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战期间,美国在宣战以前就对日本石油禁运,是什么原因
美国在远东没有殖民地,在任何国家都没有。当时美国国内奉行孤立主义,认为美国被两个大洋隔开,欧亚大陆发生什么事儿都跟美国没关系。后来罗斯福总统力排众议,与英国接触,一直到后来跟丘吉尔签署大西洋宪章,才半公开的给英国输送各种物资。
所以珍珠港事变以前,日本在太平洋横冲直撞,英国人节节败退,溃不成军了。菲律宾、新加坡、香港、还有印度支那等地相继失守。美国人制裁日本(石油禁运是其中一种方式),主要是为了英国这个盟友在远东的利益。
2. 为什么美国攻打伊拉克后不把伊拉克石油占为己有
美国不仅仅是为了石油而占领伊拉克,而是为了更大的利益。首先,世界上最普遍的观点是,萨达姆不应该绕过美元,用欧元结算石油出口。根据这个版本的传说,美国入侵伊拉克的主要目的是维持美元的霸权。

与此同时,美帝国并不需要拥有油田来赚钱: 有一家公司叫“石油服务公司” ,我不知道你是否听说过。美国副总统切,是一家大石油公司的前董事长。为钻探油井的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的石油服务公司(oil services) ,据悉曾为高通设计芯片,并要求台积电生产这些芯片。
高通,就像那个赚钱的石油服务公司。台积电相当于从地下开采石油,与中石油类似,从事体力劳动,虽然也赚了很多钱,但速度没有石油服务公司快。因此,入侵伊拉克,油田不一定是他们自己的,美国帝国有很多赚钱的方法。这就是美国的伟大之处。当然,这也是大流氓的风格: 既能赚大钱,又能留下好名声。当然,未能清理伊拉克的名声受损,但那是另一回事了。
3. 美国人没什么不开采自己的石油呢
美国本土石油开采情况复杂。
过去,美国曾大量开采本土石油,尤其是在二十世纪初,掀起过开发高潮。然而,自上世纪中叶起,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对环境问题重视程度的提升,本国开采的矿产资源逐渐减少。这并非因为美国人不开采,而是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首先,美国本土石油含硫量较高,开采提炼成本相对较高。这导致了开采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挑战。尽管存在成本问题,但美国人并未停止开采,而是通过技术创新等方式,努力降低开采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
其次,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是促使美国减少本土石油开采的关键因素。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和环保政策的加强,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措施限制本国的资源开采活动。这不仅是为了保护环境,也是为了应对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期望。
此外,政治因素也是影响美国本土石油开采的重要因素。政府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可能会在某些情况下采取“留一手”的策略,以确保国家的长远利益。但这种做法并非单一原因的结果,而是综合考量经济、环境和政治等多种因素后的选择。
综上所述,美国本土石油开采情况复杂多变,受到经济成本、环境保护意识以及政治考量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美国并非没有开采本国石油,而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适应全球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期望。在面对资源与环境的挑战时,美国展现出了在平衡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方面的灵活性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