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海豹的游戏介绍
操作:采用触屏操作模式
画面:画质清晰,优美,欢乐的海底世界,非常的有好感的音乐
音效:不错的音乐效果,听上去很休闲
可玩性:休闲益智的游戏,玩起来很不错,乐趣无穷,值得一试
小海豹_Num Nums 详细介绍:
宁静的海上一群鱼儿过着快乐的生活,直到人类在这里建起了海洋油井平台……
不幸的是海底的石油管道破裂了!黑色的石油污染了大海,产生了很多可怕的怪物,幸存的小家伙们要从它们的追捕中逃脱。快来加入拯救小动物行动吧,
你只要轻轻点击小动物们上方的泡泡为他们指路,他们就会游过去。你帮助他们游得更远就能获得更高的分数,注意躲开那些黑色的坏家伙!
最重要的是,小动物们是我们的家庭成员,我们有责任爱护他们,让我们共同保护美丽的大海!
您只能点到大圈内的气泡。
为了摆脱污染物和坏鱼们请尽量向上游吧。
有多种气泡能给你特殊的能力。
升级各种能力可以使小家伙们游得更远。
有多种可爱的小动物可以选择。
你不但可以看到本地的排行榜,还可以通过Game Center和全球的玩家一起比较和交流游戏结果
② 小海豹应用程序是什么
是小海豹冲冲冲。
小海豹应用程序是小海豹冲冲冲,是一款游戏。
小海豹冲冲冲(Num Nums)是一款运行在安卓平台上的休闲益智游戏,在大海的深处生活着一群快乐的海洋生物,有一天海洋上的钻井平台泄漏,大量的石油污染了海洋生物,使他们变成僵尸,现在你要帮助我们的主角小海豹躲避危险,一路冲冲冲.游戏画质清晰优美,欢乐多彩的海底世界,动感悦耳的游戏音乐.玩起来很不错。
③ 小海豹为何被叫做脂肪陛下
因为它吃得太胖了,所以被网友称为“脂肪陛下”。
一只可爱的海豹,名叫什利西克,半年前获救后人们试图把它放归自然,但三周后,什利西克又回来了。现在,它被安置到了圣彼得堡近郊的“一居室”居住——在这里有一日三餐,每天还有两公斤的鱼吃。
有网友给它取外号,戏称它为“脂肪陛下”,因为它的确吃得太胖了。
(3)小海豹为什么要去吃石油扩展阅读
海豹的生活习性
海豹生活在寒温带海洋中,除产仔、休息和换毛季节需到冰上、沙滩或岩礁上之外,其余时间都在海中游泳、取食或嬉戏。繁殖期不集群,仔兽出生后,组成家庭群,哺乳期过后,家庭群结束。在冰上产仔,当冰融化之后,幼兽才开始独立在水中生活。少数繁殖期推后的个体则不得不在沿岸的沙滩上产仔。以鱼类为主要食物,也食甲壳类及头足类。
在自然条件下,海豹有时在海里游荡,有时上岸休息。上岸时多选择海水涨潮能淹没的内湾沙洲和岸边的岩礁。例如,在中国的辽宁盘山河口及山东庙岛群岛等地都屡见有大群海豹出没。海豹的游泳本领很强,速度可达每小时27公里,同时又善潜水,一般可潜100米左右,南极海域中的威德尔海豹则能潜到600多米深,持续43分钟。海豹主要捕食各种鱼类和头足类,有时也吃甲壳类。它的食量很大,一头60~70kg重的海豹,一天要吃7~8kg鱼。
④ 小海豹的吃喝
剁碎的新鲜海鱼吧,海豹馆好像大多用鲭鱼
⑤ 北美海豹的保护级别
一六七五年,英国探险家威廉·丹皮尔的探险记录中也曾详细地记载着:一些西班牙人乘着船,单手持着棍棒,一步步接近海豹,它们竟丝毫意识不到将要发生什么事情,而是稳稳地呆在原处。
就连居住在牙买加的英国人也都趁着当时的那股捕猎浪潮,大量猎杀美洲海豹。
下面这个片断记录的是二十世纪初,在加拿大的北部人们猎杀塔德果海豹的场面。
每年,海豹在生小海豹的时候会暂时离开大海。对于人们来讲,这段时间就是捕猎海豹的绝好季节。人们不去追赶成年海豹,而是把目标瞄准了有着雪白毛皮的、刚刚出生的小海豹。
然而,人们捕杀美洲海豹的目的并不是要得到它们的皮毛。
海豹的脂肪通过加热会成为油。与鲸的脂肪作用是一样的,可用来点燃照明。
在欧洲盛行航海的时代里,发现海豹群与开采出一个石油井一样令人兴奋。无论是猎杀海豹还是猎鲸,就好比是当时的某个石油井被人们开采出来。以后,以采矿为生的其它人就乘着热浪蜂拥而上,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然而,以石油做例子,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幸运地存活下来的海豹好不容易躲到了二十世纪来临,然而等待它们的都是更加先进的猎枪。人们越来越难看到美洲海豹了。最后一只海豹出现是在一九五二年。
同样种类的赤丘卡依海豹也同样面临着灭绝的危机。不过,最近,随着人们保护野生动物意识的增强,夏威夷海豹的数量也有所增加。
总而言之,动物的数量无论是增加还减少,都是取决于人类自身的!
⑥ 生活在南极的动物:生命如何在地球最冷之地生存
生存于南极洲种类不多的生物,有着奇特的环境适应能力。主要表现在耐黑暗、抗低温、耐高盐、抗干燥等方面。在漫长的极夜里,南极洲的生物主要通过变换自身的颜色、改变代谢方式、休眠等办法求得生存。在维多利亚地的一个淡水湖里,有一种“湖藻”能忍受4个月的极夜,在极夜来临前,它能充分利用白昼的阳光,高效率地进行光合作用,合成大
量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除供它生长发育外,还将剩余部分排到体外,贮存在它生活的水环境中。在极夜期间,它就停止光合作用,并吸收它释放出来的有机物,维持最低限度的代谢,就能发育生长。有一种名叫轮虫的生物,它可以不吃不喝地休眠4个月,度过漫长的极夜。还有一种名叫“冰雪藻”的生物,有阳光时,它便成绿色,黑暗时便成蓝绿色,依靠这变换,吸收不同波长的光进行光合作用而生存下去。
南大洋鱼类的抗低温本领,早为人们所熟知,南极鳕鱼抗冻蛋白的发现,揭开了南大洋鱼类抗低温的秘密。因为,抗冻蛋白能降低鱼类血液的冰点,使它们在低温下不冻结,现在人们正依照鳕鱼抗冻蛋白的结构,人工合成抗冻剂,用于医学和日常生活。某些南极鸟类,还具有同一躯体两种体温的特性,有人测得南极海鸥双爪的温度只有0℃,而身体其他部位的温度却为32℃。这样,当它站在冰上栖息时,就缩小爪与冰之间的温差,以减少体温的散失。独特的南极环境,孕育着奇特的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种适应性,为科学家研究生物的进化和适应能力,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南极冰雪中有没有生物?
从表面看,南极大陆周围的海冰非常洁白干净,一尘不染,如果你看到在海冰上钻取的冰芯或是看到破冰船翻起的海冰,就会发现海冰中间是黄褐色的,原来,南极大陆周围的海冰中间,生活着大量的藻类,即便是在南极寒冷的冬季也进行着光合作用。但你知道吗?在在终年严寒的大陆深处,甚至在几千米厚的冰雪之下,仍然存在着坚强的生命!最近,俄罗斯南极考察站的科学家从南极冰下3500多米处钻取到了一些生物。科学家利用一种专用微生物钻探装置取得了南极超深度冰层样品。冰层样品在严格消毒和密封的容器中融化,研究人员在融化的冰水中发现了具有生命形式的细菌、硅藻、酵母、菌类。令科学家惊奇的是,这些富有生命力的有机体竟能在3500多米深的冰层里生存。对于这些生命物质的研究将有助于人们了解南极冰层深处的生态环境,从而进一步发现南极冰下不为人所知的一面,为进一步揭开南极奥秘提供了重要帮助。
南极有开花植物吗?
遍地鲜花的草地是人们经常会看到的赏心悦目的景象,南极洲不但没有这样的美景,就连开花植物也是不多见的。开花植物是南极洲的稀有植物,仅分布在南极半岛北端和南极大陆周围的海洋性岛屿上。地球上开花植物的南界约在南纬64度,南极半岛的北端和某些岛屿刚刚越过了“开花植物线”。南极现有的3种开花植物都是草本,一种是垫状草,另两种是发草属植物,其形态近似于禾本科植物,叶狭长,脉平行,有节,小穗状花序。它们对南极环境有一定的适应能力,生命周期和花期长,属多年生,有人企图将它们从南极半岛移植到英国的哈利站,但没有成功。
南极有几种企鹅?
世界上约有20种企鹅,全部分布在南半球,以南极大陆为中心,北至非洲南端、南美洲和大洋洲,主要分布在大陆沿岸和某些岛屿上。南极企鹅有7种,约有1.2亿只,它们是:帝企鹅、阿德利企鹅、金图企鹅(又名巴布亚企鹅)、帽带企鹅(又名南极企鹅)、王企鹅(又名国王企鹅)、喜石企鹅和浮华企鹅。这7种企鹅都在南极辐合带以南繁殖后代,其中前4种在南极大陆上繁殖,后3种在亚南极的岛屿上繁殖。
南极有多少只企鹅?
南极企鹅的种类并不多,但数量相当可观。据鸟类学家长期观察和估算,南极地区现有企鹅近1.2亿只,占世界企鹅总数的87%,占南极海鸟总数的90%。数量最多的是阿德雷企鹅,约有5000万只,其次是帽带企鹅,约300万只,数量最少的是帝企鹅,约57万只。
南极企鹅有什么生活习性?
企鹅是海洋鸟类,虽然它们有时也在陆地、冰原和海冰上栖息。在企鹅的一生中,生活在海里和陆上的时间约各占一半。
企鹅不会飞,善游泳,以海洋浮游动物,主要是南极磷虾为食,有时也捕食一些端足类、乌贼和小鱼。企鹅的胃口不错,每只企鹅每天平均能吃0.75千克食物,主要是南极磷虾。因此,企鹅作为捕食者在南大洋食物链、中起着重要作用。企鹅在南极捕食的磷虾约3300万吨,占南极鸟类总消耗量的90%,相当于鲸捕食磷虾的一半。
企鹅的栖息地因种类和分布区域的不同而异,帝企鹅喜欢在冰架和海冰上栖息;阿德雷和金图企鹅既可以在海冰上,又可以在无冰区的露岩上生活;在亚南极的企鹅,大都喜欢在无冰区的岩石上栖息,并常用石块筑巢。
企鹅喜欢群栖,一群有几百只,几千只,上万只,最多者甚至达10~20多万只。在南极大陆的冰架上,或在南大洋的冰山和浮冰上,人们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企鹅聚集的盛况。有时,它们排着整齐的队伍,面朝一个方向,好像一支训练有素的仪仗队,在等待和欢迎远方来客;有时它们排成距离、间隔相等的方队,如同团体操表演的运动员,阵势十分整齐壮观。
世界上最大的企鹅是哪一种?
帝企鹅又称皇帝企鹅,是南极洲最大的企鹅,也是世界企鹅之王,它已经成为南极的象征性动物。帝企鹅身高一般1.20米,体重可达40~50千克。其形态特征是脖子底下有一片橙黄色羽毛,向下逐渐变淡,耳朵后部最深,全身色泽协调,庄重高雅。帝企鹅在南极严寒的冬季冰上繁殖后代,雌企鹅每次产1枚蛋,雄企鹅孵蛋。其次是与帝企鹅外观非常相似的王企鹅(又名国王企鹅),王企鹅身高一般在90厘米左右,体重12千克左右。
为什么帽带企鹅又被称为警官企鹅?
南极帽带企鹅身材不高,也不好管闲事,却因脖子底下有一道黑色条纹,配上同样的头顶毛色,像海军军官的帽带,显得威武、刚毅,被人称之为“警官企鹅”。
帽带企鹅身高43~53厘米,体重4公斤,最明显的特征是其生殖季节在冬季,雌企鹅每次产2枚蛋,孵蛋由雌、雄企鹅双方轮流承担,先雌后雄,雌企鹅先孵10天,以后每隔二、三天,雄、雌企鹅轮流换班,雏企鹅2个月后即可下水游泳。
喜石企鹅真的喜欢石头吗?
喜石企鹅真的喜欢石头。
喜石企鹅是冠企鹅中的一种,身高44~49厘米,体重约2.5公斤,是南极企鹅中最小的一种。它喜欢栖息于石块、卵石密布的山坡和高地和海滩,衔石、啄石、玩石似乎是它的本能和习惯,用石头筑巢更是它的拿手好戏。有趣的是就连它求爱时也是向对方赠送一块漂亮的小石子,用作定情的礼物。
企鹅为什么不怕冷?
企鹅能在南极落户,并在那里生儿育女,一代一代传下去,成为冰雪世界的永久居民,这确实是生物界的一大奇迹。特别是帝企鹅能在南极的冬季繁殖,更是生物界的一大壮举。登上南极大陆的人们,无不为之感叹万分。
企鹅为什么有这种惊人的抗低温的本领?它有什么特殊的构造和特异生理功能呢?这些都是令人感兴趣的问题。科学家早已对此进行了研究,然而这个谜并没有完全揭开,只是略知一二。
企鹅具有适应低温的特殊形态结构和特异生理功能。企鹅身被一层羽毛,仔细看来,这一层羽毛可以分为内外两层,外层为细长的管状结构;内层为纤细的绒毛。它们都是良好的绝缘组织,对外能防止冷空气的侵入,对内能阻止热量的散失。绒毛层能吸收并贮存微弱的红外线的能量,作为维持体温、抗御风寒之用。企鹅体内厚厚的脂肪层大约3~4厘米,特别是那些大腹便便的帝企鹅,脂肪更厚,脂肪层是企鹅活动、保持体温和抵抗寒冷的主要能源。企鹅怀卵和孵蛋时,不吃不喝,就是靠消耗自己的脂肪层。雄企鹅孵蛋时,脂肪层消耗90%。
维持低代谢水平是企鹅适应低温的一种生理功能。科学家为了阐明企鹅的代谢率,测定了在不同温度下企鹅吸收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的量。结果表明,在一23度~-25度的温度范围内,企鹅所消耗的能量几乎恒定。
企鹅是温血动物,体温恒定,一般保持在37度左右,但是有时会产生同体异温的现象,即身体的温度比脚的温度高,这是防止体温散失的一种适应能力,因为脚通常站在温度较低的冰雪上,脚的温度低,可降低热量散失的速度。
此外,企鹅一年一度更换羽毛,也是适应环境的措施之一。大约在每年9~10月,企鹅开始脱毛,它的脱毛方式也很简单别致,新毛不断长出,把旧毛顶掉,当旧毛脱光时,新的羽毛业已长齐,冬季也就来临了。企鹅的这种逐渐更换羽毛的方式,比一次性脱旧换新优越,避免了因脱换羽毛而冻死的危险。
企鹅是怎样孵蛋的?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鸟类是由雌鸟完成孵蛋任务的,有时雄鸟根本不参加孵蛋和抚育后代的工作。但在自然环境极端恶劣的南极洲,养育后代不可能由雌企鹅单独完成,于是,企鹅爸爸就承担了孵蛋的艰巨任务,成为鸟类中不可多得的模范丈夫。
南极在4月份开始进入冬季,帝企鹅便上岸寻找安家的宝地,它们一边走,一边追逐、嬉戏,谈情说爱,寻找配偶,过起家庭生活。雌企鹅在5月份左右产蛋。帝企鹅每次只产l枚蛋,其它企鹅每次产2枚蛋。企鹅每年繁殖一次,雌企鹅产蛋后,就暂时完成任务了,雌企鹅在产卵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体能,早已饥肠辘辘了,于是不顾一切地奔向海边去觅食。孵蛋的重任便交给了雄企鹅。
帝企鹅的耐寒能力超出人们的想象,但想要在零下40度的条件下孵出小企鹅,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帝企鹅但不能直接放在地面或冰面上,否则就会把未出世的企鹅宝宝冻坏的,于是企鹅爸爸双脚并拢,用嘴把蛋滚到脚背上,其目的就是不让蛋直接接触地面。然后,充分利用大腹便便的特点。用腹部的皱皮把蛋盖上,真如同一床羽绒被一样,给未来的小宝贝制造出一个温暖舒适的窝。成千上万的雄企鹅,为了保暖,背风而立,肩并肩地排列在一起,一动不动,不吃不喝,一心一意地孵蛋。大约60天之后,雌企鹅吃饱喝足,膘肥体壮,准确地找到它的丈夫,这时,小企鹅才刚刚出世。雌企鹅接过养育后代的重任,用它在胃中储存的营养物质喂养企鹅宝宝。这时,骨瘦如柴,精疲力尽的企鹅爸爸放下重担,奔向大海,去寻找美味的南极磷虾。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企鹅都是由雄企鹅孵蛋。比如,在南极地区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阿德雷企鹅的产卵、孵蛋时间是在夏季,雌企鹅每次产两个蛋,然后就把蛋交给丈夫,自己下海觅食。雄企鹅接过蛋后,认真守护,直到雌企鹅吃饱喝足返回后,才开始由雌企鹅正式孵蛋,孵蛋期一般需要两个月左右,每次通常只有一只小企鹅能够成活。也就是说,阿德雷企鹅是由雌企鹅完成负孵蛋的。而另一种叫金图企鹅的和帝企鹅一样,产蛋期也是在冬季,所不同的是金图企鹅的孵蛋任务是先雄后雌,执行的是夫妻换班制.每隔1~3天换班一次。因为、金图企鹅的孵蛋期长达七、八个月,而不像帝企鹅孵蛋期才两个月,忍一忍就挺过去了。在长达七、八个月的时间里,看来不换班是坚持不住的。
你知道企鹅也有幼儿园吗?
幼儿园是社会的产物,应该是在只有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产生的,但在南极企鹅社会中,也有企鹅幼儿园。开始这让人们觉得非常有趣,细细一想,又觉得合情合理,这是企鹅对抗南极严酷的自然环境的发明创造,有利于企鹅群体的繁衍生存。
很多去过南极的人,都看到过几只大的帝企鹅周围有很多的雏企鹅,几只大的帝企鹅俨然像警惕的哨兵一样,左顾右盼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是在小企鹅孵出一个月以后,自己已经能独立行走、开始游玩的情况下。它们的父母为了给小企鹅更多的营养,要去寻觅更多的食物,同时也为小企鹅尽快地成长,使小企鹅学会自立,就把它们交付给几只大企鹅看管,这样,就形成了企鹅“幼儿园”。幼儿园的小企鹅有时会受到贼鸥的侵袭,此刻,负责看护的大企鹅就会发出求救信号,招呼邻居前来增援,对来犯之敌群起而攻之。大多数小企鹅很听话,但也有个别不守纪律的小企鹅到处乱跑,这时,负责看管的大企鹅就会用它尖间的嘴啄一下乱跑的小企鹅,让它归队。那些小企鹅非常活泼可爱,耐心地等待着它们的父母来接它们,它们的父母回来之后会从叫声中准确地判断出自己的儿女。一般来说,小企鹅从生下来3个月左右就可以远离父母,开始独立生活了。
企鹅能游多快?
企鹅不会飞,在海里游动速度一小时可达20~30千米,为了减小前进阻力,企鹅经常在快速游动时跃出水面,与大家所熟悉的海豚跃出水面的动作有些相似。南极的海冰边缘经常是陡直的,冰面距离海面有时将近一米,企鹅又不会爬,那他们怎么上冰呢?没关系,企鹅自有绝招,它们先是快速游动,在距离冰边缘不远处跃出跃出水面,它们能跳出水面2米多高呢。企鹅在空中保持头上脚下的直立姿势,双脚踏上冰面,身体就势向前一倾,改用腹部滑行的姿势减低前进速度,滑行一、两米后再站立起来。有时,如果出水动作完成得好,企鹅可以落下后直接站在冰面上呢。
企鹅的天敌有哪些?
南极企鹅的天敌有两个,一是来自空中的南极最常见的猛禽——贼鸥,二是南极水中的猛兽——豹形海豹。虽然,南极的企鹅选择在南极的冬季进行繁殖,是为了避开天敌的侵袭,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企鹅也有旦夕祸福。冬季偶尔也会有天敌出没,万一孵蛋的企鹅碰上这些凶禽、猛兽,也是凶多吉少,不是企鹅蛋被吞,就是蛋碎。这种悲惨景况时有发生。
南极的海豹有几种?
全球共有34种海豹,约3500万头,南极地区有6种,它们是象海豹、豹形海豹、威德尔海豹、食蟹海豹、罗斯海豹、南极海狗,总共约3200万头,占全球海豹总量的90%。在这6种南极海豹中,有2种在陆地上繁衍后代,2种在冰上,另外2种在冰缘线附近。锯齿海豹、豹型海豹、威德尔海豹和罗斯海豹是南极地区特有的。南极地区的海豹主要分布于南极大陆沿岸、浮冰区和某些岛屿周围海域,它们全都是南极海豹保护公约适用的保护对象。
南极海豹游泳本领如何?
除去南极海狗以外,其他5种南极海豹在陆地和冰面上行动迟缓,非常笨拙,就连挪动一下身体都显得非常费力。但是南极海豹一下海,就与在陆地上“判若两人”了。海豹的食物来源全部在大海,想要在海洋中捉到灵活的鱼儿和企鹅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要有非凡的水下本领才能填饱自己的肚皮。南极海豹在海里游动速度为每小时20~30千米,最高可达37千米。潜水时间一般为5~10分钟,最长可达70分钟。潜水能力最强的是威德尔海豹,一般潜水深度为180~360米,最深可达600米。
有了如此出众的水下功夫,南极海豹不但可以吃得肚大腰圆,还可以有效地避开虎鲸等水下杀手的袭击,在南极海域繁衍生息。
威德尔海豹有什么特点?
威德尔海豹体长3米左右,体重300多公斤,雌性略大于雄性。它背部呈黑色,其他部分呈淡灰色,体侧有白色斑点,其数量约75万只。它在冰上繁殖,每胎产一仔,乳汁脂肪含量高,幼仔显得格外肥胖可爱。
威德尔海豹是出名的海冰打洞专家,出没于海冰区,并能在海冰下度过漫长黑暗的寒冬。它靠锋利的牙齿,啃冰钻洞,伸出头来,进行呼吸,为了维持威德尔海豹赖以生存的冰洞,使冰洞在零下几十度的低温下不被冻结,威德尔海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人们经常看到它们左右不停地摆头,用牙齿啃咬和刮掉刚刚冻结的海冰,以维持呼吸,即便是牙龈磨出血来也在所不惜。威德尔海冰经常钻出冰洞,独自栖息,少见成群现象。雌性多栖于冰面,雄性多在水中,二者在水中交配。威德尔海豹是长潜和深潜的优胜者,以鱼类、乌贼和磷虾为食。
为什么要制定保护南极海豹公约?
早在19世纪末,人类就开始大量捕杀南极的鲸和海豹等哺乳动物了。南极大陆周围海豹的数目便急剧下降。据统计,光是在南乔治亚岛上,从1780~1830年和1860~1880年间就有120万头南极海狮被捕杀。到19世纪末期,南极周围的海狮几乎绝迹。
应该说明的是,南极大陆周围的海豹之所以没有遭到灭顶之灾,是由于人类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因为,电的问世解决了人类社会的照明问题。特别是由于石油的发现,更使动物油脂的经济价值大大地下降了。于是,人类在南极大陆周围对海豹的血腥屠杀渐渐减少。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恢复之后,它们的数量开始增长起来。据调查表明,南大洋里的海狮在20世纪30年代只剩下100头左右,到1954年增加到1.5万头,而到l 976年则增加到35万头,大约每4年其总数就可以翻一番。
虽然南极海豹的种群数量在增长,但它们珍贵的毛皮仍然对贪心的人构成巨大的吸引力,为了不使海狮的悲剧重演,有效制止大规模破坏性捕杀南极海豹行为,保护和合理开发这一巨大的生物资源,1972年,南极条约协商国起草并通过了《南极海豹保护公约》,并于1978年4月正式生效。该条约规定,对罗斯海豹和海狮要特别严格地加以保护,而对其他海豹则都规定了每一种类每年可以捕获的最高限额。例如,食蟹海豹的捕获量最多不得超过17万头,豹形海豹为1.2万头。
南极海豹能够人工饲养吗?
南极海豹适应性强,人工饲养比较容易,它不像企鹅那样,对生活条件,特别是对温度要求严格。因此,许多国家的科学家早已进行了南极海豹的人工饲养工作。他们把南极海豹饲养在海洋公园里、水族馆里,甚至研究所里。其目的有两个,一是供游人观赏;二是作为研究材料,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海豹的生活习性和生理功能。饲养的种类主要是象海豹和威德尔海豹,也有锯齿海豹和其他种海豹。研究较为深入的是威德尔海豹,因为它是游泳的能手,潜水的冠军,对威德尔海豹潜水的生理功能的研究已卓有成效,揭示了它能够深潜和长潜的奥秘。
中国第三次南极考察队,于1987年2月在中国南极长城站的西海岸捕获了2头象海豹,一雄一雌,经鉴定,均为1龄幼豹。于1987年5月将其运到青岛,送交海产博物馆饲养。雄的取名为“南南”,雌的取名为“冰冰”。在该馆科技人员的精心饲养和管理下,2头象海豹很快适应了新环境,长得十分健壮,发育正常。一年后,“南南”的体长由2米增加到2.9米,“冰冰”由2.5米增加到3.10米。1988年11月,雌海豹生了一头小海豹,不幸的是小海豹被它的妈妈压死了。“南南”和“冰冰”现都已经去世,之后我国没有再进行南极海豹的人工饲养。
南极磷虾有多少?
研究南极磷虾总量对于磷虾的合理开发,保护南大洋生态系统是至关重要的,根据这些成果,可以制定合理的磷虾捕捞限额,使磷虾资源不受破坏。
过去科学家估计南大洋磷虾资源量为10~50亿吨,有人甚至估计上百亿吨,但根据实测结果估计,其蕴藏量为4~6亿吨,当然这不是最后结论。实际上,磷虾资源量有很大的年际变化,每年的资源量是不同的。同时由于过去对南大洋初级生产力估计过高,因而磷虾资源量可能没有估计的那样多。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人类对蛋白质的需求也在增加。水产品是蛋白质的一个重要来源,但是由于过度捕捞,传统的鱼类资源正在衰退,传统渔场在消失,渔汛不明显,湖泊等自然水域所能提供的水产品已呈饱和状态。在此情况下,人们自然而然希望另找出路,开辟新的蛋白资源,于是南极磷虾便成为大家追逐的对象。
为什么说南极磷虾是人类的蛋白质资源宝库?
南大洋磷虾的蕴藏量为4~6亿吨,那么磷虾的捕获量应是多少才合适呢?有人研究过,在鲸资源未被破坏以前,一头体重40吨的须鲸每天要吃磷虾1吨,按此计算,须鲸每年要吃掉磷虾1.9亿吨。现在须鲸少了,估计每年只有5000万吨磷虾被吃掉,于是就有1.4亿吨磷虾的“过剩量”。如果磷虾捕获量为5000万吨的话,那么它就是观在世界总渔获量的一半(现在世界总渔获量是1亿吨左右),这是一个多么诱人的数字啊!无疑,磷虾是人类的蛋白质资源宝库。
南极磷虾有什么奇特的习性?
南极磷虾绝大多数生活在50米以浅的表层,但是,磷虾卵的孵化却是在下沉(一二千米还可能更深—些)过程中进行的。具体地说,磷虾产卵后,其卵就开始往下沉,边下沉边孵化。磷虾卵下沉的速度很快,每天下沉约140~320米。三五天后可下沉到一二千米的深度,这时孵化也就结束了。孵化后的磷虾边变态发育,向上缓慢移动,当到达100米水层时,已成为能够直接主动摄食的幼虾了。下沉到上升的全部时间为三、四周。
人们对磷虾这一奇特的习性很难理解,但是科学家认为,这对磷虾种群的繁衍和保持在适合的生活区域分布有重大意义。因为磷虾(包括幼体)的天敌主要活动在表层,磷虾的受精卵如不迅速下沉,将成为许多动物的饵料。刚孵化出来的磷虾幼体身体最脆弱,在此期间到深层去避一避,对种群是有利的。不过,在深层呆久了也不行,那里暗无天日,没有食物,刚孵化出来的磷虾幼体,尚有卵黄可以维持生命,所以必须赶紧上升。到了表层,小磷虾的消化道已形成,可以主动摄食,那就不会因缺乏食物而饿死。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磷虾群体生活在表层水中,由于南极海洋中的表层水是不断向北扩展的,这就有可能将磷虾带出它的分布区。而深层的暖水是由北向南扩展的,磷虾的幼体有一段时间在深层度过,这有助于磷虾种群保持在适宜它生长的南大洋。
南极磷虾为什么只分布在南极周围海域?
环绕南极的南大洋蕴含丰富的南极磷虾资源,但离开高纬度的海域,磷虾资源量就显着减小,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南大洋的水温终年是低温,盐度也无大变化,没有江河流人等其他因素干扰,长期稳定的环境造成使磷虾变得娇嫩起来,应变能力差,环境略有变动就不能适应。磷虾的成体适宜在较高温和低盐的水域中生活。它的适温范围仅在O.64度~1.32度,成体磷虾的适应范围似乎应该广一些,但是,如果温度大于1.80度就可能给它带来致命的危险。所以,南极磷虾只适宜生活在南极周围比较寒冷的海域,远离南极的海中是找不到南极磷虾的踪迹的。
南极磷虾是怎样繁殖的?
南极磷虾雌雄异体,成体雌虾略大于雄虾。在交配时,其情况同对虾相似,即雄虾将一对精荚留在雌虾的储精囊内,一旦雌虾卵子成熟便开始受精。受精卵排出后边下沉,边孵化;孵化后,边变态发育,边上升,直到仔虾。
南极磷虾产卵时间是每年南极夏季的11月到第二年的4月,但绝大部分磷虾集中在1月下旬到3月下旬这段时间内产卵。磷虾卵的直径0.7毫米左右。一龄幼虾体长20~30毫米,体重O.6~O.7克,两年后就长到45~60毫米,体重O.7~1.5克,即为成体磷虾了。
磷虾的生殖能力很强,怀卵量在2100~14000颗之间。生殖力强是保存种族的需要,因为,在那种恶劣的海洋环境中,在那强大而众多的天敌面前,每天有大量磷虾被吞食,如不提高生殖能力,磷虾恐怕早就灭种了。这也是南极磷虾一直保持巨大资源量的重要原因。
怎样捕捞南极磷虾?
捕捞磷虾和捕鱼不同,因为磷虾个体小,只有50~60毫米体长,这就要求网眼要密。但是网眼密,磷虾又多,滤水量就少,因此捕捞磷虾比捕鱼要慢而费时。
苏联和日本最早使用的网具是舷侧框架式表层拖网。苏联采用的网口大小为5米×5米,在这种网的尾部装一吸鱼泵,平均网获量为0.3吨。而日本使用的网口为4米×4米,在网囊的尾部不装吸鱼泵,平均网获量仅为0.1吨。用双船中层拖网,平均网获量有0.8吨。如果采用单船在表中层拖网,结合用探鱼仪瞄准捕捞,能捕到水深20米以下的磷虾群,平均日产10吨,最高日产达30吨。日本捕磷虾船“第十一大进丸”最大一网获量是4.9吨,一般网获量0.9吨,以后又作了改进,平均网获量2.3吨。
如何在南大洋发现磷虾群?
当南大洋天气晴朗的时候,在甲板上或在驾驶室用肉眼或望远镜四面了望,如果发现海水呈赤褐色,那就是磷虾群在起浮。有经验的人,可根据其范围或颜色的深浅来判断磷虾群的大小和厚度。注意观察海上的动态,也可以判断是否有磷虾群的存在。
如果海鸟在海面上忙碌飞翔,表示水下可能有磷虾群的存在。海鸟飞翔的高低,可以判断虾群在水中栖息的层次,当海鸟高飞时,表示磷虾群处在较深的水层。
某些种类的鲸在水中追逐、跳跃,表明它正在摄食磷虾,这里正是磷虾群密集的水域。 当然,最可靠的方法是利用现代化的探鱼仪,能测出肉眼看不到的各水层磷虾群的厚度、长度,通过计算机算出各水层映像面积分布的百分比,然后下网捕捞,捕捞量会更多。
⑦ 生活中因救一个动物导致整个动物群体,受到伤害
①巴巴里狮子
巴巴里狮子,它身体全长三米左右,比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狮子要长四十公分左右。它体重二百三十公斤,曾经是地球上体形最大的狮子。欧洲和阿拉伯的国王或皇室们都把狮子比喻成权威的象征,但是在他们的领土范围之内,为什么完全看不到狮子出没的身影呢?
我们要想见到森林之王巴巴里狮子,就必须前往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南部。现在,人类与狮子格斗的血腥场面,只有在虚构的电影画面中才能看到。因为,在欧洲人类文化中,人们一方面把狮子看做是勇气与崇高的象征,另一方面,人类把狮子驱逐出自己的生活圈子,以显示人类势力的无比强大。
欧洲狮子在公元两世纪就灭绝了,南非的凯布狮也于1865年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进入二十世纪以后,被称为狮中之王的巴巴里狮,又面临着灭绝的危险。这些悲剧的发生要追溯到很久以前的古罗马时代。
很久以前,强大的罗马人征服了其它地方的种种文明,同时,他们也征服了巴巴里狮子。被罗马人征服的其它国家中的人民被迫成为罗马的奴隶。狮子也被运送到可容纳二十五万名观众的大竞技场,供人们娱乐。
有时,人们会安排狮子们与剑斗士进行格斗表演;有时,又会被基督教徒挑斗,还有的罗马皇帝为了举行一次盛大的战争胜利纪念游行,而捕获六百只狮子运到罗马。在罗马帝国灭亡之时,北非的大部分地域已经再也看不到巴巴里狮子的踪影了。控制了北非的并不是罗马人,更不是巴巴里狮,而是沙漠。家畜的过剩放牧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哪怕是有一点点绿色覆盖的地方,人们就会把大量的家畜赶到此地,就连狮子也被赶跑了,这种情况就一直这样恶性循环着,直到这里变成了一片广阔的沙漠。
巴巴里狮的最后阵地是摩洛哥的阿特拉斯山脉。一九二二年,最后一只巴巴里狮是被人类的猎枪击倒的。
这就是全身长三米,长长的鬃毛一直延续到后背上半身,地上最大的狮子。
②日本狼
日本狼曾经是生活在北半球全域的狼的一种。它肩高三十五公分,体长1米,是世界上体形最小、最为稀有的一种狼。它们曾经居住在本洲、四国、九洲的山林中。在西方国家,人们把狼视为袭击家畜的恶魔。但是在日本,它却被人们视为追赶那些遭踏田地的鹿或熊的庄稼守护神。
阿伊努族人给狼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在远方长声嚎叫之神"。在北部地方长长的冬夜里,狼的嚎叫声会唤起人们心中的某种信仰。
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人们对狼总持有一种恐惧的心理,无论是什么种类的狼,在一般状态下,袭击人类的可能性是有的。
人类逐渐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甚至扩展到了狼的领域,所以,为了保住自己的地域,狼便成为了人类的敌人。
在日本,流传着许多关于狼的民间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中讲到:有一个出外卖艺的盲人,不小心在山中迷了路。后来,他是依靠一只狼带路才回到村庄里的。
现在,在一些山区里,还有一些祭奉狼的神社。
狼被人们视为凶恶无比的动物是在日本的贵重家畜或马被它袭击以后。有时,人们怕它,猎杀它,有时又尊敬它,祭拜它,狼成为了日本的自然和文化中的一部分,阿伊努族人即使是使用毒箭射杀它们,也并没有威协到它们的生存数量。真正迫使它们灭绝的是在明治时期以后,人类为了毛皮而进行了大规模的猎杀,还有步枪的普及。当然,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人类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侵犯了狼,致使狼开始袭击家畜,人们便想方设法地对它们进行捕杀,政府甚至以奖金悬赏的方式鼓励市民捕狼,据推算,生活在北海道的埃及索狼是在一九零零年左右灭绝的。
日本狼也没能幸运地存活下来。随着那时提倡的富国强兵政策,工业化,都市化,还有一些西洋犬进口所带来的犬瘟热,这些一系列的问题都逼得日本狼走投无路。日本狼的生存与文明开化是水火不容的。
一九零七年,也就是明治三十八年,在奈良县的吉野郡鹫家口,人们捕获了一只狼,这只日本狼被确认为最后一只日本狼。
在那之后,"我看到了一只日本狼"这样的事情也发生了好几次。现在,还有不少人相信在日本的山林中还残留生存着很少数量的日本狼。
③北美海豹
北美海豹的身体长达两米以上,体重一百六十公斤。它性情温和,动作缓慢,即使见了人,也不会掉头就逃。
经历了千艰万苦的探险家哥伦布来到美国时,发现了美洲海豹,因为它的叫声与狼相似,所以,哥伦布把它叫做"大海中的狼"。从那时起,美洲海豹的命运也就随之起了变化。不光是哥伦布,所有以美国做为征服目标的欧洲人一登上美洲大陆最先看到的动物就是这种"大海中的狼",美洲海豹在当时,被众多的人们看做是新世界即将走向繁荣的象征。
像海驴一样,美洲海豹喜欢群居。它们曾经以捕食鱼类为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美洲人都是以海豹肉做为食物的。即使是这样,海豹的数量也没有因此而减少。
几千只海豹生活在巴哈马群岛上,以及美洲海各各群岛,墨西哥和白罗里达沿岸等等一些地方。它们在海中捕鱼时动作非常敏捷,与其相反,在岸上时它们都又是那么的迟钝。单单这一点就成为了美洲海豹的致使弱点。
一六七五年,英国探险家威廉·丹皮尔的探险记录中也曾详细地记载着:一些西班牙人乘着船,单手持着棍棒,一步步接近海豹,它们竟丝毫意识不到将要发生什么事情,而是稳稳地呆在原处。
就连居住在牙买加的英国人也都趁着当时的那股捕猎浪潮,大量猎杀美洲海豹。
下面这个片断记录的是二十世纪初,在加拿大的北部人们猎杀塔德果海豹的场面。
每年,海豹在生小海豹的时候会暂时离开大海。对于人们来讲,这段时间就是捕猎海豹的绝好季节。人们不去追赶成年海豹,而是把目炮瞄准了有着雪白毛皮的、刚刚出生的小海豹。
然而,人们捕杀美洲海豹的目的并不是要得到它们的皮毛。
海豹的脂肪通过加热会成为油。与鲸的脂肪作用是一样的,可用来点燃照明。
在欧洲盛行航海的时代里,发现海豹群与开采出一个石油井一样令人兴奋。无论是猎杀海豹还是猎鲸,就好比是当时的某个石油井被人们开采出来。以后,以采矿为生的其它人就乘着热浪蜂涌而上,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然而,以石油做例子,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幸运地存活下来的海豹好不容易躲到了二十世纪来临,然而等待它们的都是更加先进的猎枪。人们越来越难看到美洲海豹了。最后一只海豹出现是在一九五二年。
同样种类的赤丘卡依海豹也同样面临着灭绝的危机。不过,最近,随着人们保护野生动物意识的增强,夏威夷海豹的数量也有所增加。
总而言之,动物的数量无论是增加还减少,都是取决于人类自身的!
④旅行鸽
旅行鸽。从表面上看它和普通的鸽子非常相似。不过,它的后背是灰色的,似乎还有些发蓝,而胸前的颜色又是鲜红色的。所以,它看上去是那么地绚丽多姿。它和一般的鸽子不一样,叫声高昂响亮。它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数量繁多,是地球上数目最多的鸟类。
旅行鸽那庞大的队伍一面发出巨大而又不和谐的叫声,一面飞过北美森林的上空。这个时候,鸟群遮住阳光,地面上一片阴暗。这种影像,如果被称做是鸟群,还真不如被称为龙卷风恰当。
有时,鸟群队伍长十五公里,宽达两公里。奥迪波曾经说道他所亲眼目睹的一个鸟群,数量足有两亿只。
旅行鸽,象征着美国的繁荣。
并不光是因为它的数量繁多,旅行鸽食用起来味道鲜美是改变它命运的主要原因。
对于那些美国初期的移民来说,在这片大地上,所有资源都是丰富而又用之不竭的。
无限延伸的地平线,可开垦的土地无穷无尽,地图上找不到的地域瞬间变成了繁华的街道。在广阔的土地上,有了新的交通手段。这时,大自然的象征物就是旅行鸽。
即使用棍棒向天空挥动几下,就能打掉好几只鸟儿。这曾经都是事实。当然,用猎枪捕杀几百只甚至几千只旅行鸽更是不在话下了。
那时,每天都有数百万只旅行鸽被火车送到大城市。直到一八六零年为止,随着人们对森林的大面积开垦和狩猎的普遍进行,谁也没有注意到旅行鸽的数目在逐渐减少。在狩猎竞赛中,一个猎人会击落几万只旅行鸽。到了一八八零年左右。成群的旅行鸽只能在密歇根州看到了。即使大家都知道这种情况,但是密歇根州的猎人每年还是向市场提供三百万只旅行鸽!
最后一只野生的旅行鸽被击落是在一九零零年。
一九零九年,曾经有着铺天盖地般数目的旅行鸽只剩下最后三只了,它们被喂养在新西纳提动物园中。
现在,我们明白了一点就是,旅行鸽原本是有一定数量的,当它们的数量减少后,再想让它们重新回到原来的数量,那是不可能的!
从旅行鸽铺天盖地的时代开始,到短短的五十年以后的今天,我们再也听不到它那响亮的叫声了。
动物园最后的那只被旅行鸽是一只雌性鸽,被人们起了个名字叫做玛莎。玛莎是于一九一四年九月一日死去的。它死亡的当日,美国所有的新闻电台都报道了这一死讯。
⑤波利尼西亚蜗牛
波利尼西亚蜗牛是一种小型的蜗牛。从十厘米到二十厘米,被分为一万个种类以上,它们栖居地是南太平洋的各个小岛上。
南太平洋上的每个小岛就像每个星星一样,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独自进化着。这也是它们种类繁多的原因之一。
在法国的领土索西爱特群岛的一个叫做摩雷阿小岛上就生存着七个种类的蜗牛,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
"为什么在相同的环境下,却进化成为不同种类?"美国的自然研究家琼·居里克带着这个疑问于一八七零年来到了摩雷阿小岛。
这个时期,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了《进化论》,他受到了信仰圣经的人们对他发出的各种攻击。
居里克对摩雷阿小岛上生存的这七种蜗牛进行了详细地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种类的不同与环境和自然淘汰毫无关系。而遗传变异是其主要原因。当他发表了这一言论后,却惹怒了相信达尔文进化论的人们。
一九零六,另一位自然研究家库·朗普通提出了与居里克相反的学说。并来到了摩雷阿小岛。他在那里花了五十年时间,研究种类不同的蜗牛,对它们将来走向什么样的进化历程做了详细的记录和推理。对于将来的学者来说,这些记录都是有力的检证。
然而,他提出的学说最终没有得到认可,原因还是因为一只蜗牛。索西爱特群岛上居住着法国人。法国人喜爱蜗牛也是出了名的。食用味道最为鲜美的要属大大的非洲蜗牛了。在进口非洲蜗牛的时候,偶尔会发生蜗牛逃走的事情,因为没有天敌,逃走的非洲蜗牛以很快的速度繁殖起来。受到非洲蜗牛侵入的摩雷阿小岛要比其它小岛晚许多,是在一九七零年了。并且,非洲蜗牛的繁殖速度快的惊人,有一家人请除了院子里的非洲蜗牛,竟然有两手推车那么多。所以不采取措施是不行。一九七七年,人们从美国佛罗里达进口一种吃蜗牛的蜗牛。然而,这种肉食蜗牛都远远地躲开了非洲蜗牛,而是把目光瞄准了波利尼西亚蜗牛。没有一丝防范意识的波利尼西亚蜗牛到一九八八年为止,终于彻底消失了。摩雷阿小岛上的极少数波利尼西亚蜗牛被当地动物园保护了起来。但只有七个种类的五种,另外两种已经灭绝了。
⑥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
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被人们称为是热带草原斑马亚种中最美丽的一种斑马,也正是这种美丽的外表使它们遭受了不幸。
在非洲生活的斑马被分为三个种类。在干燥的草原上生活的斑马叫做古雷比斑马;生活在山中的斑马叫做山斑马;而数量最多的要数热带草原斑马了,它们广阔地分布在东部的热带草原中。
一八一七年,热带草原斑马的亚种之一,被英国的旅行家巴切尔带回了英国。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曾经生活在非洲最南端口的草原地带。按照分类来讲,斑马与驴很相近,热带草原斑马的四条腿很长,样子更接近马。
在"斑马"这个大家庭中,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可以算是姿态最为优美的一种斑马了。
它们昂首挺胸地站立在那里,可以看出,它们的骨格结实而又强健,耳朵则象马一样小巧。雄性斑马的肩高一点五米,体长两点五米。
它们性情也如英国纯种赛马一般,活泼好动。
它们身上长有黑白相间的条纹,有时让人感觉是白底黑纹,有时又让人感觉是黑底白纹。热带草原斑马与牛羚和驼鸟三者组合就形成了一个防卫联盟。驼鸟的眼睛、斑马的耳朵、还有牛羚的鼻子,如果有某一种动物的身上吸取到了这三种动物的特征,那可真算得上天下无敌了!
然而,它们面对着人类举起的猎枪却毫无任何抵抗能力,布尔人就曾大量猎杀了热带草原斑马,他们把斑马肉分给从非洲来的随从人员,又把斑马皮制成袋子。
一八三零年,人们把野生动物做为宠物来饲养逐渐形成了一种潮流,巴切尔热带草原班马更是倍受人们的喜爱。
对于这些斑马来讲,不幸的是,它们的皮很容易加工,颜色以及质地又是那么地美丽,所以,在眨眼之间就有了广阔的市场。
比起经营农场,捕猎斑马赚钱更容易。到了一八五零年,人们掌握了更新的鞣皮技术,于是斑马皮制品的经营更加火爆了。
猎杀斑马是在一八四零年开始的,尽管少数的自然保护家对此进行了抗议,但是这种猖狂的捕猎活动还是持续了三十年之久。
到了一八七零年,大群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逐渐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只有小群的斑马星星点点地散布在草原上,还有当地的地主家,也偶尔饲养着仅有的几只,以及动物园中存活下来的极少数目。
最后一只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于一九一零在伦敦的动物园中死去了。自从孩提时代以来,就再也不曾见过故乡的热带草原了。
⑦多索森林驯鹿
这种小巧玲珑的驯鹿这所以灭绝,是源于人类的好奇心。
"那么小巧的驯鹿到底是否存在"成为了动物学家们争论的话题,正是这个争论迫使多索森林驯鹿走上了不归路。
多索森林驯鹿生活在美国大陆上,是驯鹿中的一种,它们体形小巧,可能是很久很久以前,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所幸存至今的一种驯鹿。
位于加拿大太平洋一侧的葵峡洛特群岛大部分属湿原地带。被繁茂的针叶树林丛丛围住。那里湿气很高。然而,驯鹿是生活在旱地的一种动物,它们又为什么生活在这里呢?学者们便产生了疑问。
多索森林驯鹿外形很小,它肩高八十公分,身长不到一米四十,体重一百到一百三十公斤,是其它种类驯鹿的一半以下。它们模样与一般驯鹿一样,脖子下长有鬃毛、四蹄很大。这种小型的驯鹿数量很少,而且繁殖的数量始终不曾增加。
在岛的沿岸,曾经居住着当地的居民。他们靠资源丰富的大海为生,从不进入岛的内陆地带。直到欧洲人侵入这个神圣的小岛。
为得到皮毛的欧洲猎人让当地居民在岛内陆设下捕猎圈套,并且奖励居民们。这样,小巧的驯鹿终于在世人面前亮相了。
英国殖民地调查官G·M多索于一八七八年做出了第一份调查报告。
一八八零年,一个名叫玛堪基的贸易业者拿出赏金,把居民下圈套所捕获的一只雄性驯鹿的头骨和角的一部分捐送给了国立博物馆。一九零零年,多索森林驯鹿被确认为新种类动物,并且有了一个拉丁语的学名。
然而,这项决定在当时学者之间掀起了一个很大规模的争论。他们认为这种驯鹿并非新种类动物。
一九零一年,一个居民在岛上的宣教师与五个居民一同进入了岛的内陆地带。然而他们只看到了驯鹿的足迹,却未看到驯鹿的身影。六年后,虽然调查还在继续进行,但是驯鹿始终没有出现。
终于,一九零八年十一月一日,两个猎人发现了两只雄性驯鹿与一只雌性驯鹿,还有一只小驯鹿。尽管猎人们逐一将驯鹿射倒,但其它驯鹿没有做民任何反应,最后,只留下一只小驯鹿。
多索森林驯鹿被人类发现,以很快的速度便灭绝了,只剩下那只小驯鹿,孤单地生活着。
⑧袋狼
这是一种难以形容的奇妙动物。从它的头和牙来看,它是一只狼。然而,它的身体又像老虎一样有着条纹。它可以像鬣狗一样用四条腿奔跑。也可以像小袋鼠那样用后腿跳跃行走,它和袋鼠一样同是有袋类动物。这种动物有着其它种类动物的特征,却又有着特别的地方,它被人们叫做塔斯马尼亚狼、斑马狼、还有塔斯马尼亚虎等等。
袋狼生活在树林较为稀疏的地方,或是草原上。然而,移居者来到它们生活的土地上,它们就会躲到深深的森林中去。这种肉食有袋类动物从头到尾全长一点五米至一点八米。肩高六十公分。肚子有着像袋鼠那样乘放小袋鼠的袋子。后背上有十二至二十条花纹。颚的骨像蛇一样分为两段张开,它们会喀哧一下咬碎猎狗的头。夜晚,它们单独行动,经常是以袋鼠、小袋鼠、或是不会飞的鸟类为猎取出目标。它跑的速度并不快,但是会紧追不舍,直到猎物疲惫不堪为止。它们往往是一口咬住猎物的头使猎物结束生命。
自从塔斯马尼亚岛上的移民来到,袋狼的生存继而出现了危机。
大量的家畜--羊被狗伤害了。而人们误以为是袋狼所为,因为狗和袋狼都是吸羊的血。一八八八年,政府出赏金奖赏捕杀袋狼的人们,在那之后的二十年之中,共有二千二百六十八只袋狼被捕杀了。这也是记录袋狼数量的珍贵资料。
最后一只袋狼,是于一九三三年死亡的。
人们在澳大利亚的岩石上发现了古代居民于一万年前绘成的壁画,从中我们知道了在很久很久以前,袋狼曾经生存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奇妙的是,现在,在塔斯马尼亚岛上,有一个袋狼保护区。这样做是否表明是一种心理上的补偿呢?总而言之,这么珍贵的动物--袋狼灭绝了。
尽管与澳大利亚的古代居民一共生活了一万年以上。但是,随着新世界被人类一一发现,在一瞬间,袋狼终于在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
⑨瓜达鲁贝美洲大鹰
瓜达鲁贝美洲鹰是鹰的同类,又有些像隼。它的外形要比鹰大的多的多,就是这一点引发了悲剧。
在猛禽类动物中,从小型的鹰到大型的鹰、秃鹰有许许多多的种类。瓜达鲁贝美洲大鹰是隼和鹰的同类,一眼看上去,它比鹰小一些,有着优美的外形,它保留着原始鹰的外表。它生活在墨西哥的领土,加里佛尼亚半岛的边际,瓜达鲁贝岛。这里有着溶岩形成的陡峭的山崖,和茂密的灌木及松林。由理想的植物层形成。
瓜达鲁贝美洲大鹰保留着祖先的巨大身材,是一种独一无二的鹰类。因为在岛上没有天敌,它们几乎没有进化。它有着鹰一样宽大的翅膀,飞翔的姿势也和大型的猛禽类一样,所以,在当地,人们管它叫做瓜达鲁贝大鹰。
瓜达鲁贝大鹰一般吃虫、小鸟或是动物卵体。然而,因为它的外形像鹰所以被人们视为仇敌。
一七零零年,人们开始放牧山羊。放羊的牧童们都误认为瓜达鲁贝大鹰像鹫那样袭击了山羊群。他们认为白色耀眼的山羊群从空中看来是显眼的目标。人们开始想尽一切办法对付美洲大鹰,从猎枪到毒饵,人们想把美洲大鹰全部消灭掉。
一八六零年,美洲大鹰面临灭绝的危险。而同时新的攻击又开始了。
鸟类学家们知道美洲大鹰的数目越来越少,于是就花重金想得到美洲大鹰。一八九七年,一只美洲大鹰值一百美元,相当于当时美国人三个月的工资。同一年,瓜达鲁贝岛的渔民卖出了一只美洲大鹰。他声称这只鹰是岛上的最后一只,于是要价一百五十美元。买者没有同意,他便把鹰的羽毛拔下,愤怒地投向大海。这样,零七八碎的尸首被复制,再生了。但是在两周后放置复制品的店铺发生了火灾,一切全化为了灰。一九零零年,地球上仅存最后一群美洲大鹰了。目击鹰群的人是一位男性收藏家,他这样说道:"一九零零年十二月一日下午,一群美洲大鹰向这边飞来。11只中,有九只被留了下来!"留下来是指被击落下来。另外两只美洲大鹰的命运如何,谁也不知道。从此以后,没有任何人再次看到过美洲大鹰的踪影了。
⑩卡罗拉依那鹦哥
卡罗拉依那鹦哥是生活在广阔的北美中唯一的鹦哥。和现在的鹦哥一样,它们喜爱玩耍。活泼、快活、还很会说话。
它们在大树的洞中建巢,成群地生活在美国东部的落叶树林地带。卡罗拉依那鹦哥会站在森林的树梢上,唱上整整一天。
贯穿美国东部南北方向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和两侧是鹦哥的领土。卡罗拉依那鹦哥因生活在山脉的东西两部,所以分成为两个亚种。它们有着橙红色或黄色的头部,还有长长的尾和绿色的翅膀。在当地,树木的果实是它们的食物。然而,从欧洲来到这里的移民开垦了森林,随之事情也发生了变化。鹦哥们逐渐开始采食果物以及农作物。对于移民们来说,鹦哥成为他们的大敌。鹦哥们不光把果物整个吃掉,有时还会剥掉果皮,或有意把果子弄到地上,3只鹦哥毁掉一颗树毫不费力。人们一旦见到鹦哥就会毫不犹豫地举起枪射死它们。到了十九世纪未,卡罗拉依那鹦哥成为了人们举行的猎射比赛的对象或食物。美丽的羽毛也被装饰帽子,在欧洲市场或美国供不应求。
那时,饲养美丽的鸟儿也成为一种时尚。爱说,爱玩的美国产鹦哥更加受到了人们的好评。而且,随着大面积的森林被开垦,落叶树木越来越少,也成为鹦哥灭绝的决定性因素。
一九零四年,最后一只野生鹦哥被人们击落了。
新西那提动物园于一八八六年开始想要通过某种办法使卡罗拉依那鹦哥的数量增加,却没有成功。一九一七年,被人工保护起来的卡罗拉依那鹦哥的数量仅剩下两只了。雌性鹦哥是于一九一七年死亡的。雄性鹦哥也于第二年死去。最后的这只雄性鹦哥被人们亲切叫做"因卡斯" 。
⑧ 人猎杀动物的故事
1.DoDo
DoDo鸟是一种不会飞的鸟,仅产于毛里求斯肥。拥有肥胖的身子和巨大的嘴。
16世纪后期,欧洲殖民者来到了毛里求斯。不会飞又跑不快的DoDo鸟很快成为欧洲人来到岛上后主要的食物来源。人们开始大量的滥捕滥杀可怜的DoDo鸟,有时每天可以捕杀到几千只到上万只。
由于过度的捕杀,很快岛上DoDo鸟便得越来越少。1681年,最后一只DoDo鸟被残忍的杀害后,从此,地球上再也见不到这种东西了,除非是在博物馆的图片中。
2.海牛
海牛是一种大型水栖食草哺乳动物。它身躯肥大,行动缓慢,前肢如浆,后肢已经完全消失。它主要吃浅海和海湾以及流速缓慢的河流中的植物。
早期由于海牛不仅肉细嫩味美,皮还可以制耐磨皮革,甚至肋骨也可作象牙的代用品,全身是宝。这是导致它被人类大量的捕杀
1973年,美国等北美和拉美国家,都先后把它列入濒危动物名单,加以保护。但海牛仍然在逐年减少,除了人为偷捕,无意中杀害也很严重。如美国佛罗里达沿海,因水质污染,连年发生赤潮,海牛也连年死亡不断。去年死304头,超过1990年创下的年死206头的最高记录。现在我们已经很难在菜谱中见到这样美味的食物了。
3.TheGreatAuk
GreatAuk是一种不大会飞的水鸟,它们曾广泛生活在大西洋的各个岛屿上,体型与外观像小一号的DoDo,但比DoDo聪明多了。但即便是这样,也逃不过人类的滥捕滥杀。
16世纪初,随着欧洲殖民者的进入,不会飞的GreatAuk开始了与DoDo同样的不行遭遇。
到了18世纪40年代初,短短的几十年间,因过度捕杀,使数量不多的GreatAuk很快变得所剩无几。1844年大海雀终于被人类斩尽杀绝了。
4.ThePassengerPigeon
它是一种终年生活在北美的鸽子,每到一定季节,成千上万只鸽子都会开始大面积的迁徙。
当欧洲人刚踏上北美大陆时,这里有50多亿只ThePassengerPigeon。可是仍旧由于没有节制的捕杀,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ThePassengerPigeon从几十亿猛减到濒临灭绝的地步。
到了1900年,最后一直野生旅鸽被一个14的男孩给打死。之后再没人见到野生的ThePassengerPigeon。
人们曾想用人工饲养繁殖的办法使ThePassengerPigeon恢复种群,可是却一直没有成功。到了1914年9月1日下午,最后一只人工饲养的叫“玛莎”的雌性ThePassengerPigeon在美国辛辛那提动物园中死掉,代表着ThePassengerPigeon从此在地球上销声匿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