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石油的五个安全是什么
扩展阅读
石油深埋地下怎么处理 2025-07-28 08:40:57

石油的五个安全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8-19 05:20:07

中石油承包商管理有个严把“五关”的说法,请问具体指什么

中石油承包商管理有个严把“五关”的说法:
1.严格落实甲方安全主体责任,坚决杜绝“以包代管”和“包而不管”,确保工程建设各个阶段、各个环节都处于受控状态。
2.建立健全规章管理制度,将承包商纳入本单位的HSE管理体系。
3.严格HSE资质准入,所有承包商必须在中国石化建设工程市场资源库中选择,必须同时具备合格的业务资质和安全资质。
4.规范承包商安全教育培训,强化责任落实,注重培训实效。
5.严把HSE协议关,各单位与承包商签订施工或服务合同时,必须同时签订HSE管理协议。
【拓展资料】
一、HSE管理原则是什么?
九项原则:
1.任何决策必须优先考虑健康安全环境。
2.安全是聘用的必要条件。
3.企业必须对员工进行健康安全环境培训。
4.各级管理者对业务范围内的健康安全环境工作负责。
5.各级管理者必须亲自参加健康安全环境审核。
6.员工必须参与岗位危害识别及风险控制。
7.事故隐患必须及时整改。
8.所有事故事件必须及时报告、分析和处理。承包商管理执行统一的健康安全环境标准
HSE管理九项原则是对集团公司HSE方针和战略目标的进一步阐述和说明,是针对集团公司HSE管理关键环节提出的基本要求和行为准则。HSE管理原则与HSE方针和战略目标共同构成集团公司HSE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
集团公司在编制说明中对管理原则逐条进行解释。其中,在“任何决策必须优先考虑健康安全环境”中指出,HSE工作首先要做到预防为主、源头控制,即在战略规划、项目投资和生产经营等相关事务的决策时,同时考虑、评估潜在的HSE风险,配套落实风险控制措施,优先保障HSE条件,做到安全发展、清洁发展。
在“安全是聘用的必要条件”中指出,员工应承诺遵守安全规章制度,接受安全培训并考核合格,具备良好的安全表现是企业聘用员工的必要条件。企业应充分考察员工的安全意识、技能和历史表现,不得聘用不合格人员。

Ⅱ 中石油规定五个零容忍是什么

中石油规定五个零容忍是对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零容忍,对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零容忍,对沉不到基层、不主动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现象零容忍,对工作成效和质量不高的情形零容忍,对吃拿卡要、同城吃请、带彩娱乐等现象零容忍。

(2)石油的五个安全是什么扩展阅读:

2017年3月10日,中国石油党组书记、董事长王宜林强调,在平时的监督过程中,中国石油特别做到对信访,包括专案转办的信访举报案的处理。从制度上要保证监督责任的落实,做到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这一点上,要坚决执行好中央的决定,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同时,在监督执纪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四种形态,尤其是对被举报的人,只要对党忠诚、愿意配合组织做工作,都给出路。把问题处理清楚是目的,也体现了我党一贯所倡导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中国石油将一如既往地把这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王宜林:中国石油狠抓党的建设做到反腐败全覆盖零容忍

Ⅲ 中国石油hse方针是什么

法律分析:中国石油HSE的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员动手,综合治理;改善环境,保护健康;科学管理,持续发展。中国石油HSE的目标:追求最大限度的不发生事故,不损害人身健康,不破坏环境,创行业一流的HSE业绩。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三十条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应当合理开发,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依法制定有关生态保护和恢复治理方案并予以实施。引进外来物种以及研究、开发和利用生物技术,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Ⅳ 石油安全指的是什么

石油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及时、足量、经济地获取石油供应,以保障社会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和持续、协调发展的能力和状态。
由此可见,石油安全是一个内涵丰富而有一定的范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界定:
首先,石油安全属于国家经济安全范畴,其内涵是由国家经济安全战略核心目标决定的。不同的国家,其经济战略安全核心的内涵不同,如石油净出口国的经济安全战略核心是确保生产出来的石油能够以合理的价格销售,而石油净进口国的国家经济安全战略核心是确保石油供应的安全。
其次,石油安全是一个有多重含义的复合范畴,可包括石油的供应安全、消费安全、生产安全、产业安全、使用安全乃至生态安全、环境安全等众多层面,也可特指其中的某一个层面。但通常意义上石油安全是指从国家经济安全战略核心角度考虑的石油供应安全。
再次,影响石油安全的因素极其复杂,包括资源、经济、政治、军事等众多方面。这些因素的变化,有些是可控的、常态的,有些是不可控、非常态的。
石油的非一般商品属性,导致了其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国防安全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油气资源的非再生性、地理分布上的不均衡性、过快增长的需求量,以及偶然发生的政治事件、突发的战争,常常促使石油供应中断和价格暴涨,甚至引发石油危机。
石油供应净中断日期持续时间(月)平均总供应量下降量(百万桶/日)中断原因1951.03—1954.10440.71951年5月1日伊朗油田国有化,随后几个月阿巴丹地区发生动乱和罢工1956.11—1957.0342.0苏伊士战争1966.12—1967.0330.7叙利亚过境费争端1967.06—1967.0822.0“六日战争”1970.05—1971.0191.3利比亚价格争端1971.04—1971.0850.6阿尔及利亚—法国国有化斗争1973.03—1973.0520.5黎巴嫩动乱使运输设施遭严重破坏1973.10—1974.0362.6阿以战争,阿拉伯石油禁运1976.04—1976.0520.3黎巴嫩内战,向伊拉克的出口受到影响1977.0510.7沙特油田受到破坏1978.11—1979.0463.5伊朗革命1980.10—1980.1233.3两伊战争1990.08—1990.1034.6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沙漠风暴1999.04—2000.03123.3OPEC(伊拉克除外)为提高价格而削减产量

石油供应中断的历史记录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发生了数次重大的石油供应中断、市场激烈波动的事件,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对那些石油进口依赖程度高的国家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引起了社会经济的大动荡。
其中,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是两次石油危机。
1973—1974年,阿拉伯国家发动了石油禁运。由于美国对以色列在军事政治上的支持,阿拉伯国家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实施石油禁运。国际市场上的石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涨到12美元,上涨了4倍。石油价格暴涨引起了西方国家的经济衰退,美国由于缺少1.16亿吨标准煤能源,生产损失930亿美元;日本缺少0.6亿吨标准煤能源,生产损失485亿美元。据美国经济学家研究,该次石油危机不但终结了美国持续高速增长的经济态势,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下降了4.7%,也使得欧洲及日本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2.5%和7%。
1979—1981年,爆发了两伊战争。两伊战争的爆发使得油价从每桶13美元飞涨到34美元。伊朗国内革命、两伊战争的爆发,对该地区石油供应能力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石油日产量锐减,国际石油市场价格骤升,每桶石油的价格上涨了近3倍。这次石油危机又一次引起了西方主要工业国的经济衰退,美国政府估计,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在这次石油危机中下降了3%。
此外,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发了海湾战争。当时国际油价一路飞涨,三个月的时间内从每桶14美元突破到了40美元。不过,这次高油价持续时间并不长,与前两次石油危机相比,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要小得多。
石油危机的产生,使人们一直忧虑的矿产资源的消耗可能造成枯竭的问题变成了矿产资源的供应中断和价格暴涨问题,其实质都是必将导致经济社会和国家安全变得脆弱。石油危机不仅是个石油供应量的问题,也是个经济问题,更是个军事问题和政治问题。由于经济社会和国家安全的需要,各国开始研究和重视保障石油安全问题。
因此,对于石油需求国而言,石油安全主要是指作为重要战略资源的石油,能够保持长期以合理的价格,持续、充足、稳定的供应。事实上,各石油需求国早已视“石油供应安全”为其最为核心的能源战略目标。
影响石油安全的因素是多种多样且互相关联的,主要可以分为:资源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政治因素、制度因素、运输因素和军事因素等。
资源因素 资源因素是影响石油安全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般情况下,资源丰富的国家,石油安全性高,反之则低。但是,由于世界石油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石油资源又是可全球配置的资源,因此,完全自给自足的石油资源供应既不现实也不一定最优,因为进口的风险成本也可能低于完全自给自足所增加的成本。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对石油安全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对石油资源的需求变化,进而影响到国内外石油市场,而且还表现在能否有充足的外汇支持进口,并抵御石油市场的价格上涨;另外,经济因素还决定着石油是否会被其他形式的能源所代替。
技术因素 石油行业是技术性极强的行业。技术进步可以降低边际开采成本,增加石油资源的勘探能力,增加石油可供量。新型能源开发与利用上的重大技术进步将使资源替代成为可能,从而缓解石油安全的紧张状况。
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对石油安全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石油进口国与出口国之间政治经济关系恶化造成对石油安全供应的影响;二是石油出口国国内的政治因素对石油安全供应的影响;三是地缘政治影响石油进口国国家间、出口国国家间和进口国与出口国之间的关系。
制度因素 制度和政策对石油安全的影响极大,主要表现在国家政府所制定的有关石油资源开发、利用、进出口、消费等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上。
运输因素 在石油生产与消费市场错位及进口石油比重较大的情况下,运输状况是石油安全的瓶颈环节,它与运输距离、运输线的安全状况、运输方式以及进口国对资源运输线保卫能力的强弱有关。
军事因素 军事因素对石油安全的作用包括对石油运输安全的保障能力、对重要海峡的控制能力和对主要资源产地的军事干预能力等方面。

石油化工企业安全工作内容包括哪些

石油、天然气以及它们的加工产品均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石油、天然气中还含有有机硫、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石油化工企业的许多装置都在高温高压下运行。所以,“安全第一”在石油化工企业中是千真万确的指导方针。为了保证安全生产,石油化工企业都制定了严格的安全制度及具体的安全措施。主要包括:
(1)设立安全组织机构:从公司总部至生产车间都成立安全委员会,配置专职安全员、兼职安全员,负责安全工作。500人以上企业要求成立消防队,工厂配置专职消防员,车间班组设立义务消防员。
(2)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企业主管为安全第一责任人,将生产装置生产安全承包到人,落实每个人的安全责任。
(3)实行安全巡回检查制度:对各安全点巡回逐一进行检查。
(4)配备完善的消防设施和防毒用品:如配备消防蒸气管网、安全栓(如水龙带、喷枪等)、各种灭火器材(灭火机、灭火器)、砂包、防毒面具、氧气呼吸器等,并对消防器材及防毒用品定期检查更换。
(5)安装监测仪器:如燃炉火焰监测器及现场甲烷、硫化氢浓度超标警报器。
(6)实行设备维护保养及强制保养制度:对锅炉和压力容器定期检查鉴定,必须有劳动部门颁发的使用许可证。锅炉及压力容器操作者必须有当地劳动部门颁发的操作证。
(7)设立防火区警戒线:在防火区内严禁烟火,在防火区内用火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和制度。
(8)安全检查制度:除巡回检查外,各级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9)事故处理:发生事故后,要调查原因,明确事故责任人,使广大职工受到教育。
(10)建立安全教育制度,提高职工安全意识。
(11)建立安全奖惩制度。
(12)紧急停水、停电、停汽(气)的处理方案。
(13)事故因素及措施。
(14)爆炸警报逃跑路线。
(15)有毒气体蔓延的应急预案。
(16)气体中毒救治方法。
(17)在醒目的地方张挂有关电话号码,如火警电话、急救中心电话等。

Ⅵ 资源安全的五个基本要素是什么

资源安全的五个基本要素是:资源本身的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运输因素、军事因素。

1、资源因素

资源因素是影响资源安全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般来说,一个国家自身的资源越丰富,对经济发展的保障程度越高,资源供应的安全性就越高。如果我们不考虑其他因素,利用本国资源受外界不安全因素影响的可能性就小,相对就比较安全。

2、政治因素

近几十年的石油危机、石油供应中断、石油价格的大幅度波动等无不与政治因素有关。

3、运输因素

运输的安全程度与运输的距离、运输线的安全状况、运输方式以及运输国对资源运输线的保卫能力的强弱有关。

一般来说,距离越远,影响资源安全的因素越多,资源的安全性越低;反之,距离越近,资源的安全性就越高。也就是说,资源的安全性与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关系。

4、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对资源安全的影响是一种间接的影响。对资源进口国来讲,最主要的影响就是经济能否支持进口资源所需要的外汇。如果没有出口的强有力支持,就很难保障有充足的外汇用于资源产品的进口。

经济因素还涉及到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价格的变动。对进口国来说,主要是价格上涨对进口能力和进出口平衡的影响。在和平时期,价格的剧烈波动是资源安全的最主要问题之一。

5、军事因素

军事因素对资源安全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对运输安全来说,拥有强大、反应快速的海上军事力量,资源海上运输线就会受到很好的保护。对重要海峡的控制能力也是保障资源运输安全的重要方面。军事因素对资源安全的影响还表现在对主要资源生产地的军事干预能力上,一国对资源产地的军事干预能力越强,资源就越有保障。

Ⅶ 什么是石油安全

中国石油安全的核心思想应是:保内争外。提出这一看法,主要基于以下思考:

(1)中国的石油需求增长难以遏制。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大都在人均GDP3000—10000美元之间,经历了人均能源消费量快速增长和能源结构快速变化、石油需求比例上升的过程。当前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开始加快,城市化进程开始提速,城市新型消费热潮开始兴起,汽车工业时代已近在咫尺,由此不难做出判断,中国的能源消费进一步快速增长已不可避免。现代工业技术以及交通运输业等,大都以利用石油为主,在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过程中,能源需求出现快速增长是经济规律使然,其发展势头难以逆转,强行予以遏制或改变恐怕不妥,很有可能导致产生不可预测的负面影响,因此应顺应发展需要,努力保障石油供给,不可因噎废食,以致影响中国的经济安全。总之,中国的石油安全策略必须有利于中国的经济腾飞与和平崛起。

(2)国内的油气资源应予以保护。中国的石油资源条件不理想,探明的可采石油储量有限,产能也有限,根本不能满足石油的增长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无计划、无节制地挖潜开采,只能加快石油资源耗尽的步伐。从国家的长远发展和石油安全考虑,国内的油气资源应予以保护。目前中国陆上大多数主力油田如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油田等都已进入中后期开发阶段,处于高含水、高采出阶段,含水率高达85%以上,平均采出程度超过67%。[5]东部产区产量逐年递减,西部产区的后备资源明显不足,未能形成产区的战略接替。海上石油产量及其所占比重虽然逐年增加,但所占份额仍比较低。总之,中国新增的原油生产能力难以弥补老油田的产量递减,老油田挖潜已成为原油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油稳产难度较大。有鉴于此,对于国内油气资源,应在不断加强勘探的同时,进行有计划的开采。加强勘探是为了不断增加新储量,计划开采则是为了有效保护本国资源。对于中国石油安全来说,这才是长远之计。

(3)短期内石油在中国能源安全乃至中国经济安全中的地位和影响难觅替代。国内剩余探明石油储量加上今后可能增加的新发现储量,即使按2004年的产量水平开采,可供开采的年限也很有限。从目前资源情况看,逐年提高石油产量的思路并不足取,因为每年进行的勘探并不一定能获得预期结果,而提高产量肯定会缩短国内石油资源的开采年限。在有限的时期内,要为石油迅速找到理想的替代能源,其难度可想而知。目前中国的能源利用仍属粗放型,由于中国经济增长带动的石油需求增长过快,造成石油供需缺口过大,因此即使实现了节约型的能效利用,仍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按目前国内的石油资源和产能,要满足中国的石油需求,继续扩大石油进口几乎是不二的选择。

(4)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以合理的价格,稳定、合法地获取世界石油资源。从长考虑,应充分利用国际石油资源。从国外大量获取石油资源势必增大中国石油供应的不安全系数,但并不意味着必然导致石油安全危机,其中挑战与机遇并存,关键是要以正确的态度和决策融入国际社会,遵守游戏规则,直面国际博弈;要彻底解放思想,肃清冷战思维残余影响,弃对立,求统一,以科学发展观,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维护世界和平,与世界各国共求发展。

对于从国外进口石油的安全性,目前说得最多的是那条穿越马六甲海峡的海上石油运输线,对此忧心忡忡者甚多,其实大可不必,关键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而实现这一点,既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从自身做起。当今世界,能源已成为一个开放的、具有全球市场的系统,能源挑战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中国的能源发展应从依赖国内资源的“自我平衡”转变到构建国际化战略的框架下,走资源和市场全球化的道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解决石油供应的关键应是国际合作,而不是对抗。时代变了,思考中国石油安全的思维方式也应跟着变。不能一提海上石油运输,就滑入“受攻击、受威胁”的窠臼中,而应多想想如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积极推动国际合作,求取双赢佳果。(来源:中国石油网)

希望对您有帮助

Ⅷ 中石油的十五项制度是什么,分别是哪些

中国石油十五项制度是安全管理制度,包括:《HSE培训管理规范》 、《行为安全观察与沟通管理规范》、《工作前安全分析管理规范》、《工作循环分析管理规范》《启动前安全检查管理规范》《工艺和设备变更管理规范》
《作业许可管理规范》
《动火作业安全管理规范》
《高处作业安全管理规范》
《管线打开安全管理规范》
《脚手架作业安全管理规范》
《进入受限空间安全管理规范》
《临时用电安全管理规范》
《挖掘作业安全管理规范》
《移动式起重机吊装作业安全管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