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产成本 » 奈雪的成本低为什么还亏损

奈雪的成本低为什么还亏损

发布时间: 2022-09-06 16:43:11

⑴ 人均43元的奈雪竟然连亏三年,暴利的奶茶行业是否为一个伪命题

近日,关于奈雪的茶的流言非常多,起因是奈雪的茶的财务报表中显示,奈雪的茶近三年都是亏损的状态,这让很多人开始疑惑奶茶暴利是不是一个伪命题,其实奶茶店暴利是真的,但是奈雪的茶亏损也是真的,只是奈雪的茶的亏损并不是因为奶茶,而是因为软欧包

最后,像一点点、茶百道、coco、古茗等饮品店,其实都是不追求门店的面积的,只要是人多的地方,他们就会开一家店,所以满大街都是这些奶茶店,大部分消费者买饮料都是看到哪家买哪家,很少有人就为了买一杯奈雪的茶,而四处奔波,所以奈雪的茶若是不提高门店数量的话,那么还会继续亏损的。

⑵ 奈雪的茶上市首日破发,暴利奶茶生意为何会做到赔本

在奈雪的茶即将上市之前,有很多朋友想要去港股市场打新,想要第一时间买到奈雪的茶的股票,他们认为奈雪的茶是非常赚钱的,因为他们看到奈雪的茶门店生意都特别好,虽然资金是不会说话的,但是资本市场经过分析奶茶业的未来,在其上市的第一天就有了破发的情况。

因此,在不同的人群中就出现了两种看法,前者认为奶茶是一种暴力的行业,然而后者却用数据去分析这个品牌的未来以及前景,所以说就出现了奈雪的茶上市首日破发的情况,这是两种思想在资本市场不同的反应。

⑶ 三年累计亏损超过1亿,奈雪的茶这么贵,为何仍亏损

奈雪的茶是一家以茶和软欧包作为主打食品的饮茶企业,他们的茶底坚持每四个小时会被换新,制作的软欧包也不会过夜,保障消费者能够品尝到最新鲜最安全的食品。不过去过奈雪的茶直营店的朋友应该会发现,他们的茶类价格确实比较的昂贵,比如玫瑰乌龙的售价在15元, 霸气芝士草莓的售价在28元,而软欧包的价格也不便宜,三色薯的售价在18元,奈雪熊的售价在15元,所以喝一杯茶配上一个软欧包,最少都需要消费30元以上。虽然食品的价格上比较昂贵,而且消费量也不算差,但是奈雪的茶亏损的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的。

最后就是成本的增加,2019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对所有的实体店餐饮企业都产生了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线上外卖成为了人们的新宠。但是奈雪的茶的外卖服务在2020年2月份的时候才被推出,外卖服务要远远的滞后其它的奶茶店。

不过随着疫情被控制,奈雪的茶门店的人数的增加,产品的研发速度加快,相信他们可以很快走出困境。

⑷ 奈雪的茶招股遇冷,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现在的奶茶品牌可以说是如同雨后春笋一般不断的冒出来,在这些品牌当中,奈雪的茶可以说是其中比较强力的一个。也正是因为这样,现在他背后的公司已经在积极的准备上市的信息,不过目前他们的招股却遭到了很多的问题。特别是目前的监管对于他们也是非常严厉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他背后到底有哪些原因。

第三,他们目前仍旧处于亏损的状态。

虽然在全国有超过500家的门店,但说实话每年都20亿营业额,并不能够给他们带来一地震,根据他们的财务报告可以看出,在这几年的发展过程当中,他们的亏损已经达到了1亿元人民币。这对一个走流量,存现金的公司来说,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所以说他们目前想要成功上市还是困难重重。

⑸ 奈雪的茶上市首日即破发,该企业能否继续资本神话

知名奶茶品牌奈雪的茶6月30日在港交所上市。奈雪的茶看上去姿态是自信满满的。这个餐饮企业能否造就资本神话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门店在扩张,利润却在亏损

奈雪的茶目前是处于快速扩张阶段。营收收入不断,在突破新高从2018年的10.9亿到2020年的30.6亿。然而引人注目的是奈雪的茶向香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中的亏损数据。虽然营收收入不断创新高,但是从净利润的角度来看,奈雪的茶仍然处于亏损状态。 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前三季度,奈雪の茶营收额分别为10.87亿元、25.02亿元、21.15亿元,期内亏损分别为6972.9万元、3968.0万元、2751.3万元,三年合计亏损1.37亿元。

⑹ 开一家贡茶如何,会赚钱吗,有相关的报告可以评估一下吗

来源:易简财经
6月6日晚,港交所信息显示,奈雪的茶已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这也意味着奈雪的茶将成为港股“新式茶饮第一股”。据其招股书,摩根大通、招银国际、华泰国际为保荐人。
天眼查显示,在此之前,奈雪的茶已完成5轮融资。
奈雪主打高端现制茶饮和软欧包,以年轻女性为主要客群,大部分店面布局在一二线城市。自2014年5月成立以来,奈雪门店数量疯狂增长,不过在门店数量和营收增长的同时,却依然面临亏损。
连续三年亏损
据招股书显示,奈雪的茶客单价在2018年-2020年分别是42.9元、43.1元和43元,远超行业平均客单价水平。但高昂的价格之下,奈雪的茶却仍处亏损窘境。
2018年-2020年,奈雪的茶收入为9.1亿元、22.92亿元、28.71亿元;净亏损分别为6973万、3968万、2.03亿元;负债总额分别为14.53亿元、22.01亿元、37.39亿元,资产负债率超过100%。
从净利润率来看,2018年-2020年奈雪的茶净利润率分别为5.2%、0.5%和0.5%。
招股书显示,2020年的亏损,与疫情初期部分门店停业有关。但除了疫情,困扰传统餐饮企业的“重资产属性、人工占比高、人均效益低”也是奈雪的茶亏损的主要原因。
2018年-2020年,公司原材料成本分别占总收益的35.3%、36.6%、37.9%;员工成本分别占总收益的31.3%、30.0%、30.1%;租金开支加物业管理费分别占总收益的17.8%、15.6%、14.8%。
开店降速,单店效率变低
因为线下开店的固定成本,所以尽管奈雪的茶目前门店数量仍处于快速扩张中,但明显看出其门店增速呈现下降趋势。
2018-2020年,奈雪的茶门店数量分别为155、327和491家,其中2019年及2020年相比较上一报告期门店分别净增加173家和172家,开店明显降速。
不仅如此,奈雪的茶基本都是大店面,设计上只保留40%的相似点,60%内容根据当地情况重新设计,平均面积在200平米以上,每个店面的员工将近20人,相比其他“takeaway”饮品店,大店型无疑增加了奈雪的经营成本风险。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虽然门店在持续增加,但奈雪的茶单店效率却呈下降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公司整体的扩张速度。
2018年-2020年,奈雪的茶单店日均销售额分别为3.07万、2.77万和2.02万元,特别是在2020年,公司平均单店销售额出现快速下降。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随着奈雪的茶门店数量增加,单店订单数被持续拉低。
但门店的整体成本保持不变,随着单店营业额下降,店面利润自然呈下降趋势。奈雪的茶在2020年单店利润率仅为13.5%,远低于2018年的24.9%和2019年的25.3%。
这也为公司的持续扩张带来一定程度的隐患,毕竟只有在平均单店订单数及客单价持续增长,单店经营成本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单店的经营利润才能提升。而单店利润的提升,才能最终平摊掉中台及后台的成本,实现公司整体盈利。
行业同质化难破局
灼识咨询数据显示,按零售消费价值计算,中国现制茶饮于2020年的市场总规模约为1136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340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4.5%。
蜜雪冰城是主打下沉市场的品牌、茶颜悦色、CoCo、1点点以街边店为主,喜茶、奈雪的茶、乐乐茶等高端茶饮则在大型购物中心设店。
但随着搅局者越来越多,新式茶饮行业的通病也显现出来——同质化却标准化不足。
一方面,产品缺乏有效壁垒、门槛低、且配方易被模仿,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消费行业尤为看重的“标品化”问题难以解决。由于制作过程大部分需要人工完成,成品质量因人而异,套用圈内一句话,“一杯茶有多甜,完全取决于店员放糖的手抖不抖。”
目前仅从口感上来看,奈雪的茶、喜茶、乐乐茶、贡茶、一点点、Coco等常见品牌的差异并不大。等各家都有水果茶、芝士奶盖茶、牛乳茶等招牌,不少消费者反映各家产品仍然缺乏壁垒,同质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所以,在主营茶饮和软欧包业务之外,奈雪的茶也进行不少多元化尝试,包括经营台盖、梨山两个茶饮子品牌,推出BlaBlaBar奈雪酒屋等“奈雪的礼物门店”、“奈雪的梦工厂”等,在产品多样化层面,2020年奈雪针对用户需求也做了一些调整,推出更多一人食的产品,加入了咖啡品类等。
但这些尝试在短期内还未看到较明显的资金收益。招股书显示,因所产生收益极少,梨山品牌将被关停;台盖目前在国内9个城市尚存64家门店,2020年营收1.5亿,占总营收比重由2019年同期的7.4%降至5%。
结语
不仅仅是奈雪的茶,同行大佬喜茶之前也多次传出要上市的消息。
其实这类新式茶饮品牌的问题都大同小异,前期流血扩张之后,面临着单店效率下降、同质化竞争严重,从而影响利润及继续扩张的速度,资金问题便会出现,上市则成为“圈钱”一大路径。这门生意是否具有持续性,是否值得投资,还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⑺ 奈雪的茶净利润仅0.2% ,说好的奶茶暴利呢

我是喝了蜂蜜的小熊,我想分享。暴利说的是毛利率,净利率说的是账面利润,也就是“处理过的毛利率”。

净利润计算公式:

净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信用减值损失-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损失-资产处置损失。

重点讲【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其他的对于净利润有些影响,不太大。

01

营业收入。

哪些钱才能算作收入?营业收入=销售数量*单品零售价格。

对于奶茶店就是按照单品零售价格,收取现金后,没有退赔,才能算作营业收入。

如果一家奶茶店店,买茶送“软欧包”,软欧包就不会算作营业收入。

比如一杯“霸气橙子奶茶”零售价格25元,一个小熊软欧包零售价格就是15,买一赠一后,营业收入只能算10元,不能算25元。(也有一说,不按零售价格计算小熊软欧包。)

所以每个公司计算营业收入采用的单品零售价格并不是“门店标识的零售价格”,要扣除一些赠品的成本。

而且奶茶赠品活动非常频繁,所以竞争也非常激烈。

02

营业成本。

奈雪的茶门店面积均定位在200 以上,在人流量爆棚的购物中心获得这么大面积摊位,花费巨大。

2015年11月,奈雪的茶首店——深圳卓越世纪店开业,紧接着一个月内,欢乐海岸店、华强北九方店也陆续开业。由于是白手起家,为了一口气能开三家店,赵林与彭心甚至还将房子抵押给了银行。

所以开店的本金和利息是要从茶饮品的收入里扣除的。

奈雪的茶一般是直营店。有90%以上的门店分布在一二线城市,其中一线城市114家,二线城市109家。这些店已经开了(融资60亿人民币左右),也是要通过卖奶茶来还开店的钱的。

不然,只能上市卖股票来还融资钱。所以净利润0.2%是好事情,奈雪上市之前财务报告一直是亏损的。

03

其他。

比如资产折旧计提。买了桌子1元,第二年桌子还是一元?不是的,可能只剩下0.8元价值,那么0.2元可以先从收入里再提走。

这样看起来,净利润就会比较低。

总结:奈雪224家门店,365天不眠不休,年营业收入大概是24亿人民币,年营业成本(60亿元开店,要分三年收回是标准操作。),还能有0.2%净利润,奶茶的确是暴利。

京东还连亏十年呢,财务上的亏能叫亏吗?那叫合法避税。

说的是奶茶暴利。不是奈雪的茶暴利。

我们做的都赚了,自己做的赚的少或者亏了怪谁?

更何况奈雪每家店生意都不错。

一杯2,30元。面包也十几到几十。就是暴利。谁说的利润0.2。

全都是泡沫,早晚的事

如果利润高了还怎么合理避税,开公司有一个好的财务总监是多么的重要!

我们要理清楚两个概念:第一是产品的暴利,第二是企业的盈利。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奈良的雪在不断开店,他在不断投入,这部分需要产品的利润去弥补。所以企业的规模和盈利永远是天平上的跷跷板,逻辑上来说,如果奈良的雪,现在马上停止开店,利润应该会在明年会得到体现。

奶茶是百分百之几百的暴利,原材料成本没多少,赚不赚钱看自身的运营,何况有些时候是故意亏损搞投资的呢,人家赚钱活着好好的呢,外人别瞎操心了,报表的数字没有意义

个人感觉,奶茶现在可能进入了一个发展的停滞期,大部分店主的钱基本都是交了加盟费和租金了。

我去年的时候有点飘,一时激动就给书亦烧仙草打了电话咨询加盟事宜,先问了一下加盟费,一听说至少要25万,我瞬间就尴尬了,于是我又问有便宜的项目吗?对方说有一个新品牌,大家都没听过,加盟费8万,然后我又多嘴问了句蜜雪冰城的加盟费,大概在20万左右......

现在我们做个简单的算术题,以书亦烧仙草为例,加盟费25万,店面租金闹市区的一年20万,雇佣至少两个人,一年5万,其他费用估计不算,每年的成本就在25万,假设两年回本,那么每年的营业额就应该在38万,假设平均一杯奶茶均价10块,利润50%,一年至少要卖76000杯奶茶,每天至少200杯。

那么有多少家奶茶店呢?别的不说,单书亦烧仙草自己的牌子,在我们这里至少有5家,大部分都是集中在人流密集的商超地段。其中有一家是购物广场,带影楼,带超市合计8曾,有多少家饮品店呢?超市有一家,均价超低的,一楼是烧仙草和星巴克,七楼有鲜果时间、冰雪皇后,还有一些杂牌的,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7家店。

在这同一条街上至少还有两家购物中心,走路十几分钟的事,蜜雪冰城大概有5家,这是沿途哦,两个购物中心,各有一家烧仙草以及其他的奶茶店,每一家购物中心不完全统计,至少有5家奶茶店,也就是说在一条街上,有20以上家奶茶店......

不能说大家都不挣钱,肯定有做得好,能赚到钱的,但是讲真这么多家店,真的没有那么多客户,爱喝奶茶的主要还是小孩和年轻人,他们平时要上班、要上学,真的节假日,也不可能一气喝好几杯奶茶啊?

狼多肉少,赚钱的只能是少数,大部分都是给加盟店打工。

你从哪里打听到的消息,照你这么说一个门店营业额十万块利润才两百?开店闹着玩呢。用屁股想都知道不可能啊。

和金融有关,和茶无关

⑻ 奈雪,血亏!凭什么这么贵

周身上下都是拳,挨着何处何处击。

中得一签亏一年,奈雪打新不太甜。

6月以来,蜜雪冰城发布的《蜜雪冰城甜蜜蜜》及各类二创视频刷爆B站。魔性的旋律配上洗脑的画面,令人百看不厌,其他品牌只能望而兴叹,羡慕嫉妒恨。

不过在资本市场上,奈雪的茶则取代雪人兄弟们,成了最大热点。

6月30日,奈雪的茶赶在一众友商们之前,在香港上市。喜提“茶饮第一股”的名号。

看着奈雪绿油油的LOGO,资本市场心领神会,开盘破发,一路下挫。

两天,从19.8元的发行价,跌到最低15.8元,直接打了八折。

对很多港股打新中了这签的朋友来说,这个亏吃得有点大。

按中签一手500股算,如果没有在暗盘就出手,那账面浮亏超过一千块人民币。

不过之前两个月,大小媒体对奈雪的茶及它的创始人彭心,吹捧起来的架势那可是一个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红旗招展,人山人海。

而在何师父眼里,奈雪可真是做到了三个茶界之最: 最快上市、卖茶最贵、亏钱最多!这也难怪,在老何眼里,主要问题是:老板最外行

毕竟媒体吹嘘全凭嘴,股民吃瘪都是泪。

何师父今天就来给大家说说奈雪破发背后的故事。

01 营收和亏损同时增长

奈雪的创业故事,已经被媒体们说烂了嘴皮。为了照顾那些还不太了解的读者们,咱们先简单回顾一下。

奈雪的创始人彭心,立志创立一家服务年轻女性的奶茶店,在收获了事业伙伴兼老公赵林后,两人2014年注册成立了奈雪的茶。

奈雪的茶多年来,凭借着精致的产品设计,差异化的运营思路,得到各路资本的青睐,从2015年底深圳开出第一家店起,至今已有491家全国门店,稳居茶饮品牌第一梯队。

不过资本市场从来不看过去,只看未来,没有新的增长点,哪怕是曾经的市场王者旺旺,股价连年下跌照样半死不活,沦为资本弃儿。

乍看之下,奈雪的茶增长势头良好。

近三年销售额大幅增长,2019年收入增长131%,即便2020年有新冠疫情的拖累,依然有着22%的增长。

但,且慢,你以为报表好就是真的好吗?

忽悠外行可以,这可忽悠不了老何。

翻到招股书里单店收入部分,奈雪营收增长背后的不可持续便一目了然。

无论是几线城市,奈雪的茶这三年的单店日销售额都在减少,可谓一年不如一年。

如果2020年还能说是新冠影响,2019年单店业绩还不如2018年,就只能说是自己经营问题了。

作为一个卖产品的公司,收入无外乎就是销量乘以单价,奈雪在这两个变量上的表现也差强人意。

最近三年,奈雪单店的每日订单量也逐年下滑,而客单价维持在43元持平,根本就涨不上去。

各种读者可以自行想象,走进奈雪的茶,一单平均需要花43元。而同样的价钱可以在蜜雪冰城喝 11杯 柠檬水,或者吃 7个 雪王大圣代,又或者喝 6杯 黑糖珍珠奶茶。

所以,这三年里,奈雪的茶实现了“亏损最大”便毫不稀奇。

2018年至2020年,奈雪的茶净亏损分别为0.66亿元、0.39亿元、2.02亿元,累计亏了3个多亿。

而隔壁同样走高端路线的喜茶,2019年便已经宣布盈利。更别提薄利多销的蜜雪冰城,仅2019年的净利润高达8亿元。

综上,奈雪的茶实际面临着巨大的经营隐患,收入增长全靠大肆开店,而现有店面经营每况愈下,一旦开店速度遭遇瓶颈,原来的店铺也没啥起色的话,奈雪的茶从行业掉队只是时间问题。

02 被严重夸大的食材成本

目前看来,恐怕不太容易,创始人彭心对企业经营的认知,恐怕还有极大的进步空间。

作为老板,即便不是事无巨细无所不知,对于核心经营数据的把握,按理不会出现明显的认识失误。

不过彭心似乎只顾着专注于如何店面装修和产品口味上,在财务上则是一知半解。

我们随便翻了几家知名媒体上发布的采访,包括《远川研究所》、《晚点Latepost》以及《新消费智库》,彭心近期接受采访时均表示了以下的观点:

奈雪的食材成本占比高达35%,疫情期间甚至达到了38%,言下之意就是奈雪坚持使用高级食材,30元一杯的奶茶,至少11块钱用在了水果等原料上,和市面绝大部分友商们形成鲜明对比。

真相真的是这样吗?老何立刻发现了盲点。

从下面略显复杂的财务资料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问题: 要么是她不懂,要么是故意胡说呢!

根据招股书显示,实际上所谓的38%的成本包括了奈雪引以为豪的各色纸袋和其他包装成本,这块成本甚至占了总成本的四分之一。

另外在疫情期间,国家为了补贴企业,免征了奈雪1.8亿元增值税,这一部分奈雪在会计处理时依然记做了材料成本。

实际上招股书后续就提到了,2020年实际的材料成本是33.2%,并不是彭心所说的38%。

由于涉及专业知识,在此不做展开,直接说结果, 奈雪一杯30块的奶茶,结合招股书的各类信息,计算下来,能吃下去的原料成本部分,也就6块出头。

不过再把各家采访内容都看了一遍后,老何发现原来自己才在第五层,彭心似乎是真的在负一层,不仅她对自家产品的实际成本不太理解,而且她似乎也不太在乎成本控制。

在接受采访时,彭心说过这么一段话:“如果我买这款产品什么样的价格我没有心理压力,我就会定到这个价格。”

奈雪的茶饮均价27元,作为年薪1635万,上市后身价几十亿的老板,彭心应该是真心觉得不贵。

彭心对于经营的生疏并不仅限于财务上,对于公司经营和同行们的发展现状,她也是金句频出,不断暴露自己急需去商学院补课的文化水平。

彭心在访谈中表示,未来准备扩大10倍规模,减少一半人员。

根据目前奈雪500家店1.8万人的规模计算,在彭心的畅想中,未来奈雪将做到平均2个人不到,就能打理好一家200-400平米的奶茶店。

你可以想象,以后奈雪的店铺里,一个人做奶茶、果汁、咖啡、点心,一个人端茶、擦桌子、收银、搬物料,真正实现了卓别林也不敢想的“摩登时代”。

都说资本家残酷,如果彭心真的能做到两人运营一家奈雪的茶店铺,注定将成为一代商业资本传奇。

残酷中的残酷,剥削中的王者,简称“酷中酷”。

03 营销崇洋,多使不灵

说完经营管理,咱们再聊聊产品和营销。

这么厉害的奈雪,到底是怎么火的呢?

彭心说他们是精准把握了年轻人群尤其是年轻女性的消费痛点,当然老何没看出来哪里痛了?是女性嫌别的茶饮太便宜?还是嫌摄入热量太少不容易胖所以要多补充奶茶?

后来,我想通了,最大的痛点是,生活中缺“仪式感”。这是奈雪最擅长的营销了。

从最早的品牌名奈雪(NAYUKI),到他们招牌产品名字芝士奈雪初露,都透露出一股浓浓的小资“轻奢”气息。

不仅如此,在奈雪上市之前,新推出生椰斑斓系列新品,卖点便是泰国椰子。

老何也能理解,要是说用的海南椰子,售价还要29起步,估计所有人都要喷。

你一说东南亚,阳光沙滩比基尼,档次就上去了。

这种营销策略并不是奈雪的专利,最近翻车的农夫山泉、元气森林,还有以贵出名的钟薛高,都特别喜欢讲故事,尤其是在原材料上讲进口故事。

作为千岛湖守护者,大自然的搬运工,农夫山泉凭借强劲的渠道建设,拳打怡宝脚踢冰露,稳居饮用水行业冠军。

然而即便都做到了这样的行业地位,明明是纯国产果味气泡水,却依然虚假宣传,大肆传播宫城柑橘,福岛蜜桃的概念。

结果呢,吹牛没打草稿,撞上了福岛这个大雷引发轩然大波。进退两难,被迫承认自己虚假宣传,实际用的都是国产桃。

钟薛高和农夫山泉比起来堪称卧龙凤雏,自称售价66元的雪糕原料成本就要40多元,其中自称源自日本的柚子原料,价格高达120万元一吨,消费者爱买不买。

言语中尊贵之情溢于言表,毕竟外国的柚子比较甜嘛。

元气森林则比较取巧,尽管面上不说,无论是日系包装风还是一个大大的“气”字都在暗示自己是日本品牌,方便消费者接受他并不便宜的售价。

老何这就纳了闷,难道中国水果真就那么一无是处,需要各大品牌舍近求远?

要说桃子,中国有秦安,蒙阴,秦岭,阳山四大水蜜桃之乡,非要去吹日本?

要说柚子,福建琯溪蜜柚,全球顶级,行销欧美,为啥从来没见到有人宣传我用它做原料?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只要我们消费者不再盲目崇洋媚外,抵制虚假宣传割韭菜,树立文化自信,资本自然不会和消费者过不去。

这里讲个小故事,老何前几年去日本 旅游 ,早上去便利店吃早餐,看到肉包子有两种价格。

经过一番询问,店员说,贵的是 “国产猪肉”

听到没,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在日本, 贵的是国产货!贵的是国产货!贵的是国产货!

到那一天, 资本发现国产才是真正的财富密码 ,更值得投入重金,届时我们看到的宣传可能就是“精选海南优质椰子”、“优质徐闻大菠萝”等营销策划案了。

04 国货的崛起

奈雪破发,完全不出人意料。

资本对于奈雪看法悲观,其实就在暗示:ta们认为奈雪经营粗糙,靠讲故事精致营销的套路难以为继。

在中国的地盘上,尤其是茶饮市场,靠一句原料进口的噱头,消费者心甘情愿高价买单的故事只会越来越少。

奈雪也好,农夫山泉,元气森林,钟薛高也罢,作为行业领跑者们,如果没有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内心依然是盲目追逐所谓“仪式感”。

消费者们也会用脚投票,把你赶下行业冠军的宝座。

反观无论是主打基层的蜜雪冰城,还是走高端路线的喜茶,他们并没有采用进口材料的营销噱头,在各自供应链和成本管控上精益求精,夯实内功,照样能稳居茶饮品牌排行榜前二。

而不断崛起的COCO、一点点、茶颜悦色等品牌,价格比奈雪便宜接近一半,运营能力不俗,很有希望挑战奈雪的市场地位。

和奶茶行业依然流行崇洋媚外不同,在很多其他行业,国产货早已不再是进口货的廉价替代品。

比如吴京穿的这件绿色外套便是经典案例,这件国产品牌爆卖到常年全尺码脱销,公司业绩更是逐年起飞,这里老何卖个关子,留到后面两期再说。

⑼ 三年亏损上亿,奈雪的茶这样还能成茶饮界的下一个“星巴克”吗

奈雪的茶相信大家都是有听过的,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接触的也是比较多,就饮品来说,奈雪的茶着实做的很不错了,味道好,也蛮受大家喜爱的,但是由于市场饮品的竞争压力大,并且奈雪的茶成本一直都比较高,从而导致奈雪的茶已经连续三年没有盈利了,累计亏损已经超亿了,也因此奈雪的茶想要成为茶饮界的下一任“星巴克”相对来说,可能还是比较困难的。

奈雪的茶不论是从外观还是口味来说,做的都是比较好的,并且有关部门还表示将继续开分店,但如果成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话,盈利可能还是比较难的。