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石油会战有什么好处
扩展阅读
超导人流多少费用 2025-05-14 20:07:37
石油和黄金有什么区别 2025-05-14 19:48:31

石油会战有什么好处

发布时间: 2022-07-31 23:05:27

‘壹’ 石油能给人类带来什么石油有多大的重要作用

石油能够给人类带来什么?石油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现在我们学过历史的都知道我们人类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从而进入到了现代社会,因为工业革命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在第二次的工业革命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石油,可以说是石油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那么石油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石油在当今社会当中具有什么重要作用?

其实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多多的关照一下环境问题,因为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所以如果我们不对他们进行保护那么我们的生存根本就会遭到破坏,所以我们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关注环境问题,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做到真正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才是科学健康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学会绿色的发展,地球这个大环境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去维护他们的原有的面貌,让我们的环境变得更好。

‘贰’ 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历史

1.恢复与发展

玉门油矿解放后,军代表康世恩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刚刚获得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态,迅速投入战斗。在生产建设中,被称为“冬青树”的钻井队长郭孟和,屡建功勋,是老一辈石油工人的优秀代表。为创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1952年8月,中共中央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转业为石油工程第一师。以师长张复振,政委张文彬为首的全体指战员从此成为石油产业的一支生力军,为建设一支具有严格组织纪律,高度献身精神的石油产业大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东北地区的几个人造油厂在设备,材料,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依靠技术人员和老工人,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恢复了抚顺,桦甸,锦州等几个主要人造油厂的生产。

经过三年恢复,到1952年底,全国原油产量达到43.5万吨,为1949年的3.6倍,为旧中国最高年产量的1.3倍。其中天然油19.54万吨,占原油总产量的45%,人造油24万吨,占55%。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5.9万吨,比1949年提高6倍多。玉门油矿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石油工业建设的重点。为了加强勘探,广泛采用“五一”型地震仪和“重钻压,大排量”钻井等新技术,先后发现了石油沟,白杨河,鸭儿峡油田。老君庙油田也开始扩大了含油面积,并开始按科学程序进行全面开发,采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业等措施。到1959年玉门油矿已建成一个包括地质,钻井,开发,炼油,机械,科研,教育等在内的初具规模的天然气石油工业基地。当年生产原油140.5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50.9%。玉门油田在开发建设中取得的丰富经验,为当时和以后全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他们立足发展自己,放眼全国,哪里有石油就到哪里去战斗,形成了着名的"玉门风格",为发展石油工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正象着名诗人立季赞诵的那样:“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

按照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部署,石油勘探首先在我国西北地区展开。1955年10月,克拉玛依第一口井--克1井喷油。当时一些苏联地质专家对能否找到有开采价值的油田,曾有不同的看法。石油工业部在总结这一地区前段勘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1956年开始,调整勘探部署,集中力量在大盆地和地台上进行区域勘探,在康世恩同志主持下,把重点从准葛尔盆地南缘的山前蚴陷转向西北缘,当年就拿下了一定面积,很快就探明了克拉玛依油田,实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勘探上的第一个突破。

克拉玛依油田的开发建设,有力地支援了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1958年,青海石油勘探局在地质部发现冷湖构造带的基础上,在冷湖5号构造上打出了日产800吨的高产油井,并相继探明了冷湖5号,4号,3号油田。在四川,发现了东起重庆,西至自贡,南达叙水的天然气区。1958年石油部组织川中会战,发现南充,桂花等7个油田,结束了西南地区不产石油的历史。

到50年代末,全国已初步形成玉门,新疆,青海,四川4个石油天然气基地。1959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373.3万吨。其中4个基地共产原油276.3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73.9%,四川天然气产量从1957年的6000多万立方米提高到2.5亿立方米。

在人造油方面,经过扩建和改造,东北各人造油厂的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同时,还在广东茂名兴建了一座大型页岩油厂。1959年人造油产量达到97万吨,当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炼油工业在十分薄弱的基础上,先后扩建,新建了上海,克拉玛依,冷湖,兰州,大连等8个年加工能力为10-100万吨的炼油厂。1959年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34.9万吨,主要石油产品自给率达到40.6%.

2.历史性转变

从1955年起,地质部和石油部分工配合,先后在华北平原与松辽盆地展开了全面综合地质调查。

根据中央批示,1960年3月,一场关系石油工业命运的大规模的石油会战,在大庆揭开了序幕。国务院有关部,委和省,市给予大力支持。中央军委抽调3万多名复转官兵参加会战。全国有5000多家工厂企业为大庆生产机电产品和设备,200个科研设计单位在技术上支援会战,石油系统37个厂矿院校的精兵强将和大批物资陆续集中大庆,石油部部长余秋里,副部长李人俊,周文龙,孙敬文,康世恩也亲临现场指挥会战。

大庆石油会战是在困难的时候,困难的地区,困难的条件下展开的。当时,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错误造成的危害,加上自然灾害和外援的中断,国家能拿出的投资很少。4万多人,几十万吨设备,一下子拥到大草原上,生产,生活都出现了问题。特别是开发建设这样的大油田,我们没有经验,国外的经验又不能照搬。面对这种情况,会战党组织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号召从领导干部到全体职工,认真学习《实践论》和《矛盾论》。以"两论"为指针,开发建设好大油田。

职工们运用《矛盾论》关于抓主要矛盾的论述,一致认识到,这困难,那困难,都是暂时的,局部的困难,而国家缺油才是最大的困难。上有困难,退下来国家和人民的困难就更大。石油职工一定要为国争光,为民争气,为了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只能迎着困难上。“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成为当时会战职工的豪迈誓言。1205钻井队队长王进喜,就是当时这种精神和品格的代表人物。

会战领导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指出石油工作者的岗位在地下,对象是油层。必须以“两论”为指针,在各项工作中,坚持高度的革命精神同严格的科学态度相结合,把人们的革命干劲引导到掌握油田第一性资料,探索油田地下客观规律上去,反对浮夸,脱离实际,瞎指挥。为此,一是要求在勘探,开发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取全取准20项资料,72项数据;二是很抓科学实验,开辟开发实验区,进行10种开发方法的试验;三是抓综合研究和技术攻关,解决了一系列重大技术课题。从而编制了科学的油田开发方案,独创了符合大庆特点的原油集输工艺流程。

1963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648万吨,同年12月,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第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庄严宣布,中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大庆油田的开发,原油产量的急剧增长,需要炼油工业同步发展。在此期间,扩建了上海炼油厂,石油七厂,将石油一,二,五厂和茂名石油公司由生产人造油改为主要加工天然原油,并大力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1963年至1965年,先后攻下了被喻为“五朵金化”的硫化催化,铂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腊以及配套所需的催化剂,添加剂等5个攻关项目。此外,还研究,设计,建设了加氢裂化等装置。到1965年止,共新建以上装置13套,全部实现了工程质量,试车,投产,出合格产品四个一次成功,大大缩小了同当时国外炼油技术水平的差距。1965年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617万吨,石油产品品种达494种,自给率达97.6%,提前实现了我国油品自给。

3.新的崛起

在大庆石油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后,为继续加强我国东部地区的勘探,石油勘探队伍开始进入渤海湾地区。1964年,经中央批准在天津以南,山东东营以北的沿海地带,开展了华北石油会战。到1965年,在山东探明了胜利油田,拿下了83.8万吨的原油年产量。在天津拿下了大港油田。随后,人们顶这各种干扰,战胜动乱带来的重重困难,不断探索,开发建设了这两个新的石油基地。到1978年,大港油田原油年产量达到315万吨。昔日芦苇丛生,人烟稀少的盐碱海滩,已变成绵延百里的油区。胜利油田到70年代达到原油产量增长最快的高峰期,年产量从1966年的130多万吨,提高到1978年的近2000万吨,成为我国仅次于大庆的第二大油田。在渤海湾北缘的盘锦沼泽地区,石油队伍三上辽河油田。70年代以来,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勘探开发了兴窿台油田,曙光油田,欢喜岭油田,探索出一套勘探开发复杂油气藏的工艺技术和方法,1978年原油产量达到355万吨。 1970年4月,大庆开始了油田开发调整工作。到1973年,底下形势恶化的情况得到扭转,全油田原油产量比1970年增长了50%以上。1976年,大庆油田年产量突破5000万吨,为全国原油年产上1亿吨打下了基础。石油三厂,六厂经过扩建,改造成为加工天然原油的炼油厂。为发挥中央和两个积极性,以石油部为主,陆续兴建了茂名,大庆,南京,胜利,东方红,荆门,长岭等7个大型炼油厂。以地方为主先后建设了天津,武汉,安庆,浙江,广州,九江,乌鲁木齐,吉林,鞍山,石家庄,洛阳等11个大中型炼油厂。到1978年,全国原油年加工能力已达9291万吨,基本上与我国原油生产规模相适应,当年实际加工原油7069万吨,生产四大类油品3352万吨,品种达656种。从1966年到1978年的13年中,原油产量以每年递增18.6%的速度增长,年产量突破了1亿吨,原油加工能力增长5倍多,保证了国家的需要,缓和了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从1973年起,我国还开始对日本等国出口原油,为国家换取了大量外汇。

4.石油工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79年开始)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条条战线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石油战线的广大职工经过艰苦努力,战胜了十年动乱带来的严重困难,石油工业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石油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到1978年突破了1亿吨。此后,原由产量一度下滑。针对这种情况,为了解决石油勘探,开发资金不足的困难,中央决定首先在石油全行业实行1亿吨原由产量包干的重大决策,以及开放搞活的措施。这一决策迅速受到效果,全国原油产量从1982年起,逐年增长,到1985年达到1.25亿吨,为世界第六位。

为了多元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我国于1982年成立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1983年7月,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成立。中国第三家国有石油公司---中国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也于1997年1月成立。至此,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形成了四家公司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八五”期间,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家决定,石油工业实施“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发展战略。西部油气田的探明与开发,必将对我国石油工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5.中国石油工业现状1998年7月1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重组,成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叁’ 石油大会战是什么意思

石油大会战是开发石油的过程。

‘肆’ 大庆石油会战简要复述

大庆石油会战阶段:1959年9月26日,以松基3井喜喷工业油流为标志,勘探发现了大庆油田。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老一辈石油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仅用三年时间就拿下大油田,一举甩掉了我国贫油落后的帽子。——常识科技篇。

‘伍’ 大庆石油会战是什么时期

20世纪50年代末,在东北松辽平原发现了石油,面积多大,储量多少,都还是个未知数。国家组织了石油大会战,集中兵力打歼灭战,采取了边勘探、边开发、边建设的“三边”方针,在这片古老的黑土地上吹响了石油会战的号角。

大庆石油会战是在比较困难的时期、比较困难的地区、比较困难的条件下开始的,并在战胜各种困难中取得了胜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苏联撤走专家、撕毁合同。很明显,依靠外援这条路走不通。当时国家由于实行“大跃进”经济政策造成的失误,以及连续三年自然灾害,使国民经济陷入困境,拿不出足够的资金开发大庆油田。而且大庆油田地处东北,冬季严寒,夏季沼泽,吃住都成问题,自然环境恶劣。为此,石油工业部决定集中优势兵力,以打“歼灭战”的形式,组织石油会战。这一重大举措,立即得到党中央的批准和支持。1960年2月20日,中共中央批准了石油工业部《关于东北松辽地区石油勘探情况和今后工作部署问题的报告》。2月22日,中共中央作出了“从当年退伍兵中动员3万人交给石油工业部参加开发大庆地区新油田工作”的决定。不久,中央军委又决定给大庆分配3000名转业军官。1960年3月,1万多名由新疆、玉门、四川、青海等老油田来的石油职工和3万多名解放军转业官兵及大专院校学生,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云集大庆。国务院各部门和黑龙江省支援石油会战的干部工人,也陆续到达大庆地区,揭开了气壮山河的大庆石油会战的篇章。

会战伊始,来自全国各地的参战队伍,陆续到达指定的区域,自己动手搭起了帐篷,有一字形的,有院落式的,还有重叠式的,在这个大草原上安营扎寨,投入到了会战的洪流之中。路在何方?茫茫大草原一望无际,人烟稀少,几乎没有现成的路可走。由于会战人员、车辆的来来往往,逐渐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小道和大路,给草原勾画出了新的交通线。

大庆石油会战初期,遇到了生产不配套、生活条件差的矛盾和困难。面对这些矛盾和困难,是迎着困难前进,还是畏难不前?4月29日,大庆石油会战万人誓师大会在萨尔图草原上召开(图2.6)。“铁人”王进喜代表5万多名石油会战职工吼出了“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钢铁誓言。一场千军万马战大庆的艰苦创业历史,从这一天开始谱写。石油会战职工夏季站在没膝深的雨水中施工,冬季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野外坚持生产。水,在会战中是多么重要。没有现成的水井,多是就地挖井,或是在附近的水泡内取水。虽然水质不好,但还是解决了燃眉之急。开钻打井要用水就从临近的水泡内取水,有时候是由人排成长蛇队形,用脸盆、水桶从水源向井场传递,以保证钻井用水。

图2.61960年4月召开大庆石油会战万人誓师大会

从全国各地调运来的设备、物资器材,都要在萨尔图车站集散,使这个区区弹丸之地,只有三股道岔的末等车站,不堪重负。站内站外,凡是能卸货的地方几乎都堆满了物资器材。为了减轻车站的压力,昼夜有人员值班,货车随到随卸,并把卸货地点从萨尔图车站向东西延伸到让胡路、龙凤、安达等车站。同时还组织人员采取了蚂蚁搬家式的战术,凡是人能扛得起、搬得动的货物,都由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靠人力去完成。那些笨重的机械设备则由少数的吊车、卡车吊装外运,尽量减少在车站积压的时间。在会战中已经没有休息日和工作日的区分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还有近2小时的班务会,总结当日工作布置次日工作。在那会战的日日夜夜,严寒酷暑,都不曾阻止会战的脚步。为石油拼搏,为国家作贡献,虽苦犹荣,累而无怨,这是会战队伍的心声。

“干打垒万岁!”在一次万人大会上,是石油工业部康世恩副部长喊出的铿锵有力而又充满激情的一个口号。也正是那数以万计的干打垒房屋,使会战职工家属在这茫茫大草原度过了第一个严冬,没有冻坏一个人、一台设备。干打垒施工进入高潮之时,也是雨季来临之际。一批房打起来了,一场大雨使它们顷刻间化为一摊泥土。大雨过后,清理了现场又继续打。就是这样打打塌塌,塌塌打打,经过几个月的拼搏,一幢幢干打垒房屋在战区拔地而起,为草原增色不少,为石油会战解决了后顾之忧。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天当房屋地当床,棉衣当被草当墙,五两三餐保会战,为国夺油心欢畅”。通过大规模的油田勘探,迅速探明了一个面积达860多平方千米、储量达22.6亿吨的特大油田,打破了陆相沉积贫油的观点。与国外同类油田相比,美国拿下东得克萨斯油田用了9年,苏联拿下罗马什金油田用了3年,而大庆油田从第一口井喷油到1960年底探明大庆长垣储油面积,只用了1年零3个月,“高速度、高水平”拿下了大庆油田。

按照“边勘探、边开发、边建设”的方针,在全面勘探的同时,又开展了油田开发试验工作。油田规模不断扩大,原油产量不断上升。1960年6月1日,大庆油田首车原油外运。1960年底,生产原油97万吨,缓解了国家缺油的局面,解决了会战资金不足的困难。到1963年底,原油年生产能力达到500万吨,生产原油439.3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67.8%,为中国石油自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63年12月3日,周恩来总理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由于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建成,中国需要的石油已经基本自给,中国人民依靠“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大庆油田的发现,打破了中国是“贫油国”的论调。大庆石油会战为改变中国石油工业面貌,做出了重大贡献。

气壮山河的大庆石油会战,在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谱写了光辉夺目的篇章,至今仍在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它的历史功绩怎么评价也不为过,人们将它概括为三大历史性贡献。

第一,大庆会战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有力地支持了我国国民经济度过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严重经济困难。当时国家被迫中断“二五”计划,实行经济调整,大批工厂和项目“下马”,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过紧日子。就在这个时候,苏联当局又撕毁合同、撤走专家,从苏联进口石油产品锐减,全国成品油供应紧张,城市公共汽车背上煤气包,军队执勤、训练受到严重影响,国家安全遭遇空前威胁。也就在这个时候,大庆石油会战只用一年零三个月时间探明22.6亿吨石油地质储量,并在三年半时间里建成600万吨/年原油生产能力和100万吨/年炼油加工能力,生产原油1166.2万吨,上缴利润和折旧10.7亿元,实现了国内石油产品基本自给。从而有力地支持了国家度过严重困难,顶住反华势力的压力,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坚定了全国人民独立自主建设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第二,大庆石油会战创造的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会战模式,是在当时经济体制下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大庆石油会战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促进了中国石油工业的高速发展。

第三,大庆石油会战中形成的“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优良作风,激励和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石油人,成为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铁人”王进喜成为一代石油人的楷模,大庆精神成为一代石油人的共同价值观。石油职工发扬“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攻坚克难,越战越强,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陆’ 大庆油田建成后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①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主要开发萨尔图、杏树岗、喇嘛甸、朝阳沟等52个油气田,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截至2009年03月22日8时,累计为国家生产原油20亿吨,占全国同期陆上原油总产量的40%以上,共为国家上缴各种资金1万多亿元,2000年以来连年位居中国纳税百强企业榜首;主力油田采收率已突破50%,比国内外同类油田高出10—15个百分点,从1976年开始,实现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持续27年高产稳产,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先后形成了勘探开发、钻井、基建、科研设计、精细化工、机械制造以及水电信服务保障等业务。

②形成了一套自主研发、系统配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领先的勘探开发配套技术。上世纪六十年代,打破了海相生油理论的认识局限,在大庆长垣地区探明石油储量40多亿吨,开创了第一次储量增长高峰;九十年代,通过深入研究非构造油藏的成藏模式,发展完善了向斜区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连续5年探明储量超过8000万吨,形成了第二次储量增长高峰。进入新世纪,向低、深、难领域进军,在长垣外围、海拉尔盆地、松北深层天然气勘探等都获得了大突破、大发现,累计提交三级石油储量13.5亿吨,2002年,利用“火山岩储层预测技术研究及应用”技术发现了中国东部第一大气田庆深气田,迎来了储量增长的第三次高峰。

③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实现了快速发展,已有300多支队伍进入28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29个省、市、自治区,其中钻探业务进入了美国、印尼、委内瑞拉、埃及、苏丹等国际市场;先后承揽和参与了国家西气东输工程、沪宁高速公路、大连石油战略储备基地等20多项国家级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石油装备制造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形成了以抽油机、潜油电泵、螺杆泵、射孔弹为主的20个系列150种产品,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印尼等10多个国家;油田化工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拥有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20万吨/年醋酸装置、国内最大的20万吨/年轻烃分馏装置及亚洲最大的5万吨/年戊烷精细分离装置,重烷基苯磺酸盐生产成为集团公司的生产基地,主导产品为甲醇、甲醛、液氨、液化石油气、工业混合烷、重烷基苯磺酸盐,以及荧光增白剂和中间体等精细化工产品。

④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每年给社会提供的市场容量都在300亿元以上,年均上缴税费约占大庆市税收的85%以上,年均GDP占大庆市的76%左右,不仅带动了地方GDP及税收的增长,带动了地方劳动力资源的开发,而且带动了城乡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周边市县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油田还大力实施安全生产、清洁生产、文明生产,加强隐患治理,加大环保投入,努力打造绿色油田,“十五”期间,油田累计投入资金8亿多元,完成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噪声等污染控制环保工程260余项。工业废物无害化处理达到100%,建成了国内最大的工业污水处理系统和世界最大的污水处理示范区。积极支持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帮建工作,油田与地方政府合资合作开发了21个外围小油田,注册成立了9个属地纳税的分公司,累计向地方上缴税金127.83亿元,极大地推动了周边市县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为肇东、双城、安达、肇源、肇州、杜蒙等成为“财政强县”提供了强力支撑,为维护地区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局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⑤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在大庆石油会战和油田不断发展建设中逐步形成了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实践中逐步摸索和积累了一套建设社会主义企业的成功经验,成为我国工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多次受到党中央的肯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锤炼队伍,培育了一支“铁人式”干部员工队伍,共涌现出国家先进集体12个,省部级先进集体76个,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先进集体56个。国家级先进个人45人,省部级先进个人322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先进个人104人,杰出青年集体202个,先进个人306人。(来源:大庆油田)

‘柒’ 大庆石油会战的事件经过

1959年松基三井出油,随后位于大庆长垣上的另一个高点处的葡7井出油,表明这是一个含油面积很大的油田。于是1960年2月石油工业部党组扩大会议决定、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大庆开展石油大会战。“全国石油系统37个局、厂、院、校,由主要领导带队,组织精兵强将,自带设备、工资,参加大会战”,参加会战者5万多人。到1960年4月底,大庆长垣从南到北七个构造部位均获工业油流,而且长垣北部是高产地区。于是大庆会战领导小组决定挥师北上,1960年4月29日,在萨尔图草原上举行万人誓师大会,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大军云集萨尔图油田,石油大会战全面展开。到1960年底基本探明了一个世界级的大油田。大庆油田的发现是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历史性突破,中国石油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松基3井喷油后,经过扩大勘探,在其南部基本探明了葡萄花油田的含油面积,为开展大庆石油会战准备了有利条件。
1960年元月,石油工业部党组召开扩大会议,经反复研究和讨论,准备用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方法,组织石油会战,进一步加快大庆油田的勘探和开发。并于同年二月十三日,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关于东北松辽地区石油勘探情况和今后工作部署问题的报告》。报告中说:
“最近,我们对东北松辽地区的石油勘探情况和今后工作部署问题,作了反复的研究和讨论。从现在已经掌握的资料来看,可以说形势很好,来头很大。目前,已经在黑龙江省肇州县大庆(原名大同镇)地区,探明了一块二百平方公里储油面积的大油田。初步估算,可采储量在一亿吨以上,大体上相当于新疆克拉玛依油田。产油情况很好,现在已经打出来的探井,经过一个多月的采油试验,平均每口井日产量在十二吨左右。”“油层产油性良好,出油稳定。油层埋藏不算很深,第一、二两组油层深度在一千米左右,而且地层松软,打井容易。总起来看,开发和建设这里的油田,有很多便利条件。整个大庆地区,从地质资料上看,是一个很大的适于储油的构造带,面积达两千余平方公里。现在拿到手的这块油田,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边界尚未摸到。看来,储油面积还会有大的扩展,远景非常乐观。”“根据这个地区的情况,我们认为应该下一个狠心,用最大的干劲,用最高的速度,迅速探明更大的油田面积和更多的新油田。为此,我们的部署是:
第一、甩开钻探,在现已探明的二百多平方公里储油面积的四周,向外扩展。在两千平方公里的构造范围内部署钻探,以求迅速探明油田的面积和储量究竟有多大。
第二、在已经探明的储量面积内,选择一两块地区,打出一批生产试验井,进行油田开采试验。
第三、在大庆构造带以外的附近地区,还发现有许多好的构造,储油的可能性很大。准备用一部分勘探力量,有选择地进行钻探,以期找出新的油田。”
“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我们打算集中石油系统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用打歼灭战的办法,来一个声势浩大的大会战。”
中共中央于1960年2月20批准了石油工业部党组的这个报告,大庆石油会战开始了。 1960年2月21日,石油工业部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了大庆石油会战第一次筹备会议。会上确定全国石油系统37个厂矿、院校,由其主要领导干部带队,组织人员,并自带设备到大庆参加石油会战;石油会战期间的组织领导工作,由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到第一线主持,并组成大庆石油会战领导小组,由康世恩、唐克、吴星峰等13人组成,康世恩任组长。
筹备会后,参加石油会战的各路石油队伍,于三、四月间相继抵达大庆地区。当年退伍的3万名解放军战士和3000名转业军官,也分别从沈阳部队、南京部队和济南部队来到大庆,参加石油会战。国务院各部门和黑龙江省支援石油会战的干部和工人,也陆续到达大庆地区。
1960年3月25日至27日,在哈尔滨市召开了大庆石油会战第二次筹备会议。余秋里部长在会上宣布:石油会战领导机关立即迁往第一线办公。到四月上旬,石油工业部机关党委、各司局领导干部和松辽石油勘探局相继搬迁到黑龙江省安达县,组成了石油会战的指挥机关。据当年四月的统计,参加石油会战的人员已达4万多人,其中总工程师、总地质师、大学教授、工程师和地质师等各类工程技术干部达1000多人。同时,从全国各地运到大庆的各种器材、设备已有几十万吨。 石油会战队伍集中的同时,勘探工作仍在进行。大庆长垣北部的3口探井相继喷出工业油流,对石油会战重点地区的转移起了推动作用。
第一口探井是位于萨尔图构造中央部位的萨66井。这口井于1960年3月11日完钻喷油,日产原油50吨左右。
会战领导小组根据这种新情况,同时考虑到萨尔图地区有哈尔滨至满洲里的铁路线通过,交通方便,有利于油田的勘探、开发和建设,于是决定把石油会战的重点由大庆长垣南部转移到北部的萨尔图地区。1960年3月17日,会战队伍由大同镇一带挥师北上,以萨尔图地区为重点展开了石油会战。
接着,位于高台子以北、萨尔图以南的杏树岗构造上的第一口探井--杏66井,于4月9日完钻喷油,日产原油27吨。位于大庆长垣最北部喇嘛甸构造上的第一口探井--喇72井,亦于4月25日完钻喷油,用5毫米油嘴试油,日产原油48吨;用14毫米油嘴试油,日产原油174吨。
萨66井、杏66井和喇72井三口探井相继喷油,表明大庆长垣的含油面积又进一步向北延伸。从南起敖包塔,北到喇嘛甸的800余平方公里范围内,都发现工业油流,显示出了大油田的轮廓。长垣北部地区的地质条件优于南部地区,越往北地下油层越厚,油井产量越高。当时人们把萨66、杏66和喇72口探井喷油,称为“三钻定干坤”。

‘捌’ 新中国成立之初石油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什么模式有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

会战模式。石油会战是一种集中石油行业人力、物力、财力,用打歼灭战的方式解决某一地区勘探开发难题的特殊作业模式。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组织过多次石油大会战,为石油行业的发展壮大乃至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老一辈石油人怀着崇高的石油理想,肩负“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责任使命,举家迁移,征战东西,呕心沥血,披坚执锐,为我国实现从“贫油国”到“石油生产大国”的转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玖’ 为什么有华北石油会战

1961年4月16日,石油工业部华北石油勘探处在山东东营地区钻探的华8井获得工业油流。当年10月,石油工业部党组决定,在抓紧大庆外围勘探的同时,将华东石油勘探局与华北石油勘探处合并,集中力量加强渤海湾沿岸地区的勘探工作。1962年9月23日,又在东营凹陷上的营2井获得高产油流。经过两年多地球物理普查和钻探,到1963年下半年已有10多口探井出油。地质部第一石油普查大队在黄骅凹陷羊三木构造钻探的黄3井,也于1963年12月喷出工业油流。
基于开展华北石油会战的条件已经成熟,1964年1月22日,石油工业部党组向中央书记处呈报《关于组织华北石油会战的简要报告》。1月25日,中共中央批转这个报告,同意组织华北石油勘探会战,指出“这是继松辽石油会战之后的又一次重要的会战”。石油工业部抽调大庆、青海、新疆、玉门等油田的2万多名职工,在南部的济阳坳陷和北部的黄骅坳陷两个主战场,同时展开石油勘探会战,并开始组建队伍在渤海海域开展海上物探和钻探。
华北石油会战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在南部济阳坳陷迅速探明和开发了胜利油田。到1965年5月,仅用了11个月时间就拿下了胜坨油田。到1966年,共发现了9个油田,原油产量达134万吨。此后,胜利油田进一步加强勘探,把勘探范围从东营凹陷扩大到整个济阳坳陷,相继开发建设了东辛、孤岛、临盘、义和庄等20个油田,发现了利津、梁家楼、大王庄等18个油田。1978年原油产量达到1946万吨。
华北石油会战的另一个重要成果,是在北部黄骅坳陷探明和开发了大港油田。1964年12月和1965年2月,首先在港东的港5井、港7井获得工业油流,只用1年多时间初步探明了港东油田。1965年7月,港西地区相继有11口探井发现良好油气显示。1966年大港油田原油产量达到11.5万吨。1967年渤海海上第一口油井出油。大港油田后经进一步勘探开发,1971年原油产量达到169.23万吨,1978年达到300万吨。

‘拾’ 《战争与文明》石油会战是什么

那个年代有各种会战,就是举全国之力来发一个项目或建设一个工程。60年代初,最有名的就是大庆石油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