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石油钻头的概述
石油钻头设计大多是根据实践经验,结合试凑的方法,反复进行设计与计算,因而设计精度低、周期长,难以提高设计质量,而且每次计算只能设计出一个钻头,效率低。因此,开发出一套石油钻头CAD系统,实现石油钻头的参数化绘图就显得非常必要。1系统的总体设计石油钻头参数化绘图系统采用功能模块化的编程方法,把整个系统分为四大功能模块:用户界面管理模块、钻头齿面结构设计模块、数据库管理模块、参数化绘图模块。用户界面的设计,采用内嵌于AutoCAD的VBA二次开发工具实现。用户通过用户界面模块输入石油钻头设计的相关参数,实现人机信息交流。钻头齿面结构设计模块的主要功能是根据石油钻头设计理论完成复杂的石油钻头设计数据计算。数据库管理模块是由Access 2003以数据表格的形式建立的数据库。......
产品名称: 江汉HJT517G三牙轮钻头
产品介绍: 所属分类:钻井,勘探,石油,钻头,钻井配件
产品名称: 215.9mm金属密封江汉镶齿三牙轮钻头
产品型号:FJ517G
Ⅱ 三维地质建模方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三维地质模型来模拟地质体,使这方面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通过对国内外大量的三维地质建模方面的文献和专业软件的研究分析,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大体可归纳为三类:离散点源法、剖面框架法和多源数据耦合建模法。
1.2.3.1 离散点源法
在地质找矿中,经常需要根据少量的离散点采样数据(如地质测绘或钻孔资料)来获取地质体的形状,从而为进一步指导找矿起指导性的作用。因此,研究如何实现空间散乱点数据场可视化的方法具有一定的意义。
Carlson(1987)从地质学的角度提出了地下空间结构的三维概念模型,并提出用单纯复形模型(Simplicial Complex Model)来建立地质模型。Victor(1993)、Pilout(1994)则具体应用Delaunay四面体的三维矢量数据模型研究离散点地质建模问题。Lattuada(1995)对3DDT(3 Dimensional Delaunay Triangulation)在地质领域内的应用进行了研究,表明四面体格网能很好地用于地质体的三维建模,优点包括:四面体单元易于建立索引;模型易于手工编辑;可通过相邻关系导出拓扑结构;约束三角剖分易于实现面约束;四面体非常便于可视化,同时具有较高的表达精度;易于实现搜索和关系查询等。Courrioux et al.(2001)基于Voronoi图实现了地质对象实体的自动重构。Frank et al.(2007)采用隐函数法(implicit function)表达三维曲面,对离散点集进行三维重构(reconstruction),用来模拟断层和盐丘(salt dome)。杨钦(2001,2005)利用离散点源信息构建地层与断层结构面,依此作为约束条件约束Delaunay剖分建立三维地质模型。
钻孔数据也属于一种点源信息。它实质上是将原始的点、线数据进行有效的分层,根据各层面标高应用曲面构造法来生成各个层面或实体。围绕钻孔数据进行三维地质建模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其中较早利用钻孔数据进行三维地质模拟的是加拿大学者Houlding(1994,2000),利用钻孔孔口点位信息进行 Delaunay三角剖分,作为“主 TIN(Primary TIN)”,其他地层面则通过高程映射实现。张煜等(2001)对其建模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发展,在垂直钻孔的理想状态下,采用三棱柱(Tri-prism,TP)数据模型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并给出了相关的剖切算法。Lemon et al.(2003)采用“地层层位法”建立三维地层模型,并采用自定义剖面(user-defined cross-sections)的方法对地质模型进行局部交互修正。吴江斌(2003)、朱合华等(2003)提出一种基于钻孔数据的二分拓扑数据结构的建模算法,尝试采用基于钻孔数据的四面体体元模型构建地下三维地质模型;四面体结构在表达复杂结构上则较灵活,但是使用四面体表示空间实体会产生大量的冗余,且生成四面体的算法比较复杂。张芳(2005)采用Delaunay三角构网技术,利用钻孔数据构建三维地层层面模型,同时引入“界面分片”思想,以适应于海量数据模型的可视化表达,但缺少对地质体属性信息的表达。在三棱柱模型的基础上,针对钻孔存在偏斜问题,类三棱柱(Analogical Tri-prism,ATP)(齐安文等,2002)、广义三棱柱(Generalized Tri-prism,GTP)(Wu,2004)方法先后被提出,用来进行三维地质建模,已被证明广泛适应于矿山、石油等深部地质问题建模;同时,似三棱柱(Similar Triprism,STP)(Gong et al.,2004)也被提出用于解决钻孔倾斜问题,如郑蔚等(2005)基于钻孔数据采用STP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对地下空间进行虚拟漫游。STP与GTP本质上是相同的。基于钻孔数据建立三维地质建模,这一看似简单的数据模型方法,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初期的TP数据模型,适用于钻孔垂直成层、地层等厚的理想情况,发展到STP、GTP适用于钻孔不垂直且地层不等厚的常见情况。
1.2.3.2 剖面框架法
剖面框架法就是在收集整理原始地质勘探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分类数据库,人工交互生成大量的二维地质剖面,然后应用曲面构造法生成各层位面表达三维地质模型,或者利用体元表示法直接进行地质体建模(Chae et al.,1999)。
利用地质剖面表达研究区域三维地质现象的初级形式是序列地质剖面法(朱小弟等,2001)。序列地质剖面构模技术实质是传统地质制图方法的计算机实现,即通过平面图或剖面图来描述地质构造,记录地质信息,如图1.2所示。其特点是将3D问题2D化,在空间上采用若干平行或近似平行的地质剖面来表达研究区域的地质分布特征,但它在空间表达上是不完整的,它把剖面之间的地层或构造分布情况留给工程设计人员去“想象”。这种构模方法难以完整表达3D矿床及其内部构造。
基于剖面信息建立真三维模型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于复杂地质构造区域具有很好的适应性,成为当前地质建模的主要方法之一。然而,基于剖面进行三维重构得到完善发展的是在医学领域,后来迅速扩展到其他领域。在医学领域里,通过电脑断层扫描(CAT)或者核磁共振(MRI)等技术,可以获得一系列相互平行的人体切片图像,通过提取对象的边界,基于轮廓线算法,生成三维人体模型。地质剖面信息同医学切片信息一样,都是反映研究对象的某一特定断面上的构造分布,可以借助医学三维人体建模技术来构造三维地质模型。较早将医学领域的切面三维建模引入地学领域的是在考古学方面的应用(Tipper,1976,1977;Herbert et al.,1995),主要应用在古生物的三维重构方面,而应用在三维地质建模方面的文献并不很多。
图1.2 序列地质剖面构模实例
公认的剖面三维重构的代表之作是Keppel的文章(Meyres et al.,1992;Herbert et al.,1995,2001;Xu et al.,2003;屈红刚等,2003)。在Keppel的研究基础上,Meyres(1992)将剖面建模方法分为4个子问题:对应问题(correspondence problem)、构网问题(tiling problem)、分支问题(branching problem)和光滑问题(fitting problem):①对应问题解决相邻剖面之间的轮廓线匹配问题;②构网问题主要解决轮廓线之间的三角形构网问题,考虑满足某个准则,例如最大体积法(Keppel,1975)、最小面积法(Fuchsetal.,1977)等;③分支问题是解决同一对象在不同剖面上的组成部分的个数不同的问题;④光滑问题主要解决将初始生成的三角网进行插值,从而得到更加光滑的三角网。
屈红刚等(2003)提出基于含拓扑剖面地质建模方法来实现复杂地质的三维建模的对应问题,邓飞等(2007)则对一般意义上的剖面地质建模进行了讨论。
1.2.3.3 多源数据耦合建模法
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高,具备了对海量数据的处理能力,人们对建立的地质模型要求也不断提高,希望能够建立高精度和高复杂度的地质模型(Turner,2003,2006;Calcagno et al.,2006;Kaufmann et al.,2008)。提高模型的精度可以通过插值的方法来实现,但更好的方法是通过增加约束信息来对初始地质模型进行细化,这就涉及耦合多源数据来建立地质模型的问题。
早在1993年,Houlding提出三维地学建模概念的时候就强调地质解释信息具备对模型的修正(revision)功能。并且指出矿业工程有地质勘探数据、人工绘制数据及施工数据,还有不确定性的需要通过地质统计学进行估计的数据(Houlding,2000),最终的地质模型需要综合考虑这些种类不同的数据。
McInerney et al.(2005a,b)认为三维地质建模只能部分上是一个数字地质采样过程,更重要的是地质学家的人工解释过程。并且尖锐地指出,不要指望一些计算机软件能够自动并成功地“建模”! 让一个有经验的地质学家输入解释性的信息进行建模,是现实和必要的;而软件只是建模过程中提供便利的一个工具(There is no expectation that some computer software will successfully and automatically“builda model”! The reality is that interpretative input from a skilled geologist is essential to build a model;the software is simply a tool to facilitate the model-building process)。其要求实际上是,地质建模不仅要考虑地质勘探所获取的确定性数据,还应加入地质工程人员对地质构造的解释性数据,这就构成多源地质建模的基本思想。
Mallet(2002)针对地质体建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点、线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建立以三角形为基本单元的三维曲面,采用离散光滑插值技术(Discrete Smooth Interploate,DSI)使曲面的粗糙度最小,并作为GOCAD的核心技术,得到了许多地球物理公司和石油公司的支持。
相比较国外以石油、矿业工程为主要应用领域的三维地质建模,钟登华等(2006)则从水利水电工程地质领域,研究多源地质数据建立坝区的三维地质模型。Wu et al.(2005)提出一种逐步细分的多源数据集成地质建模方法,考虑到地质数据大多比较稀疏和低采样率的特征,采用逐步细化的方法对初始地质模型不断修正。
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和认识的阶段性,使多源地质建模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兴趣。32届国际地质大会(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ference,IGC)于2004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召开,在“地质的复兴(The Renaissance of Geology)”(Zanchi et al.,2007)议题上,多名国际知名的地学建模专家共同提到了多源地质建模问题。其中,Zanchi et al.(2008)借助商业软件对意大利境内阿尔卑斯山(Alps)利用多源地质建模问题进行研究,并应用于滑坡稳定性分析。西方发达国家主要将地质建模应用于能源与环境领域,这是为数不多的在工程建设领域开辟蹊径的研究。无独有偶,Kaufmann et al.(2008)尝试采用多源地质建模,研究在废弃煤矿巷道内进行天然气储存问题。
总体来看,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是一个从简单地层模拟到复杂地质构造模拟的发展过程。从最初基于单一数据建立简单层状三维地质模型,到综合利用多源数据建立复杂地质模型,能够反映地质构造的空间特征。
Ⅲ 有没有介绍石化工业的
一、我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业已具有坚实基础 石油、石油化工工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01年,全国生产原油1.65亿吨;原油加工量2.10亿吨;生产乙烯480.67万吨;生产化肥3396.52万吨;生产合成材料1203.84万吨,主要经济指标居全国工业各行业之首。石油、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带动了为其提供装备的石油、石油化工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建国五十多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通过研制、开发、合作生产、引进技术,使我国石油、石油化工设备制造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制造体系。据统计,2001年行业中的石油和石油化工专用设备405家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现价)达134亿元,利润总额2.9亿元,从业人员12.8万人。 (1)石油钻采设备制造体系已经形成 石油钻采设备制造业是为陆地、沙漠、浅滩和海上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提供装备。建国初期,石油基本依赖进口,而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制造业更谈不上,全国只有几家小厂生产一些石油设备零配件。经过五十年来的努力,已建成几个比较集中的制造基地:以宝鸡、兰州、南阳等为主的钻井设备基地;以上海、江苏为主的石油工具基地;以江汉、四川为主的石油钻头基地;以西安为主的地球物理勘探设备基地;以济南为主的石油钻机专用柴油机制造基地。采油设备的制造分散在全国各地,东北地区较为集中。 全世界具有生产成套石油钻机能力的国家不多,只有英国、俄罗斯、罗马尼亚、英国、挪威等国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唯一能生产成套石油钻机的国家,且已具备年生产1000-9000米系列成套钻机120套左右能力。目前,生产成套石油钻机企业已发展到八家。其中,国企四家:宝鸡石油机械厂、南阳石油机械厂、江汉第四石油机械厂、胜利油田动力机厂;中外合资企业二家:兰石国民油井石油工程有限公司、上海三高石油设备有限公司;民营企业二家:成都瑜宏石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川油广汉机械有限公司。2001年共生产销售石油钻机106台,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是历来最好水平。 采油采气井口装置已是我国的成熟产品,单油管采油井口装置最高压力可达105mpa,双油管采油井口装置最高压力可达70mpa;机械采油设备已达到国际水平;生产适用于井筒直径51/2〃-7〃,温度为50℃-150℃,压力为10mpa及以上各种规格成套电动潜油泵;钩载60-120吨、修井深度为3600-7200米修井机;江汉石油钻头股份有限公司是亚洲最大的石油钻头生产企业,其能力为年产108个品种、23万只钻头。 国内制造的油气集输设备规格齐全、质量过硬,如流量为750-3000米3/时、扬程90-550米的ks型离心输油泵,pcl长输管线压缩机,800-1100mm口径、4-10mpa球阀,直径325-1420mm、壁厚6-16mm油气集输钢管生产能力达上百万吨,以及生产制造海洋油气集输单点系泊系统、浮式生产贮油船、穿梭油轮海底管道输送系统和加压设备等。 (2)石油化工设备制造业有了历史性突破 五十年来,我国石油炼制工业一直走自主发展的道路,因而,带动了炼油技术装备的发展。目前,已可以制造500万吨/年以上炼油厂成套设备、800万吨/年常减压蒸馏装置、200万吨/年以上重油催化裂化装置、150万吨/年加氢裂化装置、200万吨/年渣油加氢脱硫装置、100万吨/年延迟焦化装置等。一些高难度设备,如加氢裂化和加氢精制装置用的加氢反应器、高压换热器、高压空冷器;加氢和重整装置用的离心式循环氢压缩机、50及80吨活塞力的往复式新氢压缩机;催化裂化和延迟焦化装置用的主风机、富氧压缩机、高效旋风分离器、外取热器、烟机以及重要的流程泵等都能制造。 曾几何时,我国制造的小型化肥、中型化肥设备遍布全国各地,解决了当时对化肥的急需。这些化肥设备,由于其技术经济指标已落后,逐渐被大型化肥设备淘汰。以30万吨/年合成氨、52万吨/年尿素为代表的大型化肥装置的设备,包括关键设备:直径2.8米的快活素合成塔、co2汽提塔、原料气压缩机、氨压缩机、合成气压缩机、co2压缩机等都已研制成功。 因此,我国的石油和石油化工装备行业从满足国内市场为主,到走出国门、融入国际市场,进入发展新阶段的条件已经成熟,一定会大有可为。
Ⅳ 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是干什么的具体怎么做
你说的石工设计大赛应该是指方案设计类吧。方案设计类分为综合组合单项组。不知道你是哪个专业的,主要都是研究生参加,为了鼓励本科生参与,所以不同的学历组成最终的得分会乘以一个不同的系数。博士最低,其次硕士,本科最高。
研一可以报一个单项组练手,有兴趣研二可以组一个综合组,第四届现在正在进行中。单项组分为油藏工程、钻完井工程、采油气工程和地面工程。油藏工程主要是储量计算,区块地质建模,开发方案优化等,钻完井主要是设计井身结构(直井、水平井等),钻头钻具,固井等,采油气组组要是管柱校核、举升方式优选、注水注气开发、压裂设计等,地面工程不是特别了解,大致就是管道、集输等。
综合组是4个队员从上到下4个方向做出一套整体的方案。也就是4个单项组的累加和结合。
手打辛苦,希望能够采纳,谢谢!
Ⅳ 国内外石油和地质部门常用软件简介
(一)石油和地理信息系统常用软件
国内外石油和地理信息系统现有的相关软件如表8-1所示。其中,Geo Map适用于制作各种地质平面图、剖面图、统计图、三角图、地理图和工程平面图,是广泛应用于石油勘探与开发、地质、煤炭、林业、农业等领域的CAD软件之一;MapGIS是工具型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可对数字、文字、地图遥感图像等多源地学数据进行采集、管理、综合空间分析及可视化表示,可制作具有出版精度的复杂地质图,进行海量无缝地图数据库管理,具有强大的图形编辑功能;SDI CGM Editor是CGM绘图工具,包括图形转换及拼图;SDI CGM Office是显示、转换CGM文件格式、复制/粘贴CGM图形到 Microsoft Office、批量和交互进行各种图形格式间相互转化的功能软件;Larson CGM Studio是强有力的CGM制作、编辑、组合工具;CARBON包括Intell Explore(井分析工具)和BendLinkEx(油藏分析工具)两部分;Surfer是一个十分流行的功能强大的基于 Windows的三维绘图软件;兰德马克(LandMark)属于大型地震综合解释软件;Discovery是基于 Windows,方便研究人员桌面使用的一体化油藏描述、解释软件;EarthVision是当今用途广泛的三维地质建模及三维可视化软件系统。
表8-1 国内外石油和地理信息系统现有的相关软件及其功能
续表
(二)服务于地质钻探设计计算的软件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外首先开发的钻探设计计算软件是为定向井设计、计算提供辅助分析手段的软件。我国也于1982年初,由地质矿产部组织勘探技术研究所、探矿工程研究所、探矿工艺研究所、无锡钻探工具厂和电子工业部49所以及重点地质队(安徽省地矿局337队、江西省地矿局912队)对重点项目“螺杆钻受控定向配套器具与施工工艺”开展攻关研究。经3年多的努力,在钻孔弯曲规律与防治,定向钻孔设计、计算、微机应用、造斜工具、定向仪器、造斜金刚石钻头,以及一整套施工工艺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多项科研成果,使受控定向钻探进入实用阶段。当前,我国地质定向钻探技术水平已进入先进国家行列。在定向井设计、计算软件研发方面也取得了显着进展。其中北京怡恒阳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发的“Navigator定向井水平井轨迹设计及计算分析软件”在国内石油钻井工程中应用广泛,它可以帮助定向井工程师合理地设计井眼轨道,并可在钻井施工过程中进行实钻计算和轨迹分析,其主界面如图8-1。
图8-1 Navigator定向井水平井轨迹设计及计算分析软件主界面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与北京合康公司合作研发了一套适合水平孔设计计算的随钻测量软件系统,其主界面如图8-2。
图8-2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与北京合康公司研发的随钻测量系统软件主界面
考虑到国内外现有的定向井设计计算软件绝大多数是根据石油行业规范进行研发的,石油钻井设计原则及方法与地质钻孔设计有着显着差异,在地矿行业难以直接推广应用。而西安煤炭研究院与北京合康公司合作研发的软件只有轨迹计算功能,没有涉及自然弯曲规律分析、柱状图的生成以及受控定向轨迹的设计等问题,因此该软件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安徽省地矿局313地质队根据国内地矿行业的自身特点及定向钻探施工工艺,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合作研发了适合我国地质矿产行业的钻孔设计与轨迹动态监控系统,使计算机软件技术更好地为深部钻探优化设计、钻孔轨迹动态监控、数据处理、钻孔质量控制和钻探资料档案管理服务,为探矿工作者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