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世界各地近五年之内全部的石油泄漏事件有哪些
2002年11月,利比里亚籍油轮“威望”号在西班牙西北部海域解体沉没,至少6.3万吨重油泄漏。法国、西班牙及葡萄牙共计数千公里海岸受污染,数万只海鸟死亡。
2007年11月,装载4700吨重油的俄罗斯油轮“伏尔加石油139”号在刻赤海峡遭遇狂风,解体沉没,3000多吨重油泄漏,致出事海域遭严重污
1999年油轮漏油事故 道达尔集团被判赔2亿欧元
2000年7月,巴西石油公司的400万公升的原油泄漏到伊瓜苏河的一条支流内
2001年3月31日丹麦沿海漏油事故危及大量海鸟
2002年11月18日油轮泄漏污染蔓延 西班牙西北海岸受威胁
㈡ 油田当中最大的渗透率有多少达西
油田当中最大的渗透率有多少达西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年产油气当量突破6000万吨高点,创下我国油田年产量新纪录。作为过去低压、低渗透、低丰度的“三低”老油田,长庆油田通过技术创新化解难题,不断突破地质勘探理论和技术,同时实现科学管理,在近年来焕发出新风貌。
12月27日10时,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生产指挥中心的大屏幕显示:今年以来,生产原油2451.8万吨、生产天然气445.31亿立方米,年产油气当量突破6000万吨高点,达到6000.08万吨,创下我国油田年产量新纪录。
已经有50年开采历史的长庆油田可谓“大器晚成”。从1970年油田成立到上世纪末,长庆油田产量长期在百十万吨徘徊。然而,这个老油田进入新世纪后却焕发了新风貌——2012年,成为我国第一大油气田,目前已累计贡献油气当量超过7.6亿吨;作为我国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基地,长庆油田肩负着50多个大中城市供气任务,自1997年正式向外供气以来,已累计生产天然气4686亿立方米,相当于替代了5.62亿吨标煤、减少碳排放物15.29亿吨。
技术创新显身手
化解低压、低渗透、低丰度难题
2000年,长庆油田的油气产量首次突破500万吨。此后,长庆油田的产量连续20年一路攀升——2003年突破1000万吨,2007年突破2000万吨,2009年突破3000万吨,2011年突破4000万吨,2013年突破5000万吨。今年突破6000万吨高点,跃上中国单个油田产量的历史新高度。
这样一个老油田,为啥能创下年产油气当量6000万吨的奇迹?
“过去,长庆油田一直发展不起来,主要原因在于其地质资源禀赋不好,蕴藏的油气资源以低压、低渗透、低丰度的‘三低’资源为主。”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高春宁逐一解释道:
“低压”——油藏的压力系数大于1,油井才会有自然产能,而长庆油田储层的压力系数只有0.6—0.9,是常规油田的1/3—1/2,即使采取人工加压,净产量递减速度也很快;
“低渗透”——国际上把渗透率小于50个毫达西的油田称为低渗透油田,而长庆油田70%的储层渗透率小于1个毫达西,“家里用的磨刀石,5秒钟水就可以渗入,而把水滴在长庆油田储层岩心上,1分20秒才能渗完,从比磨刀石还要致密的岩石中挤出油,难度可想而知”;
“低丰度”——常规油田储层一般为几十米甚至数百米,而长庆油田储层厚度一般为10米以下,导致单井产量非常低,要想上产,就只有多打井。
国内外没有先例,无现成经验可循。对长庆油田来说,无论是生存还是发展,首先要解决“三低”问题,而最有力的方法就是创新。
优化射孔工艺、油层压裂改造、油田注水开发、油田动态监测、注水油藏研究、采油工艺、油气集输工艺、丛式钻井……通过研发8项配套技术,推进提高单井产能、稳产及提高采收率、提高整体开发效益三大系列技术,安塞油田全面解决了从地面到地下、从钻井到采油、从投入到产出等效益开发问题,不仅形成了年产300万吨的产量,还创造了中国石油历史上第一个被正式命名的开发模式——安塞模式。
像这样的创新之举还有很多:不断创新压裂技术,解决低渗透难题。如今,长庆油田的体积压裂工程技术指标可以比肩国际先进水平,单井最大入地液量7万立方米,入地砂量1.2万吨,单井改造段数48段248簇,4项指标均创下国内最高纪录;低渗透开发极限也从10个毫达西降到1个毫达西、0.5个毫达西;自主研发形成的DMS可溶球座压裂工具、EM30滑溜水压裂液,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比国外同类产品费用低50%—60%,成为中国石油的技术利器。
有高精尖技术的“加持”,长庆的油田一个个再现活力了。曾经试采5年、单井日均产量仅0.587万立方米的苏里格气田当初普遍不被看好,如今不仅活了下来,还活出了精彩——2012年,苏里格气田超越塔里木克拉2气田,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气田。
理论创新添底气
地质勘探理论和技术突破助力稳产高产
石油领域有句话叫“储量为王”。长庆油田能够连续多年实现增产,并最终站上6000万吨新高度,地质勘探理论和技术的不断突破是重要基础。
长庆油田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付锁堂说:“说到底,储量是生存和发展的根基。通过勘探理论和技术的不断突破,鄂尔多斯盆地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聚宝盆’,这也是我们发展的底气。”
“一棵大树长得越高,根就越要扎得深。”长庆油田勘探开发事业部副经理姚泾利告诉记者,50年来,长庆油田从最本源、最基础的研究入手,创新形成了六大地质理论,推动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持续实现大突破、大发展。
比如,长庆油田发展了古地貌油藏成藏理论,形成了“远源供烃、多级输导、地层构造圈闭、油藏立体分布”的新认识,突破了高地、古河勘探禁区,通过坚持“上山下河、纵向拓展”的勘探思路,发现了多个侏罗系油藏群,其中就包括拉开鄂尔多斯盆地大规模石油勘探开发帷幕的马岭油田。近年来,依托这一理论创新,每年新增高效储量都超过5000万吨。
“在地质理论不断突破的同时,我们集成创新的地球物理关键技术也有力支撑了油气田勘探和开发。”高春宁说。这些年,长庆油田首创的井炮与可控震源联合激发、无线节点仪接收的黄土塬区宽方位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解决了巨厚黄土塬地震波吸收衰减严重、成像差的世界性难题,准确预测了油气富集区,有效支撑了规模储量落实和高效勘探开发。
地质勘探理论和技术的创新,让长庆油田在实现6000万吨高产后有望继续稳产高产。截至目前,长庆油田已累计探明石油储量59亿吨、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4万亿立方米,占国内累计探明油气资源总量的20%。石油勘探连续10年新增探明储量超过3亿吨,天然气勘探连续14年新增探明储量超过2000亿立方米,新增油气探明储量占中国石油新增储量的50%以上。
管理创新见实效
实现生产效率的极大提升
长庆油田的困扰是整体储量大但是单井产量小,想上规模只能多打井,这样一来,成本就会更高,产品竞争力就会打折扣。“解决这一难题,只有靠科学管理,靠先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实现省心、省时、省力、省人、省钱的‘五省’。”付锁堂说。
长庆油田党委组织部(人事部)部长王琛说:“按照现代化国际‘油公司’模式,长庆油田不断解放思想、持续深化改革,实行‘充分授权、分级负责、过程控制’的管理机制,实现了生产效率的极大提升。”
地上机器人,天上无人机。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也是长庆油田实现“五省”的有力帮手。
早在2014年,长庆油田就在全国石油系统首推无人机巡井工程。陇东、陕北等油区作为无人机巡井的试验田,过去人工巡视一天才能完成的工作量,现在一小时就能完成。目前,长庆油田已将无人机巡井技术应用到生态环境、治安巡查、井站与输油气管线安全及泄漏监控等多个方面。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让今天长庆油田的许多场站已经实现无人值守。据西安长庆科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夏政介绍,仅2017年至2019年,长庆油田就实施了油田中小型场站无人值守改造1019座。
通过工业化、信息化相融合,长庆油田将油气田的勘探、开发、生产、集输、生产辅助等环节全部“装进计算机”进行管理,大大提高了生产和工作效率。目前,长庆油田的油田数字化率已达96.7%、气田数字化率达到100%。
“年产油气当量从2000万吨增至6000多万吨,管理油水气井由2.36万口增至8.9万口,长庆油田的用工却一直保持在7万人。”付锁堂感慨,体制改革和两化融合双管齐下,让长庆油田的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大大提高
㈢ 地球上的石油存量多不多人类还能够使用多久呢
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探索到的石油储量越来越多,甚至超过之前几十年的石油消耗量,因此总会给人这样的错觉,为什么总说石油紧缺,但随着消耗石油储量却越来越多,这就是原因之一。
随着发展能源结构也越来越多元化,尤其是对于清洁能源的使用越来越多,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尤其是人类研究的可控核聚变,如果有一天真正地实现了,那么就不需要依赖化石能源,因为使用核能的效率非常高。虽然现在一直都在宣扬着石油即将枯竭,但真实情况是发现的石油储备越来越多,现在的石油再使用个几十年都没问题。当然谁也不知道几十年后能源结构会变成什么样,是否还会发现更多的石油储备。
㈣ 每年挖掉1200万吨石油,地下会被采空吗
每年挖掉地下1200吨石油,地下是容易被挖空的。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能源物质,对于我们人类而言,特别的重要。石油由于大部分在特别深的地底下,或者海底下,如果每一年都从地底下挖出太多的石油出来,这是完完全全有可能导致地底下被挖空的。最好的一个例子,就是现在有一些城市开始出现地陷的现象。这就是人类大量取用地下水而造成的特别严重的结果,很多的管子插入到地底下去,水被源源不断的抽出来,当抽出的水量特别大的时候,地下就没有别的东西能够补充那些空隙,这就导致地下变空了。加之地上的建筑物越来越多,地面承受不住那么大的重量,那样会导致地陷。而城市的地陷和石油大量挖掘导致的地陷,其结果是一样的,都会破坏我们的生态环境,影响我们的居住条件,造成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
我们要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资源,合理利用,不浪费。
㈤ 全球重大的石油泄漏事件
2006年3月10日在美国阿拉斯加该州北部普拉德霍海湾地区发生一起重大石油泄漏事故,超过1000吨(共6357桶)原油从输油管中泄漏并污染了附近约84亩的苔原地带。这次事故造成了大批周围海洋生物及海洋大批死亡,附近的渔业损失近千万美元。同时油轮失事和海上油田井喷等事故也是海洋石油污染的重要源头。近20年来,已发生多起超级油轮事故,如1967年3月"托利卡尼翁"号油轮在英吉利海峡触礁失事是一起严重的海洋石油污染事故。该轮触礁后,10天内所载的11.8万吨原油除一小部分在轰炸沉船时燃烧掉外,其余全部流入海中,近140千米的海岸受到严重污染。受污海域有25000多只海鸟死亡,50%~90%的鲱鱼卵不能孵化,幼鱼也濒于绝迹。
1978年超级油轮"阿莫戈·卡迪兹"号在法国西北部布列塔尼半岛布列斯特海湾触礁,22万吨原油全部泄入海中。
直至目前,最严重的海上油田井喷事故是墨西哥湾“Ixtoc-I”油井井喷,该井1979年6月发生井喷,一直到1980年3月24日才封住,共漏出原油47.6万吨,使墨西哥湾部分水域受到严重污染。
1999年12月,在马耳他注册的"埃里卡"号油轮在法国西北部海域因遭遇风暴而断裂沉没。2万多吨重油泻入海中,导致该地区400多千米的海岸线受到污染,是法国遭遇的最严重泄漏石油污染海域事件。
在巴哈马群岛注册的"威望号"油轮11月13日在西班牙西北部加利西亚省海域搁浅后船体破裂,造成西班牙西北部海域严重污染。
2005年7月6日,一艘油轮与瓦尔河筑堤相撞,造成30多吨石油泄漏。
2007年11月10日晚,亚速海和黑海突起风暴,结果发生了创纪录的集体海难,共有7艘船沉没或搁浅。第一起海难发生在11日凌晨,装载4700吨燃油的 “伏尔加石油139”号油轮断为两截,致2000 吨燃油流入海中。另一艘装燃油的“伏尔加石油123”号油轮船体出现裂缝,幸亏被及时拖入港口,没有造成另一起泄漏事故。俄罗斯南部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靠近燃油泄漏事故发生地的海岸上,大约3万只鸟死亡,近4万只鸟被困在油污中。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行政长官说:"漏油污染破坏巨大,损失还无法估算,这就是一场生态灾难。"
2009年3月11日一艘货轮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附近海域遭遇风暴,导致燃油泄漏,船上搭载的部分装有化学品的集装箱落入海中,造成澳大利亚东北部数十个观光海滩被污染,周围养虾场均受不同程度污染。
2009年9月15日,因受台风"巨爵"袭击,一艘巴拿马籍集装箱船在中国珠海高栏岛水域搁浅,根据船方自报泄漏燃油50吨。事发海域被迫封闭,数千条渔船受影响。
石油污染对海洋环境、海洋生物危害极大,石油在海面上形成的油膜能阻碍大气与海水的交换;影响海面对电磁辐射的吸收、传递和反射;还会让风光绮丽的海滨沙滩满目疮痍,大煞风景。油膜减弱了太阳辐射进海水的能量,影响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被油膜玷污皮毛的海兽和海鸟,将失去保温、游泳、飞行的能力。石油还对海洋生物产生危害,它破坏细胞膜的正常结构和透性,干扰生物体的酶系,进而影响生物体正常的生理、生化过程。
很难找的啊,求采纳。
㈥ 中国石油消耗量是多少
根据国内数据,2011年消耗石油4.7亿吨,2012年消耗石油4.93亿吨,2014年国内石油消费量为5.08亿吨左右,呈每年都在增长的趋势。
注意:
我国社会经济在高速发展,石油必然成为发展途中的一个重要物品。据可靠统计,中国在2020年进口了约5.4亿吨原油,和中国石油总消耗相比,从国外购买石油高达了70%。这时候就会有很多人会问,中国的石油够用吗?石油储备是按步骤进行的,等我们遇到石油不够用的情况,就会启动储备的石油资源,用完了下次又重新储备。
随着世界科技飞速发展,对石油的消耗与需求量也逐渐的增大,人们也发现了这一事情的严重性,开始作出规划减少石油的使用量。国际能源署发布了(2025年净零排放全球能源行业路线图),警告各个国家停止发展与研究消耗石油的项目。
㈦ 从油井井口和输油管道泄露的“落地油”会造成哪些污染
石油从井底采出,一般是在井口经过简单的油水分离后进入石油天然气集输管线,凡是在采油生产过程中没有进入集输管线而散落在采油区地面的石油或从石油管线中泄漏出的石油(如不法分子从正在输油的管线上凿孔偷盗石油而引起的石油泄漏),通常叫做“落地油”。落地油通常是指在油井中的石油由于地下油层的压力过大而汹涌地喷出地面(这种现象叫“井喷”)。以前,在某些油井开始生产前(通常是新发现油区的第一口井),有意识地使石油从井口向外喷出,这种生产工艺叫做“放喷”,目的是为了“求产”,即观测记录这口井在一定时间(几小时或一天)究竟能生产多少石油?在井喷和放喷后总有一些石油无法回收(现在已经不采用这种方法了),这就形成了落地油。另外,在油井中总有一些设备,例如使石油从井底油层流向井口设备的油管、抽油泵的泵杆等,在将这些设备从井下取出时总有一些石油会散落在地面;石油管线和采油井的井口设备如果发生跑、冒、滴、漏,也有一些石油泄漏到地面。还要说明,有些不法分子为了偷盗石油,私自在井口将控制石油流出的阀门打开或在石油集输管线上凿孔,都会形成大量的落地油。2002年10月23日,在胜利油田阳1井,不法分子偷盗石油,打开井口控制阀门造成井喷和井喷后的事故现场。据估计,我国每年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的落地油约10万吨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千万元。
胜利油田阳1井因不法分子盗油造成井喷后的现场
落地油和地面的土壤形成混合物,其中石油的挥发成分进入大气会污染空气,随雨水或水流进入水体则污染水体。石油渗透进入土壤后,如果植物吸收了石油,会破坏植物的新陈代谢过程,或阻断植物需要的水分和养料,从而使植物死亡,植被破坏。而且被落地油污染的土壤在几年甚至几十年内都丧失农耕和畜牧的功能。
为了减少落地油,在石油开采和各种井下作业中采取一系列技术和设备防止石油的跑、冒、滴、漏。同时在管理上也有及时清理和回收落地油的制度和措施,已经将石油正常生产过程中的落地油减少到最少。但是不法分子偷盗石油的犯罪活动还是屡禁不止,应该引起全社会的警惕,因为损失的不仅是石油资源,而且还包括局部生态环境的恶化。
㈧ 世界各地近五年之内全部的石油泄漏事件有哪些
以下是最近40年来全球严重石油泄漏事件:
1967年3月,利比里亚油轮“托雷峡谷”号在英国锡利群岛附近海域沉没,12万吨原油倾入大海,浮油漂至法国海岸。
1978年3月,利比里亚油轮“阿莫科·加的斯”号在法国西部布列塔尼附近海域沉没,23万吨原油泄漏,沿海400公里区域受到污染。
1979年6月,墨西哥湾一处油井发生爆炸,100万吨石油流入墨西哥湾,产生大面积浮油。
1989年3月,美国埃克森公司“瓦尔德斯”号油轮在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湾搁浅,泄漏5万吨原油。沿海1300公里区域受到污染,当地鲑鱼和鲱鱼近于灭绝,数十家企业破产或濒临倒闭。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海洋污染事故。
1991年1月,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军队撤出科威特前点燃科威特境内油井,多达100万吨石油泄漏,污染沙特阿拉伯西北部沿海500公里区域。
1992年12月,希腊油轮“爱琴海”号在西班牙西北部拉科鲁尼亚港附近触礁搁浅,后在狂风巨浪冲击下断为两截,至少6万多吨原油泄漏,污染加利西亚沿岸200公里区域。
1996年2月,利比里亚油轮“海上女王”号在英国西部威尔士圣安角附近触礁,14.7万吨原油泄漏,致死超过2.5万只水鸟。
1999年12月,马耳他籍油轮“埃里卡”号在法国西北部海域遭遇风暴,断裂沉没,泄漏1万多吨重油,沿海400公里区域受到污染。
2002年11月,利比里亚籍油轮“威望”号在西班牙西北部海域解体沉没,至少6.3万吨重油泄漏。法国、西班牙及葡萄牙共计数千公里海岸受污染,数万只海鸟死亡。
2007年11月,装载4700吨重油的俄罗斯油轮“伏尔加石油139”号在刻赤海峡遭遇狂风,解体沉没,3000多吨重油泄漏,致出事海域遭严重污染。
㈨ 石油化工的污染
石油及产品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有海洋、江河湖泊、地下水污染。
石油污染最主要发生在海洋。据统计,每年通过各种渠道泄入海洋的石油和石油产品,约占全世界石油总产量的0.5%,倾注到海洋的石油量达200万吨~1000万吨,由于航运而排入海洋的石油污染物达160万吨~200万吨,其中1/3左右是油轮在海上发生事故导致石油泄漏造成的。我国海上各种溢油事故每年约发生500起,沿海地区海水含油量已超过国家规定的海水水质标准2倍~8倍,海洋石油污染十分严重。海洋石油污染危害是多方面的,如在水面形成油膜,阻碍了水体与大气之间的气体交换;油类粘附在鱼类、藻类和浮游生物上,致使海洋生物死亡,并破坏海鸟生活环境,导致海鸟死亡和种群数量下降。石油污染还会使水产品品质下降,造成经济损失
河流湖泊水体污染主要是受炼制石油产生的废水以及石油产品造成的。在炼油工业中,有大量含油废水排出,由于排放量大,常超出水体的自净能力,易形成油污染。另外,油轮洗舱水以及船舶在水域中航行时所产生的主要污染物油污,也会对水域造成污染。这些污染使河流、湖泊水体以及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甚至危害到人的健康。
随着石油的大规模勘探、开采,石油化工业的发展及其产品的广泛应用,石油及石油化工产品对于地下水的污染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石油和石油化工产品,经常以非水相液体(NAPL)的形式污染土壤、含水层和地下水。当NAPL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时,污染物将穿过地表土壤及含水层到达隔水底板,即潜没在地下水中,并沿隔水底板横向扩展;当NAPL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污染物的垂向运移在地下水面受阻,而沿地下水面(主要在水的非饱和带)横向广泛扩展。 NAPL可被孔隙介质长期束缚,其可溶性成份还会逐渐扩散至地下水中,从而成为一种持久性的污染源。
㈩ 石油什么时候会用完
每年全世界所消耗的石油总量大约为40亿吨,也就是说按照这个消耗速度,乐观一点能够供人类使用两三百年左右的时间。
一旦石油资源被消耗一空,就会严重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如今石油危机已经成为了很多国家的头等大事,所以为了减少石油消耗人们又相继开发出各种新能源来替代石油资源。除了能够帮助人们转移对石油的大部分依赖,更是为了让石油的可使用时间能够尽量延长。
当然造成这个延期的因素可能很多,能源专家会根据当前的探明储量和现代石油勘探技术做一个综合性的评估,然后根据当前石油消耗模型计算石油可以使用的时间,就像英国石油公司BP的专家们预估的一样,并不是说70年后石油就用完,因为有两个可能,一个是石油探明储量增加,另一个是人类石油消耗量增加,前者大于后者,那么这个期限一直都会推迟,后者大于前者,石油可能就会提前耗尽!
社会背景:
地球上的石油资源总量是有限的,总有一天会被消耗光。很多人都觉得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但其实石油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只不过它的形成通常都需要亿万年的时间,这对人类来说是等不那么久的,所以也可以说是不可再生了。
全世界的汽车每年所消耗的石油资源量是非常巨大的,而且不光是汽车,还有很多东西都需要用到石油资源。可能很多人都过比较好奇目前世界上的石油还能够支持人类使用多久。根据现有的资料表明,世界上已经探明的石油总储量大约是两千亿吨,再算上未被探明的石油,大概能有一万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