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固定制造费用差异的固定制造费用差异的计算公式
固定制造费用的计算公式为:
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实际固定制造费用–实际产量下标准固定制造费用=实际产量×单位产品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小时费用率–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小时费用率
固定制造费用开支差异=实际固定制造费用总额–标准固定制造费用总额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标准产量×单位产品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小时费用率–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小时费用率
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能力没有被充分利用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改变,而导致固定制造费用产生能量差异。因此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还可进一步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际工时未达到标准能量而形成的闲置能量差异,又称为生产能力利用差异;另一部分是实际工时脱离标准工时而形成的效率差异。生产能力利用差异可体现现有生产能力是否充分利用;效率差异则可体现单位产品的生产效率是否改变。其计算公式为: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生产能力利用差异+效率差异
生产能力利用差异=标准固定制造费用总额–标准小时费用率和实际工时下的固定制造费用=标准产量×单位产品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小时费用率–实际产量×单位产品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小时费用率
效率差异=标准小时费用率和实际工时下的固定制造费用–实际产量下标准固定制造费用=实际产量×单位产品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小时费用率–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
⑵ 使用三因素分析法分析固定制造费用
1、实际固定制造费用与预算固定制造费用的差额。其计算公式如下:固定制造费用的耗费差异可由多种原因造成,如产量超出相关范围而增加固定资产、水电涨价、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等。
2、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是指固定制造费用预算与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差额,专或者说是实际业务量的标准工时与生产能量的差额用标准分配率计算的金额,它反映未能充分使用现有生产能量而造成的损失。
3、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还可进一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际属工时脱离标准能量(即预算固定制造费用)而形成闲置产量差异,另一部分实际工时脱离标准工时而形成的效率差异。
(1)耗费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
=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生产能量
(2)闲置能量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生产能量-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3)效率差异
=(实际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⑶ 怎样计算制造费用
根据车间(分厂)进行归集,直接生产线的人工、材料计入成本,分厂中其他人工、发生的费用、固定资产折旧、材料消耗计入制造费用,设备大修费不能计入,计入管理费用。制造费用根据在产品、产成品进行分摊,期末余额就是在产品应分摊的。以上是基本的,如果生产工序较多,过程复杂,需要参照行业惯例进行核算,如果要变更,按照会计估计变更的要求进行披露。
⑷ 固定制造费用包括哪些
固定制造费用是指在生产制造业,为制造产品所付出的固定成本费用。其表现形式一般是以生产设备均摊,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基本工资均摊等
由于制造费用的具体项目众多,只能按大类,选择有代表性的项目说明制造费用的归集。
1、间接材料费
间接材料是指企业生产单位在生产过程中耗用的,但不能或无法归入某一特定产品的材料费用。如机器的润滑油、修理备件等。间接费用的归集一般可以根据“材料费用分配表”等原始记录进行。计入制造费用的总账和明细账。
2、间接人工费用
间接人工费用是指企业生产单位中不直接参与产品生产的或其他不能归入直接人工的那些人工成本,如修理工人工资、管理人员工资等。对间接人工费用应根据“工资及福利费用分配表”确定的数额,记入有关制造费用明细账,并根据“工资、福利费用分配表”编制记账凭证,据以记入“制造费用”账户。
3、折旧费
折旧费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中由于损耗而转移到成本费用中的那部分价值。固定资产折旧费的归集是通过将按月编制的各车间、部门折旧计算明细表汇总编制整个企业的“折旧费用分配表”进行的。根据“折旧费用分配表”登记制造费用明细账和总账。
4、低值易耗品
低值易耗品是指不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各种劳动手段,包括一般工具、专用工具、管理用具、劳动保护用品等。生产单位耗用的低值易耗品,由于其价值低或容易损坏,一般不用像固定资产那样严格计算其转移价值,而是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将其费用一次或分次转入产品成本。
采用一次摊销法时,领用低值易耗品的价值,一般可以与领用其他材料一道,汇总编制“材料费用分配表”,直接计入有关成本费用;采用分次摊销时,领用低值易耗品的价值要按其使用期限分月摊入有关成本费用。
5、其他支出
企业生产单位的其他支出是指上述各项支出以外的支出,如水电费、差旅费、运输费、办公费、设计制图费、劳动保护费等。这些支出多数是以银行存款或现金支付,并与产品无直接关系,一般均不单独设置成本项目,应在费用发生时,根据有关的原始凭证逐笔编制记账凭证后计入“制造费用”总账及明细账。
(4)固定制造费用怎么算扩展阅读
账务处理编辑
1、生产车间发生的机物料消耗,借记本科目,贷记“原材料” 等科目。
2、发生的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等职工薪酬,借记本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
3、生产车间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借记成本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4、生产车间支付的办公费、水电费等,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5、发生季节性的停工损失,借记本科目,贷记“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银行存款”等科目。
6、将制造费用分配计入有关的成本核算对象,借记“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劳务成本”科目,贷记本科目。
7、季节性生产企业制造费用全年实际发生数与分配数的差额,除其中属于为下一年开工生产作准备的可留待下一年分配外,其余部分实际发生额大于分配额的差额,借记“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科目,贷记本科目;实际发生额小于分配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注意:新准则规定车间固定资产的维修费用不再资本化计入制造费用,计入管理费用;包括固定资产的大修理费用不再通过预提费用或者长期待摊费用,一律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
⑸ 固定制造费用的单耗怎么算
固定制造费用的单耗计算:计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一般指车间内发生的费用。
制造费用是一个费用归集科目,车间发生的不能之间归属于哪个产品的费用就记到制造费用里,等到期末再按一定的方法分配到各个产品中形成成本。成本包括料 工 费,其中费就是制造费用。
归集类别
企业应设置“制造费用”账户进行总分类核算。该账户应按不同的生产单位设立明细账,账内按照费用项目设立专栏或专户,分别反映生产单位各项制造费用的发生情况。辅助生产车间如果只生产单一品种或只提供一种劳务而且制造费用数额较小,为了减少转帐手续,对发生的各项制造费用,也可以不通过“制造费用”账户核算,直接计入“辅助生产成本”账户。
⑹ 管理会计的固定制造费用如何计算
计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一般指车间内发生的费用。
⑺ 管理会计固定性制造费用
固定性制造费用,属于管理会计的一个概念。在管理会计中,把所有的成本费用分为固定性、变动性和混合性成本费用,而针对混合性成本费用,又根据性质划分为固定性和变动性两种。所以,制造费用也最终分为固定性和变动性两种类型,划分依据是根据业务量(生产量)或工时等因素的变化是否对这部分有影响,有影响的属于变动性制造费用,无影响的归属固定性制造费用。
举个例,车间里生产设备的折旧,是归集到制造费用里的;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也是归集到制造费用里的。但是,车间里生产设备的折旧,在一定期间里是固定的,并不因为产量的高低而有所变化(会计政策的变化不予考虑)。而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却是混合性的。比如,在产量为100以下的时候,两个管理人员就够了,可如果产量在100到250之间,需要三个管理人员,产量在250到500之间,需要四个管理人员。则这钟情况,管理人员工资,就属于混合制造费用。在财务管理中,要根据产量或者其他方法比如回归法,找出一个方程,计算产量与管理人员工资之间的关系,计算中管理人员工资中,哪些部分属于固定性的制造费用,哪些属于变动性的制造费用
⑻ 问计算固定标准固定制造费用
这题是不是有问题??
首先说固定制造费用应该是固定成本的一部分 既然是固定成本的一部分 那就不会随着生产成本产品的多少而改变生产15000小时和一小时不生产的固定制造费用都是一样的
在不考虑上边的前提下 就按照题里说的话那计算就简单了。。。 它问的是标准的那就是15000小时每小时2元 那就是30000.....
⑼ 什么是固定制造费用,什么是变动制造费用
1、固定制造费用是指在生产制造业,为制造产品所付出的固定成本费用。其表现形式一般是以生产设备均摊,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基本工资均摊等。
2、变动制造费用是指由于制造费用与产品生产数量之间存在的依存关系(或成本习性)、随产量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那部分制造费用。随工时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那部分制造费用。
拓展资料:
实例:固定制造费用,厂房的租金、生产设备的折旧。变动制造费用,举例来说,因为生产发生的水电费、为生产提供的辅助材料的消耗如润滑油。
制造费用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包括企业生产部门(如生产车间) 发生的水电费、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管理人员的职工薪酬、劳动保护费、国家规定的有关环保费用、季节性和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等。
企业应设置“制造费用”账户进行总分类核算。该账户应按不同的生产单位设立明细账,账内按照费用项目设立专栏或专户,分别反映生产单位各项制造费用的发生情况。辅助生产车间如果只生产单一品种或只提供一种劳务而且制造费用数额较小,为了减少转帐手续,对发生的各项制造费用,也可以不通过“制造费用”账户核算,直接计入“辅助生产成本”账户。
“制造费用”账户属于成本费用类账户,借方登记归集发生的制造费用,贷方反映制造费用的分配,月末无余额。
⑽ 管理会计中如何推算固定制造费用的公式
固定制造费用(Fixed Factory Overhead)是指不随业务量增减而增减的费用,其中,人工固定制造费用如劳保费用等是由于人派生的固定制造费用,由机器设备派生的固定制造费用如折旧费、维修保养费、保险费和租赁费等是设备固定制造费用,在接收、发出和转移物料时发生的相关固定费用为物料固定制造费用。
固定制造费用差异指实际固定制造费用与标准固定制造费用的差额。影响固定制造费用的因素有生产工时和费用分配率两个方面。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析方法有“两因素分析法”和“三因素分析法”两种。
(1)两因素分析法。
该法将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为固定制造费用开支差异和能量差异。
开支差异是固定制造费用的实际金额与预算金额之间的差额。即:
固定制造费用开支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
=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预算工时
固定制造费用开支差异的形成主要是内部原因,如研发费用、培训费用的变动,超额雇用生产管理人员,临时购建固定资产等。在考核时要按照固定制造费用各项目事先制定的预算数作为标准,实际数超过预算数则表明耗费过多,反之,表明节约。
能量差异是固定制造费用预算与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即: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实际产量标准工时
=(预算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式中: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预算工时
固定制造费用实际分配率=实际固定制造费用÷实际工时
能量差异反映企业未能充分使用现有生产能力而造成的损失。它主要是由于产销数量变化引起的,如原材料供应不足造成生产能力利用不足,导致产品生产数量少;过高的产品定价造成销路不好从而缩减生产量等。
(2)三因素分析法。
该法是将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为开支差异、闲置能量差异和效率差异三部分。开支差异的计算与二因素分析法相同。不同的是将“能量差异”进一步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际工时未达到预算工时而形成的闲置能量差异,说明企业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未达到计划水平;另一部分是实际工时脱离标准工时而形成的效率差异。其计算公式如下:
固定制造费用闲置能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预算工时-标准分配率×实际工时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预算工时-实际工时)
=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分配率-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