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沥青中的石油蜡是什么
扩展阅读
石油卡挂失了怎么找到 2025-05-12 17:44:33
社交媒体产品哪个好 2025-05-12 14:24:51

沥青中的石油蜡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8-06 16:25:27

A. 石蜡是什么东西

石蜡是从石油、页岩油或其它沥青矿物油的某些馏出物中提取出来的一种烃类混合物,属于矿物蜡或是石油蜡的一种。石蜡又叫做微晶石蜡、白石蜡、晶形蜡,常温下为白色、无味的蜡状固体。

石蜡是什么东西

石蜡可溶于汽油、乙醚、二硫化碳、二甲苯、氯仿、四氯化碳等非极性溶剂,不溶于水、甲醇等极性溶剂。

石蜡属于非晶体,但具有明显的晶体结构,常用于制备高级脂肪酸、高级醇、电绝缘材料、火柴、蜡烛、软膏等。

石蜡根据加工精制程度不同,可以分为全精炼石蜡、半精炼石蜡、粗石蜡三种,全精炼石蜡和半精炼石蜡用途很广,主要用于食品、药品、商品的组成或者包装材料。

B. 沥青中的蜡是什么

含蜡量越高,原油的凝固点就越高(凝固点越高就表示越容易凝固),蜡含沥青的2%。

C. 石油中的蜡是什么

石油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一般都含蜡。自从人类开采石油以来,就无时无刻不与蜡打着交道。蜡在油管中的聚积是石油工业中令人头痛的难题。据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不完全统计,仅美国每年用于清除油井结蜡这一项费用就高达600万美元。所以,蜡也是石油科技人员长期研究的对象之一。

石油蜡是一种固态烃,主要成分为石蜡,它存在于原油、馏分油和渣油中,具有蜡的分子结构,熔点高于30~35℃。

在油田未开发之前,原油是埋藏在地层中的,在地层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油大多呈液态存在,蜡完全溶解在原油之中。在油层的开采过程中,当原油从油层流入井底,再从井底沿井筒举升到井口时,随着压力、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后,蜡就从原油中离析出来,形成的结晶颗粒在一定条件下聚集增大,并且不断地黏结在油管壁上,这就是油井的结蜡。

科学家们调查了已探明的世界各个油田,发现了一个十分有意义的现象,即高含蜡原油很少产自世界上最丰富的产油区,如中东、马拉开波湾、墨西哥、美国得克萨斯等地。而地球各大洲的一些特定区域,包括我国一些油区的第三系,原油中的蜡含量则很高。

产出高蜡原油的地层特征具有如下特点:几乎均为砂泥质岩系;所有岩系均在低含盐或半咸水环境中形成;大多数地层都含煤层、油页岩或其他高碳质沉积物;生油层大多形成于靠近陆地边缘的湖泊、海湾及三角洲地区;蜡与硫互相不容,即在产出高蜡原油的地层中只产低含硫原油,产出高含硫原油的层系只产低含蜡原油。

人们终于认识到,高含蜡原油反映了某类生油物质的影响,这些物质主要产于淡水、低含盐的水体和沿海沉积环境中。例如,我国东都大部分油田就形成于这类沉积环境,大多为高含蜡。高含蜡原油几乎不产于广阔海洋的正常海相沉积物中,这一点,在我国西北地区古生代地层油藏中也有验证。

高含蜡原油主要生成在第三纪、白垩纪和石炭纪时期的地层中,这些地质历史时期也正是陆生生物极为繁盛的时期。所以,有理由相信,在地质历史中,生油物质至少会有一部分为陆源植物,而且正是它们使原油的蜡质大大增加。

由于各个油田的情况不同,蜡的性质也会各异,加之目前使用、试用的清蜡方法也较多。在常规的原油开采过程中,除蜡的方法主要为机械方法、热力学方法及化学方法等。近年来,人们又摸索出一些新的除蜡方法。

有一种间接的除蜡方法,可利用太阳能进行二次采油。首先,科技人员利用太阳能(当然还可以利用地热等其他低价能量)加热原油储罐内密闭的换热盘管中的循环工作液体,工作液体将热能传递给储罐中的原油;然后,再将已经加热了的原油泵入油层,加热油层中的剩余原油,使其黏度下降,提高石油采收率。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储油罐通常位于一口或多口生产井附近,用于临时储存从油井输出的原油。

油井结蜡示意图

在现阶段,我国的油井大多数还是使用传统的刮蜡器方法除蜡,费时又费工,效率也较低。而外国一些油田目前已采用商品化的细菌制品控制油井结蜡。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将固态的或液态的细菌制品注入到合适的油井井底,使细菌在那里生长繁殖并不断地氧化原油中的蜡质组分,同时产生有机酸等中间代谢产物,减少原油中的蜡质含量,增加蜡质组分在原油中的溶解度,从而达到控制油井结蜡的目的。

D. 石蜡的作用与用途是什么

石蜡用于制高级脂肪酸、高级醇、火柴、蜡烛、防水剂、软膏、电绝缘材料等 。石蜡分食品级(食品级和包装级,前者优)和工业级,食品级无毒,工业级不粗石蜡由于含油量较多,主要用于制造火柴、纤维板、篷帆布等。

石蜡是从石油、页岩油或其他沥青矿物油的某些馏出物中提取出来的一种烃类混合物,主要成分是固体烷烃,无臭无味,为白色或淡黄色半透明固体。石蜡是非晶体,但具有明显的晶体结构。另有人造石蜡。石蜡是石油加工产品的一种,是矿物蜡的一种,也是石油蜡的一种。

它是从原油蒸馏所得的润滑油馏分经溶剂精制、溶剂脱蜡或经蜡冷冻结晶、压榨脱蜡制得蜡膏,再经溶剂脱油、精制而得的片状或针状结晶。

石蜡中加入聚烯烃添加剂后,其熔点增高,粘附性和柔韧性增加 ,广泛用于防潮、防水的包装纸、纸板、某些纺织品的表面涂层和蜡烛生产。可食用。

E. 为什么石油沥青中的含蜡量不大于3

沥青含蜡量是以蒸镏法馏出油分后,在规定的溶剂及低温下结晶析出的蜡的含量。以质量百分比表示。国外测定含蜡量的方法有:蒸镏法、硫酸法、组成分析法。
对沥青混合料路面的影响:
1、高温变软,因此,用含蜡量高的沥青拌制的沥青混合料也易变软,高温稳定性差。
2、低温变硬变脆,低温条件下变形能力差,所以,造成沥青混合料路面低温变形能力差。
3、由于蜡的存在容易使沥青与集料剥落(即降低粘附性)。
4、蜡容易包裹在石料表面,降低了沥青混合料路面的抗滑性能。
5、蜡的存在会导致室内试验数据不准,因而影响沥青混合料路面的质量。

F. 沥青的三大组成

沥青是由油分、石蜡、树脂、沥青质四种主要成份,另外还有少量的水、灰份和其它杂质存在。

石油沥青中还含有蜡,它会降低石油沥青的粘结性和塑性。同时对温度特别敏感(即温度稳定性差)。所以蜡是石油沥青的有害成分。

所以说沥青由油分、树脂、沥青质三种主要成份组成。

油分、树脂和沥青质是石油沥青的三大组分。其中油分和树脂可以互相溶解,树脂能浸润沥青质,并在沥青质的超细颗粒表面形成树脂薄膜。所以石油沥青的结构是以沥青质为核心,周围吸附部分树脂油分的互溶物而构成胶团,无数胶团分散在油分中而形成胶体结构。根据沥青中各组分的相对比例不同,胶体结构可分为溶胶型、凝胶型和溶凝胶型三种类型。

1、溶胶型:当沥青质含量较少,油分及树脂质含量较多时,沥青质胶团在胶体结构中运动较为自由,形成溶胶型结构。

特点:粘滞性小,流动性大,塑性好,但稳定性较差。

2、凝胶型:当沥青质含量较高,油分与树脂质含量较少时,沥青质胶团间的吸引力增大,且移动较困难,形成凝胶型结构。

特点:弹性和粘性较高,温度敏感性较小,流动和塑性较低。

3、溶凝胶型:介于上述二者之间的结构状态。

G. 沥青拌合站所用导热油中为什么加石腊作用是什么

摘要 导热油里面含水太多了,维持一定温度缓慢升温脱水就好了.

H. 石蜡是什么。。和蜡烛一样吗。。。。或者是有什么区别。。。。⊙▽⊙。。谢谢谢谢

准确的说石蜡是制作蜡烛的原料。
石蜡是从石油、页岩油或其他沥青矿物油的某些馏出物中提取出来的一种烃类混合物,主要成分是固体烷烃,无臭无味,为白色或淡黄色半透明固体。石蜡是非晶体,但具有明显的晶体结构。另有人造石蜡。
石蜡是石油加工产品的一种,是矿物蜡的一种,也是石油蜡的一种[1] 。它是从原油蒸馏所得的润滑油馏分经溶剂精制、溶剂脱蜡或经蜡冷冻结晶、压榨脱蜡制得蜡膏,再经溶剂脱油、精制而得的片状或针状结晶。用于制高级脂肪酸、高级醇、火柴、蜡烛、防水剂、软膏、电绝缘材料等.

I. 石油沥青的组分有哪些

石油渐青的主要组分是油分、树脂和地沥青质。还含2%~3%的沥青碳和似碳物,还含有蜡。
沥青中的油分和树脂能浸润沥青质。沥青的结构以地沥青质为核心,吸附部分树脂和油分,构成胶团。

J. 石油产品的分类与质量要求是什么

一、石油产品的分类
通常,石油产品并不包括以石油为原料合成的各种石油化工产品。按GB/T 498-2014《石油产品及润滑剂分类方法和类别的确定》,我国现将石油产品分为6大类。
(1)燃料:包括汽油、柴油、喷气燃料(航空煤油)、灯用煤油、燃料油等。我国的石油产品中燃料约占80%,而其中约60%用于各种发动机燃料。
(2)润滑剂:包括润滑油和润滑脂,产量约占石油产品总量的2%,主要用于减少接触机件之间的摩擦和防止磨损,以降低能耗和延长设备寿命。
(3)石油沥青:用于道路、建筑及防水等,其产量约占石油产品总量的3%。
(4)石油蜡:石油蜡是石油中的固态烃类,其产量约占石油产品总量的1%,作为轻工、化工和食品等工业部门的原料。
(5)石油焦:其产量约为石油产品总量的2%,石油焦可用以制作炼铝和炼钢用的电极等。
(6)溶剂和化工原料:大约有10%的石油产品用作石油化工原料和溶剂,其中包括制取乙烯的原料(轻油),以及石油芳烃和各种溶剂油。
二、石油产品的质量要求
(一)汽油
汽油可用作点燃式发动机(简称汽油机)的燃料。对汽油的主要使用要求有:具有足够的蒸发性以形成可燃混合气;燃烧平稳,不产生爆震现象;储存安定性好,生成胶质的倾向小;对发动机无腐蚀作用,排出的污染物少。
1.汽油的蒸发性
当汽油具有良好的蒸发性时,在发动机气缸内,它就能迅速汽化并与空气形成均匀的可燃混合气,进入气缸后燃烧较完全,使发动机能正常运转。如果汽油的蒸发性太差,就不能在气缸中完全汽化,使发动机功率降低,还会造成启动和加速的困难。反之,如果汽油的蒸发性太强,则汽油在导油管中就已汽化而形成气阻现象,最终造成供油不足,气阻现象在夏季更容易发生。
2.汽油的抗爆性
汽油在发动机中燃烧异常时,会出现机体强烈震动,并发出很响的金属敲击声,导致发动机功率下降,排气管冒黑烟,严重时导致机件的损坏,这种现象称为爆震。爆震对汽油机的危害较大。爆震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与燃料性质有关。如果燃料很容易氧化,形成的过氧化物不易分解,自燃点低,就很容易产生爆震。二是与发动机工作条件有关。如果发动机的压缩比过大,气缸壁温度过高,或操作不当,都易引起爆震现象。衡量燃料是否易于发生爆震的性质称为抗爆性。汽油抗爆性用辛烷值表示。辛烷值又分为研究法辛烷值(ROH)和马达法辛烷值(MON),通常使用研究法辛烷值。汽油的辛烷值越高,其抗爆性越好。汽油的辛烷值需在专门的仪器中测定。汽油的抗爆性取决于其化学组成。对于同族烃类,其辛烷值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降低。当相对分子质量相近时,各族烃类中,正构烷烃的辛烷值最低,环烷烃、烯烃较高,高度分支的异构烷烃和芳香烃(简称芳烃)的辛烷值最高。目前我国车用汽油的主要组分是催化裂化汽油,因其含有较多的芳烃、异构烷烃和烯烃,所以抗爆性较好。
3.汽油的安定性
汽油的安定性是指汽油抗氧化的能力。安定性不好的汽油,在储存和输送过程中易发生氧化,生成胶质,使汽油的颜色变深,甚至会产生一些胶状物、沉淀物。汽油的安定性差会严重影响发动机的正常工作。例如,在油箱、滤网、汽化器中形成黏稠的胶状物,严重时会影响供油;沉积在进气、排气阀门上会结焦,导致阀门关闭不严等。
影响汽油安全性的最根本原因是它的化学组成。汽油中的烷烃、环烷烃和芳烃在常温下都不易发生氧化反应,而其所含的各种不饱和烃则易发生氧化和叠合等反应,从而生成胶质。所以,汽油中所含有的不饱和烃是导致其安定性差的主要原因。
除不饱和烃外,汽油中的硫酚和硫醇等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也能促进胶质的生成,使汽油在与空气接触中颜色变深,甚至生成胶状物。
直馏汽油馏分不含不饱和烃,所以它的安定性很好;而二次加工得到的汽油馏分(如催化裂化汽油等)由于含有大量不饱和烃以及其他非烃类化合物,导致其安定性较差。
汽油的变质除与其化学组成有关外,还和许多外界条件有关,例如温度、金属表面的作用、与空气接触面积的大小等。温度升高,汽油的氧化速度加快,生成胶质的倾向增大;汽油在金属表面的作用下,不仅颜色易变深,而且生成胶质的速度也加快;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越大,氧化的倾向自然也越大。
鉴于温度、光照以及与空气的接触状况均对汽油的安定性有明显的影响,因此在储存汽油时应采取避光、降温及减小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等措施。
4.汽油的腐蚀性
汽油中会对金属产生腐蚀的物质主要有硫及含硫化合物、有机酸和水溶性酸或碱等。为此汽油在使用和储运过程中,要控制汽油及其燃烧产物对接触金属的腐蚀性。
5.汽油的品种和牌号
我国汽油现按组成和用途不同分为车用汽油、车用乙醇汽油和航空汽油三种,各种汽油均按辛烷值划分牌号。
车用汽油(国Ⅲ)和车用汽油(国Ⅳ)按研究法辛烷值分为90号、93号和97号三个牌号,车用汽油(国Ⅴ)按研究法辛烷值分为89号、92号、95号和98号四个牌号。车用乙醇汽油按研究法辛烷值分为90号、93号和97号三个牌号。航空汽油按马达法辛烷值分为75号、95号和100号三个牌号。
(二)柴油
柴油可用作压燃式发动机(简称柴油机)的燃料。我国的柴油产品分为轻柴油和重柴油。轻柴油适用于高速柴油机,重柴油适用于中、低速柴油机。本节主要介绍轻柴油,其使用要求主要有:具有良好的雾化性、蒸发性和燃烧性;良好的流动性,保证燃料供给系统在低温下能正常供油;良好的储存安定性和热安定性;对机件无腐蚀和磨损作用,不含机械杂质。
1.柴油的燃烧性、蒸发性
柴油的燃烧性好是指喷入燃烧室内与高温空气形成均匀的可燃混合气之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火自燃并正常地完全燃烧。柴油在柴油机工作中也会发生类似汽油机的爆震现象,但产生爆震的原因与汽油机不同。汽油机的爆震是由于燃料太容易氧化,自燃点太低;而柴油机的爆震是由于燃料不易氧化,自燃点太高。因此,汽油机要求自燃点高的燃料,而柴油机要求自燃点低的燃料。柴油的抗爆性用十六烷值表示。我国相关标准中规定普通柴油的十六烷值一般不低于45。
柴油在柴油机气缸中发火和燃烧都是在气态下进行的,因此必须先汽化并与空气形成可燃混合气后,柴油机才能启动和正常工作。所以柴油的滞燃期不单是取决于其十六烷值,同时还受其蒸发性的影响。柴油蒸发速度的快慢,由燃烧室内空气温度的高低和柴油馏分的组成所决定。温度越高,轻馏分越多,则蒸发速度越快。柴油机的转速越快,它的每一工作循环的时间越短,要求柴油的蒸发速度越快,所用的馏分也就应越轻。如柴油的馏分过重,则蒸发速度太慢,从而使燃烧不完全,导致功率下降、油耗增大以及润滑油被稀释而加重磨损。若柴油的馏分过轻,则由于蒸发速度太快而使发动机气缸压力急剧上升,从而导致柴油机的工作波动很大。
2.柴油的流动性
柴油的黏度过小时,易从高压油泵的柱塞和泵筒之间的间隙中漏出,因而会使喷入气缸的燃料减少,造成发动机功率下降。同时,柴油的黏度越小,雾化后液滴直径就越小,喷出的油流的射程也越短,不能与气缸中全部空气均匀混合,因而会造成燃烧不完全。柴油的黏度过大,易造成供油困难,同时,喷出的油滴的直径过大,油流的射程过长,使油滴的有效蒸发面积减小,蒸发速度减慢,这样也会使混合气组成不均匀、燃烧不完全。
柴油的低温流动性不仅关系到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在低温下能否正常供油,而且与柴油在低温下的储存、运输等作业能否正常进行有密切的联系。柴油的低温流动性与其化学组成有关,其中正构烷烃的含量越高,则低温流动性越差。我国评定柴油低温流动性能的指标为凝点(或倾点)和冷滤点。
3.柴油的安定性、腐蚀性和洁净度
柴油的安定性一般是用总不溶物和10%蒸余物残炭来评定的。安定性差的柴油在储存中颜色易变深,甚至产生沉淀,严重时会造成喷油嘴和滤清器堵塞等,并导致气缸中沉积物增加、磨损加重。柴油的安定性取决于其化学组成。二烯烃、多环芳烃和含硫、含氮化合物都是不安定组分,能使发动机中沉积物显着增加。因此,必须通过各种精制方法除去这些有害化合物。
柴油中含硫化合物对发动机的工作寿命影响很大,其中活性含硫化合物(如硫醇等)对金属有腐蚀作用。含硫化合物在气缸内燃烧后生成的SO2和SO3,不仅会严重腐蚀高温区的零部件,而且还会与气缸壁上的润滑油起反应,加速形成漆膜和积炭。同时,柴油机排出尾气中的氧化硫还会污染环境。因此,为了保护环境及降低发动机腐蚀,GB 252-2011《普通柴油》中规定柴油的含硫量不大于0.035%。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柴油的含硫量指标还会进一步降低。
为防止腐蚀,在技术要求中还要求柴油中不含有水溶性酸或碱,并对其酸度进行限定。
精制柴油在储存、运输等过程中有可能混入水分和机械杂质。柴油中如有较多的水分,在燃烧时会降低柴油的发热值,在低温下会结冰,使柴油机的燃料供给系统堵塞。而机械杂质的存在除了会引起油路堵塞外,还可能加剧喷油泵和喷油器中精密零件的磨损。因此,在轻柴油的质量标准中规定水分含量不大于痕迹(0.03%),并不允许存在机械杂质。
4.柴油牌号
我国普通柴油按凝点可划分为10号、5号、0号、-10号、-20号、-35号和-50号七个牌号;车用柴油按凝点可划分为5号、0号、-10号、-20号、-35号和-50号六个牌号。如-10号表示该牌号柴油凝点不高于-10℃。
残渣型柴油机燃料按100℃的运动黏度划分为F-RMA10、F-RMB10、F-RMC10、F-RMD15、F-RME25、F-RMF25、F-RMG35、F-RMH35、F-RMK35、F-RMH45、F-RMK45、F-RML45、F-RMH55、F-RMK55、F-RML55等牌号。例如F-RMA10是指该油品在100℃时的运动黏度不大于10.0mm2/s。
(三)润滑油
用于机械设备的润滑材料很多,但应用较广的是从石油中得到的润滑油和润滑脂,其中以润滑油用量最大。
润滑油的主要作用是:减少机械设备在运转时的摩擦阻力;带走摩擦时产生的热量,冲洗设备磨损的金属碎屑;隔绝腐蚀性的物质,保护设备金属表面。
润滑油对不同机械设备有不同的质量要求,其品种多种多样,如汽油机油、柴油机油、压缩机油、冷冻机油、气缸油、齿轮油、液压油、机械油、电器用油等。用户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润滑油。
虽然各种润滑油的性能要求因使用条件不同而异,但它们有着共同点:
(1)合适的黏度,良好的黏温性质。黏温性质是指油黏度随温度变化的性质。黏度随温度变化越小,黏温性质越好。例如汽油机油,低温时油品若变得太稠,发动机难以启动;高温时油品若太稀,则不能形成油膜,难以起到润滑与密封作用。因此,要求润滑油在低温时不变稠,高温时不变稀。
(2)高的抗氧化安定性。润滑油若使用时间过长,各种金属的催化作用会加速润滑油氧化,产生酸性物质和沉积物,从而加速机件或轴承的腐蚀,使发动机的活塞环黏结,堵塞滤清器或油管。绝缘油氧化后,导电性增加。
(3)低的凝点和残炭。凝点高的润滑油,在低温下会有结晶析出,影响油品的流动性。残炭是指一定量润滑油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加热到高温进行蒸发和分解,生成焦炭的质量百分比。残炭与油品中的胶质、沥青质含量有关。残炭值高,表明润滑油在高温下使用易生成胶膜或炭渣,造成设备磨损,密封性变差。
润滑油的性质与其组成有关。少环、长侧链烃类化合物组成的润滑油,具有较高的黏度和良好的黏温性质,同时,还有较高的抗氧化性。反之,多环、短侧链组分润滑油,黏温性差。润滑油中含蜡量高时,凝点就高,低温流动性差;胶质、沥青质高时,残炭值高;含硫化物和酸性组分时,腐蚀性强。在润滑油生产时,应去除掉这些有害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