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钻石矿藏 » 钻石的斜切角多少最好
扩展阅读
车位分摊成本是多少 2025-08-03 23:57:18
留学费用怎么涨 2025-08-03 23:36:30
马桶清洗工具多少钱一台 2025-08-03 23:30:41

钻石的斜切角多少最好

发布时间: 2025-08-03 21:45:04

㈠ 纳米比亚金刚石/钻石产地的地质背景及开采情况

纳米比亚的金刚石/钻石全部产自砂矿,最早于1908年(那时为德属西南非)在Lüderitz市南部的海岸沿线发现。虽然在纳米比亚的西南部、中部、东部-中部以及东北部至少有六个地区发现了大量金伯利岩,但它们全都在太古宙克拉通以外,不产金刚石/钻石(Janse & Sheahan,1995)。真正的纳米比亚金刚石/钻石源区位于南非金伯利地区高地,那些富含金刚石/钻石的金伯利岩岩筒是地幔岩浆的火山通道,多数年龄在晚白垩纪,约100Ma前冈瓦那超大陆解体时(Terry E. Huizing et al.,2008)。

含金刚石/钻石的金伯利岩火山沉积物流入早期的Orange河,在过去的6500万年里,河流挟带着金刚石/钻石向西奔腾一直到南大西洋入海口,在其河道沿线就留下不同时代的金刚石/钻石砂矿。由于过去的几百万年里,海平面不断波动,Orange河也不断地侵蚀自身的河床;一些砂矿重新沉积,沉积物被带到更新的矿床。较新较低的阶地沉积由相对较新的还未胶结的砂砾组成;较老较高的阶地沉积则完全胶结形成砾岩,其中还包含有化石,指示它们的形成年代至少在中始新世。长期的沉积、侵蚀、再沉积历史导致了Orange河沿岸复杂的金刚石/钻石分布模式。

Orange河含金刚石/钻石的沉积物大多数沿纳米比亚海岸分布,强劲的波浪和洋流又沿海岸将沉积物向北带了300km越过Lüderitz市。金刚石/钻石沿着海岸线型沉积,部分集中于海湾,称为“袋状滩”。在其他一些地方,120km/h的海风侵蚀着海滩沉积物,与风向平行将含金刚石/钻石的沙砾带到山谷里,风蚀形成了薄层的石英脉和硅质碎屑和金刚石/钻石。最富金刚石/钻石的风蚀谷Idatal Valley在最初的开采阶段能直接在月光下由人工手选金刚石/钻石。

图8.43 纳米比亚金刚石/钻石的源区是南非金伯利地区高地的多个金伯利岩岩筒

Figure 8.43 Namdeb's diamonds originated at the many kimberlite pipes in the highlands around Kimberly,South Africa

据 William W. Besse ( 据 Namdeb,2007);Map by William W. Besse (after Namdeb 2007) 修改

目前,纳米比亚有六个重要的金刚石/钻石矿区(图8.43)。其中,南自Orange 河入海口,北至Lüderitz市分布着Mining Area No.1、Bogenfels和Elizabeth Bay三个矿区,范围从离岸5.5km延伸至内陆20~35km处。从Lüderitz市往北到26°S为Doμglas Bay矿区,范围从大西洋低水位标志到内陆约15km处,目前已停止开采。Orange River矿区沿Orange河分布,从Mining Area No. 1矿区的边界到内陆50km处。Atlantic 1矿区包含了大陆架中部的一部分区域,从Mining Area No. 1矿区的边界到离岸65km处。除Atlantic 1矿区外,其他几个矿区都位于方圆26000 km2的Sperrgebiet禁区(Kampf,2007;Huizing et al.,2008)。

Mining Area No.1矿区是世界上着名的海相沉积金刚石/钻石砂矿,其上新世-更新世海洋砾石矿床沿海岸线分布,长约120km。其中的第四纪海洋砂矿主要沉积了新元古代(650~500Ma) Gariep构造带的硅质碎屑岩,在不同的第四纪高海平面时期(+30m,+8m,+4m,+2m)被斜切成一系列的海蚀阶地(J. Jacob et al.,2006)。在很多地方,这些基岩被冲刷出大量沟壑和凹坑,形成的凹槽促使金刚石/钻石在晚新生代沿海沉积物里富集。自1935年开始对沿海陆地进行开采,如今多数砂砾矿床都已被采完。潮间带和近岸潮下带平台的砂砾也富集了丰富的金刚石/钻石,但传统的方法无法开采。目前,正在试验一个在潮间带走廊进行湿法采样的“Jet Rig”系统,希望能成为最终开采的标准模型。

Mining Area No. 1矿区北边与Bogenfels矿区相邻的Chameis海湾上有几个“袋状滩”,这里的砂砾 (年代约为6500~3500a) 分布在滨岸海湾里,周围是岩石海角。金刚石/钻石出现于潜水面以下狭长带状的砂砾中,被沙丘和海沙深埋。这样的地质环境,加上地处偏僻,缺乏基建,都为金刚石/钻石开采带来了挑战。14个探明的“袋状滩”里,11号滩和12号滩被认为有开发前景,当其他几个陆上的矿区产量下降时,开采这些“袋状滩”能带来额外的效益。

Elizabeth Bay矿区在Lüderitz南部约25km处,金刚石/钻石发现于古代风蚀沙里,这些沙粒比沙漠的沙粒粗很多。

Orange河的下游长期被认为是不产金刚石/钻石的。直到20世纪60年代早期,才在那里发现金刚石/钻石,而直到1990年,才开始运营第一个金刚石/钻石矿Auchas。Orange河两侧主要有两种类型的金刚石/钻石矿:大部分金刚石/钻石产于河流之上40多米的年代为17~19Ma的“原Orange河”阶地沉积,而年代为2~5Ma的“中Orange河”阶地沉积物仅在局部地区有经济价值。两种类型的矿床都位于受侵蚀的基岩之上,金刚石/钻石被困在坑槽或相似的凹陷中。Orange River矿区的开采寿命相对较短。Auchas矿在开采了10年后,于2000年停业。Daberas矿于1999年开始运营,对最大的“原Orange河”阶地沉积进行开采,估计有11年的开采寿命。Sendelingsdrif矿是Namdeb拥有的第二大冲积砂矿,目前在试采阶段(Kampf,2007)。

在对海洋环境进行了20年的地质研究勘探后,Atlantic 1矿区于1993年顺利开始运营,包括离岸约65km,深度从90m至140m的区域。如今,将近一半的纳米比亚金刚石/钻石都产自海洋地带,并且这个比例在未来还会上升。

纳米比亚金刚石/钻石产量的85%都是由Namdeb金刚石/钻石公司贡献的,该公司由纳米比亚共和国政府和De Beers Centenary AG公司各占一半股份。目前,沿海陆地的产量已逐渐减少,Namdeb公司未来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沿岸近海地带。近几年,纳米比亚金刚石/钻石产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峰,就归功于De Beers Marine Namibia公司在沿岸近海地带的开采,这是Namdeb公司的一个独立合作伙伴(Kampf,2007)。纳米比亚近10年开采的商业性矿床见表8.11(Gems & Gemology Data Depository,2011)。

㈡ 搜索钢制侧面斜切角戒指的方法是什么

搜索钢制侧面斜切角戒指,可通过线上和线下多种途径。线上方面,利用综合电商平台,如淘宝、京东等,在搜索栏准确输入“钢制侧面斜切角戒指”,平台会根据关键词匹配相关商品展示,还能利用筛选功能,按价格、销量、品牌等进一步精准查找。专业珠宝首饰电商平台,如钻石小鸟等,也有丰富饰品资源,可尝试搜索。此外,社交媒体和专业论坛也能助力,在微博、小红书等平台发布求购或询问帖,可能得到网友的推荐或相关信息;珠宝设计、饰品收藏等专业论坛,汇聚了爱好者,能提供有价值线索。线下途径,去实体珠宝店,向店员详细描述戒指特征询问是否有货;饰品批发市场也值得一逛,这里商品种类繁多,可能找到目标戒指。

㈢ 钻石玫瑰怎么养才养的活,我买回来好

1. 钻石玫瑰的养护要点:
放置在明亮通风处,喜光耐旱,浇水要见干见湿,追肥施磷钾肥促进开花。
2. 钻石玫瑰的栽培方法:
选择肥沃、排水良好的培养土,如园土、塘泥、腐殖土、细煤渣等比例混合。上盆时注意斜切花根,防止气阻。避免日光直射和成熟水果蔬菜的乙烯影响。定期喷洒尿素和磷酸二氢钾混合液或腐熟豆饼水。秋季不宜过迟换盆,冬季进行强修剪保持健康生长。
3. 病虫害防治:
加强管理,减少病虫害初侵染来源。喷洒石硫合剂、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农药防治白粉病、黑斑病、锈病。使用氧化乐果、乙酰甲胺磷等农药杀灭蚜虫。
4. 真爱钻石玫瑰的含义:
在游戏中使用,增加爱情指数,可通过游戏商城购买或活动获得。
5. 钻石玫瑰在QQ飞车中的获得方式:
仅能在游戏商城购买。
6. 鲜花保鲜方法:
使用热水浸泡法、啤酒保鲜法、火焰烧烤法、茶水插花法等延长鲜花寿命。
7. 阳台上养的钻石玫瑰叶子枯黄的处理:
可能需要施氮肥,注意夏天的高温和湿度管理。
8. 钻石玫瑰的栽培与养护:
配制适合的培养土,合理浇水施肥,注意环境湿度和光照,定期修剪和换盆,防治病虫害。
以上内容结合了钻石玫瑰的养护、栽培、游戏道具含义以及鲜花保鲜方法,供您参考。

㈣ 山东钻石的表面微形貌

与辽宁钻石相似,山东金刚石晶体上的表面微形貌也非常丰富,常见到的有倒三角形凹坑、塑性变形滑移线、晕线、溶蚀沟、鳞片状蚀象、网格状蚀象、圆盘状凹坑、蛀穴状凹坑、叠瓦状蚀象、圆弧形蚀象和毛玻璃化蚀象等。塑性变形与褐色金刚石密切相关,且金刚石的粒径大小决定着其受塑性变形作用概率,在小颗粒金刚石中具塑性变形的金刚石约占总量的40%,在大颗粒金刚石中具塑性变形的金刚石约占总量的70%,平均为60%。山东金刚石有别于辽宁、湖南金刚石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在一些金刚石的表面具有一层灰色的壳。这种带壳的金刚石含量不多,且多数遭受部分溶蚀(山东省地矿局第七地质大队,1990;黄蕴慧等,1992;池际尚等,1996;罗声宣等,1999;王萍等,1999)。

本项目对山东408颗钻石样品的表面微形貌特征进行观测及统计。结果显示,山东蒙阴地区钻石晶体普遍遭熔蚀,熔蚀程度较辽宁有所增加,但相当比例的钻石晶面比较光洁,棱角较为清晰尖锐。晶面花纹和蚀像种类按出现的频率由多至少的顺序主要有:溶蚀沟、塑性变形滑移线、倒三角形凹坑、晕线、盘状蚀象、滴状丘、长条状蚀象等。

4.2.2.1 熔蚀沟

山东金刚石与辽宁的相似,会在晶体表面形成一条深深的溶蚀裂隙,裂隙里面充填颗粒状杂质,如图4.36所示,一条深沟裂隙贯穿晶体表面。溶蚀沟为晶体沿线状缺陷优先选择性熔蚀而成。

图4.36 熔蚀沟

(SD-701-011,宝石显微镜,20×)

Figure 4.36 Etched trench

(sample SD-701-011,Gem Microscope,20×)

4.2.2.2 塑性变形滑移线

在浑圆晶体的曲晶面上,当滑移线之间的晶面的相邻各部分处于同一基准面上时,就看不见滑移线或只看到很淡的线条。在滑移线之间的曲晶面各部分处于不同的基准面上的情形下,滑移线附近生成倾斜台阶时就较容易观察。沿晶面长对角线延伸的条痕,当从晶面的一个基准面过渡到倾斜台阶上时,在滑移线上强烈曲折(郭起志等,1995)。

如图4.37所示,金刚石样品为轻微变形的菱形十二面体,在其浑圆表面上出现两组滑移线。一组很淡,呈平行状密集排列;另一组非常清晰,在晶面上形成了粗糙不平的倾斜阶梯,此时在滑移线附近浑圆表面出现清晰的折断现象,曲面晶体的晶棱则呈齿状构造。这表明样品曾遭受过强烈的应力作用,因而发生了强烈的塑性变形。

图4.38所示样品为变形八面体,在晶棱两边的晶面上呈现出两组滑移线,一组为清晰的直线,另一组为沿滑移线发育的三角锥状丘或滴状丘,呈起伏的线痕状,称为线状熔蚀丘。

图4.37 两组滑移线

(228-SD,扫描电镜,60×)

Figure 4.37 Two groups of slip lines

(sample 228-SD,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60×)

图4.38 两组滑移线和线状熔蚀丘

(230-SD,扫描电镜,400×)

Figure 4.38 Two groups of slip lines and linear etched hillocks

(sample 230-SD,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400×)

滑移线为在剪切应力作用下晶体的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沿着一定的晶面(滑移面)和晶向(滑移方向)产生相对位移所致,金刚石晶体的滑移面为{111}面,滑移方向为[110]方向,共有12个滑移系,故在同一晶面上常见两组或以上滑移线,反映了晶体生长后遭受了塑性变形。

4.2.2.3 倒三角形凹坑

在熔解作用影响下,导致金刚石晶面上出现各种形态大小不等的凹坑,即侵蚀像。晶面上的倒三角形蚀象有两种类型:负三棱锥形的三角形凹坑和平底的三角形凹坑。图4.39所示为一个发育在晶面上的平底的三角凹坑,三角凹坑里面又发育了另一个不完全的平底三角凹坑,里面充填有颗粒状杂质。图4.40所示为倒三角凹坑群。

4.2.2.4 三角锥状丘和滴状丘

山东金刚石表面的丘状体比较发育,在很多样品表面都可观察到,三角丘成群密集排列,锥棱尖锐,如图4.41所示。三角锥状丘边棱圆化后便形成了滴状丘,滴状丘的排列比较分散,不像三角锥状丘一样紧密排列,彼此间存在空隙(图4.42)。

4.2.2.5 叠瓦状蚀像

叠瓦状蚀象是由因晶面遭受侵蚀而成的三方锥叠加在一起呈叠瓦状分布所致,如图4.43和图4.44所示。叠瓦状蚀象的出现,表明晶体的晶面遭受了强烈的侵蚀作用。

图4.39 倒三角形凹坑

(SD-HQ-5-05,微分干涉显微镜,100×)

Figure 4.39 Reversed triangular etched pits

(sample SD-HQ-5-05,Differential Interference Contrast Microscope,100×)

图4.40 倒三角形凹坑

(SD-701-017,微分干涉显微镜,200×)

Figure 4.40 Reversed triangular etched pits

(sample SD-HQ-5-05,Differential Interference Contrast Microscope,100×)

图4.41 成群密集排列的三角丘

(226-SD,扫描电镜,400×)

Figure 4.41 Groups of intensive triangular etched hillocks

(sample 226-SD,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400×)

图4.42 圆化的生长丘

(228-SD,扫描电镜,250×)

Figure 4.42 Rounded growth hillocks

(sample 228-SD,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250×)

图4.43 叠瓦状蚀像

(240-SD,实体显微镜,40×)

Figure 4.43 Imbricated etched figures

(sample 240-SD,Stereomicroscope,40×)

图4.44 叠瓦状蚀像

(SD-241,扫描电镜,400×)

Figure 4.44 Imbricated etched figures

(sample SD-241,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400×)

4.2.2.6 盘状蚀像

区别于其他产地,山东蒙阴金刚石表面发育大量的盘状的蚀像是其显着的特征之一。这种蚀像常见于浑圆晶体的弯曲晶面上,是近圆形圆盘状的凸起。盘状蚀像是残留的原始平滑晶面部分,高于溶蚀面,在蚀坑底部发育有清晰的晕线。当浑圆晶体的大部分曲晶面都被强烈溶蚀时,只在个别部分残留有原始平滑晶面。如图4.45和图4.46所示,样品表面遭受了强烈溶蚀,残留的原始平滑晶面部分呈盘状,高于溶蚀面,在蚀坑底部发育了清晰的晕线。

图4.45 具有特殊“麻子”溶蚀表面的山东钻石

(01-SD,实体显微镜下,10×)

Figure 4.45 Shandong diamond with special pock marks on erosion surface

(sample 01-SD,Stereomicroscope,10×)

图4.46 样品上强烈溶蚀后残留盘状的原始平滑晶面

(261-SD,扫描电镜,60×)

Figure 4.46 Primitive smooth crystal faces left by strong erosion

(sample 261-SD,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60×)

与湖南和辽宁的钻石相比,山东钻石的溶蚀坑及盘状蚀像非常特征,晶面在盘状蚀象基础上进一步发育了很多很小形状不规则的溶蚀坑和残留盘状原始平滑晶面,形成非常复杂的“麻子”组合样貌,盘状蚀象的成因虽未清楚,但其形成与晶体内存在特征的晶格缺陷有关。

4.2.2.7 似平行长条状蚀像

山东金刚石晶体微形貌的另一特征为,在部分山东金刚石的十二面体和八面体金刚石晶体表面上观察到似平行长条状蚀象,尤其是在个别浅褐色八面体金刚石晶体表面{111}面上出现的平行于[100]晶带方向的长条状蚀象(图4.47)。

图4.47 十二面体上的长条状蚀像

(SD-701-014,左图100×,右图200×)

Figure 4.47 Etched strips on the surface of dodecahedral crystal

(sample SD-701-014,left 100×,right 200×)

宝石显微镜下观察显示,具有长条状蚀象的浅褐色八面体金刚石晶体的晶形多为沿L4对称轴压扁的浅褐色八面体晶形。此类晶体表面一侧因受强烈腐蚀而难见其晶面和蚀象,另一侧受轻微腐蚀,可见一组塑性变形滑移线,其他微细特征较难发现(图4.48)。

图4.48 浅褐色八面体金刚石晶体

一侧受强烈腐蚀,高低不平(左);另一侧晶面平坦,可见蚀象(右)

Figure 4.48 Light brown octahedral diamond crystal

with one side strongly eroded and uneven (left),and the other side flat and etched (right)

微分干涉显微镜下观察显示,该类浅褐色八面体金刚石晶体的{111}面上的蚀象丰富(图4.49):塑性变形引起的一组疏密不等的滑移线平行于八面体晶面的一个晶棱,另一组滑移线呈交角60°或120°的平行线。相互平行、大小不等的一系列长条状腐蚀图像规则出露在晶体表面,蚀象呈细长的沟壑状,内壁斜切至底部,底部平直,深浅不一;两个正三角形蚀象交叠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三角形,其腰部可见交叠痕迹,底部与一长条状蚀象垂直相交。此外在该{111}晶面上还出现了一些不规则的腐蚀坑点。

图4.49 八面体 {111} 晶面上的长条状蚀象,右上方为局部放大图

Figure 4.49 Etched strips on the surface of {111}octahedral crystal,partial enlarged details on the upper right

图4.50 (111)晶面上的长条状蚀象在(001)面上的投影

Figure 4.50 Etched strips on (111) surface projected onto (001) surface

在三维立体空间中,这组互相平行、大小不等的长条状蚀象平行于八面体金刚石的{100}面,它们在(001)面上的投影平行于[110]晶带方向(图4.50)。在这组互相平行的长条状蚀象中,最长者可达270μm,最短者仅约有10μm,其宽窄范围在1~5μm之间,长条状蚀象彼此之间的间距在一个数量级范围内变化。这组长条状蚀象均与一组塑性变形滑移线相互垂直并交错,与另一组滑移线以30°角斜交。这种蚀象在辽宁、湖南金刚石中暂未发现,且在现有的国内外文献中也从未报道过。通过显微红外光谱技术对其{111}面定向切片测试,并结合相关资料分析,推测在山东个别浅褐色八面体金刚石{111}面上观察到的、平行于[100]晶带方向的长条状蚀象,是由于出露到表面的氮片晶遭受优先选择腐蚀所致(张健等,2011)。

与资料相比,本项目研究的408颗金刚石晶体表面除了出现常见的微形貌(倒三角形凹坑、塑性变形滑移线、晕线、熔蚀沟等),还首次发现了长条状蚀象,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可知,该长条状蚀象可能为出露到表面的氮片晶遭受优先选择腐蚀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