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十大节能工程是什么
“十一五”以来,中国石油建立了节能专项投入机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实施能量系统优化、自用油替代、伴生气回收利用、电动机及电力系统节能、降低油气损耗、提高设备终端能效、供热系统优化运行、能源计量与监控、非常规能源开发利用和水资源综合优化等十大节能工程。
典型节能工程包括:
(1)上游业务:
① 大庆油田机采系统节能降耗工程;
② 长庆油田气田井下节流技术示范工程;
③ 吉林油田集输系统降低油气损耗工程;
④ 塔里木油田放空天然气回收利用工程;
⑤ 辽河油田、新疆油田稠油热采系统节能降耗工程;
⑥ 华北油田供用电系统节能改造工程;
⑦ 新疆油田、辽河油田稠油污水处理节能节水改造工程;
⑧ 长庆油田抽油机数字化集成控制项目;
⑨ 管道公司输油泵变频调速技术改造项目;
⑩ 管道公司热媒炉节能改造项目;
? 西部钻探钻机油改电项目。
(2)下游业务:
① 大庆石化乙烷裂解炉及急冷油减黏系统改造工程;
② 锦州石化炼油厂能量系统优化示范工程;
③ 独山子石化蒸汽管线保温改造项目;
④ 抚顺石化乙烯厂伴热、保温保冷改造项目;
⑤ 大庆炼化1#常减压与1#ARGG能量优化改造项目;
⑥ 大港石化催化、气分及焦化装置热联合改造项目;
⑦ 克拉玛依石化全厂生产装置热联合改造项目;
⑧ 华北石化气分装置采用催化顶循节汽改造项目;
⑨ 大连石化450×104t/年蒸馏装置加热炉技术改造项目;
⑩ 锦西石化南北蒸馏加热炉节能技术改造项目;
? 长庆石化加氢裂化装置低分气优化利用改造项目;
? 哈尔滨石化全厂节电技术改造项目;
? 北京销售加油站供暖节能改造项目;
? 兰州石化炼油生产污水深度处理及综合利用改造工程。
㈡ ARGG装置是什么
ARGG:内提升管反应器、反应再生并列式催化裂化装置。
由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原中国石化集团北京设计院)设计,采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的ARGG专利技术,装置反应-再生系统高低并列布置,反应器采用全提升管反应,再生器采用烧焦管+床层高效再生型式,以减压蜡油和减压渣油为原料,生产富含丙烯的液化气和高辛烷值汽油。
㈢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的院士介绍
闵恩泽,石油化工专家。男,1924年2月4日出生,四川省成都市人,汉族,中共党员。1946年在重庆中央大学化工系获学士学位,1948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获硕士学位,1951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后在美国芝加哥纳尔科化学公司任高级化学工程师等职。1955年回国后到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工作。
闵恩泽同志先后任研究室室主任、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和副院长、首席总工程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现任院高级顾问。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被授予“在我国科学技术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称号,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学部主席团成员和化学部副主任;1983年和1989年先后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授予“杰出校友奖”,1989年和1995年先后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1994年获首届“何梁何利基金技术科学奖”,1998年获“桥口隆吉奖”,2006年获首届“中国催化成就奖”, 2008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第三至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闵恩泽院士是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在国内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六十年代初,他参加并指导完成了移动床催化裂化小球硅铝催化剂,流化床催化裂化微球硅铝催化剂,铂重整催化剂和固定床烯烃叠合磷酸硅藻土催化剂制备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产业化,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满足了国家的急需,为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奠定了基础。七十年代,他指导开发成功了Y-7型低成本半合成分子筛催化剂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还开发成功了渣油催化裂化催化剂及其重要活性组分超稳Y型分子筛、稀土Y型分子筛,以及钼镍磷加氢精制催化剂,使我国炼油催化剂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并在多套工业装置推广应用,实现了我国炼油催化剂跨越式发展。八十年代以来,他从战略高度出发,重视基础研究,亲自组织指导了多项催化新材料,新反应工程和新反应的导向性基础研究工作,是我国石油化工技术创新的先行者。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在一些领域已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他指导开发成功的ZRP分子筛被评为1995年中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支撑了“重油裂解制取低碳烯烃新工艺(DCC)”的成功开发,满足了我国炼油工业的发展和油品升级换代的需要。他主持的“环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学和反应工程”项目推动了我国绿色化学研究的广泛开展,“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在国际上首次得到工业应用,获得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近二十多年来,闵恩泽院士在国内外共申请发明专利205件,出版专着6部,发表论文233篇,先后获得国家科技奖8项闵恩泽院士是德高望重的着名专家,为我国石油化工工业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凝聚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团队,并仍工作在科研第一线。 陆婉珍,分析化学与石油化学专家。女,1924年9月29日出生,上海市川沙县人,汉族。1946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化工系,1949年获美国依利诺大学化学系硕士学位,1951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1952~1953年在美国西北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55年回国后到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工作。
陆婉珍同志先后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分析室主任、院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院技术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88年被授予中石化总公司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和管理专家称号。1990年被评为国家千名有卓越贡献的专家之一。1991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3、1989年两次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83至1985年任中国妇女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执委。
陆婉珍同志长期从事和领导石油及石油化工领域内的化学和仪器分析工作。主持系统评价我国原油性质工作,出版了《中国原油的评价》(共八册),为原油合理加工提供了科学依据;为配合生产主持编辑了《重整工艺分析方法》、《石油化工分析方法汇编》等手册;组建分析研究中心,为科研生产提供了大量数据,其中烃类燃料燃烧过程中对镍铬合金腐蚀机理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建立了从天然气到渣油的整套组成分析方法,并有所创新;在国内首先开发成功弹性石英毛细管,获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奖;研究成功新型填充毛细管色谱法快速分析炼厂气,获国家发明专利;建立新型多孔层毛细管色谱法,分析汽油中不同碳数烃组成;组织领导催化裂化金属钝化剂及冷却水处理剂的研制、评价、质量控制和推广工业应用等。
陆婉珍院士学识渊博,成果丰硕,出版多篇专着和论文,并指导了博士后5名,博士研究生10余名,硕士研究生30余名。 李大东,石油炼制催化剂及工艺专家。男,1938年2月24日出生,山东省德州市人,汉族,中共党员。1962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
李大东同志先后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以及研究室主任工程师、主任、院副总工程师、副院长、院长、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主任等职,现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石油学会常务理事,石油炼制分会主任等职。1990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李大东同志从事石油化工催化剂及工艺研究近五十年,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他直接负责或组织领导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加氢技术和加氢催化剂,迄今已工业化了12个系列55个品种的工业催化剂,并广泛应用在国内外232套工业装置上,创造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其主持开发成功的低压高活性加氢脱氮催化剂及工艺(RN-1),获1989年中国专利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颁发的中国发明专利金奖(全国十项金奖之一),1990年全国发明博览会金牌奖。1990、1991年分获中国石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指导开发的生产清洁燃料加氢精制催化剂及工业应用技术,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撰写的《加氢处理工艺与工程》(专着),2006年获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李大东院士学识渊博,成果丰硕,共取得国家级及省部级奖励30余项,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150余件,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30余篇,培养了一大批科研骨干和30余名博士后、博士和硕士。 汪燮卿,石油炼制催化及分析专家。男,1933年2月11日出生,安徽省休宁县人,汉族,中共党员。1953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1961年在民主德国麦塞堡化工学院获博士学位。
汪燮卿同志先后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室主任、副院长、总工程师等职。现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学位委员会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炼制分会副主任,世界石油大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学部副主任等职。1991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汪燮卿同志从事石油炼制技术及分析化学研究近五十年。上世纪九十年代前,主要从事应用近代物理仪器分析石油中烃类和非烃类化合物的组成研究,建立了“苦味酸法测定喷气燃料中双环芳烃含量”等质量控制分析方法;建立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微量分析方法,分析了大庆等主要油区原油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开发成功了弹性石英毛细管和新型毛细管色谱柱,并建立相应分析方法快速分析炼厂气及汽油中不同碳数烃组成;查清长沙马王堆汉墓古尸—内棺水的组成,获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九十年代后,主持催化裂解技术(DDC)、催化裂化多产液化气和汽油技术(MGG)、多产异构烯烃的催化裂化技术(MIO)、多产乙烯和丙烯的催化热裂解技术(CPP)等方面的研究。研制成功具有独创性的用重质原料生产轻质烯烃和高质量汽油的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并获国家专利金奖;研究成功DCC-Ⅱ和以常压渣油为原料的MGG工业成套技术ARGG新工艺,研究成功符合DCC和MGG工艺要求的系列催化剂并实现了工业化;指导研制成功钛硅分子筛作氧化催化剂并实现工业化应用。
汪燮卿院士学识渊博,成果丰硕。共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近20项,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190余件,发表论文160余篇,培养了一大批科研骨干和30余名博士后、博士和硕士。 何鸣元,石油化工催化材料专家。男,1940年2月8日出生,江苏省苏州市人,汉族,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于上海华东纺织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1980~1984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西北大学化学系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进行合作研究。
何鸣元同志先后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室主任、基础研究部主任、院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等。曾任国际学术刊物《.APPI.IED CATALYSIS A:GENERAL》编委,第十六届世界石油大会分会主席等。现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炼制学会催化剂与分子筛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与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副主任等职。1990年获有突出贡献留学回国人员奖励,1992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被国家科技部聘任为“石油炼制和基本有机化学品合成的绿色化学”项目首席科学家,2001年获“何梁何利基金技术科学奖”。
何鸣元同志从事石油化工催化材料研究四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主持的有氧化物沉积的Y型分子筛水热化学研究,发现了三种价态的羟基稀土离子在晶内迁移的不同行为,及达到骨架脱铝与固相补硅速度平衡的条件;取得固相补硅制备高水热稳定性高硅Y分子筛专利3项,获中国专利局优秀专利奖和中国石化科技发明奖;从胶态粒子微观化学环境的基础研究,发展了高效低耗合成Y型分子筛的新技术;研究分子筛合成体系中局部化学环境因素,发现液固界面的表面浓缩作用可形成有利于合成的局部化学环境,申请了多种分子筛的合成方法专利。为生产清洁汽油,研究催化裂化过程双分子反应与单分子反应所需的催化环境及其对汽油烃组成的关联,开发了降低汽油烯烃含量的裂化催化剂系列产品,得到广泛应用。
何鸣元院士学识渊博,成果丰硕。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30余项,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270余件,发表论文140余篇,培养了一大批科研骨干和30余名博士后、博士和硕士。 舒兴田,石油化工催化材料专家。男,1940年4月21日生于上海市。1964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石油加工专业。
舒兴田同志先后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第二十二研究室主任工程师、副主任、主任、院副总工程师等职,现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1993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获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第十、十一届委员。
舒兴田同志从事分子筛研究开发工作四十余年,从实验室开始到中试放大,以至工业生产和工业使用、推广均积累了丰富的学识和经验。负责研制出含磷和稀土、兼有二次孔的五元环结构高硅ZRP分子筛,采用沉积硅和稀土氧化物与Y型分子筛之间水热反应的独特改性方法制成SRNY分子筛;研制成功新一代超稳Y分子筛类的PSY分子筛;研制出采用模板剂在固体表面浓集并与分段晶体化结合的β分子筛,以及采用重排方法合成的HTS分子筛。其中ZRP-1分子筛的开发获1995年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第一完成人);采用SRNY分子筛配制的CHZ裂化催化剂获1993年中国专利优秀奖和1995年国家发明二等奖(第一发明人)。舒兴田同志在分子筛和催化裂化催化剂制备技术上的发明,已成功应用于多个分子筛及催化剂品种的工业生产,产品批量出口取得显着经济效益。
舒兴田院士学识渊博,成果丰硕。共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30余项,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490件,发表论文50余篇,培养了一大批科研骨干。
㈣ 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经济发展
宏伟园区位于大庆市西城区,是1995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辟建的专业化工科技园区,当初的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2004年,园区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规划面积调整为58.96平方公里,目前已开发建设10余平方公里。
宏伟园区现有企业87家,200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8.20亿元、工业增加值26.18亿元、利税10.60亿元。区内现有高新技术企业31家,占企业总数的35%。在宏伟园区规划区域内化工产业集中度较高,是中油集团大庆炼化公司、管理局化工集团所属企业甲醇分公司、轻烃分馏分公司、创业集团所属企业飞马公司等大型石油化工企业所在地。园区内化工企业是以油田化学品、天然气化工、石油产品深加工为主导产业,现拥有石油炼制、天然气化工、精细化工等60余套化工生产装置,可生产聚丙烯酰胺、聚丙烯、甲醇、轻烃、磺酸盐等四大类100余种石油化工产品。目前,园区北聚丙烯酰胺产量达到9.1万吨/年,为世界最大;40万吨/年气体分馏装置和180万吨/年ARGG装置亚洲最大;轻烃的处理量全国最大,甲醇的产量东北最大,园区内大部分企业属新建企业,设备新、技术先进,具有一定规模优势,并具有技术开发和再投资能力,发展潜力巨大。 兴化园区位于大庆市龙凤区卧里屯,大庆市区东南部,大庆石化总厂、大庆石化公司南侧,距大庆市政府所在地18公里,东临滨洲铁路,哈大公路,301国道。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规划面积5.1平方公里,其中大庆石化总厂土地4.7km2,龙凤乡土地1.1km2。目前,已建成2.5km2,高压走廊及灰池子已占0.8km2,尚有2.5km2可用地。兴化园区管委会办公室坐落在大庆石化总厂办公楼侧楼2层,办公面积为300m2。企业孵化器设在距办公楼一公里的南、北写字楼,建筑面积为6400m2。交通方面,园区公路直通大庆市区,距离哈大高速公路大庆入口仅2公里;由滨洲线卧里屯站引进至总厂化工厂的铁路专用线深入园区,可建成货运站为园区企业提供服务。兴化园区电源引自大庆石化公司热电厂,直接从总厂化工厂110转6KV总变电所引出。通信系统采用中国电信大庆电信公司和石化总厂通讯公司两套通讯网,可以直接拨打国内、国际长途电话,也可以通过163接入国际互联网。园区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许多配套设施尚有一定余量,并可就近获得化工原料,发展化工产业以及其他高科技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兴化园区依托中油大庆石油化工总厂和大庆大庆石化公司。大庆石油化工总厂与大庆石化公司,隶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是以大庆油田原油、轻烃和油田气为主要原料,从事炼油、化工、化肥、化纤生产的国有特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现有生产装置和辅助装置112套,可生产石油化工产品77种303个牌号。原油加工能力600万吨/年,润滑油25万吨/年,尿素48万吨/年,腈纶丝5.5万吨/年,低压聚乙烯、高压聚乙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聚苯乙烯、ABS等,总产量38万吨/年。
园区规划区内现有企业112家,2001年新入驻企业82家。同比增长273.33%,其中隶属总厂及其所属单位的企业有36家,占入驻企业总数的31.25%;合资企业5家,占总数4.46%;其余为私营企业,占总数64.29%;注册资金1.54亿元,固定资产4.15亿元。
兴化园区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开放的园区、优惠的政策、良好的投资环境,会使园区的事业蒸蒸日上。
大庆高新区兴化园区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贯例办事,实行高效、快捷和“全方位、一站式”服务,初步形成了全新的管理运行机制。为高科技石化产业及石化产品深加工产业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林源园区是黑龙江省新材料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哈大齐工业走廊子项目区。园区规划占地25.67平方公里,是由大庆高新区、大庆炼化公司、大同区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特色工业园区。园区紧紧依托大庆炼化公司林源生产区等中直大企业,充分利用其大量富余的公用工程、闲置资产及储运设施,经过5年的发展,现有注册企业23家,重点发展轻纺、石油化工、新材料三大产业。
园区以人性化的理念打造企业运行成本最低的优势。土地全部是国家划拨的工业用地,不用招标可以直接出让,减少征地环节,土地可作价入股。能源供应充足。每年1200万吨俄罗斯原油在南山油库中转。2.4万千瓦时的自备电厂一座,供水、供汽、供热、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完好。交通运输便利。东北地区主要铁路—让通线在园区通过,林源火车站跨沈、哈两局,运输成本较低,21条铁路专用线,350万吨的承载能力,铁路客运直达杭州。距黑河、绥芬河、满洲里口岸约500公里,距正在建设中的大庆萨尔图机场约70公里。
投融资服务体系健全。林源园区管委会与大庆高新区风险投资公司和大庆市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定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园区企业权益性投资及贷款担保上提供便利和倾斜。劳动力资源充足,而且工人工资价格较低。人居环境优美。国家森林公园—红旗林场环绕周围,这里空气清新,绿树成荫,风景秀丽,多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小区和绿化先进单位。学校、医院、影剧院、体育场馆等生活服务设施齐全。
政策优惠。享受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哈大齐工业走廊政策、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高新区产业发展方向、投资额度大、科技含量高、对财政贡献大的重点项目,可采取“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特事特办”的原则,给予特殊支持。
㈤ ARGG是什么的缩写
脱氧核糖核酸(DNA,为英文Deoxyribonucleic acid的缩写),又称去氧核糖核酸,是染色体的主要化学成分,同时也是组成基因的材料。有时被称为“遗传微粒”,因为在繁殖过程中,父代把它们自己DNA的一部分复制传递到子代中,从而完成性状的传播
a. DNA是由核酸的单体聚合而成的聚合体。
b. 每一种核酸由三个部分所组成:一分子含氮盐基+一分子五碳糖(脱氧核糖)+一分子磷酸根。
c. 核酸的含氮盐基又可分为四类:鸟嘌呤(G)、胸腺嘧啶(T)、腺嘌呤(A)、胞嘧啶(C)
d. DNA的四种含氮盐基组成具有物种特异性。即四种含氮盐基的比例在同物种不同个体间是一致的,但再不同物种间则有差异。
e. DNA的四种含氮沿基比例具有奇特的规律性,每一种生物体DNA中 A≈T C≈G 加卡夫法则。
㈥ 哪些物品的原材料来源于石油,说的最全的可再追加200分
由于石油的衍生品实在是太多,所以有些是从其他网站下的,有些是我贡献的,请楼主见谅。
这是动力类的:石油燃料、石油溶剂与化工原料、润滑剂、石蜡、石油沥青、石油焦等6类。其中,各种燃料产量最大,约占总产量的90%;各种润滑剂品种最多,产量约占5%。各国都制定了产品标准,以适应生产和使用的需要。
汽油:是消耗量最大的品种。汽油的沸点范围(又称馏程)为30~205°C,密度为0.70~0.78克/厘米3,商品汽油按该油在汽缸中燃烧时抗爆震燃烧性能的优劣区分,标记为辛烷值70、80、90或更高。号俞大,性能俞好,汽油主要用作汽车、摩托车、快艇、直升飞机、农林用飞机的燃料。商品汽油中添加有添加剂(如抗爆剂四乙基铅)以改善使用和储存性能。受环保要求,今后将限制芳烃和铅的含量。
喷气燃料:主要供喷气式飞机使用。沸点范围为60~280℃或150~315℃(俗称航空汽油)。为适应高空低温高速飞行需要,这类油要求发热量大,在-50C不出现固体结晶。
煤油:沸点范围为180~310℃ 主要供照明、生活炊事用。要求火焰平稳、光亮而不冒黑烟。目前产量不大。
柴油:沸点范围有180~370℃和350~410℃两类。对石油及其加工产品,习惯上对沸点或沸点范围低的称为轻,相反成为重。故上述前者称为轻柴油,后者称为重柴油。商品柴油按凝固点分级,如10、-20等,表示低使用温度,柴油广泛用于大型车辆、船舰。由于高速柴油机(汽车用)比汽油机省油,柴油需求量增长速度大于汽油,一些小型汽车也改用柴油。对柴油质量要求是燃烧性能和流动性好。燃烧性能用十六烷值表示愈高愈好,大庆原油制成的柴油十六烷值可达68。高速柴油机用的轻柴油十六烷值为42~55,低速的在35以下。
燃料油:用作锅炉、轮船及工业炉的燃料。商品燃料油用粘度大小区分不同牌号。
石油溶剂:用于香精、油脂、试剂、橡胶加工、涂料工业做溶剂,或清洗仪器、仪表、机械零件。
石蜡油:包括石蜡(占总消耗量的10%)、地蜡、石油脂等。石蜡主要做包装材料、化妆品原料及蜡制品,也可做为化工原料产脂肪酸(肥皂原料)。
润滑油:从石油制得的润滑油约占总润滑剂产量的95%以上。除润滑性能外,还具有冷却、密封、防腐、绝缘、清洗、传递能量的作用。产量最大的是内燃机油(占40%),其余为齿轮油、液压油、汽轮机油、电器绝缘油、压缩机油,合计占40%。商品润滑油按粘度分级,负荷大,速度低的机械用高粘度油,否则用低粘度油。炼油装置生产的是采取各种精制工艺制成的基础油,再加多种添加剂,因此具有专用功能,附加产值高。
润滑脂 :俗称黄油,是润滑剂加稠化剂制成的固体或半流体,用于不宜使用润滑油的轴承、齿轮部位。
石油沥青:主要供道路、建筑用。
石油焦:用于冶金(钢、铝)、化工(电石)行业做电极。
除上述石油商品外,各个炼油装置还得到一些在常温下是气体的产物,总称炼厂气,可直接做燃料或加压液化分出液化石油气,可做原料或化工原料。 炼油厂提供的化工原料品种很多,是有机化工产品的原料基地,各种油、炼厂气都可按不同生产目的、生产工艺选用。常压下的气态原料主要制乙烯、丙烯、合成氨、氢气、乙炔、碳黑。液态原料(液化石油气、轻汽油、轻柴油、重柴油)经裂解可制成发展石油化工所需的绝大部分基础原料(乙炔除外),是发展石油化工的基础。目前,原油因高温结焦严重,还不能直接生产基本有机原料。炼油厂还是苯、甲苯、二甲苯等重要芳烃的提供者。最后应当指出,汽油、航空煤油、柴油中或多或少加有添加剂以改进使用、储存性能。各个炼油装置生产的产物都需按商品标准加入添加剂和不同装置的油进行调和方能作为商品使用。石油添加剂用量少,功效大,属化学合成的精细化工产品,是发展高档产品所必需的,应大力发展。
这是塑料产品; EVA、PE、PP、ABS、PC。。。。。
㈦ 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的科研工作
经过49年的建设和发展,石科院已经成为科研力量雄厚、装备齐全,石油炼制、石油化工科研开发和技术咨询服务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开发机构。
建院至今,共获得部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773项,国家级奖励100项。其中国家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各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
截止到2004年底,累计申请国内专利1573项,获准授权901项;申请国外专利328件,获准授权123件。
3项专利获得了中国专利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颁发的中国专利金奖。
2004年,石科院获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及发明奖19项,申请中国专利235项,获授权191项,申请国外专利35件,获授权15件。近年来申请专利数量在全国科研院所中一直名列前茅。
产品和技术已出口欧美和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
从中国国情出发,以技术创新为目标,先后开发了一批具有国内外领先和先进水平的技术成果。在催化裂化技术领域,开发应用了以重质油为原料多产丙烯的催化裂解技术(DCC)、多产液化气和汽油的催化裂化技术(MGG和ARGG)、多产异构烯烃的催化裂化技术(MIO)、多产丙烯和乙烯的催化热裂解技术(CPP),全大庆减压渣油催化裂化工艺(VRFCC),焦化蜡油吸附转化DNCC催化裂化技术,以及CHV、LV抗钒裂化催化剂和RHZ、CHZ、Obit、Lanet系列等30多个品种催化裂化催化剂。在加氢技术领域,开发应用了中压加氢改质技术(MHUG)、中压加氢裂化技术(RMC),中间基原油生产HVI基础油技术,润滑油基础油临氢降凝和加氢处理技术,RL系列润滑油加氢处理催化剂,以及以RN、RS系列催化剂为代表的11个系列32个品种加氢精制、加氢改质、加氢处理、加氢裂化催化剂。
在芳烃生产技术方面,开发应用了半再生和连续重整系列催化剂,SKI系列异构化催化剂,以及抽提、苯烃化等一批催化剂和工艺技术。在重油深加工技术方面,开发应用了适合渣油深加工的焦化-催化裂化、溶剂脱沥青-催化裂化、缓和热转化-溶剂脱沥青、焦化蜡油加氢处理-催化裂化、溶剂脱沥青-加氢处理-催化裂化等组合工艺技术,以及石油针状焦生产技术等。在石油产品方面,开发出了多种牌号的中高档内燃机油、齿轮油、液压油、工业润滑油、金属加工工艺用油、润滑脂,国防、军工、航天所需的多种特种润滑油、脂及添加剂等;在计算机技术方面,有原油评价知识库、炼油工艺模拟软件、生产过程先进控制技术及炼油生产调度作业系统等。
开发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要求的清洁燃料生产技术,以及最大限度地增加轻质油收率、增产柴油的技术,为企业技术进步和降本增效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始终是石科院研究开发的重要目标。
近几年来,根据市场需求,石科院适时开发了多项企业急需的调整产品结构和提高产品质量的技术。
在增产柴油方面,开发了多产柴油的MLC-500、DMC-2裂化催化剂、ADC-971多产柴油助剂,多产柴油和液化气的催化裂化技术(MGD)、多产中间馏分油延迟焦化新工艺、兼顾多产柴油的高辛烷值裂化催化剂和柴油流动改进剂等;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开发了低品质汽油催化改质技术、劣质柴油加氢改质提高十六烷值技术(RICH),以及提高大庆类原油催化裂化汽油辛烷值DOCP、DOCR、SDOP催化剂等。
此外,在高等级道路沥青/改性沥青生产技术、水处理剂及污水回用技术、聚烯烃催化剂、炼厂用化学品、油田化学品、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C5/C6异构化催化剂和工艺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2004年,在重点项目研发方面,石科院成功开发了催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技术(RSDS)、催化裂化汽油加氢脱硫异构降烯烃技术(RIDOS)、溶剂脱沥青-脱油沥青气化-脱沥青油加氢进催化组合工艺技术、炼油厂节水减排成套技术等项目。多产异构烷烃的催化裂化工艺(MIP)在石化企业得到大面积应用,PX吸附剂首次工业应用成功,己内酰胺成套技术开发中的关键技术通过鉴定,乙苯/苯乙烯技术在国内单套最大乙苯工业
装置投产。全年通过技术鉴定或评议的项目43项,取得创新性技术成果的数量是近年来最多的一年。 目前,石科院与国内60个炼油、石化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同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百家公司建立了业务联系,与国际上30多个科研机构和学术组织保持着密切的交往。石科院将继续保持并发展与国内外石化企业和科研机构等的密切联系,秉承既有的开拓创新精神,开发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努力建设“世界级以炼油为主、油化结合的能源型研究开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