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石油社会安全风险等级分为
低,中,高,极高风险。中石油风险涉及到卫生、安全、劳动保陪圆护、土壤、水土保持、土壤、肥料综合、石油勘探、开发、集携乱敬输设备综合,分为低,中,高,极高风险,其中低分险为蓝辩慎色,中风险为黄色。高风险为橙色,高风险为红色。
㈡ 炒原油风险大吗
㈢ 石油的危险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
石油的危险等级是按闪点划分的。石油产品以其闪点作为着火危险等级的分级标磨洞准。例溶剂油、汽油、原油等闪点小于28,属1级,煤油类闪点位于28~45,属2级,柴油、重油类闪点位于45~125,属3级瞎缺枯,润滑油、脂类闪点大于120,属4级。扮好
㈣ 石油的风险有那些,举个例子
只要有投资活动,就必然存在相关风险,这一点已经是大家的共识了。石油期货投资项目是当前国际上热门的投资方式,对其风险性的识别和防控是进行该项投资的重点内容。
在我国的石油经济界中,一般会把石油项目的风险分为地质、技术(含工程)、经济(含市场)和政治四大类。但是项目的性质和特点不同,风险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也备不相同,不能一概论之。
1.地质风险因素。具体表现为构造特征(断层、圈闭等)、储层特征(层序、讽积相、夹层、裂缝分布等)、油藏特征(温度压力、液体性质、水体能量等)、渗液物理特征、温度压力系统、油气水性质、产出注入能力、生产特征等。
由于石油是深埋在地下几千米的,它的生成、运移、储存以及开采等流程都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据统计数据表明,国际上公认的找油成功率一般在25%左右,石油勘探风险在70%~80%。
2.技术风险因素。具体表现为开发方式的选择、钻井工程方案、采油工程设计和地面建设工艺流程的设置等。
3.经济风险因素。包括市场供求关系、价格、利率、汇率变化等。
4.政治风险因素。如社会环境、经济政策、国家政局、战争等。
石油期货的投资风险取决于石油本身的不确定因素。而对于投资者来说,学会进行风险分析才是重中之重。目前较常用的风险分析方法主要有三种: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
1.盈亏平衡分析。盈亏平衡分析是研究石油项目投产后,以利润为零时产量的收入与费用支出的平衡为基础,测算项目的生产负荷状况,分析项目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度量项目抗风险能力。项目的盈亏平衡点越低,说明项目适应市场变化能力越强,抗风险的能力越大,亏损的风险性越小。
2.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是预测和分析项目不确定变量因素发生变动而导致项目经济评价g标发生变动的灵敏程度,从中找出敏感因素,并确定其影响程度与影响正负方向,进而制定控制负影响敏感因素的对策,确保项目经济与决策的总体安全。其作用是为了提高对项目经济效果评价的淮确性和可靠性,一般来说,项目相关因素的不确定性是项目具有风险性的根源,敏感性强的因素的不确定性给项目带来的风险大。
3.概率分析。风险分析常用的 较成熟的方法是概率分析。概率分析又分为客观概率和主观概率分析。
石油期货的投资风险大小由石油本身的特质直接决定,要想在石油期货投资中获利,对其投资风险的意识和分析必不可少。
㈤ 什么是石油安全
石油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及时、足量、经济地获取石油供应,以保障社会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和持续、协调发展的能力和状态。
由此可见,石油安全是一个内涵丰富而有一定的范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界定:
首先,石油安全属于国家经济安全范畴,其内涵是由国家经济安全战略核心目标决定的。不同的国家,其经济战略安全核心的内涵不同,如石油净出口国的经济安全战略核心是确保生产出来的石油能够以合理的价格销售,而石油净进口国的国家经济安全战略核心是确保石油供应的安全。
其次,石油安全是一个有多重含义的复合范畴,可包括石油的供应安全、消费安全、生产安全、产业安全、使用安全乃至生态安全、环境安全等众多层面,也可特指其中的某一个层面。但通常意义上石油安全是指从国家经济安全战略核心角度考虑的石油供应安全。
再次,影响石油安全的因素极其复杂,包括资源、经济、政治、军事等众多方面。这些因素的变化,有些是可控的、常态的,有些是不可控、非常态的。
石油的非一般商品属性,导致了其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国防安全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油气资源的非再生性、地理分布上的不均衡性、过快增长的需求量,以及偶然发生的政治事件、突发的战争,常常促使石油供应中断和价格暴涨,甚至引发石油危机。
石油供应净中断日期持续时间(月)平均总供应量下降量(百万桶/日)中断原因1951.03—1954.10440.71951年5月1日伊朗油田国有化,随后几个月阿巴丹地区发生动乱和罢工1956.11—1957.0342.0苏伊士战争1966.12—1967.0330.7叙利亚过境费争端1967.06—1967.0822.0“六日战争”1970.05—1971.0191.3利比亚价格争端1971.04—1971.0850.6阿尔及利亚—法国国有化斗争1973.03—1973.0520.5黎巴嫩动乱使运输设施遭严重破坏1973.10—1974.0362.6阿以战争,阿拉伯石油禁运1976.04—1976.0520.3黎巴嫩内战,向伊拉克的出口受到影响1977.0510.7沙特油田受到破坏1978.11—1979.0463.5伊朗革命1980.10—1980.1233.3两伊战争1990.08—1990.1034.6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沙漠风暴1999.04—2000.03123.3OPEC(伊拉克除外)为提高价格而削减产量
石油供应中断的历史记录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发生了数次重大的石油供应中断、市场激烈波动的事件,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对那些石油进口依赖程度高的国家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引起了社会经济的大动荡。
其中,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是两次石油危机。
1973—1974年,阿拉伯国家发动了石油禁运。由于美国对以色列在军事政治上的支持,阿拉伯国家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实施石油禁运。国际市场上的石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涨到12美元,上涨了4倍。石油价格暴涨引起了西方国家的经济衰退,美国由于缺少1.16亿吨标准煤能源,生产损失930亿美元;日本缺少0.6亿吨标准煤能源,生产损失485亿美元。据美国经济学家研究,该次石油危机不但终结了美国持续高速增长的经济态势,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下降了4.7%,也使得欧洲及日本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2.5%和7%。
1979—1981年,爆发了两伊战争。两伊战争的爆发使得油价从每桶13美元飞涨到34美元。伊朗国内革命、两伊战争的爆发,对该地区石油供应能力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石油日产量锐减,国际石油市场价格骤升,每桶石油的价格上涨了近3倍。这次石油危机又一次引起了西方主要工业国的经济衰退,美国政府估计,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在这次石油危机中下降了3%。
此外,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发了海湾战争。当时国际油价一路飞涨,三个月的时间内从每桶14美元突破到了40美元。不过,这次高油价持续时间并不长,与前两次石油危机相比,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要小得多。
石油危机的产生,使人们一直忧虑的矿产资源的消耗可能造成枯竭的问题变成了矿产资源的供应中断和价格暴涨问题,其实质都是必将导致经济社会和国家安全变得脆弱。石油危机不仅是个石油供应量的问题,也是个经济问题,更是个军事问题和政治问题。由于经济社会和国家安全的需要,各国开始研究和重视保障石油安全问题。
因此,对于石油需求国而言,石油安全主要是指作为重要战略资源的石油,能够保持长期以合理的价格,持续、充足、稳定的供应。事实上,各石油需求国早已视“石油供应安全”为其最为核心的能源战略目标。
影响石油安全的因素是多种多样且互相关联的,主要可以分为:资源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政治因素、制度因素、运输因素和军事因素等。
资源因素 资源因素是影响石油安全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般情况下,资源丰富的国家,石油安全性高,反之则低。但是,由于世界石油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石油资源又是可全球配置的资源,因此,完全自给自足的石油资源供应既不现实也不一定最优,因为进口的风险成本也可能低于完全自给自足所增加的成本。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对石油安全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对石油资源的需求变化,进而影响到国内外石油市场,而且还表现在能否有充足的外汇支持进口,并抵御石油市场的价格上涨;另外,经济因素还决定着石油是否会被其他形式的能源所代替。
技术因素 石油行业是技术性极强的行业。技术进步可以降低边际开采成本,增加石油资源的勘探能力,增加石油可供量。新型能源开发与利用上的重大技术进步将使资源替代成为可能,从而缓解石油安全的紧张状况。
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对石油安全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石油进口国与出口国之间政治经济关系恶化造成对石油安全供应的影响;二是石油出口国国内的政治因素对石油安全供应的影响;三是地缘政治影响石油进口国国家间、出口国国家间和进口国与出口国之间的关系。
制度因素 制度和政策对石油安全的影响极大,主要表现在国家政府所制定的有关石油资源开发、利用、进出口、消费等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上。
运输因素 在石油生产与消费市场错位及进口石油比重较大的情况下,运输状况是石油安全的瓶颈环节,它与运输距离、运输线的安全状况、运输方式以及进口国对资源运输线保卫能力的强弱有关。
军事因素 军事因素对石油安全的作用包括对石油运输安全的保障能力、对重要海峡的控制能力和对主要资源产地的军事干预能力等方面。
㈥ “石油危机”指的是什么
20世纪70年代以来,阿拉伯国家对西方发达国家采取了减产、禁运、提价、国有化等措施,使这些国家出现了以石油为主的能源供不应求,并由此造成了经济混乱和社会动荡,所以被称为“石油危机”。
㈦ 石油市场系统风险因素分析
国际油价波动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使得油价呈现复杂性运动,同时这些因素也是石油市场系统风险的主要来源。我们将从影响油价波动的几个主要方面来阐述它们对油价的风险作用。
4.2.1.1 市场需求
近些年来由于国际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导致国际石油市场需求总体上持续上升,这给油价迅猛上扬产生了长期的巨大的支撑。从2003年的30美元/桶左右震荡上涨,2008年初突破100美元/桶,并一路保持,到2008年7月中旬冲高至147美元/桶的历史纪录。2008年7月中旬开始,持续整个下半年,有关国际经济发展放缓、石油需求增速降低,甚至绝对下挫的预期屡屡出现,导致国际油价震荡下滑,从历史最高点跌破2008年底的30美元/桶。
展望未来,由于新兴经济体发展势头仍然强劲,石油需求增长仍存在动力(图4.1),而石油替代能源发展缓慢;另一方面,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阴影短期内难以恢复。因此,石油需求风险将是国际石油市场的长期压力。
图4.1 国际石油消费量增长态势
(据EIA)
4.2.1.2 市场供应
国际经济发展带动石油需求不断走高,而石油市场供应能力增长缓慢,调整空间有限。尤其是自2003年以来,作为国际石油供应市场主力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简称OPEC),剩余产能由维持在200万桶/天左右跃升至2009年的433万桶/天,并预计在2010年和2011年超过500万桶/天。给石油市场交易者尤其是对冲基金提供了很多炒作的题材,如地缘政治、飓风影响、军事冲突等,都通过石油供应情况影响油价的波动,给保证石油投资者的收益带来了明显的不确定性。
2007年,OPEC国家石油产量占全球石油产量的43%,非OPEC国家占57%。由近几年的世界石油产量增速发现,OPEC国家最近几年的产量增长缓慢,增速不断下挫,2007年甚至出现同比减产1.2%的迹象(图4.2)。
图4.2 世界石油产量增速比较
(据BP统计报告,2008)
如图4.3所示,到2009年,根据美国EIA在2008年8月公布的SEO预测报告,OPEC的石油产量将降至3160万桶/天;而OPEC的整体生产能力会呈现上升势头,结果导致O PEC剩余产能在2009年将有所上扬,达到433万桶/天。但是,相对高位平稳增长的石油需求,剩余产能的力量显得很薄弱,国际石油市场还将长期维持脆弱的平衡态势(图4.4)。
图4.3 0PEC剩余产能
(据EIA)
图4.4 世界石油产量和消费量
(据BP统计报告,2009)
此外,未来石油资源地质条件越来越严峻,而石油开发的技术创新进展缓慢、开采成本提高明显,造成显着提高石油供应能力的愿望短期内难以达成,国际石油市场还将长期承受供应方面的风险。
4.2.1.3 投机冲击
回顾上一轮油价上涨,最突出的特点是投机资金大肆炒作。2007年,美国股市和楼市受次贷危机影响陷入持续低迷,作为国际原油期货交易货币的美元不断贬值,大量投机资金转入商品期货市场,导致全球商品期货价格全面大幅上涨,其中以原油价格首当其冲。
石油需求的持续增长和剩余产能的不足是投机资金炒作油价的主要理由。当人们预期剩余产能无法满足未来的需求增长时,大家都会做多油价,用套期保值回避油价高涨的风险,这样油价自然就上涨了。2008年6月份,来自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的报告显示,当时囤积在期货市场中的资金高达2600亿美元,而2003年这个数字仅是它的1/20。这其中,纯投机的资金比例占71%。
如图4.5所示,从石油期货持仓量角度看,在美国NYMEX交易所,2003年,石油期货总持仓量为54.2万手/天;此后,持仓量持续上扬,到2007年,总持仓量达138.1万手/天,增长1.5倍,年均增长率为23.1%。在此期间,NY M EX 原油期货价格震荡上扬,连创历史新高,由2003年的31.0美元/桶上升至2007年的88.9美元/桶,增长1.9倍,年均增长率达到30.2%。2008年,更是出现了140.97美元/桶的历史高价。
图4.5 NYMEX油价与未平仓合约数
(据EIA和CFTC)
根据CFTC提供的历史数据,NYMEX交易所油价与非商业交易商持仓比例如图4.6所示。我们发现,一方面,在NYMEX石油期货市场上,尽管商业交易商持仓比例仍然高于非商业交易商持仓比例,但商业交易商持仓比例正在不断收缩,而非商业交易商持仓比例持续上扬,使得它们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可见,近些年来,投机力量在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的迹象明显;另一方面,油价与商业交易商持仓比例的总体趋势负向相关,而与非商业交易商的持仓比例的总体趋势正向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2003年以来的油价上扬中,投机交易活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支撑。
图4.6 NYMEX交易所油价与非商业交易商持仓比例
(据EIA和CFTC)
在石油期货市场,投机商的交易分为头寸投机和套利投机(指跨期套利)。从头寸投机交易情况看,近几年来,一般而言,多头与油价呈现正相关,而空头往往与油价呈现负相关关系。总体而言,多头和空头都在震荡上行,与油价保持一致态势(图4.7)。
图4.7 国际油价与非商业交易商的头寸
(据EIA和CFTC)
从油价与套利投机交易的关系发现,套利持仓量与油价咬合紧密,步调相当一致。近几年,两者都呈现明显的增长态势(图4.8)。
图4.8 油价与非商业交易商的套利持仓情况
(据EIA和CFTC)
4.2.1.4 汇率影响
国际石油交易主要以美元计价和结算,因此美元汇率波动对油价起伏存在显着的影响。为考察国际石油市场与美元汇率市场交易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采用名义价格,即市场交易价格。
从市场交易的角度看,国际石油市场方面,WTI油价是国际原油价格的最主要代表之一。我们采用WTI原油现货日价格数据,单位是美元/桶,来源于EIA。美元汇率市场方面,由于欧元对美元的汇率交易是美元汇率交易乃至整个国际汇率交易的最大组成部分,因此,我们选取欧元对美元名义即期汇率作为研究对象,该汇率也是日数据,来源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即美联储)。
考虑到2005年夏天以来国际油价波动受地缘政治和游资投机炒作等非市场性因素影响巨大,因此为了尽量避开非市场因素的干扰,更准确地从市场角度定量分析油价波动和美元汇率起伏的互动关系,我们选择区间2000年1月4日到2005年5月31日共1342个样本,价格走势如图4.9所示。
图4.9 国际油价与美元汇率走势
(据EIA和美联储)
总体而言,2000年至2002年,油价整体下挫,美元持续升值;而2002年以来,情况出现转变,油价持续攀升,美元一路贬值,可见,国际油价与美元汇率之间基本上具有一致的走势,相关性较强,相关系数为0.78。
为了进一步计算欧元对美元汇率对油价的冲击,分别以美元和欧元计价,计算了2000年初至2008年6月底的WTI国际油价(图4.10)。结果显示,如果油价以欧元计价,自2003年以来,整体应该下挫。可见,这些年美元持续贬值对油价高升具有明显的助推力。
图4.10 油价与美元汇率的关系
(据EIA和美联储)
4.2.1.5 石油市场重大突发事件
国际石油市场上重大事件往往会影响石油供需,进而引起油价波动,因此分析国际油价的波动规律及市场风险时,重大事件的考虑不容忽视。自1970年以来,国际石油市场的重大事件如图4.11所示,图中油价为名义价格,具体事件情况请见附录。
图4.11 国际石油市场自1970年以来的重大事件
(据EIA)
㈧ 中石油社会安全风险等级分为
中石油社会安全风险等级分为重要、较大、一般和 低风险,分别对应红、橙、黄、蓝四种颜色。
其实所谓的安全风险是指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其后果严重性的的组合,而通过对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的预估,将安全风险划分为四个等级。
中石油六大隐患如下:①安全事故次生灾害 ②危化品泄漏答历 ③油气泄漏污染④放射源火工品散失 ⑤环境蠢举模违法 ⑥三废排放。
中石油安全8大风险:①勘探开发 ②炼油化工 ③大型储库 ④油气管道⑤海上作业 ⑥油气销售 ⑦交通运输 ⑧重大自然灾害。
㈨ 陆上石油的主要风险是
地球环境。陆上石油勘探开发环境风险,包括污染物质排放风险、突发事故风险、开采工艺风险、生态破坏风险、地质环境风险,总结就会地质环境。石油,地质勘探的主要对象之一,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液体,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
㈩ 我国石油进口结构风险很大,对我国经济发展成了潜在威胁,原因是什么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每年进口石油的数量越来越大,石油价格风险问题逐渐显现。石油进口价格的变化是产生石油进口价格风险的主要原因,而石油进口价格风险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也是广泛而深刻的。为了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能源保障,本文从石油进口价格风险的形成原因着手,讨论了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并提出了控制石油价格风险的措施。
关键词:石油进口;价格风险;影响因素;国民经济;措施
我们正处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石油经济全球化已成为时代的潮流。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我国石油进口量逐年上升。我国现在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如果按照GDP每年增长6%--8%,那么,石油需求量将以每年4%增长,而国内石油产量的增长只有2%,这中间存在着巨大的供需矛盾。
据有关分析,2006年中国进口1.92亿吨石油,到2010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将在2.5亿吨以上,变幻不定的国际油价对石油进口成本将产生更大的影响,因此研究分析石油进口价格风险的产生原因,提出控制风险的措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1石油进口价格风险及其产生原因
所谓石油进口价格风险是指因石油进口价格的波动给生产者或消费等各方面所带来的收益的不确定性。近年来,随着我国石油需求量的增加,石油进口量也大幅度提高,外贸依存度的增大,我国石油进口面临的价格风险也随之增加。石油价格的持续走高,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
产生石油进口价格风险的主要原因是石油进口价格的变化所引起的。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石油作为一种商品,其价格受到价值规律的作用,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从供求关系上看,以发达国家的需求为主体,供求关系的变化大体上随发达国家的需求变化而变化,从供给方面看,基本上以OPEC为主体。
其次,石油作为一种稀缺的自然资源,其价格受到资源量和可采储量的影响。石油的价格是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下按照当时预计的石油储量,参照某一参照物进行定价。2000年以来,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所定的“价格带”是在22-28美元。从消费国一方看,美国曾表示希望价格在20-25美元,德国的经济部长曾说过能接受30美元的石油。
再次,石油资源的控制主体之间目标的不同造成的矛盾对石油价格的影响。国家拥有石油资源的控制权,其主要的目标就是获得尽可能大的财政收入,并维护国家的安全。大产量、低油价并不意味着财政收入的最大化,因此提倡相对较高的石油价格。而私人公司拥有石油资源的控制权,其主要目标就是使本身的利润最大化,因此,实施大产量、低油价策略是这些私人公司首选。两股力量的此消彼长中对石油价格造成了影响。
再次,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各国政府都对石油市场实施了一定程度上的政策干预。一般的说,国际石油贸易中,不同的石油种类其价格是不同的,而同一种石油在不同的时间,其价格也是不同的,这是石油作为一种市场商品的正常现象。还有一种特殊现象是同一种石油在同一个时间买给不同的国家其价格也不相同,造成这种同油不同价的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与各国政府主动或被动的对市场进行政策干预所造成的。
最后,国际上的游资、基金对石油市场的投机行为也是影响石油价格的因素。应该注意到的是,国际石油贸易市场上的投机行为并不能左右石油价格涨或跌,只是对石油价格的变化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加大石油价格的变化幅度,使国际石油贸易市场更加混乱。
2石油进口价格风险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是石油净进口国,因此,我们说的石油价格风险通常指油价过高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石油价格的变化导致消费者的消费结构和习惯的变化。过高的石油价格将导致消费者对交通工具、房产、旅游、以及一些生活必须的石化产品的重新选择,抑制消费水平。汽车消费是最典型的例子。过高的石油价格将会导致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的持币观望或降低消费水平,造成整个汽车市场的萎缩。过高的油价还会影响的到房产消费者对于房产位置的考虑,减少整个房产业的消费量。同样,由于石油价格过高,造成旅游业的成本增大,也会造成消费总量的下降。
石油价格的变化导致企业投资的利润空间小,成本上升。原油进口价格上升,直接造成国内原油、油价格的变化导致企业投资的利润空间小,成本上升。原油进口价格上升,直接造成国内原油、成品油价格上涨,给以石油为能源、原材料的相关行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企业面对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的同时也面临着消费需求减少,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而不能向下游企业或最终消费者转嫁,更不可能向国外转嫁,这就必然使企业利润减少,从而打击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削减投资,全社会的经济活力也会因此而减弱。
石油价格的上涨将会影响到外汇支出的增加,减少贸易顺差。我国作为石油净进口国,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的石油,在进行非以货易货石油贸易时通常都以美元作为结算货币,因此,石油价格的上涨将会多支出相当大一部分的外汇。国际油价上升引发的国际经济增长的减速及进口成本的上升,将增大我国经济的运行成本,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影响我国的出口贸易,贸易顺差明显缩小。
石油价格的上涨加重通货膨胀的压力。石油价格上涨后的一段时期,由于延迟性作用,涨价的信号不会相当的明显,但对整个的社会经济来来说必然会是迁一发而动全身的结果,通货膨胀的信号始终会出现的。2007年居民消费指数(CPI)的大幅度上涨就是前些年石油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成本上涨传递到消费者物价那一部分。由于近几年我国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所以应该说07年的通货膨胀影响被低估。但是通货膨胀的压力依然存在,形成强烈的通货膨胀预期。一旦经济发展的势头减缓或油价持续上涨,通货膨胀压力爆发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