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石油都是由什么构成
扩展阅读
绿色产品的绿标哪里查 2025-07-12 16:38:54
兰坪农产品哪个好 2025-07-12 16:23:38
一元产品哪里便宜 2025-07-12 16:23:26

石油都是由什么构成

发布时间: 2023-03-04 11:29:50

⑴ 石油是怎么形成的

1、生物成油理论(罗蒙诺索夫假说):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在现今已发现的油藏中,时间最老的达5亿年之久。但一些石油是在侏罗纪生成。在地球不断演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有一些“特殊”时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动物死亡后,构成其身体的有机物质不断分解,与泥沙或碳酸质沉淀物等物质混合组成沉积层。

由于沉积物不断地堆积加厚,导致温度和压力上升,随着这种过程的不断进行,沉积层变为沉积岩,进而形成沉积盆地,这就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质环境。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石油像煤和天然气一样,是古代有机物通过漫长的压缩和加热后逐渐形成的。

按照这个理论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变化形成的(陆上的植物则一般形成煤)。有机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与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在地下的高温和高压下它们逐渐转化,首先形成腊状的油页岩,后来退化成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

由于这些碳氢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轻,它们向上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直到渗透到上面紧密无法渗透的、本身则多空的岩层中。这样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过钻井和泵取人们可以从油田中获得石油。地质学家将石油形成的温度范围称为“油窗”。温度太低石油无法形成,温度太高则会形成天然气。

2、非生物成油理论:非生物成油的理论天文学家托马斯·戈尔德在俄罗斯石油地质学家尼古莱·库德里亚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论基础上发展的。这个理论认为在地壳内已经有许多碳,有些碳自然地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氢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轻,因此沿岩石缝隙向上渗透。

石油中的生物标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热的微生物导致的。与石油本身无关。在地质学家中这个理论只有少数人支持。一般它被用来解释一些油田中无法解释的石油流入,不过这种现象很少发生。


石油是谁第一个发现的

沈括是第一个发现石油的。关于石油这个名称的最早记录,国内和世界上公认的第一人就是沈括,在他的着作《梦溪笔谈》中,详细记载了石油的发现和开采。

在鄜州、延州境内,有一种神秘的黑色物体,当地人称之为石油,古代书中记载的高奴县脂水,指的就是石油。石油产自地下,与石头、泉水混杂在一起,偶尔会流出地面。当地百姓见到了,就用东西将石油收集起来,放进瓦罐中保存。这种石油可以点火,但是产生的黑烟特别大。

沈括发现这些黑烟也可以利用,就用扫上它的烟煤来做成墨,没想到效果非常好,就连正经的松墨都没它好用,于是开始让手下大批制造这种墨,并给它起名叫做“延川石液”。根据现在的史料记载,沈括是第一个加工石油,并且使用石油的人。

石油是可再生能源吗

石油不是可再生能源。石油是化石能源,是一种由生物沉积形成的、不可再生的能源。石油是指气态、液态和固态的烃类混合物,具有天然的产状,分为原油、天然气、天然气液、天然焦油等形式。

石油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石油的主要成分有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等,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的液体。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液、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

⑵ 石油的组成部分是什么

最佳答案
-
由投票者1年前选出
组成石油的元素主要是碳和氢,其中碳约占83%~87%,氢约占11%~14%,此外还含有少量的硫、氮、氧及微量的镍、钒、铁、铜等元素。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复杂,它们含有相对分子质量从几十到几千的各种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除烃类之外,石油中还含有数量不等的非烃类化合物,主要是含硫、含氮、含氧的化合物以及一些胶状沥青质。
石油的大部分是液态烃,同时在液态烃里溶有气态烃和固态烃。

⑶ 石油是怎么形成的

问题一:石油是怎样形成的 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尸体,生物的细胞含有脂肪和油脂,脂肪和油脂则是由碳、氢、氧等3种元素组成的。生物遗体沉降于海底或湖底并被淤泥覆盖之后,氧元素分离,碳和氢则组成碳氢化合物。
我们已经在地球上发现3000种以上的碳氢化合物,石油是由其中350种左右的碳氢化合物形成的,比石油更轻的碳氢化合物则成为天然气。煤矿与石油的成因很类似,但煤是植物的化石,又是固态。
大量产生碳氢化合物的岩石即称为“石油源岩”。埋没于地中的石油源岩受到地热和压力的影响,再加上其他多种化学反应之后就产生石油,而石油积存于岩石间隙之间便形成油田。
地壳变动而石油生成
我们最近逐渐了解地球内部的变化与石油的生成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描述此种关系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地球内部的状况。
地球的半径大约是6400公里,覆盖地球表面的地壳下方是由岩石形成厚达2900公里的“地慢”,其下方则是由金属形成的“地核”,并以大约5100公里深处分界,分为“外核”与“内核”。外核主要是由液态金属铁组成,内核则主要是固态铁。 地球表面铺满坚硬的“板 块”,厚度约有100公里,是由向上喷出的“洋脊”产生的,’在 缓缓移动到“海沟”后就沉降于 另一板块下方。 80年代后期,人们学会捕捉地震波传递到地球内部时的立体图,于是发现令人惊讶的地慢活动状况。高温又巨型的上升流“超级卷流”由地底涌上后,以蘑菇形态分别存在于夏威夷和非洲大陆正下方。此外,低温的巨型下降流“冷卷流”则以水滴形态占据亚洲大陆及南美洲大陆正下方的冷卷流似乎是沉降到地函底部。
我们现在的知道的是,地幔内部落热对流是以冷卷流向超级卷注移动的形态而形成的。此种运动不仅影响板块运动,似乎也对整个地球的地质和环境的变化产生很大的影响。
超级卷流是石油制造者?
现在全球生产的石没之中,有60%是产生了恐龙称霸地球时期所形成的石油源岩,所形成的“黑色页岩”则遍布世界各地。黑色页岩主要是由未经氧化的藻类等浮游植物遗骸堆积而成。由此可知当时必须有可让浮游植物繁殖又不会产生氧化的缺氧环境条件,大量的黑色页岩才会形成。
最近发现,石油源岩在此时代的形成似乎与超级卷流运动的活化可以促使由地下涌出的地幔物质所形成的洋脊体积增大,海面因而上升,使得较低的陆地变成浅海,而浅海则具有可当石油原料的藻类等浮游植物极易繁殖的环境。
浅海地区的藻类等浮游植物因而出现大幅增加和大量死亡的现象,周围的细菌为分解其残骸而消耗氧气,于是出现了缺氧环境。
地球温暖化也会改变深层海水的流动状况,由于高纬度地区与低纬度地区海水的温度高低不同,较低温但含有丰富氧气的高纬度地区深层海水会流向低纬度地区海洋。但地球温暖化的现象减少。氧气较少的海域因而扩大,无法氧化的浮游植物便逐渐堆积,所留下的大量有机物则形成石油源岩。
生物的演化改变了石油的性质
由于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遗骸,因此调查石油的性质便可以得知古老时期的生物演化过程和地球环境历史。
生命的演化大概有下述的过程。生命是于38亿年前诞生,并逐渐地进行演化,到了距今5亿5000万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纪时期,爆发性的演化才开始,大约4亿4500万年前,生命也登上了陆地。
4亿4000万年至4亿年前时期,石油源岩的主要成分是当时繁茂的浮游植物所形成的耐碳氢化合物。另一方面,羊齿类植物在此时期繁琐盛于海岸近处,因此以陆上植物为原料的石油源岩也出现了。
2亿9000万年前,广大的陆地普遍出现由裸子植物组成的森林,并到处形成被沼泽地包围的湖沼,......>>

问题二:石油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煤主要是由于森林长期被埋在地下形成的;石油、天然气主要是由于动物尸体长期被埋在地下,经过化学变化形成的。
石油到底是怎样产生的
美国休斯顿一家石油勘探公司提出一个新理论:所有的石油都是从古老的岩石中生成的,而并非通常认为的埋藏在地下的死亡动物或者植物等有机体在压力和热的作用下分解转化而成。这一观点得到3位俄罗斯同行的赞同,但相关论文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上一发表,便引起广泛争议。
该公司负责人肯尼认为,从岩层断裂处释放出 的地热,使埋藏于地底100公里深处的碳化无机物和水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产生了碳氢化合物,所有的石油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而且现在还有大量的矿点未被发掘。
石油地理学家已经部分接受了这一观点。美国地理调查部门的麦克・卢万表示,有一部分石油来自无机物,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对于肯尼提出的“石油不可能由浅层岩石中的有机物形成”这一论断,他则坚决反对。新泽西州矿产及矿产资源部的布雷恩・布里斯特认为,肯尼的观点是对有机化学理论以及几十年来在石油地理化学领域所进行的研究的蔑视。
目前普遍认同的理论是,埋藏在地下的远古时代未被细菌分解的有机物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经过几百万年的演变,形成了可供开采的石油。微生物将地表以下的有机物转化为碳氢化合物,剩下的埋藏在深层地底的有机物则在温度和压力下经过分解及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石油。通常具有商业价值的油田都位于地表以下500米-700米深处,最深的油井在约6公里深的地底。而10公里以下的更深处则根本不会有石油或天然气。
肯尼认为,浅层地表形成的低压条件更容易产生甲烷,而不是较重的碳氢化合物。他在实验室中将氧化铁、卵石和水加热至900摄氏度高温时得到重碳氢化合物。据此他认为,稳定的石油只有在30000个大气压条件下,也就是100公里以下的地底才能形成。
不过,即使肯尼关于石油形成的理论只有部分正确,也可能为石油勘查工作打开一扇新的探索之门。

问题三:石油是怎么形成的 1、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主要是动物)的遗体;
2、海洋(不是河流和湖泊)。
形成的过程是这样:
遗体进入海洋,因海洋含有大量的盐份,保证了遗体不会马上被细菌分解,大量地被保存下来,让遗体得以沉入海底,又因海底的低温进一步延长了遗体被保存的时间.就是这个时间让遗体得以积累,并得以被泥沙覆盖,被海水(盐水)浸泡过的遗体,又被泥沙或者岩石覆盖起来,后来在地热的作用下,时间长了,就成了石油.
有一个简单的关于石油形成的实验,人人都可以做:买一个陶罐(比作海床),罐里灌上加入足够盐的水(比作海水),再买几枚鸭蛋(比作遗体,壳要完好,比作泥沙)放入盐水中,大约2个月后(比作时间),取出来,煮熟(比作地热),然后再用刀切开(比作石油开采),你就会发现蛋里面有油(石油)。

问题四:石油是怎么来的? 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变化形成的(陆上的植物则一般形成煤。)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有机物与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在地下的高温和高压下它们逐渐转化,首先形成腊状的油页岩,后来退化成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由于这些碳氢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轻,它们向上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直到渗透到上面紧密无法渗透的、本身则多空的岩层中。这样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
通过钻井和泵取人们可以从油田中获得石油。地质学家将石油形成的温度范围称为“油窗”。温度太低石油无法形成,温度太高则会形成天然气。虽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为四至六千米。由于石油形成后还会渗透到其它岩层中去,因此实际的油田可能要浅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个条件:丰富的源岩,渗透通道和一个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层构造。

问题五:石油是怎么形成的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在现今已发现的油藏中,时间最老的达5亿年之久。在地球不断演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有一些“特殊”时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动物死亡后,构成其身体的有机物质不断分解,与泥沙或碳酸质沉淀物等物质混合组成沉积层。由于沉积物不断地堆积加厚,导致温度和压力上升,随着这种过程的不断进行,沉积层变为沉积岩,进而形成沉积盆地,这就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质环境。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石油像煤和天然气一样,是古代有机物通过漫长的压缩和加热后逐渐形成的。按照这个理论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变化形成的。(陆上的植物则一般形成煤。)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有机物与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在地下的高温和高压下它们逐渐转化,首先形成腊状的油页岩,后来退化成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由于这些碳氢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轻,它们向上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直到渗透到上面紧密无法渗透的、本身则多空的岩层中。这样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过钻井和泵取人们可以从油田中获得石油。地质学家将石油形成的温度范围称为“油窗”。温度太低石油无法形成,温度太高则会形成天然气。虽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为四至六千米。由于石油形成后还会渗透到其它岩层中去,因此实际的油田可能要浅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个条件:丰富的源岩,渗透通道和一个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层构造。

问题六:石油是怎样形成的 石油又称原油,是从地下深处开采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体。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与煤一样属于化石燃料。石油的性质因产地而异,密度为0.8 ~ 1.0 克/厘米3,粘度范围很宽,凝固点差别很大(30 ~ -60°C),沸点范围为常温到500°C以上,可容于多种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但可与水形成乳状液。 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 (83% ~ 87%)、氢(11% ~ 14%),其余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属元素(镍、钒、铁等)。由碳和氢化合形成的烃类构成石油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95% ~ 99%,含硫、 氧、氮的化合物对石油产品有害, 在石油加工中应尽量除去。不同产地的石油中,各种烃类的结构和所占比例相差很大, 但主要属于烷烃、环烷烃、芳香烃三类。 通常以烷烃为主的石油称为石蜡基石油;以环烷烃、芳香烃为主的称环烃基石油;介于二者之间的称中间基石油。我国主要原油的特点是含蜡较多,凝固点高,硫含量低, 镍、氮含量中等,钒含量极少。除个别油田外,原油中汽油馏分较少,渣油占1/3。组成不同类的石油,加工方法有差别,产品的性能也不同,应当物尽其用。大庆原油的主要特点是含蜡量高,凝点高,硫含量低,属低硫石蜡基原油。
最早提出“石油”一词的是公元977年中国北宋编着的《太平广记》。正式命名为“石油”是根据中国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沈括(1031一1095)在所着《梦溪笔谈》中根据这种油《生于水际砂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词出现之前,国外称石油为“魔鬼的汗珠”、“发光的水”等,中国称“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见到石油或其附属品的身影,不知你注意了吗?比如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沥青、塑料、纤维等还有很多!这些都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而我们日常所用的天然气(液化气)是从专门的气田中产出的!通过输气管道和气站再到各家各户。
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两种说法:①无机论 即石油是在基性岩浆中形成的;②有机论 既各种有机物如动物、植物、特别是低等的动植物像藻类、细菌、蚌壳、鱼类等死后埋藏在不断下沉缺氧的海湾、泻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经过许多物理化学作用,最后逐渐形成为石油。
原油的颜色非常丰富红、金黄、墨绿、黑、褐红、甚至透明;原油的颜色是它本身所含胶质、沥青质的含量,含的越高颜色越深。原油的颜色越浅其油质越好!透明的原油可直接加在汽车油箱中代替汽油!原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质(这是其主要成分)、胶质(一种粘性的半固体物质)、沥青质(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体物质)、碳质(一种非碳氢化合物)。
石油由碳氢化合物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质液体!天然气是以气态的碳氢化合物为主的各种气体组成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无色的易燃性混合气体。
在整个的石油系统中分工也是比较细的:物探 专门负责利用各种物探设备并结合地质资料在可能含油气的区域内确定油气层的位置;钻井 利用钻井的机械设备在含油气的区域钻探出一口石油井并录取该地区的地质资料;井下作业 利用井下作业设备在地面向井内下入各种井下工具或生产管柱以录取该井的各项生产资料,或使该井正常产出原油或天然气并负责日后石油井的维护作业;采油 在石油井的正常生产过程中录取石油井的各项生产资料并对石井的生产设备进行日常维护;集输 负责原油的对外输送工作;炼油 将输送到炼油厂的原油按要求炼制出不同的石油产品如汽油、柴油......>>

问题七:石油是什么形成的? 石油又称原油,是从地下深处开采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体。主要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与煤一样属于化石燃料。
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两种说法:①无机论 即石油是在基性岩浆中形成的;②有机论 既各种有机物如动物、植物、特别是低等的动植物,像藻类、细菌、蚌壳、鱼类等死后埋藏在不断下沉缺氧的海湾、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经过许多物理化学作用,最后逐渐形成为石油。

问题八:石油是如何形成的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变化形成的。(陆上的植物则一般形成煤。)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有机物与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在地下的高温和高压下它们逐渐转化,首先形成腊状的油页岩,后来退化成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由于这些碳氢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轻,它们向上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直到渗透到上面紧密无法渗透的、本身则多空的岩层中。这样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

油气的形成需要充足的沉积有机质,还需要适当的温度、时间、细菌、催化剂等物理和化学及生物化学条件。其中,温度和时间是油气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问题九:石油和天然气是怎么形成的 石油的形成:
石油是古代生物遗骸,堆积在湖里、海里,或是陆地上,经高温、高压的作用,由复杂的生物及化学作用转化而成的。
天然气的形成:
分散的沉积有机质或可燃有机矿产(油、煤和油页岩),在其成岩成熟过程中,由微生物降解和耿解作用形成的以烃气为主的天然气,

⑷ 石油里含有什么成分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之一,“石油”这个名词就出自将近一千年以前宋代大科学家沈括的传世之作《梦溪笔谈》。但是,大量开采和应用石油则还是最近一百年的事。

石油是一种从地下深处开采出来的黄色、褐色乃至黑色的可燃性黏稠液体,它们的密度一般比水小,其沸点范围很宽,从常温起一直到800℃以上。世界上各个油田所生产原油的性质虽然千差万别,但是很有意思的是它们都主要由碳、氢、硫、氮、氧五种元素组成,而且碳和氢这两种元素合起来在原油里一般占到95%以上。所以说,石油的主要成分是分子大小不同、结构各异和数量众多的碳氢化合物,包括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假如单纯从元素的含量来看,硫、氮和氧三种元素合起来在原油中也只不过占百分之几,似乎并不很多;但是假如以含有硫、氮、氧的化合物的含量来考虑,那就相当可观了,有可能占到原油的百分之几十。因此,对于原油中所含的硫、氮、氧要特别关注。与世界上大多数油田所产原油相比,中国主要油田所产原油的含硫量一般都不太高,大多不到1%,但是氮的含量相对比较高。大家知道,中东地区是世界上生产原油最多的地方,我国每年从那里进口很多原油,这些原油的含硫量大多很高,有的竟然高达4%。

除了碳、氢、硫、氮、氧以外,原油中还含有多达几十种的微量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它们的含量一般为百万分之几,有些甚至只有十亿分之几。微量元素在研究石油的成因以及在石油勘探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这些元素含量如此之少,看起来对石油加工似乎无足轻重,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它们往往是破坏正常生产的杀手,对石油加工过程中的许多催化剂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会使催化剂丧失活性。原油中含量较多和影响比较大的微量元素有镍、钒、铁、铜、钙、钠、砷等。我国原油中一般含镍比较多而含钒比较少;而国外的原油则正好相反,大多数是含镍少而含钒多。通常认为,镍与钒的质量比大于1是陆相成油的特征,而镍与钒的质量比小于1则是海相成油的特征,由此可见我国的石油大多是由陆相沉积物生成的。

⑸ 石油的组成部分是什么 石油,一种燃料

石油又称原油,是从地下深处开采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体.石油主要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与煤一样属于化石燃料.石油的性质因产地而异,密度为0.8 ~ 1.0 克/厘米3,粘度范围很宽,凝固点差别很大(30 ~ -60°C),沸点范围为常温到500°C以上,可容于多种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但可与水形成乳状液. 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 (83% ~ 87%)、氢(11% ~ 14%),其余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属元素(镍、钒、铁等).由碳和氢化合形成的烃类构成石油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95% ~ 99%,含硫、 氧、氮的化合物对石油产品有害, 在石油加工中应尽量除去.不同产地的石油中,各种烃类的结构和所占比例相差很大, 但主要属于烷烃、环烷烃、芳香烃三类. 通常以烷烃为主的石油称为石蜡基石油;以环烷烃、芳香烃为主的称环烃基石油;介于二者之间的称中间基石油.我国主要原油的特点是含蜡较多,凝固点高,硫含量低, 镍、氮含量中等,钒含量极少.除个别油田外,原油中汽油馏分较少,渣油占1/3.组成不同类的石油,加工方法有差别,产品的性能也不同,应当物尽其用.大庆原油的主要特点是含蜡量高,凝点高,硫含量低,属低硫石蜡基原油.

⑹ 石油的组成

石油的主要组成成分是碳和氢。

石油指的是液态、固态以及气态的烃类混合物,是具有天然的产状,又可以分为天然气、天然气液、原油以及天然焦油等形式,但习惯上仍然会将石油作为原油的定义使用。石油是一种深褐色且黏稠的液体,被称之为“工业的血液”。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是有石油储存的,主要成分是各种烷烃、芳香烃、环烷烃的一种混合物,也是地质勘探的主要对象之一。

石油的颜色较为丰富,我们看到的石油大部分颜色都是黑色的,其实还是有的别颜色,有深红、褐红、金黄、墨绿,至透明,石油的颜色是根据它本身所含的沥青质以及胶质的含量来决定的,含量越高则颜色越深。

⑺ 石油是由什么组成的

古代动、植物的遗体,由于地壳的运动被压在地层深处,在缺氧、高温和高压的条件下,逐渐变成石油。经过勘探、开采未经炼制前的石油叫做原油。在常温下,原油大都呈流体或半流体状态,颜色多是黑色或深棕色,少数为暗绿色、赤褐或黄色,并且有特殊的气味。原油经过炼制后的成品叫做石油产品。 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由碳和氢两种元素(约占组成石油的元素的96%~99%)组成的碳氢化合物。碳氢化合物简称烃,它是石油加工和利用的主要对象。石油中还含有硫、氮、氧等元素,其含量约占1%~3%,它们与碳、氢形成的硫化物、氮化物、氧化物和胶质、沥青质等非烃化合物的含量常达10%~20%,这些非烃类化合物大都对原油加工和产品质量带来不利影响,在炼制过程中应尽可能将它们除去。此外,石油中还含有微量的氯、碘、砷、磷、钾、钠、铁、镍等元素,它们也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虽对石油产品的影响不大,但其中的砷会使铂重整的催化剂中毒(使催化剂丧失活性),铁、镍、钒会使催化裂化的催化剂中毒,故在这类加工时,对原料要有所选择或进行预处理。 石油中的烃类按其结构不同,大体上可分为烷烃、环烷烃、芳香烃和不饱和烃等类。不同烃类对各种石油产品性质的影响各不相同。

⑻ 石油中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石油中的主要成分: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

石油的性质因产地而异,密度为0.8 -1.0g/cm3,粘度范围很宽,凝固点差别很大(30 ~ -60摄氏度),沸点范围为常温到500摄氏度以上,可溶于多种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但可与水形成乳状液。不过不同的油田的石油的成分和外貌可以区分很大。

石油主要被用作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在2012年组成世界上最重要的二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剂、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

世界海洋面积3.6亿平方 千米,约为陆地的2.4倍。大陆架和大陆坡约55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陆上沉积盆地面积的总和。地球上已探明石油资源的1/4和最终可采储量的45%, 埋藏在海底。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蕴藏重心,将逐步由陆地转向海洋。

(8)石油都是由什么构成扩展阅读:

从60年代开始,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科学技术广泛用于油、气田开发为标志,开发技术迅速发展。

1、建立的各种油层的沉积相模型,提高了预测储油砂体的非均质性及其连续性的能力,从而能更经济有效地布置井位和开发工作;

2、把现代物理中的核技术应用到测井中,形成放射性测井技术,与原有的电测技术,加上新的生产测井系列,可以用来直接测定油藏中油、气、水的分布情况,在不同开发阶段能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

3、对油气藏内部在采油气过程中起作用的表面现象及在多孔介质中的多相渗流的规律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根据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对这些现象由定性进入定量解释(见油藏数值模拟),试验和开发了除注水以外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新技术;

4、以喷射钻井和平衡钻井为基础的优化钻井技术迅速发展。钻井速度有很大的提高。可以打各种特殊类型的井,包括丛式井,定向井,甚至水平井,加上优质泥浆,使钻井过程中油层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

5、大型酸化压裂技术的应用使很多过去没有经济价值的油、气藏,特别是致密气藏,可以投入开发,大大增加了天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对油井的出砂、结蜡和高含水所造成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见稠油开采,油井防蜡和清蜡,油井防砂和清砂,水油比控制);

6、向油层注蒸汽,热采技术的应用已经使很多稠油油藏投入开发;

7、油、气分离技术和气体处理技术的自动化和电子监控,使矿场油、气集输中的损耗降到很低,并能提供质量更高的产品。

⑼ 石油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

您好
石油主要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由碳、氢、氧等3种元素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