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土壤石油烃限值是多少
扩展阅读
怎么使用切瓷砖工具 2025-07-22 07:13:44
如何清空苹果app资源库 2025-07-22 07:06:28

土壤石油烃限值是多少

发布时间: 2023-01-29 02:16:55

❶ 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2018

2018年6月22日,生态环境部公告(公告 2018年 第13号)发布了两项新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其中,《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将替代《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为首次发布。

(一)《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

较《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呈现了以下新的变化:

取消了原有的土壤环境质量分类体系(Ⅰ类土壤执行一级标准、Ⅱ类土壤执行二级标准、Ⅲ类土壤执行三级标准)。建立了以农用地使用性质(水田、其他农田)及土壤酸碱度(pH≤5.5、5.57.5)为基本架构的标准指标体系,解决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中pH≤6.5的Ⅲ类土壤无环境质量标准可用的问题。
创造性提出了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和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制值两个新概念。其中,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指农用地土壤中污染物含量等于或者低于该值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作物生长或土壤生态环境的风险低,一般情况下可以忽略;超过该值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作物生长或土壤生态环境可能存在风险,应当加强土壤环境监测和农产品协同监测,原则上应当采取安全利用措施;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制值指农用地土壤中污染物含量超过该值的,食用农产品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等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高,原则上应当采取严格管控措施。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分两类。其中,基本项目包括:镉、汞、砷、铅、铬、铜、镍、锌;其他项目包括:六六六总量、滴滴涕总量、苯并[a]芘。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制值包括:镉、汞、砷、铅、铬。
(二)《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

建设用地根据保护对象暴露情况的不同划分为两类。 第一类用地:包括GB 50137 规定的城市建设用地中的居住用地(R),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中的中小学用地(A33)、医疗卫生用地(A5)和社会福利设施用地(A6),以及公园绿地(G1)中的社区公园或儿童公园用地等。第二类用地:包括GB 50137 规定的城市建设用地中的工业用地(M),物流仓储用地(W),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公用设施用地(U),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A)(A33、A5、A6 除外),以及绿地与广场用地(G)(G1 中的社区公园或儿童公园用地除外)等。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指在特定土地利用方式下,建设用地土壤中污染物含量等于或者低于该值的,对人体健康的风险可以忽略;超过该值的,对人体健康可能存在风险,应当开展进一步的详细调查和风险评估,确定具体污染范围和风险水平。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制值指在特定土地利用方式下,建设用地土壤中污染物含量超过该值的,对人体健康通常存在不可接受风险,应当采取风险管控或修复措施。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管制值基本项目分重金属和无机物类、挥发性有机物类、半挥发性有机物类等3大类,共45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管制值其他项目分重金属和无机物类、挥发性有机物类、半挥发性有机物类、有机农药类、多氯联苯、多溴联苯和二_英类、石油烃类等6大类,共40项。

❷ 土壤中总石油烃中的碳10到40气相色谱如何定性

(1)气相色谱法测定总烃和非甲烷烃的流程氮气钢瓶—净化器—六通阀(带1mL定量管)—填充GDX-502担体的不锈钢柱—不锈钢螺旋空柱—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氢气钢瓶—空气压缩机—放大器—记录仪(2)污染环境空气的烃类一般指具有挥发性的碳氢化合物,常用总烃(包括甲烷在内的碳氢化合物)和非甲烷烃(除甲烷以外的碳氢化合物) 表示。空气中的烃类主要是甲烷,但空气严重污染时,甲烷以外的烃类大量增加。甲烷不参与光化学反应,因此,测定非甲烷烃对判断和评价空气污染具有实际意义。气液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又称气相层析)是一种在有机化学中对易于挥发而不发生分解的化合物进行分离与分析的色谱技术。气相色谱的典型用途包括测试某一特定化合物的纯度与对混合物中的各组分进行分离(同时还可以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在某些情况下,气相色谱还可能对化合物的表征有所帮助。在微型化学实验中,气相色谱可以用于从混合物中制备纯品。

❸ 土壤中石油污染物微生态修复原位试验研究

一、试验点的选择

野外试验的场地选择在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县建华寺乡孟新庄延长采油公司杏2采油场,该井场水电畅通,并且有闲置厂房,属于延长石油公司杏子川采油区,距安塞县城30km(图6-9)。

图6-9 安塞杏子川杏2采油场位置图☆为杏2井位置

在试验过程中,水源是必需之物,一方面试验土层中要不断加入水,以便达到试验要求的最低含水量;另一方面测试样品时,需要水来稀释样品、刷洗器皿等。同时,试验中需要测试的土壤样品数庞大,若带回室内测试,不仅费时费工,而且需要运输,增加了试验的错误几率。本次试验进行了52d,试验场地需要长期的严格管理。

杏2井能满足上述条件,试验过程便于管理,省时省力。另外,该井场的采油井正在开采,便于试验原油的获取。

二、试验设计

1.优化菌群制剂的准备

首先将室内培养的菌群进行逐级放大培养,接种量按10%接种培养,降解石油细菌的富集组合培养基:

K2HPO4(1.0g),KH2PO4(1.0g),MgSO4·7H2O(0.5g),NH4NO3(1.0g),可溶性淀粉(10.0g),CaCl2(0.02g),FeCl3(微量),蔗糖(2g),石油(1%~5%),水(1000mL),pH值(7.0)。121℃灭菌30min备用。

将需放大培养的菌液制剂按比例培养足够量,每次放大培养需要5~8d。最后在要出野外之前将培养好的菌液制剂存放于刷洗干净的25L大塑料桶,根据需要和可能用的量准备了3大桶,共计75L。在出野外前对大桶菌液进行显微镜检测,看菌群的生长及数量是否丰富。

2.实验器材

化学试剂:MgSO4·7H2O,NH4NO3,CaCl2,FeCl3,KH2PO4,K2HPO4,KCl,盐酸、酒石酸钾钠、石油醚、三氯甲烷等均为分析纯。

实验用石油为试验场地下2400m采出的原油。

实验用玻璃器皿等:150mL,250mL具塞三角瓶,125mL,1000mL磨口细口试剂瓶,50mL,25mL比色管50支一套各一套、橡胶塞、25L塑料桶,等等。

主要仪器:QZD-1型电磁振荡器、KQ218超声波清洗器、生物恒温培养箱、高速离心机、高压蒸汽灭菌器、无菌实验室、生化培养箱、摇床培养箱、莱卡生物显微镜、752N紫外可见光栅分光光度计、pHB-3型pH计、DDB-303A型电导率仪、电热干燥箱及各种化学分析用玻璃仪器。

3.测试方法

石油烃含量和NO3含量采用德方提供的超声波-紫外分光光度法,NH+4含量采用纳氏试剂比色法、pH值直接使用pHB-3型pH计,TDS用DDB-303A型电导率仪测得电导率换算得出。

4.试验小区的整理和基本物理参数的测试

试验前先对试验小区进行平整,将表层腐殖质层挖去,然后将分成8个试验小区:试验1区、试验2区、试验3区、试验4区、试验5区、试验6区、对照区、空白区等。各小区大小为120cm×120cm,各小区相间20cm,试验设计深度0~15cm,最后至50cm,小区由西向东排列,见试验区分布示意图6-10。

各试验区基本数据的采取:先将试验区表层人为填土除去以出露原地层土壤,原土壤岩性为黄土土壤,土中含有少量2~10mm的小砾石或小姜石,土壤湿容重为1.821g/cm3;自然含水量为9.18%;pH值为8.4;硝酸盐含量为55.3mg/kg;铵含量为8.85mg/kg;土壤本底石油含量为1.3~4.6mg/kg。

试验区土层重量的计算:120cm×120cm×15cm×1.82g/cm3=393120g=393.12kg。

5.试验步骤

因在试验阶段未能找到合适的石油污染场地,作为试验研究则选择了人为添加污染源的试验方法。原油的施加方法:将当地杏2井采出的原油脱水后,称取800g,用500mL分析纯石油醚稀释,均匀喷入试验区,每个试验区均加入基本相当的石油量。但每个区的石油含量不一定相同,只是大体差不多,以每区测试数据为准。

将均匀喷入原油的各试验区的试验土层,经多次翻动使加入的石油均匀混入试验层中。而后将各试验区准备好的试验添加材料逐个加入,1号试区的添加剂为粉碎的鲜茅草。2号试区为鸡粪与鸡粪土(各50%)。3号试区为谷糠、黍糠。4号试区为麦麸。5号试区除加原油外,接种菌液制剂和营养液。6号试区与5号试区相同,只不过是与1~4号一样均加盖农用塑料薄膜用于保温、保湿、防雨等。对照区仅加入原油,其他不加。空白区不加任何材料,仅作空白监测。上述试区加入添加剂后继续翻动试验土层使之土层混合均匀。

图6-10 陕西安塞杏子川杏2采油场试验区示意图

将培养好的菌液制剂,按各试区试验土层重的3%接种量接入,混合均匀。配制营养液,营养液的主要成分:MgSO4·7H2O,NH4NO3,CaCl2,FeCl3,KH2PO4,K2HPO4。配制比例以培养基成分配比为基准。

在上述准备好的试验区加入配制好的营养液30L,试验用水为当地浅层地下水,pH值为8.2,TDS含量为420.5mg/L。再加入约5L的地下水,使试验区试验土层含水量大概保持在20%以上(含水量的计算:菌液按3%计为约12kg,营养液30L,5L地下水,原土壤含水量为9.18%,共计含水量约为20.93%)。在试验区覆盖塑料薄膜用于保温、保湿、防雨等。在一定时间间隔取样,取样方法是在各区以梅花状取5个不同点的同一深度土样,而后充分混合后4分法取样测试。取样后翻耕试验区试验层使其暴气充氧,并补充一定水量保证试验土壤含水量在20%左右。对照区加入与试验区相同的石油量,其他不加,作为自然降解。空白区不加任何物质作为监控样品。各区同时取样测试,测试成分为石油量,pH值,土壤易溶盐,含水率,NH+4,NO3,等等。并同时监测地表及试验土壤温度。试验期完成后分别对各区试验层下部分层取样。

三、试验区试验过程及结果

(一)第1试验区

在上述试验区准备的基础上,按试验区试验层土壤重1.4%的比例混入剁碎长为1~3cm的鲜茅草,作为添加剂。随后将试验区土壤翻耕均匀,按培养基成分比例调控氮、磷、钙、镁、硫、铁等营养元素,用当地地下水控制试验土层含水量在20%左右。在试验区覆盖塑料薄膜用于保温、保湿、防雨等。一定时间间隔取样,取样方法是在该区以梅花状取5个不同点的同一深度(15cm)土样,而后充分混合后4分法取样测试。测试结果见表6-16~6-19,图6-11。

表6-16 试验1区与对照、空白区土壤中石油含量随时间变化测试结果

表6-17 试验1区土壤pH值,含水率(w)与TDS,NH+4,NO3含量随时间变化测试结果

表6-18 试验后1区下部土壤中石油含量,pH值,含水率(w),TDS,NH+4,NO3含量随深度变化测试结果石油含量TDS含量NH+含量NO

表6-19 试2区土壤中石油含量随时间变化测试结果

注:石油去除率计算以0~7d的平均石油含量为初始浓度(2318.5mg/kg)计算;第3天的数据代表性差略去。

图6-11 试1区土壤中石油随时间的去除率

1.微生态修复土壤中石油的去除率

由表6-16和图6-11可知:通过野外现场实验,得出微生态技术在土壤石油污染修复中是具有一定实效性的。试验区在试验初期0~7d加入的优化菌液并没有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室内优化的菌液应用于野外时,经过了一个适应期或是细菌的延滞期(lag phase),本试验区适应期在7d左右。而后进入增殖期也是对数期(logarithmic phase)。图6-11显示在试验的第11天即适应期后5d去除率为40%以上,试验至32d时则去除率达80.32%。而对照区土壤的石油含量变化不大(除去两个异常低值基本在10%以内),说明自然条件下,土壤中石油降解是缓慢的。空白区反映了在没有加任何物质情况下土壤中的石油含量,但在试验后期可能是由于试验区和对照区与空白区相邻又加之降雨和人为取样活动污染了该区,造成含量有所增加。

2.土壤pH值,含水率(w),TDS,NH+4,NO3含量分析

环境的pH值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有一定影响,它可引起细胞膜电荷的变化以及微生物体内酶的活性改变,从而影响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正常吸收。非正常的pH值使环境中营养物质的可利用性和有害物质的毒性改变。每一种微生物的生存都有一定的pH值范围和最适pH值。大多数细菌的最适pH值为6.5~7.5,放线菌pH值为7.5~8.0,真菌可以在广泛pH值范围内生长发育,如pH值在3以下或9以上仍能生长,而最适是在5~6。由表6-17的pH值监测可知,试1区因加入了一定量的磷酸盐缓冲剂使pH值保持在7.6~8.4之间,大多在8左右,而大部分石油降解菌最适环境为偏碱性。空白区、对照区pH值在8.1~8.9之间,比试验区略高一些。但在此pH值范围内对此次试验影响不大,试1区加入的磷酸盐主要是为微生物的生长增加营养元素。

水在微生物降解石油污染物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媒质和氧源),因此,要使试验区土壤保证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足够水量,一般保持在20%的含水率左右。在每次取样后加入约4%左右的水,表6-17数据显示试验层土壤含水量保持稳定,这为试验效果提供了基本保证。空白区为天然变化的含水量,对照区因取样后人为地翻耕可起到一定的保水作用,含水量略高于空白区,并没有对土壤石油降解起到明显促进作用。

营养元素是微生物细胞以及微生物体内生物酶的组成元素。微生物细胞的组成主要元素是C,H,O,N,P等,其中C,H来自有机物如石油污染物;氧来自水和空气及其他调控的氧源;而氮和磷及S,K,Ca,Mg,Fe等微量元素作为营养物质需要进行补充和调控。因此,我们对试验区土壤进行了N,P,S,K,Ca,Mg,Fe等元素的补充和调控,并利用当地鲜茅草(剁碎)作为添加剂补充其他生物元素和营养盐。表6-17为各区易溶盐,NH+4,NO3含量随试验过程的变化,从中可见试验区于8月21日补充了各种营养元素。随试验进行,微生物活动将石油和各类元素利用、降解、转化,土壤中含量逐渐减少。

3.试验过程对下层土壤的影响

从测试结果可见(表6-18),试验1区下部土层石油含量并没有明显地增加。与对照和空白区对比还有些降低,说明试验层土壤中石油没有向下扩散或是也被降解,氮、磷等易溶盐营养物质有一小部分随水而进入下部土层,该结果为今后修复工作中对含水率和易溶营养的要求和添加方法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第2试验区试验结果

在上述试验准备的基础上,按试2区试验层土壤重4.3%的比例均匀混入鸡粪与鸡粪土各50%,作为添加剂。其他条件同试1区,试验结果见表6-19,图6-12。

图6-12 试2区微生态修复土壤中石油随时间的去除率

1.微生态修复土壤中石油的去除率

通过野外上述实验,试2区在试验初期0~7d加入的优化菌液同试1区一样,也就是说需要有一个适应期,该试验适应期在7d左右。而后进入增殖期,表6-19显示在试验的第11天即适应期后期去除率就达80%以上,此次样品采集因位置不同使样品测试结果略高。但在试验至16d时去除率也达68%以上,当试验至32d时则去除率达84.3%。

2.试验土壤pH值,含水率(w),TDS,NH+4,NO3含量分析

试验区因加入了一定量的磷酸盐缓冲剂使pH值保持在7.3~8.1,而大部分石油降解菌最适环境为偏碱性,基本保证了微生物的正常生长。空白区、对照区pH值在8.1~8.9之间,比试验区高一些,但此pH值范围对试验影响不大。

试验层土壤含水量保持稳定,一般保持在20%左右,在每次取样后加入约4%的水,调控的含水率促进了细菌的降解,基本保证了试验效果。空白区为天然变化的含水率,对照区因每次取样后人为地翻耕可起到一定的保水作用,含水量略高于空白区。

表6-20为各区TDS,NH+4,NO3含量随试验过程的变化,反映出随试验进程微生物活动将石油和各类元素利用、降解、转化的过程。

表6-20 试2区土壤pH值,含水率(w),TDS,NH+4,NO3含量随时间变化测试结果

3.试验过程对下层土壤的影响

表6-21是试验完成后对试2区及对照、空白区下部不同深度进行了石油,pH值,含水率(w),TDS,NH+4,NO3含量测试。从测试结果可见试2区试验层的下部土层石油含量并没有明显地增加,与对照和空白区对比相差不多。说明试验层土壤中石油没有向下扩散或是也被降解,从pH值,含水率(w),TDS,NH+4,NO3含量也可看出不同于对照区和空白区,也就是说氮、磷等易溶盐营养物质一部分随水而进入下部土层,但不影响试验结果。

表6-21 试验后各区下部土壤中石油含量,pH值,含水率(w),TDS,NH+4,NO3含量随深度变化测试结果

(三)第3试验区

在试验区准备的基础上,按试验层土壤重1.4%的比例均匀混入谷糠、黍糠各50%的混合物,作为添加剂。其他条件同试1区,试验结果见表6-22,图6-13。

表6-22 第3试区土壤中石油含量随时间变化测试结果

注:石油去除率计算以0d的石油含量为初始浓度(1886.0mg/kg)计算。

图6-13 试3区微生态修复土壤中石油随时间的去除率

1.微生态修复土壤中石油的去除率

通过野外现场修复试验,可以认识和了解到地质微生态技术,在土壤石油污染原位修复是有效的。试3区在试验初期第3天加入的优化菌液已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室内优化的原位土壤中的细菌应用于试3区时,适应期较短,在试3区适应期为1~2d,而后进入增殖期。试验的第3天即适应期后去除率就达62%以上,但第7天数据出现异常。在试验至11d时去除率为76%以上,当试验至21d时则去除率达80.62%,32d时为77.29%,11d后平均去除率为77.22%。试验结果显示第11天以后细菌进入稳定期,土壤中石油降解率减慢且相对稳定。

2.土壤pH值,含水率(w),TDS,NH+4,NO3含量分析

表6-23 试3区土壤pH值,含水率(w),TDS,NH+4,NO3含量随时间变化测试结果

3.试验过程对下层土壤的影响

表6-24是试验完成后对试验各区下部不同深度进行了石油含量,pH值,含水率(w),TDS,NH+4,NO3含量测试,从测试结果可见试验区试验层的下部土层石油含量略有增加。与对照和空白区对比增高的量并不是很大,说明试验层土壤中石油向下有部分的扩散。

表6-24 试验后试3区与下部土壤中石油含量,pH值,含水率(w),TDS,NH+4,NO3含量随深度变化测试结果

(四)第4试验区

在上述试验区准备的基础上,按试验区试验层土壤重2.5%的比例均匀混入麦麸,作为添加剂。其他条件同试1区,试验结果见表6-25。

1.微生态修复土壤中石油的去除率

由表6-25,图6-14可知:试验区在试验初期0~7d加入的优化菌液并没有发挥作用,在试验的第11天即适应期后5d去除率就达70%以上,试验至26d时最大去除率达88.11%,但从去除率看数据有些不太稳定,在69.52%~88.11%之间波动。其原因一是土壤石油含量不均,其次细菌作用、营养成分、添加剂的均匀程度等影响了数据的稳定性。但总的来说效果是显着的,平均去除率可达78.15%。

表6-25 试4区土壤中石油含量随时间变化测试结果

注:石油去除率计算以3d,7d的试验区平均石油含量为初始浓度计算;0d的数据可能取样不均等所至略去。

图6-14 试4区微生态修复土壤中石油随时间的去除率

2.土壤pH值,含水率(w),TDS,NH+4,NO3含量分析

试验区pH值保持在6.6~9.0之间,大多在8以上,造成pH值降为6.6的原因,是添加剂刚刚加入后细菌发酵初期大量产酸造成。随后细菌的生长产碱则使环境变为偏碱性。

试验层土壤含水量基本保持稳定,一般在20%以上。实验对氨氮也进行了调控(表6-26)。

表6-26 试4区土壤pH值,含水率(w),TDS,NH+4,NO3含量随时间变化测试结果

3.试验过程对下层土壤的影响

从表6-27可见试验区试验层的下部土层石油含量增加很少,与对照和空白区对比只是浅层略高,说明试验层土壤中石油没有向下扩散或是也被降解。从pH值,含水率(w),TDS,NH+4,NO3含量也可看出有别于对照区和空白区,也就是说氮、磷等易溶盐营养物质有一小部分随水而进入下部土层。

表6-27 试验后试4区下部土壤中石油含量,pH值,含水率(w),TDS,NH+4,NO3含量随深度变化测试结果

(五)第5试验区

在试验区准备的基础上,将放大培养的菌液按试5区试验层重量的3%均匀接入试验区,随后按培养基成分比例调控氮、磷、钙、镁、硫、铁等营养液均匀加入,用当地地下水调控试验土层含水量在20%左右。在一定时间间隔取样,测试结果见表6-28、图6-15。

表6-28 试5区土壤中石油含量随时间变化测试结果

注:石油去除率计算以0d,7d的试验区平均石油含量为初始浓度计算;3d的数据可能取样不均等所至略去。

1.微生态修复土壤中石油的去除率

试5区的试验初期0~7d加入的优化菌液也没有发挥作用,也需要有一个适应期,该适应期也在7d左右,而后进入增殖期。在试验的第11天即适应期后5d去除率就达84.6%以上,试验至26d时最大去除率达88.99%,但从去除率看数据有些不太稳定,在64.84%~88.99%之间不等。该试验区未加添加剂,也未覆盖塑料薄膜,但去除效果仍较好,且平均去除率可达82.51%,说明调控措施也可行。

图6-15 试5区微生态修复土壤中石油随时间的去除率

2.土壤pH值,含水率(w),TDS,NH+4,NO3含量分析

试5区pH值保持在7.7~8.5之间,大多在8以上,造成pH值降为7.7的原因,是刚刚添加磷酸盐类使其产生缓冲效果造成土壤pH值趋于中性。随后细菌的生长产碱和环境的作用则使环境变为偏碱性。水和氨氮含量调控稳定(表6-29)。

表6-29 试5区土壤pH值,含水率(w),TDS,NH+4,NO3含量随时间变化测试结果

3.试验过程对下层土壤的影响

从表6-30可见试5区试验层的下部土层石油含量有所增加但较少,与对照和空白区对比高,说明试验层土壤中石油向下有些扩散。从pH值,含水率(w),TDS,NH+4,NO3含量也可看出有别于对照区和空白区,也就是说氮、磷等易溶盐营养物质也有一小部分随水而进入下部土层,就其原因是该区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未加盖塑料薄膜,中间几次降水量较大使污染物及营养物质向下运移。

(六)第6试验小区试验结果

在试验区准备的基础上,培养的菌液按试6区试验层土重的3%均匀接入试6区,随后按培养基成分比例调控氮、磷、钙、镁、硫、铁等营养液均匀加入,用当地地下水调控试验土层含水量在20%左右。在试验区覆盖塑料薄膜用于保温、保湿、防雨等,在一定时间间隔取样,样品测试结果见表6-31,图6-16。

表6-30 试验后试5区下部土壤中石油含量,pH值,含水率(w),TDS,NH+4,NO3含量随深度变化测试结果

1.微生态修复土壤中石油的去除率

试6区适应期也在7d左右,试验初期0~7d加入的优化菌液也是没有发挥作用。而后进入增殖期。在试验的第11天即适应期后5d去除率为90%以上,试验至32d时则去除率达81.88%,平均去除率为87.21%。

表6-31 试6区土壤中石油含量随时间变化测试结果

注:石油去除率计算以0d,7d的试验区平均石油含量为初始浓度计算;3d的数据可能取样不均等所至略去。

图6-16 试6区微生态修复土壤中石油随时间的去除率

2.土壤pH值,含水率(w),TDS,NH+4,NO3含量分析

由表6-32的pH值监测可知,试6区pH值保持在7.6~8.4之间,大多在8以上,造成pH值降为7.6的原因,也是在刚添加磷酸盐类后使其产生缓冲效果造成土壤pH值趋于中性。随后细菌的生长产碱和环境的作用则使环境变为偏碱性。

表6-32 试6区土壤pH值,含水率(w),TDS,NH+4,NO3含量随时间变化测试结果

3.试验过程对下层土壤的影响

从测试结果可见(表6-33)试6区试验层的下部土层石油含量有所增加但较少,与试5区相比也少一些,因该试区做了覆盖塑料薄膜,减少了降水的影响,未加添加物也是原因之一。与对照和空白区相比高一些,说明试验层土壤中石油向下有些扩散。

表6-33 试验后试6区下部土壤中石油含量,pH值,含水率(w),TDS,NH+4,NO3含量随深度变化测试结果

(七)对照区、空白区试验结果

在试验区准备的基础上,对照区只加原油,不加任何其他试验材料,而后翻耕多次使之混合均匀。空白区不加任何其他试验材料也不翻动。该两区与其他试区同时在一定时间间隔取样,取样方法与试验区相同:以梅花状取5个不同点的同一深度土样(15cm),而后充分混合后4分法取样测试。测试成分为石油含量,pH值,含水率(w),TDS,NH+4,NO3含量等。试验期完成后分别对各区试验层下部分层取样。取样结果见表6-34~6-36。

表6-34 对照区土壤中石油含量随时间变化测试结果单位:mg·kg-1

表6-35 对照、空白区土壤pH值,含水率(w),TDS,NH+4,NO3含量随时间变化测试结果

表6-36 试验后对照、空白区下部土壤中石油含量,pH值,含水率(w),TDS,NH+4,NO3含量随深度变化测试结果

通过野外原位试验得出在试验期内,对照区土壤的石油含量变化不大,除去两个异常低值(基本在10%左右,最大为13.3%)。显示出在自然条件下短时间内土壤中石油降解是缓慢的,16d,21d的测试数据可能土壤中含量不均所致,也反映了土壤物质成分的不均一性和复杂性。空白区反映了在没有加任何物质情况下土壤中的石油含量,但在试验后期因试验区和对照区与空白区相邻又加之降雨和人为取样污染了该区,造成含量有所增加。其他成分的变化基本是在天然条件下随降水的变化而变的。

四、试验讨论与结论

1.土壤中石油的去除率

从表6-37可见,大部分试验区在试验初期0~7d加入的优化菌液并没有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室内优化的菌液应用于野外时,需要有一个适应期或是细菌的延滞期(lagphase),本次试验大部分试区的适应期基本在7d左右。而后进入增殖期也是对数期(logarithmic phase),表6-37显示在试验的第11天即适应期后去除率就达40%以上。只有试3区的试验有点区别,该区细菌的适应期较短,为3~4d。从整个试验过程和测试结果看,试验效果显着,但有些数据因采样位置和土壤不均匀性使测试结果偏低或偏高。但在试验至16d时去除率也达68%以上,当然每个试区因试验条件不同结果有些差别。总体来看,每个试区最大去除率均在80%以上。而对照区土壤中的石油含量变化不大,除去两个异常低值基本在10%左右,表明在自然条件下短时间内土壤中石油降解是缓慢的,16、21d的测试数据可能显示土壤中含量不均所致,也反映了土壤物质成分的不均一性和复杂性。空白区反映了在没有加任何物质情况下土壤中的石油含量,但在试验后期因试验区和对照区与空白区相邻又加之降雨和人为取样污染了该区,造成含量有所增加。

表6-37 杏子川油田杏2采油井场原位微生态修复土壤中石油随时间的降解率单位:%

2.微生态修复技术的控制因素

微生态修复技术是充分优化利用原位微生物菌群辅以物理和化学方法并与地质环境相结合的,以微观效应改变宏观环境的原位修复技术。应用该技术的关键是微生物和地质环境的相互结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调控。调控因素主要有温度、水、氧气、营养元素、地质环境的改善等,用于促进元素的转化,降解有毒、有害物质,在原位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与修复。

(1)土壤温度的调控

温度是影响微生物生长与存活的重要因素之一,微生物的活动强度、生化作用都与此相关。试验区优化的微生物菌群大多为中温微生物(13~45℃),25~38℃为最适生长温度。通过监测试验阶段地表的最高和最低温度显示,空白区是地表的自然最高和最低温度,该地区地表最高温度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大多为25℃以上,但最低温度均小于20℃,昼夜温差大。如何调控温度,是试验效果好坏的关键。因此,我们在试验区用农用塑料薄膜进行保温,进入9月后因气温明显下降夜晚再用草帘覆盖。从调控效果看试验区土壤在试验层15cm深,温度明显增加,比空白区增高5~8℃以上,尤其是在9月上旬以前增温保温效果显着。但随着温度的下降土壤中石油的去除率也在降低。通过此次试验及温度的监测,我们也可得出在该地区开展微生态修复技术的最佳温度时期应在每年的6月下旬至9月上旬,通过调控可使土壤温度保持在25℃以上,能保证微生物细菌的活力和繁殖力。

(2)土壤中氧的调控

氧的供应成为微生物细菌降解有机物过程的重要调控因子之一。本次试验主要从4个方面对土壤氧的供给进行了调控,首先是充分翻耕试验土壤层并且在每次取样后均要翻耕试验层,使其充分与大气混合。其次是保证试验土壤具有一定的含水量,使含水量保持在20%左右,获得水中提供的氧。另外是部分试验区利用添加物,如鲜草、鸡粪、谷糠、麦麸等,该类添加剂不仅廉价易取,并能为土壤补充营养素,而且对试验层土壤进行了改良,增大了蓬松性和通透性,使空气中的氧容易进入。加入的含氧营养物质K2HPO4,KH2PO4,MgSO4·7H2O,NH4NO3,NO3等不仅增加氮、磷、镁等,也是氧的来源之一。上述调控措施为微生物降解土壤中的石油提供了充分的氧源,保证了微生物细菌在降解土壤中石油所需要的氧气。

3.野外原位修复试验结论

从整个试验过程和方法上可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通过对陕北杏子川黄土区石油开采所造成石油污染土壤,原位微生态修复方法的试验研究,利用优化原位微生物菌群辅以物理和化学方法与地质环境相结合的微生态技术,进行了试验区土壤温度、水、氧气、营养元素、地质环境因素等的调控,对土壤中石油的降解与修复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土壤中平均石油含量在2000mg/kg以上,经过11~32d原位微生态修复技术的修复,土壤中石油含量去除率可达40%~80%以上,验证了地质微生态修复技术在杏子川黄土区土壤石油污染修复的有效性、科学性、生态性,探索了推广应用的可行性。

2)得出在该地区利用微生态修复技术的最佳温度季节应在每年的6月下旬至9月上旬,通过调控可使土壤温度保持在25℃以上,能保证微生物细菌的活力和繁殖力温度需要。

3)验证了本次试验调控添加的营养元素和对土壤环境的改善是比较适度的,方法是可行的。

该试验过程验证了原位微生态修复技术在野外原位土壤石油污染修复试验效果是显着的,方法也是可行的,具有处理方法简单、费用低、修复效果好、对环境影响小、无二次污染、可原位治理等优点。虽然是试验研究,用于野外大面积修复还有待完善,但通过不断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它不仅可以在原位有效地修复土壤、包气带和阻控地下水的石油污染,而且还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壤环境,尚无负面作用,对修复污染的土壤和农作物增产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从根本上修复和治理土壤石油大面积污染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作用。

❹ 石油中的有毒物质对人体有什么伤害

石油中所含的稠环芳香烃对生物体有剧毒,经过生物富集和食物链传递最终传递到人体内,对人有很强的致癌作用,等等。

输油管线腐蚀渗漏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源,不仅造成土壤盐碱化、毒化,导致土壤破坏和废毁,而且其有毒物能通过农作物尤其是地下水进入食物链系统,最终直接危害人类。

石油进入土壤后,会破坏土壤结构,分散土粒,使土壤的透水性降低。其富含的反应基能与无机氮、磷结合并限制硝化作用和脱磷酸作用,从而使土壤有效磷、氮的含量减少。特别是其中的多环芳烃,因有致癌、致变、致畸等活性和能通过食物链在动植物体内逐级富集,它在土壤中的累积更具危害。

(4)土壤石油烃限值是多少扩展阅读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在现今已发现的油藏中,时间最老的达5亿年之久。

但一些石油是在侏罗纪生成。在地球不断演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有一些“特殊”时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动物死亡后,构成其身体的有机物质不断分解,与泥沙或碳酸质沉淀物等物质混合组成沉积层。

由于沉积物不断地堆积加厚,导致温度和压力上升,随着这种过程的不断进行,沉积层变为沉积岩,进而形成沉积盆地,这就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质环境。

❺ 土壤中总石油烃超过一类筛选值怎么办

1、超过第一类用地管控值,对人体健康通常存在不可接受风险,应当采取风险管控,修复措施。
2、在石油的开采、加工和利用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石油可能会进入土壤环境和海洋从而引起土壤环境和海洋水质的污染和破坏。

❻ 污水厂日均值超标数据怎么修约

环境监测数据很多时候都是需要进行数据计算,比如锅炉废气排放采样标况体积的计算,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采样参比体积的计算,以及实验室分析测试过程中的各种数据计算等。此时对新手来说,熟练掌握修约数值规则将极为重要。

一、数据修约规则

说到数值修约规格,我们就会马上想到“四舍六入五成双”。下面,我们来重新回顾数据修约规则《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GB/T8170-2008)的一些相关内容。

1、拟舍弃数字的最左一位数字小于5,则舍去,保留其余各位数字不变。

例如:若烟气分析仪二氧化硫测定,平均值计算结果:85.33…,结果四舍五入:85mg/m3。

2、拟舍弃数字的最左一位数字大于5,则进一,即保留数字的末尾数字加1。

例如:若烟气分析仪氮氧化物测定,平均值计算结果:36.66…,结果四舍五入:37mg/m3。

3、拟舍弃数字的最左一位数字是5,且其后有非0的数字时进一,即保留数字的末尾数字加1。

例如:若烟尘采样分析仪标况体积的平均值计算结果为:432.252NL,结果四舍五入:432.3NL。

4、拟舍弃数字的最左一位数字是5,且其后无数字或皆为0时,若所保留的末位数字为奇数(1,3,5,7,9)则进一,即保留数字的末尾数字加1;若所保留的末位数字为偶数(0,2,4,6,8)则舍弃。

例如:若土壤石油烃(C10-C40)实验室分析计算结果为:1.115mg/kg,结果四舍五入:1.12mg/kg。

若土壤石油烃(C10-C40)实验室分析计算结果为:1.145mg/kg,结果四舍五入:1.14mg/kg。

5、负数修约时,先将它的绝对值按照上面1-4的规定进行修约,然后在所得值前面加上负号。

例如:若相对误差计算结果为:-5.33…%,-6.66…%,-1.551%,-1.15%,-1.45%,结果四舍五入:-5.3%,-6.7%,-1.6%,-1.2%,-1.4%。

注意事项:

1、修约应是一次修约到位,不允许连续修约。

2、特殊修约要求的按照特殊要求进行修约。

3、更多内容详见《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

❼ 苜蓿清除石油的

石油是世界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石油需求量的不断增加,石油行业迅速发展。然而,在石油的开采、储藏、运输、加工及使用过程中的溢出和泄露造成了大面积的土壤污染,修复石油污染土壤已成为国内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热点和难点。近年来,植物修复法和微生物修复法因其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点备受关注。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将植物修复法和微生物修复法联合起来,可有效弥补单一修复方式的不足,强化修复效果。因此,本文选用三种可有效降解石油的植物:黑麦草、紫花苜蓿、高羊茅,以及高效石油降解菌-铜绿假单胞菌,开展了植物-微生物法联合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 首先,对比了单一植物、单一微生物及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三种生物修复方式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结果发现,植物-微生物法效果明显优于单一修复方式,经过56d的处理,可使土壤62.6%~71.9%中的石油得以去除。以紫花苜蓿-微生物修复为例,石油的降解率比单一苜蓿修复增加了24.9%,比单一微生物修复增加了48.3%。去除速率也明显快于单一修复法,速率常数为0.0091d-1~0.0015d-1。以黑麦草-微生物修复为例,速率常数为单一黑麦草修复的1.6倍,单一微生物组的2.7倍。究其综合效应机理,在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体系中,高效石油降解菌与植物的共生作用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发育,相比与单一植物修复方式,植物的株高、叶宽等生长量增加了,根系也更为发达。而植物对有机物的降解以及根系分泌物也使高效石油降解菌生长繁殖得更快,数量更多。因此,对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效果更好。 其次,本文考察了土壤中的石油初始含量、植株密度、投加菌量及场地条件对植物-微生物修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土壤中的石油烃含量为0.6%,植株密度为2棵/10cm2,投加菌量为20g/kg土时,既可取得较好的修复效果,又能充分利用修复体系。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的最佳场地条件为:pH为7~8,处理温度为25℃,土壤水分含量为50%,氮磷比为10:1,定期翻耕。在此条件下,土壤中石油的降解率最高,可达85.5%。 最后,本文进行了植物-微生物法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初步实践应用研究。结果发现,扩大修复规模以后,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体系的修复效果未发生明显变化,修复对土壤的理化性质未造成明显影响,沥出液中石油含量、COD、TN、氨氮、TP均较低,pH中性。自来水灌溉与污水尾水灌溉模式相比较,污水尾水灌溉模式的修复效果更好,既节约水资源,降低处理成本,又使污水尾水得到资源化利用。 综上所述,植物-微生物法可以有效地结合两种方法的优点,更高效地降解土壤中的石油,在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❽ 地下水中总石油烃含有多少算是标准

截止到目前,相关的标准一直在更新中。

其中地下水质量直接相关的标准有一项——地下水质量标准。目前颁布的最新的GB/T 14848-2017 地下水质量标准中,无总石油烃TPH项,因此无法直接引用。

目前的通用做法是参考下列标准:

① 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有石油类标准值(分为1到5五类,分别为0.05、0.05、0.05、0.5、1.0 ,单位:mg/L);

  • I 类 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 Ⅱ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

  • 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 Ⅲ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

  • 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 Ⅳ类 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 Ⅴ类 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② GB5749-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有石油类标准限值为0.3mg/L。

在工业场地的地下水评价中,一般采用保守算法,按照生活饮用水石油烃标准限值0.3mg/L来评价。

参考:

GB/T 14848-2017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5749-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❾ 典型地区环境地质指标研究

一、研究区概况

大庆市位于松嫩平原中部,黑龙江省西部,属松花江流域,是我国最大的石油、石化生产基地。现辖肇州、肇源、林甸、杜尔伯特四个县,以及萨尔图、让胡路、龙凤、红岗、大同五个区,总面积21 219 km2,截至2006年10月18日,总人口数为265.7万人,工业企业1000余家。其中市区面积5107 km2,人口121.2万。大庆市区行政区划主要构成如表7-5所示,地理位置如图7-1所示。

表7-5 大庆市区行政区划表(2004年)

图7-1 大庆市区行政区划图

(一)地质与地形地貌

大庆市在地质构造上属松辽盆地,它位于松辽盆地北部,处于松花江、嫩江一级阶地上,地层沉积厚度达6000 m以上。在漫长的地质构造运动作用下,大庆市地下岩层形成两侧为凹陷的构造——三肇凹陷和齐家古龙凹陷,中部为隆起构造——大庆长垣构造。大庆长垣是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北部的一个大型背斜构造带,南北长140 km,东西最宽处约70 km。正是被称为“大庆长垣”的构造,孕育了大庆油田的主体,长垣之上,自北而南有喇嘛甸、萨尔图、杏岗村、太平屯、高台子、葡萄花和敖包塔7个油田。

从第四纪地质构造上来看,大庆市可以分为:冲击层、低漫滩堆积层、第四系水系、风积层、高漫滩堆积层、洪积(冲积)层和全新统,见表7-6。

表7-6 大庆市第四纪构造及其面积

全市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一般地面高程在126~165 m之间,自然坡降在1/5000至1/3000左右,相对高差较小,为10~39 m,境内无山无岭,地貌表现为坡状起伏的低平原。

从地貌成因类型及形态特征看,大庆大面积为冲积洪积湖积低平原,局部为冲积洪积河漫滩、风积沙丘地貌。冲积洪积湖积低平原分布于大庆市中部广大地区,地形平缓,表现为坡状起伏:冲积洪积河漫滩呈条带状分布于沿江地带,地势平坦,地面湿润,并分布有较多季节性泡沼和沼泽湿地及小块的残留阶地;风成沙丘呈北西-南东向条带状分布,大部分现已固定或半固定。在地势稍高多为平缓的漫岗,其上植被发育较差,平地上多为耕地、草原,间有许多面积不大的盐碱小丘;低处多为排水不畅的季节性积水洼地和低位沼泽,以及大大小小的碱水泡子。

(二)气候

大庆市地处北温带欧亚大陆东缘大陆季风气候区,属于半湿润与半干旱区域,受蒙古内陆冷空气和海洋暖流季风的共同影响。春季多大风,少雨干燥;夏季短暂,受太平洋高压气团影响,雨热同季,高温多雨;秋季日照长,常有早霜;冬季漫长,受高空西北气流控制,严寒少雪。市区多年平均气温3.2℃,1月份平均气温-19.6℃,7月份平均气温22.8℃,极端最低气温-37.7℃,极端最高气温37.4℃。无霜期14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826h。季节性大风明显,年平均风速3.9m/s。

大庆市气候灾害最主要的是干旱,特别是春季,春季降水不到全年的15%。由于年内降水分配不均,强度大,降低了降水的有效性,造成夏、秋洪涝灾害。此外,低温寒冷、霜冻、冰雹、大风出现的频率较高,造成程度不同的其他灾害。

(三)土壤

大庆市区土壤是在特定的地貌、成土母质、气候、水文、植被等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草原土壤占市区总土地面积的 18.64%,是主要的耕地土壤;水文土壤主要有草甸土和沼泽土,其中草甸土占市区总土地面积的52.23%。大庆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区内土壤既有一般的成土规律,又有特殊的隐域性成土方式。第四纪粘土、亚粘土为主的沉积物,决定了大庆地区土壤的基本性质,即具有温带平原土壤系列的基本特点。根据土壤普查资料,大庆市土壤共分 6 个土类,13 个亚类、13 个土属,28 个土种。

(四)植被

大庆市天然植被主要由草甸草原、低地盐化草甸和沼泽构成。草甸草原是松嫩平原的主要组成部分,分布在漫岗、缓坡地和低平地上,植物主要以中早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为建群种,并以丛生和根茎型禾草占优势。禾本科主要有羊草、贝加尔针茅、野古草、隐子草和洽草等;豆科有兴安胡枝子、细叶胡枝子、五脉山薰豆、首箱、草木裤、山野豌豆等,杂草类主要有篙属、萎陵属杂草。植被盖度多在65%以上,草层平均厚度50 cm左右,亩产干草约100~150 kg。此类草场是畜牧生产主要割草场和放牧地。低地盐化草甸在大庆市有一定面积的分布,多处在地势低洼地带,与草甸草原植被呈镶嵌分布。植被由盐中生和早中生禾草、杂草类组成,主要植物有星星草、碱茅、羊草、芦苇、野黑麦、盐生凤毛菊、碱蓬、碱高等,植被盖度60-80%,草层平均高55 cm,亩产干草70 kg。此类草地主要作为放牧场。沼泽植被在大庆市有小面积分布,主要在长年积水或季节性积水的内地闭流洼地、无尾河散流低地和江滩洼地,植物主要有芦苇、小叶樟、三棱草、苔草等组成,芦苇是最常见的类型,植被盖度在80-100%,生长高度150~250 cm,产量很高,主要用于造纸工业。除了占优势的草本植物外,在西部风沙土区还有野生的蒙古杏、榆树等树种分布,现已遭受严重破坏。沿江地区还有天然的山杏、榆树、灌木柳等。

不过目前,大庆市天然植被己有很大一部分被开垦为农田,并在村镇周围和农田边缘种植了大量的杨树。保持天然植被的地段多为干早贫膺的沙地、较重的盐碱地以及沼泽地等。另有一部分植被由于油田开发而受到严重破坏。

(五)水文

1.降水

大庆市夏季降水量丰沛,冬季降水稀少。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80~470 mm,最大降水量为664 mm,最小降水量为213 mm。年内降水量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7~8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5%。大气降水明显表现为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并呈现夏季丰水、冬季枯水、春秋过渡的特点。

2.地表水

大庆市地表水资源表现为明显的闭流区特征。境内湖泊、泡沼星罗棋布,但很多泡沼多为碱性泡子,碱性强、盐分含量高,未经处理不能做灌溉用水。市区内无天然河流,松花江、嫩江从西南部边缘通过。省内两条最大的无尾河——乌裕尔河和双阳河的尾部逐渐消失在林甸和杜蒙县的大片苇塘和湿地中,大气降雨都汇集到低洼处,形成许多季节性沼泽地,全市有常年水泡208个,其中市区有156个。地表水系由引水系统、排水系统和诸多泡沼组成。引水系统包括三条以嫩江水位水源的北部、中部、南部引嫩工程和相应的蓄水工程组成,蓄水工程主要包括大庆水库、红旗水库、龙虎泡水库、北湖、东湖等。日供水能力117万m3。排水系统有南线排水和东线排水组成,东线由石化总厂污水管线进入清肯泡,南线主要是指安肇新河排水系统。

3.地下水

大庆市已探明地下有四个含水系统,即主要由第四系林甸组、泰康组及第三系大安组、白垩系明水组构成。因含水层受古沉积环境影响,其结构特征、埋藏条件、补给、径流条件差异很大,各含水层富水性差别较为明显。总体而言,含水厚度在10~40 m之间,顶板埋深为35~60 m,一般单井出水量为20~50 t/h,地下水可开采量为每年9.6亿m3

大庆市各含水层为低矿化度重碳酸氢钠(NaHCO3)型水,但主要指标有明显的差异。在含水层之间,总溶解性固体由高到低依次为大安组、泰康组、林甸组、明水组,总硬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泰康组、林甸组、明水组、大安组,锰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明水组、泰康组、林甸组、大安组,氟含量由高到低为林甸组、泰康组、大安组、明水组,pH值由高到低依次为明水组、林甸组、大安组、泰康组。总的情况分析,明水组水质最好,大安组水质次之,第四系、泰康组水质一般。在平面分布上的总体情况是,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水质好于以西地区。

(六)石油天然气

大庆市位于松辽盆地的中心部位,是中生代至新生代时期的一个大沉积盆地,地下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截至 2001 年底,共发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 56.2 亿t,已动用地质储量 47.9 亿t,已开发的含油面积 2123.77 km2,占大庆市总面积的 41.59%。大庆市天然气资源也较为丰富,天然气地质储量 548.22 亿m3

二、大庆市水土环境变化影响、状态和后果分析及环境地质指标研究

综观大庆市水土环境恶化的各种相关因素,其主要成因为:大庆市地处松嫩平原腹地,地质环境脆弱;油田的开发、建设活动加剧了市区水质和土壤的污染,造成区域地下水位持续大幅下降,导致土地资源流失,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等一系列水土环境问题。

(一)气象

大气降水情况表现为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的特征,并呈现夏季丰水、冬季枯水、春秋过渡的特点。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量丰沛,占全年降水量的60%左右;冬季在干冷东北风控制下降水稀少,仅占全年的4%~6%,见表7-7、7-8。

表7-7 大庆市区代表站降水量系列丰枯评定表

表7-8 大庆市区主要代表站多年平均降水量分配表

对于潜水含水层,水位变化受降雨影响较大,丰水位出现在8~9月份,枯水期多出现在4~5月份,图7-2是市区一潜水含水层地下水位与降雨量的关系曲线图。

(二)水文地质

大庆市含水层主要由第四系林甸组、泰康组及第三系大安组、白垩系明水组构成。因含水层受古沉积环境影响,其结构特征、埋藏条件、补给、径流条件差异很大,各含水层富水性差别较为明显,根据地下水含水层特征及埋藏条件可将区域内地下水分为富水区、中等富水区、弱富水区和贫水区四个区域,以大庆长垣为界,将规划区分为西部含水层系统及东部含水层系统,东部明水组缺失边界以南为东南部含水层系统。

图7-2 地下水位与降雨量的关系曲线

1.齐齐哈尔组潜水含水层

岩性为冲积和湖相沉积的细粉砂层。在低平原地区发育,岩性为黄土状亚粘土、亚粘土、粉细砂,潜水含水层底板埋深一般在5.0~30.0 m之间。赋存孔隙潜水,含水层厚度2.50~8.50 m,水位埋深2.5~8.3 m,渗透系数0.6~3.2 m/d,单井涌水量<100 m3/d,水质类型为低矿化淡水-微咸水。

2.大兴屯组潜水含水层

岩性为冲积相沉积的地层。在区域高平原地区发育,岩性为黄土状亚粘土、亚粘土、粉细砂,赋存孔隙潜水,含水层厚度0.50~5.50 m,水位埋深3.5~6.5 m 渗透系数0.8~2.5 m/d,单井涌水量<100 m3/d,水质类型为低矿化淡水-微咸水。

3.林甸组承压含水层

主要由河流相沉积细砂、砂砾石组成。除大庆长垣顶部缺失外,油田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以油田西部发育最好。油田东部只有龙凤—卧里屯一带分布。在油田西部,埋深深度和厚度均自东向西,自南向北加深增厚,在前进水源以南地区逐渐变薄。厚度一般都在10.0 m以上,大部分地区都在20.0~60.0 m之间。少数在75~80 m之间。含水层颗粒粗大,分选较好,有效孔隙度大,透水性强,富水性较强。300 mm井管单井出水量为3615~5462 m3/d。林甸组含水层是规划区主要开采层位之一,其原始静水位埋深在3.0~10.0 m之间,目前,在降落漏斗范围内,水位埋深在15~25.42 m之间。水质类型为低矿化度的重碳酸钠型水。

4.泰康组承压含水层

岩性主要是含砾细砂和含砾中粗砂,自上而下由细变粗,呈明显河流相沉积。上部以中细砂和粉细砂为主,底部为厚层状含砾中粗砂。含水层只分布于大庆油田的西侧地区,与上覆第四系砂砾石层之间有一层分布不稳定的亚土、粘土和粉砂交互层,沉积发育比较稳定,厚度为5.0~20.0 m,且分布不稳定粘土或亚粘土互层相隔,沉积缺失而形成天然的“天窗”。通过弱透水层和“天窗”,使第四系林甸组含水层与该含水层相连通,水利联系较为密切,可视为同一含水层系统。

5.第三系大安组孔隙承压含水层

该含水层受沉积构造运动影响,分布不稳定,含水层较薄,厚度在3.0~8.0 m之间,含水层岩性为含砾砂岩,胶结松散,颗粒较细,孔隙较小,富水性略差。单井出水量为800~1000 m3/d。矿化度为240~660 mg/l,水质类型为重碳酸钠型水。

6.白垩系明水组孔隙承压含水层

又分为明水组二段承压含水层和明水组一段承压含水层。前者沉积时受构造运动影响,分布不稳定,多以透镜体分布。含水层单层较多,一般2~10层。单层厚度在3.0~26.0 m之间,累计厚度在10.0~80.0 m之间,局部最厚可达100 m。含水层岩石颗粒较细,孔隙较小,富水性略差。单井出水量为430~1700 m3/d。矿化度为300~700 mg/l,水质类型为重碳酸钠型水。后者与明水组二段含水层平面分布范围基本一致,含水层沉积特征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很小,分布稳定性较好,特别是其上部含水层呈连续分布,沉积发育良好。含水层单层数较明水组二段少,一般为1~8个单层,单层厚度在3.0~29.0 m之间。含水层累计厚度为在5.0~55.0 m之间,局部地区最厚可达66.5 m。明水组一段含水层发育较为稳定、厚度为20 m左右,灰黑色泥质砂岩,砂岩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中上部发育良好,单层厚度较大,区域分布十分稳定,岩石颗粒较粗,有效孔隙度较大,富水性较强。而下部则发育较差,分布也不稳定,在三肇凹陷东部,发育相对较好。在龙凤、东水源地区,该含水层在油田开发初期可喷出地面10余m。目前,漏斗范围内最大降深在地面以下50 m。单井开采量为400~1000 m3/d,矿化度为300~800 mg/l,总硬度为96~500 mg/l(以CaCO3计)。

(三)地表水质

地表水是大庆市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庆市的地面水体主要由江河、“三引水系”、自然泡沼、人工湖库和排水渠系共五部分组成。由于大庆以石油开采和石油化工为主体产业结构特点,结合大庆地区地表水体中的主要超标项目,选择了DO、COD、BOD5、挥发酚、CN-、石油类、总砷、六价铬、总镉、氨氮10个为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因子。

江河:由表7-9可见,区内松嫩两江,仅在中部引嫩干渠渠首及肇源站段为Ⅲ类地表水体,其他站段为Ⅳ级水体。江水的环境质量主要受到沿途纳污及江水自净条件的影响。从北部拉哈站段水体为4.6级,到中部引水渠首江水由于自净作用综合级数变为3.60级,至江桥站段由于途中接纳了齐齐哈尔市的污水排放使江水综合级数上升到4.14级。至古恰,松花江接纳库里泡4.87级的排水后江水由4.10级上升为4.69级。各断面环境监测资料统计表明,松嫩两江主要超标项目是化学耗氧量、生化需氧量、石油类物质。乌裕尔河和双阳河因受其上游各县污水排放的影响,水质较差。其综合级数分别为5.79和5.38级。属Ⅴ类地表水体。主要超标项目有化学耗氧量、生化耗氧量和石油类物质。

引水系统:中部引嫩干渠和北部引嫩总干渠质量分别为Ⅲ级(3.67级)和Ⅳ级(4.6级)。大庆水库和红旗水库为Ⅲ级地表水体。综合级数分别是3.31级和3.9级。据不同水期的监测资料分析,大庆水库枯、平、丰水期综合级数变化明显,主要表现为枯水期水质最差,丰水期水质较好,可达Ⅱ类地表水标准。

排水渠:安肇新河和西部排水干渠为大庆市排水主干系统,并汇合于大同,而后注入库里泡。排水系统承泄大庆市的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安肇新河源于王花泡滞洪区,与东排干,中央排干和兴隆排干构成东部排水系统并串联于中内泡。主要接纳萨尔图区、龙凤区和红岗区及大同区的部分污水。水质较差。综合级数显示,东排干为4.93级,中央排干为5.84级,安肇新河为5.44级。西部排水总干渠北起大庆水库,南到民荣泡南端入安肇新河,全103.4km。设计流量10m3/s。具有油田排水,工业排水、农田灌溉等功能。西部排水干渠北部水质较好,基本符合Ⅲ级地表水体标准,其间串联于哑葫芦泡,东卡梁泡和八百垧泡后,接受了让胡路区、红岗区和大同区的污水排入,几个断面的综合级数都在5.8级以上,污染较为严重。

湖泡:大庆地区湖泊众多,是地表水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湖泊具有纳污功能,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地表径流是这些湖泡的主要补给,有的湖泊也有来自地下水潜水的补给,如莲环湖等,使这些湖泊终年不干,得以存在,湖泊是污水的汇集地,也是区内污染最为严重的区域。据断面监测,串联于安肇新河的中内泡1998年丰水期综合级数为8.06级,枯水期竟高达15.44级。大庆市与水环境密切相关的二十几个湖泡,除王花泡、八百垧泡、莲环湖、库里泡为Ⅳ级地表水体外,其余皆为Ⅴ级水体或超Ⅴ级水体。其中污染最为严重的是:老猪泡、中内泡、周瞎子泡、民荣泡、陈家大院泡。

表7-9 大庆市地表水体质量评价结果表

综上所述,大庆地区地表水体的污染以化学耗氧量、生化需氧量、石油类、有机污染为主,其次为总氮和总磷超标元素。地表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入造成的。其次地表径流水质也是影响湖泊、河流水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地下水水质

大庆油田自开发以来,就以地下水作为主要的供水水源,由于地下水的大量开采,在开采区形成大面积水位降落漏斗,漏斗中心位于前进水源地附近,而且随着开采量不断增加,漏斗中心水位降落也相应增大,在许多水源地,如前进水源、齐家水源、让胡路水源、喇嘛甸水源、红卫星水源等水源地的水化学成分发生了变化,地下水的、硬度、Fe和Mn均有升高的趋势。主要化学成分的情况如下:

1.Cl-离子

大庆市地下水中氯离子含量较低,大部分为Ⅰ级水,小于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Ⅰ级水(50mg/L)。Ⅱ级水分布在齐家水源、喇化水源、西水源喇嘛甸水源一带。

2离子

大庆市地下水中硫酸根含量大部分较低,为Ⅰ级水,低于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50mg/l。Ⅱ级水分布在杏二水源、南二水源,龙凤水源等地。Ⅲ级水主要分布在齐家水源地、西水源和让湖路水源地。只在喇化、西水源、喇嘛甸水源的个别井点达到Ⅳ级和Ⅴ级水。

3.Fe离子

大庆市地下水中铁离子的含量普遍较高,多数井点达到了Ⅳ级和Ⅴ级,即超过饮用水水质标准(0.3mg/l)。铁的分布基本分成三个区,西部地下水中铁含量较高,为Ⅴ级水,中部铁含量主要为Ⅳ级水,而东部地下水中铁含量相对较低,其中北水源、东水源、龙凤水源至农牧厂一带的地下水中铁含量较低,为Ⅰ级水,是白垩系明水组含水层。红卫星水源、喇嘛甸水源中部分井点及大同等地的地下水为Ⅳ级水,西部地区铁含量普遍较高。

4.Mn离子

根据锰含量的高低,可将大庆市地下水分为东西两个区。西区锰含量较高,多数为Ⅳ级水,个别地方为Ⅰ级水,如林甸的庆丰等地;而东部地区地下水中锰含量较低,大多为Ⅰ级水,如北水源、东水源、龙凤水源至农牧厂一带的明水组含水层,长垣西侧的西水源、红卫星水源、南水源、南二水源、前进水源等水源地部分井点为Ⅰ级水。

5离子

大庆市地下水中硝酸根含量大部分为Ⅰ级水,小于2mg/l。

6.F-离子

氟离子含量基本分为两个区,西部地区含水层中含量较低,大部分为Ⅰ级水,包括绿色草原、胡吉吐莫、古龙、新肇、古恰等地,林源、新华、大兴和肇源等地也为Ⅰ级水,而东部一些地区氟含量较高,为Ⅳ级水甚至Ⅴ级水。

7.TDS

大庆市地下水中溶解性总固体含量低的Ⅰ级水(<300mg/l)主要分布在明水组的庆宾馆、九厂深、一厂作业一带及肇源的个别地区,如源3。西部地区主要为Ⅱ级水,即TDS介于300~500mg/l。Ⅲ级水主要分布大同及杏二水源等地。只是在个别地方为Ⅳ级或Ⅴ级水,如喇化水源地、喇嘛甸水源地等。

8.硬度

大庆市西部地区地下水硬度含量介于150~350mg/l,为Ⅱ级水。

(五)地下水位

大庆市区是地下水开采的集中区域,由于大庆市无江无河缺乏地表水资源,开发初期主要以开发地下水作为主要的供水水源。在集中开采区先后建立地下水水源46座,经过40多年的开采,已形成东西两个降漏漏斗。

西部漏斗区:主要开采目的层为第四系林甸组和第四系泰康组含水层,先后建成地下水水源地26座,由于集中开采形成南北长约104 km,宽40 km的降落漏斗,漏斗影响面积为4000 km2,从动态分析可以发现,水量和水位呈直线的相关,漏斗的分布直接受地下水开采量控制,漏斗中心水位已经由最初的地面以下9 m,下降至现在的45.6 m,平均每年下降0.96 m(图7-3、表7-10)。开采区在1972年开采量达约1.0亿m3时,地下水位埋深19.62 m,使地下水位下降9~14 m,地下水降落漏斗开始扩大,从1972年起开采量逐年增加,到1976年开采量达1.48亿 m3,降落漏斗影响面积2500 km2,开采强度达5920m3/km2·年,漏斗中心水位埋深达29.50 m,此时降漏斗迅速发展面积扩大,1986年地下水开采2.0亿m3,漏斗中心水位埋深达34.24 m,从1986~1988年之间,开采量减少,到1988年开采量为1.7亿 m3,漏斗中心水位相应有所回升,漏斗中心水位埋深33.28 m,1989年以后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增加,漏斗水位又随之下降,到1996年达2.4亿m3,水位埋深为45.6 m,水位总下降约30 m,1997年地下水开采量为2.3亿m3,形成北起林甸花园乡,南到采油七厂,西起新店,东到大庆长垣西侧,漏斗中心位于独立屯水源及相邻地区降落漏斗,漏斗面积4000 km2,开采强度达6.57×103 m3/km2·年。

东部漏斗区:地下水主要开采目的层为明水组白垩系含水层,有集中开采水源10座,开采区1970年上开采量达0.28亿m3,地下水位埋深25.00 m,地下水降落漏斗扩大,到1984年开采量达0.32亿m3,漏斗中心水位达33.50m,1984年以后逐年增加开采量,1992年开采量达0.38亿m3,漏斗中心水位持续下降为42 m,到1997年水位下降到53.4m,开采强度达6.51万m3/km2·年,形成了北起青龙山奶牛场,南到安达畜牧农场,东起安达中本乡,西至缺乏边界的长约50 km,东西宽30 km的降落漏斗1560 km2,见图7-4、表7-11。

图7-3 西部开采区开采量与水位变化的关系

表7-10 西部漏斗区水源井开采量与水位的变化关系统计表

图7-4 东部开采区开采量与水位变化的关系

表7-11 东部漏斗区水源井开采量与水位的变化关系统计表

(六)土地利用结构

2001 年大庆市区耕地面积 2042.16 km2,占总土地面积的 39.96%,牧草地面积 1486.97km2,占总土地面积的 29.10%,水域面积 431.96 km2,占总土地面积的 8.45%,建设用地 400.86km2,占总土地面积的 7.84%,未利用地733.34 km2,占总土地面积的 14.35%。与 1990 年相比(表7-12),11年期间耕地面积净增 285.1 km2,年增长率 1.48%,牧草地面积减少 85.39 km2,平均每年递减 0.49%,水域面积减少 51.54 km2,年递减率 0.96%,建设用地增加 105.82 km2,年增长率 3.26%,未利用地减少 258.56 km2,平均每年递减2.37%。1979年到1990 年期间,耕地增加 314.61km2,平均年增长 1.98%,牧草地减少 933.37km2,平均每年以 3.10%的速度减少,水域面积增加78.94 km2,年均增长 1.63%,建设用地增加 149.98 km2,年均增长 8.62%,未利用地增加 398.98 km2,年均增加 5.61%。其中各区1990、2001年土地利用情况见表7-13、表7-14。

表7-12 大庆市区土地利用类型统计表

表7-13 大庆市区1990年各区土地利用类型统计表

表7-14 大庆市区2001年各区土地利用类型统计表

1979 到 1990 年的 11 年期间研究区耕地主要去向是转化为草地、居民点和未利用地,同时大量的草地转变为耕地、水域、居民点和未利用地,未利用地一少部分转变为居民点和耕地,大部分变成草地和水域用地。土地利用类型复杂的转换过程,说明这一时期区域土地利用十分剧烈,人类的干扰活动是强烈而持续的。主要是由于大庆油田正处于中兴鼎盛时期,一方面要保证产量,油井不断加密,占用了大量的耕地、草地,被占用的土地建了油井和输油管线以后不能再耕种和放牧形成了大面积的未利用地。另一方面大量人口的迁入和人口的自然增长使得城市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油田占用土地以后,剩余的草地或被城市用地占用,或者被开垦成耕地。而水域面积的增加主要是来自于草地和未利用地,则可能是由于气候条件适宜,降水量增加导致地势低洼处形成季节性积水的原因。居民点和建设用地主要转变为草地和未利用地,主要原因是在油田区内建造的临时居民点搬迁出油田。

1990 年到 2001 年期间,土地利用类型的相互转化,主要表现为:草地面积因开垦耕地和城市建设占用继续减少,耕地面积继续增加,城市建设用地增加,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未利用地有一部分转化为天然草地,大面积的天然水域萎缩变为未利用地,这与20世纪90 年代大庆气候逐渐变干有着密切的关系。

(七)土壤质量

大庆市及周边地区的土壤中,石油烃均值含量达78.01 mg/kg(背景值为48.36mg/kg),污染率为60%;挥发酚均值0.048 mg/kg(背景值为0.032mg/kg),污染率为48%;总铅均值为24.34mg/kg(背景值为15.42mg/kg),污染率为43%;硫化物均值为0.13mg/kg(背景值为0.07mg/kg),污染率25%。上述资料明显反映了大庆及周边地区的土壤已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虽然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经3~5a即可降解;但这些物质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畜体内,从而危害人体健康。这些污染物来源于油田开发区和石油化工区的钻井及输油管线冒漏、井喷漏;石油化工厂的泄漏及废气废液的排放和原材料堆放等;另外石油钻井的废液泥浆也是土壤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每口井产生的废液约60~80m3,20世纪80年代以前全部就地掩埋;以后2万多口井液按80%回收,剩余140万m3井液就地掩埋。这些井液毒性大,颗粒小,呈黏稠状,对土壤构成了严重威胁。

(八)水资源衰减

大庆全市地表水域面积42万hm2,地下水可开采量每年为9.6亿m3。由于采油过程中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在大庆长垣附近已经产生两个区域性水位下降漏斗,漏斗面积分别为:4500 m2、1600 m2(包括林甸、杜蒙、安达部分),中心水位下降分别为36.00 m、44.00 m。由于漏斗范围内承压含水层压力较小,可能导致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据不完全统计,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庆市地下水水位年均下降16~19m。至2005年底,西部地区地下水水位埋深达48173m,而原始静水位埋深仅210~1010m。

(九)土地退化

大庆市土地沙化、盐碱化及草原“三化”问题突出。据大庆市人大常委会数据,全市2.12万km2土地,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8279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47%。由于土地沙化和盐碱化,使土壤黑土层变薄,有机质含量降低。据调查,大庆垦前黑土层厚度为40cm,垦后黑土层厚度仅为15~20cm。大庆现有1034万亩草原,由于连年干旱,载畜量过大,原生土壤高含碱性,“三化”面积已达810万亩,占总面积的78%。

(十)水文

湿地面积萎缩问题显现。据黑龙江日报2006年报道,大庆市拥有湿地120万公顷,占全国已知湿地总面积的3.12%,接近1/30。大庆湿地发育的环境基础为流速缓慢的河溪、淡水湖泊及相邻的沼泽地,湿地类型属河流及河漫滩沼泽湿地、湖泊及周边沼泽湿地、草甸沼泽湿地。其中沼泽、苇地等 14.43 万亩,水域 41.87万亩。主要分布在肇源县、杜蒙县、林甸县和市区。由于油田的深度开发,油田范围不断向外延伸,大量的湿地被开发利用。随着石油化工的发展,污染排放物加剧,“落地油”及钻井过程中产生化学泥浆和洗井废水使得许多湿地变成了泥浆地、排污地、废水排放池等。土壤、植被及湿地水体的大面积污染。

(十一)水土环境污染

大庆是我国着名的油都,在贡献高额利润的同时,也对当地水土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水土环境污染。2004年度,大庆市排放废水12414.0万t,其中工业废水7799.04万t,生活污水4615万t。工业废水中主要的污染物有COD、BOD5、SS、氨氮、石油类、硫化物、挥发酚、CN、砷、六价铬、铅等。由于境内无江无河,除每年约7000万t的污水经净化处理重新利用外,其余全部排入地表泡沼中,致使分布于大庆市境内大部分纳污泡沼皆为V级水或劣V级水。另外,对纳污泡渠一定范围内浅层地下水样的检测发现,色度、浊度、总硬度、铁、锰、氟化物、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性总固体超标。其中,铁、锰、氟化物超标反映受原生地质环境影响。而色度、浊度、总硬度和高锰酸盐指数超标,表明受人为活动所致。

水体受到污染的同时,土壤污染也不容小觑。油田石油化工区、石油开发区土壤污染比较严重,污染物排量大、浓度高、毒性强,且在土壤中存留时间长,难于降解,并能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内蓄积而影响人体健康。污染来源主要有钻井泥浆、钻井岩屑及石油开采过程中的落地原油。1995年,区域土壤污染调查时发现,主要的污染物为石油总烃、酚类和硫化物及重金属元素铅、铜等。2005年,重点对石油开发区内的土壤中(面积196km2)重金属元素展开调查,发现污染程度呈增加趋势。

❿ 土壤中总石油烃中的碳10到40

石油烃:石油中的烃类化合物,烃类即碳氢化合物,在石油中占绝大部分,约几万种,没有明显的总体特征,主要由烃组成,且各种烃类的结构和所占比例相差很大。石油类:矿物油类化学物质,是各种烃类的混合物。石油类可以溶解态、乳化态和分散态存在于废水中。石油烃=石油烃类化合物总称,石油类=各种烃类的混合物,接近相等,估计是不同行业不同叫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