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石油消费国是什么意思
扩展阅读
农民种地成本增加怎么办 2025-08-09 16:05:13
银行价格违法行为有哪些 2025-08-09 16:05:08

石油消费国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2-07-28 02:57:40

❶ 石油消费国的石油政策与法规有哪些

西方发达国家的能源结构中均是石油占主导地位,所以能源问题主要是石油问题。这些国家的能源政策往往也以确保石油的安全稳定供应为基础,而石油政策都是立足于各国自身的油气资源禀赋来制定的。
美国 力求继续在国际石油事务中起主导作用。美国既是一个石油生产大国,又是重要的石油进口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中居重要地位。其油气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以国家安全和地缘政治为核心的。
2001年发生的“9·11”恐怖袭击是导致美国国家安全政策发生深刻变化的事件。而作为国家安全重要组成部分的能源领域,也因此发生了引人注目的政策性变化。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加大对OPEC产油国的压力,迫使OPEC增加产量,向国际石油市场提供更多的原油。
在七国首脑聚会时和OECD(经合组织)的会议上以及联合国等其他国际场合,美国联合西方石油消费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消费国,协调行动和口径,争取制止油价持续上升。
启用战略石油储备,通过政府提供政策法规保证、挑选石油公司从战略石油储备借用原油投放市场,来缓解美国国内市场紧张局势。
从长期措施入手,加快能源来源多元化,进一步减少对OPEC石油的依赖,扩大从墨西哥及非洲国家进口石油;并依照美国能源部1997年5月提出的“发展天然气业,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的新能源战略方针,扩大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
致力于调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新冲突,以避免中东地区局势恶化而引发危及全球经济的石油危机。
历史上,美国因石油问题而发生的严重经济危机不止一次,因此可以说石油问题是历届美国政府国家安全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70年代初发生石油危机后,美国于1975年12月22日颁布了《能源政策和储备法》,对能源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主要内容为扩大石油生产,提高燃油效率,降低能耗和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以应不测。1977年7月21日,美国正式开始实施其战略石油储备计划。
在遭受历史上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之后,美国政府进一步意识到,作为经济命脉的石油供应一旦由于突发事件而中断,可能会给美国带来灾难性影响。因此,在2001年11月中旬,布什下令能源部迅速增加战略石油储备,为防止石油供应中断“采取最大限度的长期保护措施”,并确定了到2005年将战略石油储备增加到7亿桶的目标,即达到目前战略储备能力的极限。此后,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迅速增加,目前已经接近7亿桶。
美国政府严格控制战略石油储备的使用,决不轻易动用。近两年,美国市场上石油及相关产品价格飙升,一度达到20多年来的最高水平,给美国经济增长带来很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国内要求动用战略石油储备以满足供应和压低油价的呼声日益高涨,但布什政府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强大压力,3年多来一次也没有动用战略石油储备。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还及时调整进口政策,尽量避免把“鸡蛋”放在不保险的“篮子”里。从最近一二十年的情况看,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以外的产油国政局相对比较稳定,这也意味着这些国家的石油供应比较可靠。因此,美国也更加注重增加从非OPEC产油国的石油进口,以稳定供应来源,特别是增加从临近产油国的进口。2003年,美国从非OPEC国家的原油进口量日均近508万桶,是1973年的4.4倍,而从OPEC国家的进口量为458万桶,仅增加了2.2倍。美国尤其注重增加从邻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的石油进口。2005年,美国从加、墨两国的石油进口分别为日均155万桶和159万桶,比2000年增加了15%和21.4%。相比之下,美国从局势动荡的海湾地区的石油进口近年呈下降之势。2001年,美国从海湾地区的石油总进口量日均为260多万桶,创历史最高水平,但是随后逐步减少,2005年的日均进口量降至240万桶以下。
努力与建有战略石油储备的西方国家协调立场、一致行动,是布什政府能源安全战略的新特点之一。布什政府认为,只有西方国家采取一致行动,才会对国际石油市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在油价不断上升的相当长时间里,布什政府一再强调,美国不会单方面动用战略石油储备,而是要同其他西方国家协调后才会决定是否动用。此外,美国还同其他西方国家进行协调,共同敦促OPEC增加产量。在美国看来,促使OPEC增产是西方石油安全的第一道防线,而动用战略石油储备是最后一道防线。
欧盟 欧盟作为石油的消费国,主要关注这样几个问题:油价的稳定;石油供应来源;环境保护。和美国相比,这些国家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力较弱,因此在采取直接对话、加强与美国保持合作的同时,它们主要是在国内加强替代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开发,支持和鼓励本国石油公司进行海外石油合作,增加石油供应渠道等,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
欧盟各国消费燃料总量的75%靠进口,其中47%由OPEC国家提供。因此,欧盟历来关注世界石油供给动态及油价上涨趋势,重视同OPEC产油国之间的关系,并对OPEC的石油政策和石油战略倍加关心。欧盟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就通过加入国际能源机构,开展与OPEC产油国对话等联合行动方式来保证其石油消费需求,促进经济稳定发展。欧盟国家在实施其能源发展战略中确定了共同行动措施,例如建立石油应急储备,以便在石油供应中断时向成员国协调石油供应,满足基本消费需求;鼓励建立永久性能源市场信息体系,以实行成员国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与非成员国、工业产业界以及国际性组织协调合作,制定合理的全球性能源政策。
2000年的高油价对欧盟国家的冲击集中在成品油供应紧缺和价格上涨方面,导致了社会动荡以及对政府能源税政策的压力增大。欧盟各成员国政府对此采取了各不相同的紧急应对措施,包括适当降低燃油税、实行补贴、限制居民汽油消费量、对石油公司的石油产品销售进行监控等。但是,总的来说,欧盟仍更重视其长期能源政策和能源发展战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并且加强合作行动。欧盟能源委员会提出了制定新的能源发展战略的建议,涉及到进一步节约能源、统一使用成员国石油库存、鼓励铁路和海洋运输、放宽欧盟内部石油税率限制、促进能源多样化、推动俄罗斯和里海周边国家增加石油天然气供应等各个方面,并且特别强调与OPEC产油国的对话与合作。
日本 石油在日本一次能源消费中占52.4%。日本的石油供应主要靠政府控制的石油公司(供应量占总量的64%),国际石油公司的石油供应量占24%,私人公司的供应只占不到13%。1995年日本石油供应的99%依靠进口,现在降到80%多,并且绝大多数来自OPEC中东产油国(约占进口总量的78.6%)。因此,日本政府一向是支配国内石油市场活动的主要力量。
日本政府历来优先考虑能源问题,重视制定并严格实施其能源发展战略和一系列能源政策,并联合个人和公共团体三方共同行动,实现能源发展战略目标。日本确定的能源战略目标是要达到“3E”,即同时实现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和环境保护(Environmenta1 Protection)这三个目的。
日本政府自第一次石油危机后,采取了种种政策措施,旨在逐步减少对进口石油的单纯依赖。这些措施包括:鼓励开发替代能源,支持建立能源库存,减少石油消耗比率,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与国际能源机构协调合作,密切同产油国的联系,保持本国原油提炼生产能力等。日本能源咨询委员会于1994年6月制订了《长期能源供需前景展望(Long-Terrg Energy Supp1y—Demand Out1ook)》,提出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必须使石油需求年增长率保持在1%,同时要建立能源储备,到2010年时将石油消耗比率削减至占能源总消费的48%,扩大对核能、天然气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以达到二氧化碳的减排标准。另外,日本政府为降低石油消费比率,提高能效,建立了遍及全国的“能源管理体系(Energy-Management System)”。该体系向企业、居民提供与能源有关的各种技术培训,监督节能设备改造等,取得了很大成绩。最近的高油价对日本经济和社会生活冲击不大,日本政府和居民没有陷入石油危机的恐慌中,主要是得益于日本实施的长期能源发展战略。
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费国 以印度为例,印度一次能源以及油气的人均年消费量分别为285千克和115千克(相应的世界平均水平为1455 千克和930千克)。目前,石油和天然气满足了印度能源需求量的40%~45%。在今后20年或更长的时间内,石油和天然气仍将作为主要的一次能源。同时,鉴于天然气使用量的增加,在未来几十年内,油气在印度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可能还将有所上升。目前全国原油需求量为1.12亿吨/年,70%需要进口,预计2011—2012年,石油需求量将增至1.9亿吨/年。目前天然气产量为0.8亿立方米/天,而需求量为1.5亿立方米/天。在未来10年,全国天然气需求量预计超过3亿立方米/天。印度政府2001年3月制定《2025年印度油气发展规划》,拟在以下几方面作好油气工作:
(1)加强勘探与开发。加强已勘探盆地的油气勘探开发,扩大对未勘探盆地和油气边缘盆地的勘探,在一定时期内勘探各地质盆地,提高已探明储量的开发效率,努力进行技术创新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印度已进行商业油气开采的沉积盆地面积仅占盆地总面积(314万平方千米)的17%,而尚未进行开采的占83%,包括广阔的深水区和其他边远地区。鉴于油气勘探的风险性,不同沉积盆地或同一盆地的不同区块也处于不同的勘探阶段。
(2)开放勘探区域。从1993年开始,印度政府开放了石油勘探区。1999年,高度自由化的新勘探许可证政策出台。目前,印度已经完成了两轮许可证招标,签订合同的区块共有47个,其中8个在陆地,24个在浅海,15个在深海。在这两轮许可证招标中,未来两三年内最低义务勘探工作量的投资达到约5.35亿美元。7~8年后总投资估计将达到19.4亿美元。在合同期内,总沉积面积为50万平方千米的47个勘探区块将得到积极的勘探。到2005年25%以上的沉积盆地可望得到勘探。
(3)提高国内油气产量。印度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计划投资3亿美元来提高大型老油田的采收率,并为愿意与印度合作提高印度油气产量的国际投资者提供了多种机会和空间。
(4)扩大在海外的石油权益。印度政府一贯鼓励印度国有和私有石油公司参与海外的石油勘探开发。最近,印度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下属的Videsh公司与俄罗斯Roseneft公司签订了一项长期协议,参股20%对俄罗斯库页岛油田进行开发。另外该公司还拥有越南一个海上气田45%的股份。
(5)提高炼油能力。印度政府为炼油业制定的主要目标是:保证拥有本国所需中间馏分油90%的炼油能力,建立开放市场和有序竞争的机制,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用户服务,发展基础设施以提高效益,在实现石油产品市场定价的同时,对某些部门及偏远地区所需的某些油品继续实行价格补贴。
(6)增强天然气供应能力。印度将通过勘探开发本国天然气和其他气体资源(如煤层气),并以进口管道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作为补充,来保证天然气的充分供应。预计印度国内天然气的年产量将从2001—2002年的295亿立方米增加到2004—2005年的380亿立方米。
(7)开发煤层气。印度的煤层气潜在资源量约为1万亿立方米,政府最近开放了7个位于全国不同地区的煤层气区块进行国际投标,这仅仅是开发煤层气资源的开始。并开展了旨在建立国家对煤层甲烷开采和利用能力的一项商业可行性示范工程,即从煤层和周围地层采煤前后和采煤过程中回收煤层甲烷及其利用的研发项目,开采的甲烷最终将用于双燃料发动机驱动的50吨运矿卡车燃料,和作为1MW 国产发电机发电燃料。
当代石油政策与法规的主要特点:
(1)石油政策跃升到国家安全和战略层面。石油政策是能源政策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石油属于战略性资源,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因此,石油政策不是单纯的产业政策,而是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综合多种因素加以制定的。换言之,石油问题涉及经济、地缘政治、外交、区域争端等多方面因素,石油政策不可能是单一的,而是体现国家意志、发展战略以及外交政策等各方面的意图。
(2)扩展与产油国的关系。进口石油实行来源分散化的政策。
(3)强强联合、区域合作的政策。
(4)能源效率提高的政策。
(5)能源消费多样化的政策。
(6)增强石油储备的政策。

❷ 世界主要的石油进口国和出口国有哪些它们是否就是世界主要的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

世界主要的石油生产国:沙特、美国、俄罗、伊朗、中国、墨西哥、挪威、委内瑞拉、加拿大、阿联酋。
世界主要的石油出口国:中国、沙特。
世界主要的石油进口国:美国、中国、日本、德国、韩国、法国。
世界主要的石油消费国:美国、西欧、俄罗斯、日本、中国。而世界最大石油产区中东的消费量却很小。

❸ “石油终端消费”是什么意思

资料显示,从1990-2003年各行业消费石油总量看,我国石油主要消费在工业部门,其次是交通运输业、农业、商业和生活消费等部门。其中,工业石油消费占全国石油消费总量的比重一直保持在50%以上;交通运输石油消费量仅次于工业,占25%左右;农、林、牧、渔、水利业石油消费占石油总消费量的比重在6.67%-9%之间;生活消费石油占石油消费总量的比重仅为6%左右。

石油用途

石油产品可分为:石油燃料、石油溶剂与化工原料、 润滑剂、石蜡、石油沥青、石油焦等6类。 其中, 各种燃料产量最大, 约占总产量的90%; 各种润滑剂品种最多, 产量约占5%。 各国都制定了产品标准, 以适应生产和使用的需要。

汽油
是消耗量最大的品种。 汽油的沸点范围(又称馏程)为30 ~ 205°C, 密度为0.70~0.78克/厘米3,商品汽油按该油在汽缸中燃烧时抗爆震燃烧性能的优劣区分,标记为辛烷值70、80、90或更高。号俞大,性能俞好,汽油主要用作汽车、摩托车、快艇、直升飞机、农林用飞机的燃料。商品汽油中添加有添加剂(如抗爆剂四乙基铅)以改善使用和储存性能。受环保要求,今后将限制芳烃和铅的含量。

喷气燃料
主要供喷气式飞机使用。沸点范围为60~280℃或150~315℃(俗称航空汽油)。为适应高空低温高速飞行需要,这类油要求发热量大,在-50C不出现固体结晶。 煤油 沸点范围为180 ~ 310℃ 主要供照明、生活炊事用。要求火焰平稳、光亮而不冒黑烟。目前产量不大。

柴油
沸点范围有180~370℃和350~410℃两类。对石油及其加工产品,习惯上对沸点或沸点范围低的称为轻,相反成为重。故上述前者称为轻柴油,后者称为重柴油。商品柴油按凝固点分级,如10、-20等,表示低使用温度,柴油广泛用于大型车辆、船舰。由于高速柴油机(汽车用)比汽油机省油,柴油需求量增长速度大于汽油,一些小型汽车也改用柴油。对柴油质量要求是燃烧性能和流动性好。燃烧性能用十六烷值表示愈高愈好,大庆原油制成的柴油十六烷值可达68。高速柴油机用的轻柴油十六烷值为42~55,低速的在35以下。

燃料油
用作锅炉、轮船及工业炉的燃料。商品燃料油用粘度大小区分不同牌号。

石油溶剂
用于香精、油脂、试剂、橡胶加工、涂料工业做溶剂,或清洗仪器、仪表、机械零件。

润滑油
从石油制得的润滑油约占总润滑剂产量的95%以上。除润滑性能外,还具有冷却、密封、防腐、绝缘、清洗、传递能量的作用。产量最大的是内燃机油(占40%),其余为齿轮油、液压油、汽轮机油、电器绝缘油、压缩机油,合计占40%。商品润滑油按粘度分级,负荷大,速度低的机械用高粘度油,否则用低粘度油。炼油装置生产的是采取各种精制工艺制成的基础油,再加多种添加剂,因此具有专用功能,附加产值高。

润滑脂
俗称黄油,是润滑剂加稠化剂制成的固体或半流体,用于不宜使用润滑油的轴承、齿轮部位。

石蜡油
包括石蜡(占总消耗量的10%)、地蜡、石油脂等。石蜡主要做包装材料、化妆品原料及蜡制品,也可做为化工原料产脂肪酸(肥皂原料)。

石油沥青
主要供道路、建筑用。

石油焦
用于冶金(钢、铝)、化工(电石)行业做电极。

除上述石油商品外,各个炼油装置还得到一些在常温下是气体的产物,总称炼厂气,可直接做燃料或加压液化分出液化石油气,可做原料或化工原料。 炼油厂提供的化工原料品种很多,是有机化工产品的原料基地,各种油、炼厂气都可按不同生产目的、生产工艺选用。常压下的气态原料主要制乙烯、丙烯、合成氨、氢气、乙炔、碳黑。液态原料(液化石油气、轻汽油、轻柴油、重柴油)经裂解可制成发展石油化工所需的绝大部分基础原料(乙炔除外),是发展石油化工的基础。目前,原油因高温结焦严重,还不能直接生产基本有机原料。炼油厂还是苯、甲苯、二甲苯等重要芳烃的提供者。 最后应当指出,汽油、航空煤油、柴油中或多或少加有添加剂以改进使用、储存性能。各个炼油装置生产的产物都需按商品标准加入添加剂和不同装置的油进行调和方能作为商品使用。石油添加剂用量少,功效大,属化学合成的精细化工产品,是发展高档产品所必需的,应大力发展。

❹ 美国石油产业的消费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2003年消费量为2007.1万桶/日(相当于9.143亿吨),较上年增长1.9%,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25.1%。在美国的能源消费构成中,石油占42%,煤占24%,天然气占20%,核能占8—,水能、太阳能及风能等占4%。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 统计,在美国2003年石油消费构成中,交通运输用油约占石油消费总量的67.5%,工业用油约占24.2%,民用油约占3.9%,电力用油约占 2.4%,商业用油约占1.9%。美国在经历了70年代的石油危机后,开始注重提高能源利用率和节能,能源强度持续下降,90年代末生产每一美元所需能源较1970年下降了44%,年人均石油消费量从1978年的31桶减少至2000年的26桶,降幅为20%。从总体看,1973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长了 126%,而能源消费仅增30%。
为提高能源利用率,联邦政府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制定了能源之星计划,80年代后期又对有关行业,如汽车制造业、家用电器行业和建筑照明业等制定了厂家必须达到的节能标准。一些能源密集型生产单位,如木材加工和造纸、化工、石油化工炼厂、金属冶炼、食品加工和陶瓷、玻璃烧制等企业,或采用新型节能技术,或关停并转,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济对能源的依赖度。另外,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非能源密集型行业,如通讯信息技术、微电子、金融服务行业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也使美国的能源强度不断下降。
从另一方面看,由于美国交通运输业占其石油总消费的65%以上,1980-90年代低油价时期美国汽车行业快速发展,车型也越来越大,尤其是越野车和跑车等高耗油交通工具备受消费者青睐。因此以汽油为主体的石油产品需求有较大幅度的攀升,美国能源部预计,今后20年中,美国石油消费将增长33%,天然气消费增长50%,到2020年美国石油消费量将达到2600万-2700万桶/日。

❺ 中国何时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

中国在2013年的时候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了。目前,中国还是世界石油进口第一大国,因为国内汽车等各种交通工具数量不断增多,给石油进口带来巨大冲击。FT中文网在2013年10.17日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成为新一代石油消费大国》就已经指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咨询公司伍德麦肯兹(Wood Mackenzie)提供的数据显示,到2020年,美国的每日原油进口量将降至680万桶,而中国的这个数字将升至920万桶。想了解更多石油消费数据,请点击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2956

❻ 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是什么意思啊

石油输出国组织,即OPEC——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中文音译为欧佩克。成立于1960年9月14日,1962年11月6日欧佩克在联合国秘书处备案,成为正式的国际组织。其宗旨是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的石油政策,维护各自和共同的利益。现有12个成员国是: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利比亚、尼日尔爾利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厄瓜多爾尔尔和委内瑞拉。

1960年9月,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的代表在巴格达开会,决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西方石油公司,维护石油收入,14日,五国宣告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s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简称“欧佩克”。随着成员的增加,欧佩克发展成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产国的国际性石油组织。欧佩克总部设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现在,欧佩克旨在通过消除有害的、不必要的价格波动,确保国际石油市场上石油价格的稳定,保证各成员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获得稳定的石油收入,并为石油消费国提供足够、经济、长期的石油供应。其宗旨是协调和统一各成员国的石油政策,并确定以最适宜的手段来维护它们各自和共同的利益。

❼ 世界石油消费国组织

石油消费国组织不存在,但从2006年12月16日,中、印、美、日、韩国五国能源部长聚会北京,声明将加强战略石油储备合作,促进全球能源安全来看,组建这样一个性质的组织也是可以预见的.
值得强调的是这些国家的石油消费占世界45.2%
事实上,这次石油储备合作会议在一定起到和OPEC的扩军抗衡的作用,同时也加强了石油价格谈判的筹码.
面对OPEC的扩军---2007年1月1日安哥拉的加入,消费国这边的这次会议可以看作成立这样一个组织前期准备工作,个人认为消费国组织成立可能性很大,特别是像日本,韩国这样石油消费量大,但本身石油资源不足的国家急待这样的组织来保障自己的利益. 中国的石油消费量也越来越大,但是单个国家的谈判力量是有限的.
当然从经济学上来看,组建卡特尔是有相当大的风险,因为一旦内部成员出现叛变,组织就会瓦解,而叛变的诱因是经济利益.所以组建组织的难度也是很大的,但并不是不可能,像OPEC,就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卡特尔,而作为它的未来的对抗组织OPIC--石油进口国组织,已经进入五国官员的设想.

❽ 世界十大石油消费国

据德国科隆经济研究所杂志iwd2007年第29期(7月19日)消息,2006年世界石油的消耗总量为38.96亿吨 ,其中十大原油消费国分别是,美国(9.42亿吨)、中国(3.47亿吨)、日本(2.41亿吨)、俄罗斯(1.36亿吨)、德国(1.23亿吨)、印度(1.19亿吨)、巴西(1.04亿吨)、加拿大(1亿吨)、南朝鲜(1亿吨)、法国(0.94亿吨)。

❾ 什么是国家石油和天然气公司

许多主要石油和天然气产出国都拥有自己的国家公司,负责本国的石油勘探与开发。在许多情况下,尤其在欧佩克成员中,国有公司拥有在其国内从事石油生产的专有权或实际控制权。

国际能源署石油消费国政府间的经济联合组织。

欧佩克是一个石油生产国组织。另一方面,国际能源署则是一个石油消费国组织(该组织现拥有28个成员,全为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这是一个制定能源政策的政府间组织,目标在于确切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

此外,该组织成员的政府承担着处理与石油供应危机相关的紧急状态的责任,它们还负责提供油气藏方面的信息。国际能源署密切而敏锐地关注着石油市场的变化,而且在环境保护方面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一个全新和不可预知的形势下,国际能源署于2005年4月28日公开宣布,它的成员将限制自己的石油消费量。这些国家控油措施的发展趋势为:降低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费用;在一些特定的时间段对交通工具实施按时限行;减少工作时间;鼓励在家办公(利用电子通信手段),以便限制因公出行。

国际能源署是一个在OECD内的自治性组织,由美国发起,成立于1974年,是1973年底石油价格飙升时为应对欧佩克的攻势以及阿拉伯国家用石油作为经济武器时应运而生的组织。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签订,国际能源署试图在议定书的签约国与非签约国(如美国和澳大利亚等)之间取得共同点和谅解。

❿ 世界油气消费主要地区和国家

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世界石油消费量的迅速增长,全球石油消费从1970年的22.5亿吨提高到2004年的37.7亿吨,增长了67.6%,但各地区的石油消费量并不平衡。

从总量来看,北美地区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区,2004年消费量达11.22亿吨,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29.8%,接近1/3的水平。第二大消费地区是亚太地区,占世界石油消费量的28.9%,其中中国和日本都是该地区的消费大户。石油消费第三大地区是欧洲及欧亚地区,这一地区的西欧是世界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占世界石油消费量的1/4多。而世界第一大产油区——中东的消费量只有6.7%。

2004年世界十大石油消费国消费份额

在2004年世界十大石油消费国中,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消费了世界石油的1/4。中国从2002年起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当年的消费量占到世界的7%。日本在过去10年的石油消费量基本维持在一个水平,一方面与日本经济增长缓慢有关,但同时与日本注重节能技术,并大力发展新型替代能源有关。其他石油消费大国还包括俄罗斯、德国、印度、韩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

近30多年来,世界天然气消费量持续稳定增长,从1970年的10265亿立方米增至2004年的26893亿立方米,增长了162%。今后对其需求仍将进一步扩大,预计天然气在世界能源平衡中所占的份额将由目前的23.5%增长到2010年的25%。实际上,环保要求和生态意识的增强将促进天然气工业发展。与其他矿物燃料相比,天然气具有明显的环保优势,因而被看作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清洁燃料的代表。

世界各地区天然气消费变化(据BP能源统计,2005)

世界天然气消费非常集中。从世界各地区天然气消费分布中可以看出,欧洲、北美洲和亚太成为世界天然气消费的三大地区。2004年这三大地区的天然气消费量分别为11085亿立方米、7843亿立方米和3677亿立方米,占当年世界总消费量的41.2%、29.1%和13.7%。

其中,美国、欧盟和俄罗斯为世界三大天然气消费国(区),2004年的消费量占全球天然气消费量的56.4%。而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亚洲,天然气需求增长较其他传统市场更为显着,2004年亚太地区的天然气消费量平均增长高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