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藻类和石油有什么区别
扩展阅读
配电室配什么工具 2025-07-05 02:39:13
购买材料计入哪个产品 2025-07-05 02:28:09

藻类和石油有什么区别

发布时间: 2023-04-10 19:41:20

1. 藻类是怎么样即发电又吃油的呢

人们常常在潮湿的地表上看到泛起的蓝绿色、滑腻腻的“地皮”,这些东西的学名就叫“蓝藻”,有人也叫它“蓝细菌”、“蓝绿藻”、“粘藻”。这种藻类是地球最古老的生物,远在30亿年前的远古时代,地球刚刚诞生17亿年左右时,它就诞生了,据说生物界那时只有这类蓝藻。它在极为险恶的环境下,潜伏在水层里,依靠它所含有的叶绿素和藻蓝素成功地利用透射和散射的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成功地把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合成碳水化物〔(CH2O)n〕。光合作用是太阳能的生物转换过程。这一过程合成的碳水化合物便是太阳能的化身。蓝藻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阳能收集器、贮存器。它的出现意味着地球上以太阳能为动力的生命形式由低级走向高级,从简单走向复杂的开始。蓝藻是一个庞大的生物家庭。目前,已发现的蓝藻有2000多种,分隶于140属20科。

蓝藻与其他光合细菌最大的区别是,其他光合细菌在光合过程中不会放出氧气,而蓝藻却能源源不断地往空中输送氧气。经过长期不断地施放氧气,终于改变了大气的组成,进而在高空形成臭氧层,挡住了紫外线,为以后的需氧生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环境,并为海洋生物登陆提供了条件。因此,人们把蓝藻看成是植物界的先驱,进化长河的源流,地球上最早的拓荒者。

蓝藻还能把大气中的游离氮(N2)同氢(H)合成氨(NH3),这就是蓝藻所进行的固氮作用。能进行固氮的蓝藻大多分化为两种细胞:营养细胞和异形胞。在光合过程中,营养细胞能制糖和发电,而异形胞在特定条件下,能催化放出理想的燃料——氢来。

这样说来,蓝藻是一种既能光合(发电、放氧、制糖),又能固氮(合成氨),还能放氢的“综合工厂”,这不仅是植物界绝无仅有的,就是人类社会上也无法与之比拟。可见,蓝藻是一种贡献独特的微生物了。

人类认识和利用蓝藻的历史并不长。1889年首先由弗兰克发现蓝藻能固氮,但当时未能确证,直到1928年才为德雷韦斯所证实。20世纪40年代蓝藻开始在稻田里使用,它生长过程中分泌出的氮化合物和激素物质能大大帮助水稻生长,稻田养藻,水稻一般能增产10%。

更令人感到惊异的是蓝藻竟能发电!揭开蓝藻光合、固氮、放氢的秘密,将使人们可以用太阳能为动力,以水、二氧化碳和氮气为原料,定向地进行发电,合成食物,生产氮肥,制造氢气。近年来,国外已经开始用蓝藻进行发电试验取得成功。科学家们对利用蓝藻制氢也极感兴趣。

作为生物质能源,水生植物的使用,除蓝藻外,其他许多藻类也具有很大潜力。专家们在进行海藻种植研究中发现,藻类生物质可厌氧发酵成甲醇,其转化率可达50%~70%,因此证明,通过藻类可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甲醇)。还有人在将海藻研碎后进行发酵过程中发现,这些藻类能释放出大量近似甲烷的可燃性气体。据估算,一公顷海藻,一年内可排出4万立方米的可燃性气体。还有一种海藻,它能在高盐碱的水中产生大量有价值的烃类(其中也含有甘油)。小球藻也能提供大量热能,每克可提供22千焦耳的能量。水风信子是沼气发酵的极好原料,它繁殖速度极快,一株水风信子经过3个月后可产生248181个后代。

令人更为惊异的是藻类还能回收石油。“红巨藻”(紫球藻属)能以相当其生物量生产速度的50%的速率合成分泌出一种磺化多糖。这种多糖的粘度和催化作用与角叉藻聚糖类似,可用于从地下的沙质形成物中回收石油。用其回收石油的数量等于或高于用商品聚合物得到的数量。

无独有偶。同属微生物的一种细菌也能分解原油。据报道,1991年由日本大阪大学的今中忠行教授首次发现了在无氧环境中可以分解原油的细菌。据说,在日本静冈县中部山区,有一股自战前就一直向外涌流的原油,使周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经对油流周围的土质勘察分析后找到一种以原油为食的新菌种。它与目前所掌握的分解原油的细菌同属假单胞菌,其棒状体形直径0.5微米,长1.2~1.5微米。科学家认为,迄今一直难以处理的沉积海底的原油,因这一新菌种的发现将可得到解决。更重要的是,如果用二氧化碳和氢就可以培养这一新的细菌,那么合成接近原油成分的碳氢化合物就将成为可能。

2. 为什么用海藻也能提取石油

微藻作为一种绿色植物它能够吸收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随后还能通过自身的化学反应来转变成一种脂类的有机物。随后科学家们就可以通过这类含有脂类的藻类来提取石油!

世界能源主要来自石油,每年世界需要13太瓦的能源。而到2050年可能达到26太瓦。石油燃料昂贵,不可再生且产生温室效应。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NicholasStem说:“温度变化是世界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

Seefeldt和数位USU教授组成了一个小组,主要致力于利用农业废物或阳光等发展新的能源技术。美国Utah州通过Utah科学技术研究部门给予这一研究计划为期5年,总共6百万美元的资助。研究组目前已经开展了数项和工业界的合作关系,并且有一项专利已经通过,此外还有4项在审批中。Seefeidt最后说:“USU希望为解决世界能源问题作出努力。”

3. 石油是怎么来的

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变化形成的(陆上的植物则一般形成煤。)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有机物与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在地下的高温和高压下它们逐渐转化,首先形成腊状的油页岩,后来退化成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

由于这些碳氢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轻,它们向上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直到渗透到上面紧密无法渗透的、本身则多空的岩层中。这样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

阿拉伯国家有如此丰富的石油资源的原因:阿拉伯在中东,中东地区是海洋生活着许多海洋生物,石油就是这些海洋生物和这些热带植物的尸体所组成的。

(3)藻类和石油有什么区别扩展阅读:

石油的成油机理有生物沉积变油和石化油两种学说,前者较广为接受,认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属于生物沉积变油,不可再生;后者认为石油是由地壳内本身的碳生成,与生物无关,可再生。

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液、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

从寻找石油到利用石油,大致要经过四个主要环节,即寻找、开采、输送和加工,这四个环节一般又分别称为“石油勘探”、“油田开发”、“油气集输”和“石油炼制”。“石油勘探”有许多方法,但地下是否有油,最终要靠钻井来证实。一个国家在钻井技术上的进步程度,往往反映了这个国家石油工业的发展状况。

因此,有的国家竞相宣布本国钻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以表示他们在石油工业发展上迈出了最早的一步。“油田开发”指的是用钻井的办法证实了油气的分布范围,并且油井可以投入生产而形成一定生产规模。

4. 藻类植物产油

从植物中提炼石油最让人鼓舞的前景之一来自对藻类的研究和开发,因为它们生长迅速,产量也高。如在淡水中生存的一种丛粒藻,它们简直就是产油机,能够直接排出液态燃油。在美国西海岸附近的海域中,生长着一种巨型海藻,一昼夜可长60厘米,其含油量很高。
日本的一个科研小组宣布,他们成功地从一种淡水藻类中提出取出了石油。这种藻类石油生成能力远远超过预想的程度。

5.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石油是古生物形成的吗

石油的形成普遍认为有两只种理论,普遍认为是古生物的尸体形成的,但是,还有另一种的形成理论,先介绍第一种理论,也是大家比较认可的。

(1)生物成油理论

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石油像煤和天然气一样,是通过长时间的压缩和加热,由古老的有机物逐渐形成的。根据这一理论,石油是由史前海洋动物和死藻的变化形成的。 (土地植物通常形成木炭。)在长期的地质年龄之后,这些有机物质与淤泥混合并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

它们在高温高压下逐渐变化,首先形成蜡质油页岩,然后降解为液态和气态烃。由于这些碳氢化合物比邻近的岩石轻,因此它们向上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直到它们渗透到上方的中空,密不可渗透的岩层中。如此收集的油形成油田。人们可以通过钻井和抽水从油田中获取石油。

地质学家称油层的温度范围为“油窗”。如果温度太低则不会形成油,而温度太高则会形成天然气。尽管世界各地的石油形成深度不同,但“典型”深度在4至6公里之间。由于石油在形成后会进入其他岩层,因此实际的油田可能要浅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个条件:丰富的烃源岩,可渗透的通道以及可以积聚石油的岩层。

(2)非生物成油理论

非生物形成油产生的理论天文学家托马斯·戈德(Thomas Gold)是在俄罗斯石油地质学家尼古拉·库德里亚夫采夫的理论基础上产生的。该理论认为,地壳中已经有很多碳,其中一些自然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油在岩石缝隙中比水轻,因此它沿着岩石缝隙向上渗透。石油中的生物标志物是由生活在岩石中的嗜热微生物引起的。它与石油本身无关。

地质学家中只有少数人支持这种理论。它通常用于解释石油无法解释地流入某些油田的情况,但是这种现象很少发生。非生物油形成理论不能解释说世界上超过99%的油都存储在沉积岩中,这些非沉积岩中的油也可以解释为是从其他地方的沉积岩中迁移出来的。

古生物尸体形成石油的理论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

教科书上所传授给大家的是:石油是古生物化石形成的。这是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就这个观点而言,不仅是在民间,就是在科学界,也有非常多的反对声音。

石油是古生物形成的,这一论断,个人认为只是个猜想。因为没有完整的证据链证明石油确实是古生物形成的。只是这一观点最早被一大批人所接受,形成了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就像最早期的人们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一样,大家都认为正确的未必是真理。

对石油是古生物化石形成并且是不可再生资源这一观点,经济学家威廉恩道尔认为这是石油利益集团的阴谋。目的是控制油价,获得更多的利益。这在他的名着《石油战争》中有具体的论述。并且在书中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石油是可再生资源,是在地壳的一系列运动中产生的,永远不会枯竭。

相比于石油是化石形成的这一观点,我更相信威廉恩德尔所说的石油是地球运动产生的这一观点。即便他的观点也没有完整的证据链来证明。早在几十年前前者观点就宣称石油产量已过峰值,但都被日后更高的产量所超越。至少在这一点上威廉恩道尔是正确的。那就是石油是可再生的,没有所谓的产量峰值,它是在地壳运动中不断产生出来的。

对于石油成因概括起来是无机起源与有机起源两大派别的对垒。无机学派在19世纪占上风,有机学派在20世纪以来占上风。

油气无机成因说

19世纪中叶,最具影响力的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1876年提出的碳化物说,认为石油是地下重金属碳化物与下渗的水相互作用所生成。反应生成的石油蒸汽在冲向地壳的过程中冷凝于地层孔隙中。

无机起源说另一典型代表是19世纪晚期有索科洛夫提出的宇宙说。其理论依据是在一些天体中发现有碳氢化合物,因此他认为碳氢化合物是宇宙所固有的,早就在地球尚处于熔融状态阶段是就已存在于气圈之中了。

此外,当时还有以库德梁采夫为代表的岩浆说;以考斯特为代表的火山说;以叶兰斯基为代表的蛇纹石生油说;以切卡留克为代表的高温生成说等。

油气有机成因学说

早在18世纪中叶,苏联化学家洛蒙诺索夫认为石油和煤炭一样是泥炭在高温条件下蒸馏生成的,即蒸馏说。1933年,俄国着名矿物学家和地球化学家维尔纳茨基还研究了有机质(即成油母质)的地质作用,详细讨论了石油的有机组成和有机成因,提出了碳循环模式,使得成油理论步入地球化学研究阶段,后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烃源岩理论。

有机成因说早期认为有机质直接成油,但由于与实际情况有出入,进而提出了新的理论,即干酪根热降解成油。

上图详细表述了有机质的演化过程。看起来我们的确可以认为石油是由古生物形成的,而且统计表明石油在地壳中的出现,与地史上生物的发育和兴衰密切相关。

有朋友不赞同有机成油理论,以需要多少“肉”来作比喻,这是不科学的。在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有机质的概念。

有机质的来源我们常常认为有四种:浮游动物、浮游植物、高等植物和高等动物。有机质沉积下来并非都可保存,由于微生物分解等损耗,只有一部分能够随颗粒沉积并保存下来,我们称为沉积有机质。能形成石油的有机质以前两种为主,高等植物常常成煤或天然气,高等动物保存下来的较少,成油贡献较少,这是由它们的组分和沉积环境共同决定的。地球形成已有46亿年,生物出现已有38亿年,38亿年的生物演化史是何其漫长,这段时间内有多少生物的遗体累积并保存入地下呢?而且在地质理论中时间是以百万年作为单位的,在这宏大的视角之下,一切数据都将庞大到让非专业人士吃惊,我们可以怀疑,甚至反对,但是在我们抛出自己观点之前是不是应该先将对方的观点理解透彻呢?

当然是古生物形成的,地球存在了46亿年,这么长的时间,地球人生活过多少生物!下面介绍一下石油形成过程

在人类出现以前,地球上处于恐龙时代,那个时代空气好,含氧量高,所以动物的体型都非常庞大!

他们呼出的二氧化碳,还有放的屁等等,生物产生的这些废气体量也非常大,加上气温升高,导致冰川融化,大量的水汇入海洋,海洋压力增大!

大量海水挤压地壳,引发强烈地壳运动,地震火山喷发等,导致海水温度升高,生物几乎全被煮死了!

大量火山喷发地球到处弥漫着火山灰,万年不退,地球几万年不见阳光,生物灭绝!

地球回归冰川时代,一切都被冰封或者尘封!经过地形的巧妙引流,那些生物腐烂液体汇聚,最终成片成片的汇聚,经过长久发酵形成石油!

多年以后,火山灰散尽,地球重现阳光,大地回暖,重新出现生物,人类也随之出现!

石油是大自然的馈赠,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这些资源,造福人类!

地球就像一个大型机器,他需要运转磨合,最终形成现在这个形态,春暖花开,适合人类居住等,是宇宙中最美的星球!

大多数科学家认为,石油是一种所谓的化石燃料,是很久以前死亡生物体的转化残留物。大多数石油被认为来自植物和微小海洋生物的化石。较大的动物也可能对这种混合物有所贡献。

但另一种理论认为,从一开始地球上的石油就比死动物产生的多,但我们还没有开发它。

在主导理论中,死亡的有机物质积累在海洋、河床或沼泽的底部,与泥和沙混合。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沉积物堆积在顶部,由此产生的热和压力将有机层转化为一种称为干酪根的深色蜡质物质。 不管怎样,干酪根分子最终会破裂,分裂成更短更轻的分子,几乎完全由碳和氢原子组成。根据这种混合物是液态还是气态,它会变成石油或天然气。 科学家们不太确定,但他们认为这可能需要几十万年的时间。 这当然不是一个瞬间的过程,石油的形成速度不会解决我们的石油供应问题。

石油是由死亡的有机物形成的这一观点被称为石油形成的“生物理论”,是由大约250年前一位俄国科学家首次提出的。 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一些苏联科学家开始质疑这一传统观点,并提出石油可以在地球深处自然形成。 根据一种假设,这种所谓的“非生物成因”石油可能会通过小行星撞击形成的裂缝向上渗透,形成地下油层。一些地质学家建议进行探测古代陨石撞击坑寻找石油。

已经发现了非生物性的石油来源,但没有商业利润。争论的焦点不是自然形成的石油储备是否存在。这是关于它们对地球总储量的贡献有多大,以及地质学家应该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寻找它们。

科学家们说,如果非生物成因的石油来源确实被发现是丰富的,这将意味着地球含有大量未开发的石油储量,而且由于其他岩石物体是由与地球相同的原材料形成的,原油可能存在于太阳系的其他行星或卫星上。 制造石油的两个过程都可能需要数千万年。即使地球包含的石油比目前认为的要多得多,总有一天储量会耗尽,这是不可避免的。

其实现在的话,对于石油是如何形成的,目前还是存在争议的。当下主要有生物沉积成油和石化成油两种学说。

生物沉积成油学说认为在地球不断演化的漫长 历史 过程中,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死去后,有机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与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在地下的高温和高压下它们逐渐转化,首先形成腊状的油页岩,后来退化成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由于这些碳氢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轻,它们向上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直到渗透到上面紧密无法渗透的、本身则多空的岩层中,这样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

但是这个学说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据2019年各国更新的剩余探明可采储量数据,全球石油储量较上一年稳中有升。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2305.8亿吨,增长0.6%,如果是有生物沉积变成的石油,那在远古时期,真的有那么多远古的生物吗?不过这个学说确实也是当下最主流的学说。

石化成油学说则认为,认为在地壳内有许多碳,有些碳本身就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而这些物质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就已经形成了,至于石油中的生物标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热的微生物导致的,与石油本身物管。那人类能获得石油的数量只与钻井深度有关。

不过不管是哪种学说,都可以确定的是,我们正在不断的消耗地球的资源,就算石油是可再生的,但当我们人类开采消耗的速度过大时,一样会造成失衡,所以现在大家都在致力于开发新能源,一是因为新能源是可再生且高效的,还一方面也是防止了消耗石油造成的环境破坏。

6. 鱼油和藻油有什么区别

藻油为甘油三酯型,鱼油为乙酯型;甘油三酯型DHA在人体内的吸收率是乙酯型的300% ,而且,人体对乙酯型DHA的代谢率明显低于甘油三酯型DHA,并且在代谢过程中还会产生氧化压力,给人唯弊绝体健康带来卜老不利影响。此外,在生物利用率、稳定性、安全性角度,甘油三酯型DHA都优于乙酯型DHA。对于婴儿,甘指姿油三酯的形式也是最适合的,因为母乳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是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存在的,更贴合母乳。

好藻油,我选琥珀色。汤臣倍健天然博士DHA藻油选用源自NASA科技的life's DHA臻稀的寇氏隐甲藻,植物海藻提炼,几乎不含EPA,呈现的正是高端的“琥珀色”,拥有全球131篇关于藻油DHA安全性和健康益处研究文献,多达超过200项人体临床研究。好原料、好配方、好生产,让DHA藻油保持高端琥珀色。

天然博士DHA藻油每粒都有独立泡罩包装,不沾粘,是市面上少见包装,更加安全、卫生、方便。天然博士DHA藻油每粒含100mg DHA,含量正好,孕妇每天2粒,宝宝1粒,刚刚好。母婴大咖年糕妈妈在小红书和抖音都推荐,由Ella陈嘉桦作为星推官推荐的DHA藻油,在天猫旗舰店、京东以及全国近2万家线下母婴店有售,欢迎选购。

7. 石油是什么东西变的真的是古生物演变的吗

目前科学界大部分理论更支持古生物形成石油的“有机成油学说”,只有小部分理论支持“无机成油学说”。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世界油价就会因为各种因素产生波动,因为石油和煤炭、天然气一样都属于资源型商品,即便已经了解了其成分,但仍不可以人工合成,也无法商业取代。虽然表面上看石油属于流通型商品,但在当今世界发展的大格局下,谁掌握了石油谁就拥有“财富”,所以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般,某些中东国家仿佛受到了老天爷的眷顾,仅依靠石油就能盆满钵满。

石油在形成之初,由于颗粒比较小,可以随着地热向上运动,在裂隙的上方不断聚合,进一步融合成更大的油珠,而这些大油珠进一步融合后,就会在重力的作用下回落到裂缝当中,从而进一步压迫岩浆气形成新的油珠,最终在一次次循环过程中,渐渐就形成了油藏,这个过程有点类似于降雨生成的过程,只不过降雨是遇冷,而油珠是受热,但两者都是在形成与下降之间往复循环,所以无机成油学说认为,石油蕴藏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同样,石油无机成油学说也对中东石油丰富做了解释,其认为中东石油富集且成分极为相似,正是因为有着统一的裂缝来源,否则波斯湾周边不会出现海相油田与陆相油田并存的现象。当然了,无机成油学说也存在无法解释的地方,比如前面所说的地球99%以上的油田都是在沉积岩中发现的,这一点与无机成油学说所认为的裂缝不相匹配。另外,石油中还含有大量的生物成分证据,如果成油过程中没有生物加入,那就无法解释这些生物成分的来源。

最为重要的是,石油形成以后,无法在高温环境中保持稳定,更不可能与高热岩浆气并存,所以支持石油无机成油学说的人始终占少数。最后,不管是有机学说,还是无机学说,都认为石油蕴藏量,会因为储油层的岩石结构不同而不同,因为石油最初形成时均匀的分散在岩层孔隙当中,就像充满水的海绵一样,是在地球超压、构造应力等综合作用下,才逐渐流动汇集到一起,所以才最终呈现出地球石油分布极度不均匀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