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法国石油怎么样
扩展阅读
行销赞助费是什么费用 2025-05-13 19:40:57

法国石油怎么样

发布时间: 2022-08-05 02:54:37

Ⅰ 法国石油从哪个国家进口

如果是单说进口的话,就是中东,因为非洲那边基本上都是法国的公司在运营

Ⅱ 关于法国经济和前景

一楼纯属瞎掰。
二楼比较中肯。
但都仅局限于工业经济增加值的发展。

法国经济的最显着特点就是:靠科技富国、靠金融强国、靠殖民地支撑、靠不争气的人民把一切优点化为乌有。

科技,法国的核能工业和飞机制造业是世界上最能创造利润的工业,与之相比美国的军火工业和德国的机器工业简直就是小洋娃娃。但可惜利润太过集中,而且上下游的产业都不在国内,很难带动整体经济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法国有这么多的神奇富人。而且法国人很懒,相比起在大企业做叱诧风云的人物,他们更倾向于无所事事地打几份零工,泡几个妹妹。因此在大学里硕士以上几乎就是外国人的天下,这种学习的态度导致他们无法把高科技领域变成增长点。

金融,法国的服务业拥有强大的传统,在法国,没有什么东西不是用投资利润来抽象的。尽管世界上第一家银行不在法国,现在世界上最发达的金融市场也不在巴黎在纽约。但法国仍然绝对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金融银行财团势力(中国教育界称之为“高利贷帝国主义”),他们不如美国强悍,因为他们更为成熟而保守,因此尽管次贷危机之后他们是世界上出了美国之外损失最为戏剧性的国家,但整体仍然没有伤筋动骨。CAC40仍然在中高位盘桓,整体经济信心也并没有被倾覆。我举个例子,家乐福并非是个零售超市公司,其背后是个大型的金融运作集团,他们靠中小额信贷给低端的产品供给商并进行市场套利运作,因此他们的采购成本接近于零。而75%以上的法国企业都是采取这种形式运营的。资本杠杆率超高,而风险极小。

另一方面,法国虽然不是所谓“日不落帝国”,但他是世界上最懂得利用殖民地资源的国家,远远超过英国和西班牙。直到今天,他仍然通过多种优惠方式把过去的殖民地国家牢牢地拴在自己手心里,比如在非洲有阿尔及利亚、多哥、摩洛哥、塞内加尔,在亚洲有越南、寮国、柬埔寨,这给他们提供了数以千万计的低价劳动力和便宜的批发自然资源。而在这些落后地区的援助性大型工程项目则养肥了类似Veolia、Vinci、EDF等这些句型工程企业和类似Bouygue之类的技术服务企业。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近几年中国于非洲很多国家技术工程服务项目增多引发了法国政界媒体乃至人民的极大不满。

上面有人提到的旅游业和酒产业还要加上一个奢侈品产业,是法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增长点。因为这能给懒惰的法国人一点不劳而获的满足感,他们可以因为是法国人本身而提高一点价值,所以他们更多倾向于在这个产业发展。而本身这个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情。我不想评价这个市场上的消费者是不是有足够理性,但我绝对持保留意见。而现实是,每年巴黎市奢侈品贡献巴黎市政总体1/6的产值,其中中国游客贡献1/3。这也是我为什么说如果要抵制法国,只要都取消去法国旅游的计划了,他们不出一年就得下跪。

另外,法国最大的痼疾就是社会的不和谐,尽管历任政府都要对民众进行很大幅度的让步,但其民主政体的复杂内部矛盾使得没有人真正从任何一个改革中得到满足。法国的社会问题和劳资国三方矛盾我们可以写厚厚的一本书来讨论这个问题。但简言之问题就是:国家让一步,人民就进逼三步,失业率从而上升,投机资本从中渔利,国家财政每年亏空,企业精神缺乏,热衷于既得利益而放弃发展前景,使得发展缓慢,税收不足。

当然了,上面提到的资源涨价、欧元强硬、增速缓慢,这是今年困扰整个世界的普遍问题。而不巧的是,法国在这中间并没有吃什么亏。首先,法国是石油资源使用最少的发达国家,因为他们的核能能源系统实在是太强悍了,因此,他们更多的是炒作能源价格而渔利;另外,欧元强硬,其实应该强调的是美元的疲软,法国经济增长模式还是属于内向型工业经济,出口的贡献率非常有限,在强硬的欧元下损失最大的应该属德国、希腊和意大利;而在增长方面说,其实怎么说法国增长也不会太快,为什么强调萨科齐上台后增长不如预期呢?其实是比较的结果,因为在次贷危机发生前,欧洲发生了一轮强有力的经济反弹浪潮,在经济复苏的形势下,萨科齐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人民对他报以很高期望,而非常不幸,改革还没开始,经济已经彻底走向深渊。因此在很高期待下,当然失望就会更大。但法国今年的增长预期还要超过2%,属于逆势冲高,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他的表现令人失望吧。

和中国横冲直闯的经济发展比起来,整个西方经济世界都是一个懒懒散散没有希望没有动力的暮色。但这并不能否认他们异常复杂成熟的市场结构和增长模式。楼主引用的那种说法国吃老本的说法那是没有一点经济学常识的人说出来的昏话。和英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比起来,法国的模式更聪明,而且风险较小,于英国妄图依靠军事工业带动基础就业的天方夜谭比起来,属于稳健成熟型。而英国由于基础工业太过雄厚,现在似乎有点显得尾大不掉了。他们的经营模式有些不得不太过死板,不适应现今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形式,但也不能一概而论,这要视其所经营的产品性质而定。

经济不是这么简单的。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不要轻易地说一个经济好与坏,即使要比较,也要进行有机地比较,而不是粗暴的实施语言暴力。

大家共同进步。

Ⅲ 中化道达尔加油站的油咋样

中化道达尔的油质量还是不错的。首先,中化道达尔是中国中化集团公司和法国道达尔集团共同投资成立的合资企业。该集团是中国四大国有石油公司之一,在业内具有很高的声誉。而它的油也大多都是从中石化和中石油里进货的,具有耐烧、对发动机磨损小、动力充足等特点,所以本身质量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可以放心使用。

中化道达尔石油便宜原因

因为道达尔石油属于合资石油,在品牌知名度方面远远不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海油出名。所以为了能够在“三桶油”面前具有竞争力生存下来,就只能用降低油价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还有就是它的加油站的运营和管理体系更加标准化一些,其实可以说道达尔在中国开加油站,其实卖的不是油,而是服务,所以价格也就低了。

Ⅳ 道达尔石油是法国的吗

是.法国目前最主要石油公司是道达尔公司(TOTAL)。该公司是1998年11月法国道达尔公司与比利时菲纳石油公司(FINA)合并,及2000年3月道达尔菲纳石油公司对法国埃尔夫公司(ELF)购并这两次交易后的产物。该公司目前是全世界第四大石油及天然气公司,业务遍及120余国家,员工总数12万多人,2002年营业额达1025亿欧元,总资产为850亿欧元。公司前六位股东为法国巴黎巴银行(0.2%)、法国AREVA公司(0.8%)、法国兴业银行(0.7%)、布鲁塞尔朗贝尔集团(3.4%)、比利时国民证券公司(1.2%),其余部分股份为内部员工、集团关联企业和社

Ⅳ 有关道达尔漏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去年3月16日,一艘隶属于道达尔集团冬日炼油厂的运油船在卢瓦尔河河口装载重油时,管道发生故障,约100吨重油泄入河内,另有约300吨重油泄漏到炼油厂附近地带,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

事故发生地——大西洋岸卢瓦尔省圣-纳泽尔市法院25日向媒体披露,4家环保组织和几个受到影响的市镇于本月中旬向道达尔集团的这家炼油厂提起了诉讼,罪名是“向河中倾倒有毒物质,对动植物生态系统造成危害”以及“未按规定进行开采”。

道达尔集团随后证实了被起诉的消息,但是拒绝对此事发表评论。

重油泄漏事件发生之后,清除油污的工作持续了3个多月,道达尔集团为此承担了所有费用,并在出事炼油厂附近设立了缓冲区、安装了监视摄像头,以防止类似事件再度发生。

道达尔集团曾多次卷入漏油事故。1999年12月,为道达尔集团运油的一艘油轮因遭遇风暴在法国西北部海域沉没,2万多吨重油泄漏到海中

Ⅵ  西欧地区典型国家的油气安全战略

20世纪70年代欧洲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区,进入80年代,欧洲的石油消费增长呈下降趋势,北美的石油消费显现持续的增长。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北美的石油消费量赶上欧洲后继续增长,并取代欧洲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区,2002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2年在全球石油消费比上年略有增长(0.2%),中国增幅达5.8%的情况下,欧洲和日本的能源消费十分低迷,出现了1%的负增长(耿彤等,2003)。

欧盟国家本来是石油消费税最高的国家,但迫于石油消费量的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压力,近年来仍在不断地提高石油消费税。燃油税已经从1998年的每升41.7欧分提高到2000年的45欧分,从2002年起又提高到50欧分,以此来限制石油消费(李文,2003)。与此同时,欧盟国家还对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实行税费减免,以促进清洁能源的生产和消费,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欧洲卓有成效的能源消费下降与欧洲国家所采取的这些油气安全战略是分不开的。下面以法国和英国为例,简单讲述一下西欧的油气安全战略措施。

一、法国的油气工业发展概况和油气安全战略

1.法国的油气储量和产量

法国是一个矿物燃料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每年的矿物燃料总消费量大约是24000万吨油当量,然而国内商业性一次能源的产量(煤炭、原油和天然气)仅为800万吨油当量,而且产量还在迅速下降。

2000年法国的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1980.1万吨,仅占世界石油剩余可采探明储量的0.01%,比1999年的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1460.1万吨增加了35.61%。而法国2000年的石油产量为142.5万吨,占世界石油产量的0.04%,比1999年的石油产量154.5万吨减少了7.77%。1999年法国的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144.05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的0.0099%,与1998年的剩余探明储量相比没有变化。1999年法国天然气的产量为30.02亿立方米,比1998年的产量减少了7.8%。

2.法国的油气贸易

由于法国的矿物燃料比较贫乏,所以法国每年需要大量进口油气来满足消费。2000年法国进口原油8562.7万吨,比上年增加了4.3%(见表5-1)。

表5-12000年法国油品产量

续表

(据程哲生整理的法国《Bulletin Mensuel》,2001)

1998年法国进口管输天然气259亿立方米,进口液化天然气为98亿立方米,合计为357亿立方米。1999年,法国进口液化天然气102.6亿立方米,进口管道天然气为307.6亿立方米。2000年法国进口天然气428.5亿立方米。

3.法国的油气消费

法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虽然有些放慢,但其油气特别是天然气的消费量在迅速的增长。其油气消费见表5-2及表5-3。这两个表的数据说明法国的油气消费处于增长态势,且1999年与1998年相比,其油气消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较大的比例,并有增长趋势。

表5-21990~1998年法国油气消费量(单位:石油为百万吨;天然气为亿立方米)

(据能源政策研究,2000.1)

表5-3法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表

4.油气储备及其能源安全政策

法国位于西欧(图5-3)。法国是一个自立意识很强的国家,具有独立的立场,并且实行国家主导型经济,同时法国油气资源贫乏,而油气消费却很大,为了保障法国的能源安全,法国十分重视矿产资源储备。其实行储备政策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安全,而且是以保障国家广泛的综合性安全为目的。由于法国国家的特点、经济运营特点和储备目的等方面的原因,其储备内容大多保密。但法国在形式上实施储备的主题是财政部和科技产业部。实际上法国国防部也根据需要参与储备筹划,并起着重要作用。1998年3季度法国的石油储备量为2259.2万吨,可用天数为96天。法国全国有15个储气库,储存能力为800万吨当量油,这一数字是法国平均104天的消费量。

图5-3法国的地理位置

法国天然气输气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套是完整的让天然气流往各个方向的高压输气系统;另一套是同该系统相连接的两大输气系统Antenna,其中的天然气仅单向流动。Antenna还承担高压输送天然气的任务,但他们仅是高压输气主系统的当地分支管道。

1997年底输气管网的管道总长度为32000公里,其中的90%归高压输气系统所有,其余的归Gazzzz Sud Ouest所有。由于有了NorFra,法国将成为一个欧洲天然气输送枢纽。法国对于欧洲的能源安全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地理位置上看,法国位于西欧的中部,它构成向其邻国输送天然气和电力网络的枢纽,同时它的公路、铁路和运河/河流等,对于运输和集散石油产品及固体矿物燃料也起着重要作用。

法国的能源政策主要有三个重点: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与法国经济的配套性。

法国的能源安全主要是从两个层面上考虑的,在法国能源的供应是无法完全自给自足的,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运输和化工等领域,人们还无法找到一种现实可行的石油替代品。除非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否则法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仍旧需要依赖于进口的大量的原油、天然气和煤炭。因此,法国人认为如果法国进口的能源能够有多种来源渠道和多样的产品,并且用户也能非常灵活地适应能源的供应的话,那么,依赖于进口能源也未必会影响法国的能源安全。

除了这种外在的限制因素外,如何确保最终用户,尤其是工业用户能够得到稳定的能源供给,对于保证法国经济向前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获得稳定的供应需要有一个有效的能源生产、运输、销售体系为基础,而且必须同时从长期(供给的安全性)和短期(能源供给的质量、可获得性等)两个方面考虑。

如果能源定价能够使当地“使影响能源安全的外在因素内在化”的话,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市场是有效的。但由于法国的能源不能实现自给自足,所以就要确定一个从经济、社会和外交上考虑都可以接受的水平。由于所确定的安全水平会影响整个社会,因而不能单独让企业管理人员来完成这项工作,因为他们在考虑问题时,必然会局限于各自部门的经济利益。就供给的安全性来说,“价格信号”可以反映持续开发导致的石油资源被过度消耗的问题,但是从世界经济竞争和能源供给充足的角度来看,市场却不能提供这种“价格信号”。政府可以利用税收手段来解决,但是又受到来自社会和经济上的压力的限制。如果用户能够做好准备自己来解决供给中断的问题,那么,签订可中止天然气或电力供给合同将会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

在国内,法国在工艺技术和地理环境许可范围内,不断加强对能源的开发,如核能、水力、薪柴和其他一些新型的和可再生的能源。为了降低发生危机时可能遇到的风险,能源供给的来源在地理位置上要尽量分散。法国天然气的进口主要有四个来源(北海、荷兰、俄罗斯和阿尔及利亚);另外,法国从北海、中东、非洲等地进口石油,做到使石油和天然气进口来源多样化。就油品而言,法国国内的13家炼油厂可以灵活的提高原油加工的各种产品。从1973年到1997年,法国一次能源和最终能源消费构成都发生了显着变化。其能源结构分布向着更为均衡的方向发展。提高能源的安全性可以通过诸如国际能源机构或欧盟等组织联合采取行动的方法。建立战略储备,制定应急措施,以及采取各种联合方式都有助于在参与国之间建立起能源安全保障。进行天然气管网和电网的地区性联网,同样有助于提高能源的安全性。地区性联网可以缓解临时性供应问题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政府部门可以建立各种影响能源供给和需求的体系。这些体系包括法规,鼓励能源生产、节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等措施,以及在能源生产领域投资的长期计划等。

1975年1月法国在有关内阁会议上为确保矿产资源稳定供给而确定了第7次基本计划,提出:

1)积极推进国内外探矿开发活动,加强地质矿产调查总局的工作;

2)加强节约资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3)支援矿业领域和有关公益性机构内外的研究活动;

4)强化与初级产品生产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消费国的双边合作计划。

在法国的第8次计划中(1981~1985),将促进节约资源、开发利用国内矿产资源、扩充储备制度、推进产销国之间的协作等作为同样重要的政策项目纳入整个国民经济计划中。

法国创设储备制度的直接契机是前述的第7次基本计划,但在确定第6次基本计划时,就已经提出,为防备紧急事态的发生,应该从安全保障的角度出发对进口依赖程度高的矿产资源进行必要的储备。1975年1月政府创设了储备制度,在确定了具体的计划后,于同年的第三季度开始实施储备。这主要是对金属进行储备。法国储备物资的保管主要利用民间的营业仓库。

法国能源政策的主要目标:

1)将1980年能源消费量控制在2.05亿吨石油当量;

2)1985年将能源进口依赖程度减少到62%;

3)开发新能源技术(开发替代能源、海洋石油等),推进其工业化。

法国采取的节约能源措施:

1)依据节约能源法(1974年),使产业、住宅等部门合理使用能源;

2)对大规模消费能源的产业进行特别征税;

3)提高汽车的税率。自1974年起,设定年度石油进口额的上限;扶植本土的石油公司,扩大G-G、D-D的往来。

为了使能源消费结构合理化,大幅度提高核能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1975年的2.5%提高到1985年的24%);促进高反应堆的商业化;开展节能的研究和开发;开展太阳能、风能、地热的研究和开发。

二、英国的油气工业发展概况和油气安全战略

1.英国的油气产储量

截止到2001年1月1日,英国的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6.82亿吨,比上一年的剩余石油探明储量7.03减少了2.9%,2000年英国的石油产量为1.27亿吨,比1999年的产量1.36亿吨减少了约6.62%。英国1999年的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为7545.63亿立方米,比1998年的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7645.53亿立方米减少了1.31,其1999年的天然气产量为1048.43亿立方米,比1998年的产量958.73亿立方米增加了9.36%。天然气液体产量2000年为836.3万吨,1999年为883.7万吨。

2.英国油气贸易与消费

1999年英国天然气的商品量为988亿立方米,比1998年的896亿立方米增加了10.2%,1999年英国进口天然气为14亿立方米,比1998年增加了52.2%,1999年出口天然气液体387亿吨,比上年增加14.5%。1999年英国进口原油3932.1万吨,比1998年的3944.7万吨减少了0.3%,1999年出口原油为8505.2万吨,比1998年的出口量7965.1增加了6.8%(见表5-4)。

3.英国的能源政策与地缘政治战略

英国虽然是一个产油国,但是由于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经济对油气的强烈依赖性,以及环保等各方面的要求,英国制定了其能源政策目标,以及节能措施。

表5-41999年英国原油及油品进出口情况(万吨)

(据程哲生根据英国《2000年英国能源统计摘要》所整理的统计资料)

(1)英国能源政策的目标

1)使国民理解努力开发技术的重要性;

2)引导北海石油天然气等英国本土资源能够取得最大利益;

3)节约能源,优先发展煤炭和原子能技术;

4)促进有经济意义的能源技术开发;

5)尽可能地扩大国际间的合作机会。

(2)英国采取的节能措施

1)在热输送和热交换领域推行能源节约;

2)在燃烧中节约能源;

3)改善隔热材料,热力泵,在建筑物中利用工业废弃物。

同时,英国对石油天然气的资源量不断进行评估,确保政府掌握确切的油气资源量,为制订新的能源政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研究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再回收技术,减少在石油天然气开发过程中的严重浪费状况。对于海上平台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和开发,为进一步进行海上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提供技术保障,并将钢筋混凝土等作为开发物资进行研究开发。

英国有比较丰富的煤炭资源。为保障能源安全供应,英国将继续促进煤炭生产的稳定和增产,使煤矿高效化,改善煤炭的使用技术,对于煤液化和汽化进行大力研究。在原子能方面,英国扩大对改良型气体冷却堆的利用,促进浓缩和再处理工作。另外,英国在积极寻找替代能源,研究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的利用技术。

英国通过海外资源供给来源的多样化来降低风险。为此英国政府鼓励民间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加强了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并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技术合作事业。

Ⅶ 国家石油利益的代表——国家石油公司

(1)国家石油公司的兴起和发展。
国家石油公司是指那些由国家投资组建、以实施国家战略目标为使命的石油公司。世界上曾有80多个国家成立过国家石油公司。目前,国家石油公司仍然在世界石油工业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国际大石油公司一并成为世界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的主力军。在发展过程中,国家石油公司也曾经历私有化浪潮的冲击和洗礼,但其中的一些坚持至今,它们已经发展壮大并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从1922年阿根廷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石油公司以来,国家石油公司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重要性不断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并成为世界石油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推动力量。
20世纪初,政府对石油工业的介入意味着国家石油公司的萌芽。这期间重要的事件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海军同英波(斯)石油公司(英国石油公司的前身)签订长期购油合同,英国政府进而控制了公司51%的股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建立了管理高加索地区重要油田的国家机构;法国政府为接管一战战败国德国的部分石油权益,倡议建立了法国石油公司;意大利政府为寻找石油资源组建本国国家石油公司。
阿根廷是发展中国家创建国家石油公司的先驱。20世纪初,以“七姊妹”为首的国际大石油公司逐步建立起全面控制整个西方世界石油的勘探、生产、加工、储运、贸易和价格一体化的石油垄断体系。发展中国家不甘于长期受制于国际大石油的控制和剥夺,收回石油主权运动也从此发端。阿根廷1907年和1918年先后在打水井时发现了石油,政府专门成立石油矿产局以开发油田,这个机构后来改组为国家石油公司(YPF),负责石油的国内外勘探开发活动。
1938年,墨西哥政府没收外国公司在墨西哥的石油资产,实行国有化,把石油业务交由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Pemex)经营,由此产生了第一家现代模式的石油资源国国家石油公司。之后,随着非洲独立运动的开展,收回石油主权和建立国家石油公司的浪潮又在非洲兴起。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的成立在当时的西方世界曾引起强烈反响,遭到英美石油公司及其政府政治上的威胁和经济上的制裁。但是,墨西哥人民和国家石油公司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坚持下来,在20世纪60—70年代陆续发现一系列油田,成为世界重要的产油国。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50年代,世界上又诞生了一批国家石油公司。战后,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让西欧国家大量使用中东廉价石油,促成西欧能源结构迅速从煤向石油转变。而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石油大多控制在以美国资本为主的石油“七姊妹”手中。为了打破外国公司对本国石油市场的垄断,保障本国能源供应,一些西欧国家先后建立起本国的国家石油公司。法国于1945年成立石油勘探局,在本土和法属殖民地找油。1966年该局发展成为经营石油勘探的公司ERAP,1976年发展成为埃尔夫—阿奎坦公司。1953年,意大利经过近3年的酝酿,在AGIP等国有企业的基础上成立了国家石油公司埃尼集团。1950年,奥地利在英美法苏四国结束对奥地利占领的时候,建立起国家石油公司OMV。
20世纪70年代是国际上国家石油公司涌现的高潮期。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国纷纷成立国家石油公司是这一轮国有化浪潮中最重要的事件。在此浪潮推动下,许多中东资源国都先后实现了石油工业国有化。其中,阿拉伯各主要资源国基本上采取逐步提高国家参股比率的办法把外国人掌握的石油资产转为国有。委内瑞拉等国采取先取消租让制,继而接收外国石油资产的办法,把接管来的石油资产交给新成立的国家石油公司管理和经营。有些国家,如委内瑞拉、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等甚至完全实行了国家石油公司对本国石油工业的垄断,不允许外国公司插手。这是世界石油工业的一场大革命。它使长期以来通过租让制掌握资源国石油资源,控制石油生产,垄断世界石油市场,操纵石油价格的石油“七姊妹”从第三世界国家的石油上游工业中被撵了出去。由此,世界上绝大多数石油储量和产量转到了资源国国家石油公司的手中。
20世纪70年代接连出现的石油危机和高油价,给石油消费大国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也促进了一些发达国家国家石油公司的建立。日本的石油供应基本上来自中东,依赖于外国公司,为了保障石油供应,日本成立了国家石油公司——日本石油公团,着手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政府还积极赞助私人企业到国外去开发石油。加拿大是个产油国,但是它的石油生产和销售掌握在以美国资本为主的外国公司手中,为了对本国石油市场有所控制,加拿大也成立了加拿大国家石油公司。
石油危机促进了欧洲北海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石油勘探和开发。英国、挪威、丹麦等发达国家和马来西亚、菲律宾、刚果、安哥拉等先后成立国家石油公司来保障本国石油权益。一些发展中国家石油进口国,如斯里兰卡,在高油价冲击下也成立了国家石油公司来控制本国石油市场,减少国际风险。
(2)国家石油公司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国家石油公司不同于一般的国有或国营石油公司,不仅是国家所有的公司,而且具有代表国家、维护国家权益、为国家总体利益服务的基本特征。各国成立国家石油公司的背景和目的各不相同,大体上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发展中的石油出口国的国家石油公司,是在石油工业国有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代表政府全面接管所有的外资石油公司,对其资产加以经营管理,并进而发展本国的石油工业,为振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第二类,石油依靠进口的国家成立国家石油公司,是为了打破外国石油公司对本国石油供应的控制和对本国石油市场的垄断,从战略上保障本国的石油供应。
第三类,油气资源国成立国家石油公司,是为了代表政府同外国石油公司打交道,受政府委托经营管理石油资产,收回曾经被西方石油公司廉价占有的油气资源。
国家石油公司的作用趋向于发展并服从于当时政府具体政策的要求。比如,发展中国家的国家石油公司,其经营活动常常是从石油工业的低技术领域,即销售部分开始;然后,延伸到相近的技术较复杂的领域中,如炼油;最后,进入最高技术领域的勘探与生产。这成为国家石油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典型模式。
从全球范围来看,近几十年来,国家石油公司的自身规模和实力都得到了加强。这期间,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出于提高石油生产效率、保障国家的石油利益和解决自身投资不足等种种原因,国家石油公司出现了私有化和加强国家控制两种不同趋势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起,石油领域的私有化从欧洲兴起,波及了整个石油领域。英国带头领导了向私有化的转变,废除了英国国家石油公司,转向私营。私有化的倾向很快得到加速和扩展,并在不同程度上涉及了雷普索尔公司、道达尔公司、埃尔夫—阿奎坦公司、新加坡石油公司、加拿大国家石油公司和秘鲁国家石油公司及意大利埃尼集团。
在石油工业私有化运动中存在两种趋势。一种是类似英国、阿根廷石油工业的私有化,是政府放弃对本国石油工业的控制,国家资本退出石油工业,取消国家石油公司。另一种是石油资源国对本国国家石油公司的私有化,反映的是对石油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石油工业的开放,旨在搞活国家石油公司,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加快本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使国家石油公司为本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其石油工业改革开放的基本内容为政企分离,对国家石油公司实行股份制改造,使其提高效率和效益,但政府保持对国家石油公司的控制权。上游欢迎外资参与勘探和开发,由国家石油公司代表国家维护石油资源的权益;下游开放油品市场,允许外国公司参与竞争,但国家通过国家石油公司对石油进口和市场价格实行一定的控制,对一部分“包袱”性资产予以出售。种种迹象表明,世界范围的石油工业私有化仍将持续,但是,国家石油公司不但不会消亡,而且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拉美地区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如委内瑞拉、巴西、阿根廷、秘鲁、厄瓜多爾尔尔等,为了振兴本国石油工业,恢复和发展经济,都逐步放宽或解除了对本国能源部门的垄断控制,推出一系列石油业开发措施,积极鼓励引进外资与对外合作。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独联体国家的石油工业开始对外开放,为外国石油公司和资金、技术介入开辟了新的合作空间。甚至像沙特阿拉伯这样自20世纪70年代实现石油工业国有化以来就一直不允许外国石油公司进入本国勘探开发市场的中东产油大国也开始出现政策松动的迹象。上述国家放宽对本国石油工业的管制、开放本国石油市场的做法为国际大石油公司跨国经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
然而,近几年来,伴随着世界油价的不断攀升,尤其是从2003年以来,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拉丁美洲国家的石油国有化呼声日益高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无疑是20世纪石油资源国为保护自身石油权益进行斗争的延续和升级。查韦斯领导下的委内瑞拉政府,不断调整石油投资政策,并通过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PDVSA)逐步实现国家对其石油产权的全面控制和石油资源国有化。玻利维亚、阿根廷、哥伦比亚等国也积极响应,不同程度的通过国有化加强了对本国石油资源的控制。
综合分析国家石油公司的成功案例,多数都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都有本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做后盾。政府在外交、政策、税收、金融等方面对国家石油公司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国家石油公司代表国家对本国的油气资源进行管理和经营,维护国家权益,利税上缴国家。
其次,都依托上游逐步建立起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实力大增。通常石油储产量是国家石油公司的最大优势。世界上拥有石油储量最大的10大石油公司都是国家石油公司。国家石油公司初创之时,下游非常薄弱。以前,国际大石油公司都是在发展中国家开采石油,然后把原油运送到发达国家去炼制和销售。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大石油公司虽然失去了在发展中国家的大部分油气田,却依然控制着世界石油市场,发展中国家的国家石油公司不得不把原油卖给它们。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墨西哥、伊朗、科威特等国的国家石油公司下大力气发展下游业务。它们不仅在本国大力发展炼油和销售,而且还打入欧、美发达国家开拓业务。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不仅在国内拥有6座炼油厂,而且在国外拥有11座合营炼油厂,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德国、瑞典各有一家从事下游的合资公司。下游业务能力甚至超过了一些国际大石油公司。经过20多年的奋斗,上述5家公司的原油加工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1998年在世界炼油能力最大的企业中分别居第8、3、10、13和15位。1998年OPEC成员国国家石油公司的炼油能力总计达5.2亿吨,油品销售量达6亿吨,彻底打破了跨国大石油公司把持炼油和销售的局面。
其三,以国际化经营带动公司快速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石油公司打破只在本国范围内“守摊”的局限,先后走出国门,到国际大舞台上去参与竞争。在上游参与全世界油气资源的再配置,在下游争夺、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并以国际化促进上下游一体化。在这方面,科威特国家石油总公司(KPC)、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PDVSA)、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和巴西国家石油公司(Petrobras)都是比较突出的。例如,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国际化业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90—2000年,国际业务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比例由零上升至31.3%,并以此带动公司的各项业务和整体实力的根本性改变与提升,在2006年度世界500强中排名第86位。
历经几十年的摸索发展,各国国家石油公司凭借其资源禀赋优势,凭借其多年来在石油技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积累和储备,凭借其在开展国际合作和跨国经营中的丰富经验,已具备相当雄厚的实力,成为世界石油舞台上一支颇具影响力的“国家队”。
面对未来,国家石油公司除了发挥其上游优势外,都在努力加快一体化进程和跨国经营步伐,调整和改革石油工业结构,增强自身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Ⅷ 润滑油品牌排名里的道达尔机油怎么样

换过两次道达尔快驰系列,发动机轰鸣声感觉大,动力一般,衰减周期在7000公里左右,满分十分可以给个5分,主要是不如后期换的GT机油,差距比较大,我换GT就感觉不出来发动机噪声了,归根结底还是道达尔的基础油不行,广告满天飞,却没有PAO的四类基础油,所以性能肯定达不到国际全合成的标准。

Ⅸ 法国为什么没有石油

法国是有石油的
法国在北海有少量的领海,该地区和英国荷兰的领海均有石油储量,其中最大规模开发的是英国
法国领海地区内石油开采难度相对较大,且不适合大规模开采,所以法国一直没有开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