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的密度以及相对密度是多少
气体相对密度(15.6摄氏度,空气为1) 1.52.主要成分是丙烷.1.52g/L 密度不一样,0.66-068之间
Ⅱ 原油相对密度的介绍
原油相对密度一般在0.75~0.95之间,少数大于0.95或小于0.75,相对密度在0.9~1.0的称为重质原油,小于0.9的称为轻质原油。
Ⅲ 水和油的密度各是多少
水的密度是:1.0×10三次方。油是:0.71×10三次方。
水通常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沸点:99.975℃(气压为一个标准大气压时,也就是101.325kPa)。
凝固点:0℃
三相点:0.01℃
最大相对密度时的温度:3.982℃
比热容:4.186kJ/(kg·℃) 0.1MPa 15℃蒸发潜热:2257.2kJ/(kg) 0.1MPa 100℃
油是常温下为液体的憎水性物质的总称,由一种或多种液态的碳氢化合物组成(硅油有很大部分由硅氧化合物组成),与醇、酮和醚等碳氢化合物的区别在于油的组成部分不极化。与脂肪的区别在于组成油的化合物的分子长度和分子之间的连接比较小。
(3)什么是石油的相对密度扩展阅读:
化学上生物油属甘油,它们与脂肪的区别在于它们的熔点比脂肪低。
许多植物油被用来食用(比如菜油、向日葵油、橄榄油等)。动物油中用作食用油的相对来说比较少(比如鱼肝油),动物油与脂肪的区分也不十分明确。此外动物油还被用在工业中做润滑油、肥皂等。
水温降到0℃时,水结成冰,水结冰时几乎全部分子缔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巨大的缔合分子,在冰中水分子的排布是每一个氧原子有四个氢原子为近邻两个氢键这种排布导致成是种敞开结构,冰的结构中有较大的空隙,所以冰的密度反比同温度的水小。
Ⅳ 水、天然气、石油的密度的大小
国际上规定4度时纯水的密度为999.9720kg/m3,20度时998.2019kg/m3.天然气和石油是混合物,随组成不同密度也会不同,一般情况下测定的都是平均相对密度,石油一般再0.8--1.1kkg/m3之间天然气更复杂一些有气态和液态之分,但总体趋势低于0.6kkg/m3.
Ⅳ 地面油的相对密度定义
地面油的相对密度:
指在地面标准条件(20度,0.1MPa)下原油密度与4度纯水密度的比值。
原油密度是油藏工程计算和石油储量评价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性参数,但目前其模型预测方法还较少。通过对瑞利模型和指数预测模型公式的推导,利用济阳坳陷东辛油田辛11断块区实际流体性质的开发动态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了原油相对密度随开采时间变化的地质预测模型。模型研究表明,原油密度随开采时间的变化具有瑞利模型和指数模型2种变化规律,且瑞利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原油相对密度的开发动态,但2种模型在对原油密度进行预测时均受到油藏构造部位、开采层位以及油源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Ⅵ 石油气的主要成分 石油气主要物理性质是什么
1、主要成分:液化石油气是从石油的开采、裂解、炼制等生产过程中得到的副产品。液化石油气是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其主要成分包括:丙烷(C3H8)、丙烯(C3H6)、丁烷(C4H10)、丁烯(C4H8)和丁二稀(C4H6),同时还含有少量的甲烷(CH4)、乙烷(C2H6)、戊烷(C5H12)及硫化氢(H2S)等成分。从不同生产过程中得到液化石油气,其组成有所差异。
2、在常压条件下,液化石油气C3、C4成分的沸点都低于常温,容易汽化为气体,由于C5以上成分的沸点较高,在C3、C4等汽化之后仍以液态残留在容器之中,因此称为残液。我国民用液化石油气残液含量较高。
3、主要物理性质:相对密度:液化石油气是混合物,其相对密度随组成的变化而变化。一般认为,液化石油气气体的相对密度为空气相对密度的1.2~2.0倍;液态相对密度大约0.51。
4、液态体积膨胀系数:液态液化石油气的体积膨胀系数大约是同温度下水的体积膨胀系数的10-16倍。因此,在给容器充装液化石油气时,液相不得充满,而要留一定的空隙,以供受热体积膨胀时占用。
5、溶解度:溶解度指液化石油气的含水率。其特点是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由于液化石油气在水中具有一定的溶解度,因而在储罐、钢瓶等液化石油气容器的底部经常沉积着一定的水,需要定期排放。
6、浓度爆炸极限、最小点火能量、燃烧热值:液化石油气是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其浓度爆炸极限、最小点火能量及燃烧热值随组分的变化而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是,一般认为液化石油气在空气中体积浓度爆炸极限约为1.5%~9.5%,最小点火能量低于0.3毫焦耳,燃烧热值为92092~12139千焦/立方米。
7、电阻率:液化石油气的电阻率约为1011~1014欧*厘米。据测定,液化石油气从容器、设备、管道中喷出时产生的静电位可达9000伏。
Ⅶ 影响石油的物理因素有哪些
影响石油的物理因素如下。
1)石油的颜色 颜色与原油中含有的胶质、沥青质数量的多少有密切关系。深色原油密度大、粘度高。液性明显的原油多呈淡色,甚至无色;粘性感强的原油,大多色暗,从深棕、墨绿到黑色。
2) 石油的密度 指在地面标准条件下,脱气原油单位体积的质量。以吨每立方米(t/m3)或克每立方厘米(g/cm3)表示。石油相对密度(以往文献曾以比重表示)是15.5℃或20℃时原油密度与4℃时水的密度的比值。
3) 石油的粘度 指液体质点间移动的摩擦力,以m Pa·s表示。粘度大小决定着石油在地下、在管道中的流动性能。一般与原油的化学组成、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有密切关系。通常原油中含烷烃多、颜色浅、温度高、气溶量大时,粘度变小。而压力增大粘度也随之变大。地下原油粘度比地面的原油粘度小。
4) 石油的荧光反应 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受激发发光,并在照射后所发光立即消失的这种荧光反应特性,普遍被用于野外工作时作为判断岩石中是否含有石油显示的重要标志。按发光颜色的不同以及分布的情况,大体可推测所显示的石油组分及其百分含量。一般油质呈天蓝色,胶质呈黄绿色,沥青质呈棕褐色。
5) 石油的旋光性 石油在偏光下,具有把偏光面向右旋转的特性。偏转度一般小于1°。旋光性是有机质所特有的一种性质,而且当加温至300℃时即消失。因此,在研究石油生成时,常以这种旋光性和在石油中发现的素(由动植物色素如叶绿素或血红素变化而成,并在温度超过200℃时被破坏)的存在作为石油有机成因的依据。
6) 石油的凝固点与含蜡量 凝固点系指原油从流动的液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固态时的温度。这对不同温度尤其在低温地区考虑贮运条件时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Ⅷ 石油的密度是多少
石油的密度不是完全固定的,影响因素较多。一般原油密度约为0.85-1.09千克/立方分米,大概以0.92为界限,分别为重质油和中质油。
Ⅸ 石油的标准密度怎么算
我国规定油品在20℃时的密度为其标准密度,表示为ρ0。
石油的性质因产地而异,密度为0.8 -1.0g/cm3,粘度范围很宽,凝固点差别很大(30 ~ -60摄氏度),沸点范围为常温到500摄氏度以上。不同的油田的石油的成分和外貌可以区分很大。我国规定油品在20℃时的密度为其标准密度,表示为ρ0。
由于油品的体积随温度的升高而膨胀,而密度则随之变小。所以,密度还应标明温度。例如,油品在温度为t时的密度用ρt来表示。
油品的体积膨胀系数γ只随油品相对密度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其范围为认。0.0006~0.0010℃-1当温度在0~50℃范围内时,不同温度下的相对密度可按下式换算:
(9)什么是石油的相对密度扩展阅读
石油的用途
石油以氢与碳构成的烃类为主要成分,人们采集到石油后在工厂里用化学方法将碳原子数小于4的就是煤气,碳原子为4-12的较轻的烃类混合物挑出来放在一起,这就是汽车常用的燃料汽油;然后再将较重的碳原子数为10-22的烃类混合物挑出来放在一起,这就是大货车常用的燃料柴油。
在炼厂不仅可炼成熟悉的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凡士林、石蜡、沥青等,同时还可以从石油中分离出苯、甲苯、二甲苯、乙烯、苯乙烯、丙烯等有机化工原料,将其结构类似的物质分门别类地“挑”出来放在不同的存储罐里,经过再加工形成其他产品。
这些日常生活中不常见到的化工原料被运到化工厂,加工后生产出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再运到相应的工厂与其他零件搭配后,可生产出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电视机外壳、冰箱外壳、塑料瓶、塑料管道、塑料袋、塑料桶、盆、电线电缆、手机外壳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石油密度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石油
Ⅹ 石油的密度
石油的性质因产地而异,密度为0.8 -1.0g/cm3。
简介:
石油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液体。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主要成分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石油的成油机理有生物沉积变油和石化油两种学说,前者较广为接受,认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属于生物沉积变油,不可再生;后者认为石油是由地壳内本身的碳生成,与生物无关,可再生。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液、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石油”这个中文名称是由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第一次命名的。
石油的性质因产地而异,密度为0.8 -1.0g/cm3,粘度范围很宽,凝固点差别很大(30 ~ -60摄氏度),沸点范围为常温到500摄氏度以上,可溶于多种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但可与水形成乳状液。不过不同的油田的石油的成分和外貌可以区分很大。石油主要被用作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在2012年组成世界上最重要的二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剂、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2012年开采的石油88%被用作燃料,其它的12%作为化工业的原料。实际上,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