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沥青燃烧的烟气成分是什么
如果是石油沥青,其主要成分是沥青质(稠环芳香族化合物);树脂质;油分。加热产生烟气主要是粉尘和二氧化碳。净化措施收集烟气,布袋除尘。
如果是煤沥青是高度缩聚的苯环。烟气中含有蒽、菲、芘等有害成分。净化措施收集烟气让其通过肥皂水,让这些有机成分留在肥皂水中。
单纯是改善施工环境,建议加轴流风机。把烟气排出施工场所。
Ⅱ 石油沥青是怎样生产的
石油沥青是原油加工过程的一种产品,在常温下是黑色或黑褐色的粘稠的液体、半固体或固体,主要含有可溶于三氯乙烯的烃类及非烃类衍生物,其性质和组成随原油来源和生产方法的不同而变化。
蒸馏法
是将原油经常压蒸馏分出汽油、煤油、柴油等轻质馏分,再经减压蒸馏(残压10~100mmHg)分出减压馏分油,余下的残渣符合道路沥青规格时就可以直接生产出沥青产品,所得沥青也称直馏沥青,是生产道路沥青的主要方法。
溶剂沉淀
非极性的低分子烷烃溶剂对减压渣油中的各组分具有不同的溶解度,利用溶解度的差异可以实现组分分离,因而可以从减压渣油中除去对沥青性质不利的组分,生产出符合规格要求的沥青产品,这就是溶剂沉淀法。
Ⅲ 电解铝有什么害处请有 关人事告诉一吧
电解铝行业的职业危害
由于铝厂生产的特殊性,在生产过程中存在有害因素及危险因素,有害因素主要有粉尘危害、毒物危害、高温危害和噪声危害,危险因素主要有机械伤害、高处坠落、电气伤害和火灾爆炸危险等。
一、主要有害因素分析
1. 粉尘危害
铝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主要有氧化铝粉尘、石油焦粉尘、沥青烟尘。氧化铝粉尘主要存在电解厂房内、氧化铝贮运系统;煅烧工段的上料系统、排料系统、煅后工段的混捏机、预热螺旋机以及磨粉系统有粉尘和沥青烟产生;成型工段也有沥青烟产生;残极处理工段的粗碎、配料、筛分等过程均有粉尘产生。天车司机,电解车间工人,炭素粉破碎、筛分等岗位工人受粉尘危害较大。根据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规定,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为,生产性粉尘中的氧化铝粉尘不得超过6mg/m3;其他粉尘(当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在10%以下)不得超过10mg/m3。
2.毒物危害
作业工人接触到的毒物主要有氟化物、硫化物、沥青烟、一氧化碳等。毒物主要存在于电解槽附近及烟气净化系统。
铝电解以冰晶石-氧化铝氟化铝的熔体为电解质,以炭素材料为电极进行电解。电解时在阴极上析出液态的金属铝,在阳极上产生气体。同时还散发出氟化物、粉尘等污染物为主的电解烟气。在400℃~600℃温度下,氧化铝中仍可含有0.2%~0.5%的水分。原料中的水分与固态氟化盐在高温条件下可发生化学反应,同时,进入熔融态电解质中的水分也可与液态的氟化盐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有害的氟化氢。
人体吸入过量的氟,常常会引起骨硬化、骨质增生、斑状齿等氟骨病,严重者使人丧失劳动能力。氟化物还对呼吸道粘膜及皮肤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我国卫生标准规定,车间空气中氟化物(以氟计)的最高容许浓度为0.5mg/m3,按照现行国家标准《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中对毒物毒性分级的原则,氟化物为Ⅱ级,属于高度危害。
沥青烟主要来源于该工序生阳极工段的混捏机、磨粉系统及成型工段。煤沥青的软化点为100℃~110℃,属高温沥青。沥青对人体的主要危害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沥青中所含的蒽等光感物质,长时间接触,并经阳光照射,可引起皮炎;二是沥青烟对皮肤及粘膜的刺激作用。按照现行国家标准《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中对毒物毒性分级的原则,沥青烟为Ⅲ级,属于中度危害。
一氧化碳产生于电解槽的阳极,一氧化碳为无色、无嗅气体。它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轻度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脉快、烦躁、浅至中度昏迷;重度患者深度昏迷、瞳孔缩小、肌张力增强、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肺水肿、严重心肌损害等。我国车间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最高容许浓度为30mg/m3,按照现行国家标准《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中对毒物毒性分级的原则,一氧化碳为Ⅱ级,属于高度危害。
在电解过程中还有硫化物产生。二氧化硫为无色气体,对眼及呼吸道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轻度中毒时,皮肤或眼接触发生炎症或灼伤;严重中毒可在数小时内发生肺水肿、喉水肿、声带痉挛而致窒息。我国车间空气中二氧化硫最高容许浓度为15mg/m3,按照现行国家标准《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中对毒物毒性分级的原则,二氧化硫可为Ⅵ级,属于轻度危害。
3.高温危害
现行国家标准《高温作业分级》中规定,工作地点平均WBGT指数等于或大于25℃的作业,即为高温作业。铝电解槽电解温度高达940℃~960℃,是主要的生产性热源。炭素工段的煅烧、焙烧、连续混捏、预热螺旋、沥青熔化生产设备均为生产性热源。资料表明,环境温度达到28℃时,人的反应速度、运算能力、感觉敏感性及感觉运动协调功能都明显下降。高温使劳动效率降低,增加操作失误率。主要体现在影响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代谢及循环系统等。高温还可以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使工人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力分散,肌肉工作能力降低,从而导致伤害事故。
Ⅳ 沥青道路建设施工过程步骤是怎样的
沥青道路建设施工过程步骤如下:
第一步 拌和、铺筑试验路段 :
1、试料:不断地对拌和出来的沥青混合料进行检验和调整,使拌和机生产出来的混合料组成符合设计要求;
2、铺筑试验段:选择长度200米,与主路线相同或相近的路段进行铺筑。
3、检验施工组织、施工工艺、机械设备的配套、组合是否合适;确定摊铺的松铺系数,最佳摊铺温度、碾压温度、碾压遍数、碾压速度、压路机的组(配)合以及人员的组织问题;
4、进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并向指挥部、总监办提交试验路段的总结报告,经批准后方可进行开工。
第十步 热拌沥青混合料冬季和雨季施工安排 :
1、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应避免在雨季进行,当路面雨滞水或潮湿时应暂停施工。
2、施工气温低于10℃时,应停止摊铺,如必须摊铺时应采取措施,并经监理工程师同意方可继续摊铺。
Ⅳ 生产橡胶沥青产生的烟气怎样处理
1.吸收净化法
吸收净化法俗称洗涤法,是一种常用的工业废气治理方法。它是利用废气中各混合组分在选定的吸收剂中溶解度不同,或者某种组分与吸收剂中活性组分发生反应,达到净化废气的一种方法。吸收净化法应用于沥青烟气治理,就是将烟气中气态污染物(实际上是0.1~1.0u m的焦油细雾粒)转移到液相(吸收剂),从而达到净化炯气的目的。对于防水行业这种相对少量的沥青烟气处理,用水作为吸收剂是最简单有效的。沥青烟气中的焦油细雾粒被水吸附后,基本不溶于水,也不会发生反应产生大量新的化合物,只是形成浮油漂浮在水面,积累到一定程度可收集后掺入燃煤中作为燃料。水作为吸收剂可循环使用,所以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在其他行业例如焦化厂的含沥青烟气的废气处理中,也有用洗油作吸收剂、在填料塔内进行吸收的。采用吸收净化法,应根据沥青烟气的处理量、压降、温度等具体情况,设计合适的吸收设备、 板式吸收塔是适合要求的一种吸收设备。板式吸收塔内有多块板式分离部件。水从塔顶部进入,顺塔板向下逐级流下,沥青烟气从塔底部引入向上逐级穿过塔板,沥青烟气和水在塔板上充分接触进行吸收、传热。板式吸收塔的结构形式有很多种,筛板塔是结构简单、实用的一种。筛板塔的塔板上设计有若干一定直径的网孔,其开孔率及筛板层数应根据处理能力、压降等计算确定。
2.过滤法
过滤法是利用多孔介质,与沥青烟气中焦油细雾粒相碰撞而将烟气中焦油细雾粒吸附下来、 化烟气的一种方法。从原理上来说它应该是属于吸附法的一种这种烟气净化疗法在全国防水行业已有10多年的应用。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沥青烟气处理方法作为过滤介质的填料。一般为 0.1 x30的填料按一定密度编纵而成。使用时,用丝网叠成的条形或盘形阀块,制成没汁要求的形状放置于相应的娴气设备中。一般将这种填料层块称为丝网除雾器。作为一种有效的气液分离装置,丝网除雾器在石油、化工、医药、冶金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采用丝网除雾器时。应进行有关的设汁汁算.确定操作气速、丝网除沫器的而积及厚度 分离效率 系统降等数据 丝嘲除沫器的操作气速对分离散率有很大的影响,应选取得当, 因为气速过低。烟气中夹带的焦油细雾粒处于飘荡状态。未与丝网除雾器碰撞就随着气流通过丝网除雾器而被气体带走;气速过高,则在丝网除雾器上聚集的液滴形成液泛。以致一度被捕集的液滴又溅起来,再次被气体携带走。使分离效率急剧降低 操作气速与效率的关系为提高净化效果。
3.吸附净化法
吸附净化法是用多孔固体(吸附滤料)将流体(气体或液体)混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分积聚或凝缩在表面,达到分离目的的操作,根据吸附滤料表面与吸附质之间作用力的不同,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类。吸附净化用于沥青烟气处理是物理吸附。物理吸附是由分子间引力引起的,通常称为“范德华力”,它是定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的总称。其特征是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不发生化学作用,是一种可逆过程,即吸附与脱附。物理吸附一般不受温度的影响,但吸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因此在吸附净化前对沥青烟气进行冷凝处理可提高净化效果。选用合适的吸附滤料是吸附净化法的关键之一。作为吸附滤料一般应具有以下特点:具有较大的吸附容量,即吸附滤料应是疏松的固体泡沫;具有良好的选择性,以便达到净化一种或几种污染物的目的;具有良好的再生特性和耐磨能力,有对酸、碱、水、高温的适应性。
沥青烟气吸附净化法的主要设备为固定床式吸附器,一般为圆柱形立式结构,内置格板或孔板,其上放置滤料,沥青烟气由容器内通过,穿过滤料间隙,经吸附后排出或进入下一道工序。固定床式吸附器的设计计算,主要是从吸附平衡及吸附速率两方面来考虑,而固定床的吸附平衡及吸附速率的影响因素,又主要体现在传质区大小、透过曲线的形状、到达破点的时间和破点出现时床层内滤料的饱和度等方面的数据,较为复杂。
总的来说,吸附净化法设备要求简单,对大气量、低浓度气态污染物的治理有独特的能力。吸附净化法应用在沥青烟气处理中,在除味方面也有较明显的效果,可根据具体情况与其他手段结合使用。
4.静电捕集法:由于沥青的比电阻适宜.对金属无腐蚀作用.经捕集后呈液体,静电捕集法净化沥青烟气有较好的效果
5.燃烧法:
就是将沥青烟气直接引入专用的加热炉焚烧,经一定时间的高温焚烧,可较为彻底地净化沥青烟气。在对氧化沥青装置的尾气处理时较多地采用这种疗法,但该法设备投资大,运行成本高,并且具有很大的安全隐患,所以很难在防水业推广应用。
Ⅵ 蓄电池行业 需要什么样的劳保用品
铅酸储电池行业职业危害因素分析与控制措施
随着汽车、船舶和通讯业的快速发展,铅酸储电池作为性价比较高的动力能源也随之迅速发展,从业人员在逐年增加。由于铅酸储电池生产企业80%以上的人员密切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加之控制措施不完善,致使接触铅和硫酸等有害物质的作业人员的健康受到了严重威胁。因而,对铅酸储电池生产企业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其施有效的控制措施,降低职业病发病率,已经成为铅酸储电池生产企业职业健康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 铅酸储电池行业的主要危害特性
铅酸储电池生产中的有害物质有铅、硫酸、碳黑、硫磺、沥青等。其中接触铅和硫酸的人员最多,这2种物质操作者的危害也很严重,我国目前已将铅中毒、碳黑尘肺、牙酸蚀病列入法定职业病名单之中。
1、 铅的侵入途径及危害
铅及其化合物的侵入途径,主要是呼吸道,其次是消化道,完好的皮肤不能吸收。
呼吸道:通常以蒸气、烟及粉尘形态进入,其吸入的铅量,随着尘粒的大小而有差异,如尘粒在0.27um时吸入率达54%,一般来说,吸入的铅大部分仍随呼气排出,仅35%-50%吸收人体内。
消化道:主要来自铅作业场所进食、饮水。
铅对人体各个部位均有毒性作用,简单地讲,铅的毒性作用是:铅可以造成血红素的合成障碍,从而引起贫血,还可致血管的痉挛,并引起铅中毒的一些明显症状,如腹绞痛、中毒性脑病、神经麻痹等。腹绞痛时可伴有视网膜小动脉痉挛和高血压,患者面色苍白,即所谓“铅容”,这是皮肤血管收缩所致。铅中毒性脑病是一种高血压病,使脑血管痉挛、脑贫血、脑水肿等引起的。铅中毒后最常见的症状是神经衰弱、肠胃的消化不良,还可发生麻痹和中毒性脑病,如短时间接触高浓度铅可引起剧烈的腹绞痛和中毒性肝炎。
2、 硫酸的侵入途径及危害
硫酸的侵入途径主要是硫酸雾由呼吸道吸入,对操作人员的牙齿和上呼吸道造成伤害。目前列入法定职业病名单中的为牙酸蚀病,呼吸道的过敏性炎症虽然未列入法定职业病中,对但也应受到关注。
3、 碳黑和沥青的侵入途径及危害
碳黑主要通过呼吸道和皮肤对人体造成危害。人体长期吸入碳黑,肺部组织会发生纤维化病变,使肺部组织逐渐硬化,失去正常的呼吸功能,造成碳黑尘肺病(法定职业病的一种)。碳黑粉尘的粒径为0.5-5um时,对人体危害最大,严重污染全身时对皮肤有刺激。
沥青烟和粉尘可经呼吸道和皮肤而引起中毒,发生皮炎,视力模糊、眼结膜炎、胸闷、心悸、头痛等症状。沥青烟中所含的“3、4苯并荜“能导致皮肤癌、肺癌、胃癌和食道癌。
二、 有害物质的形成特征及分布
1、 有害物质的形成特征
铅酸储电池生产企业的所有生产工序不同程度的产生以铅尘、铅烟为主的有害物质,少部分工序还有硫酸雾的溢散。
铅(Pb),灰白色金属,原子量为207.20,比重为11.34,溶点为327.5℃,沸点为1620℃,加热至400-500℃时,即有大量铅蒸汽溢出,并在空气中迅速氧化成氧化亚铅,而凝聚为烟尘。铅的化合物粉尘,如氧化铅(又称黄丹、密陀僧)、四氧化三铅(又称红丹)、二氧化铅、三氧化二铅、硫化铅、硫酸铅等均以粉尘形式溢散到空气中。
电池极板在充电过程中以稀硫酸为电解液的温度能够达到40-45℃时,即有硫酸蒸汽溢出。当充电过程进入中后期,充电槽内会冒出大量气泡,电解液呈“沸腾”状态。此时,硫酸雾的蒸发量最大。
沥青是一种棕黑色有机胶凝状物质,包括天然沥青、石油沥青、页岩沥青和焦油沥青4种。主要成分是沥青质和树脂,其次有高沸点矿物油和少量的氧、硫和氮的化合物。4种沥青中以焦油沥青危害最大。沥青加热呈流质状态时产生大量烟气,其中汉致癌物质“3、4苯并荜“高达2.5%-3.5%,高温处理时随烟气一起挥发出来。
碳黑是铅酸储电池铅膏添加剂,以轻质粉尘的形态出现,其粒颈一般在1um以下。
2、 有害物质的分布
由于铅酸储电池的生产工艺设计和使用的有毒有害的生产原料形态不同,决定了在不同工序产生不同的有害物质。
(1)铅烟的产生工序
铅烟是含铅物质中对操作者危害最大的一种形态。在铅酸储电池生产工序种,铅合金配制、板棚制造、铅零件制造、铸球(或切块)、化成焊接、极群焊接、端子焊接等工序主要以铅烟的危害为主。而各焊接工序产生焊接铅烟的部位往往位于操作者的近前下方,高浓度的铅烟极易被操作者直接吸入。同时,铅烟可以在通风较差的车间空气中长时间留存。现有技术水平对铅烟的治理难度均大于其他形态的含铅有害物质。
(2) 铅尘的产生工序
铅尘是含铅物质中对操作者构成危害的另一种形态,可以通过呼吸道和食道进入人体。它的产生源主要分布在铅粉制造、和膏、涂板、灌粉、插板、分板、极群配组等工序。产尘方式主要是因震动使含铅粉尘溢散到空气中,当生产场所通风除尘设备运行不良时,地面或设备表面的集尘可形成二次扬尘。
(3) 沥青烟的产生工序
沥青烟产生于铅酸储电池橡胶隔添板添加剂配制、电池槽封口胶配制和电池封口胶浇灌作业工序。由于沥青在溶化过程中不易流动,导热性较差。在加热过程中需要不停的搅拌,尤其在手工搅拌时操作人员会大量吸入沥青烟。
(4) 碳黑粉尘的产生工序
碳黑粉尘主要产生在铅粉辅料的配置过程中。配料时所得搬动、称量、搅拌都会大量激起轻质碳黑粉尘的飞扬,其次在和膏操作的投加辅料过程中也会有含碳黑的敷料粉尘溢散。
三、 控制措施
1、 管理措施
(1) 健全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并配备专管人员。健全的管理机构和必要的专管人员是企业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前提。铅酸储电池生产企业应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要求设置管理机构并配备必要的专管人员。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是企业实施专项管理的依据,完善的规章制度应包括责任制、管理行为要求、操作行为要求以及设备运行要求等,并应根据企业生产现状定期更新。
(2) 坚持对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职业健康安全教育培训是提高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水平的基础工作,除新职工的三级教育以外,还必须进行经常性的专业知识的教育和培训。这是提高职工对企业是实施监督能力的前提条件,同时还是维护职工基本权益的体现。
(3)定期进行职工健康状况检查和车间空气卫生监测。对接触有害作业职工进行健康状况检查和车间空气卫生监测,是企业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基本体现。系统性的对接害职工进行健康体检和作业场所有害有害物质监测,建立职业病监控纪律、职业危害纪录、职业危害监测纪录,不但能够真实的反映出企业接害职工的范围、程度,还能分析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运行动态,有效程度及发展趋势,为企业制定投资计划及工作重点提供依据。
(4)危害高质。企业向从业人员进行危害告知不仅是出于落实《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履行自己的义务和维护从业人员的知情权的目的,更主要的应该是教育从业人员时刻关注身边的危害,加强自身防范,以及认真遵守企业安全规章制度。
(5)加强生产现场管理。有效的对生产现场实施管理能够充分发挥通风除尘等技术措施的功能,降低有害物质对操作人员的侵害。因此,在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生产现场应做到:
设置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
监督检查生产作业人员规范使用个人劳动防护用品;
定时检查通风、除尘(烟)设备的运行状况,定期测试其功效;
坚持实施“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管理;
清洁水与回用水管道分别输送并标志明显;
保持现场清洗、消毒器具完好。
2、 技术措施
技术措施是消除或降低职业病职业性危害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才能消除或减少有害物质的使用量和生产量或减少有害物质散发量。
(1) 消除有害物质的产生。铅酸储电池生产企业从根本上消除有害物质的使用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工艺改革完全可以将危害程度降低或消除部分工序的有害物质,例如极板化成工序采用铅条焊接作业方式连接生极板时会产生大量高浓度的铅烟,对焊接工人构成极大的危害。应用不焊接化成工艺不仅可以消除铅烟危害,还能减轻劳动强度。
(2) 降低有害物质的浓度。主要技术措施是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降低单位电池容量耗铅比率,对产生有害物质的设备密闭化,生产作业现场强制通风,生产设备局部吸尘、有害物质收集净化等。
拉网式板棚电池生产工艺技术是目前国际上先进的铅酸储电池生产工艺。冷轧成型的板棚制造技术能够大大降低铅烟的产生量。在涂板工序,采用了纤维覆盖生极板的工艺,有效的降低了生极板在搬运、配组过程中的铅膏脱落量。拉网式电池采用了电池化成工艺,消除了人工插板、出水操作过程中硫酸、硫酸雾和铅尘对操作者的危害。同时生产效率高于传统工艺技术一倍以上。
使用高效率的除尘净化设备式降低作业现场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有力的补充措施。在烟、尘或雾的生产场所应根据捕捉对象设置滤筒式、滤网式、水雾喷淋式或高压静电式以及滞球式等不同的除尘净化设备,以适应有害物质的形态,提高除尘效率。
1、 个人防护及保健措施
个人防护及保健措施包括:有害作业过程中的防护措施、作业结束后的防护措施以及个人生活中的保健措施。(1)有害作业过程中的个人防护措施。作业过程中的个人防护措施主要是:头面部护具、全身工作服、手足护具的规范使用以及禁止在工作场所抽烟和进食。在配发防护用品时应针对有害物质特征和防护要求按需、按时发放。生产作业过程中,硫酸雾、碳黑粉尘等有害物质由于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或显着的形态特征,操作人员在工作中布做好有效的防护会自觉的感到无法承受,因而能够做到规范的使用个人劳动防护用品,但铅作业场所则不同,由于含铅烟尘没有明显的刺激性,并且较少发生急性中毒现象。操作者容易忽视呼吸防护用具的使用。
(2)作业结束后的防护措施。作业结束后要做到:①及时用含3%的醋酸溶液洗手,消除粘附在手上的铅粉。② 及时更换或清洁防护用品,可以多次使用的防护用品尽量缩短洗涤周期。③离开厂区前淋浴洗涤全身,尤其夏季穿着较单薄的工作服时更要注意对全身的洗涤。④淋浴后更衣,将工作服存放在单独分隔俄衣柜内,不要与日常服混放。禁止将受到污染的工作服带回家中或宿舍存放或洗涤。
(3)个人生活中的保健措施。有害作业人员作息时间要规律化,适当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在饮食上适当增加蛋白质、含钙食品及维生素C的摄入量,控制不良嗜好。酒精能破坏人体血液中的铅含量与骨骼中的铅含量的平衡,酗酒后人体骨骼中的铅将加速向血液中迁移,会造成急性中毒症状发生。因此,应劝阻铅作业人员不饮酒。
有害作业人员自主健康监护也是必要的措施之一。当感觉身体发生异常现象时,如口内金属味、食欲不振、上腹部胀闷、不适,腹隐痛和便秘,记忆力减退或牙齿过敏性酸疼、长期咳嗽等,应及时到职业病医疗机构进行诊治。
上海羽卫防护用品有限公司稿件提供
Ⅶ 什么叫沥青烟
沥青加热到一定温度挥发出的烟气
Ⅷ 沥青烟的来源
沥青烟排放源很广,产生原因1.炼焦、炼油等产生沥青的工业热加工过程;2.加热沥青以制取沥青产品的过程;3.加热沥青用以铺设道路、修补房屋或作防腐涂料的过程;4.加热或燃烧含有沥青的沥青制品、石油、烟煤、木材、油页岩的过程。其产生原因和来源见表2。
沥青烟污染的防治措施,首先对产生沥青烟的设备进行密闭抽风,然后经净化后排放。常用的净化方法有电除尘法、冷凝吸附法、湿式洗涤法等。
Ⅸ 消除沥青烟的工艺流程是怎样的
由于由二段蒸发器排放出的沥青温度很高,冷却至150~200℃的沥青再排放到链板输送机冷却,仍存在烟气的污染问题。所以有许多焦化厂采用了沥青汽化冷凝冷却器及沥青烟捕集装置来消除沥青烟。
在该装置中,温度为370℃左右的沥青,经沥青汽化冷凝冷却器,被冷却至220~240℃,然后进入沥青高置槽静置并自然冷却8h,经由给料器放入浸在水池中的沥青链板输送机上,冷却凝固成条状固体装车或放入沥青仓库。
由高置槽和给料器放出的沥青烟雾被吸收塔吸收,用泵将洗油槽中的洗油压送至吸收塔的顶部进行喷淋,将烟雾吸收下来。除去沥青烟后的气体先经过捕液器捕集液滴,再用风机排出,由烟囱排入大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