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钻石矿藏 » 钻石切工钻戒文案需要注意什么
扩展阅读
德阳代驾价格如何计算 2025-08-07 03:13:43
农村柴油价格涨价怎么办 2025-08-07 03:08:04
中国资源为什么不开发 2025-08-07 02:45:57

钻石切工钻戒文案需要注意什么

发布时间: 2025-08-07 01:20:06

‘壹’ 网购钻戒的钻石成就南非首富

钻石王朝的兴衰往事
看似普通、简单的商业游戏,或许意义深远。在一场被视为“左手倒右手”的交易之后,南非的奥本海默家族也许会彻底告别三代以来的发家之道——钻石业。一个世纪以来由奥本海默家族独揽的钻石王朝或许会被“各路诸侯”瓜分。
2011年元旦,一场一触即发的股权变化笼罩在全球最大矿业公司之一的英美资源集团与全球最大钻石公司德比尔斯之间。前者计划通过股份收购的方式,获得后者的控股权。而此前,英美资源集团已经拥有了戴比尔斯40%的股份。此次计划进一步收购的,是奥本海默家族拥有的另外45%的股份。
其实,奥本海默家族也是英美资源的长期投资者。英美资源集团本身便是奥本海默家族于1917年在南非创立的。不过,不久前该家族刚刚大规模地出售了所持有的英美资源的股份,持股量首次跌至不足2%。业内人士指出,若此次由英美资源其他大机构股东主导的收购计划落实,奥本海默家族与英美资源、德比尔斯两家公司的长期宾主关系将一去不返。
但是,不论收购结果如何,也不论奥本海默家族是否会被挤出钻石业,毕竟,奥本海默家族曾一度控制了全球90%的钻坯市场。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这个曾经的钻石王朝对世界钻石行业的绝对影响力,不该被世界遗忘。
钻石造就南非首富
奥本海默本是一个犹太姓氏。1880年,钻石王朝的创始人——恩内斯特·奥本海默出生在德国一个雪茄制造商家庭。16岁时,他随哥哥来到伦敦,在一个犹太钻石商的钻石分拣车间打工,负责挑出有瑕疵的钻石。很快,犹太钻石商发现,虽然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但恩内斯特似乎对钻石的优劣有着天生的敏锐鉴别力。在没有珠宝鉴定机器的年代,此种眼光的价值不言而喻。
21岁时,备受器重的恩内斯特被犹太钻石商派往位于南非金伯利的办公室工作。金伯利是南非着名的“钻石之城”,再上溯30多年,这里发现了巨大的钻石矿,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大批“掘钻者”。
除了钻石,恩内斯特对商业、政治似乎也有着天生的敏锐。在金伯利,如鱼得水的恩内斯特先是凭借自己德国出生、英国成长的独特经历,在英、德殖民地间从事贸易。虽然,这种利润丰厚的贸易风险极大,不过对恩内斯特来说,风险难不倒他。在从容赚钱的同时,他还积累了宝贵的政治人脉。1912年,恩内斯特当选为金伯利市市长,并连任三届,最终代表金伯利市进入了南非议会。
一战期间,德国人拥有的、名为“禁区”的钻矿被南非军队占领,不能开工。于是,恩内斯特在1917年成立了南非英美资源公司(其100万英镑初始资金,一半来自美国、一半来自英国,故此命名),用公司的股票与德国人谈收购。由于当时德方无法判断战事,不知道南非军队会不会撤退,所以就以很低的价格将这座富矿连同亏本的风险,一起卖给?恩内斯特。就这样,奥本海默家族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座钻石矿。
战争很快结束,奥本海默家族的钻石生意开始渐露峥嵘,这给南非的另一家老牌钻石公司——英国人塞西尔·罗得斯的德比尔斯公司——带来了竞争困扰。当时,德比尔斯已有30多年历史,1893年就在约翰内斯堡证券交易所上市,是当时南非网络最全、势力最大的钻石开采与销售商。
背靠富矿,恩内斯特开始与罗得斯大打价格战。时间一长,罗得斯逐渐经受不住,由于担心自己的公司股票变为垃圾,1926年,他主动找到恩内斯特谈判。最终南非英美资源公司与德比尔斯两家公司以互换股权的方式实现了合并。这才是恩内斯特的真正目的:有了德比尔斯,就可以逐个消灭其他实力薄弱的钻石企业。
到上世纪20年代末罗得斯去世,恩内斯特已经成为整个南非钻石界无人可以替代的大佬。不过,恩内斯特的胃口并不止于此。1929年,全球经济大萧条让钻石需求骤降,位于伦敦的钻石企业联盟走到了破产边缘——此前,这个联盟一直是德比尔斯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之一。恩内斯特抓住这个机会,通过与联盟内部成员的谈判,以极低的成本整合了两家的生意。
1934年,恩内斯特在伦敦创立了着名的中央统售机构(CSO),负责德比尔斯的钻石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后来,CSO成为全球最大的钻石销售渠道。
恩内斯特相信,“提升钻石价值的唯一方法就是使它们变得稀缺、就是减少产量”。一个垄断的钻石王朝的诞生终于可以让其去实践这条理论了。因为恩内斯特关闭手中所有钻石矿的决定,在1930-1933年间,世界钻石产量从每年2200万克拉骤降到不足1.4万克拉,钻石价格持续上涨。
垄断带给恩内斯特的另一个好处更加显而易见:一旦出现其他钻石公司,德比尔斯就释放大量钻石储备,令钻石价格暴跌,从而使对方破产或投降。这使得任何新进入者要与他竞争,几乎已不可能。
恩内斯特在1935年创立的E·奥本海默父子公司,控股了家族的所有生意。这些生意中的大多数,都被打包在南非英美资源集团之中。这种模式持续了很多年,直到1999年,南非英美资源集团与总部设在卢森堡的Minorco公司合并,组成英美资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在伦敦上市。
20世纪50年代初,恩内斯特成为了南非首富。
控制全球90%的钻坯销售
个人辉煌的时间毕竟有限。1957年,恩内斯特去世。49岁的哈里·弗雷德里克·奥本海默继承了父亲的全部遗产——1.8亿美元,以及一个占世界钻石产量80%的钻石王朝。
哈里中学就读于英国最古老的贵族中学之一切特豪斯公学,之后毕业于牛津大学基督学院。他喜欢收藏古董书,沉默低调、富有涵养。同父亲一样,哈里对政治有着独特的天赋。毕业后的很多年里,他一直是南非议会成员,直到父亲去世,由于要打理庞大的家族生意,他才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在商业方面,哈里同样极具天赋。20世纪50年代,他被父亲派往纽约,在被誉为美国广告业中心的麦迪逊大街,与众多杰出的广告人一起工作。钻石行业的“4C”标准——切工(cut)、色泽(color)、纯净度(clarity)和克拉(carat)——就是他们创造出来的。其实,为现代人所熟识的所谓“4C”标准,并非古老的传承,它只是现代市场营销的结果。
后来,哈里还与专业广告公司智威汤逊一起,为戴比尔斯打造了“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经典名句——2000年,这句宣传语被评为20世纪最成功的广告文案。
在哈里时代,英美资源公司几乎主宰了南非的钻石、黄金和白金工业乃至整个南非商业世界。利用德比尔斯产生的强劲现金流,英美资源得以收购更多的矿藏;而从黄金、白金和其它金属矿开采中获得的收益,又可以被投资到其它领域……
奥本海默家族的事业在哈里手中达到了全盛:英美黄金、英美铂金分别成为全球最大的黄金和铂金生产商,米罗科则成为世界十大铜生产商之一;上世纪70年代,奥本海默家族旗下所有公司的产值占南非国内生产总值的10%,出口额占南非总出口额的30%……奥本海默家族俨然成为南非的“国中国”。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德比尔斯控制了全球90%的钻坯销售。位于伦敦的CSO,每年只举行10次钻石鉴赏会,能够到场的只有125家和德比尔斯长期合作的看货商,他们被称为“德比尔斯125”。看货商们从德比尔斯手中购买钻坯,然后将其打磨为裸钻,再销售给珠宝零售商。自CSO成立以来,德比尔斯一直实行着“选择客户的供货战略”:他选择客户,而不是客户选择他。基于这一前提,他批给客户的钻坯,客户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能表示“要”或者“不要”。
然而,随着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不断有大量钻石矿被发现,南非作为钻石王国的地位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逐渐动摇。德比尔斯的市场占有率一度被挤压到45%。迫于无奈,哈里主动打破了“德比尔斯125”的限制,将市场从原来的高端客户扩大到中产阶级,并像日常消费品那样大打广告、采取多种灵活的营销手段。
到20世纪末,德比尔斯已经成功转型成为一家以市场为导向的非垄断型企业,市场占有率也有所回升。
奥本海默家族有这样一条家训:“我们盼望最好的事情发生,同时也会做好最坏的计划。”看来,哈里领悟到了这条家训的精髓。
从垄断到竞争
如果说,哈里对家族事业的贡献是,通过打破高端樊篱大大扩张了市场,那么,他的儿子尼基·奥本海默则更进一步,将公司推向现代企业模式。
1998年,当52岁的尼基成为家族新掌门人的时候,曾有媒体不客气地说他“看上去脑筋不太好用,恐怕难以担此重担”。但事实很快证明,媒体错了。
在尼基的领导下,德比尔斯与知名奢侈品集团路易·威登合作,开始涉足钻石零售业。此举使德比尔斯的产业链拉得更长,也为德比尔斯带来了更丰厚的利润——与钻石开采相比,钻石饰品销售的利润更高。
此外,尼基还将存在了数十年的CSO改为国内钻石商贸公司(DTC),并启动了一项名为“最佳供应商”的战略。这一战略的核心是,向看货商以及更下游的批发商、零售商提供更多的附加价值,进而将这些下游企业牢牢吸引在德比尔斯四周,共同进退,提升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力。“最佳供应商”策略被证明是成功的。2004年,在钻石价格上涨7%的情况下,全球钻石饰品的销售仍比2003年增长了8%。“最佳供应商”策略案例也被哈佛大学商学院列为经典案例之一。
在家族发展史上,尼基所做的最重要的事,发生在2000年。这一年,尼基提出,由奥本海默家族和英美资源集团共同出资197亿美元,收购德比尔斯。对于这次收购,尼基酝酿已久。消除交叉持股是重组的主要动机。70多年来,德比尔斯与英美资源一直交叉持股,前者拥有后者35%的股票,后者则拥有前者32%的股份。这种交叉持股为投资者所诟病,资本市场也因此对德比尔斯估价较低。“德比尔斯的价值一直以来都被投资者低估了”,尼基表示,既然股东们不认可德比尔斯的价值,那么公司就没有必要继续为他们盈利。
2001年5月,重组完成,奥本海默家族和英美公司各持有德比尔斯公司45%的股份,其余10%由德比尔斯公司与博茨瓦纳政府各占50%股份的合资企业——德比尔斯博茨瓦纳公司拥有。这是二战以来世界钻石业的最大一次重组,也是南非经济史上最大的一次企业收购。自此,德比尔斯结束了在约翰内斯堡证券交易所100多年的交易历史,成为一家私人企业
很多人认为,德比尔斯私有化后将会变得更加神秘和傲慢。一位钻石分析师悲观地表示,外界可能再也无从得知钻石行业的实际利润到底有多少了。然而,2003年7月底,就在德比尔斯退市两年后,尼基向全球公布了该年度公司的年中业绩报表。这一举措被看作是德比尔斯努力证明自己正在变得日益透明化的标志。“世界已经变了”,尼基说道,“当我们开始转变,变得更加公开透明,天并没有塌下来。”
虽然从中学到大学,尼基接受的都是与父亲一模一样的贵族教育,但与一身绅士派头的父亲相比,尼基显得有些桀骜不驯。他从不戴昂贵的钻石手表,倒是常常戴着一只塑料电子表;他喜欢玩板球,还买下了一支职业板球队,当有媒体问他为什么买球队时,他的回答让人绝倒:“那是现在我唯一能感受到竞争的方式。”
2008年,《福布斯》评出全球最显赫的14个财富家族,奥本海默家族名列其中。如今,尼基的独子乔纳森·奥本海默已经41岁,有了3个孩子,这位家族第四代已开始涉足家族事业的管理。只不过,在第三代接下来的岁月或第四代人的手中,奥本海默家族是否还能与钻石王朝画上等号,尚未可知。

‘贰’ 钻石是史上最大的骗局

      我们有句老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里的金刚钻就是金刚石,也是已知天然矿物里面硬度最高的宝石,装修师傅常用的玻璃刀,刀头就镶有金刚石,这个金刚石就是钻石原身,只是没打磨过的做成廉价的玻璃刀划玻璃叫金刚石,切割打磨过的做成饰品的,身价翻几千倍几万倍换个名字,就叫钻石,其实质就是碳元素在特殊的高温高压环境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分子结构。钻石是可以通过人工合成的,现在有商家提供钻石定制服务,比如把亲人的骨灰做成钻石,用来纪念。

        钻石之所以卖到天价,毫不夸张的说,应该是20世纪最牛逼的营销,因为他的价格完完全全是人为炒作出来的。

        这个骗局的设计者正是钻石巨头戴比尔斯(De Beers),戴比尔斯。这家名义上的南非公司成立于1888年,由世界各地的钻石矿主合股掌控,一度控制了全球90%的钻石开采份额,是毋庸置疑的钻石老大。

        130多年来,戴比尔斯不断收购新发现的钻石矿;掌控钻石存量,维持价格稳定。在技术方面,它为钻石的品级设定了标准,也就是包括克拉数、净度、切工、颜色在内的“4C”标准。戴比尔斯更重要的操作是与明星名流合作,维护钻石高贵的公关形象,甚至根据钻石矿的出品,随时调整广告策略。比如19世纪最成功的营销文案“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A dimond isforever),把一种称不上罕见的石头和“真爱”捆绑。

        钻石商人总是会强调钻石非常稀有,所以才昂贵,但其实,地球上钻石的储量非常大,在中国就有三处钻石矿,辽宁瓦房店,出东蒙阴县,湖南沅水流域。但规模不大,产量少,年产量都在20万克拉左右。

        200多年前,钻石确实很稀罕,因为那个时候开采技术有限,全靠大家手工采集,人类一年辛苦下来,只能收集到20斤钻石左右,只能在印度、巴西少数地方找到,物以稀为贵,钻石的价格也不高不低。然而,就在1870年,南非矿工意外发现了个大钻石矿,以当时的工业能力,每年就可以挖好几吨钻石出来,产量一大,钻石就不再值钱了。于是,英国钻石商们慌了,为了保证自家东西能卖高价,全球几大钻石商联合起来,成立了戴比尔斯公司。他们一联合,全世界所有的钻石矿,就都在他们手上了,然后,戴比尔斯的营销开始了。

第一步,控制产量。

        人家有矿,都是拼命多挖,戴比尔斯却很聪明,钻石多了就不值钱了,既然全世界的矿都在我手上,我干嘛要快速卖掉呢?于是,他们辞掉了挖钻石的工人,明明钻石矿还有一大堆,他们每年只挖那么一点点卖,市场供不应求,钻石价格就稳定了。

第二步,策划宣传。

        就是让大家不得不买钻石,一开始,钻石还有工业用途,但是自从出现人造金刚石之后,钻石连最后一点用处也没有了。为了制造需求戴比尔斯干了一件事:把钻石和爱情绑定。戴比尔斯花了巨额广告费,把钻石安插进电影里,每当风度翩翩的男士求婚,在心爱的美丽姑娘面前单膝跪地,掏出钻石求婚……。钻石,就是他们爱情的见证。电影《粉红豹》是首次出现钻石营销的电影。

        明星带货能力是最强的。普通人很喜欢模仿明星的行为,所以,随着电影的大卖,戴比尔斯花大价钱砸出来的“求婚要用钻石”的概念很快深入人心。

        但是,光让大家买是绝对不够的,毕竟钻石有贵的也有便宜的,于是,他们又卖力宣传:“买钻石砸钱越多,你的求婚就越有诚意”让大家都去买贵的。电影《Sweet Home Alabama》中,男主角用钻石求婚时,台词提示:“钻石要买最大最闪的”。

        有不少贤惠的妻子,会心疼丈夫,阻止丈夫买太贵的礼物,戴比尔斯就告诉丈夫:“送钻石要有惊喜,你要偷偷买最好的钻石,然后突然送给媳妇儿,才能让她感到幸福”

        在那个大家普遍不知道怎么营销的时代,钻石的营销实在是业界典范,在4年时间里,戴比尔斯的销售额足足上涨了55%。要知道,还是在战火纷飞的1942年,大家普遍都穷得很,二战结束,老百姓开始有钱了,大家都能买钻石了,于是,1946年二战后第一期的宣传活动,戴比尔斯就买下了125份报纸的版面,请了几十位好莱坞明星代言,大肆宣传钻石。

        有人要问:“买的人多了之后,要是客户们倒卖二手的钻石,也会造成价格下降啊?”然而并没有,为了维持市面上钻石数量,不让大家卖钻石,1938年,戴比尔斯集团通过美国Ayer广告公司,制作了一系列钻戒广告,“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就成了全世界最经典的营销文案。这句最经典的广告词就是在劝你,你买了钻石就把它留着,不要拿出去卖!市面上钻石数量稳定了,价格就能稳定,戴比尔斯就能持续卖高价钻石,1947年,戴比尔斯还派出讲师,去全美国各大高中办讲座、演话剧,巧妙地植入“钻石与爱情”的概念,让7000万高中女生,还没到结婚年龄就开始渴望钻石,功夫做到这份上了,戴比尔斯想不成功都不行,他们很快成了全球最大的钻石集团。

第三步,联盟垄断。

        因为钻石矿全在他们手里,这个套路很稳定,然而意外的是,1959年苏联西伯利亚也发现了大片钻石矿!而且,苏联工业实力超强,开采钻石的速度远超戴比尔斯,一旦苏联开始卖货,钻石价格肯定要暴跌,于是,戴比尔斯迅速找到苏联,拉拢了苏联的钻石商,双方同意控制钻石产量,大家一起赚钱,结盟之后,戴比尔斯一改之前的宣传,不再主推钻戒,改推“碎钻饰品”。1960年代的钻石产品,主要是许多颗碎钻组成的饰品。

第四步,打脸。

        拉拢苏联之后,又来了非洲军阀,当年,这些军阀打内战的军费,不少都是靠卖钻石赚的,尼古拉斯凯奇的电影《战争之王》里也还原了这一点,用钻石交换军火。

        军阀们全靠战俘手工采集,几乎没有什么成本,虽然单个军阀产量很小,但架不住全非洲的武装都干这个,这钻石一多起来,价格又要跌了,为了稳住价格,戴比尔斯又想了一招。军阀们虽然钻石多,但是他们加工技术很渣啊!

        于是,戴比尔斯开始加工钻石,在他们号召下,钻石开始流行5种切割方法,什么圆形、枕形、方形、马眼形切割法……又要求什么八心八箭,反正宗旨就是一条:越麻烦越好。大家都知道,每切一刀都会损耗钻石。搞这些切割法,浪费自然不小,还需要买各种昂贵的设备,但工艺越复杂,竞争对手就越难模仿,军阀们的钻石价格,就不可能赶上他们的钻石。而且,就算非洲军阀们肯花大价钱,用几年买设备、学手艺、戴比尔斯还有后手,他们给钻石估价的4C标准就是他们家的,他们是又当裁判又当运动员,我想说你的钻石不行,你就是不行,讲理的地方都没有,击败了非洲军阀后,戴比尔斯在垄断巨头的位置上,又稳稳坐了几十年。

        从1965年开始,中国就自主研发六面顶压机,用来制造人工钻石,到了21世纪,咱们工业水平突飞猛进。

        截止2017年,世界90%多的人造钻石都是来自中国的,中国人的技术有多强呢?中国只需要几个星期,就能得到一颗完美无瑕的钻石,而成本仅仅是自然钻石的一半,同时,这些人工钻石在色泽、纹理上跟天然的钻石几乎没有一点区别,即便是经验最丰富的钻石商人,也无法用肉眼挑出瑕疵,若是论净度、折射率、咱们造的比纯天然的还要好不少。总结起来: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赚钱效率,全方面碾压,看着咱们的人造钻石,在各个性能上完虐戴尔比斯,他们又坐不住了,怎么办呢?改广告词!

        2015年,戴比尔斯的广告语又改了,这次改成了:真实是稀有的,真实才是钻石(Real is Rare,Real is Diamond)。言外之意就是:人造的钻石不真实、不值钱啊,快别买了!为此,他们花了4500万美元,造了一台“人造钻石鉴定器”说是能识别是“天然”还是“人造”钻石,但是没什么用,因为人造钻石跟天然的,普通人看起来毫无区别,大家心里都门儿清,我买钻石不就是给人看的吗?既然看起来没区别,那我为什么要花10倍的价格买天然的?眼见这招不起作用,戴比尔斯只能拿出了大招——自己做人造钻石……

          2018年5月29日,戴比尔斯公司的一条Twitter刷爆了整个珠宝朋友圈,大概内容是说:戴比尔斯集团宣布推出一家名为Lightbox Jewelry的新公司,该公司将于9月份正式开始销售合成钻石(实验室生长的钻石)首饰,为消费者提供比现更便宜的高品质合成钻石。戴尔比斯公司还指出,Lightbox将是旗下唯一使用戴尔比斯子公司Element Six钻石实验室提供的技术用合成钻石的珠宝品牌。

        说好的真实是稀有的呢?还要用鉴定器区分的呢?

        戴比尔斯的营销横行了130年,戴比尔斯肯定不会放弃,为了维持住自己的钻石骗局,戴比尔斯又要开始新的营(忽)销(悠)了,比如说,戴比尔斯的人造钻石,有独特的标(瑕)志(疵),比如,说纯手工磨的钻石比机器的更有价值啊,就像在古巴少女大腿上卷出来的雪茄啊,比如说,明星都用天然钻石只有low逼才用人工钻石啊!总而言之戴尔比斯就一句话:别家的钻石你不要买,买我们的!

这个世界就不会有永久的王朝,如果说有一天这一个行业真的被颠覆了,我猜一定不会是俄罗斯,也一定不会是美国或者南非,我相信一定是中国微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