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石油五大特征是什么
扩展阅读
精洗车成本多少钱一台 2025-07-26 08:25:23

石油五大特征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8-16 01:29:42

1. 石油地质特征

一、生油条件

江汉盆地构造发育的两个断陷阶段的中、晚期和两个坳陷阶段的早、中期,分别发育了各具特点的生油层系,即上白垩统渔洋组、古新统沙市组上段、下始新统新沟嘴组下段及上始新统至渐新统下部潜江组等生油层系。现仅就新沟嘴组下段和潜江组两生油层作简要介绍。

下始新统新沟嘴组下段为构造拗陷阶段的沉积,生油层分布面积广,为8649km2,但厚度薄,一般150~300m,最厚350m。平面上,生油层厚度具有北薄南厚,东薄西厚的特点,缺乏明显的生油深洼陷,相对以江陵凹陷的梅愧桥-虎渡河-资福寺向斜带,潜江凹陷的周矶-总口向斜带及沔阳凹陷的峰口地区,生油层较厚。

上始新统至渐新统下部潜江组生油层属第二个断陷-坳陷构造旋回沉积,由于差异沉降,发育了咸淡水介质两种环境沉积的生油层。据统计,潜江组暗色泥岩分布面积8590km2,总体积为4415Gm3。由于盆地后期回返抬升作用不均衡,平面上形成7个孤立的成熟生油岩分布区,总面积1459km2,体积为610Gm3

以潜江凹陷为例,潜江组和新沟嘴组生油层地球化学特征仍有一定的差别,比较而言,潜江组有机质丰度高,达到较好-好生油岩级别,母质类型主要为腐泥-腐殖型和腐殖-腐泥型;新沟嘴组有机质丰度虽不及潜江组,多达到较好-较差生油岩级别,母质类型以腐殖型和腐泥-腐殖型为主。

由于剖面岩性不一,潜江凹陷不同层系生油岩的有机质热演化特征有别。新沟嘴组主要为砂、泥岩剖面,地温梯度较高,平均每100m为3.1~3.5℃;潜江组盐韵律发育,地温梯度较低,平均每100m为2.7℃。

江汉盐湖环境,水介质含盐度高,易于形成强还原条件,十分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而且盐系沉积速率大(达0.32mm/a),使生油层迅速掩埋,烃类转化率很高。因此,仍能生成较丰富的石油。

二、储油条件

江汉盆地储集层以砂岩为主,还有泥灰岩、白云质泥岩、玄武岩及致密砂岩等次要储集层。

新沟嘴组储集层:砂岩分布面积11000km2,主要分布于江陵、潜江、沔阳3个凹陷。平面上,砂岩具有北厚南薄、西厚东薄的特点。纵向上,砂岩中分布于新沟嘴组下段,可划分为Ⅰ、Ⅱ、Ⅲ三个油组。总的看来,沉积相带控制了砂岩的发育,并对物性好坏有一定影响。江陵凹陷北部砖桥、后港一带,为三角洲平原相区,分流河道砂岩发育,是好的储集岩分布区;沙市—李端口一线以北地区,属三角洲前缘相,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砂、河口坝、天然堤及远岸沙坝等,属较好储集岩分布区。潜江凹陷的泽口、渔薪地区,属滨湖滩砂相,是较差储集岩分布区;老新、拖谢一带及新沟地区属远岸湖滩砂相区,为差储集岩分布区。

潜江组储集层:砂岩主要分布在潜江、江陵、小板3个凹陷,面积约6078km2,砂岩一般厚度50~400m,其中具渗透性的砂岩30~300m,以近物源的大路口、钟市两地区砂岩较发育,厚度达500m 以上。主要岩性以粉、细砂岩为主,仅近物源区有少量中粒砂岩。

潜江组纵向上,自上而下从潜一段至潜四段,砂岩分布面积越来越大。且物性逐渐变差。潜江组纵向上可划分为24个油组,39个砂组,由于沉积时水动力条件的差异,各砂组发育程度不一,分布面积有大有小,其中以潜12砂组分布面积最大,为1206km2,从平面上看,以近物源的凹陷北部的钟市、潭口、渔薪等地砂岩较发育,自北而南各砂组、砂层依次减薄、尖灭。

三、圈闭条件

1.构造圈闭少

区域拉张应力环境,断裂活动控制了盆地构造的形成、发育,局部构造多与断层有关;此外,由于盐系地层发育,因其塑性上拱,也形成了部分构造。总的看来,盆地局部构造不发育,构造圈闭数量少。已发现的构造圈闭有背斜、断鼻、断块三种类型,又以后两种类型为主,如潜江组全盆地共发现60个构造圈闭,其中断鼻占72%;新沟嘴组全盆地共发现113个构造圈闭,其中断鼻占65%,断块占28%。平面上,背斜构造多分布于各凹陷的中部,且多与盐系地层上拱有关;断鼻多见于盆地边缘,呈花边状分布。

盆地构造圈闭虽然数量少,但聚油能力较高,如潜江凹陷已探明的70%石油地质储量位于构造圈闭内,其原因是:构造圈闭内往往是多油组多层含油,含油井段长,油层厚度大,且常具多种油藏类型等优越的聚油条件。

2.非构造圈闭众多

江汉盐湖沉积岩性岩相变化大。砂层总的变化规律是厚砂层比薄砂层变化快,而砂层越厚变化越快,一般以厚度1~2m砂岩分布较稳定。纵向上同一砂组往往是下部砂层变化快,上部砂层较稳定。

潜江凹陷潜江组39个砂组,上百个砂层的平面分布不一,形态多种多样,有舌状、指状、树枝状、席状、带状、透镜状等,造成砂岩分区内各砂组、砂层的尖灭线错综复杂,在构造条件的配合下,形成了广泛分布的岩性圈闭,成群成带分布,如凹陷北部靠近物源的钟市、潭口地区,发育盐湖陡坡三角洲、沿岸坝等砂体形成的地层、岩性圈闭;凹陷中部的王、广、浩断裂构造带,发育砂岩舌状体、透镜体与构造、断层配合形成的构造-岩性圈闭和与盐丘有关的地层圈闭及裂隙圈闭;凹陷东南斜坡的张港、潜江、熊口一带是区域性砂岩尖灭带,在斜坡上形成众多的岩性圈闭。

四、保存条件

潜江凹陷潜江组盐湖沉积,膏盐发育,油气保存条件好,表现在:①盐岩分布区内普遍具数米厚的油浸泥岩,非渗透性强。②盐岩分隔作用,造成潜江组纵向上含油层位多(已发现22个油组含油),井段长(油层埋深最浅为738.6m,最深为3518.4m),油气较分散。③已发现的上百条大大小小正断层,不论落差大小,只要形成圈闭,对油气都具较好的封堵、遮挡作用,仅个别大断层(如潜北)由于断层的后期活动,出现少量的油气调整。

新沟嘴组属砂泥岩剖面,保存条件亦好,油气受到破坏、散失的现象少见。

五、油藏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

江汉盐湖盆地油藏除具备一般盆地油藏形成的地质条件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油源条件上,盐湖沉积的生油层和储集层,纵向上被多个盐岩层所分隔,平面上又被断层分割成若干区块,造成油气运移聚集纵向受盐层所阻,横向受断层所限,油气是以分层系分区进行运移聚集的。砂岩体与生油岩体的配置关系、砂岩体的输导能力及圈闭的聚油能力决定了油藏的规模和含油丰度。一般以以下两种情况叠置较好:①砂体主体部位叠置于生油岩体之上,砂体分布区内具构造圈闭或侧翼上倾尖灭形成岩性圈闭,形成较丰富油藏。②生油深洼陷内的浊积体-透镜体,具良好供油条件。

在油气分布规律上,江汉盐湖盆地与一般淡水盆地基本一致,表现在:①生油深洼陷(有利区)控制油气分布。如蚌湖向斜是江汉盆地潜江组生油深洼陷,其生成石油量占全盆地潜江组生油量的90%以上。②有利相带内继承性发育的二级构造带具有多种多样的油藏类型,常常整体含油,是油气聚集的最有利地带。如位于蚌湖生油洼陷南缘的王、广、浩断裂构造带,已发现10 多种油藏类型,纵向多油组(13个),平面上叠合连片(>30km2),含油丰度较大(平均37万t/km2)。

总之,江汉盐湖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可归纳为如下特点:生多(总生油量多)排少(排烃量少);构造圈闭不发育,岩性及其他非构造圈闭众多;油气保存条件好,以生油深洼陷周缘油气最丰富;油气分布具“广、多、薄、散、杂、碎”的特点(即“广”,在成熟生油岩分布区内均有油气显示;“多”,含油油组多,油藏类型多;“薄”,油层薄,一般1~3m;“散”,纵向上分散,井段长;“杂”,油田内层系复杂;“碎”,构造上断层多,以致块小,油藏规模亦小)。

2. 石油的三大组成特点

1,外观棕黑色,粘稠,液体。2,是一种由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组成的混合物。3,可燃烧。4,可分解提炼,做多种用途。

一是指向高端,二是迈向海洋,三是走向融合。而这些特征则勾勒出了未来石油装备发展的新趋势。

3. 加油站的成品油具有哪些特性

成品油五大特性:易燃、易爆、易挥发,静电、毒性。

一、易燃性:
石油成品油具有容易燃烧的特点,因而也就潜在着很大的火灾危险性。一般地说,基本物质的火灾危险性的大小是以该物质闪点的高低来评定的。闪点愈高,火灾危险性愈小,闪点愈低,火灾危险性则愈大。成品油的闪点是指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油品蒸气与空气混合物接近火焰闪出火花并立即熄灭时的最低温度。成品油中汽油的闪点最低,一般在(-50℃)-(-30℃)之间,在任何大气温度下均能使其挥出大量的油蒸气,只要遇到极小点燃能量的火花就能点燃。因此,汽油的火灾危险性性最大。其它轻柴油和重柴油的闪点在60℃-120℃之间,在正常情况下,环境温度不可能达到,但如果油品被加热或者在附近出现有足够温度的火源时,也存在被点燃而发生火灾的危险。
二、易爆性:
石油蒸气与空气混合,当达到一定混合比范围时,遇到火即发生爆炸。上述混合比范围,称为爆炸极限。爆炸最低的混合比,称为爆炸下限(低限);爆炸最高的混合比,称为爆炸上限(或高限)。比如某汽油蒸气爆炸下限为1.7%,上限7.2%。即当汽油蒸气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上述范围,遇火将引起爆炸。低于下限时,遇火不会爆炸,也不会燃烧,高于爆炸上限时,遇火则会燃烧。但在石油火灾过程中,随着石油蒸气浓度的增减变化,爆炸和燃烧也是交替出现的。某些油品,除了按石油蒸气浓度测定爆炸极限外,还有一个按温度(℃)来测定爆炸极限,也同样区分为下限和上限。
几种油品的爆炸极限表
油品名称闪点自然点浓度爆炸极限%温度爆炸极限℃上限上限下限上限车用汽油-50∽-30415∽5301.58∽1.706.48∽7.00-38.0-8.0灯用煤油40380∽4250.60∽1.407.50∽8.00+40.0+86.0柴油40∽65-0.66.5--三、易蒸发:
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叫蒸发。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总是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的原因,处在液体表面运动着的分子就会克服分子间的吸引力,逸出液面,变为气体状态。这种蒸发现象尤其是轻质油品更为显着。
蒸发速度与下列因素有关:
1、温度
温度越高,蒸发速度越快;温度越低,蒸发速度越慢;
2、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流动速度快,蒸发快;流动速度慢,蒸发慢。
3、蒸发面积
蒸发面积越大,蒸发速度越快;蒸发面积小,蒸发速度则慢。
4、液体表面承受的压力
压力大蒸发慢,压力小蒸发快。
5、密度
密度大蒸发慢,密度小蒸发快。
由于石油蒸发出来的气体比重较大,一般在1.59∽4之间,它们常常飘散在空气不大流通的低部位或积聚在作业场所低洼处。一有火花即会酿成爆炸或燃烧火灾事故,甚至造成惨重损失。蒸发造成成量的损失,称为蒸发损耗。损耗率的大小,是衡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一项主要指标。应采取一切有效的技术措施,减少蒸发的损失。
四、易产生静电
石油是导电率极低的绝缘非极性物质,当它沿管道流动与管壁磨擦和在运输过程中与船上罐、舱壁冲撞以及油流的喷射、冲击、都会产生静电。在静电电位高于4V时,发生的静电火花达到汽油蒸气点燃能量,就足以使汽油蒸气着火、爆炸。静电积聚程度同下列因素有关:
1、周围的空气湿度
空气中的水蒸气是电的良导体。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大,湿度则大,输转石油时,静电职聚则小;反之,空气干燥,湿度小,静电积聚则大。
2、油料流动速度
油料在管内流动速度越快,产生的电荷越多,电位则高,流动速度越慢,产生电荷越少,电位则低。因此,油料在管内流动速度按规定不宜超过4.5m/s。
3、油料在容器或导管中承受的压力。
压力越大,摩擦冲击越大,产生静电电荷越多,积聚静电电位越高;反之则低。
4、导电率
导电率高,静电电荷积聚则少;反之,则多。如帆布、橡胶、石棉水泥、塑料等输油管较金属输油管积聚的静电电位高得多。
为了防止静电电荷积聚产生较高的静电电位,油库的储、输油设备,如储油罐,输油管道、油泵等,都要按照有关规定,设置良好的静电导除装置;油罐汽车、火车油罐在装卸过程中,也要有相应的静电导除装置,严格控制流速,防止油料喷溅、冲击,尽量减少静电产生。并要对一切静电导除装置,定期进行检查和测定,保持良好的导除性能。
五、易受热膨胀
存放密闭容器的石油,由于温度升高,体积也随之增大。当体积膨胀超过容器承受压力时,就会使容器发生爆裂,爆破,有时还伴随着爆炸声响。这现象也称为“物理性爆炸”。有些压力容器如锅炉的爆炸也会造成惨重的伤亡事故。当温度突然变低,容器内体积急剧缩小,造成容器内负压,也会使容器如油罐、油桶被大气压瘪、变形以至于损坏报废。因此,要严格执行受压容器使用规定,维护好受压容器压力表、透气阀、安全阀的有效功能。
六、具有一定的毒害性
石油的毒害性因其由碳和氢两种元素结合组成的烃的类型不同而不同。不饱和烃、芳香烃就较烷烃的毒害性大。易蒸发的石油较不易蒸发的石油危害性大。轻质油特别是汽油中含有不少芳香烃和不饱和烃,而且蒸发性又很强,因而它的危害性也就大一些。

4. 石油产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石油工业从诞生到现在的近一个半世纪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表现出一般工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征之外,更由于石油资源本身的特殊性和石油工业重要的经济、政治、军事意义,呈现出如下特征。
(1)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
由于石油资源在地下蕴藏情况的复杂性和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石油勘探迄今仍是一项需要极大资金投入而未来收益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风险投资行业。但也正是因此,石油工业成为一旦成功就能获得极大投资回报的高利润行业。正所谓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一般勘探井(野猫井)的成功率仅为1%,但一旦获得成功,所获利润同投资的比率可以高达千倍之多。直到今年,即使技术最为先进的西方大石油公司每年所钻勘探井的成功率平均也仍不到50%。除了上述商业风险外,石油公司还会面临潜在的政治风险,例如资源国政府做出对石油公司投资和经营环境不利或预料之外的政策调整(产权、财政政策等的改变)。即使如此,石油公司仍然愿意“铤而走险”,决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因为,石油工业的利润是如此巨大,成为各家石油公司无法拒绝的诱惑。甚至在东道国要求获得风险勘探后利润的85%~90%的情况下,国际各大石油公司依然会坚持在该国从事油气业务。这也表明了石油勘探和开发中的利润是多么可观。
(2)产业垄断性。
同其他行业相比,石油行业形成集中垄断的时间最早、垄断程度较高、企业规模较大。西方最大的50家垄断工业公司中,石油及与石油相关的企业占据了30多家。而在2006年世界500强的前10名中,石油公司就占据了5席之多。并且,石油行业的资本密集度和石油开采的高额成本也成为许多公司想进入该行业的天然壁垒。从某种意义上讲,石油产业的垄断性特征与其投资巨大、风险较高、利润极丰的基本特征密切相关。除非资金雄厚、技术人才密集的大型或特大型企业或是借助于国家资本的企业集团,一般的企业很难经营得起。
一个多世纪以来,石油公司通过垄断形成的垄断价格赚取了巨额利润。事实上,从19世纪70年代直到今天,国际石油价格在某种意义上一直都是“垄断价格”。
19世纪70年代中叶,洛克菲勒集团率先完成了对美国和世界石油工业的独家垄断,并在1882年组成了资本主义世界里的第一个托拉斯。此后,虽然这一独家垄断局面由于其他垄断集团的出现而进入了“寡头垄断”、“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阶段,参与成员也不断变化,但其基本的性质却始终未变。尤其是在1928—1973年这一段时期,石油七姊妹对国际石油产业进行了长达45年之久的垄断统治,左右国际石油价格,对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70年代中期,以OPEC为主的第三世界石油资源国收回石油主权后,曾一度出现过OPEC主导世界石油价格的局面。直到1986年之后,才逐渐形成了美、英等发达国家的主要跨国石油公司与OPEC中的沙特阿拉伯等六个主要国家共同影响国际石油行业的寡头垄断局面。
然而,这种垄断又恰恰是在激烈的竞争过程中形成的。垄断非但没有消灭竞争和斗争,反而使竞争和斗争更加激烈。这种竞争和斗争主要包括垄断集团同广大的中小生产者的竞争和斗争,垄断集团同力图挤入垄断者行列的新兴起的大石油公司间的竞争和斗争以及各垄断集团之间的竞争和斗争。
(3)资源不可再生性和分布不均衡性。
石油产业属于资源采掘型产业,生存发展受到石油资源的约束。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因为石油资源的有限性及不可再生性;二是一块油藏的产量具有随着开采而逐步递减的规律。这意味着其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新增储量的接替,其成长性也体现在这一点。因此,石油资源占有量对于各家石油公司以至各个国家的重大意义不言自明。
然而,世界油气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以OPEC为代表的少数产油国占据了世界绝大部分的已探明油气资源。而世界石油的主要消费地则是石油储量相对较少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种石油产、销之间的地域性差别,构成了极为复杂的石油地缘结构,使得石油产业同国际政治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与冲突。
(4)战略属性。
进入20世纪以来,石油逐渐成为世界军用、民用各类交通工具不可替代的能源,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进一步成了许多国家的主要能源和新兴的石油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材料,是各国经济、政治、军事及日常生活稳定的基础和保障。但由于石油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以及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使得各国对石油资源的争夺愈发激烈,其战略属性由此凸显。
从1859年世界现代石油工业建立到19世纪末,石油不过是一种新兴的作照明用的矿物燃料。19世纪80年代前后,人类发明了以石油为能源的内燃机。随后在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初,人类相继发明了以燃油内燃机为发动机的汽车、飞机等新型交通及军事运载工具和武器,并把石油用作战车、军舰的燃料。石油成了平时关系到一国的综合国力,战时关系到一国胜败存亡的重要战略物资,成了各大国必争的资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石油的重要军事地位进一步加强,同时由于其用途扩大到发电、采暖等许多方面,在各国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逐步上升,成为世界主要能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石油和天然气又成为世界新兴的、关系到各国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及产值以千亿美元计的石油化工工业的主要原料,更成了各国须臾不可短缺的重要物资。因此,石油的商品属性日渐淡化,而其关系到一个国家整体经济与国防安全的战略属性却日益增强。
(5)政治属性。
由于石油及其产品的广泛用途,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计民生,因而决定了其具有很强的政治属性。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保证本国石油供应、取得石油资源和建立本国的石油工业已成为各国政府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
除美国外,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的石油工业和主要的石油公司基本上都是在各国政府的大力扶植甚至直接参与下建立起来的,并且从一开始就直接或间接地负有保证本国石油供应的明确责任,例如,英国石油公司、法国的道达尔公司和埃尔夫公司以及意大利的埃尼集团等,至于曾经发挥过重大作用的日本石油公团则更是日本政府设立的一个为保证日本石油供应的官方机构。即使一贯被认为是私人公司的美国石油公司,其所开展的每一项重大海外活动也无不是秉承美国政府的意志并且在美国政府的政治、经济、外交甚至军事的大力支持下才得以发展的。此外,以OPEC为主的各发展中国家的石油公司,绝大多数也都是这些国家为维护本国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国有公司。
实际上,从21世纪开始以来,世界石油工业的活动和发展已同世界各国对内对外的各种经济、政治、社会、外交、军事政策和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各国实现本国国家目标的一种重要工具。世界上没有不支持本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国家,也不存在不靠国家的支持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石油工业,由此就必不可免地造成了各国政府的石油政策及其每一重大变动,必然迅速地对这些国家的石油工业和石油市场,乃至世界石油工业和国际石油市场产生重大的影响。
(6)科技是决定石油工业发展和命运的根本力量。
科学技术的进步,从根本上改变着石油工业的面貌。19世纪中叶,由于当时科学技术的局限性,石油仅能作为一种照明用的普通矿物资源。随着内燃机等重大科技发明,石油的重要价值才被逐步发现,成为整个20世纪至21世纪人类社会不可替代的重要能源。因此,可以说相关产业的科技水平成了石油工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1860—2005年世界原油产量变化趋势而石油工业自身的科技水平也同样主导着石油工业的命运。第一次石油科学技术革命发生在20世纪20—30年代,石油工业由初始阶段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先进技术的使用,使石油勘探与开采从仅仅利用油气苗、山沟河谷的露头确定井位,发展到在背斜理论指导下找油开井的阶段,原油产量大幅提升,也极大地带动了石油及相关行业的发展。
时间全球年产油量新理论新技术第一次技术革命1920—1930年由9437万吨上升至19316万吨石油地质由找油苗露头转入地下,开始采用地震反射波法,发现一批背斜构造油藏;采油以MER(最大有效产量)概念为主;钻井以内燃机作为动力,有了牙轮钻头第二次技术革命1960—1970年由10亿吨上升至20亿吨板块构造理论、有机地球化学、现代沉积学的进展发现一批岩性地层油藏;开始应用计算机;二次采油以强化注水为主,有了油藏工程概念;热采工业化;钻井采用喷射钻井,开始有定向井,海上油田出现新技术革命当代维持30亿吨左右计算机、信息技术影响深远,油气系统、盆地模拟、油藏描述、数值模拟大量采用;水平井、分支井技术得到发展;地震分辨率不断提高,非地震勘探方法重新兴起;化学驱油在中国取得突破;海洋石油大发展;全球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络的应用,数字化虚拟现实技术的引入将使科技面貌大改观

三次技术革命及其给世界石油产业带来的变化20世纪60—70年代,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石油逐渐取代了煤,成为各国最为重要的能源。石油工业的科技创新也层出不穷,形成石油“新技术群”,极大地促进了行业的发展,使石油工业经历了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
自80年代中期开始,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并与生物工程、新材料技术相结合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一直延续至今,并仍在向纵深发展,其影响将更加深远。
随着石油生产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以及科学技术自身的进步,仅靠单一学科已很难解决客观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加强多学科的综合和各有关部门之间的配合,多学科工作团组概念随之出现。多学科工作团组一般由地质、地球物理、油藏工程、钻井工程、测井、采油和地面工程人员组成,并组织研究、协调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实施各种调整方案。在石油开采日益复杂的今天,这种方式具有极大的优势,尤其是在老油田开发和提高采收率的应用方面越来越受重视。很多油田都因此取得了明显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提升。
综合集成在现代石油科技中意味着从企业组织各个部分,综合原始数据和信息,将不同人员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有机地集成起来,在较少的时间内做出更好的决策。能做到这一点的企业凭着发达的信息整合处理能力,大大提升了运营效率,控制运营成本,并成为具有极强竞争力的石油企业。
此外,盆地模拟、油藏表征、油藏经营、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三维及四维地震勘探、层析成像、核磁测井、油气混相输送、油气生产自动化与优化运行、远程生产、深海作业等新概念、新理论、新工艺、新方法层出不穷,使石油技术革新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刻影响了石油工业的生产、经营以至工作方式和思想观念,极大地改变着今天石油工业的面貌。

5. 现货石油投资风险的五大特征是什么

第一、现货石油投资风险的广泛性
在现货石油投资市场中,从投资研究、行情分析、投资方案、投资决策、风险控制、资金管理、账户安全、不可抗拒因素导致的风险等等,几乎存在于现货石油投资的各个环节,因此具有广泛性。
第二、投资风险的客观性
风险的客观性不会因为投资者的主观意愿而消逝。投资风险是由不确定的因素作用而形成的,而这些不确定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单独投资者不控制所有投资环节,更无法预期到未来影响现货石油价格因素的变化,因此投资客观存在。
第三、现货石油投资风险的影响性
进入投资市场一定要有投资风险的意识。因为在投资市场之中,收益和风险是始终是并存的。但多数人首先是从一种负面的角度来考虑风险,甚至认为有风险就会发生亏损。正是由于风险具有消极的、负面的不确定因素,致使得许多人不敢正视,无法客观的看待和面对投资市场,所以举足不前。
第四、现货石油投资风险具有一定的可预见性
现货石油投资是可预见的,现货石油价格波动受其他因素影响,如:石油和美元的走势、地缘政治因素的变化等等,都将影响现货石油价格的波动,对于这些因素的分析对于现货石油投资的操作而言具有一定的可预见性。客观、理性的分析将会为投资操作提供一定的指引作用。
第五、现货石油投资风险的相对性和可变性
现货石油投资的风险是相对于投资者选择的投资品种而言的,投资现货石油现货和期货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风险小,但收益低;而后者风险大,但收益很高。所以风险不可一概而论,有很强的相对性。同时,投资风险的可变性也是很强的。由于影响现货石油价格的因素在发生变化的过程中,会对投资者的资金造成盈利或亏损的影响,并且有可能出现盈利和亏损的反复变化。投资风险会根据客户资金的盈亏增大、减小,但这种风险不会完全消失。
现货石油投资风险主要有五大特征,所以投资者在进行石油交易前,一定要有风险意识,制定合理的投资方案,面对风险时能够很好的控制并将风险控制到最低,只有这样才能从投资中获得最大收益。

6. 中国石油特征

中国的油气资源状况,具有四个明显特点。

一是油气资源总量比较丰富。在1993年全国二次油气资源评价基础上,2000年以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先后对各自探区部分盆地,重新进行油气资源评价研究。根据阶段成果的汇总,目前我国石油资源量约10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47万亿立方米。通过对不同类型盆地油气勘查、新增储量规模分析,测算出我国石油可采资源量为150亿吨至160亿吨,天然气可采资源为10万立方米至14万立方米。按照国际上(油气富集程度)通常的分类标准,我国在世界103个产油国中,属于油气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

二是油气资源地理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大盆地。根据石油可采资源量的分析,陆上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松辽、渤海湾、塔里木、准噶尔和鄂尔多斯五大盆地,共有石油可采资源114.4亿吨,占陆上总资源量的87.3%。海上石油资源分布在渤海为9.2亿吨,占海域的48.7%。而天然气资源量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四川、塔里木、东海、莺歌海五大盆地,共有天然气可采资源8.8万立方米,占中国天然气总资源的62.8%,为今后发现大中型油气田指出了勘查的主攻方向。

三是东部含油气区是我国石油的主要生产基地。其原油产量占全国的80.7%,探明石油储量占全国储量的73.9%。探明天然气储量占22.7%,以油多气少为特色,但天然气年产量却占全国年产量的41.4%。

四是中国中部含油气区属于克拉通过渡型盆地,构造活动相对稳定,沉积盆地大,但数量不多。主要有鄂尔多斯、四川、楚雄等大型盆地,具有丰富的天然气;石油储量很少,仅占全国储量的5%。

7. 石油的7个特点是什么

我国石油的7个特点是(含蜡较多,凝固点高,硫含量低,镍、氮含量中等,钒含量极少,原油中汽油馏分较少,渣油占1/3。)供参考。

8. 石油地质基本特点

5.1.1 构造条件优越

西北地区主要盆地是多构造体系复合、联合作用下复合叠加型盆地,具有多旋回演化特征,震旦纪以来发育有裂陷-克拉通盆地、挤压-克拉通盆地、克拉通坳陷盆地及中、新生代前陆盆地,为油气生成和成藏奠定了良好基础。

5.1.2 油气资源丰富

区内各大型沉积盆地均具多时代、多层系烃源岩。以塔里木盆地发育最全,从震旦系到新近系(除泥盆系)均存在烃源岩,但中-小盆地烃源岩层系较少。经初步计算,油气资源量为400×108t油当量,占全陆地油气资源总量1/3左右。

5.1.3 多储盖组合

本区储层具有多时代、多层位特点(Z、Є、O、S、D、C、P、T、J、K1、E、N1),其岩石类型主要有四类,即:碎屑岩、碳酸盐岩、火山岩及变质岩等,但以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主,上述四大类储集岩均已发现油气田。

区内盖层亦具有多时代、多层位的特点(Z—N1),其盖层主要岩石类型有:致密灰岩、泥岩、泥灰岩、粉砂质泥岩、石膏、盐岩、火山熔岩、致密砂岩。

西北地区自下而上主要发育有5套烃源岩(Є—O、C—P1、T3—J2、K2—E、N1)围绕各套烃源岩形成相应的生、储、盖成油组合。

5.1.4 多期成藏

由于多类型盆地叠加造就了多套烃源岩、多期生烃、多期成藏的特征,经多年研究,塔里木盆地存在四期成藏,即: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印支-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准噶尔盆地至少两期成藏,一是燕山期,二是喜马拉雅晚期;其他中-小盆地主要为喜马拉雅期成藏。

5.1.5 油气藏特征

1)多成藏模式:自生自储、古生古储、晚生古储、晚生中储、晚生新储、新生新储。

2)油气藏叠加:在一个油气田中常出现多时代、多类型油气藏叠加,如塔里木盆地塔河大油田,有奥陶系油气藏、石炭系油气藏、三叠系油气藏叠加;有古岩溶型、构造型、岩性-地层型油气藏复合叠加。

3)多相态并存:不同烃源岩油气并存、不同成熟度的油气并存、不同期的油气并存、不同相态的油气并存,如塔河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