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记载有关石油的中国古籍及具体举例
宋代着名科学家沈括所写的《梦溪笔谈》卷二十四,记载了陕北延安地区出产和利用石油的情况。原文说: “鄜延境内有石油,……出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之,颇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炱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
宋代着名科学家沈括所写的《梦溪笔谈》卷二十四,记载了陕北延安地区出产和利用石油的情况。原文说: “都延境内有石油,……出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雄尾 真之,颇似浮漆。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惺幕皆黑。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良 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
‘贰’ 中国在什么时候有石油的最早记载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石油最早的国家。有关石油最早的记载,见于我国周代的《易经.革卦》“象日,泽中有火”。有关石油使用的最早记载,见于我国东汉《汉书.地理志》:“高奴(延长一代),有洧水可燃”。 宋朝沈括在《梦溪笔谈》 中第一次使用“石油”这一科学名称~
‘叁’ 石油,在古代的用途有多大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开始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石油在典籍中名称极多,有石漆、石脂水、火油、猛火油等,现在通用的“石油”一名首见于沈括的《梦溪笔谈》,“鄜、延境内有石油”。
除了燃火和制墨,石油也能用于润滑,就像今天市面上出售的种类繁多的润滑剂一样。晋代张华的《博物志》提到甘肃玉门一带有“石漆”,可以用于“膏车”和“膏水碓缸”,“膏”就是现在所说的润滑。《资治通鉴》也说古人在出征前常常“秣马脂车”,也就是喂饱马匹,润滑好车轴,而且润滑用的也是石油。
另外石油还可以拿来药用,对于石油药用论述最为详细的是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石油)主治小儿惊风, 可与他药混合作丸散,涂疮癣虫癞,治铁箭人肉” “气味与雄硫同,故杀虫治疮,其性走窜,诸器皆渗。惟瓷器、玻璃不漏,故钱乙治小儿惊热、膈实、呕吐、痰涎,银液丸中用,和水银、轻粉、龙脑、蝎尾、白附于诸药为丸。不但取其化痰亦取其能通透经络,走关窍也”。
可见在古代,石油的应用同样广泛,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说“此物后必大行于世”。果然,在1000年后的今天,石油不仅“大行于世”,而且几乎深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没有了石油的世界真得难以想象。
‘肆’ 石油在北宋时叫什么
北宋沈括写的《梦溪笔谈》中就已经把石油称作石油了。
不过一般都把石油称作火油,因为当时石油主要作用就是提炼出来用作军用的猛火油,用于放火或猛火油柜。
‘伍’ 石油是怎么来的
生物成油理论
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石油像煤和天然气一样,是古代有机物通过漫长的压缩和加热后逐渐形成的。按照这个理论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变化形成的。(陆上的植物则一般形成煤。)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有机物与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在地下的高温和高压下它们逐渐转化,首先形成腊状的油页岩,后来退化成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由于这些碳氢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轻,它们向上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直到渗透到上面紧密无法渗透的、本身则多空的岩层中。这样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过钻井和泵取人们可以从油田中获得石油。
地质学家将石油形成的温度范围称为“油窗”。温度太低石油无法形成,温度太高则会形成天然气。虽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为四至六千米。由于石油形成后还会渗透到其它岩层中去,因此实际的油田可能要浅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个条件:丰富的源岩,渗透通道和一个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层构造。
非生物成油理论
非生物成油的理论天文学家托马斯·戈尔德在俄罗斯石油地质学家尼古莱·库德里亚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论基础上发展的。这个理论认为在地壳内已经有许多碳,有些这些碳自然地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氢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轻,因此沿岩石缝隙向上渗透。石油中的生物标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热的微生物导致的。与石油本身无关。
在地质学家中这个理论只有少数人支持。一般它被用来解释一些油田中无法解释的石油流入,不过这种现象很少发生。
过去认为石油是从动物的尸体变化而成,因此,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能源。不过,根据美国于2003年的一项研究,有不少枯干的油井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弃置以后,仍然可以生产石油。所以,石油可能并非生物生成的矿物,而是碳氢化合物在地球内部经过放射线作用之后的产物。
‘陆’ 古代石油的用途有哪些
早在公元前10世纪之前,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印度等文明古国已经采集天然沥青,用于建筑、防腐、粘合、装饰、制药,古埃及人甚至能估算油苗中渗出石油的数量。楔形文字中也有关于在死海沿岸采集天然石油的记载。“它粘结起杰里科和巴比伦的高墙,诺亚方舟和摩西的筐篓可能按当时的习惯用沥青砌缝防水”。公元5世纪,在波斯帝国的首都苏萨(Susa)附近出现了人类用手工挖成的石油井。最早把石油用于战争也在中东。——常识能源篇。
‘柒’ 石油的命名源于哪部典籍
在公元十一世纪,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沈括(1031-1095)对自然产出的石油作了一定的观察研究,并将其正式命名为"石油"。他在其所着的《梦溪笔谈》中写道:"富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石脂水即此也。"又云:"生于水际砂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预见了石油数量巨大,用途广泛
‘捌’ 石油在我国古代又被称为什么,至少4个名称
石油在古代曾被称为石漆、石脂水、猛火油、火油、石脑油、石烛等等。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首先使用了“石油”的名称,指出“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并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
‘玖’ 中国古代最早记载石油是什么典籍
最早发现石油的记录源于《易经》:“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指湖泊池沼。“泽中有火”,是石油蒸气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此书在西周时(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771年)已编成,距今三千多年。
‘拾’ 古人究竟用石油干什么
从能源的利用来说,人类大规模应用石油及其衍生品是在20世纪,也就是在先进的钻井技术和精炼技术以及内燃机的发明之后。虽然作为工业血液,石油的大规模应用时间不过百十来年,但其本身为人们所利用的时间却远长于此。早在西周时期,古籍《易经》中便有了关于石油发现的记载,所谓“泽中有火”、“上火下泽”,便是对石油在湖泊、沼泽中点燃时场景的描述。那么,古人究竟用石油干什么呢?
事实上,从发现石油到利用石油也经过了相当漫长的岁月。到了汉代,根据班固所着《汉书·地理志》的记载,“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高奴县指的是现在的陕西延安一带,而洧水是延河的一条支流。从记载中我们可以确定,早在汉代,陕北一带的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石油作为生活燃料了。
北宋神宗年间,首都开封府有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军器监,专门负责管理制造军用物资的机构。神宗本人也十分重视军用物资的制造和筹备,为此,他命沈括全权负责此事。军器监中有十个制作坊,其中一个便关于是猛火油的提炼制作,坊内制作方法与原材料等信息严禁外泄,只能口授身传,故而未留下详细的记载描述。
在后来的战争中,猛火油柜被大量用于战场,正所谓“放猛火油, 中人皆糜烂,水不能灭。若水战,则可烧浮桥、战舰,于上流放之,先于上流簸糠粃、熟草,以引其火”,猛火油柜以其可怕的杀伤力驰骋战场,无论是水战还是攻坚战,都给予敌军士兵以巨大的震慑和伤害,多次成为宋军克敌制胜的法宝。
然而,称霸一时的猛火油柜也有其致命缺陷。它虽然威力巨大,但使用性能并不十分稳定,受风力影响极大,如若使用不当,甚至可能将己方战船或设备点燃,而且其攻击距离有限,移动不甚方便。所以,当新一代火器——火铳、火炮等热武器出现之后,猛火油柜也逐渐走向没落,最终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