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陕北高原为什么产石油
扩展阅读
石油复合机多少钱 2025-05-14 15:23:34
如何做全公司的成本预算 2025-05-14 15:22:47

陕北高原为什么产石油

发布时间: 2022-08-02 05:11:55

Ⅰ 黄土高原上的哪个省份产石油

黄土高原上的哪个省份产石油黄土高原跨越了多个省份,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其中甘肃省有我国的大油田,甘肃的玉门油田。

Ⅱ 为什么有的地方多产石油,而有的地方多产天然气

为什么有的地方生成石油多,有的地方生成天然气多?这个问题的提出很自然,从目前我国的油气分布现状看确实会给人留下这样的一个印象。我国东部石油储量多,油田规模大,如大庆油田,胜利油田、辽河油田等使东部成为中国主要的石油生产基地。天然气区则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近些年来在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发现了大气田,在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的一些地区也有气田发现。石油与天然气能源在我国东西部的分布不够均衡。这也正是国家建设“西气东输”工程以保证东部经济持续发展的地质科学依据。
我国的石油和天然气为什么会这样分布?这是大自然的造化,是由特定的地质、地球化学条件决定的。主要决定因素有两点。
(l)有机质类型的差异是决定是生油还是生天然气的最基本条件。
有机质类型,就是生油母质类型的不同是决定以生油为主还是以生气为主的根本原因。而不同的生油母质类型又与形成有机物质的不同生物来源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表明,古湖泊中或古海洋中富含的低等水生生物(如浮游生物、各种藻类等)是生成石油最有利的生源物质来源。而带入湖水中或海洋中的陆生高等植物,是有利于生成天然气的母质类型。若是由两种来源的生源组成,则既可生油也可生气,但更多还是生油,且其生成量较第一种类型小。以水生生物为重要生源的有机质虽然可生成大量油,但在特定条件下,也可能生成大量天然气。而以陆生生源为主的有机质类型,一般生油很少,而生成天然气相对多。
在我国发现的大油田(如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都是以水生生物为主要生源的大型湖泊相沉积,其有机质属最好的腐泥型干酪根类型,因此形成了丰富的石油资源,而天然气则相对较少。又如塔里木盆地库车地区发现的大气田,其生源物质主要来自陆生高等植物,其有机质主要属于腐殖型干酪根类型,因此基本形成的是天然气资源。
(2)有机质的成熟度以及演化史是生成石油或天然气的关键因素。
有机质成熟度高低与生油或生气密切相关。在开始生油时成熟度不是很高,但随着地下温度、压力的增加有机质成熟度不断增高,石油生成量会不断增加;但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进入过成熟阶段时,这时,就使已生成的原油不断发生裂解开始生成湿气,最后进入生成干气(CH4)阶段。在生成干气阶段,以生油为特色的腐泥型有机质也只能生成天然气了。我国的四川产气区和鄂尔多斯含气区的中生界、上古生界的天然气藏都属于此类。这也是我国中部地区富含天然气的重要原因。
此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前我国石油界对天然气的石油地质特征并不十分了解,没有摸清天然气勘探的规律,而且对天然气的勘探工作也重视不够。经过学习与探索,我国的石油地质学家们已经认识到,自然界存在着从石油裂解出来的“油型气”、由煤或煤系生成的“煤型气”以及由厌氧甲烷菌生成的“生物气”(就是俗称的“沼气”)等类型的天然气。在我国开拓了越来越广的找天然气领域,不但在不同地区,而且在同一盆地的不同层系都发现了一些新的天然气藏(层)。

Ⅲ 陕西省介绍

陕西,简称陕或秦,也称“三秦”,是中国的西北地区的一个省,省会西安市,位于中国内陆的腹地,属于黄河中游和长江上游,地理坐标处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之间。面积约21万平方千米,人口3733万,下辖10个地级市。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居于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枢纽。西周初年,周成王以陕原为界,原西由召公管辖,后人遂称陕原以西为“陕西”。陕西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历史上较长时期一直简称为“秦”。
陕西,犹如镶嵌在中国西部腹地的一颗明珠,地域南北长、东西窄,南北长约880公里,东西宽约160~490公里。全省纵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是新亚欧大陆桥亚洲段和中国西北、西南、华北、华中之间的门户,周边与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重庆8个省市接壤,是国内邻接省区数量较多的省份,具有承东启西、连接西部的区位之便。 总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3762万人(2008年),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4%以上,境内还有回族、满族、蒙古族、苗族、羌族等。 陕西境内主要河流有黄河、渭河、汉江、嘉陵江等。北山山脉、南山山脉(即秦岭)横断陕西,将全省分为三部分。境内最高峰为秦岭主峰太白山,秦岭的华山、终南山、骊山、五台山(南五台)、翠华山都久负盛名。境内第一大淡水湖为陕北榆林的红碱淖。 三秦大地在国家“山川秀美”工程的指引下,早已告别黄土漫天的时代,森林覆盖率达41.42%,远超很多西部省份,处处山清水碧,尤其是陕北黄土高原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堪称“北方的江南”。 陕西,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据《国语》载,西周初年,周王朝以“陕原”(今河南三门峡陕县境内)为界。 陕西省地跨中国西北和西南,古为雍州、梁州之地(陕北、关中属雍州、陕南为梁州),又称为三秦大地,纵贯南北,连通东西,位于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区,处于黄河中游和汉江中上游,历史悠久,古老神秘。 她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有人类诞生初期的西安蓝田猿人,这里是仰韶文化最集中的发现地,这里有最具原始社会氏族文化代表性的西安半坡遗址和中国较早的城市西安杨官寨遗址,有世界四大古都的长安,这里是世代景仰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的诞生地、部族发源地及陵寝所在地,相传也是更为久远的华胥古国或华胥氏的所在。华胥氏是中华民族的元祖,她分别繁衍了女娲、伏羲,后来女娲、伏羲繁衍了少典,而炎帝、黄帝二帝又是少典的后裔,故华夏和中华中的华字皆源于华胥氏(一说是源于华山,也位于陕西)。 秦岭
从轩辕黄帝在这里铸鼎、分华夏为九州,到中华农耕文明的始祖后稷在这里教稼先民从事农业生产;从中华文字文明的始祖仓颉在这里发明文字,到周文王制定礼乐制度、周武王分封天下;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灿烂辉煌的汉唐盛世;从丝绸之路的起点到赐福镇宅圣君钟馗故里,这里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我国大地原点就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 全省地域南北长、东西窄,南北长约870公里,东西宽200至500公里名称来源
陕西,这个名称早在西周初年,据《国语》载,西周初年,周王朝以“陕原”(今河南陕县境内)为界。陕原以东曰“陕东”,由召公管辖;陕原以西曰“陕西”,由周公管辖。陕西因此得名。唐大部属京畿道和关内道;宋初设陕西路,为陕西得名的开始,后分设永兴军路,以军事鄜延、邠宁、环庆、秦凤、熙河五路设陕西五路经略使;元设陕西行省和陕西汉中道;明置陕西省,后改陕西布政使司;清改陕西省,省名至今未变。三秦大地
陕西南北狭长,由北向南可分为地理、历史、文化、气候、语言、人种截然不同的三大地区:陕北、关中、陕南。由于陕西省超过1/3的面积和人口均位于秦岭-淮河分界线以南,因此陕西省是中国真正意义上跨越南北的省份之一。陕西的境内的秦岭被亲切的称谓父亲山,渭河和汉江共为母亲河。而朱鹮因为其分布地被称为陕西的省鸟。陕西从北到南的延安、西安、安康被称为“三安”,寓意三秦大地福泰安康。
塞外文化——陕北
陕北位于北山山脉以北。 榆林机场
陕北南部是黄土高原地区,北部是毛乌素沙漠地区。它位于“北山”以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面积92521.4平方公里。陕北是中国现代革命圣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过13年,留下了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革命纪念地和丰富的精神财富——陕北革命精神。 全市境内的革命文物达140多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延安市区内的凤凰山旧址、杨家岭旧址、枣园旧址、王家坪旧址、子长县瓦窑堡(原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旧址)等国家级保护文物。省级革命文物有:延安市区内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南泥湾旧址,吴起县、志丹县、子长县、安塞县革命旧址、旧居、刘志丹陵园、谢子长陵园、洛川县冯家村“洛川政治局会议旧址”等。陕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 从商周时代起,鬼方,猃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卢水胡,鲜卑,氐,突厥,党项,羌,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先后走上这块历史舞台,从而演出了一幕幕历史变迁。陕北成为中原华夏民族(汉代以后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与交流,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文化个性。秦汉以前,陕北一直是畜牧区。西汉以后,农耕业才大量发展,成为半农半牧区。一直到隋唐时期,陕北南界的黄龙山仍然是农耕区和半农半牧区的天然分界线,这种状况在宋代以后才逐渐有所改变。 从陕北地名中,可以看出古代民族的地理分布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着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曾指出:“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借字残留在征服者的语言里,大部分是地名。”因为地名是各民族文化起源,行政管理的真实记录。 历史文化:战国时代秦国大将蒙恬,秦朝时代秦始皇长子扶苏都曾经驻守这里,并且修筑长城,留下了我国古代边防的丰富的历史和人文遗迹;而作为革命圣地,陕北又是新中国的发祥地和革命精神的象征。 经济:陕北土地原本贫瘠,黄土高原,因为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战略后而生态环境完全改变,又因发现了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以及盐业、稀土等重要资源而迅速崛起。 语言:汉语族,中原官话,晋语。 气候:温带半干旱气候。 代表城市:陕北为关中城市群北延伸和辐射区域,南部中心城市为革命圣地延安;北部中心城市为近年的明星城市榆林;
中原文化——关中
关中位于北山山脉以南、南山(秦岭)山脉以北。 关中南部是渭河冲积平原,北部是渭北台地;土地肥沃,易守难攻。“八百里秦川”关中号称“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小麦和玉米产区。关中盆地南倚秦岭,北界“北山”,介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地之间,西起宝鸡峡谷,东迄潼关港口,东西宽约360公里,西窄东宽,总面积39064.5平方公里。 关中盆地是由河流冲积和黄土堆积形成的,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丰富,机耕、灌溉条件都很好,是陕西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基本地貌类型是河流阶地和黄土台塬。渭河横贯盆地入黄河,河槽地势低平,海拔326~600米。从渭河河槽向南、北南侧,地势呈不对称性阶梯状增高,由一二级河流冲积阶地过渡到高出渭河200~500米的一级或二级黄土台塬,阶地在北岸呈连续状分布,南岸则残缺不全。渭河各主要支流,也有相应的多级阶地。 宽广的阶地平原是关中最肥沃的地带。渭河北岸二级阶地与陕北高原之间,分布着东西延伸的渭北黄土台塬,塬面广阔,一般海拔460~800米,是关中主要的产粮区。渭河南侧的黄土台塬断续分布,高出渭河约250~400米,呈阶梯状或倾斜的盾状,由秦岭北麓向渭河平原缓倾,如岐山的五丈原,西安以南的神禾原、少陵原、白鹿原,渭南的阳郭原,华县的高塬原,华阴的盂原等,目前已发展成林、园为主的综合农业地带。 西安钟楼
历史文化:西秦文化,是中国西部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从上古时代蓝田猿人,到中华文明的发源华胥古国,再到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三皇”,从半坡的仰韶文化到西周定都丰镐、秦王朝的建立、汉隋唐帝国的延续,再至近代的西安事变,一直到国家在西安宣布实施西部大开发。 经济:关中是全国重点城市群,重工业、纺织工业、高科技产业、电子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旅游业是关中地区的支柱。 语言:汉语族,中原官话关中片。 气候:南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潮湿多雨,冬季干燥少雪。 代表城市:关中城市群是全国率先发展的十大城市群之一,正在建设城际轨道交通网。代表城市东有“东府”渭南;西有“西府”宝鸡;北有“同官”铜川;中有西咸都市圈——包括古都省会西安、千年古都咸阳以及中国唯一的农科城杨凌国家农业高新科技产业示范区。 关中特写之咸阳篇 咸阳
咸阳...秦始皇统一中原后,咸阳成为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 咸阳是是陕西省第3大城市。省辖市,中国着名古都之一。是中国甲级对外开放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十大魅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地热城、全国十佳宜居城市及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市。2004年,又被评为首届中国魅力城市。 为了充分体现尊重历史、复兴文化、改善生态、再铸辉煌的理念,“咸阳湖”两岸将以两寺渡公园、钓台西照、细柳清风、渭水晚情、防洪渠系、渭滨公园、咸阳古渡、渭阳新区、长堤石刻、古渡公园、化工之光、杜邮春草、上林晨曦等景观,展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蓝天白云相映,与咸阳千年古都呼应。
秦蜀楚文化——陕南
陕南位于秦岭山脉以南,属于西南。
陕南-商洛(10张)陕南地貌特征为“两山夹一川”:北部的秦岭山脉、南部的大巴山区及中部的汉水谷地、丹江平原。它主要由古生界变质杂岩组成,是陕西农林特产和有色金属资源的富集区;气候潮湿多雨,常年温热,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水稻产区。 陕南位于“南山”秦岭山脉以南,总面积74017平方公里。秦境秦岭是秦岭山脉的骨干,山坡北陡南缓,山势巍峨壮丽,一般海拔1500~3500米,高出关中盆地和汉中盆地1000~3000米。主脉分布在山地北部,有许多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峰,构成秦岭山地的高山、中山地形。秦岭以太白山为主峰,由西分为三支,由北而南山势渐低,至汉中盆地边缘已成低山丘陵。太白山以东山势逐渐递减,在商洛地区山势结构如掌状向东分开,间以红色断陷盆地和河谷平地。盆地和河谷平地保存有二至三级阶地。太白山仍存留有第四纪冰川,而古冰川作用留下的冰蚀冰碛地形保存完好。 北陡南缓的山势导致北坡溪峪短急,南坡诸水源远流长,断切东西走向山岭,形成许多峡谷,水力资源丰富,为建设中小型水利电力工程提供了条件。川陕间的大巴山走向西北——东南,一般海拔1500~2000米,高出汉江谷地1000~1500余米,东西长约300余公里,通常把任河以西称米仓山,以东称大预山。大巴山北侧诸水注入汉江,上游系峡谷深涧,中、下游迂回开阔,形成许多山间小“坝子”。坝子中有两级河流阶地,农田、村镇较为集中。宁强、南郑、西乡、镇巴和镇坪等县由灰岩组成的山地,岩芽、溶沟、落水洞、溶洞、地下暗河等岩溶地形发育,地表水缺乏而地下水丰富。汉江谷地以西属嘉陵江上游低山、丘陵区,地势起伏较和缓,谷地较开阔,是陕、川间主要的水陆通道。着名的汉中、安康盆地,是陕西主要的农业区和亚热带资源宝库,也是陕西水稻和油菜的主要产区 历史文化:中部和西部为蜀文化,东部为秦、楚文化;是汉族重要的发祥地。刘邦曾被封为汉中王,汉朝因此得名,汉族也因此得名。刘备曾在汉中称帝,因此刘备政权被称作“蜀汉”。 经济:陕南经济以生态农业、渔业、林业经济为基础,航空产业、药业、旅游业为支柱。随着陕南进入全国重点支持战略,陕南已经成为了连接华中、西南的交通枢纽。 语言:汉语族,西南官话,中原官话关中片、秦陇片。 代表城市:陕南有西部中心城市为“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汉中;中部中心城市为“上壅古城”安康;东部中心城市为“华中华南交通枢纽城市”“商鞅封邑”商洛。 商南金丝峡
商洛地形地貌结构复杂,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境内有秦岭、蟒岭、流岭、鹘岭、新开岭和郧岭六大山脉,绵延起伏,横垮长江、黄河两个流域。北部气候属暖温带,南部气候属亚热带。其风土人情,既兼北国之旷野,又融南国之灵秀,山清水秀,风景如画。 丹江为汉水流域的一部分,洛河为黄河的一大之流,东流河南洛阳入黄河。 该地区具有南北过渡的气候条件和人文特征,该地区的人饮食方面既有南方特点,又有北方特点,面、米、玉米都是日常主食,主要特产是核桃、板栗、柿子,以上特产的产量居陕西省各市之首,核桃出口量历年来一直占全国六分之一左右。 该地区一年四季气候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既栽种北方的小麦、玉米又有地区种植南方的水稻。商洛文物古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多彩,具有开发旅游产业的潜在优势。 商洛道(亦称商于古道)是秦驰道的主干道之一,为“秦楚咽喉”,是长安通往东南诸地和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 旅游景点有老君山、天竺山、塔云山、牛背梁、金丝峡、仙娥湖和丹江漂流等。溶洞有天洞、佛爷洞、月亮洞、玉虚洞等,其中柞水溶洞群被誉为“北国奇观”。 商洛东部各县区(商州、商南、洛南、丹凤、山阳)的方言属中原官话关中片,西部各县(柞水、镇安)的方言属中原官话区秦陇片。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依秦岭,南靠巴山,汉江横贯其中。面积: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人口:360多万。 行政区划:现辖10县1区,市政府驻汉台区。 素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之美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汉中。 汉中夜景
汉中地处北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的过渡带,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汉水横贯全境,形成汉中盆地;生态环境良好,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兼我国南北方之共有;粮食生产一年两熟,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其中水稻、油菜单产是全国最高产区之一。野生植物有3000多种,其中用途广泛的600多种。盛产各种名贵药材,其中天麻、杜仲、枣皮(山茱萸)、西洋参产量居全国前列。有森林面积131.2万公顷,植被覆盖率56%,森林覆盖率48%,林木蓄积量6781.3万立方米;可利用草场33万公顷,野生动物500多种,其中珍稀动物有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等42种。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矿藏60种,其中勉县、略阳、宁强三县的“金三角”地带,是全国五大黄金生产基地之一;铁、锰、镍、磷、石膏、石英石、石灰石储量居全省之首,经济开发潜力很大。汉江、嘉陵江及其支流水资源丰富,总量达146.25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60万千瓦,可开发利用87万千瓦。汉台、南郑、城固、洋县、西乡、勉县、城固、略阳、镇巴、留坝、佛坪的方言属西南官话区。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以及西北地区(行政规划上而言)最南端,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典型的南方气候特征,一年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山川秀丽,资源丰富,历史悠久。辖1区9县。 安康地处“秦头楚尾”,地缘和区位优势独特,处于川、陕、鄂、渝四省市的结合部,即东与湖北省(竹山、竹溪、郧县、郧西)连接,南与川渝两省市(万源、城口、巫溪)接壤,位处西安、武汉、重庆三大经济区的几何中心,故有方志称安康为“东接襄沔、西达梁洋、南通巴蜀、北控商虢”之地。在陕西省内,安康北与省会西安市(周至、户县、长安)毗连,西与汉中市(佛坪、洋县、西乡)为邻,东北与商洛市(镇安、柞水)接壤。 安康是北亚热带季风地区的一部分,也是陕西省乃至整个西北地区(行政规划上而言)水、热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东部各县区(汉滨、平利、旬阳、白河)的方言属中原官话区秦陇片,西部、南部各县(汉阴、石泉、宁陕、紫阳、岚皋、镇坪)属西南官话区气候资源
陕西省地跨北温带和亚热带,整体属大陆季风性气候,由于南北延伸很长,达到800公里以上,所跨纬度多,从而引起境内南北间气候的明显差异。长城沿线以北为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陕北其余地区和关中平原为暖温带半干旱或半湿润气候、陕南盆地为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山地大部为暖温带湿润气候。 陕西温度的分布,基本上是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各地的年平均气温在7~16℃。其中陕北7~12℃;关中12~14℃;陕南的浅山河谷为全省最暖地区,多在14~16℃。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陕北-10~-4℃,关中-3~1℃,陕南0~3℃。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陕北21~25℃,关中23~27℃,陕南24~27.5℃。春、秋温度升降快,夏季南北温差小,冬季南北温差大。 年降水量的分布是南多北少,由南向北递减,受山地地形影响比较显着。春季少于秋季,春季降水量占全年的13%~24%。冬季降水稀少,只占全年的1%~4%。暴雨始于4月,于11月结束,主要集中在7~8月。 关中、陕南春季第一场320.0毫米的降水过程一般出现在4月上旬末到中旬。初夏汛雨出现在6月下旬后期到7月上旬前期,此期间,暴雨相对集中,关中、陕南地区出现洪涝灾害较多。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陕西省实行三级行政管理体制:第一级为副省级、地市级;第二级为县级;第三级为乡镇级。 第一级:1个副省级市,1个副省级新区(西咸新区),9个地级市,1个省辖市; 第二级:24个市辖区,3个县级市,80个县; 第三级:175个街道办事处、921个镇、649个乡: 西安市 市辖区9 县4 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 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 蓝田县周至县户 县高陵县 咸阳市 市辖区3 县级市1 县10 秦都区渭城区 杨陵区 兴平市 三原县泾阳县 武功县乾县礼泉县永寿县彬 县 长武县 旬邑县 淳化县 (县级兴平市由陕西省直辖,咸阳市代管) 宝鸡市 市辖区3 县9 渭滨区金台区陈仓区 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眉县陇县千阳县麟游县凤 县太白县 渭南市 市辖区1 县级市2 县8 临渭区 韩城市华阴市 华县潼关县大荔县合阳县澄城县蒲城县白水县富平县 (县级华阴市和韩城市由陕西省直辖,渭南市代管) 铜川市 市辖区3 县1 耀州区王益区印台区 宜君县 延安市 市辖区1 县12 宝塔区 延长县延川县子长县安塞县志丹县吴起县甘泉县富县洛川县宜川县黄龙县 黄陵县 榆林市 市辖区1 县11 榆阳区 神木县府谷县横山县靖边县定边县绥德县米脂县佳县吴堡县清涧县子洲县 汉中市 市辖区1 县10 汉台区 南郑县城固县洋县西乡县勉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 安康市 市辖区1 县9 汉滨区 旬阳县 汉阴县石泉县宁陕县紫阳县岚皋县平利县镇坪县白河县 商洛市 市辖区1 县6 商州区 洛南县 丹凤县商南县山阳县镇安县柞水县唐以前行政区划演变
陕西地方行政区划,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魏国在洛河下游设上郡,楚国在汉江中游设汉中郡,秦在陕北也设上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普遍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陕西境内除保留上郡和汉中郡外,在渭河流域另设内史,与郡同级。 西汉沿袭秦制,保留上郡与汉中郡,另将秦的内史分为3个相当郡的政区:京兆尹(分管今西安以东、渭河以南地区)、左冯翊(分管渭河以北、洛河中下游地区)、右扶风(分管咸阳以西地区),称为“三辅”,治所均在长安城。汉武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设13州刺史部,监察各郡。后来改刺史部为州,州牧或州刺史为行政长官,形成州、郡、县三级制。现今的陕西在西汉中期涉及3个州。 三国时期,现今陕西地区的大部分由雍州、荆州、益州管辖。西晋时大致和三国相仿。东晋至隋统一的二百多年间,南北分裂,战争频繁,行政区划十分混乱。
唐以后行政区划演变
唐初对州、郡、县加以改革,全国共设10道,道辖州、郡。今关中、陕北属关内道,陕南属山南道。宋改道为路,今陕西的大部分属于永兴军路,治所在今西安市;今麟游、周至以西,南至凤县、留坝,另属秦凤路,治所在今甘肃天水市。这两路是由宋初的陕西路划分出来的,因此,习惯仍称它们为陕西路。今佛坪、镇巴以西属利州路,治所在今汉中市。今宁陕、石泉以东属京西南路,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市。今神木、府谷、佳县属河东路,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金仍用路制,完全设在陕西境内的有京兆府路、延路。 在元朝以前的陕西,并不包括汉中、安康等秦岭以南今属陕西管辖部分。 元代的政治中枢称中书省,在各地的分设机构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中统元年(1260年),立秦蜀行省(也称陕西四川行省、陕蜀行省等),治京兆(今陕西西安),其后两次移治兴元(今陕西汉中);至元八年罢,以京兆诸路直隶中书省。次年,封皇子忙哥剌为安西王,以京兆为其分地,置王相府治之。十七年,忙哥剌死,罢王相府,复立陕西四川行省于京兆;十八年,分设四川行省,于是只称陕西行省。辖境包括今陕西及甘肃、内蒙古部分地区。 陕西是中国目前现存的省份中建省最早的,陕西行省的辖地包括今陕西全境及甘肃兰州以东和内蒙古伊克昭盟中部以南各地。明在元行省基础上,除北京、南京外,在全国设13个布政使司,陕西布政使司所辖地区包括今陕西全境、甘肃嘉峪关以东各地、宁夏和内蒙古伊克昭盟的大部、青海湖以东部分。清代废去布政使司的称号,仍称行省或省,嘉庆年间全国有18个省。清初陕西仍辖今甘肃、宁夏和青海东部。康熙二年(1663)年移陕西右布政使驻巩昌,五年改为甘肃布政使,移驻兰州。从此,陕、甘两省分治。
民国时期
陕西省虽从1926年11月起隶属于国民政府,但当时军事甫定,百端待理,为新旧更替之过渡时期,各县各自为政,除部分县按国民政府规定组织县政府外,多数县仍沿袭北京政府时期之县制。1927年7月,陕西省政府正式成立后,全省各县才逐步改制,县知事一律称县长,县政府设县长1人,县佐1人。1930年10月,国民政府任命杨虎城为陕西省政府主席后,陕西省各县才开始依据国民政府之《县组织法》改组,“县之组织重新改订,并确定县政府经费,分期裁撤各县县佐,同时积极筹备自治。”
编辑本段交通
郑西高铁、西宝高铁、大西高铁、西成高铁
编辑本段经济总量
十一五期间,陕西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2010年全省GDP总量居全国第16位(由2005年的第20位提升至2010的第16位),正式跨入国内“万亿元省份俱乐部”。2009年陕西省人均GDP达2.6万元人民币,折合4008美元,突破4000美元大关。 从1978年至2004年26年间,陕西省人均GDP从87美元起步发展到突破一千美元大关,达到1037美元,又经过5年发展实现突破4000美元的提升和跨越。 2011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2391.3亿元,比上年增长13.9%,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继续位居第一方阵。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20.9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6836.27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4334.13亿元,增长11.7%。
编辑本段自然地理
境内气候差异很大,由北向南渐次过度为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年平均降水量576.9毫米,年平均气温13.0℃,无霜期218天左右。复杂多样的气候特点和地形地貌,孕育出万千物种和世间珍奇,堪称自然博物馆,有“小中国之称”。 陕西地势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同时,地势由西向东倾斜的特点也很明显。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 陕北黄土高原海拔800~1300米,约占全省总面积45%。其北部为风沙区,南部是丘陵沟壑区。经过50年来的建设,陕北防护林体系、生态农业、沙漠绿洲等都取得了显着成绩。畜牧业较为发达,煤、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 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平均海拔520米。东西长360公里,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这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粮油产量和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2/3,是全省的精华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陕南秦巴山地包括秦岭、巴山和汉江谷地,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秦岭在省境内东西长400~500公里,南北宽约300公里,海拔1500~2000米。秦巴山区是林特产的宝库,汉江谷地土质肥美,物产丰富。
地形面积
陕西山地总面积741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高原总面积926万公顷,总面积的45%,平原391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9%。耕地总面积48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3.3%,水田面积20.4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旱地面积369.2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7.9%,水浇地88.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3%,林地962.6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6.8%,草地317.9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5.4%,水域面积40.3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
主要山脉
太白山海拔高度3767米,化龙山2917米,首阳山2719米,终南山2604米,华山2160米,白于山1823米,巴山1500~2000米,子午岭1400~1600米。
主要河流

Ⅳ 想知道陕西的一些地理资料和问题

1 三个自然区,陕北,关中,陕南。
2 陕北在北原以北,包括榆林、延安和铜川三市区,是我省的能源化工基地,主产煤、石油、天然气和盐四大能源矿物。关中地处北原和秦岭之间,人称八百里秦川,地势平缓,物产丰富。陕南地处秦岭以南,包括汉中、安康和商州三市区,自然环境良好。
3 陕北属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黄土层厚度一般为200至400米。关中是陕西的粮食主产地,属于平原地带。陕南属于南方丘陵地势,多山。
4 陕西四季分明。陕南和关中雨水较丰富,陕北较干旱,平均气温最高接近四十摄氏度,最低可达零下五至十摄氏度。
5 基本同4.
6 陕北干旱黄土层,低矮旱生植被,退耕还林后,植被覆盖面积增大。关中北半球温湿气候,阔叶林植被。陕南山高林茂,自然环境优美。
7 陕北小麦、薯仔、玉米。关中小麦、玉米、苹果、猕猴桃等等。陕南水稻、油菜等等。
8 全省基本上都为一年两熟,夏收小麦秋收玉米。
9 陕北同2。关中主要是工业企业。陕南主要是稀有金属。
10 每个市均有工业局,领导全市的工矿企业。
11 陕西的高速公路发展很快,西宝、西榆、西汉等等,南北纵横,铁路有宝成、陇海、西榆等,公路四通八达。其中关中由于地势平缓交通最发达。陕北和陕南相对较差。
12 没有明显制约,陕南和陕北主要考虑地势影响。
13 陕北主要由于能源开采对环境污染较大。关中由于工厂企业和人口众多,工业污染和生活垃圾较大。陕南自然环境最好,污染较少。

建议在网络上直接输入陕西,介绍很详细,我说的太简略。还有每一个城市的详细介绍,包括你想知道的一切。

我积累的陕西知识快被你掏空了!

Ⅳ 陕西有石油吗

陕西石油蕴藏量在全国排第三名的,陕北有中石油长庆油田、延长石油。陕南镇巴还有中石化的勘探

Ⅵ 陕西的矿产等自然资源是怎样的

陕西省已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92种,其中能源矿产5种,金属矿产27种,非金属矿产57种,水气矿产3种。该省矿产资源的主要特点是:资源分布广泛,金属、非金属矿产特大型、大型矿少,中小型矿多,富矿少,中低品位矿多,单一矿少,共伴生矿多。

截至2007年,陕西山地总面积741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高原总面积926万公顷,总面积的45%,平原391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9%。耕地总面积48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3.3%,水田面积20.4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旱地面积369.2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7.9%,水浇地88.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3%,林地962.6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6.8%,草地317.9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5.4%,水域面积40.3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

陕西,省会古都西安。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之间,自然区划上因秦岭-淮河一线而横跨北方与南方。位于西北内陆腹地,横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中部,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枢纽。

陕西是中国经纬度基准点大地原点和北京时间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所在地。全省总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截止2016年底,全省常住人口3812.62万,下辖1个副省级城市、9个地级市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其中西安、宝鸡两市城市人口过百万。

陕西是中国重要科教高地,拥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8所双一流建设高校。陕西有三项九处世界遗产,分别是:长城、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大明宫、未央宫、彬县大佛寺石窟、张骞墓。

Ⅶ 石油从哪里来

石油又称原油,是从地下深处开采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体。主要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与煤一样属于化石燃料。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组成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液、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

石油生成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在现今已发现的油藏中,时间最老的可达到5亿年之久。在地球不断演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有一些“特殊”时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动物死亡后,构成其身体的有机物质不断分解,与泥沙或碳酸质
石油
沉淀物等物质混合组成沉积层。由于沉积物不断地堆积加厚,导致温度和压力上升,随着这种过程的不断进行,沉积层变为沉积岩,进而形成沉积盆地,这就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质环境。
生物成油理论
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石油像煤和天然气一样,是古代有机物通过漫长的压缩和加热后逐渐形成的。按照这个理论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变化形成的。(陆上的植物则一般形成煤。)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有机物与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在地下的高温和高压下它们逐渐转化,首先形成腊状的油页岩,后来退化成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由于这些碳氢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轻,它们向上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直到渗透到上面紧密无法渗透的、本身则多空的岩层中。这样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过钻井和泵取人们可以从油田中获得石油。地质学家将石油形成的温度范围称为“油窗”。温度太低石油无法形成,温度太高则会形成天然气。虽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为四至六千米。由于石油形成后还会渗透到其它岩层中去,因此实际的油田可能要浅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个条件:丰富的源岩,渗透通道和一个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层构造。

Ⅷ 中国人创立并发展的“陆相生油理论”具体包含哪些内容

人类发现并利用石油和天然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但是应用近代科学技术手段开采石油、天然气只是近100多年的事情。经过不懈的理论探讨和勘探实践,人们逐步确立和完善了系统的油气生成、聚集和油气藏形成、分布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基础和结论都认为,石油的生成和油气藏的形成都是在特定大地构造单元内的海相环境中进行的。
早在1863年,加拿大着名石油地质学家T.S.亨特就阐明了石油的原始物质是低等海洋生物;原苏联地球化学之父B.A.别纳科依在其名着《地球化学概论》中指出,石油是海洋生物生成的;1943年美国地质学家W.E.普赖特再次强调,“石油是未变质的近海成因的海相岩层的组成部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及天然气的国家之一。但自1878年近代石油勘探技术在中国出现以来,近半个多世纪,中国的石油工业几乎没有什么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陆相贫油”的观念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1913年,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组织了一个调查团到中国的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河北、东北和内蒙古部分地区进行石油勘探调查,打了几口百十来米深的探井,没有什么收获。据此,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埃蒙斯教授于1921年撰文认为:“所有的产油层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海相地层或与海相地层密切相关的淡水地层。”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地质学教授勃拉克韦尔德在一篇题为《中国和西伯利亚的石油资源》的论文中再次强调,中国没有新生代海相沉积,似乎为“中国陆相贫油”又增加了论据。
在此背景下,中国老一辈地质学家以扎实的地质理论基础结合多年石油勘探经验,建立了适合中国的“陆相找油”理论。着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在1928年撰文指出:“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石油可办。”从20世纪20—30年代开始,以谢家荣、潘钟祥、黄汲清、孙健初等为代表的地质学家先后到陕北高原、河西走廊、四川盆地及天山南北进行油气地质调查,分别于1937年和1939年在陆相盆地中找到了新疆独山子油田和甘肃玉门老君庙油田。1936年,孙健初三出嘉峪关,对玉门老君庙和石油沟进行了地质和石油资源的详细勘察。1938年冬,他与严爽、靳锡庚等一行9人骑着骆驼,顶风冒雪到达玉门老君庙,次年陆续钻浅井6口,发现了老君庙油田。老一辈石油地质学家坚持实践第一的工作作风以及对大自然奥秘不断求索的精神,拉开了中国陆相找油的序幕。
1941年,《中国陕北和四川白垩系陆相生油》这篇放射光芒的划时代论文首次在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会议上宣读。“中国陆相生油”这一崭新的命题出自当时正在美国堪萨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一位中国青年—潘钟祥。1931年,潘钟祥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4次到陕北进行石油地质调查,并在四川等地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他指出“陕北的石油产自陆相三叠系及侏罗系,四川产天然气的自流井无疑也是陆相地层”。赴美求学后,他在浩瀚的文献中也发现了诸如美国科罗拉多州西北部泡德瓦斯油田的原油产于陆相第三系的例证,终于提出了“陆相地层生油”的论点。
至20世纪50年代末,国际地质学界还在分析世界各地发现的陆相地层产出的原油,尽管存在不同的来源与成因解释,但已孕育着陆相生油理论,它将作为石油地质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冲击着惟海相成油理论的主导地位。应当说明的是,这一时期,一些中外学者虽承认陆相石油生成和聚集的事实,却还不能证明具有较大规模的有机质堆集、转化、运移,并能够形成较大型油气田。
“陆相生油”理论的提出为在中国陆相盆地中找到大量石油提供了依据。20世纪40年代中期,中国地质工作者在玉门油田所开展的古生物研究工作又为证实“陆相地层”生油提供了新的佐证。从1955年开始,人们在新疆准噶尔盆地找到了克拉玛依油田,并陆续在酒泉、柴达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等盆地找到了油气田,这一切充分展示了陆相地层的含油气远景。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石油勘探重点战略东移,松辽盆地发现了特大型油田—大庆油田,其原油产自白垩系陆相储层,油源岩也由陆相湖泊沉积物形成,厚度达1000米以上,油田面积约1000平方千米,年产量达5000万吨。这一重大突破不仅是勘探实践上的重大进展,更重要的是对石油地质学的极大丰富和完善。大庆油田的发现雄辩地证明了陆相油气藏的形成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可以形成大中型乃至特大型油气田。大庆油田的发现不仅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而且表明了依靠对陆相地层的研究可以发展中国的石油工业。从60年代以后,中国相继开发了渤海湾(包括大港油田与辽河油田)、江汉、南阳、苏北、北部湾、二连等油气盆地和地区,它们都是在陆相含油气盆地中形成的油气藏。尽管陆相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相对海相盆地要复杂得多,但油气储量是丰富的。例如,在渤海湾盆地发现的一系列陆相油田具有大中型规模,有的单井日产量可达千吨以上。陆相石油地质研究在短时期内从勘探实践到确立理论取得如此明显而巨大的进展,的确使世界石油地质界的一部分科学家难以理解和接受。直到1966年,仍有一些国外着名地质学家发表文章认为,中国人在渤海湾地区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陆相生油论”是“不可能的,是耸人听闻的说法”。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世界陆相盆地中又有一重大发现,人们在澳大利亚的吉普斯兰盆地和库珀盆地找到了一系列由陆相沉积所形成的大中型油气田。
中国在进入70年代以后,先后在湖北江汉盆地、陕甘宁地区以及苏北和豫西南等地区发现了一批油气田。1975年末,河北任丘的古潜山油田的发现开拓了石油勘探的新领域。陆相石油地质理论也经历了从背斜油田、断块油田到复式油气聚集带等不同的认识论发展阶段。
随着中国、澳大利亚等国石油地质专家对一些陆相盆地的深入了解和研究,陆相成油理论已被越来越多的石油地质学家、地球化学家所接受。美国、澳大利亚和德国的一些着名学者也发表了不少关于陆相生油的论述。当然,不容置疑的是中国石油地质学家、地球化学家对陆相生油及油气藏形成理论做出了极其卓越的贡献。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质系主任A.D.马洛尔教授在了解了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的情况后着文说“中国油气藏普遍形成于陆相沉积。作为陆相沉积盆地专家,我从那里(中国)学到了许多有关盆地的知识”。

中国陆相烃源岩有机质成烃演化模式图(据黄第藩,1985)
陆相石油地质理论是石油地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提高了石油地质学的整体水平。陆相石油地质理论将不断吸收海相石油地质的理论,以促进世界石油与天然气勘探的发展。

Ⅸ 最早“投身革命”的陕北石油资源是什么

1935年4月28日,陕北红军解放延长,继而解放永坪,接管了陕北油矿探勘处本部及延长区、延长石油官厂。同年10月,中央红军北上先遣支队到达陕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国民经济部部长毛泽民,决定恢复延长石油厂的生产,以供应党中央机关和红军的需要,任命严爽为延长石油厂厂长,高登榜为特派员(党代表),迅速组织恢复延长、永坪两地的生产,将永坪采出的原油用毛驴驮运到延长炼制,炼出了煤油、擦枪油、蜡烛、石墨等产品,供应党中央机关和红军各部队。
在艰苦的抗日战争年代里,延长石油厂共生产原油3155吨,经加工生产汽油163.94吨,煤油1512.33吨,蜡烛5760箱,蜡片3.98吨,以及擦枪油、凡士林、油墨、黄油等产品,满足了陕甘宁边区的运输、照明、印刷等需要。还以部分产品换取大量布匹和其他物资,实现了毛泽东关于“增加煤油生产,保障煤油自给,并争取部分出口”的指示,直接支援了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胜利不久,内战爆发。延长石油厂职工在厂长张俊、政委万品山组织下,在最短时间内把机器、油井坚壁封存。在国民党军胡宗南部进犯陕北时,石油厂一部分职工撤退,一部分职工组成工人支队打游击。1948年4月,延长再次解放,石油厂职工立即恢复生产,不久采油、炼油全面开工,加紧生产,支援前线。当年生产原油158吨,汽油40吨。1949年,钻井工作恢复,打了一批新井投产,全国原油产量达到820吨,炼制汽油176吨,直接支援了前线,为解放大西北作出了贡献。

Ⅹ 黄土高原的矿产资源及其分布

陕西黄土高原区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有煤、石油和天然气、水泥灰岩、陶瓷粘土等,尤其是煤,分布广,储量大,在我国煤炭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煤
陕西黄土高原区是我国主要的煤炭工业基地之一。该区含煤地层众多,石炭二叠纪和侏罗纪为主要成煤时代。成煤环境以滨海平原型及大型内陆盆地型为主,因而煤系地层分布广,岩性、岩相较为稳定,分带明显,含煤性好,煤层一般层数多、厚度大、产状平缓,煤种多,煤质好。区内有五大煤田:神府煤田、黄陵煤田、彬长煤田、焦坪煤田和渭北煤田的一部分。
1.神府煤田
神府煤田即榆(林)神(木)、府(谷)煤田。总储量1233亿吨,探明储量1021.1亿吨,榆神府、榆林、横山三个勘探区的保有储量达796亿吨。分布在南北130公里,东西55公里的7890平方公里范围内。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分三个成煤期: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府谷、吴堡南北一带,总储量699.8亿吨,地层平缓,厚度70米,可采煤层4~6层,可采厚度7.2~17.9米,以气煤为主,预测吴堡有焦煤和瘦煤;三叠纪含煤地层厚290米,含煤7~15层,5号煤为主要可采煤层,厚0.8~2.9米;侏罗纪含煤地层,分布在神木、府谷、榆林、横山、靖边、定边一带,含煤地层部厚250米,可采煤层3~7层,总厚8.4~21米,为长焰煤、不粘结煤、弱粘煤。神府煤的主要煤种,煤质优良,发热量高达6437~7579大卡/千克,特低硫0.23~0.57%,特低灰6~8%,不需洗选,是世界少有的高级动力煤,可与我国大同煤质媲美;煤层稳定,结构简单,基本上无夹矸,地层平缓,仅1~3度,地质构造简单,埋藏浅,有的覆盖仅20~30米,适于大规模露天开采。
2.黄陵煤田
分布于黄陵的店头等地,总储量33.1亿吨,探明储量27.6亿吨,为侏罗纪煤田。地质构造简单,煤层赋存浅而稳定,含煤地层厚10~150米,有三层可采煤层,总厚1~7米。店头一带,钻孔原煤灰分15%左右,硫低于1%。煤种为弱粘结煤、长焰煤和气煤。
3.彬长煤田
彬长煤田仅次于神府煤田。是陕西黄土高原第二大煤田。煤田总面积913平方公里,地跨彬县、长武、旬邑三县,以彬县为中心,东西、南北走向各30公里。煤炭总储量为68亿吨。该煤田地质构造简单,含煤地层厚50~100米,可采煤4层,属侏罗纪煤田。煤层厚度大,储量多,煤质好、埋藏浅。整个煤层分布几乎呈水平状态,未发现断层,平均厚度为16.64米,最厚处达43.87米;属长焰煤、弱粘结煤和不粘结煤。煤中有害元素含量少,灰分为14.8%,含硫0.7%,含磷0.017%,平均每千克发热量为6000~7000大卡,低灰、特低硫磷、高发热量,是理想的动力用煤和气化用煤。
4.焦坪煤田
焦坪煤田北接黄陵煤田,为侏罗纪煤田。主要是焦坪矿区,总储量47亿吨,探明储量11.4亿吨,含煤地层厚50米左右,可采煤两层,总厚度5~34米。为特厚煤层,煤种为长焰煤、弱粘结煤和不粘结煤。
5.渭北煤田的西段
陕西黄土高原南部的铜川矿区建在渭北煤田的西段,渭北煤田是我国主要煤炭产地之一。铜川矿区东西长42公里,南北宽6公里,含煤面积252.6平方公里,总储量5.2亿吨,保有储量约1.5亿吨。属石炭二叠纪煤田。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的下部山西组为主要煤系地层。具有开采价值的煤层为10号煤及5号煤。10号煤厚度为0.8~5.3米,一般为1.3米,为结构复杂的薄煤层。5号煤厚度为1.4~6米,一般为2.5米,为结构复杂的中厚煤层。煤种主要为瘦煤、贫煤和焦煤。铜川矿区是陕西煤炭开采最早的地区之一,目前,铜川市仍是陕西省最大的煤炭工业基地。
除了上述五大煤田以外,子长、富县、安塞等地也有一定的煤炭资源。子长矿区的煤主要赋存在上三叠统的瓦窑堡组地层中。瓦窑堡组含煤30余层,唯单层煤层厚度较小,仅有1~2层可达1米以上,最厚的不超过3米。目前主要开采的有两个层位,其厚度在0.8~2.58米之间。煤层埋藏较浅,多在30米上下,层位稳定,倾角一般小于4度,地质构造简单,便于开采。子长矿区探明储量为28.94亿吨,保有储量为7.9亿吨,煤的质量较好,主要为气煤。煤的挥发分为44%,灰分25%,含硫0.3%,每千克热量为8000~8200大卡,属中灰分至富灰分的特低硫、特低磷的易选煤。可作为气化、炼油,配焦和动力用煤。富县、安塞等地的煤矿普查勘探,近年来都取得很大进展,陕西黄土高原区正在成为我国最大的能源重化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榆林地区是陕西省泥炭储量最大的地区,以榆林县城北40公里处的孟家湾大营盘泥炭矿最大。1979年探明该区泥炭矿储量约为10万吨,属第四纪湖泊沼泽相沉积矿床。泥炭中,有机物占41.82%,灰分占50.44%,含氮1.34%,含五氧化二磷0.212%,含氧化钾0.195%。泥炭层厚0.38~1.57米,产状水平,埋深约1米。由于地下水富集,难于开采。在其它地方,如榆林桥头村,高家伙场、吴家河叉、五道河、马合、横山赵石畔等地,也有分布,但一般矿体不大,分布零散。近一些年来,对泥炭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泥炭除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以外,研究泥炭对于研究第四纪,尤其是研究一万年以来的全新世地理环境,对于研究形成煤炭的地质环境等,均有重要的意义。
二、石油和天然气
陕西黄土高原是我国石油的故乡,着名的延长油田是我国最早发现的油田。在《汉书.地理志》中,就有。高奴县有洧水“肥可燃”的记载。高奴县跨今延安、安塞、志丹、延长、延川五县市,延长油田就在这里。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沈括曾在今富县、延安一带考察过石油,他在《梦溪笔谈》一书中首次提出“石油”这个矿物名称。延长油田是我国开发最早的油田,我国大陆上第一口油井,就是1907年在这里建成的。
陕西黄土高原是陕西省最主要的石油产地。石油主要分布在陕北斜坡带上。中生界是目前勘探开发的主要含油地层,厚度约4000米,含有三叠系上统延长组及侏罗系下统延安组两套油层。延长组油层是主力油层,岩层平缓,为典型陆相岩性油,埋藏深度多在千米之内,延安组油层属于古河道砂岩体储油,油井产量比较高,但含油面积小而分散,规律性较差。境内目前已发现12个油区,总控制探明含油面积800平方公里,含气面积26.3平方公里,石油地质储量3亿吨,其中延长油矿2亿吨,长庆油田陕西部分1亿吨,天然气储量16.6亿立方米。这12个油区是:富县直罗油气区、甘泉下寺湾油区、延长油区、延安甘谷驿油区、延安青化砭油区、安塞油区、延长永坪油区、子长油区、吴旗油区、定边油房庄油区、定边东红庄油区和定边马坊油区。除12个油区外,其它地区的石油勘探工作正在加速进行。
天然气是随着石油地层而伴生的宝贵资源。近年来,经过大面积勘探,发现陕西黄土高原北部是一个大气海。在南起甘泉王家坪、富县直罗镇,北至榆林县的广大地区内,天然气的远景储量约856亿立方米。延安地区储量约为33亿立方米,榆林地区储量约为800亿立方米。
油页岩是一种灰分高,可以燃烧的有机质岩石。陕西黄土高原区内,油页岩分布广泛。油页岩生成于内陆盆地静水还原和半流通环境,常与煤层共存和相邻,矿床类型属内陆盆地沼泽相式油页岩。赋存于延长群上部,侏罗系延安组和安定组三个层位。其中赋存于安定组中的油页岩分布不广,多在煤层中呈夹层出现。目前,已知有工业价值的油页岩有两套,一套是延安组顶部的油页岩层,主要分布在延安、子长等地;另一套是安定组油页岩层,以安塞为中心,北至横山,东达清涧,南沿杏子河流域及洛河沿岸,以及宜君、黄龙等地均有分布,仅局部地段可开采利用。另外,像彬县水北沟、旬邑张洪镇、淳化安子洼等地的油页岩,厚1~50米,含油率5~7%,目前均未开发利用。
三、石灰岩
石灰岩是生产水泥、石灰、石材等的主要原料。陕西黄土高原南部的铜川一带和东北部的府谷一带为水泥灰岩的主要产地。奥陶系海相灰岩,广泛出露于耀县东南药王山、将军山及铜川市东南部,质量较好,储量巨大。奥陶系灰岩还出露在府谷北海子庙一带,沿着黄河谷地分布。目前,在这些灰岩出露区,已建成许多石灰岩矿,较大的石灰岩矿有:府谷上天桥、府谷东山、铜川黄堡石坡、铜川崖窑沟、铜川赵家山、耀县宝鉴山等。
1.府谷上天桥石灰岩矿
该矿位于县城东北12公里的黄河边。矿石含氧化钙 52.94%,氧化镁1.18%,属1级品。探明累计储量573万吨。矿体埋深0~26米,层厚14.7~18.7米,倾角2~7度,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宜于露天开采。此矿为府谷县水泥厂备用矿源。
2.府谷东山石灰岩矿
此矿位于县城东北约8公里的黄河边。矿体分上下两层,矿石均为Ⅰ级品。上层矿矿石氧化钙含量为54.43%,氧化镁含量为1.62%;下层矿矿石氧化钙和氧化镁的含量分别为53.64%和1.09%。上层矿厚1.2~2.3米,下层矿厚7.4~11.2米。探明累计储量为33万吨。矿层倾角4~8度,埋深0~12.4米,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宜于露天开采。此矿为府谷县水泥厂提供矿源。
3.铜川黄堡石坡石灰岩矿
此矿位于铜川市黄堡附近。探明累计储量约527万吨。矿石多为Ⅰ级品,大部分矿石含氧化钙53~55%,含氧化镁<1%。矿区缺水,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宜于露天开采。此矿是铜川水泥厂的备用矿源。
4.铜川崖窑沟石灰岩矿
此矿位于铜川市南7公里。矿石为1级品,主要指标为:氧化钙53.98~55.30%;氧化镁0.32~1.23%;二氧化硅0.92~1.61%;氧化铝0.09~0.12%;氧化铁0.13~0.22%。探明累计储量达1亿多吨。矿石破碎等性能较好,埋深0.50米,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宜于露天开采。此矿已由新川水泥厂开采。
5.铜川赵家山石灰岩矿
此矿位于铜川南6公里之南硝子河西岸。为致密块状灰岩,矿石含氧化钙>53%,含氧化镁<1%,探明累计储量约1000万吨,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已被铜川市水泥厂露天开采。
6.耀县宝鉴山石灰岩矿
此矿位于耀县药王山东。为高铝水泥和普通水泥特级、Ⅰ级、Ⅱ级品。探明累计储量6723万吨,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已由耀县水泥厂露天开采。
另外,在陕北地表附近没有石灰岩的广大黄土区,人们把第三系三趾马红土层与第四系黄土层中的海绵状钙质结核作为烧制水泥的主要原料。
陕西黄土高原区黄土广布,除可烧制砖瓦外,一些地方的黄土还可以作烧制水泥的丰要配料,主要的黄土矿有铜川库当沟、耀县五岩山和药王山等。
四、陶瓷粘土
陶瓷粘土主要分布在铜川一带的煤系地层中,在广大黄土区,三叠系延长群以及第三系三趾马红土之下也有零星分布。
铜川狼沟陶瓷粘土矿矿石为半硬质粘土,二氧化硅含量为59.09%,氧化铝,含量为26.04%,探明累计储量为17.9万吨,属于早二叠世内陆湖相沉积。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曾进行过地下开采,后因矿体不大,质量不高而停采。
铜川土黄沟陶瓷粘土矿位于黄堡附近,矿石为半硬质粘土,各项指标为:二氧化硅52.45~64.66%;氧化铝21.59~33.06%;氧化铁<2%;氧化钛0.74~1.34%,矿石物理性能良好,质量较高,属云母含铝粘土类,矿石为Ⅰ、Ⅱ级品,Ⅰ级品可做电瓷工业原料。探明累计储量22万吨。仍为早二叠世内陆湖相沉积。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可进行地下开采。
子长县玉家湾镇和县城附近,在第三系三趾马红土层下,分布着陶瓷粘土,埋深0~5米,已揭露的矿体最厚可达5米,矿石颜色斑杂,以灰绿、浅紫、灰白色矿石质量较好,灰黑与黑色矿石质量较差。当地以此为原料烧制粗瓷制品。由于目前尚未进行勘探评价,其质量和储量尚不清楚。
清涧双庙一带,在三叠系延长群中,一些灰绿色粘土层呈条带状类夹在白垩层中。白垩占80~85%,粘土占15~20%。可做陶瓷业的原料和配料。
五、其他矿产
除上述矿产资源外,陕西黄土高原区还有铝土矿、池盐、铁矿、石英砂岩矿和矿泉水等。
1.铝土矿
铝土矿是提铝的矿石,另外还可以做高级磨料—人造刚玉、高铝水泥、耐火砖的原料等。陕西黄土高原区的铝土矿主要分布在府谷、铜川等地。主要有府谷天桥则和铜川上店铝土矿。
(1)府谷天桥则铝土矿
此矿是陕西省目前最大的铝土矿。矿体呈似层状,主要赋存于石炭统本溪组之灰色夹紫色铝土质页岩中,为滨海潟湖相沉积矿床。主矿体长1200米,宽1050米,平均厚4.83米。矿体最大埋深为92.9米,深采区平均埋深61米,露采区平均埋深26米。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有利于开采。矿体的东北部和南部可以露采,露采部分的储量约占矿床总储量的60%,截止1979年底,此矿累计储量为891.6万吨。矿石质量较好,属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各项指标为:氧化铝 57.64%;二氧化硅8.23%;氧化铁15.18%;氧化钛2.00%。另外,此矿还伴生分散元素矿镓等。矿层上部尚有煤层,此矿可以综合开发利用。
2.铜川上店铝土矿
此铝土矿与粘土矿共生,是生成于奥陶系灰岩古侵蚀面上的一种沉积矿产,常与山西式铁矿伴生。生成于桃曲坡群灰岩侵蚀面之上,上石炭统太原组的灰岩之下。属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呈黄、浅黄、紫红色,矿石化学组成:氧化铝50.67~70.17%;氧化铁 3.31~10.67%;二氧化硅9.26~26.50%;氧化钛1.05~2.24%。矿体层位稳定,呈透镜状、似层状产于耐火粘土矿层或粘土岩层中。一般为单层,局部地区可见4~5层,厚度0.2~3米,最厚可达10米。累计储量为66.6万吨。矿体埋藏较浅,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宜于露天开采。
3.池盐
本区西北部的定边县内,分布着许多咸水湖—盐池。盐池水中除含食盐以外,还含有氯化钾、氯化镁和芒硝等盐类。这里采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以前,汉代时,这里就有“盐池以为利”的记载。这里的盐池,目前采盐面积已达100多平方公里。生产原盐仅供食用。这里的池盐,粒大、色青、体重,味纯。产盐量占陕西省总产盐量的90%。较大的盐池有花马池、苟池、烂泥池等。对池盐综合利用大有可为。
4.铁矿
本区铁矿资源缺乏,仅有一些沉积式小型铁矿零星散布在府谷、子长、安塞、宜君等县。矿石主要为菱铁矿、褐铁矿和赤铁矿,一般品位较低,属于贫铁矿。府谷县境内,铁矿点相对较多,矿体呈鸡窝状,总储量约1.5亿吨,多由群众就地开采。
5.石英砂岩矿
石英砂是制造玻璃的主要原料,本区有神木县三塘石英砂岩矿等。三塘石英砂岩矿赋存于上三叠统地层中,是一种湖相沉积的石英砂岩。矿石为Ⅲ、Ⅳ、Ⅴ级品。各级质量如表2.12 表2.12 神木县三塘石英砂岩矿矿石质量等级表
矿石级别 二氧化硅 氧化铝 氧化铁
Ⅲ级品 99.02% 0.48% 0.22%
Ⅳ级品 98.39% 0.69% 0.38%
Ⅴ级品 97.73% 0.80% 0.79% 地表出露为透镜体状,产状近于水平,一般出露长150~300米,厚5~8米,最厚12.9米,最薄0.3米。截止1979年底,保有储量为214.4万吨。埋深不大,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已由神木县玻璃厂露天开采。
6.矿泉水
甘泉县美水泉是陕西黄土高原区出矿泉水的地方之一。美水泉位于县城南3.5公里的神林山和太皇山之间。有泉九眼,分布在约30平方米的范围内。据《甘泉县乡土志》记载,“美水自县西神林山发源,泉去地一丈,飞流激射,厥味甘美,以之作肴馔,虽盛暑不变味,烹茗亦香美”。又据《延安府志》记载,“隋炀帝北巡游于此,偶饮此水,顿觉心旷神怡,遂赐‘美水泉’,后取水于禁内,为隋唐两代皇宫专用”。据分析,美水泉水,味道甘美清凉,内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是一种优质矿泉水,目前,该县美水厂以此泉水为原料生产的“甘泉矿泉水”已进入国内外市场。
淳化县境内的御泉和皇城泉是陕西黄土高原区另两处出矿泉水的地方。御泉日涌水量为150立方米,皇城泉日涌水量为600立方米,都是黄土高原区的名泉。相传汉高祖刘邦吃用过御泉之水,官庄乡的皇城曾是皇家避暑胜地。御泉和皇城泉的泉水为弱碱性、微硬、低矿化重碳酸盐—钠、钙、镁型水,无色透明,清凉可口,作为饮料水可与甘泉水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