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么是自喷采油
油田开发过程中,油井一般都会经历自喷采油阶段。是利用地层自身的能量将原油举升到井口,再经地面管线流到计量站。自喷采油设备简单、管理方便、产量高、不需要人工补充能量,可以节省大量的动力设备和维修管理费用,是最简单、经济、高效的采油方法。
为了使油井以合理的产量稳定生产,延长油井的自喷期,油井生产系统的各个流动过程要互相衔接、协调工作。油井的生产一般包含三个流动过程:原油从油层到井底的渗流;沿井筒从井底到井口的垂直或倾斜管流;从井口到分离器的地面水平或倾斜管流。大多数自喷井,原油还要通过井口油嘴的节流。所以,自喷井一般包括这四个流动过程。本节讨论油井流入动态、气液混合物在垂直井筒及油嘴中的流动规律;介绍自喷井的井场设备;简述自喷井系统的协调原理和节点分析方法。
一、油井流入动态原油通过多孔介质从油层到井底的渗流是油井生产系统的第一个流动过程。油井产量与井底流动压力的关系称为油井流入动态,相应曲线即为流入动态曲线(Inflow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Curve),简称IPR曲线。就单井而言,IPR曲线反映了油藏的供油能力和工作特性,是确定油井工作方式的依据,也是分析油井动态的基础。典型的流入动态曲线如图6-1所示。由图6-1可以看出:IPR曲线的形状与油藏的驱动类型有关。
图 6-10不同油嘴直径的油井产量
㈡ 石油怎么弄出来的
油井分两类,一类是自喷的,油井安一个采油树就行了,采油树由若干管道和仪表组成,这些管道象树一样,有干,有枝,因此叫采油树。
我国自喷井很少。
另一类,不能自喷,就得靠机械泵来抽油,这在我国占绝大部分,泵分有杆和无杆两大类,有杆的,通常是叩头式抽油机,因此抽油机是油田标志,坐火车、汽车路过油区,会看到田野上那些抽油机日夜工作。抽油机工作有噪音,占一块地皮,但维修简单。无杆泵一般是潜油泵,放到油井底部,通上电,把油向上抽,这种方式没有噪音,但是维修麻烦。
油井经常要修理,负责修理的是修井队,小修由采油厂负责,大修由专门的队伍负责,叫做“井下作业”,油田有井下作业公司。
采油是高科技行当,有一些工程院院士。
技术含量就在于,怎么尽量多地把地底下的油采出来,这叫采收率。比如探明一个构造里有100万吨原油储量,百分百得到100万吨不可能,通常只能四分之一,25%,得到25万吨就不错了。考虑到原油价格,每提升1%,就多得到一万吨原油,一万吨原油就是一大笔财富,几千万元,因此,每一项技术进步,都能产生很大的效益。我国在好几个方面,保持世界领先水平。中国整体上科技不发达,但不是所有方面都不发达,比如航天就不落后,采油技术方面也比较发达。
在地层自然条件下采油,叫一次采油,使用物理方法提高采收率的技术,用注水、压裂、蒸汽加压、火烧等等方法,这叫二次采油,其中最常用的是注水。用化学的方法,向井下注入活性剂等化学液,溶解原油,抽上来再还原,提取原油中的成分,这是三次采油。
这个很容易用一条毛巾来打比方,一条毛巾浸满了油,自然滴下来,得到油,这是一次采油,不再滴了,用手去扭那毛巾,又能拧出一些油来,这是物理方式,二次采油。再也拧不出来了,用肥皂、洗衣粉洗干净那毛巾,从洗下来的脏水中再还原出油,就是化学方式,这就是三次采油。当然,这只是比方,现实中,肥皂洗后的脏水中是还原不出油的,这就决定了研究出一种活性剂,又能弄干净毛巾,又能还原。
注水,是一个重要方法,也有很多学问,不是抽水压下去了事。一般情况下,是油井抽不出油来了,才注水,大庆油田发明了“早期注水”,就是一开始,能抽出很多油的时候,就向下注水,这是很有效的办法,是世界同行佩服的。
这要打掉一个误解,很多人认为原油在地底下是一个湖,这不对,原油是浸在含油岩石中的孔隙中,就如那块打狗的石头一样,因此要全部弄出来是不可能的,它总会粘附在岩石上一部分,明白这个,就明白电视剧中寻找油为什么要寻找含油的岩层,反复提到“含油层”,明白人类要尽量多得到原油的困难了。
㈢ 油田开发方案遇到问题怎么调整
在开发初期,油田的开发方案是以分布面积较大、渗透率较高、储量比较集中的主要油层为对象编制的。由于油层物性在层内、层间和平面的不均匀性以及油层砂体形态的差异,导致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油层水淹动态的复杂性,因此必须对开发方案进行调整。调整能使油田的层系、井网、注采系统、工作制度以及其他技术政策和措施更加适应油田的地质情况和不断变化的地下动态。具体说来,以下几类油田需要进行调整:
(1)初期井网较稀、层系划分较粗、各类油层的动态情况差异大,在开发过程中逐渐暴露出问题和矛盾。
(2)在注水开发非均质、多油层油田的过程中,水淹状况复杂,原有的开发技术措施已经不适应新的情况。
(3)国家或油田发展的需要对油田的采油速度等指标提出了新的要求。
油田开采过程的调整是建立在油田动态分析的基础上的。油田动态分析就是通过获取的开发资料,结合油田静态资料,及时准确地掌握油田开发过程中油、气、水在油层内运动的规律,并且采取相应措施以充分发挥区块、井组及小层的生产能力,保持油田高产、稳产和提高最终采收率。动态分析越准确,方案调整就越切合实际。
一、调整的主要内容调整的主要内容是根据投入开发后的动态反映以及产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油田开发调整。针对不同情况所做的调整主要有下面几类。
1.层系调整对于多油层油田通常要划分开发层系,各层系采用不同的井网进行单独开发。从而减缓开采过程中的层间矛盾,改善开发效果,提高油藏开发的经济效益。但是,在油田开发过程中,每个层系的各个单层之间由于注采不均衡会产生新的矛盾。为了更合理地进行开发,需要进一步划分开发层系。此时有两种划分方法:(1)将每个开发层系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个开发层系;(2)把相邻的开发层系中开发得较差的单层组合在一起,形成另一个独立的开发层系。这两种方法统称为层系细分。在层系细分时仍遵循层系划分的原则,但应避免经济上无利的层系划分。
2.开发井网调整油田开发的中后期,主力油层的采出程度已经相当高,油田进入高含水阶段。注水和一系列的油层改造措施使原来的非主力油层逐渐弥补主力油层产量的下降,使油田保持稳产。由于原来的开发井网是根据主力油层的地质特点布置的,油田的产能不断被非主力油层接替后,原井网和注采系统都不能很好地发挥非主力油层的生产能力;原来的注水井数和注水量也难以满足地下注采平衡的需要;注水井的位置也不能适应变化后的平面油水分布情况。此时调整开发井网已刻不容缓,调整开发井网是通过补钻新井来完成的。
3.驱动方式调整根据油藏的地质条件建立技术上有效、经济上可行的驱动方式时,也要考虑产量的要求。研究这个问题时,要考虑充分利用天然能量的可能性。
如果开发初期证明油藏的边水比较活跃,对于油层组成比较单一的油藏可以先不考虑注水。后期为了更好地开发那些与边水连通较差的层位时才进行内部注水。未饱和油藏具有弹性能量开采阶段,在地层压力降至饱和压力之前注水不会有什么问题。对于油藏压力接近饱和压力的油藏,开发时溶解气就会从原油中分离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在储集层中的含气饱和度低于气体开始流动的饱和度以前进行注水,仍可得到比较好的效果。
4.注采井别的调整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原来布置的采油井或注水井变得不符合油层的地质情况,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或因油田开发动态的变化而达不到原有目的时,则可将注水井改成采油井或将采油井改为注水井,这叫做注采井别的调整。
例如,低渗透带上的某口注水井注不进去水,进行酸化、压裂等增注措施后吸水指数仍然很低,这时应将其改为采油井。若注入水沿着高渗透带单向突进,在很多情况下可以采取强化措施采油,然后将采油井改为注水井,沿着高渗透带对油田进行切割注水。
通过以上几种类型的开发部署调整,可以提高采油速度、水驱控制程度、油层动用程度、可采储量和水驱采收率,减缓含水上升速度。
二、油田调整方案的编制油田调整方案的编制大体要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需要录取的资料包括:油、水井每天的井口生产参数;定期测得的采油井静压和流压;采油井和注水井的井史资料;井距,油、水井措施等统计资料。
掌握上述资料后,就可以着手绘制相关的关系曲线和图件,以便能够直观地了解调整区域的油层和油、水井现状。相关图件中,单井剩余储量用于了解目前油区的生产潜力分布情况;累积现状图是标出油水井累积采油量、注水量,目前注水量和含水的柱状图,可以直观察看平面上各井之间的差异;动液面等值图和压降等位图可用于显示高压区、低压区及压力变化规律;水淹图能够表明油水运动的方向以及油水在平面上的分布特点;注采对应率图能给出注入水量与采出水量的关系等。关系曲线中包括综合含水与采出程度的关系曲线、注水利用率与采出程度和综合含水的关系曲线、水驱指数与综合含水曲线以及产量递减曲线等。
根据上述资料和其他相关数据,可以得知油层平面、层间和层内的油水分布特点及水淹特点。据此可分析油层的非均质特征、砂体形态、注采关系、压力关系、注入水运动规律以及油层动用特点与油层特征和开采条件的关系等等。
(2)调整井网布置和指标测算对比。
(3)落实新井位,提出相应的采油工艺和地面工程方案。
(4)经济技术指标综合评价和方案优选。
思考题
1.油气田的早期评价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2.油气田的开发设计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3.何谓采油速度?
4.什么叫采出程度和采收率?二者之间有何区别?
5.什么叫综合含水率?
6.何谓含水上升率?油田见水后,不同采出程度时所对应的含水上升率相同吗?
7.什么叫油井的流动压力?什么叫采油压差?
8.什么叫渗流?
9.渗透率的量纲是什么?其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0.什么叫渗流速度?它与力学中所定义的速度是否相同?
11.平面径向流的产量与哪些因素有关?其压力消耗的特点是什么?
12.何谓试井?它主要有哪些用途?
13.试井按测试目的可分为哪两大类?
14.对于多油层油田,为什么要划分开发层系开采?
15.划分开发层系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16.利用天然能量开发油田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17.目前国内外油田应用的注水方式主要有哪几种?
18.面积注水可分为哪些方法?采用面积注水方式的条件是什么?
19.对于一个具体油田,选择开发方式的原则是什么?
20.在层系调整时,层系细分的含义是什么?
㈣ 桩基图上的几根静压几根动测怎么看
你提出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可以看出你对桩基的施工非常的不了解。
静压、动测都是桩基检测的方法,其检测数量应按相关的技术规程要求及设计要求执行,每个地区(省市)的要求略有不同。在地基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上面也有桩基检测的数量要求,你可以查阅一下。
通常情况下,静压检测数量不应少于3根、且不宜少于1%;50根以下的桩,静压检测2根;
动测有高、低应变两种检测方法,其检测的目的是有区别的。低应变检测主要是检测桩身完整性,高应变检测在检测桩身完整性的同时还可以推定桩基承载能力,所以有时候也用高应变检测来替代静载检测。动测检测数量主要应根据设计要求以及规范要求确定:甲级地基,检测数量不宜低于桩基总数量的30%,同时柱下三桩及三桩以下承台的抽检桩数不得少于1根。其他地基,检测数量不宜低于桩基总数的20%,同时柱下三桩及三桩以下承台的抽检桩数不得少于1根。
至于具体的检测桩的位置,正确的做法是由建设单位或者总监理工程师组织设计、地勘、建设、监理、施工单位以及当地建设工程质量主管部门(质监站)的项目负责人召开选桩专题会议确定,并形成书面专题会议纪要整理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