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未来的石油有什么作用
扩展阅读
石油干馏后有什么 2025-05-16 15:23:39
57分钻石是多少克拉 2025-05-16 15:18:08
中石油怎么样才不亏 2025-05-16 15:18:02

未来的石油有什么作用

发布时间: 2022-08-12 15:58:57

A. 石油有什么作用

石油可以提炼成汽油、煤油、柴油、沥青、润滑油、石蜡等用于国家的经济生产中和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石油又称原油,是从地下深处开采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体。主要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与煤一样属于化石燃料。

石油的起源
最早提出“石油”一词的是公元977年中国北宋编着的《太平广记》。正式命名为“石油”是根据中国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沈括(1031一1095)在所着《梦溪笔谈》中根据这种油“生于水际砂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词出现之前,国外称石油为“魔鬼的汗珠”、“发光的水”等,中国称“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见到石油或其附属品的身影,不知你注意了吗?比如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沥青、塑料、纤维等还有很多!这些都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而我们日常所用的天然气(液化气)是从专门的气田中产出的!通过输气管道和气站再到各家各户。

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两种说法:①无机论 即石油是在基性岩浆中形成的;②有机论 既各种有机物如动物、植物、特别是低等的动植物像藻类、细菌、蚌壳、鱼类等死后埋藏在不断下沉缺氧的海湾、潟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经过许多物理化学作用,最后逐渐形成为石油。

形貌与成分
原油的颜色非常丰富红、金黄、墨绿、黑、褐红、甚至透明;原油的颜色是它本身所含胶质、沥青质的含量,含的越高颜色越深。原油的颜色越浅其油质越好!透明的原油可直接加在汽车油箱中代替汽油!原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质(这是其主要成分)、胶质(一种粘性的半固体物质)、沥青质(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体物质)、碳质(一种非碳氢化合物)。

石油由碳氢化合物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质液体!天然气是以气态的碳氢化合物为主的各种气体组成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无色的易燃性混合气体。

在整个的石油系统中分工也是比较细的:
物探: 专门负责利用各种物探设备并结合地质资料在可能含油气的区域内确定油气层的位置;
钻井: 利用钻井的机械设备在含油气的区域钻探出一口石油井并录取该地区的地质资料;
井下作业: 利用井下作业设备在地面向井内下入各种井下工具或生产管柱以录取该井的各项生产资料,或使该井正常产出原油或天然气并负责日后石油井的维护作业;
采油: 在石油井的正常生产过程中录取石油井的各项生产资料并对石油井的生产设备进行日常维护;
集输: 负责原油的对外输送工作;炼油 将输送到炼油厂的原油按要求炼制出不同的石油产品如汽油、柴油、煤油等!

石油的性质因产地而异,密度为0.8 ~ 1.0 克/厘米3,粘度范围很宽,凝固点差别很大(30 ~ -60°C),沸点范围为常温到500°C以上,可容于多种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但可与水形成乳状液。 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 (83% ~ 87%)、氢(11% ~ 14%),其余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属元素(镍、钒、铁等)。由碳和氢化合形成的烃类构成石油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95% ~ 99%,含硫、 氧、氮的化合物对石油产品有害, 在石油加工中应尽量除去。不同产地的石油中,各种烃类的结构和所占比例相差很大, 但主要属于烷烃、环烷烃、芳香烃三类。 通常以烷烃为主的石油称为石蜡基石油;以环烷烃、芳香烃为主的称环烃基石油;介于二者之间的称中间基石油。我国主要原油的特点是含蜡较多,凝固点高,硫含量低, 镍、氮含量中等,钒含量极少。除个别油田外,原油中汽油馏分较少,渣油占1/3。组成不同类的石油,加工方法有差别,产品的性能也不同,应当物尽其用。大庆原油的主要特点是含蜡量高,凝点高,硫含量低,属低硫石蜡基原油。

从寻找石油到利用石油,大致要经过四个主要环节,即寻找、开采、输送和加工,这四个环节一般又分别称为“石油勘探”、“油田开发”、“油气集输”和“石油炼制”。下面就这四个环节来追溯一下石油工业的发展历史。

“石油勘探”有许多方法,但地下是否有油,最终要靠钻井来证实。一个国家在钻井技术上的进步程度,往往反映了这个国家石油工业的发展状况,因此,有的国家竞相宣布本国钻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以表示他们在石油工业发展上迈出了最早的一步。

“油田开发”指的是用钻井的办法证实了油气的分布范围,并且有井可以投入生产而形成一定生产规模。从这个意义上说,1821年四川富顺县自流井气田的开发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然气田。

“油气集输”技术也随着油气的开发应运而生,公元1875年左右,自流井气田采用当地盛产的竹子为原料,去节打通,外用麻布缠绕涂以桐油,连接成我们现在称呼的“输气管道”,总长二、三百里,在当时的自流井地区,绵延交织的管线翻越丘陵,穿过沟涧,形成输气网络,使天然气的应用从井的附近延伸到远距离的盐灶,推动了气田的开发,使当时的天然气达到年产7000多万立方米。

至于“石油炼制”,起始的年代还要更早一些,北魏时所着的《水经注》,成书年代大约是公元512~518年,书中介绍了从石油中提炼润滑油的情况。英国科学家约瑟在有关论文中指出:“在公元十世纪,中国就已经有石油而且大量使用。由此可见,在这以前中国人就对石油进行蒸馏加工了”。说明早在公元六世纪我国就萌发了石油炼制工艺。

石油是一种液态的,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矿产品。原油是从地下采出的石油,或称天然石油。人造石油是从煤或油页岩中提炼出的液态碳氢化合物。组成原油的主要元素是碳、氢、硫、氮、氧。

具有不同结构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和物为主要成份的一种褐色、暗绿色或黑色液体。

B. 石油的定义与用途分别是什么

一、石油的定义有人说:“石油是工业的血液。”这是因为石油在工农业生产中肩负着像血液一样的重要职责,是不可缺少的能源;天上飞的,地面跑的,没有石油都运转不动。有人说:“石油是现代文明的神经动脉。”这是因为没有石油,维持这个文明的一切工具,便告瘫痪。有人说:“石油是黑色的金子。”这是因为石油也是很重要的化工原料。把石油产品进行加工,可以制成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五千多种,它像黑色的金子,吸引着人们去开采。这些都说明:石油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种生命线,它对经济、政治、军事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极大。
石油外观上看是一种黑乎乎的油状粘稠液体。它是一种深藏于地下的可燃性矿物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能源。据科学家分析:将来有可能开采的石油资源,1/3在大陆,1/3在浅海,1/3在深海和两极。海洋将成为人们开采石油的重要基地。海洋里为什么会蕴藏着这么丰富的石油呢?原来,海洋里有数不清的生物和微生物。其中有居住在海底的珊瑚、藻类、软体动物及漂浮在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它们繁殖很快,能产生大量的有机质,这些是生成石油的原材料。死亡的海洋生物遗体,跟泥沙一起沉积、埋藏在海底,在缺乏氧气的环境里,受到高温、高压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最后就会变成一滴滴的石油。起先它们分散在各自的生成地,后来随着海底地形的变化,聚集到了一起,形成了储油盆。数不清的油滴聚集在一起,就成为有开采价值的石油矿藏。
那么,什么是石油呢?从实质上讲,石油是多种碳氢化合物的复杂混合物,或是多种烃的混合物。最初人们把自然界产出的油状可燃液体矿物称为石油,把可燃气称为天然气,把固态可燃油质矿物称为沥青。随着对这些矿物的深入研究,认识到石油、天然气和沥青在成因上互有联系,在组成上都属于碳氢化合物,因此将它们统称为“石油”。
1983年第11届世界石油大会对石油定义为:石油(Petroleum)是自然界中存在于地下的以气态、液态和固态烃类化合物为主,并含有少量杂质的复杂混合物。原油(Crude Oil)是石油的基本类型,存在于地下储集层内,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呈液态。天然气(Natural Gas)也是石油的主要类型,呈气相,或处于地下储集层时溶解在原油内,当采到地面,在常温、常压条件下从原油中分离出来时又呈气态。我们把从油井中采出来的未经加工的液态石油称为“原油”。但在工业界、日常应用中,通常“原油”与“石油”混用,并不加以区分。
二、石油的用途石油是“百宝箱”,“宝”指的是烃,“百”形容石油中各种各样的烃非常多。现在,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以及我们的日常生活,都与石油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公路上奔驰的汽车,天空中翱翔的飞机,江河里航行的轮船,田野里的播种机、收割机,工地上的挖掘机、大吊车,军队中的坦克、装甲车等,为它们作动力的燃料——汽油、煤油和柴油都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我们所用的塑料文具盒、圆珠笔,注射用的一次性针管、输液管、塑料袋,身上穿的化纤衣服等产品,也是由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化工原料制成的。归纳起来,石油主要用于三个方面。
1.作为能源用石油作燃料,具有热能高,污染小,运输、使用方便,应用广泛等优点。原油经过炼制加工后,可以制得汽油、煤油、柴油等燃料。
汽油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燃烧1kg汽油所产生的热量分别相当于燃烧1.4kg的煤、1.5kg的木炭、2.4kg的木柴所产生的热量。汽油有不同的标号,标号越大,表示汽油的质量越好。
煤油过去主要用于照明。现在生产的航空煤油主要用作喷气式飞机的燃料。柴油广泛应用于农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采矿业等行业中。拖拉机、载重汽车、吊车、挖掘机等大型动力机械都是用柴油作燃料的。
液化石油气是很洁净的燃料。它在常温、常压下呈气态。把石油气压缩成液态装入钢瓶,就可以送往千家万户。目前,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正在对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动力进行改装,以液化石油气代替汽油,可以极大地减轻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
天然气是一种可燃气体,通常情况下它和原油相伴而生,称为伴生气。而从单纯气藏产出的天然气称为非伴生气。目前,天然气主要用作燃料,具有热能高、污染小、使用方便等优点。为解决城市空气污染问题,我国实施了“西气东输”工程,使许多城市已由原来用煤作燃料改为用天然气作燃料。
世界能源结构的演变趋势表明:未来三五十年内油气储量丰富,油气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天然气有可能成为未来能源消费的主导方向。要转向以油气为主的能源供应路线。到2050年,我国一次能源供应构成中,油气的比重要从25%~35%提高到40%~50%,一次电力的比重将从10%~15%上升到15%~20%,煤炭的比重则由55%~60%降到30%~35%。
2.作为化工原料石油是能源,也是优质的化工原料,是石油化学工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石油经过各种加工和处理,可以制成各种各样的化工原料。用这些原料可以制成众多的生产、生活用品,如塑料制品、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农药、化肥、炸药、染料等。
石油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一家年产8×104t合成橡胶厂一年的产品相当于145万亩1亩=666.7m3。橡胶园一年的产量。—家年产万吨的合成纤维厂一年生产的产品,相当于30万亩棉田一年生产的棉花,或从250万只羊身上一年剪下的羊毛。
俗话说,“羊毛出在羊身上”。可现在就有不出在羊身上的“羊毛”。例如,用石油作原料生产出来的合成纤维——腈纶,就与羊毛的特性相似。它蓬松卷曲,柔软保暖,有弹性,吸湿性好,洗后易干,而且比羊毛轻、强度高、耐腐蚀、耐日晒、不发霉、不虫蛀。利用腈纶的这些优点,可将腈纶与棉、毛混纺制成布料、毛线、人造毛皮、毛毯等。合成纤维还有棉纶、涤纶、丙纶、维纶等多种。它们正在逐步取代毛、棉制成各式各样的纺织品。另外,合成纤维在工业、国防等方面也有很广泛的用途。
3.其他用途从石油中还可以炼制出润滑油、石蜡和沥青。这些产品也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之中。
一切机器,无论大小,都要加上润滑油或润滑脂,以减少摩擦和磨损,才能顺利运转。石蜡的用途很多,蜡烛会给我们带来光明;过生日时插上蜡烛,会增添欢乐、喜庆的气氛;在棉纱中加入少量石蜡,可使纺织品柔软、光滑、富有弹性;石蜡还可以制取洗涤剂、分散剂、润滑脂等。沥青为人类的交通事业做出了默默无闻的贡献。有了它,才有了宽阔的柏油马路。沥青具有很好的粘结性、绝缘性、隔热性以及防水、防腐等性能,被广泛应用于铁路枕木、地下管道及建筑防腐,水库堤坝防渗透,地下电缆防漏电等。
科学家还以石油为原料,通过实验制造出了合成蛋白。有些国家已把合成蛋白用作饲料,它将来很可能会作为食品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

C. 石油有哪些用途

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而形成的混合物,与煤一样属于化石燃料。我们日常的交通工具基本上是靠石油作为燃料,现今许多国家都是靠石油加速现代化的进程。地球上,在波斯湾一带的储藏石油比较丰富,在俄罗斯、美国、中国、南美洲等地也有大量储藏。

石油只是一种原油,要经过不断加工和提炼才可以被人们利用。石油所加工出来的产品可分为石油燃料、石油溶剂与化工原料、润滑剂、石蜡、石油沥青、石油焦6类。其中,各种燃料所占产量最大,约占总产量的90%。提炼出来的燃料油和汽油组成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之一。由于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原料,许多人担心石油用尽后会对人类带来可怕后果。

不管在工业、农业还是在其他方面,石油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燃料油石油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的原料,如溶剂、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

开采石油

D. 为什么说充满希望与挑战的石油工业未来

21世纪以来,世界石油工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其中包括石油需求不断增长,油气储量增幅放缓;一些产油国政局动荡;石油市场投机加剧;油价持续攀升引起国际社会严重担忧;全球能源竞争更趋激烈;人类活动和能源消耗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等。随着全球石油供应形势趋紧,甚至有人预测21世纪石油时代即将终结。在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全球石油开发利用技术不断进步,极大地提高了对现有石油资源的利用程度,并将成为未来石油工业发展的主导因素。而各国对非常规能源、新型替代能源开发利用领域的投入,为新时期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带来了新的契机。展望未来,石油工业,这近一百五十年来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庞大产业,将会积极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并为社会的进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近年间,国际油价的高位震荡,引发了各国对于人类未来能源安全的思考。从长远看,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的矿物资源,终会枯竭。油气资源还能维持多久?新能源和替代能源的开发利用能否缓解油气资源供应趋紧的局面?

E. 石油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我也是拷贝的答案
首先解决石油能干什么:
石油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石油主要成分为甲烷,同时含有少量的乙烷和丙烷以及一氧化碳、氮气等。通过对石油的炼制可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燃料以及各种机器的润滑剂、气态烃。通过化工过程,可制得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农药、化肥、医药、油漆、合成洗涤剂等。因此,石油被广泛运用于交通运输、石化等各行各业,被称为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黑色黄金”、“经济血液”。

石油的重要性
石油的流动改变着世界政治经济的格局,只要没有一种新的燃料能取代石油,国际间石油的争夺就不会停止。不可否认,上个世纪海湾地区爆发的几次战争,石油是其背后的重要动因。石油危机对国民经济的打击是非常可怕的。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使美国经济“缩水”1/3,通货膨胀率从3.4%上升到12.2%,失业率从4.9%上升到8.5%;20世纪80年代初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则使美、英的GDP负增长率分别为0.2%和2.4%。在我国,由于前几次石油危机爆发时经济对外开放程度还不高,因而影响不大。但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市场联系的日益紧密,我国对石油的敏感度越来越高。以现在中国每天进口200万桶石油计算,如果国际油价每桶上涨5美元,那么中国每天就要多支付1000万美元,直接导致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0.4-0.5个百分点,石油对我国经济的重要性已被提高到战略高度加以重视。

影响世界石油市场价格波动的因素
石油的价格为何会波动?这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
第一,石油供需是决定价格波动的基本因素。从供应看,二战前石油生产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欧洲,其中美国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2/3,20世纪60年代以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中心,号称“石油帝国”。但60年代后,美国调整政策,变石油输出为石油进口,而中东地区的沙特、科威特等新兴产油国的地位日益上升。目前世界主要的石油出口国在地理上可分为六组,即“一大五小”:(1)中东地区占世界石油总出口量的55%,主要供应欧、美及亚太地区;(2)北非(主要包括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和突尼斯)占世界石油出口量的9%,主要运往欧洲;(3)非洲几内亚湾东岸(以尼日尔爾利亚为主)占世界的7%,多输往西欧、北美;(4)拉丁美洲北部(以委内瑞拉和墨西哥为主)占世界的10%,主要供应北美;(5)俄罗斯占世界的9%,大部分运往欧洲;(6)远东(以印尼为主,还包括中国、文莱和马来西亚),占世界的5%,主要供应日本。近年来,尽管中东地区的石油供应受到局部战争影响常有波动,但因其他产油国尤其是俄罗斯石油产量的稳定增长,总体上石油供应处于相对稳定之中。从需求看,随着新经济的萌芽,当今世界经济结构已发生重大转型,原先工业时代的能源密集型产业已逐渐被信息产业等知识密集型产业所替代,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而且技术进步使得能源使用效率显着提高,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能耗水平比上世纪70年代减少了40%,发展中国家也随着工业水平升级而使能耗大大降低,这就使各国经济对石油的需求相对下降。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2003年度世界石油需求量为每天7860万桶,供应量为每天7930万桶;2004年第2季度,需求量为每天8110万桶,供应量为每天8230万桶。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石油的供需总体处于平衡状态,油价应保持稳定,但由于受突发事件如海湾战争、委内瑞拉两次政治危机、中东局部武装冲突的影响,油价也会短期性上涨。
第二,不可忽视国际组织在调节石油价格方面的作用。为消除石油价格波动对经济的消极影响,1960年9月14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成立,协调成员国的石油政策以保证各成员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获得稳定的石油收入,并为石油消费国提供经济、长期的石油供应。欧佩克成员国出口的石油占世界石油贸易量的60%,对国际石油市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例如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欧佩克大幅增加石油产量,以弥补伊拉克遭经济制裁后石油市场上出现的每天300万桶的缺口。但因欧佩克成员国的石油产量只占世界60%,其控制国际石油市场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近年来非欧佩克国家在石油市场上所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特别是以俄罗斯及西非国家为首的非欧佩克成员国近年来石油供应量不断增长,抵消了欧佩克组织成员国的部分石油波动,从而削弱了欧佩克组织维持高价位的努力,成为决定世界石油价格的不可忽视的声音。

石油危机与中国

上世纪60年代大庆油田的油龙滚滚喷出,使中国脱掉了“贫油国”的帽子。随后十几年,一批新油田相继投入开发,彻底改变了中国“贫油”的局面,1978年中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大关,跃居世界第八位。但近10年来我国不得不面临这样的现实:中国石油资源尽管丰富,但经过数十年的掠夺性开采,国内的许多大型油田都已不同程度地进入衰竭期,同时经济高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目前我国石油消费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1993年中国就成了石油产品净进口国。据估计,我国石油到2010年供需缺口将达到1.3亿吨,到2020年供需缺口将达到2.2亿吨,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已由1995年的6.6%上升为2003年的36%,预计到2010年和2020年将分别增至50%和60%。数字如此惊人,让人们不禁为我国的石油安全而担心,一旦发生“石油危机”,中国如何应对?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根据专家建议,已采取多方面措施确保国家石油安全: (1)加大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保证我国拥有一定的石油自给能力,降低进口石油的价格风险。虽然中国剩余的已探明石油可采储量非常有限,但未来勘探开发的潜力还很大。中国目前石油可采资源探明率为40%,属勘探的中期阶段;天然气可采资源探明率为20%,属勘探的早期阶段,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加大勘探力度、科技创新、提高采收率等手段,中国石油资源的勘探潜力还有很大的挖掘余地;(2)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在中国原油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加快建立可靠的、低成本的进口原油保障体系,必须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过去我国对石油储备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使得我国在应对目前国际油价的异常高涨时十分被动。2001年3月“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就已经明确写入了“十五”计划中,并公开向全世界发表。现已有4个石油储备基地正在开工建设之中;(3)搞好石油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发展石油替代产品。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国家提倡石油主要用于交通运输燃料和化工原料,在其他产业上努力以石油焦、煤、天然气作为替代能源。现在,我国已研制出汽车用燃料乙醇,可作为石油车用燃料的补充,未来还会有更多新型、经济、环保能源可完全或部分地替代石油,降低对石油的依赖度。

F. 石油能给人类带来什么石油有多大的重要作用

石油能够给人类带来什么?石油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现在我们学过历史的都知道我们人类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从而进入到了现代社会,因为工业革命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在第二次的工业革命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石油,可以说是石油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那么石油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石油在当今社会当中具有什么重要作用?

其实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多多的关照一下环境问题,因为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所以如果我们不对他们进行保护那么我们的生存根本就会遭到破坏,所以我们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关注环境问题,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做到真正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才是科学健康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学会绿色的发展,地球这个大环境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去维护他们的原有的面貌,让我们的环境变得更好。

G. 石油的作用是什么

一、石油提炼出来的汽油,柴油,煤油和重油应用于机械类工具运转;提炼出来的煤气用于家庭和工业燃料;提炼出来的沥青用于建设公路;提炼出来的化工产品可用于生产塑胶,衣服等;石油可生产出农业肥料。

二、没有石油的话,正常生活中的一些工具是无法使用。

这会导致许多问题,换句话说人类发展速度将会减缓。

(7)未来的石油有什么作用扩展阅读

石油,地质勘探的主要对象之一,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液体,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主要成分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

石油的成油机理有生物沉积变油和石化油两种学说,前者较广为接受,认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属于生物沉积变油,不可再生;后者认为石油是由地壳内本身的碳生成,与生物无关,可再生。

H. 石油主要可以用来做什么

石油的用途有如下十项:

1、燃油

这个应该没有悬念,而且消耗了大部分的石油。72%的石油用于制成各种燃油:汽车上的柴油、汽油,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使用的燃油。

2、塑料

塑料无所不在,牙刷、盆、瓶子、iPad、圣诞老人,随便就可以数出一大串,原来,我们生活在石油的包围圈里——几乎所有的塑料都是石油产品,如果没有专门了解,我们很难把黑乎乎的石油与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塑料制品联系起来。

3、合成橡胶

合成橡胶具有高弹性、耐高温、低温等性能,广泛应用于工农业、国防、交通及日常生活中,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鞋子、体育用具、轮胎、电线电缆等物品都能找到合成橡胶的身影,而石油就是制作合成橡胶的主要原料。

4、制药

制药确实与石油密不可分。先不说间接耗材,如包装使用的塑料,就连药品本身也依赖石油。例如苯,许多药都从苯衍生而来,而苯又是从石油里制取,现代医药的进步也和石化技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另外假肢、人造器官以及医用X光片及其处理溶液等等也使用了石油制品。

5、化妆品

石油也是制作化妆品的原料,含量较高的可达80%!石油精炼或合成出来的油、石蜡、香精、染料等,都用来制作化妆品。有兴趣的话可以留意一下自己所使用的化妆品成分表,看看里面到底含有哪些东西。

I. 石油的重要性急急急

石油的重要性
在石油这一问题上,核心通货膨胀与实际通货膨胀之间的差异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石油是能源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而能源则不包括在核心通货膨胀之内。显然,石油价格一直都处于不断波动之中,但除非你可以证明目前石油价格的高企只是暂时性的,而在未来的几年间其价格将出现回落,我们才可以忽略石油在通货膨胀中所产生的影响。但事实上,从目前来看,油价不但没有大幅地回落,相反地,它还在不断地飙升,并不断地创造新纪录。
一个经常被提及的谬论认为,石油在美国急剧增长的服务型经济中所起的作用正日趋衰微,石油的重要性相比于先前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是的,能源支出所占GDP的比例已经从1980年的14%下降到了现在的7%。然而,仅以此为论据,认定美国经济对石油的依赖性已经降低则是非常荒谬的。华尔街的分析家自然乐意接受这个存在缺陷的逻辑思维,以达到其掩盖重大经济问题的目的。
诚然,现在的美国是从国外进口很多原本是由其自身生产的商品,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经济对石油的依赖性已经降低。事实上,由于现在需要更多的能源来运输进口商品,美国经济比先前更容易受到油价的影响。虽然国外的石油消耗并不会直接影响到美国的GDP,但却影响到我们所购买的任何商品,不管它是产自国内还是由国外进口。
比如说,1980年在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购买一双鞋,或许就是在附近哈特福德的工厂生产的。由于生产这双鞋所需的石油是在国内消耗的,所以被直接计算在了美国的GDP中。然而,在今天,我们所购买的这双鞋或许是在中国生产的,所以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石油现在并没有计算在美国的GDP内。相反地,其成本则通过鞋的价格间接转移到了美国的消费者身上。由此可见,石油的成本是隐藏在了进口商品的价格之中。
然而,由于鞋是在中国生产的,所以还需要绕经太平洋运到美国,而现在在运输过程中所消耗的石油同1980年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此外,这些船只空返中国所需的额外成本也间接地转移到了美国消费者身上。这些鞋运抵位于加利福尼亚的港口之后,还需要用卡车运到3000英里之外的东海岸。显然,在国内运输期间所消耗的石油——这当然是计算在美国GDP之内的——也远非1980年相比,因为当时那些鞋的运输距离还不足100英里。
日益增长的非能源密集型产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业将确保整个经济远离高昂的能源成本,这实际上也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谬论,因为能源成本的高企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利率,而利率又是金融服务业和其他非生产性企业的一个核心成本因素。
高昂的能源成本必将拉动消费价格,尤其是那些能源密集型进口商品的价格。这样一来,美联储所谓的关于通货膨胀仍在可控制范围之内的说法就失去了根基。而通货膨胀一旦成为现实,除了长期利率相应地提高之外,短期利率也会有更大动作。届时,不管是长期利率还是短期利率,都会远远高于现在的水平。
高达两位数的利率对金融服务业和其他利率敏感性产业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如果再考虑到它对虚高资产价格的影响,那么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尽管存在各种自私自利的言论,但事实上,美国从没有像现在一样如此依赖石油。油价的高企最终将导致利率的提高,而利率的提高又将对美国经济产生致命的影响。因此,我们绝不能忽视油价高企所带来的种种危险。

J. 未来的石油将会怎样发展

进入21 世纪,世界范围内石油资源的重质化、劣质化程度的加深,对清洁、超清洁车用燃料及化工原料需 求的日益增加,正使世界炼油技术经历着重大的调整与变革. 本工作在分析世界炼油工业和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指出世界炼油技术的未来发展将集中在重质/劣质原油的加工、清洁燃料的生产和炼油化工一体化等几个方面. 在重 质/劣质原油的加工方面,加氢裂化和加氢处理工艺将是 21 世纪炼油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新型催化裂化(FCC)工艺 和焦化工艺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清洁燃料生产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汽柴油的脱硫上,以加氢脱硫为主的各 种脱硫技术将得到极大的发展;在炼油化工一体化发展方面,基于传统 FCC 工艺改进的最大限度生产低碳烯烃的技 术将得到广泛关注,加氢裂化由于其较高的灵活性,既能生产优质中间馏分油(航空燃料和柴油),又能为乙烯厂和芳 烃厂提供优质原料,是 21 世纪炼油化工一体化发展的核心技术. 关键词:石油炼制;重质/劣质原油的加工;清洁燃料生产;炼油化工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TE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06X(2007)01017610 1 前 言 1.1 石油在世界能源结构中的地位 1859 年, Drake 油井钻探成功标志着石油工业的诞 生. 自此,石油便逐渐取代木柴和煤成为世界最为重要 的能源和化工原料,在 20 世纪极大地推动了西方发达 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到目前为止,石油依然是世界经济 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提高不可或缺的最为重要的能源 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石油仍然是世界能源消费 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炼油工业发展现状 原油必须经过各种物理及化学加工过程转变为石 油产品后才能被有效利用, 这些转化过程的组合就构成 石油炼制过程. 经过 150 年的发展,石油炼制工业已经 成为世界石油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种炼油技术相 继被开发出来,并被成功地应用于工业生产,极大地增 加了石油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了石油产品的质量.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 各国对石油产品的需求 也不断增加. 世界原油加工能力总体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 全球炼厂的结构和规模也处于不断调整之中, 一些 能耗高、 规模小的炼厂被迫关闭, 新建炼厂的规模增大, 原有炼厂也在不断地进行扩能改造.自石油取代煤成为主要的一次能源 之后, 其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始终保持在 40%左右. 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未来 30 年,世界 能源需求量将增加 2/3,且化石燃料在能源结构中仍将 世界石油需求 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 2010 和 2030 年, 量将分别达到 42 和 57 亿吨,石油在整个一次能源消费 结构中的比例仍然占 35.3%和 35.4% 世界炼油能力最大的国家是美国, 其原油蒸馏能力 约占世界的 1/5;其次为俄罗斯和日本,分别占 6.6%和 5.8%;中国排名第四,占 5.5%. 世界前十大炼油国家的 原油蒸馏能力就达到了世界原油蒸馏能力的 54.2%. 世界排名前 3 位的炼油公司仍然是 ExxonMobil, Shell 和 BPAmoco, 其原油蒸馏能力分别占世界的 6.5%, 5.9%和 4.0%. 我国的中国石化(SINOPEC)和中国石油 (CNPC)分别排在第 5 位和第 12 位,原油蒸馏能力分别 为 2.67 和 1.79 Mb/d. 2003 年,世界上最大的炼油厂是位于委内瑞拉的 帕拉瓜纳炼制中心, 其原油蒸馏能力为 940 kb/d(合 4700 万 t/a). 除此之外,世界排名前 16 位的大型炼油厂中有 6 座位于亚太地区,3 座位于美国,3 座位于中东地区, 其他 3 座分别位于俄罗斯、荷兰和维尔京群岛. 随着世界炼油厂的规模越来越大, 炼油装置的规模 也向大型化方向发展,其中单套常减压蒸馏的能力达到 了 1 275 万 t/a,单套催化裂化(FCC)能力达到了 600 万 t/a,渣油催化裂化(RFCC)能力也达到了 425 万 t/a 从 1991 年到 2003 年,全球二次加工 能力中转化能力(FCC 和加氢裂化)增加较快,从 1991 年的 13.8 Mb/d 增大到 2003 年底的 18.9 Mb/d,约增加 了 37%;燃料生产能力(催化重整和烷基化)的增长速度 稍慢,从 1991 年的 11.2 Mb/d 增大到 2003 年底的 13.4 Mb/d,约增加了 20%. 上述 4 种二次加工能力的增长速 度都远远超过同期原油蒸馏能力的增长速度,表明世界 炼厂的规模和复杂度在不断增加, 世界各国炼油企业一 直在努力提高轻质油品收率,增加运输燃料的产量和提 高其质量 在过去的 10 年中,美国炼厂的 FCC 和加氢裂化能力略有增长,而燃料生产(催化重整和烷 基化)能力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在美国, 4 种主要二次 这 加工过程的能力占原油蒸馏能力的比例达到了 70%以 上, 这说明美国的炼油业已是比较成熟的工业 1991 至 2003 年世界各种石油加工能力的变 化情况. 在此期间,世界原油蒸馏能力增加了 9.6%,表 明世界各国对油品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 在主要的二次 加工过程中,加氢裂化和加氢精制的能力增加较快,分 别增加了 5.3%和 4.6%,而 FCC 和重整能力增加较慢. 加氢能力的增加主要缘于世界各国对低硫和超低硫车 用燃料需求的不断增加,这使炼油厂普遍采用各种加氢 手段降低燃料中的硫含量,以生产清洁燃料 美国不仅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炼油能力,而且炼厂规模一 般较大,炼厂的复杂度也较高. 在欧盟国家,近 10 年来,FCC 和加氢裂化能力增 加较明显,催化重整和烷基化能力略有下降;而在亚太 地区,FCC 和加氢裂化的能力有极大的提高,催化重整 和烷基化的能力在 1995-1998 年间增加较快, 1998 年以 后又慢慢减少. 在欧盟地区,4 种主要加工过程的总能 力占原油蒸馏能力的 38%左右,而亚太地区则更少,不 到 30%. 与美国相比,欧盟和亚太地区的二次加工能力 明显不足. 世界炼油技术的发展历程 全球石油石化工业的大规模形成和发展是在 20 世 纪. 1910 年以前,石油加工工艺仅是常压蒸馏,产品也 只是照明用的煤油.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1910--1920 年的 10 年间,汽油成了主要的石油产品,促进了裂化 工艺的发展. 后来,石油加工工艺从热加工拓展到催化 加工,进而发展到深度加工,形成了一个结构复杂、规 模庞大的石油加工工艺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