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产成本 » 供需决定价格什么决定成本
扩展阅读
郑州哪里购买直销产品 2025-05-24 18:24:59
淘宝摄影用什么工具好 2025-05-24 17:57:10

供需决定价格什么决定成本

发布时间: 2022-11-14 02:47:39

㈠ 价格由哪些因素决定

影响商品实际价格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成本与销售量影响

产品成本是定价的最低经济界限。按量本利盈亏分析法,一定时期内总的价格水平必须超过盈亏平衡点的产销数量,这时候才有利润。只有在市场情况恶劣的情况下,作为短期权宜之计,可以把售价降到比变动成本稍高一点卖出。在实际工作中,产品的价格是按成本、利润来制定的。成本又可分解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产品的价格有时是由总成本决定的,有时又仅由变动成本决定。成本有时又分为社会平均成本和企业个别成本。就社会同类产品市场价格而言,主要的是受社会平均成本影响。在竞争很充分的情况下,企业个别成本高于或低于社会平均成本,对产品价格的影响不大。产品定价时,不应将成本孤立地对待,而应同产量、销量、资金周转等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成本因素还要与影响价格的其他因素结合起来考虑。

2.需求关系影响

产品价格除受成本影响外,还受市场需求的影响。即受商品供给与需求的相互关系的影响。当商品的市场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应高一些;当商品的市场需求小于供给时,价格应低一些。反过来,价格变动影响市场需求总量,从而影响销售量,进而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制定价格就必须了解价格变动对市场需求的影响程度。反映这种影响程度的一个指标就是商品的价格需求弹性系数。

3.国家政策影响

这对产品的定价的影响表现在许多的方面。例如国家的价格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都会直接影响企业产品的定价。

4.竞争因素影响

虽然企业在现代经营活动中一般采用非价格竞争,即相对稳定的商品价格,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供服务、加强销售和推广方式来增强竞争力,但是也不能完全忽视竞争对手的价格。市场竞争也是影响价格制定的重要因素。根据竞争的程度不同,企业定价策略会有所不同。按照市场竞争程度,可以分为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三种情况。

(1)完全竞争。所谓完全竞争也称自由竞争,它是一种理想化了的极端情况。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买者和卖者都大量存在,产品都是同质的,不存在质量与功能上的差异,企业自由地选择产品生产,买卖双方能充分地获得市场情报。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都不能对产品价格进行影响,只能在市场既定价格下从事生产和交易。

(2)不完全竞争。它介于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它是现实中存在的典型的市场竞争状况。不完全竞争条件下,最少有两个以上买者或卖者,少数买者或卖者对价格和交易数量起着较大的影响作用,买卖各方获得的市场信息是不充分的,它们的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它们提供的同类商品有差异,因此,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竞争。在不完全竞争情况下,企业的定价策略有比较大的回旋余地,它既要考虑竞争对象的价格策略,也要考虑本企业定价策略对竞争态势的影响。

(3)完全垄断。它是完全竞争的反面,是指一种商品的供应完全由独家控制,形成独占市场。在完全垄断竞争情况下,交易的数量与价格由垄断者单方面决定。完全垄断在现实中也很少见。

企业的价格策略,要受到竞争状况的影响。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是竞争的两个极端,中间状况是不完全竞争。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竞争的强度对企业的价格策略有重要影响。所以,企业首先要了解竞争的强度。竞争的强度主要取决于产品制作技术的难易,是否有专利保护,供求形势以及具体的竞争格局。其次,要了解竞争对手的价格策略,以及竞争对手的实力。再次,还要了解、分析本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

㈡ 供求关系怎样决定产品价格

商品价格是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相等时的价格。一般认为,价格与供给量的关系是: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反之,价格越低,供给量越小。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是: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少。

农产品市场供求与价格的关系是:当市场上供大于求时农产品价格就趋于下降;当市场上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时农产品的价格自然要上涨一些。例如蔬菜,刚上市时价格较高,随着上市量的增加,价格逐渐下跌,直到供需平衡。当市场上供不应求时价格则趋于上升。如果硬性规定价格不变,则会出现“黑市”交易现象。

㈢ 薛兆丰的经济学课

第018讲丨最终产品的供需决定原材料的成本

我的朋友在采石场旁边买了一块地,搁置不用,目的是要把这块地作为他稳定经营采石场生意的一种原材料,而不让别人拿这块地去盖住宅。

这块地之所以有价,是因为最终消费者在争夺这个原材料。那些去看博物馆的人,和那些买住宅区的人,两方出价。竞争之下,我的朋友认为,应该是那些去看博物馆的人能够胜出,所以他把这块地买下,作为生产石头的一种原材料。

这块地之所以有价,是因为有最终的需求者,要么是看博物馆的人,要么是住房子的人。他们在竞争,这块地才有价。你看到这个因果关系了吗?是最终产品的需求导致了这块地有价。这样一种观念,跟我们传统的观念是格格不入的。

2. 成本决定论站不住

传统观念认为,一块地本来就有价值,这价值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买了这块地,那么这块地的价值,就会传递到最终产品上面去。地的价值越高,最终产品就越贵,这是我们的传统观念。

我们在会计学上学到的内容是怎样的?根据会计学,最终产品的定价,等于它一层一层原材料成本加起来,再乘上一个合理的利润率,就等于最终产品的售价。这就是所谓的“成本决定论”。

你要想想,如果我们在会计课上学到的这个原理是正确的话,那么,企业家怎么才能赚钱呢?

产品最终的售价,等于所有成本加起来,再乘以一个合理的利润率。不管合理的利润率是多少,3%也可以,5%也可以,1%也可以,你把这个合理的利润率给固定住,利润率固定了,成本越高,产品的售价就越高。

那么企业家怎么才能赚钱?他们每天会琢磨什么事?他们琢磨的事,就应该是怎么才能把成本弄高。成本越高,乘上那个利润率,他们能赚的钱就越多。这个结论太荒唐了。

比方说,我在北大有一辆二手自行车,现在拿去卖只值100块钱,我怎么才能多赚钱呢?根据刚才说的会计学原理,就要增加这自行车的成本。我要给它上油漆,上了一道又一道。这样这辆车就凝聚着人类无差别的劳动,这辆车的成本就变得很高,所以它就能卖很多钱了。这样行吗?当然不行。市场上是不会有人认账的。

如果刚才说的会计原理正确的话,那么世界上所有过时的产品都不会消失:马车不会消失,蜡烛不会消失。不管它的成本多少,只要乘上一个所谓合理的利润率,它就能卖出去。我们现在的世界,不是这样的世界。

成本决定论是错的。更清楚地说是:成本决定论所隐含的逻辑关系,也就是产品的原材料成本决定了产品的最终售价,这个因果关系是错的。

3.供需关系决定商品价格,商品价格决定资源成本

合理的逻辑关系刚好反过来。不是产品的原材料决定了产品的最终售价,而是最终产品的供求关系,决定了最终消费品的价格,而这个价格再反过来,决定它上面一层又一层、一环又一环的原材料价格。

这是倒过来的一个关系。最终产品的供需决定了最终产品的价格,这个价格再反过来决定原材料的成本。

事实上,一个企业家,当他把产品生产出来,放到市场上卖的时候,他会看着供求关系决定产品的售价。他是能卖多少就卖多少,能赚多少就赚多少。

赚完这个钱以后,再把他赚到的钱——我们称之为盈利也好,或者称之为亏损也好——把它倒过来归功,或者归咎到前面每一个环节的生产要素里面去。从而给这些生产要素定价,决定它们的价值。

如果他们赚到的钱,能够把这些生产要素留住,留在自己的生产线上,那他们就能够继续生产,如果他们留不住这些资源,这些资源就会跑掉,那么他们的商业计划也就失败了。

所以,世界上并不存在合理的利润率,商人是能赚多少就赚多少的。赚完以后,再把他赚的钱,归功到前面的生产要素里面去。同样,世界上也不存在合理的亏损率,要真的亏起来,没有什么合理不合理的,就是血本无归的事情也经常发生。

能够进行这种逆向思考的人很少。

比方说,我们跑到北京的CBD热闹繁华的地区,在里面的餐厅吃一碗牛肉面,价格挺高的,你就问餐厅老板,这牛肉面为什么这么贵?老板会跟你说,牛肉面之所以这么贵,是因为我租的这个铺租本身就比较贵。

你看,原材料贵了,牛肉面就贵。他说的是事实,但他理解的因果关系反了。

正确的因果关系,是CBD这个地方的生产效率高,人们愿意在这里呆着,在这里呆着能够多赚钱,所以人们纷纷争抢这块地,从而使得这里所有的原材料都变得更贵。人人都愿意在这呆着,同时也要在这个地方用餐。是这里的餐饮更贵,才导致这里餐饮的铺租更贵。因果关系刚好是倒过来的。

以前有一位经济学者,他说深圳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盒饭就很贵,所以深圳人的工资就得特别高。他的说法对吗?错了,事实恰恰相反。应该是深圳这个地方的生产效率特别高,愿意跑到深圳的人特别多,所以推高了深圳各种各样资源的成本。

我再举一个例子。在美国有三种学院,他们的毕业生工资特别高:医学院、法学院和商学院。有人就说,正因为医学院、法学院、商学院的教授工资特别高,所以他们同学交的学费特别高,所以他们毕业出来的工资就得特别高。

这种说法对不对?实际上也是刚好倒过来。应该是医学院、法学院、商学院的毕业生工资特别高,使得生产他们的原材料,也就是教授的工资特别高。因果关系是倒过来的。当然,这些学院里面的教授工资特别高,也能吸引更好的人才在这些学院任教。

再举个例子,你就彻底明白了。有人说,王菲在演唱会中的酬劳特别高,所以她演唱会票价就特别贵。王菲要的多,她的票就卖得更贵,这说法对不对?不对。是因为喜欢王菲的人多,争抢王菲门票的人多,他们愿意出的价更高,才使得王菲的劳动力资源变得更贵。因果关系刚好是反过来的。

这些例子你都想清楚以后,我们再看这一讲刚开始提的问题,你就知道答案了。

4. 政府拍卖土地不会推高房价

政府高价卖地会不会推高房价?政府之所以可以高价卖地,不是因为政府想高价卖地,它就能把土地以高价卖出去。政府卖的地之所以高价,是因为最终需求者对这个土地有需求,这个土地的价格才会涨上去。

是人们对最终产品的需求,也就是对房屋的需求导致房价更贵,而更贵的房价导致土地价格更贵。原材料和最终产品价格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反过来的。

你想想看,只要最终的房屋数量不发生变化,哪怕政府免费把土地给出去,最终的房价会不会有变化?

比方说,如果市场上只有一套房子,那么这套房子归谁所有呢?有一百个人在排队,第一个人出100万,第二人出99万……如果市场上只有一套房的话,这套房就归愿意出价100万的人所有。所以,政府无论是免费把土地给出去,还是高价拍卖土地,它对最终的房价都不会造成影响。

那么,政府免费派地和拍卖土地,会产生什么差别?唯一的区别,就是政府的收入是明钱还是暗钱。

如果政府拿土地去拍卖,那么政府收到的土地使用金,就是明钱,这笔钱能够进入国库;如果政府把土地免费分派给开发商的话,第一个拿到免费土地的开发商,赚了免费的礼物,后面的开发商会跟着上来,通过各种各样的办法,包括黑箱作业的办法,去获得政府免费派出的土地。

最后的结果,是政府本来明着能够收到的土地出让金,只能在官员和地产商之间暗中分配。这是唯一区别。

课堂小结

今天讲的内容,是批驳成本决定论,树立供需决定论。成本决定论是错的,不是原材料成本,决定最终产品的价格。而是最终消费品的供需,决定了最终消费品的价格,而这个价格,再反过来决定前面每一种生产要素的成本。

课后思考

请问,凝聚人类劳动越多的产品,价值就越高,这个观点对不对?为什么?

㈣ 问个问题:是价格决定成本还是成本决定了价格

个人理解: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是价格决定成本。完整的逻辑链条是:供需决定价格,价格决定成本。供需决定价格好理解,价格决定成本似乎有点费解。这里的成本是指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

㈤ 为什么供求决定价格

经典的经济学都会告诉你,供求决定价格。意思是当商家不顾供求,肆意抬价时,需求减少,价格还是要被迫回落。

但在实际市场中,成本是会实实在在影响价格的,在行业成本普涨而缺乏替代产品时,这种情况最显着。也就是说,成本普涨,而消费者又不能不买这种产品,那即便涨价,需求还是那么多。例如某些无替代产品的特效药,例如某些高端军火。

需求价格弹性就是为了衡量这个问题。简而言之,需求价格弹性高的商品,需求对涨价的敏感度极高,稍微一涨价,大家就不去买这种商品了,这多存在于替代产品多的情况下,例如餐饮。餐饮选择众多,如果肯德基涨价了,那我可以选择麦当劳,德克士,或者吃日料韩料,而不会为肯德基支付溢价。

需求弹性低的商品,就意味着需求对于价格不敏感,就是说涨价了依然有大量需求,也就是所谓刚需。这就是上面说的缺乏替代产品的商品。特效药即便涨价,也得继续吃。当然,这种价格弹性低的情况是存在于一定区间的,超过了这个区间,弹性会剧烈上升。特效药一旦涨到大家砸锅卖铁都吃不起的时候,也就没需求了。

㈥ 经济学原理中的商品供求决定价格,对这两种价格决定方式的看法

是供求决定价格还是价格决定供求?

供求决定价格是一个很多人接受的经济现象,因为东西多,买的人少,价格自然要下降。相反,东西少,买的人多,价格自然要上升。价格决定供求也是很多人接受的一个经济现象,价格高、利润丰厚的产品,供给自然会增加,价格低没有什么利润的产品,供给自然会减少。当庸俗的西方经济学家在鼓吹供求决定价格的时候,有人问这些经济学家:供求由什么决定呢?
价格是什么?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如果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的话,由于价值是一般化的劳动,那么价格是一般化劳动的货币表现,货币是什么?货币是商品,是一般等价物。如果说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等于说价格是一般化劳动的一般等价物的表现。显然这是一个循环论证,这个循环论证是价格是商品的商品表现,终点回到起点,物物交换。
我们要搞清楚是价格决定供求还是供求决定价格时,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价格是什么。价格是一种分配手段,价格高意味着同样的货币分配较少的产品,价格低意味着同样的货币分配更多的产品。价格和货币是等价的,货币是结果,价格是过程,货币是分配的结果,价格是分配的过程。价格是分配手段,等于货币是分配手段。作为结果的货币和作为过程的价格,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比如,我拿20元去买(分配)西瓜,如果西瓜0。5元一斤,我可以分(买)到40斤西瓜,如果0。4元一斤,我可以分到50斤西瓜,我分得西瓜的数量完全取决于西瓜的价格,价格高,我分得的西瓜少,价格低,我分得的西瓜多。对于货币来讲,它是不变的,因为不管西瓜的价格是多少,货币的总量是不变的,买西瓜的减少的货币正好是卖西瓜的增加的货币。在什么情况下货币会变呢?只有在影子货币转换为货币的情况下,货币的总量会发生变化,但这和买卖的关系不大。
价格反映的是产品和货币之间的关系,价格的一端连接的是产品,另一端连接的是货币,产品、货币都是人所有的产品和货币。价格由什么决定?从直观上看,价格由产品和货币决定,如果我们把产品的一端看成是供、货币的一端看成是需的话,价格自然由“供和需”决定,这是供需决定价格的最好“依据”。买卖的过程实际是分配的过程(有人把它叫交换),分配的对象是产品(如西瓜),分配的手段是货币(价格)。如果我再把谁分配和分配给谁的问题补上,供和需就出来了,分配的一方是供,被分配的一方是需。作为分配手段的价格和分配主体的供需,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是分配主体决定分配手段还是分配手段决定分配主体呢?显然,我们可以说分配手段(价格)决定分配主体(供需),也可以说分配主体决定分配手段。实际上分配手段和分配主体很可能是没有关系的,因为分配主体可以选择的分配手段有很多,价格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价格和货币是等价的,货币是结果,价格是过程。产品要转换为货币,必须经过计价这个过程,产品转换为多少货币,直接决定于价格水平的高低。货币作为一般化的要求权,它是从产品的一组权利里分离出来的。从权利的角度看,产品、货币、价格是相同的,它们都是要求权。所不同的是,产品是具体的要求权,具体的要求权可以一般化为一般化的要求权,一般化的要求权就是货币。
供求决定价格是假象。如果我们把持有产品的一方看成是供,持有货币的一方看成是求,供求决定价格等于说持有产品的一方和持有货币的一方决定价格,可是,货币是怎么来的?货币是产品形成过程中而来的,那时的供就是现在的求,那时的求就是现在的供,显然,供求是决定不了价格。供求仅仅是价格连接的两端。
价格决定供求也是假象。因为没有价格,供求同样可以存在。庸俗的西方经济学在这点上的欺骗成分是非常明显的,它们把一个完整的经济现象分割成一个个的经济现象,从而欺骗人们。那么,价格为什么决定不了供求呢?因为供求是分配的主体,作为分配手段的价格,它是决定不了分配主体的。我们只要不选择价格作为分配手段,价格决定供求的谬论就不攻自破。
那么到底什么决定价格呢?价格、货币、产品都是要求权,作为具体要求权的产品和作为一般化要求权的货币,虽然本质是一样的,可它们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具体的要求权会由于要求权的载体没有功能而消失,一般化的要求权则可以“长生不老”,因为一般化要求权的载体可以是符号,符号是永远存在的。如果一般化要求权的载体是纸,我们只须把纸换一下就可以了,我们现在用的人民币不就是不断变化的吗(第多少多少版人民币)?既然价格、产品、货币是同质的东西,我们要寻找什么决定价格,就必须寻找什么决定产品。根据产品的定义,产品是可以满足人需要的一种功能。显然是人的需要决定产品,进而是人的需要决定价格。
价格是人的需要决定的,人的需要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人的需要当然是客观的。因为人的生命是客观的,人要维持生命,就必须有需要,死人是没有需要的。人可以是单个的人和集合的人,决定价格需要的人是集合的人。集合人的需要是决定价格的力量。集合人的需要可以分成三个级次,它们分别是一级需要、二级需要和三级需要,当一级需要得到满足时,它会退化为二级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二级需要会激化为一级需要。集合人需要的变化会引起价格的变化,比如甲商品原来是一级需要,当它退化为二级需要时,它的价格会下跌。
人的需要的信息是很难得到的,不然的话,我们国家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居民存款了。因为企业在生产产品时,它的收入是一定要大于成本的。由于企业没有办法得到集合人对产品需要的准确数据,企业生产的产量往往会超过它对应的货币,从而形成居民存款。由于没有办法得到集合人准确的需要信息,我们就无法预测到相应价格变动的信息。谁如果他能够准确商品价格的走势,那么,他一定是一个投机高手。

㈦ 商品的价格是由什么决定的

商品的价格是由成本、供需、效率和信息来决定的。

这4个因素,在不同层面上影响着价格的高低。

第1个影响价格的因素,就是成本。成本越高的东西,价格就会越高。生产成本,会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而降低,价格也就会随之降低。

举个例子:

法国皇帝拿破仑招待客人,用得都是非常精美的银质餐具。而他自己,却只用铝制的餐具。你知道,银可比铝值钱多了。很多人认为拿破仑用铝制餐具是因为他低调朴素,其实恰恰相反。

在那个时代,用铝制的餐具,是身份高贵的象征。因为铝的炼制成本极高,铝制餐具非常罕见,所以价格昂贵,甚至比黄金还贵。

而现在,炼铝的技术突飞猛进,铝也就变得非常便宜。而因为金属银本身的稀缺性,银的价值,就大大超过了铝。所以,成本,影响着价格。而科技,改变着成本。

第2个影响价格的因素,是供需关系。

我举个例子:

中秋节的月饼几百元一盒,节一过完,没有了需求,月饼价格立刻大幅缩水。平常白菜2元一斤,过年的时候,因为供给变少,白菜变成5元一斤。年一过完,供给恢复正常,白菜又降到2元一斤。

假设一件物品,只生产10件。如果市场上,只有10个人需要,供需平衡,每个人都可以买得到。如果市场上,有100个人需要,物品的价格就会上升。如果市场上,有1000个人需要,物品的价格就会上升得更高。

供给稀缺,需求旺盛。这时价格就会上升。

所以,卖一种需求很旺盛,但是供给很稀缺的商品,就会比较赚钱。

比如,房子。盖房子,有非常高的科技含量吗?没有。

但是,上海中环以内的房子,就这么多,但是价格却非常贵。

中环、内环和外环,从盖房子的角度来说,盖房的成本是一样的。

那为什么,不同位置的房子能卖出不同的价格呢?是因为大家都想去市中心,需求非常旺盛,而中心地段的房源供给却很少。供给稀缺,需求旺盛,价格就会非常昂贵。这是第2个影响价格的因素,供需关系。

第3个影响价格的因素,是效率。

润米商城在卖小洞茶,销量很好,但其实并不算贵。

为什么呢?因为效率高。

我们直接从供应链源头拿到茶叶,没有开线下门店,没有请售货员,更没有砸广告,缩减了许多中间环节。

这就是用效率,降低了价格。

同样的需求,同样的生产成本,但是运营效率不一样,价格就会不同。

为什么互联网上有些东西品质不错,性价比很高?那是因为在互联网上卖东西,效率更高,所以价格就会更便宜。

这是第3个影响价格的因素,效率。

第4个影响价格的因素,是信息。

你去批发市场买一件东西,通常情况下,售货员会上下打量你一眼,然后给你报价。

然后,你们会开始讨价还价。

最终,每个人买到这件物品的价格,可能是不一样的。

换你妈去买,几乎一定比你买到的价格更便宜。

为什么?因为信息不对称。

当信息不对称的时候,就会有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

什么意思?就是你的心理价位和卖家的成本之间,是存在一定空间的。

假如物品的进货价是5元钱,然后你觉得这东西花20元钱,你都愿意买。

而对于卖家来说,20元他能卖掉,但6元理论上他也愿意卖。

最后以什么价格卖出,就看你们俩讨价还价的能力。

如果卖家的讨价还价能力很强,最后15元卖给你了。

你觉得还不错,比想象中便宜一点。这时你就占有了5元的消费者剩余。

而如果你的讨价还价能力很强,最后你8元钱买走,你就占有了12元的消费者剩余。

双方通过不断讨价还价,试探对方的底线,最终确定成交的价格。

所以,价格的高低,还和双方的信息差有关系。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作用主要有:

1、价格是商品供求关系变化的指示器

借助于价格,可以不断地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调节资源的配置方向,促进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

在市场上,借助于价格,可以直接向企业传递市场供求的信息,各企业根据市场价格信号组织生产经营。与此同时,价格的水平又决定着价值的实现程度 ,是市场上商品销售状况的重要标志。

2、价格水平与市场需求量的变化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 在消费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价格越高,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小;反之,商品价格越低,消费者对它的需求量也就越大。

而当市场上这种商品的价格过高时,消费者也就可能作出少买或不买这种商品,或者购买其他商品替代这种商品的决定。因此,价格水平的变动起着改变消费者需求量、需求方向 ,以及需求结构的作用。

3、价格是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

价格所显示的供求关系变化的信号系统,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了信息。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幅度预示着这种商品有缺口时,国家就可以利用利率、工资、税收等经济杠杆,鼓励和诱导这种商品生产规模的增加或缩减,从而调节商品的供求平衡。

价格还为国家调节和控制那些只靠市场力量无法使供求趋于平衡的商品生产提供了信息,使国家能够较为准确地干预市场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市场自发调节带来的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或减少经济运行过程的不稳定因素,使市场供求大体趋于平衡。

㈧ 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决定因素。商品的价值量越大,商品价格越高。例如汽车的价格高,自行车价格低。价格不管怎样变化,总会围绕着价值的轴。

2、供求影响价格。当供给大于需求时,商品价格下跌;当供给小于需求时,商品价格上涨

3、国家政策影响价格。即国家通过宏观调控的行政手段强行规定价格。当商品价格过高时,考虑到消费者的承受能力,政府会采取最高限价,例如药品价格。最高限价一般低于均衡价格。如图,P0是均衡价格,P2为最高限价。

4、消费心理影响商品价格。当消费者受攀比和从众心理影响时,商品的需求量会大幅增加,这是销售者可以成绩提价。房价的炒作便是这样。受求实心理影响,则商品不容易卖高价钱。

5、地域条件、天气、生产条件等等也是影响价格的因素。例如,各种节日前,鸡蛋的价格会上涨;节后又趋于正常。

(8)供需决定价格什么决定成本扩展阅读:

价值的变动是价格变动的内在的、支配性的因素,是价格形成的基础。但是,由于商品的价格既是由商品本身的价值决定的,也是由货币本身的价值决定的,因而商品价格的变动不一定反映商品价值的变动,例如,在商品价值不变时,货币价值的变动就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

同样,商品价值的变动也并不一定就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例如,在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按同一方向发生相同比例变动时,商品价值的变动并不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因此,商品的价格虽然是表现价值的,但是,仍然存在着商品价格和商品价值不相一致的情况。

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直接围绕它的价值上下波动;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利润的平均化,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因此,价格矛盾地同时由供给与需求以及商品本身的价值决定。

㈨ 为什么说影响商品价格的是供求关系而不是产品成本

课本上说影响商品价格的是供求关系,但是产品成本也是一个影响因素,这点不容否认。为什么选了供求关系而不提及其他,我认为其原因。

从“价格”的概念看。价格是交易双方成交时支付的对价,这样价格应该在市场环节才有其意义,而供求关系则是决定双方交易行为最关键的因素。产品成本则存在于生产环节,表面上看,成本高了必须提高价格,所以我说也会影响价格,但是这主要是生产者一厢情愿的事情,企业没有控制好成本,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商品价格是市场决定的,不会因为成本高了,就一定提价,也可以说这里价格的概念是成交的价格,而不是定价。

从市场影响因素看,供求对价格的影响更为关键。假设成本高了,企业还加大生产,导致供过于求,部分商品就会滞销,就必须降价,所以供求在市场调节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成本则弱化很多。

另外课本上的说法主要考虑产品成本提高等因素最后是通过改变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