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石化和中石油各自有什么优点
从收入端来看,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的汽、柴油和煤油受到国家管制,其他产品都是自由定价。算个比例的话,大致65%左右的收入受到了国家价格的管
制,35%左右能够自由浮动。这样的话,即使是中国石油,在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国家不调整成品油价格的背景下,真正能够享受到油价上涨好处的只有35%的
收入,而在目前国家征收石油特别收益金的情况下,即原油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国家还要被拿去一部分,中国石油受益于原油价格上涨的好处还会更少。总的来看,在
国际油价上涨的情况下,如果国内不调整成品油价格,则中国石化的盈利会受到负面影响,中国石油对于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受益的程度也受到了国内管制成品油价格
和石油特别收益金的抑制,但还是提供了一个对冲油价波动的工具。
从业务板块对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的比较,情况如下:
上游业务板块:
在上游的业务上,中国石油相对于中国石化的优势明显。经过40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中国石油已形成一套陆相生油理论和油气勘探开发配套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业务领域的技术优势集中在以下方面:
(1)勘探领域:岩性地层、前陆盆地、碳酸盐岩及断块等油气藏勘探地质理论及技术;
(2)开发领域:聚合物驱油等三次采油技术、中深层稠油开采技术、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
(3)天然气领域:天然气藏及凝析气藏开发技术。
这些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占有重要位置。更大和更有利的勘探区块分布:中国石油在我国境内拥有的勘查许可证所涵盖的总面积大约为
184.0万平方公里,拥有的采矿许可证所涵盖的总面积大约为6.6万平方公里。中国石化在我国境内拥有的勘查许可证所涵盖的总面积大约为98.2万平方
公里,拥有的采矿许可证所涵盖的总面积大约为1.1万平方公里。这里一方面面积上中国石油大的多,另外一方面在勘探区块的分布上更有利,当时中国石油和中
国石化分家的时候,中国石油分到的是更有利的勘探区块。中国石化随后收购新星石油公司,就是对其分家时弱势地位的一种补偿。
天然气业务上更是占主导地位:在三大石油巨头里面,中国石油占据了最有利的战略位置。从资源来看,中国石油天然气的产量占到了国内产量的75%,天然气
的储量占到了国内的85%,从运输管道来看,中国石油的天然气运输管道占到了国内天然气管道的85%。中国石油在天然气的领域优势是中国石化所无法比拟
的。炼油和销售板块:在各自区域各占优势,但中国石化效率和竞争优势更明显。首先来看业绩,由于中国石油并不单独公布炼油和销售的情况,所以为了便于比
较,我们把中国石化的炼油跟销售板块相加的情况跟中国石油相比较。从最近几年的情况来看,两者之间的差距最大到了350亿元,最小也有100亿元。当然一
个原因是两者量的差距,中国石化的原油加工量在1.5亿吨,中国石油只有1.1亿吨。中国石化一年销售汽柴油1.1亿吨,中国石油一年销售汽柴油0.73
亿吨。另外的原因包括中国石化的炼厂更有效率(表现规模经济和更好的产品结构)、物流成本更低和更高的产品实现价格(尤其是汽油)。
炼厂环节
中国石化炼厂的平均规模在750万吨,而中国石油炼厂的平均规模仅为400万吨,炼厂是典型的规模经济,中国石化更大的规模提升了炼厂部门的效益。同样加
工一吨油,中国石化比中国石油的成本应该低30元/吨(含折旧)。另外从产品结构来看,汽油、柴油、航油和石脑油的收率,中国石化为77.7%,中国石油
仅为69.3%,相差了整整8.4%,这是一个很大的差距,这些产品价格在4400元以上,8个点收率的相差表现在经济价值上相差很多。
销售环节
从地理分布上来看,中国石油的主要销售区域在北方,相对于南方市场,地域更广,但销售量低一些,从而在物流成本上比中国石化更高。另外一部分汽柴油产品运
到南方去卖,物流成本也比较高。而从产品的实现价格来看,由于中国石化占据的是更富裕、成品油消费更旺盛的市场,相对中石油较高。以2006年为例,中国
石油汽油和柴油实现的平均价格分别为5034元/吨、4409元/吨,而同期中国石化汽油和柴油实现的平均价格分别为5224元/吨、4466元/吨,平
均比中国石油高190元/吨和57元/吨。
化工销售板块
中国石化占主导优势中国石油的化工业务跟中国石化相比,其效率要低不少。以2006年为例,中国石油共生产206万吨乙烯,但EBIT仅为50亿元,一吨
乙烯的EBIT为2400元,而中国石化共生产550万吨(扣除了赛科、扬巴外方的权益产量),EBIT为172亿元,一吨乙烯的EBIT接近3200
元。这还没有考虑中国石油的石脑油结算价格比中国石化低的因素。其实这一点从乙烯厂的规模上也可以看出来,2006年中国石油乙烯厂的平均规模为40万
吨,而中国石化是60万吨。不过中国石油在对化工销售业务的统一上面比中国石化早,并且由于大部分厂在北方和西部,为了在华东、华南销售,其渠道建设、物
流建设以及库存建设上面还是花了不少心血。
上炼油化工项目拉近同中国石化的对比差距
中国石油要参与国际竞
争,实行上下游一体化发展和保持其国内油气供应主导地位是重要一环。分析人士指出,中国石油的炼油业务如果不能迅速做精做强,将可能成为其发展的一个“瓶
颈”。因此,其炼油业务的战略性结构调整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从其发表的招股书上看得出,上炼化项目将是其本次募集资金重要投资方向之一。
事实上,中国石油的下游业务在过去几年已经得到长足进步。但就炼化项目而言,目前仍不及国内主要竞争对手中国石化。
② 一直加中石化突然加中石油有影响吗
这个不会有什么影响。相对于中石油来说中国石化的油在提炼的过程中添加的添加剂价格高所以在油的成品上中石油化的油比中石油的油纯度更好对于车来说更好因为纯度好就会更加的耐烧。但因为他们对于汽油最终的标准都一样所以混着加没有任何的问题。与GB 17930—2011 相比较最主要的变化可以概括为“三减、二调、一增加”。具体介绍如下:1、“三减”:是指将硫质量分数指标限值由第四阶段的50μg u002Fg 降为10 μg u002Fg降低了80%; 将锰质量浓度指标限值由第四阶段的8 mg u002FL 降低为2 mg u002FL禁止人为加入含锰添加剂;将烯烃含量由第四阶段的28%降低到24%。2、“二调”:是指调整蒸汽压和牌号。其中冬季蒸气压下限由第四阶段的42kPa 提高到45 kPa夏季蒸气压上限由第四阶段的68 kPa 降低为65kPa并规定广东、广西和海南全年执行夏季蒸气压。同时考虑到第五阶段车用汽油。由于降硫、禁锰引起的辛烷值减少以及国内高辛烷值资源不足情况结合炼油工业实际该标准将车用汽油牌号由90号、93 号、97分别调整为89 号、92 号、95 号。3、“一增加”:是在标准附录中增加了98 号车用汽油( Ⅴ) 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据测算实施《车用汽油》( GB 17930—2013) 后将大幅减少车辆污染物排放量预计在用车每年可减排氮氧化物约30 万吨新车5 a 累计可减排氮氧化物约9万吨。
③ 中石化3年整治油气管道隐患,有哪些具体行动具体怎么安排
2014年11月22日,是中国石化首个安全生产警示日。一年前,为铭记青岛“11•22”事故教训、警示后人,中国石化集团党组决定11月22日为安全生产警示日。一年来,中国石化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家相关部门要求,开展了多轮拉网式油气管道隐患专项排查和治理,并多次利用专题督查、安全大检查以及“六打六治”等管理活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在首个安全生产警示日到来之际,中国石化郑重承诺:3年内全面完成现有隐患整治工作。具体行动及时间节点为,2015年9月前完成重大及穿越密闭空间隐患治理;2016年9月前隐患整改率达到80%;2017年9月前全部完成治理。
开展“拉网式”排查发现隐患保安全。中国石化原油、成品油、石油天然气管线超过3万公里。青岛“11•22”事故后,中国石化迅速从系统内外抽调300余名专家组成29个专项检查组,中国石化总部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四不两直”对下属企业开展管网隐患排查整改专项检查,并对查出问题进行2轮梳理,这些隐患主要集中在山东、湖北、河南、广东四省,占全部隐患的78%,其中,山东省占近53%。中国石化正式向国家及地方有关部门上报和备案,每月向国家安监总局汇报整改进展情况,
治防并举,优先消除重大安全风险。根据管道隐患安全风险大小,优先治理重大隐患,同时,针对部分一时难以治理的重大隐患,采取特殊防范措施,确保安全生产。此前,中国石化宣布:已主动停输临沧和塘港2条存在安全隐患的原油管道。已投入40亿元、计划3年累计投入281.07亿元治理安全隐患。此外,还将在3年内投入122亿元用于替换更新老旧管道。
启动油气管道隐患治理3年攻坚战。根据国务院安委会最新要求,从现在起,集中力量开展油气输送管道隐患整治攻坚战。一是利用3年时间,完成现有隐患全面整治工作。二是集中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打孔盗油,非法占压和第三方施工破坏等严重破坏管道行为。截至2014年7月底,中国石化管道累计被打孔超过9000次,其中山东占69%。2005年至2014年,管道因为打孔盗油累计停输时间长达8411小时。三是完善管道保护及安全运行相关法规标准,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开展“六打六治”工作。结合中国石化实际,重点就危险化学品、油气管道、工程施工和交通运输安全4个方面进行集中整治。专项行动从2014年8月开始,12月底结束,分动员部署、自查自纠、集中检查整治和巩固深化三个阶段进行,目前各项行动已在企业全面展开。
践行绿色发展,提高企业发展水平。2013年,中国石化先后推出“碧水蓝天”环保行动和“能效倍增”计划,并持续加快成品油质量升级步伐。
“碧水蓝天”环保行动计划3年投入228.7亿元,
实施803个环保综合整治项目,极大地改善了作业现场及企业所在区域的环境质量;“能效倍增”计划到2025年使中国石化的能效提高100%;加快成品油质量升级步伐。中国石化此前已分别于2012年5月向北京、2013年9月向上海和江苏沿江8市,2014年7月向广东14市、2014年9月向浙江杭州等供应国五油品。
④ 国际油价下跌对中国石油企业的影响
国际油价暴跌确实对中石油的利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是致命的。尤其是在“地板价”的保护下,国际油价暴跌对中石油的影响微乎其微,甚至可能赚得更多。 中国原油供应构成 目前我国原油供应由进口和自产两部分组成,其中进口部分约占70%,自产部分约占30%。受我国地形和油品质量的影响,国内石油开采成本较高,目前每桶开仓成本在43-55美元之间。中国国内成品油定价是以国际原油价格为基础的。所以,一旦国际原油价格暴跌,比如目前20美元左右一桶,国内自主开采部分也以此价格定价出售,那么自产部分就会亏损。国际油价跌得越多,自产部分亏损越多。 为了保护国产部分,中国对原油设置了“地板价”,即无论国际油价跌多少,国内成品油统一按最低原油成本40美元/桶定价。按照这个规定,虽然国产的部分还是有亏损的,但是亏损不大,也就是一桶最多亏10美元,但是对于进口的部分,就有可能大赚一笔,因为进口的部分可能是20美元/桶,但是定价40美元/桶。更何况中国进口比重高于出口比重,所以国际油价暴跌更厉害。对于中石油和中石化来说,反而会赚更多的钱,根本不会有所谓的生存。 当然,如果国际油价长期在35-40美元范围内徘徊,两桶油确实会亏损,但只要时间不是长期的,其他时期的利润还是可以弥补这一时期的亏损的。这一点从2016年三桶油的利润数据就可以看出来。2016年国际油价持续走低,最低达到26美元/桶。也是在这一年,中国推出了“地板价”保护措施。当年三桶油受低油价影响,营收和利润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全年没有亏损。这主要是因为2016年的油价起初跌破了40美元。 摘要 在国际油价暴跌的情况下,中石油和中石化还没有到生死存亡的临界点。最多就是少赚钱。再者,就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地位来说,你以为他们真的经营到生死存亡的时候,国家不会出手相救吗?https://pics0..com/feed/.jpeg?token=&s=
⑤ 中石化胜利油田如何实现管线“零腐蚀”
一边是水驱开发需要大量污水回注,另一边则是集输管网腐蚀严重,胜利油田通过从严药剂管理、提高回注污水水质破解这一困局
中国石化新闻网讯(记者赵士振 通讯员田真)每天8点,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永一联合站化验班班长胡冬梅都会准时来到加药泵房,把反相破乳剂、缓蚀剂和防垢剂等污水处理“三防药剂,认真加到相应的药剂灌里。之后,两小时一巡检,看液位、记压力、观察运转都要记录在案,每8小时还要核对一下药剂余量,活不重却极其讲究责任心。胡冬梅说,只要能稳住腐蚀率,我们多跑几趟、多盯几次算啥?
据了解,自今年上半年规范了药剂添加,永一联合站污水平均腐蚀率由最高0.440毫米/年,降为0.026毫米/年。胡冬梅认为,这要得益于胜利油田今年初实施的水质“零腐蚀”工程。
胜利油田采油工程处集输管理科副科长朱信刚解释说,“零腐蚀”是理论意义上的,就是把平均腐蚀速率控制在国家行业标准以内,即小于每年0.076毫米。
据了解,在胜利油田,水驱开发产量占总产量的70%左右。随着油田进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用于注水开发的污水回注在油田持续稳产、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一边是水驱开发需大量污水回注,另一边则是集输管网腐蚀严重。究其原因,是污水水质腐蚀超标严重,造成油气处理设施、地面管网和井下管柱腐蚀加剧,严重影响地面及井下设施的使用寿命,安全角势日趋严重,制约了勘探开发的质量和效益。
今年年初,胜利油田采取措施从严污水水质管理,开始实施水质“零腐蚀”工程,通过加大“三防”药剂的费用管理,科学优化药剂配方,着力破解困局。
据朱信刚介绍,检验采油污水合格的主要指标分悬浮物固体含量、粒径中值、含油量和平均腐蚀速率,前三个指标各采油厂都控制的比较好,唯有平均腐蚀速率差一些,主要原因是“三防”药剂投加不到位。
为保证污水系统平均腐蚀速率达标,采油工程处、财务资产处等多部门在污水站治理和药剂投加方案优化的基础上,加大污水站水质达标率、井口水质合格率的考核力度,考核指标细化到每个污水站、300条井口水质考核线。
具体工作中,他们加大“三防”药剂费用投入,按照“计划单列,专款专用,超支不补,节约回收”的使用原则,强化“三防”药剂的计划审批、采购配送、现场投加及结算的运行管理,进一步提高水质综合达标率,降低管网腐蚀,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数据显示,2014年共安排“三防”药剂费2.34亿元,同比增加3325万元。同时,他们科学优化药剂投加配方,按照两年优化原则,组织设计院、检测中心、采油院等单位专家对油田分公司各污水站现有配方进行筛选优化,做到药剂配方科学合理。
此外,他们还严格污水站加药管理,强化现场监督考核,目前各开发单位已经全部建立了污水“三防”药剂检验、污水站接收及投加记录台账,油田定期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检查,分月度进行指标考核,确保“三防”药剂投加到位。
截至目前,自实施水质“零腐蚀”工程以来,胜利油田污水水质达标率由2013年的89.5%上升到目前的91.2%,平均腐蚀速率达标率由2013年底的92.6%上升到目前的93.8%,东辛厂、河口厂、临盘厂等8个单位实现了水质“零腐蚀”。
⑥ 国际原油价格下跌对中国石化的影响
成品油价格下跌,对消费者而言,短期内的确能节省很大一部分用油成本。但从长远来看,降价会给国内石油行业造成沉重打击。一是,批发价格一路下滑将严重打压市场信心,挫伤贸易商购进意愿,造成炼厂出货困难。二是,炼厂经营利润被深度挤压,导致其生产意愿不强,停工停产在所难免,成品油市场供应必然受到影响。
对于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国内大型企业而言,虽然业务范围较广,抗风险能力较强,但长期来看,如果油价持续下跌,他们将遭受双重打击。一方面,参考国际油价定价的国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令他们的采油业务遭受重挫;另一方面,成品油价格下跌也将重挫其炼油业务。对地方炼厂而言,批零价差长时间超过每吨1000元,更是雪上加霜。长期来看,对能源安全供应和清洁能源的发展都会带来不利影响。
当前,三大石油正纷纷面临减产压力。记者从市场分析机构金银岛了解到,中石化旗下沧州石化、济南炼厂等,中石油旗下大庆炼化、广西石化、乌鲁木齐石化等炼厂均调低了8月份的原油计划加工量。并且,具备出口配额的炼厂后期也计划加大出口,以缓解国内高库存压力。
⑦ 我国跨境油气进口管网初见端倪,解困马六甲尚需时日
泰纳石油管线(泰舍特—纳霍德卡)驶入快车道。相比于迟迟未破土的中缅管道和中巴管道,中国“能源突围”的北方管线铺设,已经驶入了“快车道”。2007年9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泰舍特至纳霍德卡石油管道(泰纳石油管线)将先通向中国(图3.6)。泰纳石油管线一期工程全长2800km,预计于2008年底如期完工并投入使用,年输油能力3000万t,原油供应由西西伯利亚地区油田保障。而二期工程预计在2015年完成,年输油能力5000万t,原油供应由东西伯利亚地区油田保障。理论上,泰纳石油管线投入使用后,将极大地缓解中国目前原油进口的压力和风险。日本介入竞争和俄方开价过高的风险趋于消除,中国也将摆脱泰纳石油管线建设初期的被动态势。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乐观预期在近日也蒙上了一层阴影:俄罗斯自然资源部2008年4月10日宣布,泰纳石油管线面临原油供应短缺问题,主要原因是各大石油公司不愿投入更多资金开发新油田。从现行开发力度来看,今后10~15年内使泰纳石油管线输油能力由3000万t增至8000万t的目标难以实现。不过,该部门也表示会敦促各石油企业加大勘探力度,并且可能会在2009年将对欧洲供应的部分石油调到泰纳石油管线,以保障每年对华出口3000万t原油的计划。
图3.6 世界主要油气运输管道
(据国新图库)
中哈油气管线(阿塔苏—阿拉山口)成功贯通,但运力有限。我国西部已投入使用的第一条跨境油气补给线——中哈石油管线,西起哈萨克斯坦的阿塔苏、东至中国新疆阿拉山口,全长962km(见图3.6)。中哈石油管道向我国输送的原油中,50%来自哈萨克斯坦的扎纳诺尔油田和阿克纠宾油田,50%来自里海地区的俄罗斯油田。但这条管道目前的输送能力仅为1000万t,即使在2010年二期工程竣工后,其输油能力也仅达到2000万t,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中国原油供应体系大部分依靠海运的局面。
哈萨克斯坦境内已经建成的石油运输管道有:萨马拉(俄)—阿特劳(哈)—黑海新罗西斯克(俄)输油线;奥尔斯克(俄)—阿特劳(哈)—黑海新罗西斯克(俄)输油线;阿斯塔纳—库尔泰输油线;鄂木斯克(俄)—巴甫洛达尔(哈)—阿塔苏(哈)—希姆肯特输油线。“中哈线”建成后,将使上述4条输油管线交织在一起。一旦实现对接,那么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中国3国的石油管道将构成一个整体。这使建立大中亚及里海石油管道网络,促进中—哈—俄在石油领域进一步合作成为可能。“中哈线”使里海石油和西伯利亚石油从西部流入中国市场变成了现实。
中巴石油管线(瓜达尔港—红其拉甫山口)悬而未决。近年来,有关修建中巴石油管线的争议不断,焦点主要集中在:耗费巨资修建中巴石油管线,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中国的石油进口多元化指数,降低石油进口运输风险。设计中的“中巴石油管线”的具体路径是,在巴基斯坦西南部的瓜达尔港至新疆的红其拉甫山口之间修建一条石油管线。瓜达尔港距离石油输出大国伊朗边境只有72km。如果“中巴石油管线”计划实现,来自中亚的石油,将从这里直接输送至中国境内。从经济成本方面看,如果按中哈石油管线的建设成本推算,中巴石油管线的总里程为7000km,总投资将起码需要60多亿美元。而通过海运将波斯湾石油运往广州、上海等港口,每吨运价大约10美元,一年2000万吨运量的运费也仅需2亿美元,相比之下,修建中巴石油管线经济上极不划算;从技术角度看,中巴之间横亘着终年地势险恶的喀喇昆仑山脉和帕米尔山脉,在这样的地方铺设管道,而且要常年维护,中国还未有这方面的经验;最为重要的是,中巴石油管线并不能促使中国与沙特等中东国家签署长期稳定的石油供应协议,而巴基斯坦有限的原油产量并不足以支付中巴石油管线的高昂建设费用。
2008年3月20日,举行了中国援建瓜达尔港工程的竣工仪式,一期工程中方提供了1.99亿美元的融资;二期工程,中方的援助预计将高达5亿美元,这也是中国迄今最大的援外工程。尽管决策层目前对巴方修建中巴石油管线的提议不置可否,但援建瓜达尔港的能源战略布局意图应该是不言自明的。事实上,修建中巴石油管线,短期内并不可行。但中长期来看,也不失为一个破解马六甲困局的办法。因此,从石油运输方式多元化的角度来看,开辟其他跨境输油管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缅输气管道(实兑—瑞丽—昆明)项目正式启动,输油管道项目呼之欲出。2008年6月26日,中石油宣布与缅甸联邦政府、大宇联合体签署《缅甸海上A 1,A3区块天然气销售和运输谅解备忘录》、《中缅韩印六家公司联合开展天然气陆上管道可研的合作协议》和《中缅韩印六家公司委托中石油规划总院开展天然气陆上管道可研的委托协议》。该谅解备忘录的签署是中缅天然气合作项目的重要里程碑,这标志着中缅跨境输气管道项目转入正式实施阶段。
缅甸政府同意通过跨境管道向昆明输送天然气,中缅跨境输气管道项目正式启动实施(见图3.6)。按中缅双方达成的共识,缅甸每年可向昆明输送65亿立方英尺 1英尺=0.3048m。
随着中缅天然气项目的展开,运送原油的中缅石油管道到底何时启动,再次提上议事日程。中石油、中石化的有关中缅石油管道具体项目的实施方案和投资计划,已上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这标志着讨论数年的“中缅输油管道”设想终于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中缅石油管道主要是把来自中东和非洲的石油,经远洋油轮从印度洋运至缅甸实兑港输送上岸,再通过长达900km的输油管线经过缅甸曼德勒、云南瑞丽,直达昆明,可能还会延伸至重庆。
在过去几年里,关于投资成本和经济回报的权衡,一直是中缅输油管道迟迟不能敲定的最主要因素。如果从能源供应安全的角度来看,修建中缅输油管道,再多的钱也值得,因为中缅石油管道是中国摆脱马六甲海峡油运困局的最好解决方案。因此,近年来,中国学术界有关降低进口石油海运风险、开辟陆路运输管道的呼声此起彼伏。
中缅输油管道的作用就是分散中国进口石油渠道过于单一的风险。它开辟了中国油运“印度洋线路”,即中国从中东和非洲买来的石油可以直接从印度洋经缅甸过境,进入中国。与之前通过马六甲海峡运抵广东的“太平洋线路”相比,要近1820海里,而且相对安全得多。中缅输油管道建成后,通往中国的油轮可以分流走印度洋路线,这不仅对中国有利,对很多东南亚国家也很有益。
通过对我国石油进口现状的系统分析,不难发现我国石油进口无论是进口来源的多元化还是运输方式的多样化,都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未来我国石油进口战略布局任重而道远。因此,开展中国油气进口运输风险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⑧ 中石油和中石化有什么区别
由于中国石化所需要的添加剂并非普通添加剂,而是采用进口的添加剂,在油质上具有更高的品质。与中国石油相比,中国石油的汽油品质就稍微降低一些了,成分没有中国石化的好,成本也不高,相对而言,汽油的品质降低了,因此价格也比中国石化略低一些。
混加汽油:有些车辆对汽油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碰到没有这种汽油的该怎么办呢?其实混加短时间影响并不大,只是低号的汽油的爆震性要高一些,其他影响不大。
⑨ 成立国家管网公司对中石油是利好还是利空
短期内利空,中石油的天然气业务处于亏损的状态,将其中最为盈利管道从中石油剥离出来,相当于割肉。长期来看,中石油需要利用国家管网公司平台,挖掘剩余市场份额。
⑩ 国家管网怎么样
国家管网挺好的。
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家管网公司)2019年12月9日在北京正式成立,标志着深化油气体制改革迈出关键一步。
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列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名单。
成立背景:
中国油气管网主要由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等三家垄断。其中,截至2017年底,中石油国内运营的油气管道总里程为8.56万公里,占国内原油管道的68.9%,天然气管道占全国的76.2%,成品油管道占全国的43.2%。
国家油气管网公司成立是天然气体制改革中最为重大和根本性的改革措施,将推动油气市场“脱胎换骨”,油气市场体系有望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国内供应主体更加多元化,这也有利于加快管网投资建设步伐,促进管网互联互通,进而提高基础设施运行效率,降低终端用户用气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