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石油生产需要什么条件
扩展阅读
ins怎么挖钻石 2025-07-19 03:46:58
拍淘宝产品大概多少钱 2025-07-19 03:06:05
怎么调电脑资源 2025-07-19 03:06:05

石油生产需要什么条件

发布时间: 2023-02-09 01:21:18

⑴ 石油是如何提炼出来的

提炼方法

石油的炼制的基本方法较多,这里只介绍几种主要的炼制方法。

1、蒸馏:利用气化和冷凝的原理,将石油分割成沸点范围不同的各个组分,这种加工过程叫做石油的蒸馏。

蒸馏通常分为常压蒸馏和减压蒸馏。在常压下进行的蒸馏叫常压蒸馏,在减压下进行的蒸馏叫减压蒸馏,减压蒸可降低碳氢化合物的沸点,以防重质组分在高温下的裂解。

2、裂化:在一定条件下,使重质油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以增加轻质成分比例的加工过程叫裂化。 

裂化通常分为热裂化、减粘裂化、催化裂化、加氢裂化等。

3、重整:用加热或催化的方法,使轻馏分中的烃类分子改变结构的过程叫做重整。它分为热重整和催化重整,催化重整又因催化剂不同,分为铂重整、铂铼重整、多金属重整等。

4、异构化:是提高汽油辛烷值的重要手段。即将直馏汽油、气体汽油中的戊烷、已烷转化成异构烷烃。也可将正丁烷转变为异丁烷,用作烷基化原料。

经过石油炼制的基本方法得到的,只是成品油的馏分,还要通过精制和调合等程序,加入添加剂,改善其性能,以达到产品的指标要求,才能得到最后的成品油料,出厂供使用。

(1)石油生产需要什么条件扩展阅读:

炼制特点

(1)炼油生产是装置流程生产,石油沿着工艺顺序流经各装置,在不同的温度、压力、流量、时间条件下,分解为不同馏分,完成产品生产的各个阶段。

一套装置可同时生产几种不同的产品,而同一产品又可以由不同的装置来生产,产品品种多。因此,为了充分利用资源,在管理上需采用先进的组织管理方法,恰当安排不同装置的生产。

(2) 炼油装置一般是联动装置,加工对象为液体或气体,需要在密闭的管道中输送,生产过程连续性强,工序间连接紧密。在管理上需按照要求保持平稳连续作业,均衡生产。

(3) 炼油生产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腐蚀等特点,安全上要求特别严格。在管理上,要防止油气泄漏,保持良好通风,严格控制火源,保证安全生产。

(4) 炼油生产过程基本上密闭的,直观性差,且不同原料的加工要求和工艺条件也不同。在管理上需要正确确定产品加工方案,优选工艺条件和工艺过程。

(5) 炼油生产过程通过高温加热使石油分离,经冷却后调合为不同油品或进一步加工为其它产品。在管理上必须保持整个生产过程的物料平衡,按工艺规定比例配料生产,同时还要组织好企业的热平衡,以不断降低能耗。

⑵ 石油形成的各个条件

石油的形成条件非常复杂。目前有两种观点。
一是无机论,认为石油和天然气是来自地球内部无机物质,或者是来自宇宙炭、氢元素,结果复杂的化学作用形成的。
二是有机论,认为石油是在一定的压力、温度下,地层中的大量生物经过复杂的缺氧还原环境发生细菌作用、温度作用、压力作用、催化作用,而形成的。
目前公认的是有机生成论。
其主要生成条件是:具有能够大量繁殖的微生物的温度和压力条件,并有大量的微生物生成,沉积岩中的大量古生物,就是石油生成的物质基础;具有合适的压力、温度,长期处于还原环境;长期处于稳定的下降地区,沉积厚度大;具有完好的生、储、盖组合。

⑶ 石油生成主要跟什么条件和什么条件有关系

石油的形成条件除了需要充足的沉积有机质,还需要适当的温度、时间、细菌、催化剂等物理和化学及生物化学条件。其中,温度和时间是油气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1)温度和时间:当烃源岩(生油岩)达到一定温度(门限温度)时,有机质才开始成熟,从而形成油气(生烃)。与门限温度对应的深度叫门限深度,温度与深度的关系取决于某地区的地温梯度(地温梯度指每百米垂直深度上增加的温度数),即相同的门限温度,在地温梯度较大的地方出现得较浅,而在地温梯度小的地方出现得较深。生烃门限温度通常在50摄氏度至130摄氏度之间。其中,生油主要阶段的起始温度一般不低于50摄氏度,终止温度不高于175摄氏度,而生成气的温度一般不高于230摄氏度。换言之,油气的生成只出现于有限的温度和深度范围,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油气形成。

时间本身在很低的温度下不能起作用。例如,有机质处于低温条件下,不管经历多长时间也不能生烃。门限温度的高低与有机质持续受热的时间长度有关,即烃源岩时代老(受热时间长),其门限温度低,而时代新(受热时间短),其门限温度高。概括地说,时间可以补偿温度,但温度占据首要地位,是有机质生成油气的决定性因素。

(2)细菌:细菌对有机质的成岩作用和油气的生成及降解过程起着重要作用,例如产甲烷菌能“吃掉”有机质,然后以排气的方式把甲烷排出。

⑷ 形成石油需要哪几个条件

形成石油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大量的生物遗体;二是要有储集石油的地层和保护石油不跑掉的盖层;三是还要有有利于石油富集的地质构造。

一些石油地质学家认为,大陆架海底通常是厚度很大的中生代和第三纪与第三纪以后的海相沉积,这种地质构造是石油生成与储蓄的良好的场所。大陆架与近海紧相连,近海有着大量的藻类,鱼类以及其他浮游生物,这些都是形成石油的原料。当这些生物迅速被河流带来的沉积物掩埋后,这些被埋藏的生物遗体与空气隔绝,长期处在缺氧的环境里,再加上厚的岩石的压力,高温及细菌作用,便开始分解。再经过长期的地质时期,这些生物遗体逐渐变成了分散的石油。在浅海,特别是在岛屿岬角阻隔的海湾中,水域处于平静的半封闭状态,最利于有机物的堆积,随着大量泥沙的沉积,这就为石油的储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石油储集在砂岩的孔隙中,就好像水充满在海绵里一样,不致石油流失而长期缓慢地沉降在大陆架浅海区。那些沉降幅度大、沉降地层厚的盆地,往往是形成石油最有利的地区。在这些大型沉积盆地中,因受挤压而突出的一些构造,又往往是储积石油最多的地方。因此在海上找石油,就要找那些既有生油地层和储油地层,又有很好的盖层保护的储油构造地区。

⑸ 石油形成需要什么样的“大环境”

经过近百年的科学探索与大量的生产实践,在已经发现的石油中,含有极其丰富的有机质和组成生命的分子,如卟啉等“生物标志化合物”;大量的碳、氧、氢等元素与动植物的生物元素组成很接近。这些都有力地支持了“石油是远古时期的生物形成的”这一“有机成因学说”。与之相对的还有“无机成因学说”。这种观点认为,石油是远古时期地球形成时从宇宙中俘获的大量碳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不断地从地壳深处运移到地球的浅层聚集,形成了大的油气田。但是迄今为止,石油地质界还没有根据这种理论找到过大型油田。所以,“有机成因学说”在当今的石油地质界占主导地位,科学家们根据这一理论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大型油气田。
石油和天然气是生物有机体在沉积过程中,在缺氧的还原环境和一定的压力及温度条件下生成的。那么,这些有机质是怎样转化成石油的呢?
地壳表层长期与大气和水接触,遭受各种地质作用的破坏,将岩石破碎或溶蚀,搬运到低洼的地方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层,其体积约占地球岩石圈总体积的1/5。它们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盆地,如我国的松辽盆地、塔里木盆地、渤海湾盆地等。
盆地中的沉积物取决于盆地的位置,如果盆地位于陆地内,则会有湖泊、河流等带来的沉积物堆积;如果位于海洋中,就是海洋沉积;如果接近海洋,就会有海、陆两类沉积物的混合堆积。一个沉积盆地从发育到最后萎缩,通常要经历几百万年到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在如此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沉积物的性质和特征都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盆地中的沉积层记录了这些演变,研究这些地层,就可以了解盆地的变迁史。这对于石油、天然气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在地球的历史中,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尤其是那些低等生物的繁殖力是非常惊人的。有人曾经计算过,一个肉眼几乎看不见的硅藻在不受任何限制的理想条件下,8天之内就可繁殖出像地球那样大的体积(图5)。当然,很大一部分生物有机体由于没有适宜的环境被氧化腐烂而不能转化变成石油,但保存下来的即使只有很少一部分也是很可观的。

图5生成油气的生物来源蓝藻:①微囊藻;②胶刺藻;③念珠藻甲藻:④三角角藻;⑤金褐球鳞藻;⑥夜光藻绿藻:⑦刺松藻;⑧浒苔;⑨海白菜硅藻:⑩纺锤状硅藻;?角刺藻;?三角硅藻

⑹ 石油安全生产许可证办理条件

石油安全生产许可证办理条件是建全负责人,符合安全生产制度,具体条件如下:
1、建立健全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职能部门。
2、制定安全检查制度、职业危害预防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3、安全投入符合安全生产要求,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足额,提取安全生产费用。
4、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5、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考核合格,取得安全资格证书。

⑺ 什么样的地质条件有利于石油的生成

要使沉积物中的有机质能够保存下来,需要有特定的地质条件。大家都知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泥沙和有机质是在水的携带下,在一个低洼的地区沉积下来。因此,首要的地质条件就是要有一个低洼的地形。这种低洼地形,根据它的规模大小,分别称为盆地、坳陷、凹陷、洼槽等,并在各个地质历史时期中是不断变化的。若随着地壳的运动继续下沉,它就能继续保持低洼的地形,可以继续接受沉积物,使地层厚度不断增大。若随着地壳运动上升,则低洼幅度就逐渐变小,

接受沉积物就少,使沉积的地层厚度变薄。如果升到水面以上,则失去了低洼的形态,不但不接受沉积物了,反而使早先沉积的东西会被风化剥蚀掉。由此可见,不断下沉的盆地或坳陷对有机质的聚集才是有利的。这里提到了两个因素,一个是地层沉积,另一个是盆地下沉。它们在进行过程中都有一个快慢问题,前者叫“沉积速度”,这与沉积物来源的充足与否有关系;后者叫“沉降速度”,这与地壳运动的强弱有关系。二者要有恰当的配合是最为理想的。如果沉积速度小于沉降速度,就会使洼地内水体的深度相对增大,使有机质的下沉到底的距离加长。这样沉积物受水中氧的作用时间也就长了,对有机质会起到破坏作甩。如果沉积速度大于沉降速度,则洼地的水体会变浅,甚至干枯成为陆地,使有机质暴露在大气中受氧的作用,以致遭到更大的破坏。因此,有利于有机质保存的另一个地质条件,就是两种速度要大体相当,即沉降多少,沉积物就补充多少。这被称为“补偿性的沉积速度”。

要生成石油还有一个必须具备的地质条件,就是缺氧的“还原环境”。这就是要求接受沉积物后的洼地水体能保持封闭或半封闭,或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物能迅速被后来的沉积物所覆盖,使之与氧隔绝,防止有机质的氧化和逸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