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美国各大油田发现时间
美国一百多年的石油工业史,也是一部科技发展史,每一次石油技术的革命无不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
石油勘探开发技术革命的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20~30年代,此时出现了大马力的钻机,有了新型牙轮钻头,有了化学处理剂来改进钻井液和固井水泥性能,提高了固井的质量;油气开采方面,不再延续初期的密集钻井、盲目滥采,开始懂得地下油藏是个统一的水动力系统,并提出了最大有效产量的概念作为衡量生产好坏的指标。
石油勘探开发技术革命的第二个时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20世纪60~70年代。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得这个时期成为石油储量发现的黄金时期。在勘探技术方面,大量采用数字地震仪,多道多次覆盖技术,配以大容量高速计算机作数据处理,使油气勘探技术达到新的水平,在勘探程度高的老探区也不断扩大了储量;在钻井技术方面,实行“科学化钻井”,发展了喷射钻井、平衡钻井、定向钻井和优选参数钻井技术;在油田开采方面,广泛使用注水提高油层压力、大型水力压裂技术,三次采油(EOR)技术由室内转入现场试验,热力法也已经工业化推广,海上采油也有了很大进展。
石油勘探开发技术革命的第三个时期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延续至今,这次技术革命以信息技术作为主要特征[37]。在勘探技术方面,地震分辨率不断提高,非地震方法重新兴起;在钻井技术方面,水平井、分支井技术不断发展;在油田开采方面,三次采油技术不断发展。
2.3.2.1 地震技术与美国油气勘探
1923年美国开始出现实验扭秤及折射地震仪,在美国墨西哥湾地区应用获得成功,该地区石油聚集与岩盐有关。盐体与围岩之间的弹性波旅行时差造成地震波的不同传播特征,盐体、盖岩和围岩之间的密度差则是扭秤测量的特征。这两种地球物理方法的应用导致许多盐丘油田的发现。
从1925年起,上述两种勘探方法在美国石油勘探中得到迅速推广。E.L.DeGolyer和Karcher成立的地球物理研究公司对机械式地震仪作了改进,以电磁式取代,又以精确的无线电信号测量方法取代声波法测定爆炸时间和距离,这提高了折射地震的勘探速度,降低了勘探成本。折射地震仪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海湾地区推广应用后,四年发现了近40个盐丘。在1924~1929年间,折射地震勘探技术在墨西哥湾勘探中起着主导作用。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地震反射法相继在俄克拉何马州、墨西哥湾、得克萨斯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等地获得成功应用。1928年,在俄克拉何马州发现的Seminole油田,是单独依靠地震技术发现的第一个油田。1934年用地球物理方法在墨西哥湾北岸发现了Old Ocean油田,以后用地球物理方法在此地区相继发现了一系列油田。1937年用地球物理方法在伊利诺伊州发现了Salem特大油田;1938年在墨西哥湾发现了第一个海上油田——Creole油田。这些大发现确立了反射地震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价值。
⑵ 石油是怎样形成的,又是谁最先利用石油做能源的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海洋里繁殖了大量的海洋生物,它们死亡后的遗体随着泥沙一起沉到海底,长年累月地一层层堆积起来,跟外界空气隔绝着,经过细菌的分解,以及地层内的高温、高压作用,生物遗体逐渐分解、转化成石油和天然气.
中国
西汉是我国最早开采和使用煤的时期,煤的颜色黝黑,状似石头,因而在古代有石涅、石炭、石墨、乌金、石黑丹等名称成书于春秋末战国初(约公元前五世纪)的山海经·五藏山经说,女床之山女几之山多石涅女床之山在今陕西,女几之山在今四川,说明当时这些地区已经发现了煤,这是我国关于煤的最早记载.
西汉时,我国开始开采煤矿并将煤用作燃料,史记·外戚世家记 载汉文帝即位那年,即公元前180年,窦太后之弟窦广国为其主人入 山作炭,入山作炭就是进山采煤当时还发生了岸崩(塌方)事故,岸 下百余人尽压杀,说明采煤的规模已经不小.解放以后,在河南巩县 铁生沟和郑州古荥镇等汉代冶铁遗址中,又发现了用于冶炼的煤块以及用煤末掺合粘土石英制成的煤饼,照一般情况看,煤用作冶炼燃料 应该比一般燃料晚,使用煤饼又要比使用煤块晚,可见西汉使用煤已有较长的时间.
北魏郦道元水经·河水注引释氏西域记中,有我国古代用煤冶铁的最早记载:屈茨北二百里,有山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铁,恒充三十六国用屈茨即龟兹,在今新疆库车县内,那里冶炼的铁,可供当时新疆一带的36个国家使用,足见采煤冶铁的规模相当可观.
北宋末年,我国开始大规模开采和广泛使用煤,煤已较为普遍地 用于冶铁和制瓷的燃料,有的地方煤还代替了柴草,成为城镇居民生活的主要燃料,宋代的煤矿开采,已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技术,明代的采煤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已出现了排除瓦斯和防止矿井塌陷 的措施.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采和使用煤的国家.在欧洲,公元315年才有关于煤的文字记载,比我国的文字记载晚了约800年;英国在公元13世纪才开始采煤,比我国晚了约 1400年.
我国最早发现、开采和利用石油及天然气,要从3000多年前周代算起,《易经》中有“上火下泽”、“泽中有火”等记载,说明可燃的天然气在地表湖沼水面上逸出气苗.
1900多年前,班固的《汉书地理志》记载:“商奴,有洧水,可蘸”,是说在陕西延安一带的洧水(即清涧河)水面上有像油一样的东西可燃烧.
公元267年,晋朝张华着《博物志》记载:“酒泉延寿县南山泉水中漂有石油,采集后用作润滑车和燃烧照明.”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关于历史中我国人民认识、利用石油、天然气的记载有很多.
自魏晋以来到唐宋(公元7?13世纪)的史籍中的记载;在甘肃酒泉、新疆库车以及准噶尔盆地南缘等地都发现了石油,其古称为石漆、石脂水、火油等.
“石油”这一名称最早见于900多年前北宋科学家沈括(1031?1095年)的着作《梦溪笔谈》.书中曰:“鹿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脂水即此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
大约距今2000年前,在中国西北地区人们就知道漂浮在水面的石油“然(燃)之极明”,遂收集盛入容器,用以点灯.北魏郦道元(公元466/472?527年)的地理名着《水经注》中,曾有用石油“膏车及水碓钉甚佳”的记载(注:、车毂中铁也,即车轴.此句意为:用原油涂在车和水碓的轴承上,甚好).唐、宋以来,用石油制作“石烛”和墨.北宋时,京城开封出现了炼制“猛火油”的作坊,所产的猛火油主要用于军事.
最早的采油井也是在宋代就已出现.据元朝初期的《元一统志》记载,“延长县南迎河有凿开石油一井,其油可燃,兼治六畜疥癣”.
我国四川人民最早利用天然气煮盐是闻名于世的.晋朝常璩(音“渠”)在《华阳国志》中记载了2200年前的秦始皇时代四川临邛县劳动人民钻井开采天然气煮盐的情景:“有火井,夜时光映上眼.欲其光,以家火投之,顷许如雷声,火焰出通光跃数十里,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终日不灭也”.四川自流井气田的开采约有2000年历史.据统计,在古代文献中至少记载了四川盆地有20个县发现和利用了天然气,在古代中国有19个省市有发现天然气的记载,发现地域遍布全国.发现天然气之早,数量之多称着于世.
到公元13世纪,人们开始对四川自贡、富顺和荣县一带的浅层天然气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开发利用.突出的是自流井气田的开发,这是世界上最早投入开采的天然气田.到明朝中期(16世纪中叶),自流井天然气的开发规模已相当庞大,而且用竹筒和木头制作了输气管线,总长达二三百里.
⑶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的发展
1989年4月,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陆上石油工业“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战略方针,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在库尔勒市成立了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在塔里木盆地进行大规模石油会战。之后,经历了两次大的重组改制。1999年7月,按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油集团公司)的部署,重组成立了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和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并将原隶属于新疆石油管理局的塔西南勘探开发公司整体划归塔里木油田公司;2004年8月,按照中油集团公司党组决定,将塔里木油田公司、塔里木石油化工工程建设指挥部、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进行重组整合,实现了“四塔合一”。2007年,按照“三统一、三分开”原则,油田组建矿区服务事业部,形成了主辅业统筹规划、上下游一体化发展格局。
油气勘探持续突破,储量保持高峰增长。始终把油气勘探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集中优势资源,优选重点领域,油气资源落实取得丰硕成果,近年来库车、塔北、塔中三大阵地战储量大幅增长,塔西南昆仑山前获得战略性突破,油气三级储量连续六年超过4亿吨,2011年达到5.43亿吨,再创历史新高。截至2011年,油田共探明26个油气田,已累计探明三级油气储量当量达到40亿吨,形成轮南、东河、塔中、哈德4个油田群,库车—塔北、塔中北坡、塔西南3个天然气富集区和轮南—英买力富油区带,加快发展的资源基础更加靠实。
油气开发平稳运行,开发形势逐渐好转。积极探索开发生产新模式新技术,投入开发21个油气田,先后建成国内第一个超深高产高丰度海相砂岩油田——东河塘油田,第一个亿吨级海相砂岩油田——哈得逊油田,国内最大的凝析气田群——牙哈—英买力凝析气田群,建成并高效运行西气东输主力气田——克拉2气田,圆满完成油气产量和西气东输保供任务,油田迎来快速上产的大发展时期。老油田二次开发实施效果良好,主力气田调整收效良好, 稳定并提高单井产量“牛鼻子”工程扎实开展,油气单井日产保持较高水平。2011年,塔里木油田生产原油577万吨、天然气170亿立方米,油气产量当量连续五年保持2000万吨水平,建成我国重要油气生产基地。截至2011年底,累计生产原油超过9000万吨、天然气近1100亿立方米,油气发现成本、油气操作成本保持国际先进水平。通过西气东输累计向北京、上海等14个省区市、80多个大中型城市供气近1000亿立方米,使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2~3个百分点,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炼化业务规模发展,成为新经济增长点。牢固树立“大质量”理念,着力打造精品炼化基地。2010年5月,塔石化大化肥项目建成投产,生产的大颗粒尿素填补了南疆市场空白,同时出口至印度、越南、朝鲜等国家,成功进入国际市场。2011年塔石化大化肥装置生产尿素80万吨,首个完整生产年度实现达标达产,成为油田新的经济增长点。塔西南分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车用汽柴油均达到国Ⅲ标准, “叶河牌”车用无铅汽油荣获新疆首个汽油名牌产品称号。生产普通尿素、SODm增效尿素和林果复合肥,尿素产品优级品率达到98.5%,初步形成覆盖南疆四地州的化肥营销网络。油田已具备加工原油50万吨和生产尿素130万吨的产能,油田上下游一体化发展格局不断巩固。
改革管理稳步推进,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坚持新体制新技术、高水平高效益的“两新两高”工作方针,实施专业化服务、社会化依托、市场化运行、合同化管理的运行机制和党工委统一领导,开创了我国陆上石油工业走向市场经济的先河。深入推进机构改革,勘探开发一体化实施效果明显;扎实推进“553”管理工程、“一流管理”建设工程和基础管理建设工程,基本搭建形成了基本建设、定额标价、全业务流程制度和“三全”项目管理管理体系,人才成长双通道建设和高端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单井产能建设、市场准入审核、工程结算效率提高30%以上,投资项目立项论证和科技项目应用效果评估进一步科学完善,钻完井总承包、EPC总承包稳步推进,基本建设和标准化设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油田整体运行质量和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科学发展的油公司体制机制更加成熟。
科技攻关成效显着,关键技术创新发展。坚持走科技兴企之路,从全球范围内广泛引进、集成应用新工艺、新技术,重点围绕“提产、提速、提高成功率、提高采收率”四个攻关方向,以库车天然气勘探开发、碳酸盐岩油气上产增储、碎屑岩原油持续稳产、新区新领域风险勘探四大工程为抓手,加快建立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工程技术系列,形成塔里木盆地大型复杂油气田勘探开发配套技术。2011年,碳酸盐岩钻井成功率达到84%,塔北平均钻井周期比2010年缩短15天,平均机械钻速同比提高26.5%,塔中直井钻井周期和完井周期同比分别缩短6.26%和5.24%,塔中400万吨建产区高中产井占完钻井61%。截至2011年底,油田累计获得1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18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2项技术或产品获专利授权,攻克了一系列世界级难题,为实施油气发展规划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安全文化持续推进,HSE业绩保持良好。始终奉行“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牢固树立“环保优先、安全第一、质量至上、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企业安全发展、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建立并持续完善具有塔里木特色的HSE管理体系,全面推进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安全文化体系建设,连续10年获得“自治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称号,2011年成为首批“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切实履行“开发一个区块、建设一片绿洲、撑起一片蓝天”的承诺,大力实施污水回注、放空天然气回收等环保工程,促进能源与环境的和谐。截至2011年,累计人工绿化面积7.1万亩,其中沙漠公路防护林总里程470公里,林带总面积3758公顷,2008年被国家评为“环境友好工程”。
构建和谐硕果累累,发展成果广泛共享。油田主动承担经济、政治、社会“三大责任”,始终贯彻“依靠行业主力,依托社会基础,统筹规划,共同发展”的二十字方针,大力扶持当地相关产业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会战23年来,油田积极向地方开放市场,注入当地资金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开展扶贫救助等,有力地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大开发、大流通、大市场格局的形成。建设了以沙漠公路为代表的1500多千米油地共用公路和以南疆气化为代表的一批基础性民生工程,实施了以希望工程、天然气入户、扶贫帮困、赈灾救灾为重点的社会公益性项目,2011年油田投入大量扶贫资金援建墨玉县阔其乡巴合西拉村地毯厂、洛浦县恰尔巴格乡商铺等一批对口扶贫开发建设项目,同时为这两县的农牧民解决生产生活用水打井10口,增进了民族团结,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油地关系和谐发展。据统计,油田对南疆地区工业增加值贡献率超过70%,环塔里木盆地库尔勒、喀什、库车、阿克苏、若羌、和田等6个县市入选2011年“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县”名单。2009年油田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11年油田被评为集团公司首批“和谐示范小区”。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新疆进入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历史新时期。自治区规划到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集团公司计划到2015年在疆油气产量达到5000万吨,建设新疆大庆。塔里木油田作为集团公司实施在疆战略的主力军和新疆地区最大的石油石化企业,将紧紧围绕“乘势奋进,持续创新,承担发展责任,造福新疆人民”的总体要求,坚持油气发展不动摇,履行保障责任不懈怠,加强基础建设不折腾,进一步加快落实油气发展规划:到2015年实现油气当量产量3000万吨,2019年踏上4000万吨台阶,成为我国重要的油气生产基地,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建设忠诚、放心、受尊重的中石油,为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⑷ 中石油旗下的各个油田资料
大庆油田 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处哈尔滨、齐齐哈尔市之间。油田南北长140公里,东西最宽处70公里,总面积5470平方公里。1960年3月党中央批准开展石油会战,1963年形成了600万吨的生产能力,当年生产原油439万吨,对实现中国石油自给起了决定性作用。1976年原油产量突破 5000万吨成为我国第一大油田。目前,大庆油田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使原油产量仍然保持在5000万吨以上。
胜利油田 地处山东北部渤海之滨的黄河三角洲地带,主要分布在东营、滨洲、德洲、济南、潍坊、淄博、聊城、烟台等8个城市的28个县(区)境内,主要工作范围约4.4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油田。
辽河油田 油田主要分布在辽河中下游平原以及内蒙古东部和辽东湾滩海地区。已开发建设26个油田,建成兴隆台、曙光、欢喜岭、锦州、高升、沈阳、茨榆坨、冷家、科尔沁等9个主要生产基地,地跨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13市(地)32县(旗),总面积近10万平方公里,产量居全国第三位。
克拉玛依油田 地处新疆克拉玛依市。40年来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找到了19个油气田,以克拉玛依为主,开发了15个油气田,建成792万吨原油配套生产能力 (稀油603.1万吨,稠油188.9万吨),3.93亿立方米天然气生产能力。从1990年起,陆上原油产量居全国第4位。
四川油田 地处四川盆地,已有60年的历史,发现气田85个,油田12个,含油气构造55个。在盆地内建成南部、西南部、西北部、东部4个气区。目前生产天然气产量占全国总产量近一半,是我国第一大气田。
华北油田 位于河北省中部冀中平原的任丘市,包括京、冀、晋、蒙区域内油气生产区。1975年,冀中平原上的一口探井任4井喷出日产千吨高产工业油流,发现了我国最大的碳酸盐岩潜山大油田任丘油田。1978年,原油产量达到1723万吨,为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做出了重要贡献。直到1986年,保持年产原油1千万吨达10年之久。目前原油年产量约400多万吨。
大港油田 位于天津市大港区,其勘探地域辽阔,包括大港探区及新疆尤尔都斯盆地,总勘探面积34629平方公里,其中大港探区18629平方公里。现已在大港探区建成投产15个油气田24个开发区,形成年产原油430万吨和天然气3.8亿立方米生产能力。目前,发现了千米桥等上亿吨含油气构造,为老油田的增储上产开辟了新的油气区。
中原油田 地处河南省濮阳地区,于1975年发现,经过20年的勘探开发建设,已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55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395.7亿立方米,累计生产原油7723万吨、天然气133.8亿立方米。现已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之一。
吉林油田 地处吉林省扶余地区,油气勘探开发在吉林省境内的两大盆地展开,先后发现并探明了18个油田,其中扶余、新民两个油田是储量超亿吨的大型油田,油田生产已达到年产原油350万吨以上,原油加工能力70万吨特大型企业的生产规模。
河南油田 地处豫西南的南阳盆地,矿区横跨南阳、驻马店、平顶山三地市,分布在新野、唐河等8县境内。已累计找到14个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7亿吨及含油面积117.9平方公里。
长庆油田 勘探区域主要在陕甘宁盆地,勘探总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油气勘探开发建设始于1970年,先后找到油气田22个,其中油田19个,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54188.8万吨(含天然气探明储量2330.08亿立方米,按当量折合原油储量在内),目前,成为我国主要的天然气产区,并成为北京天然气的主要输送基地。
江汉油田 是我国中南地区重要的综合型石油基地。油田主要分布在湖北省境内的潜江、荆沙等7个市县和山东寿光市、广饶县以及湖南省衡阳市。先后发现24个油气田,探明含油面积139.6平方公里、含气面积71.04平方公里,累计生产原油2118.73万吨、天然气9.54亿立方米。
江苏油田 油区主要分布在江苏省的扬州、盐城、淮阴、镇江4个地区8个县市,已投入开发的油气田22个。目前勘探的主要对象在苏北盆地东台坳陷。
青海油田 位于青海省西北部柴达木盆地。盆地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沉积面积12万平方公里,具有油气远景的中新生界沉积面积约9.6万平方公里。目前,已探明油田16个,气田6个。
塔里木油田 位于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东西长1400公里,南北最宽处520公里,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中部是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1988年轮南2井喷出高产油气流后,经过7年的勘探,已探明9个大中型油气田、26个含油气构造,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3.78亿吨,具备年产500万吨原油;100万吨凝折油、25亿立方米天然气的资源保证。
吐哈油田 位于新疆吐鲁番、哈密盆地境内,负责吐鲁番、哈密盆地的石油勘探。盆地东西长600公里、南北宽130公里,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于1991年2 月全面展开吐哈石油勘探开发会战。截止1995年底,共发现鄯善、温吉桑等14个油气田和6个含油气构造,探明含油气面积178.1平方公里,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08亿吨、天然气储量731亿立方米。
玉门油田 位于甘肃玉门市境内,总面积114.37平方公里。油田于1939年投入开发,1959年生产原油曾达到140.29万吨,占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的 50.9%。创造了70年代60万吨稳产10年和80年代50万吨稳产10年的优异成绩。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滇黔桂石油勘探局 负责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区)的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区域面积86万平方公里,具有大量的中古生界及众多的第三系小盆地,可供勘探面积27.7万平方公里。先后在百色、赤水、楚雄等地区油气勘探有了重大突破,展示了滇黔桂地区具有广阔的油气发展前景。
冀东油田 位于渤海湾北部沿海。油田勘探开发范围覆盖唐山、秦皇岛、唐海等两市七县,总面积6300平方公里,其中陆地3600平方公里,潮间带和极浅海面积2700平方公里。相继发现高尚堡、柳赞、杨各庄等7个油田13套含油层系。
⑸ 关于克拉玛依的石油发展史
1956年在这片戈壁滩上发现了石油,1958年建立了克拉玛依市,2002年原油产量突破1000万吨。有13个民族,在克拉玛依汉族占多数。
克拉玛依油田迈向智能化
这是一座为共和国的建设立下过特殊功勋的油田,这是一座开采了半个世纪依然充满活力的油田,这是一座身处戈壁荒漠却能自觉以保护环境为己任的油田,这是一座偏处西北却能把数字化做到全国领先的油田。
她就是过去由新疆石油局开发、现在由新疆油田公司开发的克拉玛依油田。
功勋油田
共和国石油工业长子建立三大功绩
1955年10月29日,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黑油山下,克拉玛依1号井喷出了强劲的油流。从此,新中国的第一个大油田诞生了,西方学者言之凿凿的“中国贫油论”破产了。
1913年到1915年,美孚石油公司与北洋政府签订协议,派地质师克拉普和富勒到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山东、东北和内蒙古地区进行石油地质调查,行程12800公里,均未发现有开采价值的石油资源。
1914年至1919年,美孚耗资270万美元,在陕北的不同地质构造上打了7口探井,均未获得工业油气流。
据此,富勒发表了几篇论文。他在《中国东北部的含油远景》一文中写道:“中国东北部的绝大部分地区……没有含油可能性。”在另一篇文章里他认为中国“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石油开发工作……不可能像美国那样生产出大量石油。”
美国斯坦福大学地质系教授希洛埃1927年在《远东矿业与工业》一书中说:“中国石油的储量充其量也不过美国的1%。”
美国德士古石油公司经理罗杰斯在1932年出版的《美国实业发展史》一书中断言:“中国大部分及西藏大山脉……都没有储存有开采价值石油的可能。”
从此,“中国贫油论”成了一道令人丧气的魔咒。
因此,克拉玛依油田的诞生,不仅在现实层面为对石油如饥似渴的新生共和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工业血液,而且在精神层面上打破了“中国贫油论”的迷思,为共和国在更广阔的领域开发更多更大的油田扫清了观念障碍。
这是克拉玛依油田毋庸置疑的第一大功绩。
初生的克拉玛依油田自落地之日起就开始奔跑。从发现之日起仅仅4年之后——到1960年,克拉玛依油田年产原油达到161.6万吨,占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的38.5%,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原油生产基地。截至2010年,克拉玛依油田共生产原油近3亿吨、天然气534亿立方米。2010年,克拉玛依生产原油1089万吨,生产天然气38亿立方米。
克拉玛依蕴藏着全国储量最大的环烷基稠油,生产着全国品质最好的环烷基稠油系列产品。目前,克拉玛依所生产的原油中,“环烷基稠油”的产量超过了1/3。“环烷基稠油”可以比喻为石油中的稀土。从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到要承受冬夏达70摄氏度以上温差的塔里木沙漠公路,从远赴南极的“雪龙号”到超过国际最高标准2倍以上的食品级白油,它都不可或缺。
在气候条件极其恶劣的茫茫荒原顽强拼搏,几十年如一日为祖国奉献巨量石油、特种石油,这是克拉玛依油田的第二大功绩。
就在克拉玛依人快马加鞭力促增产的1959年,中国发现了大庆油田。1960年,克拉玛依油田从仅有的几万名石油工作者当中,选派出了包括克拉玛依油田最高行政领导——新疆石油管理局局长张文彬在内的6000多名骨干支援大庆会战并扎根在黑土地上。在此后三四十年间,在江汉、胜利、华北、塔里木等油田的勘探开发过程中,克拉玛依油田都毫无保留地奉献出了人员、技术和一切需要奉献的物资。
可以说,中国陆上的大部分油田,都有克拉玛依油田的血脉传承。
因此,克拉玛依油田不仅是共和国石油工业的长子,而且是共和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石油圣地”的誉称,并非虚至。这是克拉玛依油田的第三大功绩。
百年油田
专家对克拉玛依持续繁荣充满信心
作为新中国开发的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今年已经56岁了。历数全世界的油田,能在勘探开发50年后仍然保持青春活力的,屈指可数。那么,克拉玛依油田是否也垂垂老矣?
从1981年到2010年这29年中,除2009年因国际金融危机降低产量外,克拉玛依油田的油气产量一直保持着逐年增长的态势。2002年,克拉玛依油田原油年产量突破1000万吨,成为我国西部第一个千万吨大油田。
那么,这种上升的态势还能持续吗?
在技术层面上,油气产量持续上升的决定性因素是油气储量。克拉玛依油田的主要勘探领域——准噶尔盆地的油气总资源量为107亿吨,其中石油86.8亿吨,天然气2.5万亿立方米。截至2009年底,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1.19亿吨、天然气储量2175.8亿立方米,油气资源探明率仅仅分别为24.4%和8.7%。
2005年,中国石油地质与构造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时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总地质师的贾承造说:“全国有很多老油田发展到一定的高点之后,产量都在下降,只有克拉玛依油田的产量一直稳步上升……未来的前景十分广阔……中油集团公司和中油股份公司领导与专家对克拉玛依油田率先建成百年繁荣的油田充满了信心!”
绿色油田
环保优先让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绿意蒙蒙
6月25日,新疆测绘局航拍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时发现:除抽油机所占地基被硬化外,连绵起伏的沙丘基本上被生机勃勃的梭梭、红柳、绿草所覆盖。现在,在这片4.88万平方公里的沙海中,有克拉玛依所属的石西、石南、陆梁、莫北、莫索湾等5座油田的数千口油气井在日夜喷涌。它们年产油气当量近500万吨,占克拉玛依油田总产量的近35%。
截至201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36%,而这个我国第二大沙漠固定沙丘的植被覆盖率达40%至50%,半固定沙丘的植被覆盖率达15%至25%。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能绿意蒙蒙,和克拉玛依油田从上世纪就开始坚持环保优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20世纪90年代初期,伴随着挺进沙漠腹地的大规模勘探开发,环境保护被列入了全程监督下的油气田开发的技术方案中:凡是人为动过的沙丘作业面,施工完毕后,全部进行固沙处理。在陆梁油田的开发中,曾有一家施工企业的职工不按规定线路在沙漠中开车行驶了约500米的路程,被新疆油田公司处以巨额罚款,并被责令恢复地表植被。
沙漠油田开发20年来,新疆油田公司对沙丘作业面做到了100%固沙处理。仅此一项费用,就占油田开发总投资的5%。
从2007年9月开始,新疆油田公司开展了以“油气田地貌恢复到自然状态,生态环境得以保持,油气田设施统一规范,给员工创造一个绿色、舒心的工作环境”为目标的“创建绿色油气田”活动。目前,这项活动已建立起了长效机制,油田实现了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2007年,地处沙漠腹地的石西油田获得了“国家级环境友好型企业”的荣誉,陆梁油田也已于近日通过了“国家级环境友好型企业”的评审。
数字油田
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处于领先水平
克拉玛依油田是名副其实的边陲油田。在一些人心目中,边远就意味着落后。事实果真如此吗?
1993年,当时的克拉玛依油田决策层决定在油田整体上进行“信息化建设”。在中国石油石化行业,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经过两年的摸索,1995年,克拉玛依正式踏上了数字油田的建设征程。
1999年11月,“克拉玛依数字油田信息平台”的第一个版本在北京正式发布。次年5月,这个平台就在中石油集团全国范围内的其他油田推广。2008年,这个平台已经不断完善升级至6.0版。平台上80多套系统一共开发了16000多项功能,并且实现了所有系统的集成。
如今,克拉玛依人这样说:克拉玛依油田有两个,一个在准噶尔盆地38万平方公里的戈壁沙漠中,另一个在虚拟的计算机网络中。也就是说,通过数字化,克拉玛依油田已经被装进了计算机里。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各油田中都处于领先水平。现在,只要你坐在装有相关系统的电脑前,轻点鼠标,全油田的任何一口油井的任何情况,一切均可尽收眼底。
一个最近发生的事实说明了数字油田的力量——
勘探风城油田,用了28年。在前24年的时间里,一直采取的是“分层勘探”模式,也就是科研人员以小组的形式,对这个区域中一个个有希望的“点”进行攻关。依靠这种“蚂蚁啃骨头”的方式,24年间,总共才探明6000多万吨原油储量。
这是因为信息化手段的制约,研究处于分立的状态。
2007年,数字油田基本建成,克拉玛依的科研人员开始在一个叫做“勘探协同工作环境”的虚拟空间中上班。他们有了对风城油田进行“整体勘探”——将整个区域作为基本单元来进行研究的条件。于是,仅仅4年的时间,一个拥有4.2亿吨环烷基稠油资源量的、中国最大的整装稠油油田全盘托出。
数字油田不是结束,而是开始。1月15日,“智能油田”建设开始全面实施。
“智能化油田就是能够全面感知的油田,能够自动控制的油田,能够预测趋势的油田,能够优化决策的油田。”克拉玛依人做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智能化油田的定义。根据项目实施方案,5至10年后,初步建成的智能油田可以根据世界石油天然气市场的情况,自动调整战略战术,做出生产决策。克拉玛依石油人还将可以在网络终端上操控准噶尔盆地的任何一口油井、任何一条管线和任何一个阀门。
代表着现代科技先进水平的“数字油田”已使克拉玛依油田发生了凤凰涅槃式的变化,而“数字油田”的升级版“智能油田”的建设,又将使克拉玛依油田焕发出怎样的活力呢?
⑹ 新疆瓜果之乡发现新油田是什么油田
吐鲁番盆地,现称为吐鲁番—哈密盆地,简称吐哈盆地。盆地面积5.3万平方千米,四周环山,属北天山的山间盆地,位于新疆东部。盆地中央的艾丁湖,号称世界第二低地,低于海平面156米。
1988年9月2日,在吐鲁番盆地钻探的台参1井钻到4466.88米,在八道湾组的煤层卡钻,被迫完井。由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负责电测资料解释,在侏罗系解释出7层46.4米油层,决定试油5层。1989年1月5日凌晨5 时50分,台参l井在试到第4层中侏罗统三间房组时,喷出高产油气流。经测定,日喷原油35立方米。现场的工人们激动得热泪盈眶,互相拥抱着欢呼雀跃。消息传到北京,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领导高兴地说,这是中国石油工业1989年的“第一枝报春花”。
从此,在新疆东部的千古戈壁上,发现了第一个油田。这就是鄯善油田。以后,又相继发现了丘陵油田、温吉桑l号油田、温西l号油田。
吐哈发现大油田的消息,迅即传遍大江南北。首都各大新闻媒体争相报道,吐哈盆地世人瞩目。1991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制订“八五”规划时,将吐哈盆地作为中国石油“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重点战场。为了加快吐哈盆地的油气勘探和开发,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决定集中人力、财力、设备,在吐哈盆地开展20世纪90年代的石油大会战。经过短短的4年时间,吐哈石油会战取得了重大进展。1995年8月2日上午l0时,完全按照国际水平建设的丘陵油田正式投产。巴喀、丘东、葡北、鄯善、红南、伊拉湖、艾丁湖等一系列油气田的相继发现和建设,向南来北往的人们宣告:吐哈油田,已经进入了全国十大油田的行列。从1989年1月5日台参l井中侏罗统喷油发现了鄯善油田,到l997年,在侏罗系已发现油田l4个,气田2个,石油地质储量l8709万吨,天然气储量266.7亿立方米,凝析油631.8万吨,年产油300万吨,累计采油848万吨。
火焰山,不再仅仅是那个神话故事中的名字;吐鲁番也不再仅仅是地理教科书中那个盛产葡萄的全国最低的地方。这里已经矗立起一座大型的现代化石油生产基地。同时一座非常富有现代气息的石油城,也在短短几年内,耸立在哈密市城边的一片戈壁上,并且成为国家级优秀文明生活小区。
20世纪80年代末,吐哈盆地在侏罗系发现了工业油气流,并发现了一大批大、中型油气田,当时在中国石油界震动不小。
⑺ 新疆库车那个地方经济怎么样
库车的经济还是不错的农业有棉花,杏等。工业有煤等,库车县的发展主要是在石油开发后才迅速发展起来的。主要是产油后地方有了大量的资源税,有来发展城市建设,有钱的也主要是石油上的人。当地的老百姓并不是很富有。而且少数民族比较多。治安不是太好。总的来说还是很有发展潜力的一个地区,但是做什么行业得慎重。
⑻ 中东地区的石油,是如何被发现的
众所周知,一直有着“世界石油宝库”之称的中东,是全球着名的石油产地。埋藏在这里的石油,以储量丰富、油质好、开采成本低、运输方便等优势,令其他地区的石油产出国难以望其项背。据近年数据统计,全球现已探明蕴藏石油总量中,中东地区占据了全球储量的2/3。
而石油在工业中的重要性更毋庸置疑,正是由于石油在人类生活、工业乃至于军事方面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石油成为国际纷争的焦点,因为石油爆发的战争比比皆是,因此,毫不意外的,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东石油已经成为牵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的一个敏感地区。

巴林岛
1920年,霍姆斯组织了一支队伍前往波斯湾巴林岛进行石油开采,当时这座海岛的酋长根本不了解石油的用途,相对于石油,它的族人更需要大量的淡水。霍姆斯承诺帮巴林岛酋长打水井,并以石油开采特许权作为交换。霍姆斯成功打出水井以后,感激不尽的酋长便将巴林岛的石油开采权给予霍姆斯。
1927年,手握巴林石油开采权的霍姆斯,又将这座海岛的开采权以5万美元的高价卖给了海湾石油公司,此后,通过这些石油公司,英、美等国的石油公司纷纷进入了中东。不过,虽然早就发现了石油,但是,在上世纪30年代以前,中东石油的开采规模一直不大,直到二战结束后,石油在世界军事战略地位上的发现与日俱增,又有前人为中东石油开采铺路,最终让中东石油的开发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
⑼ 新疆石油天然气资源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幅员辽阔,面积达166.49 万平方千米,其中主要沉积盆地有30多个,详见表4-2-1。其面积为90万平方千米。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经过地质勘探,证明油气资源非常丰富,油气资源总量为360亿吨油当量。截至2005年,在准噶尔、塔里木、吐哈三大盆地已发现油气田87个。其中,大型油气田6个,累计探明石油储量33.68亿吨,天然气1.15万亿立方米。
表4-2-1 新疆主要中新生代盆地一览表
近年来,年储量及产量增长居国内陆上之首,塔里木已成为我国第二大天然气区。新疆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尤其2001 年以来,中国石油及中国石化两大公司都把新疆作为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地区,促进了油气勘探开发迅速发展。因此,新疆即将成为我国油气资源主要接替区之一。
第一节 资源概况
一、准噶尔盆地
准噶尔盆地南为天山,东北为阿尔泰山,西北为准噶尔界山,略呈三角形,面积达13 万平方千米,是新疆主要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经过50多年的勘探历程。1937 年发现独山子油气田,1955年发现克拉玛依油气田,1958年发现奇齐古油田,之后从80 年代以来,在准东、准中、准南发现多个油气田,截至2005 年,共发现油气田27个,其中大型油气田2 个(克拉玛依及呼图壁),油气资源总量为106.9亿吨。是一个油气资源丰度较高的盆地。
准噶尔盆地经历了晚古生代的类克拉通盆地演化和中新生代前陆盆地演化阶段,发育多种类型的沉积体系和构造变形样式;构造条件较复杂,总体受天山东西向构造带、阿尔泰—克拉美里北西构造带及准噶尔界山构造带控制,使盆地呈三角形,区内断裂发育主要有三组。即:近东西向、北西向和北东向,这三组断裂控制了盆内大型隆坳相间的构造格局,为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提供了良好条件;盆内烃源岩很发育。主要有上石炭统、二叠系、上三叠统、中下侏罗统及古近系安集海组(南部)。其中,最优质烃源岩是上二叠统的红雁池组及芦草沟组,最大厚度可达700~1000米,有机丰度高,属国内外罕见的烃源岩。全盆地油气资源量106.9 亿吨,是西北地区油气资源丰度较高的盆地;多时代成油组合。该盆地不但有多时代烃源岩,而且有多时代多层段的储集层,如石炭系火山岩、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及新近系等。但主要为侏罗系、白垩系及三叠系,主要区域性盖层有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及白垩系,古近系及新近系中的泥质岩及膏泥岩等。主要成油组合有上二叠统与三叠系;上三叠及侏罗系,侏罗系与白垩系,古近系与新近系等。
资源及储量:油气资源总量106.9亿吨,其中石油85.9亿吨,天然气2.1万亿立方米。累计探明石油储量19301.5万吨,可采储量43691.9万吨,剩余可采储量21764.7万吨;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2173.15 亿立方米,可采储量951.4 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储量707.18亿立方米。
二、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面积达56 万平方千米。经过50多年地质勘探,证明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其资源量为229亿吨。其中,石油115亿吨、天然气11.4万亿立方米。1958年发现依奇克里克油田,1977 年发现了柯克亚油田。特别是1984年9月塔北雅克拉构造上设计的沙参2 井,实现了古生界海相油气重大突破后,迎来了地矿、石油和科教部门到塔里木进行油气勘探大会战的新局面。到目前为止,共发现油气田36个。其中,大型油气田4个(塔河、克拉2、迪那2、和田河)。2005 年产油1010.81万吨,产天然气61.9 亿立方米。因此,塔里木盆地成为我国第二大天然气区和油气储产量快速增长的地区之一。
塔里木盆地经过了多次开合运动,造就了多类型盆地叠加复合,形成了相类型多、齐全、厚度巨大的沉积体系,成为该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巨大的物质基础;丰富的油气资源具有多时代、多层系烃源岩,主要为寒武—奥陶系、石炭系—下二叠统、三叠—侏罗系。既有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又有陆相泥质岩,且分布广,厚度大,有机体丰度较高,古生界烃源岩亦具有多期生烃特点。构造运动的多期性和复杂性,导致地层不整合十分发育。主要有6大构造运动形成的区域性不整合,即:前震旦系与震旦系、奥陶系与志留系、泥盆系与石炭系、二叠系与三叠系、侏罗系与白垩系、古近系与新近系等。这些不整合是油气藏形成的重要条件;塔里木盆地储盖组合十分发育,主要有6大组合,即:震旦—奥陶系、志留—泥盆系,石炭—二叠系、三叠—侏罗系、白垩—古近、新近等含油气体系。根据烃源岩、储层特征、运移网络及圈闭系统,将塔里木盆地划分为7大含油气体系:库车、满加尔、孔雀河、阿瓦提、唐古巴兹、塔西南、塔东南。
经过多年研究,塔里木盆地,特别是台盆区有4个成藏期: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晚海西期、印支—燕山期、喜山期。在油气演化的地质历史过程中也出现多期生油、多期成藏、多期充注特征。
油气资源及储量: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油气资源量为229 亿吨,其中石油115 亿吨,天然气11.4 万亿立方米。该盆地累计探明石油储量11.49 亿吨,可采储量2.19 亿吨,剩余可采储量1.40亿吨;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8257.49 亿立方米,可采储量5262.33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储量5042.63亿立方米。
三、吐哈盆地
该盆地位于新疆东部的吐鲁番—哈密,盆地总面积为5.3万平方千米。它是在晚古生代基础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山间盆地,沉积地层包括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及新生界,最大厚度约9000米。1958年发现胜金山和七克台小油田后一度间断勘探工作,1983年开始新一轮勘探,1989年以来共发现23个油气田。
吐哈盆地油气资源总量19.4亿吨。其中石油15.8亿吨,天然气3650亿立方米。累计探明石油储量31372 万吨,可采储量8170万吨,剩余可采储量4987万吨;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957046亿立方米,可采储量 450.74 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储量 330.26 亿立方米。
四、焉耆盆地
焉耆盆地位于南天山中段南坡,面积1.3 万平方千米,1994年8月中石油河南石油勘探局于焉参1 井侏罗系试获工业油气流,后又发现3个油气田,1996 年宝浪油田投入开发,目前,年产油20万吨左右。该盆地是中新生代山间盆地。基底为前海西褶皱基底。沉积盖层有三叠系、侏罗系。古近—新近系直接超覆其上。
油气资源及储量:焉耆盆地油气资源量4亿~5 亿吨。累计探明石油储量3239.8 万吨,累计探明石油可采储量779.4 万吨,剩余石油可采储量606.6 万吨。天然气累计探明储量107.66 亿立方米,累计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40.53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天然气储量35.96亿立方米。
五、三塘湖盆地
三塘湖盆地位于新疆的东北部,为一北西向展布的中新生代山前盆地,面积为2300平方千米。1993年塘参1井于井深2082~2087米经酸压后侏罗系获得油气突破,日产油19吨。共发现3个小油田。
该盆地以下石炭统为基底,其上沉积上石炭统、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及古近—新近系,形成西南厚东北薄的不对称箕状,总厚度达5000 米。可划分为三个构造单元,即北部隆起、中央坳陷、及南部斜坡。盆内主要烃源岩为二叠系及侏罗系。
油气资源及储量:该盆地油气资源量为3~4 亿吨油当量。目前,已累计探明石油储量150 万吨,可采储量36.7 万吨,剩余可采储量332.121万吨;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13.89亿立方米,可采储量7.57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储量7.57亿立方米。
第二节 开发利用现状
新疆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已有40 多年的历史,最早是准噶尔盆地1936年独山子的发现,1955 年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和开发;1958年在塔里木盆地北缘发现依奇克里克油田和开发;20 世纪80年代后各主要盆地均发现多个油气田。从而油气开发业快速发展。截至2005 年,全疆已有40 多个油气田投入开发。2005 年产油2408.3万吨,天然气达106.6亿立方米。
一、准噶尔盆地
准噶尔盆地开发始于20世纪30年代,原苏联和新疆合作在南缘盆地独山子发现油田,并建立了独山子炼油厂,当时最高原油年产量110吨,新中国成立前共生产原油11497吨。
2001年产油960 万吨,产天然气20 亿立方米;2005 年产油1124.34万吨,产天然气28.95亿立方米。
二、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自1958年发现依奇克里克油田,次年5 月投入开发。目前已有28个油气田相继开发建设,其中主要有柯克亚、东河塘、雅克拉、牙哈、轮南、塔河、达里亚、塔中4、哈德逊等油气田,使塔里木盆地油气产量快速增长,详见表4-2-2。
表4-2-2 2000~2005年塔里木盆地原油、天然气产量
三、吐哈盆地
该盆地于1992年底配套建成,年产80万吨原油生产能力,到1999年底共施工采油井192 口,注水井145 口。2000 年产油280万吨,天然气10.8亿立方米;2001年产油260万吨,天然气11.5亿立方米;2003年产油258万吨,天然气15亿立方米;2005年产油194.39万吨,天然气15.06亿立方米。
第三节 开发利用前景分析
一、油气资源潜力巨大
全疆油气预测资源总量360亿吨,约占全国陆上油气预测资源总量的1/3,占中国西北地区总油气资源量80%,其中,石油预测资源总量为222亿吨,天然气预测资源总量13.8万亿立方米。
(1)塔里木盆地:预测油气资源量为229 亿吨,其中,石油115亿吨,天然气11.4万亿立方米。
(2)准噶尔盆地:预测油气资源量为106.9 亿吨,其中,油85.9亿吨,天然气2.1万亿立方米。
(3)吐—哈盆地:预测油气资源量14亿~17亿吨,其中,石油16亿吨,天然气3650万亿立方米。
(4)三塘湖、柴窝堡、伊宁、焉耆等诸小盆地预测油气资源量12亿吨(当量)。
二、油气资源转化率低
(一)油气勘探程度很低
新疆的准噶尔、塔里木及吐哈盆地,虽然经过50 多年的油气勘探历程,但是总的勘探程度还相当低。到2003 年底,已施工探井2479口,二维地震14 万平方千米,三维地震约1.64 万平方千米。但主要集中在盆地西北缘、中部及东部地区,分布很不平衡,有不少地区仍属基本空白区。
塔里木盆地,已打探井520口,平均1000平方千米有1口井;二维地震32.9 万千米,每平方千米内只有2.0 千米;三维地震1.57万平方千米,说明塔里木盆地勘探程度非常低,而且这些工作量主要集中几个有限的地区,如塔北、塔中、库车、叶城等。况且,尚有20多个小盆地基本未开始实物工作。
(二)油气资源转化程度低
新疆油气资源总量为360亿吨,探明石油探明储量的33.68亿吨,占石油总资源量15.17%,天然气探明1.15 万亿立方米,占天然气总资源量的8.33%,与全国比都低得多,特别是塔里木盆地229亿吨油气资源量,目前探明油气储量为15.49亿吨,仅占资源量的6.76%左右。总之,塔里木盆地仅处于油气勘探初级阶段,准噶尔盆地处于油气勘探早—中期阶段,均处在大油气田发现和开始时期。
三、油气勘探领域广泛
本区虽然发现60多个油气田,但还有很多含油气领域亟待突破和开拓:天山山前、昆仑山前等逆掩推覆带及断褶带的勘探,才刚刚起步前景广阔;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前景大有可为;塔里木盆地寒武、石炭及古近—新近系膏盐层之下含有大的发现;准噶尔盆地中部深层勘探(含高压层)潜力较大。
第四节 配置和供需建议
一、油气勘查建议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的古生界,特别是古隆起古斜坡区,如沙雅隆起、卡塔克隆起、巴楚隆起、古城隆起、麦盖提斜坡、孔雀河斜坡等。特别是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油气田大有可为,另外,志留—泥盆系及石炭系构造油气藏等。
准噶尔盆地中部。除了注意隆起地区的斜坡区外,对坳陷区及目前勘探程度较小地区,要加强勘探定会发现油气田。
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山前坳陷区的勘探才刚刚起步,如准噶尔南缘山前坳陷、塔里木盆地的库车坳陷、塔西南坳陷等油气资源丰富领域广泛,潜力大。
新疆三大盆地中的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刚刚开始,是今后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
三大盆地以外的中小盆地仅在焉耆、三塘湖发现几个中小油气田,尚有20多个中小盆地基本未开始勘探工作,建议择选勘探亦会有新发现。
二、加工业配置建议
在加强发展油气勘探开发的同时,必须加速油气下游产品工业的大发展。实现“新油新用、新气新用”为新疆经济腾飞作贡献。建议:天然气利用;石油化工产品;发展精细石油化工产品;高分子化学与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涂料、粘合剂等。
新疆2005~2010年油气化工发展重点项目
随着新疆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快速发展,必须大力延伸油气化工产业链,使上中下油气产业协调发展。根据我区油气工业发展的现状和战略需要,油气化工重点项目如下:
(1)独山子扩建工程,成为我区重点烯烃及合成材料生产基地;
(2)乌一兰成品油管道工程,输送能力1000 万吨/年,我区2004年石油已达2270 万吨但原油加工品为1850 万吨,其余运往内地,成本费用高,该项目建设将极大缓解这一问题,提高我区成品油市场竞争力(已开工总投资55.9亿元);
(3)克拉玛依稠油改造,处理能力达300万吨;
(4)乌石化大芳烃工程,建设45万吨PX和70万吨PTA装置成为西部最大芳烃基地;
(5)新建45万吨乙稀工程;
(6)库车中石化塔里木公司稠油处理,已达到 250 万吨,2015年达到500万吨;
(7)库车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工程;
(8)新疆广汇150万方/日液化天然气(LNG)项目;
(9)建设80 万吨甲醇配套建设大型醋酸、醋酐、二甲醚装置等;
(10)西气东输:2004 年3 亿立方米,2005 年50 亿立方米,2010年120亿立方米;
(11)中亚石油管道工程:2005年开工建设,2006年投产,一期输入量1000万吨,最大输入量2000万吨原油。
⑽ 库车县的石油是什么时候开始开发的
1958年塔里木盆地的第一个油田——依奇克里克油田,也是在库车县发现的。
1984年9月22日,西北石油地质局在库车县境内发现了塔里木第一个高产凝析油气田——雅克拉气田,掀开了塔里木石油大会战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