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石油什么污染最为突出
扩展阅读
果汁加工业如何成本核算 2025-05-06 22:48:05
建立资源管理库是什么 2025-05-06 22:40:21
原煤价格怎么这么高 2025-05-06 22:34:32

石油什么污染最为突出

发布时间: 2025-05-06 19:55:04

‘壹’ 石油污染是怎么造成的石油污染对人类会产生什么危害

1978年3月16日,英国超级油轮“阿莫科·卡迪兹号”在荷兰布列塔尼抛锚,船里22万吨级石油倾流海洋,污染沙滩160余千米。那么,为何水上石油污染伤害极大呢?

石油,可提炼多种类型的然料,可作沥青、可建香皂等日用具,它是当代日常生活至关重要的化学物质,对人们奉献极大。可是,石油一旦泄露到地面或深海里它会给地理环境,尤其是深海产生极大污染。

海平面被石油污染,以上伤害会迅速产生。值得一提的是,它还会继续长期性危害污染水域,比较严重的可持续数十年。海平面大规模的漂油,将减少表面海面太阳的接纳量,进而浮游植物植物光合作用变弱、总数降低。那样,以之为食的浮游动物总数也相对应降低,全部深海生物的多样性被毁坏,比较严重危害水产业和养殖行业。此外,石油中的有害物会长期性储留于海洋小动物身体,如人吃完这种海鲜产品,将危害人们身心健康。

由此可见,石油污染的确伤害极大。但当今一些石油输出国因运送和存储屡出难题,导致注入深海的石油总数大、频次多,比如水上油气井石油泄漏、运油船只不幸遇难、船只和货轮洗舱的含油量废水、沿海地区化工厂和输油管线产生泄露安全事故等,都将产生大规模的深海石油污染。1991年1月产生的伊拉克战争,导致了迄今为止最比较严重的石油污染,其损害和伤害水平迄今难以估计。

‘贰’ 石油对环境的污染分为哪几个方面

石油对环境的污染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油气污染大气环境。表现为油气挥发物与其他有害气体被太阳紫外线照射后,发生物理化学反应,生成光化学烟雾,产生致癌物和温室效应,破坏臭氧层等。

二是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源。地下油罐和输油管线发生腐蚀和渗漏,就会造成此类污染,不仅使土壤盐碱化、毒化,导致土壤破坏和废毁,而且一些有毒物还能通过农作物尤其是地下水进入食物链系统,最终直接危害到人类自身。

三是油膜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石油漂浮在海面上,迅速扩散形成油膜,然后油膜再通过扩散、蒸发、溶解、乳化、光降解以及生物降解和吸收等方式进行迁移和转化。

漂浮的油膜会黏附在鱼鳃上,使大批鱼类窒息死亡;油膜还会抑制水鸟进行产卵和孵化,破坏海岛羽毛的不透水性。

‘叁’ 煤·石油·天然气各自有什么作用,造成哪些污染

煤·石油·天然气,都是化石能源,起主要作用是,为生活生产提供能量.另外,它们还都是化工的原料. 煤·石油·天然气,燃烧可能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其中煤的污染程度最大,其次是石油,天然气最小.煤除了以上的污染外,煤渣还可能造成固体废气物污染.

‘肆’  油气聚集区水土体石油污染的总体调查结论及建议

黄河三角洲地区由于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因此区内经济具有非常典型的二元特征,即石油经济比较发达,而非石油经济比较落后。

石油工业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对地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是造成区内水土体污染的主要因素。

在全局采油、炼化、钻井、机加工、发电、井下作业、其他8大部门中,采油与炼化两大部门是最主要的工业污染行业。

区内最主要的工业废水污染企业为现河、东辛、孤岛、孤东四个采油厂和石油开发总公司。

挥发酚、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是工业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

区内的挑河、神仙沟、支脉河、广利河、溢洪河、小清河、渤海湾等7个主要水系的11条河流是主要的纳污水系,占全局工业废水外排总量的69.96%。其中又以支脉河水系接纳工业废水量为最大,是第一大纳污水体。

水体的污染主要是石油工业废水的排放。

土壤污染源由钻井污染、采油污染及采油废水污染三部分构成。在试油、修井、洗井过程中进入土壤环境及油井喷溢、管道泄漏等落地之原油,是油气田开发建设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

7.4.1水体质量总体结论

(1)地表河流:黄河水质尚好。其他纳污河流都受到了比较严重的污染,污染尤其严重的是神仙沟的五号桩断面和仙河镇断面,分别属严重污染和重污染;各河流污染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神仙沟、广利河、溢洪河、挑河、支脉河、武家大沟和广蒲河。

根据前面的叙述,挥发酚是区内地表水体第一位污染物,其余依次是石油类、化学需氧量。从地面分析资料看,各河流主要污染物是化学需氧量、石油类。但实际上挥发酚虽然由排污口外排是含量很高,但进入地面水后,由于稀释挥发物化等作用,在较短一段流程中削减较大,从而达到地面水国家标准。故应该把化学需氧量、石油类定为地面水控制的污染物。因此治理时主要应该以这两项目标,削减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的排放量。

(2)浅海海水:通过对浅海海水水质及底质进行分析、并进行年度资料对比后的结论是,自1986年以来,油田浅海海水污染有所加重,污染区域也有扩大的趋势,神仙沟口及广利河口的潮间带污染较严重。应尽快采取措施控制入海河流及排涝站的水质,防止浅海海水的进一步恶化。

(3)地下水:局部地区浅层地下水污染元素含量超过家饮用水标准。据监测,主要污染物是大肠菌群、细菌总数、石油类、COD和氨氮,其中以大肠菌群、石油类和总磷最为严重。污染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排污河道沿岸、城镇和工业集中区,其他地区污染轻微。控制污染的根本途径还是减少企业的排污量。

(4)水库:区内水库的水质总体上良好,基本未受到石油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但一定程度上受到居民生活及放牧的影响。

7.4.2土体影响总体结论

区内土壤污染较大的地区为东营市东侧和南侧一带、滨洲北侧、河口西侧、北侧一带,均达到轻度污染,污染面积约占全区24%。石油类是最大的污染指标,严重污染区域土壤含油量达40mg/kg以上,一般污染区域土壤含油量为20mg/kg左右,轻度污染区域土壤含油量为10mg/kg左右,而非污染区域土壤含油量为0.04mg/kg左右。从污染的深度上看:落地原油的70%~90%处于0~40cm的土壤深度上。

黄河三角洲地区洒落于井场附近的原油,在自然状况下,很难移动和消失,经风吹日晒,往往留下一片片灰黑色的块状油污,不易回收,直接污染土壤。由于技术原因,落地油尚不能全部回收,应强化生产中的管理和积极探索应用生物、化学等方法治理落地石油的有效途径。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考虑到资料的完整性、全面性、序列性及可对比性,以上水土体调查结论主要是依据1993年为主体数据得出的,结合近几年最新的数据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总的来看本地区的污染物排放种类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很大的变化,对于土壤影响程度较大的固体废弃物(包括泥浆、岩屑、含油污水、落地原油等)而言,1989年为42.25万t,1993年39.34万t,1997年15.12万t,其变化呈下降趋势;从工业废水变化趋势来看,1989年为1069.06万t,至1993年为1537.19万t,1998年为2753.32万t,工业废水排放有所增加。同时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有所增加,如1993年工业废水中污染物的总量为8315.24t,而1998年污染物总量为14378.19t。但是污染物中石油类、悬浮物、挥发酚、硫化物都有所减少,1993年工业废水中石油类总量为575.8t,1998年排放石油类总量为414.52t。化学耗氧量COD有较大增加,1993年COD排放总量为8089t,1998年则为12239.38t。但无论怎样变化,石油类、挥发酚、COD这几项仍然是工业废水中最主要的污染物这一结论不会变。从地区分布的变化趋势上看,胜利油田的主要陆上污染无论是目前还是将来,都不会超出济阳凹陷区的几个构造凹陷的范围。

‘伍’ 为什么石油污染是海洋最普遍也是最严重的污染

海洋石油污染来自:第一,陆地上的各种内燃机和车辆。它们排放的含油废气经由大气最终沉降入海,估计全世界仅汽车排出的废气每年就将180万吨石油带入海中。第二,港口、码头石油和石油产品的泄漏。沿海城市的工厂,尤其是炼油厂,也将大量石油带入海中。近年来,储油设施有所发展,目前有的国家已建成高60米、直径82米、储油能力达7万吨的海底油库。一旦发生事故,将给海洋带来灾难性的污染。第三,海上石油勘探、开采。全球石油最终储量约2954亿吨,其中约有1/3在海底。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在海上进行石油勘探,其中约23个国家开采海上油田。海上的钻井、试油、井喷、事故性漏油,都会造成污染。据不完全统计,1955—1980年间,世界上共发生较大的海上钻井事故131起。平均1000口油井要发生1次少量溢油事故,平均10000口油井发生1次油井事故。第四,海上石油运输。现在世界每年石油产量约30多亿吨,其中约5亿吨来自海底油田,约10亿吨从产地到消费地是通过海上运输,并且运输量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目前,世界上共有油轮4000多艘,其中20万吨级以上的超级油轮约700艘。油轮在营运期间会排放出废油和舱底油污水、油泥、燃油舱的压舱水、油船的货油舱压舱水及洗舱水,输油管及连接部位也会漏油。据估计,每年因人类活动进入海洋的石油约达1000万吨。
在黑海,由于有5万多艘海轮航行,每年因事故在海上泄漏的石油达到11万吨,一些海域甚至漂浮着成片的油污,并形成油膜,对黑海环境造成很大的威胁。由于注入黑海的淡水较少,有专家警告,如再不采取措施控制污染,几十年后这里将可能变成死海。
海洋石油污染中危害最重的是溢油污染。溢油量有时可达几十万吨,大量的石油瞬间溢散入海洋,危害严重。溢油主要来自船舶作业和船舶事故,以及石油平台、储油和输油设施的偶发性事故。油船事故溢油每年约40万吨,占入海石油总量的10%~15%。其中约75%的事故发生于港口船舶正常作业,如装卸油。但这类事故溢油量较小,其中92%以上小于7吨,每年的总溢出量不到2万吨。而油轮碰撞与搁浅事故所造成的溢油,其中约有1/4都在700吨以上。1956—1980年,全世界发生100吨以上的重大溢油事故约101起。我国在1974—1984年期间发生的100吨以上的溢油事故为19起。
目前海洋石油污染最多的来源是油船海难事件。船舶,主要是油轮在航行途中因触礁、碰撞、搁浅和失火等意外情况而遇难,所载石油全部或一部分流入海洋。在一般情况下,一旦油船沉入海中,油舱或油槽里的油料便通过甲板上的漏洞或裂缝源源不断地流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海岸警备队查明有61艘油船,总载油量84万吨沉没在美国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并不断冒出油来。另外,船舶沉没后,即使当时船舶油槽中的油品没有泄漏,但在甲板被海水腐蚀穿孔之后仍然会泄漏出来。如1940年4月,一艘德国巡洋舰在挪威奥斯陆峡湾沉没,到1969年才开始漏出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