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没有煤和石油,我们的生活会如何
如果没有石油,不仅煤炭和天然气等能源产业受影响,也直接关心服装、塑料等普通生活用品。
“石油将在60年内被开采完!”、“石油枯竭速度超出预期”……从上世纪下半叶开始,在一次次如同“狼来了”的警告和预言失效后,人们渐渐放松了对石油危机的紧张和担忧。不过石油毕竟是不可再生资源,它的各种衍生产品早已深入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假如没有石油的那天真的到来,世界将会变得怎样?
不必担心汽车“趴窝”
对石油资源枯竭的担忧由来已久。早在1949年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哈伯特就提出“石油峰值”理论,认为任何地区的石油产量都会达到最高峰,此后石油产量将不可避免地开始下降。“罗马俱乐部”1972年的报告《增长的极限》预言世界石油在20世纪末会用光,随后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更加深了这种担忧,各国纷纷寻找石油的替代产品。
提起石油危机,人们首先想起的是燃料问题。石油时代和煤炭时代的交接标志就是内燃机取代蒸汽机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如果将来没有了石油,全世界的汽车、飞机和轮船都要停航吗?答案当然是“不会”,它们只需要换一种燃料就可以了:早在二战期间,德国就已大规模利用煤炭和天然气人工合成石油,只是现有的工艺要求和成本相对较高,产量有限。此外新兴的生物燃料技术也能在一定程度弥补燃料的缺少。
能源领域替补多
而在更为广泛的能源领域中,尽管还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但科学家已经选出了多种石油的替补者。就储量而言,即使石油用完,地下埋藏的煤也能再用几百上千年。不过煤与石油类似,自身化学组成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复杂分离才能减少污染。如今很多科学家认为,成分更单纯的天然气才是未来相当长时间里的头号石油替补者,其中又以储量丰富的“可燃冰”最受关注。它的正式名称是“天然气水合物”,是由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如同冰雪的固态物质。1立方米的纯净“可燃冰”可以释放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它燃烧后的产物只有水和二氧化碳,具有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等特点。科学家估计,仅海底可燃冰的储量就够人类使用1000年。但由于可燃冰不像石油可以自喷自流方便开采,也不像煤炭那样物理状态稳定,在开采搬运过程中甲烷会大量挥发,产生的温室效应要远大于二氧化碳。这也让它的开发受到很多限制。
在更为绿色的可再生能源中,水电站因为建造周期长、环境影响大,争议一直很大。与此相反,一度因切尔诺贝利事故令人谈虎色变的核能,近年却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到2030年,核能发电将占总发电量27%。除了核电,近年来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甚至垃圾焚烧电站技术也越来越成熟,但它们距离真正大规模走进普通人的生活,仍有漫长距离。
化工领域,新能源无能为力
既然石油在能源领域有那么长的替补名单,那人们对石油枯竭的担心真是杞人忧天吗?答案依然是“不”。石油枯竭真正的影响来自不太受人关注的石化行业。用石油做原料或部分原料制成的产品,如润滑油、石蜡、沥青、化肥、杀虫剂、人造橡胶、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洗涤剂等已经有5000种以上,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造汽油可以替代石油的燃料属性,新能源可以替代矿石能源的发电功能,但石化功能却无法这样替代,太阳能、核能或风能等新能源对此无能为力。从长远看,石油资源枯竭后,同属生物化石燃料的煤和天然气是取代石油作为化工原料基础的主要途径。以石油为原料生产的石化产品,几乎都可以用煤和天然气来制取。但专家认为,当年人们从煤化工过渡到石油化工只花了短短几十年功夫,石油化工被更新型化工技术所替代,也只是时间问题,但和煤化工行业当年的小而散不同,石化企业多为雇员众多、产业密集的庞然大物,即使技术上可以很快找到石化的替代物,转型成本也会十分高昂,且如今石化产品早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届时从化纤服装到塑料制品,很多人们所熟知的产品,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外重新以煤化工代替石油化工,也取决于是否具有高效、低污、经济的技术突破。
石油何时会枯竭?
今年8月,国际能源署首席经济学家比罗尔向国际社会发出警报:“全球石油枯竭速度已超出预期,未来5年全球可能面临石油供应紧缩的危机。”这并非专家们的第一次警告,但从上世纪到现在,有关石油总储量和可开采年限的预测多次被推翻。据估算,地球上的原油储量约6-8万亿桶,但极地、深海等复杂的自然环境影响了对石油储藏总量的准确判断。例如俄罗斯70%的石油都在环境恶劣的西伯利亚,因此俄罗斯公布的石油储量数据也自相矛盾:俄罗斯《2020年前能源发展战略》预测,俄罗斯的石油资源量为440亿吨;而俄罗斯审计署的报告评估为250亿吨;俄罗斯自然资源部提供的数据则是190亿吨。
此外随着技术进步和油价上涨,一些原本很难开采或开采成本很高的石油资源重新获得重视。加拿大油砂矿中含油储量超过沙特阿拉伯目前可开采的石油总储量,但油砂开采首先需要从地下挖出油砂岩石,然后在高温高压下通过化学方式将岩石中蕴含的沥青提取出来,并经过进一步提纯与炼化才能转化为石油。
不过统计显示,1960-1969年间世界新发现的大油田数量为128个,但2000-2006年间只有33个,总储量也从2980亿桶降到了380亿桶,频繁发现大型油田的年代已成过去时,石油业内人士承认,尽管距离石油彻底枯竭还比较远,但廉价石油的时代已过去。
石油分布可能更广泛
石油储量到底有多少,是科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这个问题的首要关键疑问是在什么样的地方才有石油?科学家根据石油诞生的原理和地层的变动,发展了一整套石油地质学来寻找油田。
关于石油来源,传统理论认为是几百万年前地球上曾生存过的动植物遗骸,通过地质变化以及地下的压力和热力在地下岩石中生成的,即有机生成学说的“化石石油”。这一说法的重要依据是因为几乎所有油田都是在沉积岩中发现的,而沉积岩中可以见到丰富的生物遗迹。通过实验,生物体中三大组成部分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与石油中碳氢化合物相类似的物质;在石油中发现的血红素和叶绿素等有机物质,前者是来自动物的血液,后者是来自植物的叶绿素。简而言之其形成过程是动物、植物特别是低等动植物像藻类、细菌、蚌壳、鱼类等死后埋藏在不断下沉的海湾、泻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经过物理化学作用,最后逐渐成为石油。不过石油聚集的地方即油田并不是在它们当初生成的地方,石油在生成后必须通过运移才能聚集在有利的圈闭中。因此这又和地层变动密切相关。
然而在离越南海岸线不远的一片被称为“白虎湾”海域作业的石油公司不久前开采到的石油不是来自沉积岩,而是坚硬的花岗岩。由于花岗岩是岩浆在地表下冷凝形成的坚硬岩石,与生物化石无关,在“白虎湾”岩层中也没有发现任何生物化石遗迹。因此从“白虎湾”花岗岩岩层中开采出了石油,从某种程度上对有机生成学说的“化石石油”学说提出挑战。如果这种新学说得到证实,将意味着石油的分布可能更广阔,在地球能找到的石油资源要比目前预测的多得多
② 最昂贵车祸是什么意思啊 谁遇到过呀求大神帮助
一场普通的车祸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都是惊人的,在大事件面前,我们难以想象它背后那一长串有多少个零,但真的有人去统计了。史上最昂贵的十大事故的计算包括直接的财产损失和产生的相关费用(比如清洁费用和行业损失),而造成的死亡代价则无法计入其中。这里说的事故应该不包括经济危机金融风暴,否则No.1绝对是雷曼兄弟事件(更没有统计无法计算的战争和自然灾害)。 10. 泰坦尼克,1.5亿美元 这可能是世界上最知名的沉船事故,1912年4月15日,当时人类所能修建的最巨大的远洋游轮在航行时撞上冰山,1500人丧生,耗费7百万美元(按今日价值折算为1.5亿美元)建造的豪华大船沉入海底。 9. 罐车与桥,3.58亿美元 2004年8月26日一辆运载32立方燃料的车在德国 Wiehltal 桥上发生交通事故后从近30米高的桥上掉下导致起火爆炸车毁桥塌。临时修理花费4千万,修桥花费3.18亿。 8.火车对撞,5亿美元 2008年9月12日在加利福尼亚,MetroLink 城郊客运火车与一列洛杉矶开过来的货运车相撞,25人丧生。 7.B-2轰炸机坠毁,14亿美元 2008年2月23日在关岛一架B-2秘密行动轰炸机在从空军基地起飞后很快坠毁,调查显示因潮湿导致飞行控制的数据系统出了问题,幸运的是在飞机异常后两名飞行员安全弹出。 6.Exxon Valdez 油轮泄漏,25亿美元 1989年3月,在船长 Joseph Hazelwood 离开控制室后 Exxon Valdez 不幸触礁,1.08亿加仑(4万立方)的原油泄漏。因为事故地点偏远,只能用直升机和小船通达,结果清理费用高达25亿美元。 5.Piper Alpha 石油钻塔,34亿美元 Piper Alpha 钻塔一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基地,它每天能出产31万7千桶原油。1988年7月6日,技术员在定期维护时,在需要检查的100个危险的液化气安全阀时不幸出错,忘记替换其中的某一个。当天晚上10点,当连接液化石油气泵的开关按钮被按下后,这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钻塔事故发生了。在2小时内,90多米高的钻塔被大火吞没,167名工人丧生。 4.挑战号航天飞机爆炸,55亿美元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号航天飞机在发射后73秒爆炸,原因是一个O型密封圈失职导致高压气体外泄然后主燃料槽的液化氢跟它反应之从而引发巨大的爆炸。更换航天飞机花费45亿,调研和其它设备维护费用花了10亿(折算后)。 3.Prestige 号漏油,120亿美元 2002年11月13日,运载了7万7千吨原油的 Prestige 号油轮在西班牙的加利西亚遭遇风暴导致12个油罐中的1个爆炸,船长担心沉船于是向西班牙救援队求助,希望能让 Prestige 号入港。但是当地政府没有同意,船长只得转而求助法国和葡萄牙,但是距离太远。最终船体被风暴干成两截,2千万加仑(7万6千立方)的原油倾入大海。 根据Pontevedra 经济学家委员会的报告,该次总清洁费高达120亿美元。 2.哥伦比亚号太空穿梭机,130亿美元 哥伦比亚(Columbia)号是美国航天局空间轨道里最有价值的一坨航天飞机。在从德克萨斯返航的16天前发现一侧的机翼有一个洞,2003年2月1日它发射之后就挂了。事故的总成本包括调查取证和残骸搜救等共花费130亿美元,还不算重新搞一坨穿梭机的钱。 1.切尔诺贝利,2000亿美元 发生于1986年4月26日的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是和平时期最严重的人类浩劫,它让整个乌克兰50%的地区受污染,170万人受到直接影响,20万人被迫撤离,之后因癌症死亡的人数估计约12万5千人。对整个事故的清理、受害者迁居和补偿的费用大约是2000亿,而重新建设切尔诺贝利核电厂又花费了200亿。据说事故的起因是因为电厂技术员无视安全规定的违规操作。
③ 发生什么事故的切尔诺贝利,导致了核电站的泄露
1986年的4月26日凌晨,在苏联统治下的乌克兰普里皮亚季市内,一声巨响打破了夜晚的宁静,一个城市定格成为永恒的符号。
这是历史上最惨烈的核事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这场事故直接导致了31人死亡,9万多人死于辐射。无数生物因此变异,周围地区成为恐怖的炼狱。
这次灾难让戈尔巴乔夫认识到了核武器的可怕,开始着手缓和美国的敌对关系。
真相是不可能掩盖的,终究会被民众知晓,长久以来掩盖矛盾的做法也让苏联高层承受了自己的恶果。
事故发生五年后,1991年,苏联解体。
世界格局陡然变化,而中国则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开始蓬勃发展。
④ 21世纪一些必须知道的常识,像切尔诺贝利事件那种的。
一、学会看说明书,科技时代你总不可能天生就会使电脑吧!二、学会洗衣服,你总不能把运动鞋送到洗衣店吧!三、学会用安全套,计算安全期,对自己负责也对别人负责。四、至少学会喜欢一种娱乐项目,当然健康的最好,少花点时间骚扰别人也是一种美德。五、记不隹父母的年龄至少知道他们的生日。六、知道什么身体状况能够结婚,什么状况不能,别委屈了自己和别人。七、学会看地图至少知道自己的位置。八、知道110 120 119 114 10086 是做什么的九、学会用灭火器,没准什么时候就得用到。十、学会看合同,至少看懂自己的工作合同,别被别人卖了还替人家数钱。十一、知道个人所得税是怎么规定的,别到时候一不小心逃税被处理了还不醒悟。十二、该买什么保险就买什么保险,别只知道心痛钱估计什么时候就得用上。十三、记隹自己的银行卡密码,千万别设成出生日期。十四、别把钱存在银行什么也不做,要知道钱是每天都在峰会贬值的。十五、学会使用电子银行,上边的东西就是比外面的便宜,这年头得知道精打细算。十六、GDP是啥与你无关,但CPI是啥你要是不知道就危险了。十七、要知塑料袋是石油做的,石油可不能当成香油用。十八、知道打雷下雨的原因,不然人家六月下雪你还以为是正常现象。十九、知道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别只看到别人发财的时候要多想想很多人跳楼了。二十、街道上有很多汽车美女银行有许多钞票现金,但这不一定属于你。
⑤ 各次着名石油污染事件(带图片)着名!
历年重大石油污染事件
1967年3月18日,利比里亚籍超级油轮“托利卡尼翁”号(Torrey Canyon)触礁失事或标志着现代极其严重的原油泄漏事故的开始,12万吨原油倾入大海,浮油漂至法国海岸。事故原因是船长为了尽快到达目的地,擅自改变航道,酿成苦果。
1977年,埃科菲斯克油田井喷事故泄漏26.3万吨,事故原因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原因是在之前的一次维护中,工人将本可以预防井喷的机械设备(被称为井喷预防器)上下颠倒安装在了井口上。
1978年3月16M/T天堂”号的姐妹船“阿莫戈-卡迪兹”号满载160.45万桶原油,23万吨原油。因方向舵被一个巨浪损坏导致失控,撞上90英尺(约合27.4米)深的岩礁,使得这艘油轮断为两截,迅速沉入海底,到那时,船上全部的原油全部泄漏到海里。在盛行风和潮水的联合作用下,泄漏的原油漂到200英里(约合322公里)以外的法国西部布列塔尼附近海域沉没,野生动物因此遭遇重创,共计有2万只海鸟、9000吨重的牡蛎以及数百万像海星和海胆这样栖息于海底的动物死亡
1979年6月,墨西哥湾一处油井发生爆炸,100万吨石油流入墨西哥湾,产生大面积浮油,共漏出原油1.4亿加仑。
1979年7月19日,多巴哥岛附近的加勒比海水域遭受强热带风暴袭击。有两艘船被困在风暴中:满载原油的超级油轮“大西洋女皇”号(Atlantic Empress)和“爱琴海船长”号(Aegean Captain)。不幸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大西洋女皇”号和“爱琴海船长”号发生碰撞导致大爆炸,结果发生了迄今历史上最严重的油轮漏油事故。
1988年11月,美国籍油轮“奥德赛”号就在那里遭遇一起灾难性事故。当“奥德赛”号距离新斯科舍省700英里(约合1127公里)的时候,突然发生爆炸,船身断裂变成两截。火舌迅速吞没了船上13.2万吨的原油,回顾这起事故,原油燃烧或许是件幸事:在接下来的几周里,泄漏的原油没有被冲到新斯科舍省附近海岸
1983年,“贝利韦尔城堡”号油轮遭遇了像“奥德塞”号一样的状况,事发地区的风向和气候条件令泄漏的原油远离海滩和海岸线,虽然泄漏25.2万吨原油,但是对环境影响不是特别深刻。
1983年,伊朗瑙鲁兹海上油田在两伊战争中多次经历战火,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却泄漏了大量原油。由于该地区当时属于战区,伊朗用了半年时间才扑灭燃烧的油井。伊拉克直升机还对附近一个钻井平台发动过袭击,造成原油泄漏,直至1985年5月才扑灭,此时距事故已经过去了两年,造成73.3万桶(相当于10万吨)的原油泄漏。这几起事故共造成瑙鲁兹油田8000万加仑(约合26万吨)的原油泄漏,20名工人在试图扑灭燃烧的油井时遇难。
1989年3月23日,美国埃克森公司“瓦尔德斯”号油轮在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湾搁浅,泄漏5万吨原油。沿海1300公里区域受到污染,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海洋污染事故。
1991年1月,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军队撤出科威特前点燃科威特境内油井,多达100万吨石油泄漏,污染沙特阿拉伯西北部沿海500公里区域。
1991年5月初,“ABT夏日”号在伊朗哈尔克岛装上了26万吨的重油,5月28日,火灾引发了大爆炸,“ABT夏日”号被摧毁,船上的32名船员有五人死亡。到6月1日,海面浮漂的原油大部分已经燃烧掉,“ABT夏日”号残骸也沉入海底
1992年12月,希腊油轮“爱琴海”号在西班牙西北部拉科鲁尼亚港附近触礁搁浅,后在狂风巨浪冲击下断为两截,至少6万多吨原油泄漏,污染加利西亚沿岸200公里区域。
1996年2月,利比里亚油轮“海上女王”号在英国西部威尔士圣安角附近触礁,14.7万吨原油泄漏,致死超过2.5万只水鸟。
1991年1月晚些时候,萨达姆下令从科威特撤退的伊拉克军队打开石油管道、油井甚至停泊在港口的油轮的阀门,据估计,从1月23日至27日,至少有2.4亿加仑(最多可能达4.6亿加仑)的原油流入内陆和波斯湾。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原油泄漏事故,海湾战争漏油事故估计向波斯湾外泄了800万桶原油。浮油覆盖的最大区域达到101X42英里(约合163X68公里),厚度达5英寸(约合12.7厘米)。
1999年12月,马耳他籍油轮“埃里卡”号在法国西北部海域遭遇风暴,断裂沉没,泄漏1万多吨重油,沿海400公里区域受到污染。
2002年11月,利比里亚籍油轮“威望”号在西班牙西北部海域解体沉没,至少6.3万吨重油泄漏。法国、西班牙及葡萄牙共计数千公里海岸受污染,数万只海鸟死亡。
2007年11月,装载4700吨重油的俄罗斯油轮“伏尔加石油139号”在刻赤海峡遭遇狂风,解体沉没,3000多吨重油泄漏,致出事海域遭严重污染。
2010年4月20日,半潜式钻井平台“深水地平线”发生爆炸,两天后沉入墨西哥湾,造成11人死亡。爆炸冲击力撕裂了连接钻井平台和井口的长5000英尺(约合1524米)的管道,井口本身开始泄漏原油。美国当局很快便认定,每天有5000桶(约1万吨)原油泄漏到墨西哥湾,可能会引发一场破坏程度堪比20多年前“埃克森-瓦尔迪兹”号事故的环境灾难。至于最终泄漏的原油总量,恐怕同样是个天文数字。
2010年7月17日,辽宁大连新港附近中石油的一条输油管道发生爆炸起火,虽然历经15个小时扑救,至17日9时左右火势基本被扑灭,但是该次爆炸却导致了大量原油泄漏入海。 16日18时许,一艘30万吨级外籍油轮在泄油附加添加剂时引起陆地输油管线发生爆炸引发大火和原油泄漏。
2011年6月期间中海油渤海湾一油田发生漏油事故,漏油持续至今已经六个月了,造成的危害无法估计。这是中海油与美国康菲公司的合作项目。
⑥ 地球上石油用尽怎么办
灾难!这里将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一并讨论。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统称为化石能源,是古生物上亿年来不断的利用太阳的能量将空气中的碳元素固化,从而储存能量的产物。其形成过程非常缓慢,所以被归类为非可再生能源。
由于人类的技术进步,短短两三百年的时间人类几乎将这些化石能源用尽,也正如此人类社会取得了难以置信的发展速度,1650年全球人口规模是5.45亿,如今全球人口已达60亿规模。
可见能源对于社会进步和人口的增长起决定性的作用,可以简单理解成能源消耗速度支撑着人口规模。
现阶段化石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90%以上,所以我们可以反过来设想一下,如果化石能源消失,能源消耗锐减,将发生什么事情?没错,人口数量骤减,就是TMD死人!!!
可能这种分析方式不太直观,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
我国先阶段工业能源消耗占总能源消耗的70%,如果石油消失。像水泥,玻璃,冶金等高耗能产业产能将大幅下降,意味着没发盖楼,如果把人平铺开来住,大家觉得还能有耕地吗?可能有人对人口密度没有概念,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人口13亿,平均每人0.00738平方公里,换算一下是11亩地,一个足球场是10.7亩。你接着看,沙化土地面积占27%,山地面积占33.45%,加一块算60%,别的不算了,每人能用的土地也就4.4亩,同时要解决你的吃穿住行,我不知道看到这儿你有没有紧张感。
还有别的算法呢,人类肯定不会坐等化石能源用尽,如果没有高效的替代能源,肯定会大批死人。所以进几十年内人类必须研制出新的替代能源,时间紧任务中,就目前进展看并不乐观,风能太阳能转化率低,不稳定,水利资源可利用的有限,至于生物发电,呵呵,每人4.4亩地够吃就不错了。目前给予最大希望的是核能,如果能掌握可控核聚变技术,但时间紧,任务重。现在已经掌握的只有核聚变技术,所以最后关头如果没有新的高效能源研发出来,为了避免能源紧张一定大规模使用核聚变能源,不知道说到这人你有没有闻到一股末日的味道?想想切尔诺贝利和日本福岛核事故。
我的观点很悲观,也许情况并不会那么糟。但我希望人们能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根本问题不是石油或者甚至不是能源的问题,而是人口,地球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系统部件越多系统越稳定,当系统某一环节过于强大时,系统的稳定性强烈的依赖这个部件,如果它出现问题整个系统就会崩溃。避免这个灾难的唯一方法就是弱化人类对其的影响。
去吃饭了,不说了,此文原创,有错轻喷
⑦ 大连716火灾如果在当时一直燃烧石油公司全部爆炸会不会出现切尔诺贝利的灾难吗大连会变成死城吗
大连不会变成死城。石油完全燃烧之后就会熄灭;而切尔诺贝利是核泄漏,只能长期密封,变成死城。
⑧ 煤、石油、天然气是怎样产生的
天然气的产生
科学家们认为,天然气的形成多数与生物有关,例如礁型的天然气资源。在地质历史中,海洋里生存着大量的生物,它们在生长过程中具有分泌钙质骨骼的能力,在水深、温度、光照和海水含盐度适宜的条件下,这些生物一代又一代地繁殖,便形成了坚固的生物礁。研究得知,钙藻类、海绵、水螅、苔藓虫、层孔虫、珊瑚等等都曾是地质历史中的造礁生物,现代海洋中的生物礁就是由珊瑚和藻类共同形成的。在漫长的地质史中形成的礁体厚度巨大,它们死亡后,被沉积物覆盖并埋藏在地层深部,在长期的地质作用下,逐渐成为石油和天然气形成的物质基础。科学家们通过对地史时期和生物礁的研究发现,在礁体的生物骨骼遗骸中具有成千上万的孔洞和空隙,含有较理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它们为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和储集提供了便利条件。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已在湖北、四川等地找到了一批产量丰富的礁型天然气田。
石油是怎样形成的?
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尸体,生物的细胞含有脂肪和油脂,脂肪和油脂则是由碳、氢、氧等3种元素组成的。生物遗体沉降于海底或湖底并被淤泥覆盖之后,氧元素分离,碳和氢则组成碳氢化合物。
我们已经在地球上发现3000种以上的碳氢化合物,石油是由其中350种左右的碳氢化合物形成的,比石油更轻的碳氢化合物则成为天然气。煤矿与石油的成因很类似,但煤是植物的化石,又是固态。
大量产生碳氢化合物的岩石即称为“石油源岩”。埋没于地中的石油源岩受到地热和压力的影响,再加上其他多种化学反应之后就产生石油,而石油积存于岩石间隙之间便形成油田。
地壳变动而石油生成
我们最近逐渐了解地球内部的变化与石油的生成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描述此种关系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地球内部的状况。
地球的半径大约是6400公里,覆盖地球表面的地壳下方是由岩石形成厚达2900公里的“地慢”,其下方则是由金属形成的“地核”,并以大约5100公里深处分界,分为“外核”与“内核”。外核主要是由液态金属铁组成,内核则主要是固态铁。 地球表面铺满坚硬的“板 块”,厚度约有100公里,是由向上喷出的“洋脊”产生的,’在 缓缓移动到“海沟”后就沉降于 另一板块下方。 80年代后期,人们学会捕捉地震波传递到地球内部时的立体图,于是发现令人惊讶的地慢活动状况。高温又巨型的上升流“超级卷流”由地底涌上后,以蘑菇形态分别存在于夏威夷和非洲大陆正下方。此外,低温的巨型下降流“冷卷流”则以水滴形态占据亚洲大陆及南美洲大陆正下方的冷卷流似乎是沉降到地函底部。
我们现在的知道的是,地幔内部落热对流是以冷卷流向超级卷注移动的形态而形成的。此种运动不仅影响板块运动,似乎也对整个地球的地质和环境的变化产生很大的影响。
超级卷流是石油制造者?
现在全球生产的石没之中,有60%是产生了恐龙称霸地球时期所形成的石油源岩,所形成的“黑色页岩”则遍布世界各地。黑色页岩主要是由未经氧化的藻类等浮游植物遗骸堆积而成。由此可知当时必须有可让浮游植物繁殖又不会产生氧化的缺氧环境条件,大量的黑色页岩才会形成。
最近发现,石油源岩在此时代的形成似乎与超级卷流运动的活化可以促使由地下涌出的地幔物质所形成的洋脊体积增大,海面因而上升,使得较低的陆地变成浅海,而浅海则具有可当石油原料的藻类等浮游植物极易繁殖的环境。
浅海地区的藻类等浮游植物因而出现大幅增加和大量死亡的现象,周围的细菌为分解其残骸而消耗氧气,于是出现了缺氧环境。
地球温暖化也会改变深层海水的流动状况,由于高纬度地区与低纬度地区海水的温度高低不同,较低温但含有丰富氧气的高纬度地区深层海水会流向低纬度地区海洋。但地球温暖化的现象减少。氧气较少的海域因而扩大,无法氧化的浮游植物便逐渐堆积,所留下的大量有机物则形成石油源岩。
生物的演化改变了石油的性质
由于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遗骸,因此调查石油的性质便可以得知古老时期的生物演化过程和地球环境历史。
生命的演化大概有下述的过程。生命是于38亿年前诞生,并逐渐地进行演化,到了距今5亿5000万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纪时期,爆发性的演化才开始,大约4亿4500万年前,生命也登上了陆地。
4亿4000万年至4亿年前时期,石油源岩的主要成分是当时繁茂的浮游植物所形成的耐碳氢化合物。另一方面,羊齿类植物在此时期繁琐盛于海岸近处,因此以陆上植物为原料的石油源岩也出现了。
2亿9000万年前,广大的陆地普遍出现由裸子植物组成的森林,并到处形成被沼泽地包围的湖沼,藻类便在湖沼中开始繁殖。由此也产生了以藻类为原料的新种石油源岩,这也是陆上植物的繁盛促使新性质石油源岩诞生的一例。
9000万年前时期,被子植物和针叶树林开始逐渐扩张到高纬度地区和高地,因而出现以陆地木材为原料的石油源岩。另一方面,树木的树脂成为轻质原油的原料,形成新的石油源岩。针叶树林的增加竟使得木材取代了藻类,成为石油源岩的主要原料。
最近石油性质的分析技术有长足的进步,我们已逐渐可以取得有关石驮�闲灾剩�约坝扇饶芤�鸬谋浠��痰鹊南晗缸柿稀S纱酥肿柿霞茨芙�徊搅私庠�仙�镆藕≈鸾ザ鸦�钡幕肪匙纯觥?
大约1亿7000万年到200万年前所发生的全球性规模“阿尔卑斯造山运动期”也造出了巨油田,在此时期,分布于广大范围的1亿年前前后形成的石油源岩都没入地中。现有的石油和天然气有大约3分之2就是此时期形成的。
石油是怎样形成的 2
石油是当今世界极其重要的工业能源,被称作“工业的血液”,素有黑色金子之称。石油这种黑棕色的,粘稠的液体,以前面渗透到人类生活的许多领域。那么,石油是如何形成的呢?
经过长期的研究,以证明石油是由古代有机物变来的/在古老的地质年代里,古代海洋或大型湖泊里的大量生物、动植物死亡后,遗体被埋在泥沙下,在缺氧的条件下逐渐分解变化。随着地壳的升降运动,它们又被送到海底,被埋在沉积岩层里,承受高压和地热的烘烤,经过漫长的转化,最后形成了石油这种液态的碳氢化合物。
据估计,全世界海底石油的总储量在3250亿吨,占整个地球石油储量的三分之一。而且这些石油多分布在中国近海、中东、波斯湾、墨西哥湾、西非几内亚湾和北海等浅海海底。
石油和天然气的化学成分,暴露了它们的来源,它们都是有机物,应
当与古代生物有关系。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油气(石油和天然气)是伴随着沉积
岩的形成而产生的。远古时期繁盛的生物制造了大量的有机物,在流水的搬运下,
大量的有机物被带到了地势低洼的湖盆或海盆里。在自然界这些巨大的水盆中,
有机物与无机的碎屑混合,并沉积在盆底。宁静的深层水体是缺乏氧气的还原环
境,有机物中的氧逐渐散失了,而碳和氢保留下来,形成了新的碳氢化合物,并
与无机碎屑共同形成了石油源岩。
在石油源岩中,油气是零散地分布的,还没有形成可以开采的油田。此时,
水盆底部的沉积物,在重力的作用下,开始下沉。在地下的压力和高温的影响下,
沉积物逐渐被压实,最终变成沉积岩。而液体的石油油滴们拒绝变成岩石,在沉
积物体积缩小的过程中,它们被挤了出来,并聚集在一处,由于密度比水还轻,
所以石油开始向上迁移。幸运的话,在岩石裂隙中穿行的石油,最终会遭遇一层
致密的岩石,比如页岩、泥岩、盐岩等,这些岩石缺少让石油通过的裂隙,拒绝
给石油发通行证,石油于是停留在致密岩层的下面,逐渐富集,形成了油田。含
有石油的岩层,叫做储集层,拒绝让石油通过的岩石,叫做盖层。如果没有盖层,
石油会上升回到地表,最终消失在地球历史的尘烟中,保留不到人类出现的时候。 内容:石油和天然气的化学成分,暴露了它们的来源,它们都是有机物,应
当与古代生物有关系。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油气(石油和天然气)是伴随着沉积
岩的形成而产生的。远古时期繁盛的生物制造了大量的有机物,在流水的搬运下,
大量的有机物被带到了地势低洼的湖盆或海盆里。在自然界这些巨大的水盆中,
有机物与无机的碎屑混合,并沉积在盆底。宁静的深层水体是缺乏氧气的还原环
境,有机物中的氧逐渐散失了,而碳和氢保留下来,形成了新的碳氢化合物,并
与无机碎屑共同形成了石油源岩。
在石油源岩中,油气是零散地分布的,还没有形成可以开采的油田。此时,
水盆底部的沉积物,在重力的作用下,开始下沉。在地下的压力和高温的影响下,
沉积物逐渐被压实,最终变成沉积岩。而液体的石油油滴们拒绝变成岩石,在沉
积物体积缩小的过程中,它们被挤了出来,并聚集在一处,由于密度比水还轻,
所以石油开始向上迁移。幸运的话,在岩石裂隙中穿行的石油,最终会遭遇一层
致密的岩石,比如页岩、泥岩、盐岩等,这些岩石缺少让石油通过的裂隙,拒绝
给石油发通行证,石油于是停留在致密岩层的下面,逐渐富集,形成了油田。含
有石油的岩层,叫做储集层,拒绝让石油通过的岩石,叫做盖层。如果没有盖层,
石油会上升回到地表,最终消失在地球历史的尘烟中,保留不到人类出现的时候。
煤炭是怎样形成的
煤炭被人们誉为黑色的金子,工业的食粮,它是十八世纪以来人类世界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虽然它的重要位置已被石油所代替,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石油的日渐枯竭,必然走向衰败,而煤炭因为储量巨大,加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煤炭汽化等新技术日趋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煤炭必将成为人类生产生活中的无法替代的能源之一。
煤炭是千百万年来植物的枝叶和根茎,在地面上堆积而成的一层极厚的黑色的腐植质,由于地壳的变动不断地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然化石,这就是煤炭的形成过程。
一座煤矿的煤层厚薄与这地区的地壳下降速度及植物遗骸堆积的多少有关。地壳下降的速度快,植物遗骸堆积得厚,这座煤矿的煤层就厚,反之,地壳下降的速度缓慢,植物遗骸堆积的薄,这座煤矿的煤层就薄。又由于地壳的构造运动使原来水平的煤层发生褶皱和断裂,有一些煤层埋到地下更深的地方,有的又被排挤到地表,甚至露出地面,比较容易被人们发现。还有一些煤层相对比较薄,而且面积也不大,所以没有开采价值,有关煤炭的形成至今尚未找到更新的说法。
煤炭是这样形成的吗?有些论述是否应当进一步加以研究和探讨。一座大的煤矿,煤层很厚,煤质很优,但总的来说它的面积并不算很大。如果是千百万年植物的枝叶和根茎自然椎积而成的,它的面积应当是很大的。因为在远古时期地球上到处都是森林和草原,因此,地下也应当到处有储存煤炭的痕迹;煤层也不一定很厚,因为植物的枝叶、根茎腐烂变成腐植质,又会被植物吸收,如此反复,最终被埋入地下时也不会那么集中,土层与煤层的界限也不会划分得那么清楚。
但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和依据,煤炭千真万确是植物的残骸经过一系统的演变形成的,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只要仔细观察一下煤块,就可以看到有植物的叶和根茎的痕迹;如果把煤切成薄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就能发现非常清楚的植物组织和构造,而且有时在煤层里还保存着像树干一类的东西,有的煤层里还包裹着完整的昆虫化石。值得探讨的是它为何形成得如此集中,而且又是那么如此的优质呢?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家住在离城不远的乡村,每当盛夏雨季来临时,一场暴雨过后,村子中央就会出现一条湍急的“小溪流”,我们许多小朋友就会跑到那里面去嬉戏,那小溪流也会因暴雨停止时间的延长,而变得越来越小,最后干涸。但在没有断流之前你会发现,很多水流处却被冲下来的木棍儿、杂草等漂浮物堵塞,形成一个个小的水坎儿。为了能让水流通畅,我们不时地把那些小水坎扒开,有的时候也会借此筑起一道小溪上的“堤坝”。既便是现在居住在城里,一场暴雨过后,街道上很多地方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漂浮物截住了水流,堵塞了下水道口,而且很多漂浮物又被集中地滞留在一个地方的现象。
小巫见大巫,由此我们便可以推断出煤炭的形成可能与洪水有直接关系。如果没有洪水那样强大的力量和搬运的功能,煤炭的形成绝对不会那么集中,也不会那么优质。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在千百万年前的地质历史期间,由于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地面上生长着繁茂高大的植物,在海滨和内陆沼泽地带,也生长着大量的植物,那时的雨量又是相当的充沛,当百年一遇的洪水或海啸等自然灾害降临时,就会淹没了草原、淹没了大片森林,那里的大小植物就会被连根拨起,漂浮在水面上,植物根须上的泥土也会随之被冲刷得干干净净,这些带着须根和枝杈的大小树木及草类植物也会相互攀缠在一起,顺流漂浮而下,一旦被冲到浅滩、湾叉就会搁浅,它们就会在那里安家落户,并且象筛子一样把所有的漂浮物筛选在那里,很快这里就会形成一道屏障,并且这个地方还会是下次洪水堆积植物残骸(也会有许多动物的残骸)的地方。当洪水消退后,这里就会形成一道逶迤的堆积植物残骸的丘岭,再经过长期的地质变化,这座植物残骸的丘岭就会逐渐地埋入地下,最后演变成今天的煤矿。
那么也许有人会问,1998年中国遭受的一场罕见的水灾,为何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认为,那是因为中国目前的森林覆盖率很低,而且有森林的地方多在高海拔地区,在平原到处是粮田,几乎到了没有什么森林可淹的境地,只不过是淹没了一些农田的防护林,并且农田防护林的树木很稀少,而且树木的根须又十分的发达,抓地抓得十分牢固,短时间的浸泡、冲击不会造成多大危害。而森林中的树木就不同了,很多树木都挤在一起生活,它们为了吸食太阳的能量,拼命地往上长,根须并不发达,一旦一处树木被洪水连根拨起,就会连带成片的树木被洪水毁掉,就如同放木排一样,顺流漂浮而下,势不可挡,最后全部堆积在一个地方。
另外,由于人类对大自然认识的增强,抵御突发性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提高,兴修水利,筑起坚固的堤坝,加固江堤、河堤,大大地减缓了凶猛洪水的冲击力,泛滥的现象少了,甚至乖乖地听从人类的召唤,并把凶猛的洪水变成了电能、动能、热能,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社会。
不仅洪水有搬运动植物这样的能力,而且潮汐、台风、海啸也具备这样的能力。由于地震、火山喷发等因素引起的海啸,可以使海浪掀起三、四十米还高,并且在顷刻之间把一个岛屿上的动植物扫荡一空;把海岸线附近的一切生物全部洗劫。
再者,地球表面上的物质不可能永久的一成不变地等待着地球进行沉降运动的,而且地球表面上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循环流动着的。因此,“水灾说”是使煤炭形成得如此集中、优质,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是有说服力的,也是能够令人信服的。
地球表面上的物质不可能永久的一成不变地等待着地球进行沉降运动的,而且地球表面上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循环流动着的。因此,“水灾说”是使煤炭形成得如此集中、优质,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是有说服力的,也是能够令人信服的。
煤炭千真万确是植物的残骸经过一系统的演变形成的,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只要仔细观察一下煤块,就可以看到有植物的叶和根茎的痕迹;如果把煤切成薄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就能发现非常清楚的植物组织和构造,而且有时在煤层里还保存着像树干一类的东西,有的煤层里还包裹着完整的昆虫化石。值得探讨的是它为何形成得如此集中,而且又是那么如此的优质呢?
由于古代的在植物大量沉积,被深深的埋在地层下,受到高压和高温,经过几亿年的时间,变成煤炭
煤矿和其它矿一样,是层状的,且不是到处都有,如果是地表植物积聚而成,则不会那么集中,应该到处都有,所以我认为,书上所说的不对。碳元素是地球故有的,地表的碳大部分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地心的碳以单质形式存在,地心的碳向地表喷出时,一部分为钻石,一部分为石墨,大部分为煤(不同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物质),和其它大部分矿的成因一样。
植物当被压在地下,在长时间的缺氧高压的条件下便会形成煤。
石炭纪地球植物大繁盛,为煤的形成形成的强大的物质基础,后来的造山运动为煤的形成提供了外部条件。经过常年累月,便有了煤。
⑨ 人类没有石油,世界将会怎样
“石油将在60年内被开采完!”、“石油枯竭速度超出预期”......从上世纪下半叶开始,在一次次如同“狼来了”的警告和预言失效后,人们渐渐放松了对石油危机的紧张和担忧。不过石油毕竟是不可再生资源,它的各种衍生产品早已深入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假如没有石油的那天真的到来,世界将会变得怎样?
不必担心汽车“趴窝”
对石油资源枯竭的担忧由来已久。早在1949年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哈波特就提出“石油峰值”理论,认为任何地区的石油产量都会达到最高峰,此后石油产量将不可避免地开始下降。“罗马俱乐部”1972年的报告《增长的极限》预言世界石油在20世纪末将会用光,随后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更加深了这种担忧,各国纷纷寻找石油的替代产品。
提起石油危机,人们首先想起的是燃料问题。石油时代和煤炭时代的交接标志就是内燃机取代蒸汽机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如果将来没有了石油,全世界的汽车、飞机和轮船都要停航吗?答案当然是“不会”,他们只需要换一种燃料就可以了:早在二战期间,德国就已大规模利用煤炭和天然气人工合成石油,只是现有的工艺要求和成本相对较高,产量有限。此外新型的生物燃料技术也能在一定程度弥补燃料的缺少。
能源领域替补多
而在更为广泛的能源领域中,尽管还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但科学家已经选出了多种石油的替补者。就储量而言,即使石油用完,地下埋藏的煤也能再用几百上千年。不过煤与石油类似,自身化学组分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复杂分离才能减少污染。如今很多科学家认为,成分更单纯的天然气才是未来相当长时间里的头号石油替补者,其中又以储量丰富的“可燃冰”最受关注。它的正式名称是“天然气水合物”,是由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如同冰雪的固态物质。1立方米的纯净“可燃冰”可以释放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它燃烧后的产物只有水和二氧化碳,具有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等特点。科学家估计,仅海底可燃冰的储量就够人类使用1000年。但由于可燃冰不像石油可以自喷流方便开采,也不像煤炭那样物理状态稳定,在开采搬运过程中甲烷会大量挥发,产生的温室效应要远大于二氧化碳。这也让它的开发受到很多限制。
在更为绿色的可再生能源中,水电站因为建造周期长、环境影响大,争议一直很大。与此相反,一度因切尔诺贝利事故令人谈虎色变的核能,近年却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到2030年,核能发电将占总发电量27%。除了核电,近年来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甚至垃圾焚烧电站技术也越来越成熟,但他们距离真正大规模走进普通人的生活,仍有漫长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