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产成本 » 为什么机会成本这么高
扩展阅读
原始股怎么也有解禁成本 2025-05-14 09:01:48
为什么石油不可能被挖完 2025-05-14 09:01:47

为什么机会成本这么高

发布时间: 2023-06-01 12:52:19

㈠ 机会成本

我们时常会感叹,八九十年代产生了那么多的企业,他们的创始人大多并没有特别高的学历和专业水平,凭着满腔的热情就让企业茁壮成长,很多已经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这些企业创立时,他们的创始人大都一穷二白,看不到前途,抱着爱拼才会赢的勇气,得益于当时山裤还不够完善的法律体系、社会爆发出的各种市场需求、人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同类企业少竞争不激烈,展现在这些企业面前的是一片片蓝海,让这掘搏些企业迅速的发展壮大。

经过几十年迅猛的发展,科技含量不高的行业,市场竞争充分,初创公司难以生存。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对资金需求多、人才要求高,普通的创业者难以进入。

为什么我们的近邻日本,年轻人既不愿意创业也不愿意跳槽。在一个成熟的社会,各方面的法律都已十分健全,企业的福利高,而跳槽和创业都面临放弃原有福利和待遇,投入竞争激烈的不确定中,投入巨大成功的机会渺茫,没有人想这么做。

在机会成本越来越高的今天,也降低了创业的激情。如果一个班30人,大多进入头部企判唯祥业,在可见的十年后,都会达到年薪30-50万的级别,而一旦创业,首先的投入是巨大的,成功率不足5%,如果不成功,将与同学形成较大差距,在创业之初就面临家人的阻力。

现在的毕业生对稳定的工作兴趣更大。是不是工作一段时间就有创业激情了,那时已结婚生子,每年的开销只增不减,工作稳定,收入还有增长空间,这些都放弃,从头再来,谈何容易。

机会成本越高,社会结构越稳定,社会的阶层也越稳定。

怎么突破阶层,那当然是保住现在的阶层,不要出岔子掉下来,再通过两代人的努力,在教育上投入,通过教育向上突破。所以现在条件越好的家庭越重视教育,在教育上投入也多,他们的子女也都知道肩负的使命,站在父母的肩上超越他们。也只有中国的父母是这样无私伟大,每个人都懂得家国天下。

㈡ 为什么你写作业花的时间越多,它的机会成本就越高

机会成本(又称为择一成本、替代性成本)指任何决兄郑旦策,必须作出一定的选择,被舍弃掉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即是这次决策的机会成本。

在生活中,有些机会成本往往无法用货币衡量的。比如:在看书学习写作业还是享受电视剧带来的快乐之间进行选择。

在看书学习写作业还是享受电视剧带来的快乐之间进行选择——那么看书学习写作业的机会成本是少享受电视丛衡剧带来的快乐,享受电视剧的机会成本是失去了在图书馆看书学习所得羡扰到的东西。

而花在写作业上的时间越多意味着可以用作其他活动的事项就越多,放弃的事项带来的快乐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写作业的机会成本就越高。

㈢ 为什么机会成本对生产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机会成本是指为晌悄笑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还指厂商把相同的生产要素投入到其他行业当中去可以获得的最高收益。

你选择做一件事,必然会放宴含弃另外一件,那个被放弃的所带来的收益就是你的机会成本。根据这段话你可以理解一下机会成本。由于你想买运滚新车,那么卖掉旧车的40元就是机会成本。而卖掉的成本是-100(支出)+40(收益)=-60不是机会成本。

假设你有一大片空地,你把它卖出去可以赚五万
你也可以把它租给别人建停车场,每月收取租金

你把它租出去的话,在租用期就不能再卖了,那卖地的五万就是你租地的机会成本
你把它卖掉的话,所有权不属于你了,就不能再租给别人了,每月可以收取的租金就是你卖地的机会成本

也就是说,有两件事可以选择,这两件事都可以给你带来效用
你选择了其中一件事,那么另一件事的效用就是你的机会成本。

㈣ 聊聊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什么?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OC)是指决策过程中面临多项选择,当中被放弃而价值最高的选择(highest-valued option foregone),又称为“替代性成本 (alternative cost)”,就是俗语的“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例如某人现在有1小时时间,可挑选A、B、C三件同样都需要花费1小时才能完成的三件事之一来做,他若选择了A,就得放弃做B、C二事的机会;若选择了B,就得放弃做A、C两事的机会。

弗里德里希·冯·维塞尔认为只要有选择、取舍存在,机会成本便存在。理性的经济人力求把机会成本降至最少,这意味着为了现行选择所放弃或牺牲的代价也是最少。机会成本是经济学中广泛应用的概念,不仅在个人决策中应用到,还可扩展至商品财货的生产、交换和分配等经济领域。

机会成本可以是主观,例如某人决定买水果,从他最喜欢到最不喜欢的排序依次是香蕉、苹果和葡萄,如果他购买了苹果,机会成本便是香蕉而非葡萄;此后,若他的口味产生转变,例如排序为葡萄、香蕉和苹果,他购买苹果的机会成本便不是香蕉而是葡萄。 机会成本有时可以较客观地衡量,比如用货币。例如一名农民选择养猪就不能选择养鸡,则养猪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养鸡的收益,养鸡的机会成本便会是放弃养猪的收益。

机会成本是一个很有用的概念,可以被广泛用来解释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现象。例如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人都选择节假日出游,而不选择工作日出游一样。虽然节假日到处都是人挤人,但还是绝大多数人选择出行的机会。在工作日出行,你的机会成本就是工作日的工资,而节假日出行的机会成本是在节假日做其他事情的最高收益,例如你能在节假日给企业培训能赚很多钱,也会使得你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机会成本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假如在周末有三个事情可以选择去做,一个是给企业做内训,10000元/天;一个是去一个大型论坛做公开演讲,5000元/天;还有一个是陪家人小孩玩,0元。你会如何选择呢?如果单纯从显性成本来考虑,选择去给企业做内训是最佳选择,毕竟10000元的收入比后两者要好很多,但如果加上隐性成本的选择就未必会是第一个了。因为大型论坛的公开演讲,给你带来的业界知名度和影响力要比给企业做内训大很多,而陪家人小孩带来的家庭和谐以及心情愉悦,是花钱买不来的。如何决策还是需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以及当下的处境进行更理性地分析。

如何利用机会成本进行选择?

从人们的选择来看,当机会成本显而易见的时候,相信都会做出机会成本更优的选择。但世间的真实情况是未来是未知的,特别是在投资和职业方面的选择,就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如何能准确理解和判断当下选择的机会成本呢?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手里可用来投资的资金是有限的,来找投资的项目则是趋于无限的,有限的资金去投资那么多项目,只能选择一部分来投入,选择了这些则意味着放弃了其他所有的项目(当然其他的项目有些也未必能让你投资)。那如何来选择项目呢,或者说选择投资标的呢?昨天写的那篇文章关于风险的,其实也提到一部分类似的内容,尽可能选择风险小的投资。毕竟大多数人都是接受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论,虽说没有什么是绝对没风险而之后纯收益的投资(其实是有的,不要只考虑股票)。作为普通的我们,如何去甄别在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内有最高收益的投资标的呢?投资应该不仅仅是把资金投入去买股票、买项目,而是有更大的范围。如你有10000元,可以放入股市去买阿里、腾讯的股票(如果今年年初进场,则现在市值已经过20000元了);也可以拿来投资到追女朋友身上,或许多花了这10000元,可以让你早半年让目标美女变成女朋友呢;也可以拿这10000元去投资到自己的健康、学习上,或许通过一门课程的学习,让你找到一份薪水、潜力都更高更大的工作呢?这些都是需要根据个人自身的因素和环境等综合来考虑的。

从职业选择上来说,相比投资会更难一些,毕竟投资是可以分散,职业大部分的选择都需要All in(全部投入),大概很少有老板愿意接受你在公司上班同时还在外面兼职吧。这样就更需要有理性分析和敏锐的眼光,但未来是未知的,就算基于当前的情况选择了最佳的项目,未必就能笑到最后。当年腾讯起家的时候,QQ那时候还叫OICQ(跟国外的ICQ有同名风险,后来才改的QQ),同期做类似业务的有好多家,而且腾讯在当时并不是最好的一家,记得当年腾讯资金紧张,马化腾差点以50万元把公司卖掉,多亏对方觉得腾讯那时候还不值50万(别说我们普通人没有那么敏锐的眼光,大佬其实也有很多看走眼的时候不是),同期投资了其他即时通讯公司的投资机构,项目基本都死掉了。所以从个人职业上来说,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的、自己有能力做的、并且能给自己成长带来积累的项目,应该会更有价值一些。

那如何才能正确评价机会成本呢?

首先,得确认你所认为的选择是一定可以做,并且可以做成的。不能说我去上班打工了,所以放弃创业的机会(创业如果早期加入阿里巴巴,现在肯定也是千万富豪了),这个假设是不成立的;

其次,客观理性地分析出你所选择的事情,能给你带来的收益(不仅仅是资金上的回报),潜在可能的部分要打个折扣,得分析能获得潜在收益到手的概率有多少,这里也会涉及到乐观评估和悲观评估。假设你在一家公司占有10%的股权,而这家公司刚被投资商以1个亿的价格注资1000万占股10%,你觉得你有可能拿到这市值1000万的股票兑现吗?答案其实是未必,甚至很多时候都是拿不到的。

第三,除了显性成本的分析,还需要分析隐性成本,你选择其中一个工作所需要投入的时间、精力是多少,跟其他选择相比会有大多的差异。我们知道,所谓的财务自由是不需要为了生活而出卖自己的时间,所谓的成功则是能有效地放大自己的时间、释放更多的可能性。那么在做选择的时候一定要考虑相同收益的情况下,我所需要投入的时间是多少。

最后,从各方面综合考虑这个选择能给自己带来的成长有多少,因为个人成长才是对我们最重要的事情,在同等情况下,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快更高的选择,将是机会成本最优的选择。

理性准确地分析机会成本,是我们做出最优选择的一种方法,不分析直接跟风做选择是最不合适的。

㈤ 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你了解多少

在经济学定义中提过资源是稀缺的,你不可能拥有一切,所以必须做好取舍?换句话说,你每做一个选择,背后都会有放弃。你放弃的其他选项中,最高的价值,就是这个选择是机会成本?

浓缩成一句话——机会成本就是你放弃的最高价值。

教科书经常会用时间或者金钱的分配来进行举例。我们先看一个时间分配的例子。

你晚上回到家后,有两小时空闲时间。这两小时你可以有很多种选择,看电影或者读书,但因为时间有限,两种乐趣不可兼得。在这里,看书的机会成本就是看电影的乐趣,看电影的机会成本就是看书的乐趣。

如果你觉得看电影更有乐趣,就说明看书的机会成本高。成本高的事,不要选,选成本低的。从经济学的角度,哪怕你很闲,时间也一样有成本。

巴菲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叫“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因为就算是免费的午餐,不花钱也一样花了时间,时间也有成本。

但是很不幸,国内认可时间机会成本的并不多。举个例子,养一个孩子的成本是多少?如果按照会计的算法,就看花出去的钱有多少。从出生开始,要花的钱有奶粉、尿布、服装、摇篮、玩具等;上学之后,有学费、书本费、伙食费等。把所有这些钱加在一起,看花销高低,成本大概几十万。

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我们考虑成本,从来不是按照支出多少钱来算的,而是看放弃了多少。上面这几十万直接花出的钱,是一种放弃,所以要计入成本中。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种放弃,比如说孩子出生后,有可能家里的老人来帮忙照顾,那么老人就放弃了他们娱乐或者工作的时间。再说孩子父母,为了陪伴和教育小孩,他们减少了自己工作或者加班的时间,减少了工作晋升的机会,减少了出去游玩、娱乐的时间,牺牲掉了很多享受。

再进一步,小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有自己的卧室,父母不会收孩子的房租。但是如果没有孩子,那么可能会把这个空房间租出去收一份租金,也有可能把它改造成书房或者影音娱乐室,获得一份享受。有了孩子之后,这个房间的价值也放弃了,这种放弃的成本也要计入。

养孩子的过程中,肯定还有很多很多的放弃。所以在经济学视角下,这种成本是非常高的。

以上是关于时间的机会成本的例子,再说一个钱的分配的例子。

在我准备读MBA之前,面临一个选择。MBA分为两种:一种是脱产班,周一到周五上课,这个时间你不能再去工作;另一种是在职班,周六、周日上课,可以一边工作一边读书。脱产班的学费是15万,在职的学费是30万。所以我们怎么衡量这两个班的成本高低呢?直接按价格来衡量吗?我们不是学会计的,所以按照经济学,我们要去衡量机会成本,去考虑自己放弃了什么。

脱产班首先放弃的是学费15万;其次要放弃工作脱产两年,就等于放弃两年的年薪。所以,当我们考虑放弃的年薪之后,就会发现,即便一个年薪只有10万的人,他读脱产班的成本也已经达到了35万,已经略微超过了在职班的学费。如果年薪更高的话,那么读脱产的成本只会大幅高于在职班。

放弃的只有这两项吗?应该还不止。越高端的工作,就越会考虑候选人的职业连贯性以及累计的工作年限。工作年限短或者是中间有断档,都属于求职过程中的瑕疵,这种瑕疵有可能让你无法进入最好的企业,而最好的企业和次好的企业之间,同样的岗位可能还会存在着10%的年薪差异。多年累积,这种损失也是巨大的。

综合以上种种,可以算出来,读脱产班的机会成本可能超过50万,对高收入的人来说,甚至超过100万。相较之下,当然是在职班便宜,所以上海的名校MBA,在职班一年能招400个人,脱产班一年只能招30来个人。

听完这两个例子,相信你大概已经有点懂什么叫机会成本了,但是这还不够。

如果我拿出四张钱,一张100元、一张50元、一张10元、一张1元,你有一个选择,可以从中选一张。这时候如果你选1元,就要放弃另外三张。另外三张中面值最大的是100元,所以你选1元的机会成本就是100元,选10元或者50元也是同理。只有选100元的时候,机会成本最低,因为你放弃的最大价值是50元,这是教科书教给我们的。

但是,现实生活中没有这么容易、清晰的选项,以下几种情况更为常见。

第一种情况:你面前有一个选项,但因为眼界问题,在你看不到的地方,还隐藏着一堆选项。

讲一个20世纪90年代贫民窟美少女的故事,女孩生在穷乡僻壤,学习不好但唱歌非常有天赋,中学老师推荐她去参加艺考,艺考的老师看到她以后,觉得她长得好看,唱歌又好听,是一个宝贵的苗子,不管是学音乐还是学表演,前途都不可限量。艺考老师告诉这个孩子,一定要报北京的学校,去改变命运。结果考完后,女孩销声匿迹,老师上门去找才发现,村长家到女孩家说了亲,彩礼收完,亲事已定。老师不忍心她放弃大好前途,反复劝说,但这家人从来没见过那种生活,在他们看来,嫁给村长家的儿子就等于荣华富贵了,站在门口就能实现理想生活,为什么要去遥远的城市呢?

故事讲完,大家心里应该会有各种感慨,记住现在这种情绪和唏嘘的感觉。因为直觉是一种感觉记忆,就像人看到黑暗,会感到很害怕,之后当你做选择的时候,如果有要唏嘘的直觉,就说明你开始有了机会成本思维的底子。

第二种情况:商业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洗脑,比如有商家跟你说,看这里有1元,它超级有价值,你赶快来拿,然后你就被眼前的1元吸引了,别的都忘了,这叫洗脑成功。

假如有一个物品,我们预期它会持续地涨价,每年增长10万,2020年它值50万,到2024年会值90万。那么,2020年让你花80万买,你怎么计算你的盈利和亏损呢?在商业社会中,商家会天花乱坠地给你宣传,说5年后它肯定值90万,你现在花80万买,5年后就能赚10万。如此一来,很多人真的就冲过去买了。然而我们在经济学上要算机会成本,要算放弃的东西。如果你本来能用50万买到,结果你非要花80万不可,等于你多放弃了30万,这就是亏了30万。你本来能赚40万,现在只赚10万,这就是亏损30万。

我们再回到这4张钱,前面已经说了两种情况,一是眼界问题,二是洗脑问题。

还有第三种情况:预见性的问题。

比尔·盖茨在大学期间,辍学去创办微软。我们事后当然能看到,当时他选择继续读书的机会成本,就是失去微软。去创办微软的成本,是要中断学业。我们现在知道微软很牛,所以知道失去微软的成本最高,所以不能选成本高的,退学创业是对的。然而在当时结果没发生的时候,两个选项是透明的,你根本就看不清楚每张钱到底是什么价值,所以有可能预判错误。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的机会成本是最难以让人理解的,因为它未必是真实发生的,因为你放弃的东西,往往只是一种可能性,能不能预见得到这种潜在的可能性,取决于你的想象力、预见性、规划能力,以及你的胆量和野心。

茨威格写过一本书,叫《断头王后》。这本书的主人公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这个王后出身名门,一生最爱玩乐,她大修宫殿,每天举办舞会,买最奢华的衣服珠宝,花光了法国的国库。20年后,法国大革命爆发,玛丽·安托瓦内特被送上了断头台,史称“断头王后”。

茨威格写到她早年的奢侈生活时,无比感慨,写下了非常有名的一句话:“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这个价格是什么啊-机会成本。

㈥ 机会成本高好,还是机会成本低好

机会成本是一个绝对概念,只描述客观事物的基本事实,不够成好不好的判断,他不是一个相对数,不能用好不好来定义,衡量好不好的标准不能考虑机会成本,还是要考虑项目本身的成本,风险与收益。

㈦ 孙陶然为什么说创业机会成本很高

“越优锋拆秀的人选择创业放弃的东西就越多。如果以创业的劲头去打工,很多人可能会迅速成为出色的员工甚至中高层管理者,但一旦选择了创业,就会陷入一场拆液持久的苦战,从最低点开始爬坡,单打独斗,当然一旦创业成功,你获得的成就感和物质及精神收获也是旅基物打工永远不可能达到”

㈧ 请问有人能解释一下机会成本是什么吗为什么要取价值最大的还有我搞不清谁是谁的机会成本。。

1. 机会成本是什么?
机会成本:选择某一个机会,而放弃的其他机会所能带给你的最高价值。
2. 为什么是最高价值?
我是这么理解的。
假设是在两个项目中做选择,即你放弃的只有一个项目,则其机会成本就是这个项目的预期收益率。这个很简单。
但如果是多个项目,假设你选择了A项目,必须得放弃掉BCD这三个项目(你要有钱你都投也行,我不阻止你),这三个项目的预期收益率分别是30%,40%,50%;你反向的想一下,如果我不去选择A项目,那么我会损失什么,就是会损失这BCD这三个项目中的任意一个项目的未来收益,由于人的趋利性,你投资的时候肯定会选里面预期收益率最高的项目,对吧(因为你不会明明预测了在BCD中B的收益最高,还傻乎乎的把钱投到其他的项目去,你肯定会想赚更多的钱,所以就都把钱往B投,其他的你是不会考虑的。)。所以说,这就是为什么选择最高价值的原因。因为低预期收益率的项目你会看吗?一般来说你是不会看的对吧。而且假设预期收益率真的很低,低于市场平均利率,你真的会觉得不选它是你的损失吗?
(PS:当然我说了,你有钱,你都投,或者想做做慈善什么的我也没什么话好说。不知道讲清楚了没有,哪里不清楚你再问。)

㈨ 机会成本太高是什么意思

比如有两件事,事情A和事情B,你做B事情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金钱很多,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不如做A事情划算。这就是说做B事情的机会成本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