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石油化工企业实现安全、清洁、高效生产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石油化工装置的原料和产品多是易燃易爆的碳氢化合物,其生产操作条件为连续性高温、高压。如催化裂化装置的反应温度一般为460~520℃,重整装置反应器入口温度一般为480~520℃,反应压力为18个大气压 *1个大气压=101千帕。(铂铼重整)到30个大气压(铂重整)。这些条件使得火灾爆炸事故是石化行业中最主要、最常见的风险,如管道连接处物料泄漏、设备破裂等。任何设计都不能使石化装置达到绝对的安全,任何措施也不可能将事故风险降低到零。只能通过对风险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行安全设计,采取有效措施使事故风险降到最小。
保证装置的安全生产一般通过两个途径:一是靠工程设计和管理手段来处理危险,二是从本质上消除危险。工程设计和管理手段是有效的,但要求增加投资,另一方面也不可能完全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因而从本质上消除危险则是最合理的。
本质安全是指固有的或内在的工艺过程中的安全性。本质安全取决于工艺物料的化学性、物理性、使用数量和使用条件。虽然不可能改变石油化工原料和产品易燃易爆的危险性,但可以通过控制其使用条件来减少或消除危险性。
南京扬子30万吨乙烯装置
现在,石油化学工业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是安全、清洁、高效生产,其最终目标是将原材料全部转换为符合要求的最终产品,实现生产过程零排放。实现这一目标有两种途径:一是从化学反应本身着手,通过采用新的催化剂和合成路线来实现,即绿色化学技术;二是可以从化学工程出发,采用新的设备和技术,通过强化化工生产过程来实现。强化化工生产过程是指能显着减小工厂和设备体积、高效节能、清洁、可持续发展的化工新技术。强化化工生产过程可分为过程强化设备和过程强化方法两个方面。过程强化设备,即设备小型化,包括新型的反应器和单元操作设备。过程强化方法主要是化工过程集成化,包括化学反应与分离、换热、物质相变的集成,组合分离等,还有替代能源、超临界流体和离子液体、非定态操作等新技术。
化工过程强化的概念是在1995年第一届化工过程强化国际会议明确界定,但有关设备小型化、过程集成化的研究开发早已进行多年,有的已取得工业化的成果。
工艺过程可通过化工过程强化,大幅度减少工厂体积、节省投资、降低能耗和减少环境污染。例如,醋酸甲酯工业生产原来需要11个单元操作才能完成的7个任务被集成在一个设备内完成,极大减少了设备数量和工厂体积。
2. 石油炼制业具体清洁生产技术
前造纸行业已经开发研制了一系列环境无害化技术与工艺,现按照制浆造纸工艺流程,以备料、蒸煮、制浆废液回收(包括碱回收)、洗选漂、造纸工段和综合废水处理系统六个部分为顺序,分别排列出有关环境无害化的关键技术,这些大多是技术先进、成熟,具有推广应用价值和较明显的环境、经济效益的技术。其中也包括一些科研成果,有的尚无实际应用工程实例,但考虑到具有一定研究开发前景也在这里一并介绍如下:
1、备料工段:
麦草干湿法备料工艺
2、蒸煮工段:
1)麦草浆黑液同步除硅技术;
2)氧脱木素工艺;
3)低污染制浆技术(尚属生产性试验);
4)深化脱木素连续蒸煮技术;
5)生物法、溶剂法制浆(尚无成功用于生产的实例);
3、制浆废液回收
1)碱回收技术:
(1)木浆传统碱回收技术;
(2)草浆碱回收技术;
(3)直接碱回收(DARS法)(尚无成功用于生产的实例);
(4)白泥的综合利用;
2)提高黑液提取、蒸发效率的工艺与设备研制;
3)等离子体处理造纸黑液(尚无成功用于生产的实例);
4)蒸煮废液的综合利用;
5)石灰法半化学浆生产沼气(中试成功)
4、洗选漂工段
1)二氧化氯漂白工艺;
2)无氯漂白工艺(投资大,成本高);
5、造纸工段
纸机的白水回收循环利用技术
6、废水综合处理系统
厂外综合废水生化处理技术
五、我国造纸行业今后的发展趋势
根据中国轻工总会制定的《中国造纸行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我国造纸行业纸及纸板市场发展预测如下:
1.生产水平
2000年全国纸和纸板产量,计划达到3000万吨,较1996年2639.2万吨,增长13%,年平均递增速度为4.6%。人均纸和纸板消费量达26公斤。2010年纸和纸板规划产量为4000万吨,较2000年计划的3000万吨,增长33%,年平均递增速度为3%。人均纸和纸板消费量达36公斤。
2.主要产品产量
2000年计划主要产品产量:新闻纸110万吨,年平均增长率7.4%;胶印书刊纸110万吨,年平均增长率8.5%;铜版纸70万吨,年平均增长率22.9%;技术配套用纸55万吨,年平均增长率4.1%;包装纸板1100万吨,年平均增长率5.3%;商品浆230万吨,年平均增长率35.7%。
3.产品品种及质量
造纸产品将向薄型化,高档次,多品种方向发展,新闻纸,胶印书刊纸,涂布白板纸,牛皮箱板纸等产品,达到或接近国际同类产品质量水平。“九五”计划要求开发新品种120个。
4.科技进步
依靠科技进步对重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节能降耗,以提高经济效益。2000年要求幅宽3米以上的纸机,车速达到600米/分以上。“九五”计划要求完成科研重点项目50项。
5.经济效益
2000年全国造纸工业的总产值达到90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4.6%,利税总和240亿元,重点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4.5万元/人*年。出口创汇8亿美元,年平均增长8.4%。
6.污染治理
到2000年要求做到增产不增污,基本控制造纸工业污染。污染物排放总量比1995年下降30%以上,总体碱回收率超过80%。所有制浆造纸企业到2000年,淮河流域企业到1997年底,要做到达标排放,促使环境保护与行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总之,“九五”和2010年,我国制浆造纸工业发展必须保持适当的增长速度,人均消费量以调整和优化结构为核心,着力提高增长的质量,使造纸工业从规模小,技术落后,污染严重逐步向原料和产品结构趋于合理,重点企业实现大型化和生产现代化,基本控制环境污染的方向发展,并抓好商品浆的基本建设,改变中国目前原料结构中木浆比重过低的现状,抓紧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发展深加工,不断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
3. "清洁化生产"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清洁化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清洁化生产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的环境策略,减少或者消除它们对人类及环境的可能危害,同时充分满足人类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生产模式。
4. 能源化学专业是干什么的 好就业吗
能源化学以能源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化学、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能源的分类、性质、用途、利用、高效转化等,以能源的合理、高效、持续利用为目标,进行能源转化效率的提高以及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探索等。
能源化学专业简介
能源化学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本专业培养掌握化学和能源转化与利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
主要学习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备在煤炭行业、电力行业、石油石化行业、生物质转化利用行业从事低碳能源清洁化、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能源高效转化、化工用能评价等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生产设计和技术管理的能力。
能源化学主要学《能源化学导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能源材料基础》、《能源系统工程》、《分析化学》、《电化学能源》等。
能源化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在化工类企业从事可再生能源利用、能源高效转化、技术开发等工作。能源化学侧重于化工化学方面,比如能源的分类、性质、用途、利用、高效转化等。
能源化学专业好就业吗
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很好,毕业生工作领域包括:煤化工行业、天然气化工行业、电厂化工综合利用行业、生物能源化工行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理行业、石油加工行业、石油化工行业、催化剂生产和研发行业。可以在这些行业从事设计、科学研究、技术管理等工作或继续深造。
5. 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工作
应用化学硕士授权点
(一)学科概况
本校应用化学学科建立于1978年。 1986取得硕士学位授权,199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至今有10届博士生毕业授位。2004年获得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1992年被批准作为四川省首批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单位,2003年获得四川省重点学科建设专项基金资助。经历了近三十的建设,已经成为以油气勘探开发工程中化学方法和化学剂的应用和相关理论作为学科方向和专业特色,研究成果和学科实力国内领先,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的学科。
(二)研究方向
本学科的研究以化学剂和化学方法为基础,覆盖石油天然气工业上游和下游的各个工艺过程;在油气田勘探开发工作液体系、油气田化学品和化工材料、油气田和油气加工厂周边环境监测与治理、石油加工助剂等领域形成了有特色、有成果、在国内处于优势、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的学科。
1、石油工作液化学及工作液作用机理研究方向
高质量的工作液在钻井、原油增产、提高采收率等工程环节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抗高温抗盐深井水基泥浆研发、两性离子聚合物钻井液处理剂及其完井液体系的研发以及油基钻井液体系已经成功的完成由重大科技成果到产业化的转化,并在国内各大油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两性离子聚合物处理剂被国家科委列为重点推广计划。被总公司列为“九五”八大推广示范工程项目之一。开展“气井防气窜添加剂及水泥浆体系固井”攻关以来,为国内固井防气窜技术发展提供可靠技术支持,有效地遏制了高压天然气井固井气窜,在国内多个油气田推广应用,并发展出了各类油气井固井的水泥添加剂及其水泥浆体系,使我国在固井防气窜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水力压裂技术和酸化技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水平,特别是通过引进技术和装备使我国的水力压裂技术和酸化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目前,常规的无机酸酸化不能很好的解决深部酸化的目的。大酸比、有机酸、粉状酸、多组分酸和缓速酸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酸化的深度,但还存在以下问题:大酸比会在近井地带出现大的酸化孔洞,不利于地层的稳定;稠化酸会出现酸渣造成对地层的二次伤害。因此需要加强对深穿透酸液体系和工艺技术的研究。
2、油气田化学品合成、开发与材料的经济化应用研究
目前我国化学驱(主要包括聚合物驱和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复合化学驱)研究中,聚合物驱技术相对较为成熟,已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十项配套技术,特别是大庆等油田先导性试验和工业性矿场应用的全面成功,大大推动了我国聚合物驱的发展。通过分子设计理论研制出了国产表面活性剂-强碱配方体系,性能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价格下降50%以上,为复合驱工业化应用创造了条件,目前基本形成了强碱配方体系复合化学驱配套技术。但在矿场试验中,产生地层和井筒结垢等伤害严重,产出液乳化严重破乳困难,因此严重影响了强碱配方体系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其核心问题是缺乏适应弱碱/无碱复合化学驱油体系的高效驱油表面活性剂。
3、环境化学与工程研究方向
目前国内对钻进废液、废弃泥浆、试油废酸等处理工艺不合理、技术不成熟、设备不配套、处理剂品种单一效率低、处理成本高是目前制约油气田污染治理技术推广和应用的根本原因。总之,生态油气田的示范和建设为油气田污染治理用化学剂和工艺提供了巨大的环保产业市场。
4、石油加工助剂研制与应用研究方向
主要针对当前石油加工助剂和稠油开采技术中的研究热点及急待解决的关键性理论与技术问题。这方面研究对我国稠油开采技术、馏分油的环境友好脱酸技术、柴油非加氢脱硫精制技术的发展起到重要推进作用。
应用化学学科的各个研究方向全部面向油田化学助剂、工作液、石油天然气钻采开发储运以及加工助剂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在国内外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2001年以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和油田协作项目127项,年均科研经费846万元;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发表论文712篇(SCI,EI,ISTP检索141篇);出版专着10部,教材7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3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三)学术队伍
本学科共有教授8名(其中:工程院士1名,博士生导师3名),60岁以下6名,45岁以下3名,副教授18名,讲师8名,博士学位专业人员8名,硕士学位专业人员20名。
(四)研究生培养情况
该学科已培养博士研究生21人、硕士研究生215人,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36人、硕士研究生89 化学工程硕士授权点
(一)学科概况
化学工程是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于200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拥有硕士、学士两级学位授予权。化学工程是以化学、物理、生物、数学的基本原理作为基础,研究化学工业和相关工业中的物质转化、设备技术、过程控制与优化以及管理的科学。
该学科是以石油天然气加工、石油天然气化工为突出特色和优势。学科研究内容集中在天然气净化领域、天然气化工领域、油气环境治理、石油炼制及产品精制领域等方面,特别是在天然气加工技术研究领域。与能源、材料、医药、国防、环境等工程技术有紧密联系,并与化学工艺、工业催化、应用化学、生物化工等学科相互渗透。
(二)研究方向
该学科的主要研究主要从事石油天然气化学工程技术开发以及相关过程技术与装备的开发、设计等工作。在天然气净化领域、天然气化工领域、油气环境治理、石油炼制及产品精制领域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天然气处理与加工
主要研究高含硫天然气、高碳硫经天然气的净化处理技术;干法脱硫以及生物脱硫技术;天然气中H2S 的相态研究,元素硫生成条件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新的硫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技术开发;天然气凝液回收技术研究、天然气液化技术研究;偏远分散气井天然气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
2、石油产品精制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有石油产品脱酸脱碱技术与应用;石油产品脱硫(低硫燃料、超低硫燃料)技术;石油产品新型添加剂等。
3、油气加工过程模拟技术
借助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研究该领域中的节能技术、仿真模拟软件开发与利用、流程模拟优化以及工艺改造等问题,保障油气加工装置高效、安全运行。
(三)学术队伍
化学工程二级学科学术队伍中有50岁以下省级学术后备带头人2名,教授4名。具备指导硕士生水平和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8名。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各层次人员配备比较齐全。学术队伍团结协作,学术思想活跃。在油气加工技术、石油天然气化工、油品精制、油气加工模拟技术等方面有4个研究方向。
(四)研究生培养情况
该学科已培养研究生24人,目前在读研究生32 化学工艺硕士授权点
(一)学科概况
化学工艺学科于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已拥有硕士、学士两级学位授予权。本学科点在石油天然气化工上游和中游领域优势明显,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在学科发展方向上谋求油气田化学工艺,燃料化学工艺等方向的发展,在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两大一级学科融合交叉领域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使本校“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具有更宽厚的基础。同时,充分发挥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工程硕士授权点的作用,扩大本科的影响。
(二)研究方向
本学科主要从事石油天然气化工产品的研制以及相关工艺过程技术与设备的开发、设计和模拟优化等工作。主要有油气田工作液配方设计及工艺研究、油气藏化学工艺研究和石油天然气化工工艺三个研究方向。
1、油气田工作液配方设计及工艺研究
根据油气田开发过程的特点,从化学工艺角度提出解决油气井工作液的技术要求,并按照地层特性、作用机理、分子设计、合成、应用的技术路线,合成各类油田化学处理剂。
2、油气藏化学工艺研究
研究油气成藏过程中的物理化学过程,油气在化学剂作用下运移方式,岩石矿物的表面行为及化学剂对油水界面的物化作用。特别是表面活性剂、高分子化合物及催化剂等这些针对性极强的采油化学助剂对地层原油(包括稠油、超稠油以及沥青砂)作用过程中的化学工艺问题。
3、石油天然气化工工艺
天然气加工化学工艺的研究直接推动了甲醇、合成氨、尿素等天然气工业的工业化进程,但是,在该领域中还存在许多如设备腐蚀严重、目的产品收率不够理想等困扰工业化问题。另外,油气中的有机硫和酸性物质对油气储存设备和运输管道腐蚀严重,国内外对进入下游加工过程的原料一致认为就地就近解决有害物质不仅在经济上最为合理,在安全上考虑也最为有效,因此,如何运用化学工艺理论和方法解决石油天然气的脱硫脱羧问题,特别是与油田工程学科、材料工程学科相互渗透,研究和开发该领域中的新工艺、新过程、新产品和新设备便成了化学工艺学科新的研究热点。
(三)学术队伍
本学科学术队伍中有50岁以下省级学术后备带头人2名,教授4名。具备指导硕士生水平和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8名。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各层次人员配备比较齐全。学术队伍团结协作,学术思想活跃。在天然气加工和油气田化学工艺方面有3个特色明显的研究方向。
(四)研究生培养情况
该学科已培养研究生53人,目前在读研究生44人。 油气安全工程 硕士授权点
(一)学科概况
油气安全工程是在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置的二级学科博士点,于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主要涉及石油天然气开发和储运过程中的安全技术,减灾防灾技术,以及救助技术等领域研究。在油气工程,安全工程与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石油天然气生产安全和劳动者安全与健康、环境安全的科学理论与工程技术研究等方向。
(二)研究方向
本学科从事石油天然气生产安全和劳动者安全与健康、环境安全的科学理论与工程技术研究,它既有安全科学及工程的理论基础、工程技术和管理方法,又与石油天然气工程技术相结合形成交叉的安全学科分支。
主要研究高危气田建井作业过程中风险源分析与安全性评价、油气井建井材料在高危环境下的长期安全性评价方法与技术、用于油气井井下安全应急控制的特殊材料及工艺技术和高危环境下的钻完井添加剂研发。
研究油气长输管道安全评估与安全设计、地质灾害对油气长输管道安全性的影响和常规作业工作液潜在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技术,石油天然气开采工矿区的环境监测及环境影响评价和油气田污染控制技术,以及天然气在能源与交通领域中的关键安全技术。
(三)学术队伍
本学科学术队伍中有博士生导师6人,50岁以下省级学术后备带头人2名,教授8名。具备指导硕士生水平和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2名。学术队伍中知识和年龄以及学缘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各层次人员配备比较齐全。
(四)研究生培养情况
该学科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7人。 生物化工硕士授权点
(一)学科概况
生物化工于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本学科点主要涉及石油天然气开发过程中的生物技术,微生物技术,以及生物质能源等领域研究。在油气田生物工程,燃料生物工程等与石油天然气开发工程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两大一级学科融合交叉,形成微生物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化学仿生技术等新兴学术研究方向。
(二)研究方向
本学科的研究从化学工程与技术角度着眼,将地层油藏作为生化反应体系,应用石油工程和化学工程理论,侧重研究利用包括代谢工程、古微生物工程和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在内的各种手段,选育和激活具有各种特殊功能的微生物新菌珠,研究微生物与石油相互作用机理及代谢活动,开发利用微生物增油的新工艺、新技术。具体研究微生物石油发酵、微生物防蜡、微生物采油、生物酶采油及生物表面活性剂等方面在油藏研究中的理化行为与增油机理、微生物地层反应动力学、混合与传递过程,各物理量、化学量、生物量的检测与控制,提出生物过程在油藏环境、活性剂影响下的生物化学过程理论和优化方法。
国外一些学者认为用生物学机理来研究或模拟化学工程中的一些问题是非常成功的,称为化学工程的一个分支。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模拟生物体的反应和酶的功能以及仿生物信息传递及能量转换等。从而提供改进化学过程的新方法。仿生化学工程是从分子水平来模拟生物功能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它是生物学和化学互相渗透的学科,是模仿生物的化学反应,但又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模仿其机理,开发出比自然界更优秀的、在工艺上更易使用的体系。仿生化学与有机化学、无机化学、金属有机、络合化学、高分子化学等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许多新的边缘学科,如生物无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生物电化学等等应运而牛,从而扩大和丰富了化学的研究内容。
生物质能源的研究与开发已经成为世界重大热门课题之一,并受到世界各国政府与科学家的关注。我国是人口大国,21世纪必将面临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因此,改变能源消费方式,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对建立新型能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该方向研究主要在木质素降解、单细胞蛋白、乙醇生产与生物炼油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在微生物发酵木质素和原油过程中进行动力学及变化机理研究,用化学工程理论是解决木质素降解和微生物发酵理论。
(三)学术队伍
本学科学术队伍中有50岁以下省级学术后备带头人1名,教授2名。具备指导硕士生水平和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名。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各层次人员配备比较齐全。学术队伍团结协作,学术思想活跃,承担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节能与新能源重大项目等课题多项。
(四)研究生培养情况
该学科目前在读研究生4人。 工业催化硕士授权点
(一)学科概况
本学科于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本学科点主要涉及石油天然气开采、加工过程中的催化采油技术,脱硫技术,催化剂制备技术、催化加工工艺技术以及生物质能源等领域研究。在油气田开发工程,燃料生物工程等与工业催化学科融合交叉,形成催化采油技术、生物燃料技术等新兴学术研究方向。
(二)研究方向
本学科共拥有以下研究方向:催化剂合成与制备技术、催化剂与催化反应的理论计算、柴油/汽油催化氧化脱硫催化剂与工艺技术、燃料油、燃煤硝烟助燃剂技术、天然气转化制合成气技术、生物柴油合成工艺技术、稠油催化裂解采油技术、稠油注空气缓和催化氧化采油技术。
本学科目前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省部级项目等课题5项。
(三)学术队伍
本学科学术队伍中有50岁以下教授1名。具备指导硕士生水平和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3名,拥有工业催化博士学位教师2名、硕士学位教师2名。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各层次人员配备比较齐全。学术队伍团结协作,学术思想活跃。
(四)研究生培养情况
该学科目前在读研究生6人。 环境工程硕士授权点
(一)学科概况
环境科学与工程是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工程技术,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并进行控制调整的一门新型综合性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0830)设置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两个二级学科。前者侧重于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过程、机制、调控和预防的规律和调控措施等基础和应用基础的研究。后者主要是运用、研究并开发现代工程技术和有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达到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和谐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目的。
西南石油大学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创办于1986年,2001年获环境工程二级学科(083002)硕士授予权。由于本专业与多种学科交叉,使得该专业点在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与应用化学及石油工程等专业点有密切的合作。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环境保护是本校应用化学博士点的一个研究方向。
(二)研究方向
本学科的研究方向与石油工程中的环境问题紧密相关,并形成自己的特色。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和特色为:
1、绿色油田化学与技术研究
绿色化学与技术是环境管理体系中一个关键的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从节约资源和防止污染的观点,重新审视和改革传统化学,从而使我们对环境的治理从治标,转向治本。清洁化生产不仅是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且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油田化学在石油工业生产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油田化学的绿色化,是石油开发过程中实现清洁化生产的关键技术之一。绿色油田化学与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开发无害化,易降解的油田化学工作液,研究其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及处理方法。新型油田化学工作液应能满足油气开发生产过程的要求,同时,又易于无害化处理,因此,它是油田化学和环境工程相交叉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2、油气田开发废水处理工艺研究
油气田开发废水具有多样性,多变性和排放环境的不固定等特点。主要的废水种类有钻井废水,洗井废水,酸化废水,压裂反排液,油田产出水和气田水等。主要研究方向有:废弃钻井液和钻井废水无害化治理技术研究;酸化废水治理技术研究;压裂反排液处理技术研究;油田采出水(含三采废水)处理研究;气田水治理和综和利用研究;微生物处理技术在油气田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等。
3、油气田环境监测和环境质量评价
由于油气田污染物的特殊性,一些污染物的分析常需要特殊的方法,如高含盐气田水中COD值的测定、多种离子和有机添加剂干扰条件下的某些重金属的测定、天然气集输过程中天然气泄漏的快速监测、天然气燃烧产生的微量污染物的分析方法等都是重要的研究课题。石油工业污染具有分散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使环境质量评价具有其特殊性,如多点排放的石油伴生气和天然气在大气中的扩散模式,油气田开发对局部地区和整体区域的环境影响,输气管道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都是主要的研究课题。
(三)学术队伍
本专业学科点现有教师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实验师2人、助教1人。
(四)研究生培养情况
该学科已培养研究生18人,目前在读研究生25人。 应用化学博士授权点
(一)学科概况
本校应用化学学科建立于1978年。 1986取得硕士学位授权,199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至今有10届博士生毕业授位。2004年获得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1992年被批准作为四川省首批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单位,2003年获得四川省重点学科建设专项基金资助。经历了近三十的建设,已经成为以油气勘探开发工程中化学方法和化学剂的应用和相关理论作为学科方向和专业特色,研究成果和学科实力国内领先,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的学科。
(二)研究方向
本学科的研究以化学剂和化学方法为基础,覆盖石油天然气工业上游和下游的各个工艺过程;在油气田勘探开发工作液体系、油气田化学品和化工材料、油气田和油气加工厂周边环境监测与治理、石油加工助剂等领域形成了有特色、有成果、在国内处于优势、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的学科。
1、石油工作液化学及工作液作用机理研究方向
高质量的工作液在钻井、原油增产、提高采收率等工程环节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抗高温抗盐深井水基泥浆研发、两性离子聚合物钻井液处理剂及其完井液体系的研发以及油基钻井液体系已经成功的完成由重大科技成果到产业化的转化,并在国内各大油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两性离子聚合物处理剂被国家科委列为重点推广计划。被总公司列为“九五”八大推广示范工程项目之一。开展“气井防气窜添加剂及水泥浆体系固井”攻关以来,为国内固井防气窜技术发展提供可靠技术支持,有效地遏制了高压天然气井固井气窜,在国内多个油气田推广应用,并发展出了各类油气井固井的水泥添加剂及其水泥浆体系,使我国在固井防气窜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水力压裂技术和酸化技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水平,特别是通过引进技术和装备使我国的水力压裂技术和酸化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目前,常规的无机酸酸化不能很好的解决深部酸化的目的。大酸比、有机酸、粉状酸、多组分酸和缓速酸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酸化的深度,但还存在以下问题:大酸比会在近井地带出现大的酸化孔洞,不利于地层的稳定;稠化酸会出现酸渣造成对地层的二次伤害。因此需要加强对深穿透酸液体系和工艺技术的研究。
2、油气田化学品合成、开发与材料的经济化应用研究
目前我国化学驱(主要包括聚合物驱和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复合化学驱)研究中,聚合物驱技术相对较为成熟,已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十项配套技术,特别是大庆等油田先导性试验和工业性矿场应用的全面成功,大大推动了我国聚合物驱的发展。通过分子设计理论研制出了国产表面活性剂-强碱配方体系,性能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价格下降50%以上,为复合驱工业化应用创造了条件,目前基本形成了强碱配方体系复合化学驱配套技术。但在矿场试验中,产生地层和井筒结垢等伤害严重,产出液乳化严重破乳困难,因此严重影响了强碱配方体系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其核心问题是缺乏适应弱碱/无碱复合化学驱油体系的高效驱油表面活性剂。
3、环境化学与工程研究方向
目前国内对钻进废液、废弃泥浆、试油废酸等处理工艺不合理、技术不成熟、设备不配套、处理剂品种单一效率低、处理成本高是目前制约油气田污染治理技术推广和应用的根本原因。总之,生态油气田的示范和建设为油气田污染治理用化学剂和工艺提供了巨大的环保产业市场。
4、石油加工助剂研制与应用研究方向
主要针对当前石油加工助剂和稠油开采技术中的研究热点及急待解决的关键性理论与技术问题。这方面研究对我国稠油开采技术、馏分油的环境友好脱酸技术、柴油非加氢脱硫精制技术的发展起到重要推进作用。
应用化学学科的各个研究方向全部面向油田化学助剂、工作液、石油天然气钻采开发储运以及加工助剂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在国内外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2001年以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和油田协作项目127项,年均科研经费846万元;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发表论文712篇(SCI,EI,ISTP检索141篇);出版专着10部,教材7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3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三)学术队伍
本学科共有教授8名(其中:工程院士1名,博士生导师3名),60岁以下6名,45岁以下3名,副教授18名,讲师8名,博士学位专业人员8名,硕士学位专业人员20名。
(四)研究生培养情况
该学科已培养博士研究生21人、硕士研究生215人,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36人、硕士研究生89人。 油气安全工程博士授权点
(一)学科概况
油气安全工程是在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置的二级学科博士点,于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主要涉及石油天然气开发和储运过程中的安全技术,减灾防灾技术,以及救助技术等领域研究。在油气工程,安全工程与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石油天然气生产安全和劳动者安全与健康、环境安全的科学理论与工程技术研究等方向。
(二)研究方向
本学科从事石油天然气生产安全和劳动者安全与健康、环境安全的科学理论与工程技术研究,它既有安全科学及工程的理论基础、工程技术和管理方法,又与石油天然气工程技术相结合形成交叉的安全学科分支。
主要研究高危气田建井作业过程中风险源分析与安全性评价、油气井建井材料在高危环境下的长期安全性评价方法与技术、用于油气井井下安全应急控制的特殊材料及工艺技术和高危环境下的钻完井添加剂研发。
研究油气长输管道安全评估与安全设计、地质灾害对油气长输管道安全性的影响和常规作业工作液潜在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技术,石油天然气开采工矿区的环境监测及环境影响评价和油气田污染控制技术,以及天然气在能源与交通领域中的关键安全技术。
(三)学术队伍
本学科学术队伍中有博士生导师6人,50岁以下省级学术后备带头人2名,教授8名。具备指导硕士生水平和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2名。学术队伍中知识和年龄以及学缘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各层次人员配备比较齐全。
(四)研究生培养情况
该学科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7人。
6. 石油化工是什么工作
一般是油库、炼油厂、能源公司等
7. 中石油加油站操作员具体是干什么的
摘要 加油站岗位有加油员,计量,核算,站长,加油员一般都是8小时工作制三班倒的,也就是轮休,工作内容是加油和简单的做卫生,每月会有一次神秘顾客去检查,合格有奖励,不及格要扣钱,节日有一点点福利,夏季每月有大概250元防暑降温补贴。
8. 石油井下作业的清洁生产有哪些模式
石油井下作业过程中,常常会不同程度地污染到周围环境,为了避免有太大的末端治理压力,真正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实施清洁生产已是企业节能降耗、控制污染、改善经济增长方式的理想模式。
1.石油井下作业清洁生产模式
1)防止污染物的发生
主要通过污染物末端治理预防污染物影响到环境,确保井下作业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不超出国家明文规定的要求。实践操作中,除了要采用末端治理的方式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之外,还必须全面回收利用、循环利用污染物,降低废物量。
2)注重节能降耗
主要是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效控制,遵循节能降耗的原则,降低生产过程的废物排放量,然后有效治理实际排放出的废物,从而保证所排放的废物满足国家规定的规范要求。合理选择燃料,积极探索替代能源,加强工艺改革,对生产中排放的废物予以循环利用或者降低,减少企业末端处理废物的数量,从而实现清洁生产的目标。
3)以节能降耗为基础降低污染
以节能降耗为基础降低污染这一清洁生产模式,主要是上述两项清洁生产模式的优化组合。针对生产过程的中后期采用先进的管理与技术手段,防止废物的大量排放,以做到清洁生产。
4)注重持续发展的清洁生产模式
该模式相比前三种模式具有较高的成熟性。注重的是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管理,也就是生产前科学利用原材料,生产过程中加强污染控制,生产后回收利用排放的废物。
2.石油井下作业技术
1)管柱防护技术
因操作不当使得管柱遭到损毁并导致污染的情况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出砂较多的油层当中,这种事故更易发生。因此,做好人造井壁防砂能够增强油层的支撑力度,修井过程中使用小吨位封隔器,简化生产管柱从而减少坐封次数。使用管柱防磨新工艺,进而能够有效地延长管柱使用寿命,增强抗磨能力。为了使管柱获得更好的养护,油田企业要定期对管柱进行保养以延长油井的寿命。
2)套柱防护技术
为了降低油井潜在污染因素,在套管设计方面要对容易产生损害的油井部分使用厚壁套管。井下容易发生腐蚀的区域,要选用防腐能力强、性质稳定的套管,由于地下油藏类型不同,面对不同的腐蚀介质,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材质的套管,并使用有效的防腐措施降低腐蚀对套管的影响。在套管使用接箍保护环后能够有效减轻地层施加在台肩面上的压力,保护油井安全。增强固井质量也能有效保护套管。使用井身轨迹控制技术构建规则的井径,利用密度低、塑性强的水泥作为原料可以增强固井质量,进而提高套管承受外界压力的强度。
3)井下作业施工中的清洁技术
使用方钻杆自封封井技术时,可以对方钻杆与套管的空间进行密封,从而保持地面环境的清洁,并能将返出液重复利用。这种方法能有效解决井下作业中钻磨、冲砂、套铣等工序所产生的刺漏情况。在井下作业的过程中,管杆要进行清洁,这时残留的原油和残液会污染周边环境,可以引进当前常用的一种防污染塑料膜作为防护工具,清洁工作结束后对薄膜和残液进行集中处理,继而保护施工环境。
4)油气层保护技术——不压井作业
在油田生产中,几乎所有的油层在从勘探到开发及后期的维护过程中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在我国现有的油气层保护技术中,还没有一种技术完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油气层保护,但不压井作业技术的引进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油气层保护提供了可能。
不压井作业一方面可以为油公司省去用于压井作业的压井液及其处理费用;另一方面,由于油气层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油气层的产能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地下的油气资源。图6.15为中原油田在采油二厂某井井上安装不压井作业装置,实现了不放喷、不压井的情况下的清洁生产。
图6.15中原油田安装不压井作业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