂的提炼成本使其无法替代天然石油。日本在东北的勘探行动如扎赉诺尔煤矿和阜新地区,尽管规模庞大,却始终未能迎来石油的曙光,直到1939年,东北的石油之谜依然未解。



科学理论的抉择:陆相生油理论的力量



日本人坚持的“海相生油理论”错误地限制了他们的视野。而李四光等中国地质学家的“陆相生油”理论,最终在松基三井的发现中得到了证实。这一理论的突破,揭示了东北潜在的石油富集区,与日本的固有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假设日本能够接纳并利用这一理论,也许东北的石油开发进程会截然不同,甚至可能改写战争的历史走向。然而,事实无法改变,他们的探索之旅终究未能触及大庆油田的宝藏。



技术与战略的局限



日本的勘探活动受到制度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同时,技术上的落后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如满铁的电法技术存在局限,无法精确探测深层石油资源。1941年的高空航拍和1933年的特务拍照,反映出日本在寻找石油方面的手段落后,这些都直接导致了他们与东北石油的擦肩而过。



在战争的紧迫需求下,日本的石油探寻更像是一场绝望的赌博,而非科学的探索。最终,石油的短缺成为了他们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日本未能发现大庆油田,是多种因素的交织,包括理论误区、技术落后、战略决策以及社会制度的局限。而中国的成功,恰恰得益于对科学理论的坚守和技术创新。历史的篇章中,往往细微的差别就能塑造截然不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