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全国独立学院排名 给您加分哦!
给你个最新全国独立学院排名:
1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浙江省 98.5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2 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辽宁省 98.3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3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 湖北省 98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4 江南大学太湖学院 江苏省 97.8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5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 河北省 97.7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6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湖北省 97.3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7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广东省 97.2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8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北京市 97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9 南开大学滨海学院 天津市 96.5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10 同济大学同科学院 上海市 96.1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11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 江苏省 96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12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福建省 95.3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13 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江西省 95.1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14 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 湖南省 94.9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15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山东省 94.7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16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四川省 94.6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17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陕西省 93.8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18 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 北京市 92.1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19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上海市 91.6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20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浙江省 90.7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21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 江苏省 90.1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22 安徽大学江淮学院 安徽省 90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23 福州大学阳光学院 福建省 89.7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24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 江西省 89.6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25 武汉大学东湖分校 湖北省 89.3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26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 湖南省 89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27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广东省 88.7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28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广东省 88.3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29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四川省 88.1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30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 北京市 87.3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31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辽宁省 87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32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江苏省 85.7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33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浙江省 85.4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34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江西省 85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35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 山东省 83.7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36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江苏省 83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37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浙江省 82.6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38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 安徽省 82.1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39 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 福建省 80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40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 云南省 79.5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41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 海南省 79.1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42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陕西省 79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43 青海大学昆仑学院 青海省 78.6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44 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四川省 78.3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45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77.9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46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广东省 77.6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47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江苏省 77.1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48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浙江省 76.1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49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江西省 75.7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50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 安徽省 75.5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51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 山东省 75.2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52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江苏省 74.6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53 复旦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 上海市 74.2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5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江苏省 73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55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装饰学院 吉林省 72.7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56 沈阳大学科技工程学院 辽宁省 72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57 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 天津市 71.6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58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 天津市 71.3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59 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 河北省 70.6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60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山西省 69.9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61 大连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辽宁省 69.8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62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浙江省 69.3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63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 江西省 69.1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64 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 山东省 69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65 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 湖北省 68.6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66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 湖北省 68.3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67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湖北省 68.1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68 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 湖南省 67.8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69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 广东省 67.5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70 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67.4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71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 四川省 67.2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72 河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 河北省 67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73 渤海大学文理学院 辽宁省 66.6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74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 湖北省 66.5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75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湖北省 66.3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76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浙江省 66.3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77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湖北省 66.1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78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 湖北省 65.9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79 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 湖北省 65.7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80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 江苏省 65.5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81 嘉兴学院南湖学院 浙江省 65.4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82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 湖北省 65.1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83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云南省 64.8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84 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 辽宁省 64.7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85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 江苏省 64.7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86 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 湖北省 64.5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87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 湖南省 64.4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88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广东省 64.2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89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四川省 64.1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90 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 河北省 63.9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91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河北省 63.7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92 辽宁中医药大学杏林学院 辽宁省 63.6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93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江苏省 63.4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94 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 甘肃省 63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95 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 陕西省 62.8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96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四川省 62.6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97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浙江省 62.4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98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江苏省 62.1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99 哈尔滨理工大学远东学院 黑龙江省 61.7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100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福建省 61.6 参评 参评 参评 通过-有权重 正常-统招
Ⅱ 中国石油大学克拉玛依校区怎么样
中国石油大学克拉玛依校区是一所很好的一本类高校,学校无论从培养目标、学校环境、教育设施等方面都很出色,具体为:
1、教育设施。克拉玛依校区按现场实际生产工艺过程为实训车间配置了生产性的实训设备,建设了基础实验室和部分专业实验室,初步建成了现代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系统。
2、学校环境。学校克拉玛依校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校园占地面积7200余亩。
3、培养目标。克拉玛依校区将坚持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合作共建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充分发挥北京校本部已有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办学经验等方面的优势,依托地处石油石化产业基地的地理优势,坚持与北京校本部统筹规划、协同发展。
中国石油大学克拉玛依校区简介。
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批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建设克拉玛依校区,2015年12月10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隆重揭牌。
建设克拉玛依校区是学校在新形势下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能源战略,服务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服务克拉玛依市可持续发展和经济转型,适应国家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的新举措,标志着学校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道路上迈出崭新的步伐,开启新的发展历程。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石油大学克拉玛依校区——校区简介
Ⅲ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福州大学哪个好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考研资料网络网盘资源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r9Z3eyJyYo7XUQ4cLiGwqg
简介:中国石油大学一般指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成员,
Ⅳ 中国有哪些石油大学
截至2021年9月,中国共有七所石油大学。分别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分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校)、西南石油大学、大庆石油学院、西安石油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3、石油大学毕业工作环境怎么样?
石油专业毕业大多数前面若干年肯定要在野外采油工地学习经验的,也有坐办公室的机会,但是坐办公室的和开采或是勘查是很不同的。坐办公室的基本上都是在省会城市,而且职位有限。毕竟勘查可以是好几年或是几十年才可以勘查到一处天然气或是煤矿或是石油。而所谓的办公室是不能和普通的白领比较的。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大型国有企业的白领办公室职务基本上都是在北京了,或是地区性的办公室,人员的调动和应聘的周期很长,因为一个办公室可以相对应好几个石油、天然气等开发点或是勘察队的。
Ⅳ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怎么样
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与提高采收率研究院(前身是提高采收率研究中心)、 新能源研究院是石油大学2011年新成立的三个研究院之一。随着我国常规能源开发进入后期,能源问题凸显,石油大学新成立的这三个研究院都是致力于能源发展的未来。而非常规天然气在近几年研究非常多,国土资源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等机构对非常规能源投入也比较多,项目也比较多。就业方面,目前很多石油类的研究所(海油总院等)都在组建非常规天然气研究机构,急缺这方面的研究生和博士。
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主要研究致密气、页岩气、煤层气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研发研究,由石油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力学、油气井工程、地球物理学几个专业的老师牵头组建起来的。包括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973首席宋岩,油气田开发工程张士诚等知名教授。
非常规天然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就业方面目前还是比较好的。
Ⅵ 中科院夏令营优秀营员名单
姓名
性别
本科学校
本科专业
陈飞翔
男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材料科学与工程
陈诗韵
女
北京化工大学
化学工程学院
陈薇
女
郑州大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陈文
男
天津工业大学
复合材料与工程
陈懿
男
北京化工大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单相斐
男
天津大学
生物工程(化工学院)
邓启哲
男
福建师范大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冯宇浩
男
大连理工大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电化学工程)
潘祖彬
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
祁世龙
男
大连理工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
邱美兰
女
中国海洋大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邱舒扬
女
四川大学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邵北辰
男
重庆大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石欣然
女
中国海洋大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苏晓辉
男
清华大学
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
孙诗音
女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孙雨涵
女
厦门大学
生物工程
陶花语
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材料科学与工程
田乐琪
女
天津大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王迟然
男
石河子大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王楚伦
女
北京工商大学
生物工程
王冠华
女
天津大学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王豪婧
女
南开大学
应用化学
王昊天
女
沈阳农业大学
生物科学
王珩安
男
郑州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王婷
女
北京化工大学
制药工程
王溪梦
女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王燕
女
天津大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王一达
男
北京化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王泳龙
男
清华大学
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
王志豪
男
青岛科技大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英才计划)
王志文
男
长沙理工大学
应用化学
吴琛
女
北京化工大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吴亮
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材料物理
吴延京
男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吴跃
男
四川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伍泠澔
男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矿物加工工程
夏轩杰
男
清华大学
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
向灵芝
女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矿物加工工程
肖夏楚
男
大连理工大学
化学工程
徐涛
男
河北工业大学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薛如琪
女
安徽大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颜嘉怡
女
东北农业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 乳品工程专业
杨昌恒
男
昆明理工大学
冶金工程(菁英)
杨立萱
女
中南大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杨钰涵
女
南京工业大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姚和菲
女
太原理工大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姚旺
男
大连理工大学
能源化学工程
易博阳
男
中央民族大学
纳米材料与技术
易宏
男
天津工业大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阴湛清
男
北京工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余钦远
男
吉林大学
生物制药
张伯
男
北京化工大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张汕
女
大连理工大学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张贤碧
男
中南大学
应用化学
张小蕾
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
张欣雨
女
首都师范大学
化学师范
张子轩
男
西安交通大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赵佩铎
男
清华大学
化学工程
赵振艺
男
南京工业大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钟天
男
北京化工大学
化学工程实验班
周法戎
男
广东工业大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周久峰
男
清华大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周小雅
女
大连理工大学
催化化学与工程
朱嘉琦
女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应用化学
朱岳松
男
太原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朱泽文
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材料科学与工程
左嘉敏
女
青岛科技大学
制药工程
左宇豪
男
南京工业大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2022年大学生夏令营(第一批)优秀营员(B类)名单:
姓名
性别
本科学校
本科专业
白梓溢
女
北京林业大学
林产化工(制浆造纸工程方向)
曾雪成
男
清华大学
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
常思琪
女
苏州大学
纺织工程
陈唯业
男
南京工业大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英才班)
成垚
女
中南大学
应用化学专业
傅金凤
女
东北农业大学
乳品工程
高嘉骏
女
中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卓越人才培养班
古明朗
男
扬州大学
食品质量与安全
黄倩
女
昆明理工大学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李相锦
男
重庆大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刘安琪
女
天津大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刘德龙
男
南京工业大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刘如佳
女
延边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刘司农
男
中国海洋大学
化学
刘昭君
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马婕
女
湖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宋治昊
女
河北工业大学
海洋技术
孙婧欧
女
厦门大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王夏文
男
四川大学
生物工程专业
吴一农
男
西北工业大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武雪
女
南京工业大学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辛振华
男
同济大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寻之宇
男
南京工业大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杨一鸣
男
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杨越
女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矿物加工工程
姚伟健
男
石河子大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张城
男
河北工业大学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张永豪
男
青岛科技大学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钟兰兰
女
中国药科大学
药物制剂
朱佳真
女
青岛科技大学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请各位同学及时关注邮件通知,并按要求在5月30日(周一)12时前回复确认。
Ⅶ 关于中国石油大学考研问题
1、研一在黄岛,研二、三去东营
2、化工好找工作些,提前打听专业课考什么,大三开始就可以着手准备了
3、最好考一下,要不可能会受限
祝你成功~!
Ⅷ 考研求助
你可以跨专业报考复旦大学的历史学专业。这是全国统考科目,有国家统一的考试大纲,由国家统一出题,相对那些自主命题的专业,比较公平、简单。大家也都是同一个起跑线。
历史学考研考试科目为:政治、英语、历史学基础综合三门,历史学基础综合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将有机地体现在以上各部分之中。
一、以下是博仁历史学考研辅导老师根据多年的辅导经验推荐的历史学考研参考教材:
中国通史:
《中国古代史》(上册) 晁福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下册) 宁欣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 郑师渠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 王桧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 何沁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世界通史:
《世界上古史》 周启迪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中古史》 孔祥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近代史》 刘宗绪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现代史》 张建华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二、注意收集报考院校的信息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备考过程中要对报考院校信息进行收集,如历年的招生简章招生专业目录、复试分数线、复试要求等,对于报考院校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这样在备考的过程中可以朝着目标去复习、备考。
三、历史学考研复习的几点建议
1、对历史学知识点进行全面复习 ,重在基础
就试卷考察的内容而言,三年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部分内容趋于均衡。2007、2008年的历史学试题偏重于政治、经济内容,而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大概占了总分的10%左右,2009年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部分内容基本上趋于均衡,思想文化内容大概占了总分的20%多。所以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全面的复习,切勿忽视对思想文化内容的复习。
历史学考研试题考的是对基础知识记忆和理解,所以复习过程中要重点把握基础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就要对知识点进行全方面的分析,例如一次改革运动,要从背景、时间、过程、结果、性质、意义、影响、评价等方面去掌握,只有这样全面的分析一个知识点,才会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强化基础知识。
2、整理、总结知识点
无论是科班的考生,还是跨考历史学的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自己整理、总结知识点,辅导书可以作为参考,切忌买一本辅导书背背就一劳永逸了。自己整理、总结知识点的过程也是加深对知识点理解、记忆的过程。只有自己整理、总结了,才能在考场上对见过的题对答如流,考取高分。
3、以教材为本
在备考的过程中,一定要多看参考教材,要在通读、精读的基础上全面的了解、掌握课本上的知识点。自从2007年历史学改为全国统考以来,教育部考试中心没有指定参考教材,根据多年的辅导经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教材是很不错的参考教材。
4、注意知识点之间纵向和横向的联系
首先,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纵向的联系,纵向联系就是从时间推移的角度来考察历史事件的过程及因果关系,从而探索历史发展趋势。也就是说是相关知识点的发展脉络。比如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的演变,皇权与相权之争,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工业革命等。三年以来,考试中加强了对这一方面的考查,2007史料分析考查了自唐代以来科举制度的演变,2009年考查了19世纪以后全球民族国家建立的四次浪潮,所以,在复习过程中要对知识点的发展脉络有比较清晰的思路。
其次,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横向联系就是通过空间拓展的方式将某一历史现象与同一时间其他地区出现的类似或相反的现象进行类比分析;或者是将某一历史现象与同一时期的其他相关历史现象进行有机的联系和综合。比如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与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前都遭受了西方列强的入侵,在60年代都出现了改革运动等等,通过这种横向的联系比较,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也把握了历史的宏观面貌,2007年考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5、运用唯物辩证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
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运用运用唯物辩证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解决历史问题,总结历史的发展规律。
总之、在备考过程中既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强化,又要善于知识点之间横向与纵向,总结和梳理,总结历史发展规律,最后博仁教育祝您金榜题名!
Ⅸ 青年地质科技奖的授予情况
到目前为止 ,475名优秀青年地质工作者获此殊荣,其中授予金锤奖95名,银锤奖380名。同时有21名金、银锤奖获得者荣获了中国青年科技奖。“青年地质科技奖”已经成为中国地质学会的品牌,在地质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获奖者绝大多数已成为地质科技工作的骨干。(下附部分获奖者名单) 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1989年)金锤奖获奖名单
(5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毛景文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石彦民 大港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 李建潮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高延林 青海省科学技术委员会 董树文 安徽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银锤奖 (17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王安建 长春地质学院 马昌前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李小彦 西安煤炭科学研究院 李长江 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 李继江 山东省第三水文工程地质大队 李荣清 湖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朱玉磷 福建省闽西地质大队 汪振文 新疆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 张 韬 宁夏地矿局矿产地质调查所 张明泉 兰州大学地质系 张哨楠 成都地质学院 张德润 地矿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杨闽中 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院 罗 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黄绍甫 广西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 聂风军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康豹成 河北省综合研究地质大队 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届青年地质科技奖(1991年)金锤奖获奖名单
(7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石昆山 河南省地矿厅第三地质探矿队 汤良杰 地质矿产部西北石油地质局 吴景勤 核工业总公司华东地质勘探局 陈 骏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周国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徐学纯 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 晏建国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西南地质勘查局 317 银锤奖 (31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万渝生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王会祥 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地质研究大队 王英民 成都地质学院 王鹤龄 湖北地质实验研究所 刘金山 湖南地矿局 405 队普查分队 刘蒙华 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 华佑南 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研究所 朱筱敏 石油大学石油地质系 朱儒峰 内蒙古地矿局第二区调队一分队 阮利民 冶金部第一地质勘查局地质探矿技术研究所 吴澄宇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张超群 广东茂名矿产公司 李乃胜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李兆慧 河南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队 周 翊 中南工业大学地质勘查及城乡建设工程系 林畅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罗先熔 桂林冶金地质学院 郑国东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侯建军 北京大学地质系 段太忠 江汉石油学院地质系 郝梓国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报编辑部 栾文楼 河北地质学院 殷跃平 地矿部环境地质研究所 秦克章 有色金属总公司北京地质研究所 耿 弘 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阎子忠 宁夏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 黄建闽 建设部综合勘查研究院 舒 航 冶金部第一地质勘查局地质探矿技术研究所 蒋少涌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潘 懋 北京大学地质系 戴凤岩 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中国地质学会第四届青年地质科技奖(1993年)金锤奖获奖名单
(9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陈践发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庞忠和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热研究室 侯增谦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胡雄健 浙江省地矿局第七地质队 赵文智 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徐锡伟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郭英廷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 黄润秋 成都地质学院工程地质研究所 温 宁 地矿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 银锤奖(30名以姓氏笔划排列)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王 剑 地矿部成都地质研究所 王恩志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 王照林 山西省地矿局 215 队物探分队 韦星林 有色总公司江西地勘四队三分队 甘盛飞 沈阳黄金学院地质系 曲国胜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任书才 河北省地矿局第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刘代志 中南工业大学地球物理勘察新技术研究所 刘树文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杜杨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研处 李延河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邱小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区划室 何思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探工系 汪东波 有色总公司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 张光辉 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 陈衍景 北京大学地质系 邵益生 建设部城市地下水资源研究中心 苗培森 山西省地矿局区调队 罗 强 西南石油学院 周平根 地矿部环境地质研究所国土地质研究室 周永章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分部 胡 凯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郜建军 地矿部石油地质研究所 贺安生 湖南省地质研究所 郭正堂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黄运飞 中国兵器工业部勘察研究院 蓝先洪 地矿部海洋地质研究所 赖旭龙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古生物教研室 蔡耀军 水利部能源部长江勘测技术研究所 漆家福 石油大学 (北京)地球科学系 中国地质学会第五届青年地质科技奖(1995年)金锤奖获奖名单
(共1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王宗起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朱立新 地矿部物化探研究所 吴吉春 南京大学 周瑶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郑永飞 中国科技大学 姜钦华 北京大学地质系 胡圣标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郝 芳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秦四清 中航勘察设计院 舒 航 中国矿业大学 银锤奖 (共4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万 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于青春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方维萱 有色西北地勘局物化探总队 王 驹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王 清 长春地质学院 王京彬 有色北京地质研究所 冯庆来 中国地质大学 任战利 西北大学地质系 刘 震 石油大学(北京) 刘小宇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刘晓春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孙晓明 中山大学地质系 许文良 长春地质学院 宋 彪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张正伟 河南地质科研所 张祖海 江西有色地勘局地研所 张晓培 长春地质学院 张献民 河北地质学院 李江海 北京大学地质系 李建平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杨夕辉 云南地矿局三队 沈树忠 中国矿业大学 邵龙义 中国矿业大学 陈松岭 中南工业大学 周乐尧 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院 屈建军 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所 施 斌 南京大学 闾国年 南京大学 唐金荣 冶金勘察研究院 唐胜利 煤炭科学院西安分院 贾爱林 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章雨旭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续世朝 山西地勘局区调队 银剑钊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所 黄 海 地矿部地质技术勘查院 龚汉松 海南地矿开发局高新爆破技术公司 傅雪海 江苏煤田地质勘探研究所 彭少梅 广东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蒋泰然 地矿部石油地质研究所 解习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学会第六届(1997年)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获奖名单
(共1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何庆成 地矿部环境地质所 李功伯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苏俊青 大港石油地勘院 林承焰 石油大学 ( 华东) 范洪海 华东地质局 270 所 侯泉林 中科院地质所 徐义刚 中科院广州地化所 高 俊 地矿部地质研究所 董国臣 河北地勘局 潘葆芝 长春科技大学 银 锤 奖 ( 共 40 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于学峰 山东省第二地勘院 毛先成 中南工业大学 王文武 化工部辽宁地勘院 王世泽 西南石油局 王建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王春亮 山西地勘局 216 邓吉牛 有色北京地质所 田升平 化工部化学矿产院 全裕科 华北石油地质局规划设计院 刘 杰 宁夏石炭井矿务局 刘再华 地矿部岩溶地质所 刘俊来 长春科技大学 孙友宏 长春科技大学 朱云鹤 地矿部南京地矿所 汤 彬 华东地质学院 邢红星 第三地勘局勘查院 吴培康 石油勘探开发中心 张立东 地矿部沈阳所 张伯友 中科院广州地化所 张招崇 地矿部地质所 张振福 山西地矿局地调队 李 晓 中科院地质所 李志群 有色西南地质所 李俊建 地矿部天津地矿所 杨学明 中国科技大学 杨忠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杨振宇 地科院地质力学所 肖举乐 中科院地质所 陆建军 南京大学地质系 陈远荣 桂林矿产地质院 陈海弟 中南地勘局 侯恩科 西安矿业学院 施泽进 成都理工学院 柳建新 中南工业大学 赵 平 中科院地质所 徐贵来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聂高众 国家地震局地质所 顾雪祥 成都理工学院 赖绍聪 西北大学地质系 薛良伟 河南省地科所
中国地质学会第七届(1999年)青年地质科技奖获奖名单
金锤奖8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 作 单 位 刘财 长春科技大学地球物理系 刘福来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 孙占亮 山西地勘局区调地质队 陈国忠 甘肃地勘局第三地质队 周翠英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 秦克章 有色总公司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 蔡忠 石油大学(华东)资源系油藏地质研究所 谭永杰 中国煤田地质总局 银锤奖26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作单位 于海峰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王骏 中国新星石油公司规划院勘探所 王常明 长春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 王登红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所 刘国平 有色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 李忠 中国科学院地质所 李国平 河南有色地勘局地质所 杨晓平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杨晓明 化工部辽宁地质勘查院 邱检生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陈汉林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周训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与环境工程系 周绍智 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 武威 建设部综合勘察设计院 姜月华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贺文华 湖南省地勘局418队 凌水成 湖南有色地质勘查局 徐扬青 煤炭部武汉设计研究院 徐旭辉 中国新星石油公司实验地质研究院 康凤新 山东省地勘局地矿处 麻土华 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 黄同兴 广西地质调查研究院 赖健清 中南工业大学地质系 谭承军 中国新星石油公司西北石油局规划设计院 黎良杰 中航勘察设计研究院 魏祥荣 核工业华东地质局二七O研究所 中国地质学会第八届(2001年)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
(1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作单位及职务 化建新 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 王 成 核工业西北地质局二一六大队 孙继敏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朱自强 中南大学应用地球物理所 汪东波 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 周新源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郑和荣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祝文亮 天津市大港油田公司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研究中心 郝世俊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 廖立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银锤奖(42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作单位 马 明 长江委综合勘测局长江岩土工程总公司 王惠初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史长义 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研究所 刘 敏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系 刘长礼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刘传虎 胜利油田有限公司物探研究院 刘贻灿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地质研究所 刘海泉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山东总队 匡立春 新疆油田公司测井总监 吕修祥 石油大学(北京) 吕晓光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吕新彪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 纪友亮 石油大学(华东) 许强 成都理工大学 闫相宾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吴德文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 张永波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张起钻 广西有色地质勘查总院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张德民 广东煤炭地质局(广州中煤江南基础工程公司) 李青 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科技处 李晓昭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杨计海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南海西部研究院 汪时成 中国石化新星公司 陈占成 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 陈建文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周志芳 河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虎维岳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水文所 郑建平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姜在兴 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赵英俊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唐书恒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第一勘探局 唐建明 中国石化新星公司西南石油局第二物探大队 唐辉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徐学义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秦玉英 中石化新星石油公司华北石油局井下作业大队 符巩固 湖南省地质调查院湘东矿产地质调查所 曾义金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德州钻井研究所 曾大乾 中原石油勘探局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温书亮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勘探研究院 董云鹏 西北大学地质系 鲁安怀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翦知湣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 中国地质学会第九届(2003年)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名单
(7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作单位 邓运华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刘四新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何宏平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尚彦军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秦明宽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龚士良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谢用良 中石化西南分公司勘探处主任工程师 银锤奖名单(34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作单位 万余庆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 云露 中石化西北分公司勘探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地勘所 毛德宝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王玉往 有色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 韦国深 广西地质勘查总院 丘学林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甘行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 刘亮明 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刘继东 甘肃煤田地质局 孙焕泉 胜利油田有限公司 况军 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吴文鹂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吴珍汉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张发旺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张光学 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李天斌 成都理工大学 李细根 核工业二一六大队四分队 邱楠生 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陆现彩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副教授 陈昌彦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周建波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周荔青 中石化股份公司华东分公司 武恒志 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部分院 侯读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姚建明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185队 徐贻赣 江西省地矿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 桑树勋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袁训来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郭建强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 焦鹏程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所 韩士洲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 韩颖 山西省地质调查院太原分院 雷从众 新疆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厂 谭成轩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届(2005年)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获奖名单
(1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作单位及职务 刘刚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研究所 刘志飞 同济大学 江同文 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李素梅 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苗爱生 核工业二0八大队二分队 夏群科 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庹先国 成都理工大学科技处 鹿化煜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潘彤 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 戴福初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银锤奖名单(4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作单位及职务 李文勇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矿产所 甘甫平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刘红樱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徐宏峰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浙江总队 陈晓东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张元动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代世峰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陈正乐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赵志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学院 程国明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何高文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矿产地质调查所 张进德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张异彪 上海海洋石油局第一海洋地质调查大队 张守林 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 聂振龙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杨振京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程建远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地震勘探研究所 覃建雄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学院 张生根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马保松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杨文清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一八六队 于 军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环境地质研究所 琚宜太 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二局 沈春勇 中水顾问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地质分院 杨自安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北京资源勘查技术中心 王文峰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王岳军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刘光祥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许以明 湖南省湘南地勘院地质调查所 陈志宏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胡新丽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彭和求 湖南地质调查研究院 李国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调查研究院 陈仁义 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 张延军 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 冯亚生 海南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 王秉璋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区调分院 王昆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地质分院 汪 珊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谢文卫 国土资源部勘探技术研究所 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一届(2007年)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获奖名单
(1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作单位及职务 于翔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王书来 北京矿产地质调查院 祁生文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李三忠 中国海洋大学 周心怀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温志坚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葛晓立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董月霞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冀东油田分公司 覃小锋 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 韩忠 武警黄金部队第六支队 银锤奖名单(4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作单位及职务 万玲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丰成友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仇建军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大队 牛富俊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王之军 中非地质工程勘查研究院 王清华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 叶晓滨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任云生 吉林大学 刘东辉 福建省121煤田地质勘探队 刘忠群 中国石化华北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刘陶勇 核工业二一六大队 江山红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钻井研究所 闫臻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何卫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何黄生 江苏煤炭地质局物测队 张永双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张礼中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张传林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张吉寿 云南地矿资源股份有限公司 张家菁 江西省地矿局赣东北大队 李连生 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 李铁军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单玄龙 吉林大学 和志军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南方地质调查所 林全胜 福建省闽西地质大队 武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郑元平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金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侯树仁 核工业二〇八大队 赵振宏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徐品 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晏鄂川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翁爱华 吉林大学 袁文伟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郭华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郭彦民 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高文龙 北京国电华北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黄伟强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 董瀚 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 廖忠礼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Ⅹ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厦大,武大哪个好
厦大好
武大的败落与厦大的辉煌
这是我本科时的同学写的,他当年通过了N轮面试进了厦门厦新工作,经历了武大又见到过厦大,在这个题名上我想他还是有些发言权的。他怀有对武大的深厚感情,希望做了睡马上的牛氓,能对武大的崛起起一份力。
正文:
武汉大学与厦门大学这两所高校在很多地方都有共同点, 比如同有全国风景最美丽的校园, 比如同是文理综合性的大学, 比如同位于二线城市,比如很多吃螃蟹的做法等等而且师资间的流动也让两所学校颇有不解之缘.最关键的是听说前不久爆出了厦大挖走武大的第一名嘴——赵林老师的新闻,一个如此让人信任,让学生如此崇拜,在武大得到巨大拥戴的老师的离去是为什么呢。不知道!但一 定是有原因的。武大是我的母校,我在其中生活四年。由于朋友的原因,也常去厦大。去过厦大几次后,对于厦大的很多管理方面的做法赞叹不已。下面我就自己所了解的试举几例,浅显一谈。
1. 食堂
民以食为天!先说食堂。厦大本部食堂有五个, 风味不一, 有自助, 有套餐,有风味小吃,也有炒菜,拉面供应。可以说全国各地风味在此皆可寻见. 走进厦大的食堂, 最抢眼的感觉是干净, 整洁. 让前来就餐的人神情顿时为之一爽, 食欲大增. 干净的不仅是餐桌, 打饭的师傅也是芙蓉(是清水出芙蓉,不是芙蓉姐姐的芙蓉)的脸蛋, 雪白衣衫啊. 让人对菜的卫生大为放心. 菜的味道也是两个字: 精致, 从未听说饭菜里出现天外来客. 而且这里的食堂有一层楼专门是民族食堂, 可谓体贴入微啊. 来这里吃了几次饭, 让我对之艳羡不已.
据有人评述: 武大的食堂梅园性价比低, 贵得没有道理, 桂园的饭菜除了偶尔有沙砾出现尚算勉强, 武测的食堂二楼是可以的, 虽然贵, 但性价比不算低. 武测一楼的食堂, 一年四季从不见更换品种. 民族食堂的师傅有些彪悍, 冷艳秋霜之势丝毫不输于“灭绝师太”, 多次出现天下围攻之势.武水的食堂可算较优。湖医就不太了解了,惭愧。
2.宿舍
厦大的宿舍估计是可以上全国的高校学生羡慕的. 寄宿人数4. 2. 1阵形(本科生4人间, 研究生2人间, 博士生1人间), 所有的宿舍里面都有空调(这一点让我很是费解, 其实厦门的气候是非常适宜的, 不像武汉的冷热无常, 有些浪费啊). 每一楼层都有免费的供水设备,学生取用热水免费. 每一楼层都有带有热水器的澡堂, 凭卡使用.武大的宿舍多为6. 4.2 阵形(本科生6人间, 研究生4人间, 博士生2人间). 尽管武汉的天气冬天阴冷无比, 夏天更是有幸名列三大火炉之一, 但空调是不敢想的事情, 唯有图书馆和个别教室有空调, 于是天气极冷或极热之时, 学生们相当好学, 图书馆总是人头涌动. 大家都是拿着书本去图书馆自习, 想看图书馆图书的同学反而是三顾而不得入. 当然武大虽然不是每一楼层都有热水澡堂, 但每一校区还是有一个的, 冬日经常可见龙队长舞的景象. 由于热水供应处只有一处, 于是很多同学冬天的时候都会自购热水器来烧水. 功率超额, 违反校规, 学校的保安经常猫抓老鼠似的搜查. 遇到热爱学校, 又热爱论理的同学常 有“恶战”.
3, 卫生间
现在流行细节决定成败, 很多领导考察城市也喜欢考察厕所. 我们也来做个对比. 厦大的教学楼中的卫生间(这里讨论的全是Man’s room)全部是感应式的, 比较先进, 卫生也不错. 没什么好说的.需要说的是全校楼区的卫生间居然都是同一个档次的。是因为民主意识呢?还是因为钱多? 武大的卫生间马桶质量各楼不一样, 最好的是行政楼(校长办公区)和”逸夫”楼的. 其他教学楼的相对较差, 卫生条件尚算可以.
4. 游泳池
武大在三校区( 原武测)有一个游泳池, 每小时收费8元. 除了澡堂中偶尔丢失财务外, 其他条件尚可.在校期间本来痛下决心要学会游泳的,可天不遂人愿,游泳池居然出了事故,带走了一位同学,后来关门了。 后来又开了。
厦大的很多建筑都是占了校友的光,游泳馆也不例外,是一位叫王清明的校友捐资而建,故命名“清明游泳馆”,而且建成后为福建省最大的游泳馆。既有室内,也有室外的,条件极为优越。只要是在校师生, 有健康证就可以随时光顾.
5. 图书馆
图书馆是大学的象征之一,不得不提. 就图书馆的最大功能藏书而言两者都很丰富. 但在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上来说,武大图书馆就颇为不如了。厦大的图书馆是一个让一个武大人不得不感叹的地方。在图书外借方面,厦大的一个图书证最多可以借到40本图书,为期最长三个月。馆际互借做的也是很好,其他图书馆的书在登记后几天的时间内就会通知你去取书。在阅览方面, 厦大图书馆所有的图书都可以方便的阅览,因为不管是阅览室还是流通室里面都是一半图书架, 一半书桌,供阅览之用. 而且书桌的布置极为有趣, 都是分散的折行隔间, 书架散布其中, 学生读书互不影响. 这应该主要是得益于图书馆较为开阔的原因.
另外有个细节提一下, 厦大的图书馆中免费供应纯净水,深悉对图书饥渴的同学们也会口腹饥渴的道理。
以上是对于两个学校外在表现的一些直观印象,感觉可谓大为不同。这些外观表象的背后恐怕就不是细节的问题了。这是一个系统管理的工程,也是一个学校对于学生的态度和办学理念的具体表现。对师生的服务到位与否体现出的校方对于师生的尊重与认真程度, 由此推之, 可见其对于教学与科研的态度及贡献.
厦大的所有举动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特别突出。如果要对这篇文章写的深刻, 可以从师资, 引资, 培养的学生的成就等方面做深入的研究. 但限于篇幅和时间, 就此打住.在这里, 作为一个武大毕业的人,我想多说两句. 一个大学的核心是教学与科研, 这两者的对外体现实力的是他的学生与老师, 前者为一个民族的未来培育希望, 后者为一个国家的今天提供支撑.. 但这背后最大的推手是大学校长. 一个校长之于学校如同一个司令之如军队. 他对于学校的发展影响是相当巨大的, 尤其是在我们国家这种行政为首的教育管理体制下. 比如80年代的刘道玉老校长, 那是一个让败落的武大辉煌一时的校长, 那是一个让武大找到昔日雄风与自信的校长, 那是一个教育理念超出时代的校长, 那是一个有着伟大人格与尊严的校长. 那是一个属于学生的校长. 遗憾的是我没有机会经历那样一个时代, 但<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 这本书深深的打动了我(这里强力向在校的学生们推荐), 让我看到一个学者校长的伟大魅力. 80年代出台的一些吃螃蟹的做法至今武大受益无穷.今天的校长们想的最多的可能是怎么多申请两个博士点, 怎么多抢一些项目, 还有怎么多建两个大的工程.
对于厦大的校长本人未曾接触过,但我想这并不妨碍我去了解他。让我们来看看厦大校长的访谈录,了解一下这位崇尚朴实的校长的办学理念吧。
《第一财经日报》:你提出高校要培养社会精英,这与高等教育平民化方向是否相左?
朱崇实: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我们应该承认,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是要满 足市场的需求,也是社会一个很大的进步。但要注意高等教育还有另外一面,就是它还要培育社会精英。社会精英有一个特征,就是把社会利益看得高于个人利益,把长远利益看得高于眼前利益。他有非常高非常好的个人素质,能够团结周边的人共同奋斗,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站在时代和社会的前列。这些人的理想和追求已经不是简单地满足市场的需要了,他有着更高的目标和追求,所以培养社会精英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也要关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这个社会没有若干个学校把培养精英人才作为它的目标,这个社会就糟糕了。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精英教育?我的理想是:我们要培养这样一批人:他不是简单地根据市场需求来设计自己的人生目标,他的追求和理想超越现实,有引领社会的能力,他们把社会利益看得高于个人利益,把长远利益看得重于眼前利益,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愿意脚踏实地去实现理想而奋斗。
我经常在思考,为什么我们现在一些学生把追求金钱、追求“社会能给我什么”来作为自己考虑的首要东西,而不能把“我能给社会什么”来作为自己的追求?所以,在我看来,如果高等教育只是简单地把满足市场需求作为自己目标,那么,这个社会是危险的。中国一定要有若干个一流大学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精英,如果一流的大学都没有办法做到这点,那么等到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时,可能就会有一代甚至几代人被耽误。
记得有一期武大校报登载了武大校长的办学理念, 具体文字不记得了. 但大意记得很清楚. 好的大学就是要为社会提供一批政治家, 军事家, 科学家。。。。。。(看来大学就是要为社会提供一堆“家”的.不知道大学与技能培养学院到底有什么区别,不知道这是大学的结果还是目的。。。。。。)
记得快要毕业的时候, 我在一个教室聆听武汉大学校长刘经南的成功经历. 听到了很多, 比如多吃亏终会变福的古代圣人智慧. 比如相信自己, 一路向前…… 有感于时, 我提了一个有些尖锐的问题: 校长先生刚才讲了很多勇往直前的例子, 让我备受鼓舞。进很重要,但退也很重要。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一个人准确的把握自我, 懂得进退是相当关键的。比如说三国之马谡之所以败师街亭, 我认为不是他的才情不足, 乃是因为他深通经略(要相信诸葛亮的眼光),但非帅才。 做了统军之人, 也就丢了性命。又比如刘道玉校长, 当年力辞教育部长的职务, 而选择了校长, 奠定了非凡的事业。 这就是他明白
自己性格不善为官, 如果他为官,无疑会比他当校长的时间更短。那刘校长, 您在当时选择从实验室走向校长室的时候如何抉择的呢,为什么选择了进而不是退? 为什么认为自己能干好校长这个位子呢? 当时刘校长的回复让我颇为失望, 具体答复已不记得。 但大意是做校长是一个挑战,我喜欢挑战云云。听完回复,为了礼貌的表示的我的态度,我当即拂袖而去。
不断进取的性格确实让人敬佩, 但这种攀登的精神为什么不能在自己所熟悉的学术领域呢, 科学界的挑战可是不计其数啊。 如果说刘翔因为喜欢挑战而冷要去当国家体育局长的话, 我们就不得不怀疑这种挑战背后的动机所在了。
一个仰望天空与低头思考的校长,正打造着一个真正把学生当作主人的学校,这就是厦门大学。一个喜欢“挑战”与实用主义的校长,正让学生缅怀着曾经辉煌的学校,这就是武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