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现代战争中的石油怎么切断
扩展阅读
医院均次费用多少合适 2025-08-09 05:40:05
清洗地暖哪个产品好 2025-08-09 05:29:32

现代战争中的石油怎么切断

发布时间: 2022-12-20 12:20:45

㈠ 打仗对石油的影响

战争影响原油是非常明显的。因为现代战争,坦克,飞机,轮船,汽车,几乎样样都是烧油的,打仗就意味着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去让这些机械化的东西跑起来,直接拉动了原油的需求大增。
拓展资料
油价受什么影响
理论上讲,影响油价的主要因素有七个方面:OPEC国家的石油产量、非OPEC国家队产量、生产成本、世界经济发展和世界石油消费水平、石油库存、节能、替代能源,但在实际操作中,影响油价的因素绝不止这七个,石油价格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各因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从历史来看,石油价格经历过多次变动,剧烈波动的原因包括三方面:经济形势变化引发全球需求变化,如金融危机或者中国经济腾飞;供应端变化比如以沙特为主的OPEC国家决定增产或者减产;以及政治危机造成的石油市场恐慌,如海湾战争、伊朗核危机等。
本轮国际石油熊市始于2014年中,当时布伦特原油价格在2014年的6月份115.19美元/桶,进入2016年1月,价格已经下跌到不足30美元。那么这次油价大跌主要是哪方面原因引起的呢?各种数据显示,当前的石油市场确实进入了一个供大于求的时期,供求失衡是油价下跌的关键因素。
美元加息火上浇油
美联储按照计划加息的举动推动美元走强,客观上导致油价继续下跌。一直以来,强势美元都被视为原油和其他许多大宗商品价格疲软背后的重要因素,因为这些商品都是以美元定价,美元升值会使得它们在使用其他货币的人面前显得更加昂贵。
此外,商品并不能创造任何收益,这就意味着,在利率上涨的环境当中,商品作为投资选择的吸引力也会大打折扣。
20世纪70年代,美国与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国沙特阿拉伯达成一项“不可动摇”的协议,双方确定把美元作为石油的唯一定价货币,并得到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其他成员国的同意。
从此,美元的强弱始终影响着国际油价的走势。作为石油的定价货币,美元升值意味着石油更加便宜;美元贬值意味着石油越来越昂贵。

㈡ 1973中东石油问题怎么解决的

A 1973年10月16日,震撼世界的石油危机爆发


在10月中东战争中,阿拉伯石油生产国为了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把石油作为捍卫国家主权,收复失地和反对霸权主义的战略武器,采取减产、提价、禁运以及国有化等措施开展了一场震憾世界的石油斗争,成为第三世界反霸斗争的一个伟大创举。

10月6日爆发战争当天,叙利亚首先切断了一条输油管,黎巴嫩也关闭了输送石油的南部重要港口西顿。10月7月,伊拉克宣布将伊拉克石油公司所属巴士拉石油公司中美国埃克森和莫比尔两家联合拥有的股份收归国有。接着,阿拉伯各产油国在短短几天内连续采取了三个重要步骤:10月16日,海湾地区的科威特、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五个阿拉伯国家和伊朗决定,将海湾地区的原油市场价格提高17%。

10月17日,阿尔及利亚等10国参加的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部长级会议宣布,立即减少石油产量,决定以9月份各成员国的产量为基础,每月递减5%;对于美国等支持以色列侵略的国家的石油供应,逐月减少5%。

10月18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的阿布扎比酋长国决定完全停止向美国输出石油。接着利比亚、卡塔尔、沙特阿拉伯、阿尔及利亚、科威特、巴林等阿拉伯主要石油生产国也都先后宣布中断向美国出口石油。

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斗争,突破了美国石油垄断资本对国际石油产销的控制,沉重打击了美国在世界石油领域的霸权地位。美国每天的石油进口减少了两百万桶,许多工厂因而关闭停工,正在受到能源危机困扰的美国政府不得不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并采取了一系列节省石油和电力的紧急措施,其中包括:减少班机航次,限制车速,对取暖用油实行配给,星期天关闭全国加油站,禁止和限制户外灯光广告等。甚至连白宫顶上和联合国大厦周围的电灯也限时关掉,尼克松还下令减低他的座机飞行的正常速度,取消了他周末旅行的护航飞机。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授权总统对所有石油产品实行全国配给。美国国防部正常石油供应几乎有一半中断,美国在欧洲的驻军和地中海的第六舰队不得不动用它们的战时石油储备。

美国为了对抗阿拉伯产油国的石油斗争,威胁要使用武力占领这些国家的油田,美国的恫吓遭到阿拉伯国家的迎头痛击。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利比亚发出严正警告,如果美国胆敢武装入侵,就立即炸毁油田和有关设施,彻底摧毁美国在中东的全部石油利益。阿拉伯国家的坚决态度,迫使美国不敢贸然动手。

为了利用矛盾集中力量打击美以侵略者,阿拉伯国家对石油进口国采取分别对待的策略,根据其对这场战争的不同态度,将它们分为“友好”、“中立”和“不友好”三类。凡是对以色列实行某种经济制裁或断绝外交关系或为阿拉伯各国提供某种军事援助的国家,划为友好一类,可以获得减产前的供应数量。凡是积极支持援助以色列侵略者、反对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斗争事业的国家,则被划为不友好一类,停止对它们的石油供应,对中立国家,适当限制对它们的石油供应。

这场石油斗争,不仅在经济上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在政治上分化了西欧、日本与美国的关系,孤立和打击了美国和以色列。许多西欧国家为了获得中东的石油供应,都对美国支持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的政策,采取拒绝合作的态度。例如,英国不许美国利用它的国内和海外领地的运输设施为以色列转运补给,西德禁止美国供应以色列的军火从西德港口起运,西班牙、希腊和意大利等国都不允许美国飞机在其领土着陆或飞越其领空,欧洲经济共同体九国外长会议发表的联合声明进一步提出:以色列必须结束从1965年冲突以来所保持的领土占领,必须考虑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权利。日本起初采取所谓“中立”立场,阿拉伯国家限制了对它的石油供应。11月22日,日本政府发表四点声明,表示以色列军队应从“六·五”战争所占领的土地撤出,应当承认和尊重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权利,并敦促以色列遵守联合国宪章原则,否则“将重新考虑对以色列的政策”。美国国务院对此十分懊恼地说:“我们的一些盟国实际上作出了很大的努力,把它们自己同我们公开分开。”

石油本来是阿拉伯国家的宝藏,可是多年来它并不能为阿拉伯人民造福,却成了帝国主义掠夺的对象。这一次阿拉伯国家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把宝藏当作“武器”,在反对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石油武器的运用,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给予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以沉重的打击,大长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志气。阿拉伯人民通过这场斗争,在政治上扬眉吐气,进一步觉醒,认识到自己手中握有制服帝国主义的有效力量,他们决心要掌握自己的资源,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石油斗争大大加强了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实力。仅提价一项使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收入由1973年的300亿美元,猛增到1974年的1100亿美元,极大地鼓舞了第三世界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保护民族经济权益的斗争,它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反帝反殖反霸斗争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

㈢ 二战中消耗石油大概多少吨啊!!!!!

请参考以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石油是武器装备的动力源泉
随着军队现代化建设推进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武器装备对石油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首先,石油是武器装备机动力的来源。武器装备的机动能都是由石油的化学能转化而来。没有石油,飞机上不了天,舰艇出不了海,坦克、汽车无法行驶。其次,石油是武器装备操作力和控制力的来源。装备操作与控制需要能量,而这种能量大都源自石油。因此,可以说石油已成了武器装备战斗力的重要构成因素。换句话说,离开了石油,武器装备的战斗力将无法发挥,甚至成为一堆废铁。1942年,英军严密封锁北非德军的油料供应线,造成德军500余辆坦克因断油、不能机动而被歼。1944年至1945年,苏联红军和同盟国军对德国80几个炼油厂和石油供应线进行了大规模战略轰炸,使德军油料供应严重不足,大批飞机、坦克不能作战。石油是战争的“血液”当人类战争进入机械化、摩托化乃至信息化时代,之所以大批先进的飞机、舰艇、坦克、战车、自行火炮驰骋在陆、海、空立体战场上,发挥着强大威力,一次次赢得战争胜利时,正是由于不停地给装备注入新鲜的“血液”,也正是石油这种特殊的“血液”在战场上流淌的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石油消耗仅为3600万吨左右,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石油消耗已达3亿多吨,占各类作战物资消耗总量的38%。近几次局部战争中,石油的重要性体现得更为充分。1982年的马岛战争,英军消耗石油达60万吨,占作战物资消耗总量的60%;42天的海湾战争,美军消耗石油625万吨,占物资消耗总量的70%以上。

石油是影响战争进程和结局的重要因素

战争特别是在现代战争中,石油绝不仅是简单的后勤保障问题,它已成为军队战斗力的主要构成要素,保障程度如何直接影响战争的进程和结局。近代战争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二战时美英盟军诺曼底登陆后,正当巴顿将军率领的第三集团军横穿法国腹地,准备全歼德军主力时,油料供应突然中断,机械化部队无法行进,使德军死里逃生。1945年8月,在苏军对日本关东军发动的远东战役中,由于战役准备阶段石油储备不足,加上缺乏运输车辆和储油容器,担任主要突击任务的坦克集团军在战役第三天就几乎耗尽油料,其他机械化部队也严重缺油,使部队行动严重迟缓,直至日军宣布投降,苏军地面部队仍未到达预定位置。

石油是许多战争的起因和战争打击的目标

石油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因此石油往往还成为战争的起因和一些国家发动战争的目的,也成了战争打击与破坏的主要目标之一。1940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取石油和控制石油资源。20世纪的四次中东战争,基本都是以石油为背景,为控制和夺取石油资源而发生的。海湾战争是因伊拉克与科威特的石油资源之争而引起,而美、英等国的军事介入,主要动机就是为了控制海湾丰富的石油资源,以保证其经济利益。美国以反恐的名义积极发动阿富汗战争,除了打击以本·拉丹为首的恐怖主义、推进全球战略部署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看准了中亚地区存在的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想借反恐之机在中亚地区建立军事存在,以达到控制全球和控制中亚地区石油资源的目的。

此外,现代战争中,作为战争重要潜力的石油,已成为敌对双方打击与破坏的重要目

标。1980年的两伊战争中,石油及其设施成了打击破坏的重点目标。双方都将对方的油田、油管、炼油厂、石油装运站及其他石油设施作为首要打击目标,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就伊朗而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为伊朗提炼2/3原油的炼油厂被夷为平地;152个储油罐全部被摧毁或损坏;石油日产量由战前的600万桶锐减到50万桶,直接经济损失达50多亿美元。伊拉克8个炼油中心一半遭受袭击;出口石油的两个主要港口被严重破坏,无法运营;境内的所有油库及油田均遭袭击,破坏严重;石油日产量由350万桶减到100万桶,出口全部陷于停顿,直接经济损失达40多亿美元。科索沃战争中,北约为消除南联盟的战争潜力,对其油料生产、储存设施和交通运输系统进行了精确打击。仅4月13日一天,就轰炸了南联盟的7个油库。空袭结束时,南联盟的炼油能力全部丧失,炸毁或严重破坏了南联盟41%的军用油库和57%的民用油库,连接前后方的所有油料补给线被切断,南联盟的油料供应量减少了70%。

有人说,石油是黑色金子,是软黄金;还有人说,石油是大地之血,胜利之血;我认为,石油既是和平的血脉也是战争的血脉。

㈣ 二战时,美国为什么对日本实行石油禁运

早在1934年,美国国务院和外务部就抗议日本不遵守“门户开放”政策,在中国的东北搞石油垄断,但那时,美国政府不赞同对日本进行石油禁运。后来战争的扩大化,使美国和日本的矛盾越来越大,双方不时地进行谈判。

由于双方争执不下,美国开始考虑对日本贸易禁运和大范围的经济制裁的可能性,日本受到了压力,尤其在石油领域。日本占有的石油产地很少,只好用页岩油作为补充,这些占石油需求量的7%,其余的全靠进口,在1939年,80%的进口石油来源于美国,另外一部分来源于和属东印度群岛。荷属东印度群岛是东亚最重要的产油地,如果日本能够控制这个地方,那么它就能够得到充足的石油供应。

然而,荷属东印度的石油产量完全控制在外国石油公司的手中,尤其是皇家壳牌公司。因此,如果日本想毫无阻力的获得该地区的石油,就必须控制该地区。但是,所有与该地区有密切关系的国家都意识到了日本潜在的危险性。

1940年7月20日,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和陆军部长史汀生试图说服政府对日进行全面禁运,但是国务院却发表了一份道义禁运的声明。声明将禁运物品仅限于辛烷值87以上的航空汽油和某些铁矿、废铁。

但是,道义禁运并不是不禁运。如果日本野心勃勃的扩张欲望,冲破了美国所能忍受的底线,美国是不会让日本满意的。1941年6月25日到7月2日,日本做出了决定命运的选择,暂时不动苏联一根毫毛,集中精力向南进攻,特别是争取控制整个印度支那,夺取荷属印度群岛,这恰恰触犯了美国忍受的底线。

1941年7月28日,当日本占领战领法属印度支那时,美国宣布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冻结日本在美国内的所有财产,包括实行石油禁运。英国和荷兰也纷纷效仿,英国切断了婆罗洲向日本的石油供应;美国说服荷兰东印度公司暂停向横滨和长崎运送石油。在日本国会中,首相宣称这种情势无法忍受,全国的陆海军即将缺油。

1941年12月7日,为了入侵荷属东印度群岛都和东南亚,摄取那里的石油。也为了保护海上通路,特别是为了保证从苏门达腊及婆罗洲返回日本的油轮畅通无阻,日本袭击了美国在太平洋珍珠港的海上舰队。珍珠港战争的爆发,使美国人团结一致,彻底全面的切断对日本的石油供应,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全部资金,不允许日本用这些钱购买石油,毁坏东印度群岛上的石油设施,袭击从海上开往日本的油轮。

(4)现代战争中的石油怎么切断扩展阅读

日本石油进口的数量在1943年的第一个季度曾经达到顶峰,但是到1944年日本进口的石油量已经不到1943年石油进口量的一半,1945年日本已经进口不到一滴油了。某日本船长说:“到快停战那段时间,事情发展到油轮只要离港,大家就肯定它有去无回的地步。我们谁也不怀疑油轮回不了日本"。

日益严重的石油短缺越发明显地约束着日本的军事能力,影响到日本的战略考虑。在1944年6月的马利亚纳群岛战役中,日本战舰因为缺少石油而未能参加战斗。石油的短缺还限制了日本空军的能力。1944年,日本飞行员的训练从认为必须完成的60小时减少到30小时。

随着时石油短缺情况的进一步恶化,航空训练干脆免了。航空油的原料只剩下松脂,而且炼成的燃油越来越多的掺杂酒精。劣质性的燃料,缺乏训练的飞行员,未经核验的飞机,使日军飞机从一个基地转向另一个基地就损失其中的40%。

日本石油短缺的综合结果是,正当日军需要海军、空军联合抗击盟军时,却由于严重缺油而又不得不分散兵力。总之,美国对日本的石油禁运,给日本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加速了日本的失败。



㈤ 明知会惹怒强敌,日本为何还敢偷袭珍珠港石油来源被切断了

前段时间有个很热门的话题,那就是 “如果日本二战时发现了大庆油田,还会偷袭珍珠港吗?” 其实这个话题也就解释了为啥日本非要想不开,跑去偷袭老美的珍珠港了。

谁都知道当时的漂亮国并不好惹,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赚了不少钱,发展的军事、 科技 ,都是世界顶尖水平。因此动老美的军事基地,等于是在虎口拔牙。即使你把它的牙齿给拔了,也要被老虎一巴掌给拍死。

既然如此,为啥日本会傻到要去偷袭珍珠港呢?要知道, 正是因为偷袭珍珠港成功了,才让老美正式参战,也才有了两颗原子弹定干坤的局面。日本是不是傻?

当然不是傻,任何一项国家行动,都是高层们经过严密商讨后,做出的决定。因此日本高层之所以会想到偷袭珍珠港,必然是有原因的,而这些原因中,最重要的一点就跟石油有关系。

有这么一个传闻,早在1920年,老美的美孚石油公司就已经发现了大庆油田。但是由于当时东北受到日本势力的影响,所以老美担心日本会开采该地石油,所以就没让该公司官宣。

要知道,当时日本整个国家有百分之九十的石油,都是从老美那儿进口的。所以如果日本发现了大庆油田,那对老美必然就是一个巨大的经济伤害了。

这个传言可信度不高,毕竟石油勘探是一项非常复杂且繁重的工作,如果老美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在日本的势力范围勘探出石油,日本没理由不知道。

但是这里面暴露出的一个问题,倒是真的,那就是日本当时的石油来源主要依靠漂亮国。按道理双方都有利可图,为啥后来就崩了呢?

原来由于日本扩大侵略地区,触碰到了老美的一些利益,而且日本全然不顾老美的面子,依旧肆无忌惮。这使得老美国内有人提出了制裁日本的建议。

尤其是日本打算夺取荷属东印度群岛(印尼群岛)的时候,彻底惹怒了老美。 日本想要在这里获取时候,可是老美不答应,不光老美不答应,英国、荷兰也不答应,因此从1941年7月28日开始,各国开始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

石油的重要性凸显了出来,老美冻结了日本在老美的所有财产,对日本实行石油禁运。此外 英国切断了婆罗洲到日本的石油供应,荷兰东印度公司,也搁置了向日本输送石油的计划。

这么一搞,日本全国都陷入了缺油的恐慌之中。所以说,对日本来说夺取荷属东印度群岛(印尼群岛),那是生死之争,不容商量。而且为了 保证海上石油运输畅通无阻,就必须要消灭老美在珍珠港的海军基地。

老美已经把日本逼到死路上了,这个时候日本如果不放手一搏,同样也是一个惨不忍睹的下场,所以偷袭珍珠港,绝不是败笔,而是深谋远虑的计划。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人扬言要在三个月以内灭亡中国。这件事显然没有成功。在我国若干先烈们的英勇努力之下,日军不仅损失惨重,而且压根就无法抽身。

可以说,当时日军和中国不仅产生了各种仇恨,而且压根就无法从中国全身而退。因为他们 不仅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那就是领土和资源,而且还损失了不少军队和军费。

别说打仗能获得战利品,那个时候我们没有什么值钱的战利品可以给他们抢的!这个时候就算天皇答应撤军,日军上下也不会答应。

因为消耗了这么多人力物力,最后居然落得一个全线撤退的结果,这样的统治者能服众吗?所以当老美对日本实行经济制裁的时候,日本压根就不能撤军。

不撤军可能会亡国,但是有机会搏一搏。可撤军的话,当时的天皇和其他统治者,必然不能服众,被赶下台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所以在阴险的统治者眼里,他们只在乎自己割韭菜的权力,才不会管国家的存亡。至少放手一搏,还能为自己的统治争取一点时间。

偷袭珍珠港,就是他们在为自己的统治争取机会,惹怒了老美,的确是惹怒了一个可怕的对手。但是同时也使得日本内部的民族凝聚力提升了不止一个段位。

既然周围都是可怕的对手,那么只能团结起来一致对外了。这么一来包括天皇在内的统治阶层,就牢牢掌握了继续割韭菜的权力。

所以说,相对于日本全体国民来说,偷袭珍珠港是败笔,可是相对于当时日本的统治者来说,这却是明智之举。

当初日本和苏联干架的时候,老美举双手支持日本。可是当1940年以后,日本将矛头瞄准东南亚国家的时候,老美不高兴了。

为啥?因为包括 印尼群岛在内的东南亚各国,实际上都有老美的利益在里面。日本的意思是攻占东南亚,从而切断重庆的外援力量,顺便获取大量物资。

所以在1940年,日本入侵越南以后,老美才对日本实施了禁运措施。此后老美和日本进入了长达一年的谈判,老美的谈判条件,其实等于就是逼着日本宣战了,因为他们要求日本从中国和地区撤军南亚。

的确是老美先对日本动手的,经济制裁也是一种宣战姿态。日本是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况下,才想到了跟老美死磕到底的结局。

既然这场战争早晚都要打,为何不及时发动呢? 趁着老美还在幻想的时候,日本便打算消灭老美在太平洋上的势力,从而偷袭了珍珠港。

㈥ 中国制作所有武器的原材料包括战争时要用的石油是否都可以自给自足

不能。中国武器高端产品(飞机战车发动机)不能自给。石油储备比较少。难以应对较长时间无外部供应的战争。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的战争潜力巨大,拼消耗战有一定底气。
再说了,现代战争没有一个国家是单打独斗的,没有一个国家能将中国完全封锁。

㈦ 战争打仗对原油有什么影响

石油是大国争夺的资源也是现代兵器的动力能源,石油给20世纪的世界和战争都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可以说,没有石油就没有现代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交战国军共消耗油料1300多万吨。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交战国投人战争的人力物力数量更大,军用油料消耗达3亿多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20多倍。而战后的高技术战争如英阿马岛战争, 海湾战争和现在正在进行的科索沃战争,耗费的油料更是惊人。

㈧ 战争为啥要烧石油战争离不开石油

现代战争当中所有的核心装备,都是以石油相关产品作为主要原料的。
1、飞机——航空燃油,石油的副产品,如果没有这个,飞机还没公鸡能打;
2、坦克——柴油,石油的副产品,如果没有这个,连当炮台都不合格,连炮塔都转不动;
3、大炮——大炮都是靠车辆实现机动的,它们的自重都是以吨为单位的,早期的加农炮还能靠骡马凑合一下,二战以后的大口径榴弹炮就很难了;
4、舰艇——目前好像核动力的只有航母、潜艇,核潜艇只能执行战略目标不是用来常规作战的,航母必须是编队才有战斗力,而护航舰艇必须要是用石油产品,也意味着没油不行。
上述东西如果都没有,那么就只剩靠两只脚机动的步兵部队,比朝鲜战争时期的志愿军还惨(志愿军可是有炮兵,也有点机械化装甲装备的,虽然很少),要有适合步兵的复杂地形还好,要是没有的话,真挡不住钢铁洪流。

㈨ 海湾战争与石油有什么直接关系

令世人震惊的海湾战争已过去了十多年,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对伊拉克迅速作出的反应已成为现代国际政治舞台上经典的一幕。开始于1990年8月7日的“沙漠盾牌”军事行动已成为研究现代战争的专家、军事爱好者耳熟能详的名词。这场历时42天、投入最先进武器的海湾战争,实际上是一场真正的20世纪末期的石油大战。
面积1.8万平方千米,人口仅180多万的小国科威特是石油探明储量居世界第5位的“石油大国”。20世纪90年代初,它的探明石油储量达92.3亿吨,年产量超过1亿吨,是世界主要石油供应基地之一。
与之相邻的伊拉克也是石油大国,储量居世界第2位。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使伊拉克从拥有500亿美元海外资产的富国,沦为欠外债达700亿美元的穷国。与伊朗停战后的经济建设急需大量资金,而伊拉克的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石油出口。
科威特油田的含油层厚、油质好、埋藏浅。伊拉克南部的鲁迈拉油田正处在伊、科边境地区,虽然该油田仅有约3.2千米长的小部分延伸到科威特境内,但科威特在两伊战争打得正激烈时,曾利用新的开采技术加紧在此处获取石油。对此,伊拉克再三指责,并要求科方赔偿24亿美元的损失。
此外,1990年初,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肆意超过石油输出国组织(即“欧佩克”)分配的生产定额,大量增产出口原油,致使世界石油市场的油价从每桶18美元跌至14美元。这对急需资金的伊拉克无疑是雪上加霜。1990年7月中旬,伊拉克就此猛烈攻击科、阿两国这种不负责任的超产行为,声称自己仅上半年就因此损失了140亿美元。
为了“弥补”石油工业方面的损失,并控制科威特的石油资源,伊拉克数十万大军于1990年8月2日出动,一夜就攻下了科威特。
仅仅5天之后,美国就做出了迅速、强烈的反应,要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海湾战争,为什么?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一语道破了天机:既不为了民主,也不是为了自由,而是为了石油。
到1990年,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约有65%在海湾地区。那里的石油产量已占到世界总产量的25%,石油出口量占世界石油贸易总量的40%。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全世界每年产出的30亿吨石油中,约30%是由美国消费的。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国内石油需求量以2%的年增长率增加,但经过百余年的开采后,其国内的石油产量却连年下降,因此,美国的石油消耗对进口的依赖日趋严重。到1990年第一季度,美国从海湾地区进口的石油已达206.4万桶/天,占其总进口量的26.9%。
日本消耗的石油中有99%依赖进口,欧洲共同体国家在1989年石油进口量占其石油总消费量的80%。
西方的政治经济学家认为,谁控制了海湾石油,谁就控制了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命脉和生命线。难怪伊拉克攻占了科威特,打算控制海湾的重要产油区时,西方世界惊慌失措,大规模出兵,动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大的军事力量,发动了海湾战争。
自从坦克、飞机、战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显示出威力以后,摧毁和破坏敌方的石油生产、供应的设施和机构,已成为现代化战争中克敌制胜的一条重要作战原则。因为如果石油供应被切断,再好的作战装备也只能成为一堆废铜烂铁。
回顾这次海湾战争,多国部队杀入伊拉克以后,并未受到战前许多军事分析家们预测的恶战,伊军大部分不战而退、溃不成军,仅仅100小时就结束了战斗,伊拉克无条件接受了联合国有关12项决议。
各国军事分析专家在战后分析发现,除了萨达姆指导思想失误之外,石油供应被切断是伊军迅速溃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从地面攻入伊拉克之前,美、英等国出动了强大的空军对伊拉克境内实施了现代战争史上空前的大规模、高强度、高准确性的长达38天的“地毯式”轰炸,不仅彻底破坏了伊军重要的战略据点,而且使伊拉克的主要炼油厂、石油储存与供应设施几乎全部瘫痪,通往前线的军用物资供给线全部被切断。前线急需的汽油和弹药等物资送不上去,而设在前线的燃料储备也被完全炸毁。伊军的坦克、战车、卡车等机械化装备没有燃料补给几乎失去了机动作战能力而变成了一堆废铁,面对装备精良、空中和地面燃料供应都十分充足的多国部队,只好作“鸟兽散”了。
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海湾战争中,美军一个装甲师日耗燃油94.6万升;参战的8个机械化师和装甲师在100小时的地面战中共消耗燃油3028.3万升。美国官方公布,海湾战争中,每天消耗燃油6813万升。据不完全统计,仅42天的海湾战争就消耗燃油230万吨。石油在现代战争中的角色可见一斑!

㈩ 如果在特殊时期,中国石油进口渠道被切断,该怎么办

因为国内承平太久,几乎没人记得全面战争是什么样子。等到战争开打的时候,就不是平时的状态了,进入战时状态、国家动员后,一切为军队服务:民用车辆对不起就别开了——民用烧油的车不知道会不会临时都改成烧气;限水限电限食物,除了空气不限其他的都要限制了,生活物资改用配给制;能征用的一切物资都给征用走;以前的化工业生产日用消费品的,能停掉的全停掉,一方面生产军用物资,一方面节省化石燃料,。国内石油产量还是不少的,当然维持大规模常规战争可能维持不了多长时间,但能切断中国全部能源进口的战争,那规模肯定是核战争级别了,估计打不了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